文言文戎
⑴ 班超投筆從戎文言文翻譯
一、翻譯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他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內心孝敬父母,辦事慎重,在家中每每從事辛勤勞苦的粗活,不把干勞苦低下的事為可恥。班超很有口才,廣泛閱覽了許多書籍。
(漢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徵召前往擔任校書郎,他便和母親一起隨從哥哥來到洛陽。因為家中貧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書來謀生糊口,天長日久,非常辛苦。
他曾經停止工作,將筆扔置一旁嘆息道:「身為大丈夫,雖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效仿傅介子和張騫出使外國立功,以封侯,怎麼能夠老是干抄抄寫寫的事情呢?」周圍的同事們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便說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
後來,他出使西方國家,最終立下功勞,封了侯,最後遇見一人,這人對他說:「尊敬的長者,你雖是一個平常的讀書人,但日後定當封侯於萬里之外。」班超想問個究竟。
這算命的指著他說:「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樣的頭頸,燕子會飛,虎要食肉,這是個萬里封侯的命相。」過了好久,明帝有一次問起班固:「你弟弟現在在哪裡?」班固回答說:「在幫官府抄書,以此所得來供養老母。」於是明帝任命班超為蘭台令史,後來因犯了過失而被免官。
十六年,皇帝派遣他與同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後,鄯善王廣禮節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後來忽然就變得馬虎怠慢起來。班超對他的從屬官員說:「難道沒有覺察出廣對待我們禮節疏薄了嗎?這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來了、他猶豫不決、不知何去何從的原因。
聰明人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能覺察出來,何況現在形勢已經很明朗了呢?「於是把西域的侍者召來,詐他說:「匈奴的使者已經來了好幾天了,他們現在在哪裡?「西域侍者驚恐萬狀,把具體情況全部交代了。
班超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最好的辦法,只有借著夜色用火攻擊匈奴人,讓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兵力,一定非常震驚害怕,這樣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消滅。消滅了這些敵人,鄯善人就嚇破膽了,我們就大功告成了。「眾人說:「好。「
剛入夜,就帶領著官兵直奔匈奴人的營地。正遇上大風呼嘯,班超讓十個人帶著鼓藏到敵人住房的後面,跟他們約定說:「看到大火燒起來後,你們一定要一齊擊鼓大喊。「其餘的人全部帶著兵器埋伏在門兩旁。班超於是順風放火,房前屋後的人一齊擊鼓吶喊。
敵人驚嚇得亂了營。班超親手殺了三人,官兵們斬殺了匈奴使者和部下三十多人,其餘的一百多人全被大火燒死。班超於是召見鄯善王廣,把匈奴使者的頭顱拿給他看,鄯善全國上下震驚懼怕。
二、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班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
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其後行詣相者,曰:「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里之外。」
超問其狀,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帝乃除超為蘭台令史。後坐事免官。十六年,遣與從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廣奉超禮敬甚奮,後忽更疏懈。超謂其官屬曰:「寧覺廣禮意薄乎?此必有北虜使來,狐疑未知所從故也。明者睹未萌,況已著邪?「乃召侍胡詐之曰:「匈奴使來數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狀。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眾曰:「善。「初夜,遂將吏士往奔虜營。
會天大風,超令十人持鼓藏虜舍後,約曰:「見火然,皆當鳴鼓大呼。「餘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超乃順風縱火,前後鼓噪。虜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余眾百許人悉燒死。超於是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
三、出處
東漢范曄《後漢書·班超列傳》
(1)文言文戎擴展閱讀
一、文學常識
班超投筆從戎是歷史的美談。後來他果真率領30多人奔赴西域制止了匈奴對鄯善的挑撥,鞏固了漢在西域的統治。在西域活動前後達31年,封為定遠候,如願以償。後人用《投筆從戎》來形容文人從軍和棄文就武。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二、主人公簡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邁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年),抵達洛陽,被拜為射聲校尉。不久後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後葬於洛陽邙山之上。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班超位列其中。
班超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有《請兵平定西域疏》、《上書求代》、《上言宜招慰烏孫》、《敕吏田慮》、《答任尚書》。
定遠侯
班超因功被封為定遠侯,他的封地在今陝西漢中鎮巴縣,該縣在清朝以前隸屬於西鄉縣時曾設「定遠廳」即源於此。而定遠侯後亦喻稱駐守或出使西北邊疆地區的使者﹑大臣等。
⑵ 在文言文里戎是什麼意思
⒈軍隊,士兵:~裝。從~。~陣整齊。
⒉武器:如:兵戎相見
⒊軍事,戰爭:~機。
⒋我國對西部民族的統稱:西~。犬戎等
⑶ 投筆從戎文言文翻譯
原文:
《後漢書·班超傳》:
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譯文: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班超傳》:「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立功西域,封定遠侯。」
⑷ 文言文翻譯:戎人輒奴畜之
秦卒有負罪逃入蕃部者,戎人輒奴畜之,聯繫上下文理解:秦國有負罪的士兵逃入藩城部落的人,絨人把他當做奴隸來驅使
⑸ 文言文投筆從戎的翻譯與解釋
故事原文編輯
(班超)為人有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王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故事譯文編輯
班超
班超為人有遠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能言善辯,粗覽歷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到洛陽。家裡窮,常給官府僱傭抄書來養家。長期的勞苦,(班超)曾經停下活,扔筆感嘆:「大丈夫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應該模仿傅介子、張騫立功在異地,因此獲得了封侯,怎麼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人物怎麼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
注釋
1、修:講究,重視。
2、孝謹:孝敬父母,辦事謹慎。
3、執勤苦:干辛苦的事。
4、不恥勞辱:不以干勞苦低下的事為可恥。恥:形容詞作意動用,以...為恥。
5、涉獵:廣泛的閱讀。
6、固: 指班固,《漢書》的主要作者。
7、詣:到、往。
8、校書郎:官名,負責校勘書籍,訂正錯誤。
9、為官佣書:給官府僱傭抄寫書籍之類。
10、輟:停止。
11、志略:志氣謀略。
12、安:怎麼,哪裡。
13、研: 同"硯"。
14、小子:小人物,平庸的人
⑹ 古文中,蠻、夷、戎、狄分別指什麼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春秋時居民中有華夏和戎、狄、蠻、夷的區分。各諸侯國經濟文化上較先進而自稱
華夏,他們把較為落後的小國或部稱之為戎、狄、蠻、夷。不少戎、狄、蠻、夷和華夏
錯雜在一起的。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黃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區。北戎、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遼寧
等地。姜戎、陸渾之戎本在今甘肅一帶,後來被迫遷徙到今豫西。在周的南面有揚拒、
泉皋、伊洛之戎。魯的西境也有戎人。在衛都的城牆上可以望見戎人的村落。晉國的周
圍都是戎狄人,故《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
狄分為白狄、赤狄和長狄。白狄在今陝西一帶。赤狄中分布在今晉東南一帶。長狄
之名見於《左傳》,具體情況不詳。
夷分布在今山東、安徽、江蘇北部一帶。萊夷在齊的東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
游。《左傳》中提到東夷,《論語》中提到九夷,大約都是居住在今山東一帶的夷人。
見於《左傳》的小國介和根牟,即東夷人所建立。諸夷中以淮夷為最強大,並不斷和魯
發生沖突。淮夷還參加楚主持的盟會,又隨楚伐吳。萊夷和齊是世仇,《左傳》中齊伐
萊的記載甚多,最後為齊所滅。
群蠻和百濮居於楚之南。楚與晉戰於鄢陵,蠻人也出兵隨楚。濮在江漢之南,或說
在今雲南一帶。
據古書記載,戎狄多為「披發左衽」。《左傳》說姜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
不通,言語不達。」生活習慣、禮俗、語言的差異,把戎狄和華夏區分開來。但戎人中
有姜姓、姬姓之戎,顯然他們和周人本為同族人,只是出於歷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們
分道揚鑣。盡管戎狄和華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這對彼此交往並無太大妨礙,如周
王曾娶狄女為後,晉獻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為妻。
春秋早期,戎狄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小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齊等大國也
經常要遭到戎狄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通過稱霸而
相互聯合,增強了對戎狄的防禦能力,不少的戎狄漸被華夏所征服。赤狄、白狄大部分
為晉所滅,齊滅萊夷,秦滅西戎,楚國吞並數量甚多的蠻人或濮人的小國。由於各族長
期和華夏聚居在一起,不斷相互影響,文化禮俗等方面的差別日趨減少。到春秋末年,
原來散居於中原各地的戎狄蠻夷差不多都已和華夏融合在一起了。
⑺ 東戎的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在文言文中,東戎、西狄、南蠻、北夷,都是指靠近邊疆的少數民族。
⑻ 文言文《投筆從戎》的翻譯
翻譯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班超為人有遠大志向,不拘小節。但在家孝順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勞動為恥辱。能言善辯,粗覽歷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跟到洛陽。家裡窮,常給官府僱傭抄書來養家。
長期的勞苦,(班超)曾經停下活,扔筆感嘆:「大丈夫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應該模仿傅介子、張騫立功在異地,來獲得了封侯,怎麼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人物怎麼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後來班超出使了西域,竟然立功被封為定遠候。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8)文言文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南朝宋時期·范曄的《後漢書·班超傳》。後漢書班超傳是選擇《後漢書》的一篇傳記,講述班超的生平。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節。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作者簡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⑼ 投筆從戎文言文
1:戎:軍隊
輟:停下
2:像
事
實現
3:翻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
4:棄文從武 為國立功
(我也不知道對不對,管他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