賻文言文含義
文言文的閱讀,學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正音讀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朗讀,甚至背誦,所以朗讀背誦時都要把字音讀正確.一般說來,大多數讀音要以現代字典上的普通話讀音為准.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認准字形,讀准字音
文言文里有一些現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們認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讀音當做正音.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桓「讀「hu ;n「而不讀「恆「;《桃花源記》中的「髫「而不讀「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讀「d ;n「而不讀「枕「。
2,多音字應辨明詞性,詞義
現代漢語中多音多義字很多,讀文言文時也常會遇到一些多音字,這就要求我們辨明這個字的詞性和詞義,確定讀音.比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當「喜悅「講,應讀「yu ;「,而在「桃花源記「中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句里,「說「字當「述說「講,應讀「shu ;「。
二,正確的斷句,停頓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所以古人在讀書時要自己斷句.我們現在讀古文,編者已經用標點符號把句子給我們斷開了,但是在讀一些長一點的句子時,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達一個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頓,這個停頓正確不正確,直接關繫到對句意的理解正確與否。
區別停頓的辦法是通讀全文,通過對詞義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詞與詞之間結構關系的分析,讀懂每一句話.如《狼》中有「其一犬坐於前「這句話,意思是「其中一隻(狼)像狗一樣坐在屠戶面前「,應在讀時停頓成「其一/犬坐於前「,如果讀作「其一犬/坐於前「,意思就變成「其中一隻狗蹲在屠戶面前「,其實,在《狼》文中,沒有狗出現過.同樣,對於「一狼洞其中「也應讀作「一狼/洞其中「,而不能讀作「一狼洞/其中「。
三,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詞義的變化有擴大,縮小和轉移幾種情形.詞義的擴大即今義所含內容大於古義,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陽之北「中的「河「,在漢代以前專指黃河,一般的河流用「水「來表示,所以這個「河陽「就是「黃河北岸「的意思,而現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詞義的縮小即今義所含內容小於古義,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句里,「妻子「的含義包括「妻子兒女「,而今義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內.詞義的轉移即今義所含內容與古義之間發生了變化,如古漢語中「涕「指眼淚,而今義指「鼻涕「。
四,一詞多義現象
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普遍存在,閱讀時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特別注意根據上下語境確定具體義項.如「去「有「距離「「離開「「消除「等義,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為學》)句中,「去「只能理解為「兩地間的距離「的解釋.在「得錢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為「離開「之意。
五,注意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現,是原來古人在寫文章時本該用這個字時,卻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義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嚴格意義上講應講是「別字「了,但古人長期使用,並且得到社會認同,就不算錯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這樣一句話:「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義是「恩惠「,但若按本義去解釋,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個通假字,當「聰明「講,通「慧「.類似這樣的通假字在初一階段的文言文中還有「湯「通「燙「,「齊「通「劑「(《扁鵲見察桓公》,)「說「能「悅「,「知「通「智「(《論語》十則)等等這些都需要結合課文內容詳加體味.
2. 文言文的解釋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編輯本段]【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編輯本段]【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鄭人買履、表水涉澭
[編輯本段]【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編輯本段]【注 釋】
1.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2.自--從。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4.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5.是--這兒。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墜--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2.求--找
刻舟求劍的意思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成語詞典中注音為( 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自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故事大意是:有一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刻舟求劍是一個貶義詞,並列式短語,為「刻舟」和「求劍」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並列短語,在句子中可以作謂語、定語或者狀語。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是墨守成規 ,反義詞有見機行事
相關作品:刻舟求劍文言文閱讀及賞析
[編輯本段]【詞性】
中性詞
[編輯本段]【含義】
比喻一個人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編輯本段]【成語舉例】
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膠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參考資料:wu
3. 文言文解釋
是《義犬冢》吧!
三國時期,住在襄陽的李信純養著一隻名叫「黑龍」的犬,「黑龍」平時與李公子形影不離。一天,李公子帶著「黑龍」進城,因醉酒在歸家路上倒在城外草地上睡著了,此時襄陽太守鄭瑕在此打獵,由於雜草叢生,難以看清獵物,故命人燒荒。火隨風勢蔓延到李公子的身邊,而爛醉如泥的李公子絲毫不知。 緊急關頭,李公子身旁的「黑龍」忙叫、咬拖主人,無效後,見不遠處有個小溪,便機智地跑過去跳入溪中,將身體浸濕後,飛奔回醉睡的李公子身邊,抖落皮毛上的水將李公子的衣服和周圍的草弄濕,往返多次,終因過度勞累而死在李公子身旁。 火沒有燒到李公子,待他醒後,明白了發生的一切,撲在「黑龍」身上痛哭不止。太守鄭瑕聽到這件事,感嘆道:「狗比人更懂報恩,人要是知恩不報還不如狗呢。」人們擇吉日厚葬了義犬「黑龍」,並在高墳上立碑」義犬冢」。
《涉務》
士君子的處世,貴在能夠有益於事物,不能光是高談闊論,左琴右書,君主給他俸祿官位啊!國家使用人材,大體不外六個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用他能通曉治理國家的體制綱要,經綸博雅;二是文史的臣子,用他能撰寫典章,不忘古先;三是軍旅的臣子,用他能決斯有謀,強干習事;四是藩屏的臣於,用他能熟悉風俗,廉潔愛民;五是使命的臣子,用他能隨機應變,不辱君命;六是興造的臣子,用他能考核工程節省費用,多出主意:這都是勤奮學習、認真工作的人所能辦到的。只是人的秉性各有短長,怎可以強求這六個方面都做好呢?只要對這些都通曉大意,而做好其中的一個方面,也就無所慚愧了。
我見到世上的文學之士,評議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試用,多數不能勝任。處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喪亂之禍;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戰陣之急;保有俸祿供給,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縱肆吏民頭上,不知道有勞役之勤:這樣就很難應付時世和處理政務了。晉朝南渡,對士族優待寬容,因此江南冠帶中有才乾的,就擢開到尚書分,仆以下尚 書郎、中書舍人以上,執掌機要。其餘只懂得點文義 的多數迂誕浮華,不會處理世務,有了點小過錯,又捨不得杖責,因而把他們放在清高的位置上,來給他們護短。至於那些台閣令史、主辦監帥、諸王簽省,都對工作通曉熟練,能按需要完成任務,縱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態,還可以鞭打監督,所以多被委任使用,這是在用他們的長處。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歡小人而疏遠士大夫,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寬衣,系闊腰帶,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門就乘車代步,進門就有人伺候,城裡城外,見不著騎馬的士大失。宣城工蕭大器很喜歡南朝學者周弘正,送給他一匹果下馬,他常騎著這匹馬。朝廷上下都認為他放縱曠達,不拘禮俗。如果是尚書郎騎馬,就會遭到彈劾。到了侯景之亂的時候,士大夫們一個個都是細皮嫩南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體質虛弱,又不能經受寒冷或酷熱。在變亂中坐著等死的人,往往是由於這個原因。建康令王復,性情溫文爾雅,從未騎過馬,一看見馬嘶鳴跳躍,就驚慌害怕,他對人說道:「這是老虎,為什麼叫馬呢?」當時的風氣竟然頹廢到這種程度。
古人深刻體驗務農的艱辛,這是為了使人珍惜糧食,重視農業勞動。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人們就無法生存,三天不吃飯的話,父子之間就沒有力氣互相問候。糧食要經過耕種、鋤草、收割、儲存、春打、揚場等好幾道工序,才能放存糧倉,怎麼可以輕視農業而重視商業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員,隨著晉朝的復興,南渡過江,流落他鄉,到現在也經歷了八九代了。這些官員從來沒有人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完全依靠俸祿供養。如果他們有田產,也是隨意交給年輕的僕役耕種,從沒見過別人挖一塊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時播種,何時收獲,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務呢?因此,他們做官就不識世務,治家就不辦產業,這都是養尊處優帶來的危害!
是不是這個涉務??
《千日酒》
過去有一個叫玄石的人到中山去打酒,酒家把千日酒賣給了他,卻忘了告訴他這酒的特性。玄石到家便醉倒了,幾天還沒醒。家裡人不知道千日酒的奧妙。以為玄石已經死了,就治辦好棺材將他安葬了。到了一千天的時候, 酒家才想起玄石當初買酒那檔子事,估計他的酒該醒了,於是找到玄石家探問。玄石的家裡 人說:「玄石已經死了三年了,如今服喪期都 滿了。「於是酒家因同玄石家裡人一起來到他的墳地,挖開墓穴一看,玄石剛剛醒酒,正從棺材中起身。
《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真實姓名和表字。他的宅子旁邊有五棵柳樹。(他)因此憑借(柳樹)作為自己的別號。(他)喜愛悠閑和安靜,平時很少說話;也不貪慕榮華富貴。(他)很喜歡讀書,但是,不是咬文嚼字地牽強附會;每當有了什麼深刻的體會,(於是就)欣欣然忘記了吃飯。(他)生性喜愛喝酒,但是家計貧窮,不能夠一直有酒喝。(他的)親朋好友知道(他)這樣,有的人就安排酒宴招待他。(他)去造訪的時候就喝個痛快,(每次)都期望(自己)喝醉。等到他喝醉了就與人家告辭,竟然一點都不領人家關心他去留的情。(他在自己的家裡)看到周圍的牆都已經破舊,不能夠遮擋狂風和烈日。粗布衣服穿的時候需要打結,家中的瓢瓢罐罐都是空的。就是這樣平靜!曾經寫文章自我娛樂,很能顯示自己的志向。忘記以前的得與失,憑借這個結束自己。
我認為:「黔婁曾經說過:『不對貧窮表示憂郁,不對富貴表示渴求。』這話不正象那些(淳樸)的人們!(他們)拿著酒器吟詩,用來表達他的志向,(就象)上古時代無懷氏和梆天氏的子民。」
《陽子之宋》
陽朱到宋國去,住在旅店裡。旅店主人有兩個妾,其中一個美麗,一個醜陋。但是主人卻看中醜陋的,輕視美麗的。陽朱問他緣故,旅店主人回答說:「那個美麗的自以為美麗而驕傲,所以我不認為她美;那個丑的自認為醜陋而恭順,所以我不認為她丑。」陽朱說:「弟子們記住!品德高尚而又不自以為賢明的人,到哪裡去不受尊重呢?
《朝三暮四》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於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願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麼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跡勝地。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漢獻帝時,曹操獨攬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孫權,孔融(孔子後代)反對,勸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聽,孔融便在背地裡發了幾句牢騷。御史大夫郄慮平時與孔融不睦,得知這個情況後,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報告,並挑撥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禰衡對您無理謾罵,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將孔融全家抓起來一並處死。
孔融被捕時,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個個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卻在那兒玩琢釘的游戲,沒有一點惶恐的樣子。家人以為孩子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們趕快逃跑。孔融也對執行逮捕任務的使者懇求說:「我希望只加罪於我本人,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懇求了,他們不會放過我們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懇求有什麼用?」結果,兩個孩子從容不迫地和父親一起被抓去處死。
《衛人迎新婦》
衛國有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車後,就問:「兩邊拉套的馬是誰家的馬?」車夫說:「借來的。」新娘對僕人說:「鞭打兩邊拉套的馬,中間駕轅的馬也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車到了新郎家門口,扶新娘下車時,她又對送新娘的老婦說:「把灶火滅了,以防失火。」
進了新房,看見舂米的左臼,說:「把它搬到窗戶下面,免得妨礙室內往來的人。」主人覺得她可笑。
新娘這幾次說的話,都是切中要害的話,然而不免被人笑話,這是因為新娘剛過門,就說這些,失之過早了。
《李牧傳》
李牧是趙國鎮守北部邊境的優秀將領,常年駐扎在代地,雁門郡,防禦匈奴。他有權根據實際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稅收都送進將軍幕府中,作為士兵的費用。他下令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兵,教士兵射箭、騎馬。謹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偵察人員,優待戰士。制訂規章說:「匈奴如果侵入邊境來搶掠,應立即進入營壘堅守,有膽敢擅自捕捉俘虜的處斬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嚴謹地舉烽火報警,戰士們隨即進入營壘防守,不敢應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什麼傷亡和損失。可是匈奴認為李牧是膽小怕事,即使是趙國的邊防兵也認為「我們的將軍膽小怕事」。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樣。趙王發怒,調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邊將的職務。
一年多,匈奴每次來侵犯,新將領都領兵出戰。每次出戰,多是失利,傷亡損失很多,邊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種、放牧。當時又請李牧出山,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就又強迫他出任邊將,派他去統率軍隊。李牧說:「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讓我像以前那樣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到達邊境,按照原來的法規、號令辦事。匈奴好幾年一無所得,但是人們始終認為李牧膽怯。守邊的士兵常得到獎賞卻不被使用,都希望與匈奴一戰。這時李牧就准備了經過挑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出戰馬一萬三千匹。還有曾經獲得百金獎賞的勇士五萬人,能拉硬弓的優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進行軍事演習。又大力組織放牧,讓人民布滿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眾假裝敗逃,丟下幾千人給匈奴。匈奴單於聽到這個消息,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大量布下靈活奇特的戰陣,從左右兩邊包抄反擊匈奴,大敗匈奴,斬殺匈奴十幾萬人馬。接著消滅襜襤,打敗東胡,迫使林胡投降,單於逃跑。這次戰役以後的十幾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上城邑。
趙王遷七年,秦國派遣王翦攻打趙國,趙王派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秦國用大筆金錢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施行反間計,說李牧、司馬尚想要謀反。趙王便派趙蔥和齊將顏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殺死了。撤銷了司馬尚的職務。這以後三個月,王翦乘勢急速攻打趙國,大敗趙蔥的軍隊,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遷和趙軍將領顏聚,終於滅亡了趙國。
《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對侍奉的人說:「我確實是個國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卻沒有一點兒病。」優莫說:「您努力吧!還和商紂王差兩天。商紂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麼,我要滅亡嗎?」優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和商紂王差兩天,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呢?」優莫說:「夏桀王和商紂王的滅亡,是因為他們分別遇到了商湯王和周武王。現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紂王。夏桀王和商紂王同時在世,怎麼能互相使對方滅亡呢?但是也危險了。」
《貓犬》
蘇東坡說:」養貓是用來捉老鼠的,不能因為沒有老鼠就養不捉老鼠的貓;養狗是用來防止賊的,不能因為沒賊就養不叫的狗.」但是我想:就算貓不捉老鼠也行,如果不捉老鼠卻捉雞就更糟了.狗不咬賊也可以,不對賊叫卻對主人叫就更糟了.看到正直的人就討厭,一定使他走開,不是和捉雞的貓心態一樣嗎?心思全在謀取大權上面,讓皇上變的無助(沒有真正為皇帝分憂的人),這不是咬主人的狗嗎?
《齊欲伐魏》
齊國欲攻打魏國,魏國就派人游說齊國大臣淳於髡:「齊國欲攻打魏國,能解除魏國禍患的,只有先生您。敝國有寶璧二雙,兩輛四馬拉的紋彩馬車,請讓我送給先生。」淳於髡說:「好吧。」於是進宮勸說齊王道:「楚國是齊國的仇敵,魏國是齊國共患難的友邦。攻打友邦,卻讓仇敵乘機來進攻自己疲憊的軍隊,這樣做,名聲不好而且也招來危險,我認為大王不該這樣做。」齊王說:「好。」於是就不去討伐魏國。
有人對齊王說:「淳於髡勸您不攻打魏國,原因在於他接受了魏國的璧玉和寶馬啊。」齊王即刻問淳於髡說:「聽說先生接受了魏國的璧玉和寶馬,有這事嗎?」淳地髡說:「有這事。」齊王說:「既然這樣,那麼先生為我所出的主意怎麼樣呢?」淳於髡說:「如果攻打魏國有利於齊國,魏國即使刺死我,對大王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知道攻打魏國真的不利於齊國,魏國即使封賞了我,對大王又有什麼損失呢?況且不攻打魏國,大王就沒有攻打友邦的罪名,而魏國也沒有被滅亡的危險,百姓更不會遭受兵禍,我得了玉璧和寶馬,對於大王又有什麼損傷呢?」
《千里之馬》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僕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床頭捉刀人》
魏武帝曹操要接見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認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儀震服匈奴,就讓崔季珪代替他接見,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邊做侍從。已經接見完了,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魏王這人怎麼樣?」匈奴使者評價說:「魏王高雅的氣質,不同尋常;但是坐榻邊上拿刀的那個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聽後,就派人追去,殺掉了這個使者。
《趙襄王學御》
趙襄子(晉國國卿)跟王於期學習駕御馬車,不久和王於期比賽,三次換馬但是三次都落後。
趙襄子說:「您沒有將您的技術全部教給我。」回答說:「技術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錯了。凡是駕御所
應該重視的,是馬的身體與車統一,(駕御的)人心和馬協調,這樣才可以跑得快跑得遠。今天您落在
後面的時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時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駕著馬車搶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後。但是您領
先或落後時心裡想到的都是我,哪還能和馬協調呢?這就是您為什麼會落後啊。」
《買注還珠》
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鄭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並用翠鳥的羽毛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盒子還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這真是善於賣匣子,不能說是賣珍珠啊。
《韓娥善歌》
以前韓娥向東到齊國去,缺糧,經過齊國都城雍門時,買唱求取食物。已經離開但餘音還在城門中梁繚繞,三日不斷,聽過她唱歌的人都認為她還沒有離開。經過一家旅店,旅店的人欺辱她,韓娥長聲悲哀的哭泣,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互相看著憂愁哭泣,三天吃不下飯。急忙追趕她,韓娥回來,又長聲唱歌,整個鄉里的男女老少都高興的鼓掌舞蹈,不能控制自己,忘記了以往的悲傷。
《望洋興嘆》
秋水隨著時令到來,千百條川流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之形。於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里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的盡處。於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茫然地抬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已了。』這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經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節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門下,那是多麼危險,我將會永遠被譏笑於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說:「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談海之大,因為它被狹小的生活環境所局限;夏天的蟲,不能跟它談冬天的冰,因為它受到氣候時令的限制;知識淺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為他被拘束於狹隘的教育。現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談論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歸注到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停止而不溢出;從尾閭流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流盡而又不空;無論春天或秋天,大海總沒有變化;無論乾旱水澇,大海永遠沒有感覺。這就是大海勝過江河水流之處,海水不能以容量來計算,但我從來沒有以此自誇,我自以為形體同於天地,氣魄受於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象太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麼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象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裡嗎?整個中國在四海之內,不是象太倉中的一粒細米嗎?世上的物類數以萬計,人只是萬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許多人,生長了許多穀物糧食,通行著許多舟船車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是象馬身上的一根毛嗎?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繼承和爭取的,講仁義的儒者所擔憂的,講任勞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這些東西。可是伯夷卻為了節義之名而辭讓不受,仲尼為了顯示多知博聞而講個不停,這是他們在自我誇耀,不是象你剛才自誇其水之大一樣嗎?」
《陳番立志》
陳番十五歲的時候,曾經悠閑地待在一間居室當中,但是院子卻是荒蕪骯臟的。他父親的朋友、同郡的薛勤來等候陳番,對他說:「你為什麼不灑一灑水、打掃一下來接待賓客呢?」陳番說:「大丈夫處世,應當打掃天下,為什麼要打掃一間居室呢?」薛勤(由此)知道陳番有雄視天下的志向,並感到很驚奇。
這么多,找得累死了…………
4. 文言文釋義
巧合,又翻到此信息!
佞,古為有才智的人,自我謙稱。後逐漸成為奸詐詞彙,即「奸佞」「佞臣」,即有才華非凡卻為非作歹之意。此文用該詞有兩大錯誤:一是不是仙人自己說話,謙稱就無法談及,因此第一義不能使用。二是只能使用第二含義,即才非凡而作壞事,但是這是對仙人的污衊,因此不合適使用,必須刪除。
又如:《世宗實錄》雲:「嵩柔佞深險。」列傳:「體乾,昌平人,柔佞深險。」皆非正義。
看出翻譯作者還是基本古文詞彙還不懂的小毛孩。
提供參考。
5. 書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寫。
《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譯文:於是用硃砂在綢條上寫了「陳勝王」。
2、記錄。
《獄中雜記》:「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於是乎書。」
譯文:我聽了,有動於衷,曾拿杜君這些話來普通的問了問別人;結果大家說的一樣,我就決定記錄下來。
3、文書;公文。
《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譯文: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4、書法。
《墨池記》:「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譯文:(晉)王羲之平時非常仰慕(漢)張芝的(書法)。
5、信。《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譯文: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5)賻文言文含義擴展閱讀: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書,箸也。從聿,者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書,以竹筷為筆。字形採用「聿」作邊旁,採用「者」作聲旁。
相關詞彙解釋:
1、背書[bèi shū]
背誦念過的書:過去上私塾每天早晨要背書,背不出書要挨罰。
2、讀書[dú shū]
看著書本,出聲地或不出聲地讀:背書聲。
3、叢書[cóng shū]
根據一定目的和使用對象,選擇若干種書編在一起,在一個總名稱下出版的一套書。有綜合性的,也有專科性或專題性的。
4、史書[shǐ shū]
記載歷史的書籍。
5、書桌[shū zhuō]
讀書寫字用的桌子。
6. 古文解釋
右
yòu
1.面向南時,西的一邊,與「左」相對:~手。~邊。
2.地理上指西方:山~。江~。
3.指政治思想上保守或反動的:~傾。~派。~翼。
4.古代稱等級高的:~族。~職。無出其~(沒有高過它的)。
5.崇尚,重視:「竊以~文興化,乃致治之所先」。
6.古同「侑」,勸酒,勸食。
7.古同「佑」,幫助,偏袒。
風
(風)
fēng
1.空氣流動的現象。氣象學特指空氣在水平方向的流動:~向。~速。~級。~險。~波(喻糾紛或亂子)。~雨如磐(a.指風雨不斷,天色黑暗,給人以重壓的感覺;b.喻社會黑暗或境地艱難)。~花雪月(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的的詩文)。
2.像風那樣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時。~馳電掣。
3.社會上長期形成的禮節、習俗:~氣。~習。~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時期中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習慣)。
4.消息,傳聞:~傳(chu俷 )(傳聞)。聞~而動。
5.表現在外的景象、態度、舉止:~景。~度。~格(a.氣度,作風;b.文藝作品表現出的思想、藝術特色)。~骨(a.剛強的氣概;b.詩文書畫雄健有力的風格)。~致。~采(a.人美好的禮儀舉止,亦作「豐采」;b.文采;c.舊時指某些官吏的剛正風格)。~騷(a.指舉止輕佻,如「賣弄~~」,一般指婦女;b.中國的《詩經》和《楚辭》的並稱)。
6.指民歌、歌謠:國~(《詩經》中古代十五國的民歌)。采~。
7.中醫學指某些疾病:~癱。~濕。
8.姓。
7. 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喪儀。
出處:《康熙字典·貝部·十》賻:《唐韻》《集韻》《韻會》𠀤符遇切,音附。《說文》助也。《玉篇》以財助喪也。《儀禮·旣夕》知死者贈,知生者賻。《公羊傳·隱元年》貨財曰賻。(僅供參考)
8. 文言文如何理解
掌握好來課本里的文章,自課本的注釋多看(特別市考試前),重要的實詞與虛詞要掌握。語言這東西很難考試前突擊的,平時再多看點課外文言文作品,真正的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而不只是為了應試。如果能培養起閱讀古籍的興趣,那麼文言文想閱讀想考不好都難。推薦課外讀物:《古文觀止》、《史記》列傳與世家部分。
9. 文言文的定義
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這就是說,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泛稱為古代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跟任何事物無不發展變化一樣,語言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彙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時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
10. 古文中且是什麼意思
1、將要;將近。
北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不出,火且盡。」不出,火星將盡
2、暫且;姑且。
唐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且放白鹿青崖間。」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
3、尚;尚且。
漢代司馬遷《鴻門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我連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怎會推辭呢?
4、又;一邊……一邊。表示並列關系。
先秦《伐檀》:「河水清且漣漪。」河水清清又起波紋
5、而且;況且;並且。表示遞進關系。
戰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對晉國國君施過恩惠。
6、即使;即或。表示假設關系、讓步關系。
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
7、或者;還是。表示選擇關系。
漢代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豈吾相不當侯也?且固命也?。」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呢?還是命該如此呢?
(10)賻文言文含義擴展閱讀
1、今義:
(1)尚,還,表示進一層:既高且大。尚且。況且。
(2)表示暫時: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將要、將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這樣,一面那樣:且走且說。
(5)表示經久:這雙鞋且穿呢!
(6)文言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7)姓。
2、組詞:
(1)且慢:暫時慢著(含阻止意):~,聽我把話說完。
(2)姑且:副詞。表示暫時地,只好如此:我的意見~保留,以後再討論。
(3)苟且:只顧眼前,得過且過:~偷安。敷衍了事;馬虎:因循~。他做翻譯,一字一句都不敢~。不正當的(多指男女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