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鑒文言文
1. 急求《呂蒙正不為物累》的文言文翻譯 最好3分鍾左右有答案 求求大家了
原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鑒,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妄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於李衛公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翻譯:
呂文穆公蒙正做宰相時總以寬厚待人,太宗非常賞識。有一位朝士,家裡收藏古鏡,他說此鏡能照二百里地, (朝士)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獻給呂蒙正來求得(呂蒙正的)賞識。呂蒙正的弟弟告知,呂蒙正笑著說:「我的面子只不過碟子般大小,怎麼能照到二百里?」他的弟弟於是不敢再言語。聽到此語的人都贊嘆佩服,都說其比李衛公更賢德。嗜好很少並且能夠不被外物牽累,(這)是過去的賢人也很難做到的。
語譯: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義特別知遇關照。朝中的官吏,家裡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過碟子那幺大,怎幺用得著照二百里地的鏡子叫呢?」他弟弟聽後也就不再說什幺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嘆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罷冗官二千餘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托著稱)。像呂蒙正這樣沒有特別嗜好而又不為物慾所累的人,古代賢者也不易作到。
課後問題解答:
1."其弟伺間從容言之"中"伺間"的意思.
2."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中"寡好"的意思.
3.從呂蒙正拒收寶鏡可以看出他怎樣的品質?
4.呂蒙正拒賄語言不多,卻極有特色,請簡要評點他拒賄時的語言特點.
5.歐陽修是如何評價呂蒙正拒賄這件事的?
1. 等到有空兒
2. 慾望不多
3. 奉公廉潔
4. 詼諧,擊其一點
5. 以為賢於李衛公(唐代賢臣李靖)遠矣 說他比李靖強多了.
注釋:
因:通過
伺間:趁時候
與:過
2. 呂蒙正拒收古鑒 譯文
原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①尤所眷遇②。有一朝士家藏古鑒,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③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④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妄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於李衛公⑤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語譯: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義特別知遇關照。朝中的官吏,家裡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過碟子那幺大,怎幺用得著照二百里地的鏡子叫呢?」他弟弟聽後也就不再說什幺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嘆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罷冗官二千餘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托著稱)。像呂蒙正這樣沒有特別嗜好而又不為物慾所累的人,古代賢者也不易作到。
3. 孟子 文言文《學弈》全譯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內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容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裡一直認為天鵝會從頭頂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前一個人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效果卻不如前面的人好。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 文言文<<誠意>>的翻譯
原文】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譯文】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付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心),(自欺的結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麼(自欺)還有什麼用嗎?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
【註解】1、「人之視己」,這里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每個人。每個人看自己的時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見其肺肝然」。2、這里講的是慎獨與真誠。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5. 查點文言文原文和翻譯
<魚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採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麼,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採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採用。靠某種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干。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對優厚的俸祿卻不區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厚的俸祿對於我有什麼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願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6. 呂蒙正拒收古鑒文言文翻譯和加點字
呂蒙正以寬容厚道為宰相,宋太宗趙匡胤特別知遇關照。朝中有一個官吏,家裡藏有古鏡,他說(這鏡)能照二百里遠,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得到賞識。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臉不過碟子那麼大,怎麼用得著用二百里地的鏡子照呢?」他弟弟聽後再也不敢說什麼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嘆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罷冗官二千餘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托著稱)。嗜好很少並且能夠不被外物牽累,(這)是過去的賢人也很難做到的。
7. 關於文言文問題
1、D
2、D
3、A
4、(1)原來,很少有喜好而且不被玩好之物牽累的,(就是)從前的賢人也也很難做到呀。
(2)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就會一輩子都不能再忘掉,(這)本來就不如不知道(他的姓名)。
5、兩段文字開頭都有點睛之筆。前邊說他寬厚待人。實際寫他不貪財寶,不以權謀私,同時也可以看出他比徇私情,不因為是弟弟出面而獸人請托。
後面主要寫他大度能容人。別人罵他,他不計較,同時不許部下追究,這居室古人所說的「宰相肚裡好撐船」。
8. 李延年 文言文翻譯及答案
文言文翻譯如下:
漢武帝的寵愛的李夫人剛進宮時不過是個歌姬舞女,但是她的哥哥李延年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李延年每次做出新的曲子,讓很多人聽了都非常心馳神往,十分討漢武帝的歡心。在一次宮廷宴會時,李延年為漢武帝獻舞,並唱了一首歌,歌詞是:「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了之後嘆了口氣說:「太好了,可是象這樣的美人世界上哪裡有啊」
這個時候平陽公主說李延年有個妹妹就是這樣的美女,漢武帝一聽馬上召見,確實長的是閉月羞花,十分漂亮,並且同樣能歌善舞,於是漢武帝當夜就寵幸了她,並十分寵愛,沒多久生了個男孩,就是後來被廢的昌邑哀王,很可惜的是,這么漂亮的李夫人很年輕的時候就得病去世了,讓漢武帝十分想念,命最好的畫家畫了副李夫人的畫掛在他常住的甘泉宮,得空便看畫想人,到了衛子夫皇後被廢的的第四年,漢武帝駕崩了,也就是去世了,大將軍霍光根據以前體察到漢武帝對李夫人的寵愛,以李夫人十分受漢武帝喜愛的名義,追封李夫人為漢孝武皇後!
2、李延年,西漢音樂家,生年不詳,前112年春天為武帝所用。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世代為倡,李延年與其妹李夫人皆出自倡門,能歌善舞,容貌喜人。
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負責飼養宮中的狗,後因擅長音律,故頗得武帝寵愛。一日為武帝獻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後來封為李夫人,漢武死後李夫人被追封為漢武皇後。
後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劉髆,產後不久病逝。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協律都尉」,負責管理皇宮的樂器,極得武帝幸愛,「與上卧起,甚貴幸,埒如韓嫣」,成為漢武帝的男寵。
李延年對後世音律作詞起著深刻的影響。禮教不分家,他的音樂著述無一不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在文化上,他的代表作《佳人曲》對五言詩起著一個開端的作用 。
9. 學奕 文言文翻譯(選自《孟子》)
【課文說明】
這篇課文選自《孟子》的《告子篇》,是孟子談到學習態度和聰明不聰明的問題時舉的一個例子。
這則故事說明了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專心致志和思想老開小差,學習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學習下棋,其中一個人學下棋時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弈秋的教導,可是他心裡一直認為天鵝會從頭頂飛過,想拿弓箭去射它。雖然他同前一個人在一起學習,學習的效果卻不如前面的人好。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說課稿】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學弈》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事,說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八組的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小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並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點基礎。由於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再加上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因此,我把指導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生字,正確讀寫:弈秋 教誨 俱學 弗若 曰 矣 。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根據課後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能力目標
通過討論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標
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學法
1、教法:范讀領讀、點撥教學
2、學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學流程
1、警句引路、導入新課
2、范讀激趣、領讀通文
3、熟讀成誦、疏通文意
4、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讀書明理
6、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授人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新標准非常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方法的積累。在進行第一個教學環節時,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請學生讀一讀,並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後跟我們平時所用的書面語言比較一下,引導學生總結出這些警句的特點:有些字與現代的讀音、意義不同;言簡意賅,語意深遠。告訴學生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寫成的,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
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古人雲:「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而現代的教育家也在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後,我先范讀課文兩遍,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然後領讀,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後,讓學生自由練讀,達到熟讀成誦。讓學生自讀自悟,並結合文後的注釋理解每一話,貫通全文。
弄懂每一話的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藉助注釋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留待全班交流時提出與同學研討。在全班交流時,我採用點撥教學法,適時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最後指名說全文大意,我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
學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關鍵就是能從古文中明白一個道理,達到以古鑒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學第五個環節時,我先出示兩個問題: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麼?從中能得出一個什麼道理?
(2)、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第一個問題,弄懂兩個人學習效果的不同是因為學習態度不同,得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達到讀書明理的目的。處理第二個問題時,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努力實踐新課標「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的要求,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一步認識專心致志對待學習、工作的重要性,學會用正確的思想指導自己的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創新意識,我在講完課文後將以前學過的「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文言成語故事,印發給學生,練讀文言文。這些文言成語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又為學生熟知,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板書說明
我的板書簡單明了,通過兩種不同的學習態度,得出兩個相反的學習結果,對比鮮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充分揭示了課文蘊涵的道理。
板書設計
學弈
專心致志——成功
10. 求3篇關於呂蒙正的文言文及翻譯
1、呂蒙正不記人過
原文
呂蒙正不喜記人過。初任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生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 時人皆服其量。(據《涑水記聞》改寫)
編輯本段譯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參與謀劃政事嗎?」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似的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那位同列)查問。退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不問他的名字)對我來說有什麼損失嗎?」當時在場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氣量)。
2、呂蒙正不為物累
原文:
呂文穆公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鑒,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
言.聞者嘆服,以為賢於李衛公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譯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胤特別知遇關照。朝中的官吏,家裡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以博取賞識。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過碟子那麼大,怎麼用得著照二百里地的鏡子呢?」他弟弟聽後也就不再說什麼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嘆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靖(李靖曾罷冗官二千餘員,以為人嚴峻拒絕請托著稱)。像呂蒙正這樣沒有特別嗜好而又不為物慾所累的人,古代賢者也不易做到。
3、呂蒙正不受鏡
原文
呂文穆公①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鑒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獻以求知③。其弟伺間從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復敢言。聞者嘆服,以為賢於李衛公④遠矣。蓋寡好而不為物累者,昔賢之所難也。 (選自歐陽修《歸田錄》)
編輯本段注釋
①呂文穆公:呂蒙正,宋太宗時任宰相,文穆是他的謚號,北宋政治家。 ②鑒:鏡子。 ③知:知遇,得到賞識或重用。 ④李衛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為衛國公。 ⑤累:牽累 ⑥眷遇:關照 ⑦伺間:等到有一會兒
編輯本段譯文
呂蒙正以寬厚為宰相,宋太宗趙光義特別知遇關照。朝中的官吏,家裡藏有古鏡,他說能照二百里,想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把古鏡送給他得到重用。他弟弟找個機會裝作閑談提到這件事。呂蒙正笑道:「我的臉不過碟子那麼大,怎麼用得著用二百里地的鏡子照呢?」他弟弟聽後再也不敢說什麼了。聽說這件事的人都贊嘆佩服,都說他比李衛公更賢德(李靖:曾封為衛國公)。嗜好很少並且能夠不被外物牽累,(這)是過去的賢人也很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