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練習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題(12分)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A、以荻畫地以:用B、教以書字用書:寫
C、使學為詩為:作為D、及其稍長把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歐陽修聰明過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答案:1、C2、D3、多讀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於讀書.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
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一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
[推敲]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於《苕溪漁引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例:反復推敲/推敲詞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成語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當?為什麼?
7、用匈奴使的眼光,對魏王作一個肖像描寫。
只見那床頭捉刀人,
答案:4.他狡詐,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畢後派間諜聽消息;他殘酷,怕匈奴使對自己不利,派人追殺。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卻持刀站立床頭。接見完畢,叫人問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見於《世說新語?容止》)後來把代替別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當。因為匈奴使就是從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實際上卻很有本領的場合。
7.能寫出傳神的眼神和氣勢,就是佳作。
三.閱讀文言短文《鄭人買履》,完成8-11題。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8、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寧信度()()
9、翻譯下列句子。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或有什麼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歸取之() 何不試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長短)(2)dù尺寸尺碼(3)dù尺寸尺碼
9.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測量腳的尺碼,然後把測量出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於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11.而置之其坐(腳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腳的尺寸)
反歸取之(腳的尺寸)何不試之以足(鞋子)
四.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2--14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聰與敏___________
13、翻譯劃橫線的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的例,採用的是一種________方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邊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憑借什麼到(南海)?14.對比,立志。
五.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而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給加點字解釋(8分)
①華捉()而擲()去之②歆廢()書而觀()
16、翻譯下列句子。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給加點字解釋:捉:撿擲:扔廢:放下觀:觀看
16.句子翻譯:管寧劃開席位分開而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六.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8題。
(季梁)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駕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④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注釋: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④奚為:何為,做什麼。⑤御者:車夫。
17.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18.①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內容,這個成語。
②讀了這則短文後,你受到什麼啟發?
答案:17、①我想要去楚國②馬雖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18、①南轅北轍或背道而馳。②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必須認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動與目標完全相反,即使有許多優點和長處,也不一定能獲得成功。
七.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至20題。
北人生而不識菱1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2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1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2坐:因為。
19.理解文中加點詞語,完成題目。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熱也去
20.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19、(1)吃(2)除掉、去掉。20、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成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說成知道的。(關鍵詞:曰,土產,強,知)
8、閱讀並翻譯。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1.【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2.【譯文】魏武帝曹操將要接見匈奴來的使節,自己認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遠方的國家,於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則拿著刀站在座位的旁邊。已經接見完畢,命令間諜問匈奴來的使節:"魏王怎麼樣?"匈奴的使節回答說:"魏王風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邊拿刀侍立的人,這個人才是個英雄。"曹操聽說這件事,連忙派人追趕,殺掉了那個使者。
3.【譯文】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買鞋子時,忘記把量好的尺碼帶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說:"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4.【譯文】四川的偏遠山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嗎?"富和尚說:"你依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只要一隻水瓶和一個飯缽就夠了。"富和尚不以為然:"我幾年前就想雇條船順江下南海,到現在還沒去成;你一無所有,就別做美夢吧!"可第二年,窮和尚竟然從南海朝佛回來了。他把自己的雲游經過講給富和尚聽,富和尚聽了,慚愧得羞紅了臉色。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5.【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幹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裡看了看.然後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嘩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念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
6.【譯文】魏王准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
7.【譯文】北方人生來不認識菱角的,(有個北方人)在南方當官,酒席上吃菱角,連角殼一起放進口裡。有人(就)說:"吃菱角必須去掉殼。"那人自己保護自己的缺點,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來清熱解毒。"有人問道:"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回答說:"前山後山,什麼地方沒有!"
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8.譯文:我小時侯就非常好學,但因家中貧窮,沒錢來買書看,因此常常向有書的人家借書看,並親自抄錄,按預定的日期歸還。天氣寒冷時,硯台上的墨水都凍成堅實的冰了,手指凍僵了,屈伸很不靈便,但抄錄從不怠慢。抄錄完了,急忙把書送還,一點也不敢超過預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因此能夠讀到大量的書。
『貳』 初一課外文言文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1—25題。
【甲】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柳,柳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顛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雲
【乙】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離地約二三尺,一大蛇過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勢稍不及;久之,蛇將行矣,蜘蛛忽懸絲而下,垂身半空,若將追蛇者;蛇怒,復昂首欲吞之,蜘蛛引絲疾上;久之,蛇又將行矣,蜘蛛復懸絲疾下,蛇復昂首待之,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蛇狂跳顛擲,以至於死。蜘蛛乃盬②其腦果腹而去。
【注釋】①飆:暴風。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飲。
2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5分)
⑴聞崖上有聲甚厲 ⑵漸近臨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嘗見一蜘蛛布網壁間 ⑸蜘蛛乃盬 ②其腦果腹而去
2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不同意義。(4分)
⑴之 ①反側傾跌之狀 ②蛇復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審視殊無所見
⑵蜘蛛仍還守其網,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後是怎樣殺死大蛇的?請你分別用文中原話回答。(4分)
25.讀了這兩則短文後,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答案
21. ⑴聽到 ⑵從上往下看 ⑶ 終於 ⑷ 曾經 ⑸離開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細看看,什麼也沒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網里,像這樣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據頂上,以刺刀攫其首,顛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備,奮身飆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動。
25.只要以已之長攻敵之短,就能克敵制勝,弱者也可以戰勝強者。或:弱有所長,強有所短,弱者要相機而動,善於鬥智,就能戰勝強敵。
『叄』 初一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
華隆好弋①(yì)獵。畜(xù))一犬,號曰「的尾」。每將自隨②。隆後③至江邊,被一大蛇圍繞周身。犬遂咋④(zé)蛇死焉。而華隆僵仆無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復路間。家人怪其如此,因隨犬往。隆悶絕⑤委地。載歸家,二日方蘇。隆未蘇之前,犬終不食。自此愛惜,如同於親戚焉。
[注釋:]①弋:射。②將自隨:帶著它跟隨自己。③後:以後有一次。④咋:咬。⑤悶絕:窒息。
1、解釋加橫線的字。(4分)
(1)華隆好弋獵 ( ) (2)犬遂咋蛇死焉( ) (3)家人怪其如此( ) (4)隆悶絕委地 ( ) 2、下列句子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華隆/好弋/獵 B、被一/大蛇/圍繞/周身
C、家人/怪其如此,因/隨犬往 D、自此/愛惜,如同/於親/戚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家人怪其如此,因隨犬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狗對主人的義氣」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挑吧
『肆』 人教版初一語文全部文言文練習題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鼷田者,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題目:
1、給下列的字注音
輒( ) 琅( ) 恬( ) 儒( )
2、選擇解釋下列詞語正確的一項
1)竊入學舍( )
A偷竊 B偷偷的 C聲音細小
2)聽已( )
A完畢 B已經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為 B於是 C憑借
4)錄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寫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牽牛來責鼷田者,父怒,撻之。
4、閱讀本文後,你獲得什麼啟示?
『伍』 初一文言文閱讀及練習
穿井得一人①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④,聞之於宋君⑤。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⑥,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②溉汲——從井裡打水澆地。溉:音gai,澆灌。汲:音ji,從井裡打水。
③及——等到。
④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國:古代國都也稱「國」。
⑤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介詞:當「被」講,引進主動者。宋君:宋國國君。
⑥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當「向」講。
⑦使——使用,指勞動力。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我用括弧代替)
A.及其家(穿)井:挖
B.吾穿井(得)一人:應得
C.國人(道)之:傳說
D.得一人之(使):勞力
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加點詞為"之")
①宋之丁氏
②有聞而傳之者
③聞之於宋君
④宋君令人問之與丁氏
⑤得一人之使
A.1,2,3,4,5
B.2,3,4,5
C.3,4,5
D.2,3,4
『陸』 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題
文言文閱讀§1
管 仲 相 齊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魯人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於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於魯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庄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注雲:三釁者,以香塗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 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勸忍百箴》)
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魯人以兵納之 納:接納
C.辭曰:若必治國家者 辭:告訴
D.故請之 請:請求
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魯人以兵納之 而與坐而問焉
b.合立當事之 不當輔以爭國
A.「之」和「焉」相同,「合」和「當」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當」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當」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當」也不同
3.「民到於今受其賜」一句中「其」指代的內容是
A.召忽之死節 B.管仲之惠澤 C.叔牙之薦能 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點的「死」字與「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C.等死,死國可乎
D.管仲不死,為樹功
以下5—6兩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
A.這是子貢回答管仲為什麼不死時說的話。
B.這是子貢回答管仲為什麼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辭。
C.這是孔子回答子貢所問的管仲為什麼不死時說的話。
D.這是孔子回答子貢所問的管仲為什麼不死的原因的托辭。
6.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A.所以聖人並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稱贊他守節的功德。
B.所以聖人並不責問召忽為什麼去死,但稱贊他守節的作用。
C.所以聖人並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稱贊他的作用。
D.所以聖人並不責問管仲為什麼不去死,反而稱贊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語意關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
①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
③桓公親迎於郊,而與坐而問焉。
④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列敘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後,讓公孫無知殺了襄公,立小白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糾之命逃到魯國,子糾死後,召忽為他守節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鮑叔牙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國家,一定要請回他,故向桓公舉薦管仲。
D.管仲任相後,輔佐桓公,稱霸於諸侯,統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柯 邑 之 盟
昔者齊桓公與魯庄公為柯之盟。魯大夫曹劌謂庄公曰:「齊之侵魯,至於城下,城壞壓境,君不圖與?」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劌曰:「然而,君請當其君,臣請當其臣。」及會,兩君就壇,兩相相揖。曹劌手劍援刃而進,迫桓公於壇上,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仲曰:「然則,君何求?」曹劌曰:「願請汶陽田。」管仲謂桓公曰:「君其許之。」桓公許之。曹劌請盟,桓公遂與之盟,已盟,棄劍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劌可仇,請倍盟而討曹劌。」管仲曰:「要盟可負,而君不負;曹劌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諸侯翕然而歸之。為鄄之會,幽之盟,諸侯莫不至焉;為陽谷之會,貫澤之盟,遠國皆來。南伐強楚,以致菁茅之貢;北伐山戎,為燕開路。 三存亡國,一繼絕世,尊事周室,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為五伯長,本信起於柯之盟也。
(《新序·雜事四》)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讀音、釋義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①要盟可負 ②為鄄之會
A.①yo 重要 ②wi 為了
B.①yo 要挾 ②wi 主持
C.①yo 要挾 ②wi 為了
D.①yo 重要 ②wi 主持
2.對下列各組中加點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君請當其君 ②君其許之
③曹劌手劍援刃而進 ④請倍盟而討曹劌
A.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用法與「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曹劌手劍援刃而進 B.桓公遂與之盟
C.被明月兮佩寶璐 D.舍相如廣成傳舍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尊事周室 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諸侯 諸侯: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
C.功次三王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一說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D.為五伯長 五伯:指古代五個佔領一方的首領。
5—6兩題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三存亡國,一繼絕世
A.三次保存了滅亡了的國家,一次繼承斷代的國家
B.三次保存了滅亡了的國家,一次使斷代國家得以延續
C.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一次繼承斷代的國家
D.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斷代國家得以延續
6.本信起於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義是從柯邑的盟約而來的
B.根本的信義是從柯邑締結盟約時開始建立起來的
C.尋根追源,(齊桓公的)信義是在柯邑締結盟約時開始建立起來的
D.尋根追源,(齊桓公的)信義是從柯邑的盟約而來的
7.對曹劌在壇上迫近齊桓公時講的一句話的用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責問齊桓公為什麼侵犯魯國。
B.追問齊桓公是不是還要進攻魯國。
C.警告齊桓公趕快放棄進一步攻打魯國的打算,不然的話,將與他拚命。
D.暗示齊桓公:不許進攻魯國,並且必須接受自己的條件,不然的話,將與他拚命。
8.下面是對管仲的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仲被「曹劌手劍援刃而進」的氣勢嚇破了膽,連連勸齊桓公接受對方的條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討曹劌」的議論,認為不負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現了過人的見識。
C.管仲將計就計,利用曹劌強迫齊桓公訂立盟約一事來改變齊桓公在諸侯中的形象,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負的盟約來博取天下信譽的主張,為齊桓公一匡天下,成為五伯之長創造了條件。
介 推 拒 祿
介子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為己力,不亦誣乎?」文公即位,賞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與若俱隱。」至死不復見。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飢無食,一蛇割股,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於中野。」文公出,見書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其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表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
(《說苑·介子推不受祿》)
1.下列加點字在句中的正確意思是
①天未絕晉 ②不食其食
A.①滅絕 ②俸祿 B.①絕望 ②糧食
C.①斷絕 ②吃 D.①截斷 ②給……吃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及」與「賞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 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對下列加點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必將有主 ②主晉祀者 ③推從者憐之 ④五蛇從之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見」與「至死不復見」的「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於是入朝見威王
C.大王見(臣列觀 D.才美不外見
5—6兩題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歸罪而去模仿他們,我的罪過比他們還要大
B.責怪了他們而又效法他們,我的罪過比他們還要大
C.責怪了他們而又效法他們,在罪過上我比他們還要大啊
D.歸罪而去模仿他們,在罪過上我比他們還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
A.言語是身體的花紋,身體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花紋
B.言語是自身的漂亮的裝飾,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漂亮的裝飾
C.言語是自身的漂亮的裝飾,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花紋
D.言語是身體的花紋,自身即將隱居,哪裡還需要漂亮的裝飾
7.以下八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與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沒有露面有關的一組是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⑤能如是,與若俱隱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將隱。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對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贊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復國歸功於天的觀點。
B.文章歌頌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圖報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晉文公知過能改的賢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親邀功請賞的思想。
『柒』 初一文言文閱讀及練習
有啊,我是七中滴:(不夠可以追問)我是發初二的,因為我讀初二哈
《大道之行也》學案
編者:付 雪
班級: 學號: 姓名:
一、翻譯重點字詞。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主謂之間,無實義)行(施行)也,天下為(是)公,選賢與(通「舉」jǔ,推舉、選拔)能,講信(誠信)修睦(和睦)。故人不獨親(以…為親)其親,不獨子(以…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老而無妻的人)、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者皆有所養,男有分(職分),女有歸(女子出嫁)。貨惡(憎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這)故謀(姦邪之心)閉(閉塞)而不興,盜竊亂(造反)賊(害人)而不作(興起),故外戶(大門)而不閉(用門閂插門),是謂(叫做)大同(理想社會)。
二、翻譯重點句子。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乾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兒女。
3.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
4.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對於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現象,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三、歸納文言現象,解釋該詞,並寫出例句。
(一)通假字:
與:(釋義)通「舉」jǔ,推舉、選拔,(例句)選賢與能
矜:(釋義)通「鰥」, 老而無妻的人(例句)矜、寡、孤、獨、廢疾者
(二)詞類活用:
親:(釋義)以…為親,(例句)人不獨親其親
子:(釋義)以…為子,(例句)不獨子其子
(三)古今異義:
孤獨 今義:孤獨為一個詞,獨自一人、孤單的意思
古義:「孤獨」為兩個詞,「孤」為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
例句: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四、判斷文意理解正確與否,對的打「√」,錯的打「×」。
1.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准則。 (√)
2.文章是從(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這三個方面來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
3.全文是總——分結構。結尾文章拿現實社會跟這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作類比,從而指出
現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將不復存在。
29《湖心亭看雪》學案
編者:黃鳳娟
班級: 學號: 姓名:
一、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 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都)絕(消失 )。是(這 )日更定,余 (通「橈」)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 全 )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小草葉),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哪裡 )得更(還)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盡力喝)三大白( 杯,量詞 )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譯下面的句子。
1.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彌漫著水氣凝成的冰花,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逸致)的人呢!
3. 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這天初更以後,我撐著一隻小船,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三、歸納文言現象。
1.找出句子中詞類活用的詞,並解釋。
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詞作動詞) 解釋: 客居
2.一詞多義。
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還)
白:上下一白( 白色 )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杯,量詞 )
一:上下一白( 全 ) 惟長堤一痕( 數詞,一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余 一小舟 ( )通(橈),解釋: 撐船
4.4.特殊句式。
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裝句,狀語後置,應為「更有似相公痴者」
四、判斷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
1.「人鳥聲俱絕」中,一個「絕」字,從視覺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受凍,悄然無聲,不敢外出的寒冬靜默圖。( × )
2. 「獨往湖心亭看雪」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 √ )
3.作者寫雪景,卻細致詳細地刻畫堤、亭、舟、人,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層次清楚地描繪了一幅天地茫茫,渾然難辨,人融於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畫,情趣盎然。( × )
4.第二段作者移步換形,辟出另一境界,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讓人有一種喜逢知己的感覺。此段表達出作者的樂觀豁達之情。( × )
5.本文描寫西湖霧凇雪景的文段很有特色,三個「與」字生動寫出天空、雲層、水面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辯的景象,突出雪景的美麗。( √ )
6.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舟子說作者「痴」,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痴」字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 )
《桃花源記》學案
編者:余 靈
班級: 學號: 姓名:
一、翻譯重點字詞。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作為)業。緣(沿著,順著)溪行,忘路之(的)遠近。忽逢(遇到)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別的,其他的)樹,芳(花)草鮮美(鮮艷美麗),落英(落花)繽紛(繁多的樣子)。漁人甚(很,非常)異(以……為異,對……感到驚奇)之,復(再,又)前行,欲(想要)窮(窮盡,走到盡頭)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看到)一山。山有小口,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若有光。便舍(放棄)船,從口入。初(開始)極狹,才(僅僅,只)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這)屬(類)。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通),雞犬相聞(聽,聽到)。其中往來(來來往往)種作,男女衣者,悉(都)如外人。黃發(指老人)垂髫(指小孩),並(都)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於是,就)大驚,問所從來,具(詳細地)答之。便要(通「邀」,邀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都)來問訊(打聽消息)。自雲先世(祖先)避秦時亂,率妻子(妻子和兒女)邑人(鄉鄰們)來此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復出焉,遂(於是)與外人間隔(斷絕來往)。問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漢,無論(不要說,(更)不要說)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詳細地說出)所聞,皆(都)嘆惋(感嘆、惋惜)。餘人各復延(邀請)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離開)。此中人語(告訴)雲:「不足(不值得)為(給,對)外人道也」。
既(……以後,已經)出,得(獲得,找到)其船,便扶(沿、順著)向(從前的,舊的)路,處處志(做標記)之。及郡下,詣(到,拜見)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尋找)向所志(標記),遂(終於,最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往。未果(實現),尋(不久)病終。後遂(就)無問津(問路)者。
二、翻譯重點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流兩岸幾百步長,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
2.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捕魚人對這里的美景感到很驚奇。再繼續前行,想要走完這片桃林。
3.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到頭了,打魚人在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個小洞口,好像有隱約的光亮透出來。
4.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開始很狹窄,僅僅能容一個人通過。再向前走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
5.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林、竹園這類。
6.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能聽到雞鳴狗吠的聲音。
7.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打魚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8.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打魚人一件一件地給他們詳細地講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們聽了)都感嘆惋惜。
9.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餘的人各自又請打魚人到他們家中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
10.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訴他,說: 「(這里的一切)不值得給外面的人說起。」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打魚人)出了洞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原路返回,沿途到處做上標記。
12.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大守當即派人跟他前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最終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路了。
三、歸納文言現象,解釋該詞,並寫出例句。
(一)通假字:
要:(釋義)通「邀」,邀請,(例句)便要還家
(二)詞類活用:
異:(釋義)以……為異,對……感到驚奇,(例句)漁人甚異之
(三)成語: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無人問津:沒有人來詢問渡口,比喻沒人過問,受到冷落。
怡然自樂:高興而滿足的樣子。同「怡然自得」
黃發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子。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比喻心裡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覺明朗。
落英繽紛:鮮花盛開,花瓣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雞犬相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彼此都能聽見雞和狗的叫聲,但直到老死
都互相不來往。形容彼此距離很近,卻相互隔絕,互不交往。
(四)一義多詞:
釋義 字詞 例句
都 ①悉
②並
③咸
④皆 ①悉如外人
②並怡然自樂
③咸來問訊
④皆嘆惋;皆出酒食
沿著 ①緣
②扶 ①緣溪行
②便扶向路
邀請 ①要
②延 ①便要還家
②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五)古今異義:
字詞 今義 古義 例句
鮮美 (菜餚、瓜果等)滋味好 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放佛 好像 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彷彿若有光
交通 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妻子 男子的配偶 妻子和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絕境 沒有出路的地方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間隔 事物在時空上的距離 斷絕來往 遂與外人間隔
無論 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不足 不充足 不值得 不足為外人道也
(六)一詞多義:
釋義 例句
乃 於是,就 乃大驚
竟然 乃不知有漢
shě放棄 便舍船
舍
shè房子 屋舍儼然
得 得到,獲得 得其船;不復得路
能夠,可以 得為眾人而已也(《傷仲永》)
的 忘路之遠近
之 代詞 漁人甚異之;具答之;聞之
指示代詞,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音節助詞 處處志之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尋找 尋向所志
尋
不久 尋病終
於是,就 遂與外人間隔;後遂無問津者
遂
終於,最終 遂迷
wéi作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
為
wèi給,替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
從前的,舊的 便扶向路;尋向所志
向
對著 眈眈相向(《狼》)
(七)句式:
省略句:(桃花源的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
林盡(於)水源
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四、判斷文意理解正確與否,對的打「√」,錯的打「×」。
1.本文運用層層設疑的寫法,使故事頗有傳奇色彩。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之奇,最後是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
2.本文展現了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
3.本文既展現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體現出他實現了美好理想的喜悅心情。 (×)
4.文末寫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
5. 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
27 《短文兩篇》學案
編者:韓瓊
一、解釋文中加點詞。(26×2=52)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 的)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交相輝映)。青林翠竹,四時( 四季)俱( 全、都)備。曉霧將歇(消散),猿鳥亂鳴( 此起彼伏地鳴叫)。夕日欲頹( 墜落),沉鱗( 潛游在水中的魚)競(爭相)躍。實是欲界( 人間)之( 的)仙都,自(自從)康樂以來,未復( 再,又 )有能與( 欣賞 )其( 代美景 )奇者。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 高興的樣子)起行。 念(想到)無與為樂者,遂( 於是,就 )至( 到 )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 一起)步於( 在)中庭。 庭下如( 像 )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 原來是)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只是 )少閑人( 清閑的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二、翻譯下列句子(6)
1、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2、念無與為樂者。
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三、歸納文言現象(22分)
1、古今異義(2×2)
曉霧將歇( 消散 )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 )
2、一詞多義(4×3)
與:未得能有與其奇者( 欣賞 ) 念無與為樂者( 和,跟 )
欲:夕日欲頹( 將要 ) 欲界之仙都( 慾望 )
3、翻譯下面的特殊句式(2×3)
(1)相與步於中庭。
(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四、判斷文意理解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10×2=20)
1、《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作者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2、「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從平遠、高遠兩種視角,寫出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 × )
3、「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仰觀俯察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 )
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動景轉入對靜景的描寫。( × )
5、 「實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 )
6、《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 )
7、「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時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時,月色悄然入戶,於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寫其興奮喜悅之情。「念無與為樂者」,「念」由「行」轉化而來,寫出心理活動的變化過程,文情也顯得跌宕起伏。( √ )
8、「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9、「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語言凝練,含蓄深沉,精美傳神。 ( √ )
10、 「閑人」,即清閑的人,首先,指具有閑情雅緻的人,表達了賞月的自豪與欣喜;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 )
『捌』 適合初一學生做的文言文練習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
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注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147年。②京師不見:京城裡看不到那次
日食的情況。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庄有恭
粵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庄直入索取。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庄以實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庄曰:「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其方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書。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⑥火卒:軍中伙夫。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誇
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③庄以實對 ;④何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