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唐故

文言文唐故

發布時間: 2020-11-21 22:12:28

⑴ 翻譯文言文 唐李絳,善諫.上欲罪白居易.絳曰.陛下容納直言.故群臣敢諫.居易志在納忠. |

【譯文】

唐朝時的李絳,善於進諫。皇帝有次要降罪於白居易,李絳說:「陛下容許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進諫。白居易的心願只是要貢獻自己的忠誠,如今陛下要降罪於他,只怕天下的人從此就要把嘴巴閉上了。」皇帝對李絳的意見很高興,沒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帝曾經責怪李絳說話太過分,李絳哭著說:「臣如果因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愛惜自己,不敢進言,那臣就是有負於陛下。如果我進言了,但陛下不喜歡聽,那是陛下辜負了臣。」皇帝的怒氣就此消解。

先父說:「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歡直言進諫,不和小人為伍。李吉甫雖然總是逢迎皇帝,憲宗每每還是認為李絳說的對,就是因為李絳知無不言,言無不中,所以雖然他屢次冒犯天威,觸怒皇帝,但總是能反復陳說,以啟發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誠、正直的話,怎麼可能做到這一點。」


【題解】

  1. 罪:降罪、治罪

  2. 通過李絳的哭訴,皇帝明白了李絳的出發點是為自己好,所以轉怒為喜。

  3. 李絳是直諫,鄒忌是諷諫。

⑵ 魏徴與唐太宗文言文解釋

譯文 聽語音
魏徵的樣貌雖不超過一般人,卻有膽識謀略,善於讓皇帝回心轉意。魏徵總是觸犯龍顏當面直言規勸;有時遇到皇上特別生氣,魏徵卻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徵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後對皇上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遊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麼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隻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徵前來,藏到懷中。魏徵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⑶ 文言文唐太宗論止盜字詞翻譯

原文:
上與群臣議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回役重,吏答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賦,選用廉吏,使民之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耶?」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譯文:皇上(唐太宗)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晚上睡覺的時候大門可以不關也沒人進來偷竊,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在野外也沒什麼危險。

⑷ 求古文翻譯(《唐故國子司業竇公墓誌銘》)中的:不肖不同

不效仿 不相同
意思就是指人和人都不一樣 說白了就是各種人都有

來自 大科學 團隊

⑸ 唐太宗不獨私故人 文言文翻譯

原文
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污解任,自陳嘗在秦王幕府。上憐之,欲聽還歸任。魏徵諫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王,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2譯文
濮州刺史龐相壽犯了貪污罪而被解任,自己述說曾經在秦王府中做門客。皇上念舊情,想要不追究讓他官復原職。魏徵(征)進諫說:「過去秦王身邊的人,在朝中庭外的都很多,恐怕都想依仗與你的私情而枉法,這足以使為善勸諫的人心寒。」皇上欣然接受了魏徵的進諫,對相壽說:「從前我做秦王,是一府之王,現在做皇上,是天下的霸主,不能單獨對老朋友有私情。大臣都反對這個觀點,朕怎麼敢違背這點!」於是皇上賜給相壽錦帛並打發他走。相壽流著眼淚離開了。
3注釋
濮州:在今山東境內。
解任:解除任職;免官。
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稱帝前封為秦王。
中外:指宮內宮外的故人。
恃:依仗。
納:接受。
昔:從前。
乃:是。
四海:整個國家。
私:偏袒。
大臣所執如是:意為魏徵等大臣所堅持的是對的。
遣之:打發他走。
陳:陳述。
是﹕恐怕
啟示
身居高位的人,更加不可以徇私枉法,必須要以身作則,不可以顧念私情。歷來能成就大事業的人,都不徇私枉法,因為只要徇私枉法,那麼就會上行下效,那麼世道如何清明呢?

⑹ 秦時婦人文言文答案 唐開元中

秦時婦人
【原文】
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恐妖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權竄山谷。有法朗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齎干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並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雲:「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婦人笑雲:「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雲:「我自秦人,隨蒙恬築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僧住此四十餘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
(選自《太平廣記》第一卷·卷六二·女仙七·秦時婦人,原出《廣異記》)
【譯文】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裡,於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走了幾百步之後,那裡漸漸空闊了。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裡太陽、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麼人?」和尚說:「我是人啊!」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和尚說:「我奉事佛,佛必須貶降形骸,所以這樣。」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麼的?」法朗就詳細地說給她聽。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築長城。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當初吃草根,得以不死。來到這里也不知道年歲,也沒有再到人間。」於是她們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養活他。草根澀,根本不能吃。法朗在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暫時告辭出去,到人間去尋找糧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備好糧食再去時,卻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個地方在哪兒了。

⑺ 《舊唐書》李軌傳的文言文翻譯

翻譯:

李軌字處則,是涼州姑臧縣人。略知書籍,頗有智辯。其家以財富稱雄於邊郡,喜好周濟別人,受到鄉人稱贊。隋大業年間,補任鷹揚府司兵。薛舉作亂於金城郡時,李軌與同郡人曹珍、關謹、梁碩、李斌貝、安仁等人商議說:「薛舉殘暴兇悍,其兵必來侵擾。

郡吏軟弱膽怯,不足以議大事。今應同心盡力,占據河右,以觀天下變化,豈能束手讓妻子兒女為人所掠呢!」眾人同意這個計劃,議定一同舉兵,然而無人敢任首領。曹珍說:「我聞知讖書說,李氏當稱王於天下。

如今李軌有賢能,豈非天意嗎!」於是共同降階拜見以聽命李軌。安仁在夜間率領胡人進入內苑城中,樹旗大呼,李軌集聚眾人加以響應,收捕虎賁郎將謝統師、郡丞韋士政,於是自稱河西大涼王,署置官屬,全都依照開皇舊例。

起初,突厥曷娑那可汗之弟達度闕設內附朝廷,保其部落於會寧川中,到此時自稱可汗,降於李軌。關謹等商議盡殺隋官,分其家產。李軌說:「各位既已推舉本人為主,就應聽我約束。如今以義起兵,意在救亂,殺人取財是賊寇行為,怎能取得成功呢?」

便任命謝統師為太僕卿,韋士政為太府卿。時逢薛舉兵前來侵犯,李軌派遣將領擊敗於昌松,斬首二千級,其餘全被俘虜,李軌放還其眾。李斌貝說:「如今竭力奮戰而俘其眾,又縱還以資助敵方,不如全都坑殺為妥。」

李軌說:「不能這樣做。如天命歸我,應擒其主子,此輩士卒皆為我有。不然的話,留此又有何用?」於是遣返其俘虜。不久,攻拔張掖、敦煌、西平、木包罕等郡,盡有河西之地。

武德元年(618),高祖正要謀攻薛舉,派遣使者前往涼州,下達璽書慰勞結好,稱李軌為從弟。李軌大喜,派遣其弟李懋入朝。高祖拜李懋為大將軍,送還涼州,下詔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冊拜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給予羽葆鼓吹一部。

時逢李軌僭稱帝號,建立紀元年號為安樂,命其子伯玉為太子,長史曹珍為尚書左僕射,攻陷河州。俟德到達後,李軌召集部下商議說:「李氏據有天下,是歷運所屬,已經占據京邑。一姓不可競立,如今除去帝號,東向接受冊封,行嗎?」

曹珍說「:隋亡天下,英雄競起,稱王稱帝,瓜分鼎峙。唐國自保關中、雍州,大涼自處河右,何況已為天子,怎能接受別人的官爵呢?如非要以小事大,可依照蕭察舊例,自稱梁帝而稱臣於周。」李軌接受這個意見,便派偽尚書左丞鄧曉來朝,奉上文書自稱「從弟大涼皇帝」。

高祖發怒說:「李軌稱我為兄,這是不願臣服啊。」囚禁鄧曉而不遣還。起初,李軌以梁碩為謀主,授職吏部尚書。梁碩有謀略,眾人怕他,梁碩見從前西域遷來的胡人種族繁盛,曾勸李軌加以提防,因而與戶部尚書安仁交惡;

李軌之子仲琰曾問候梁碩,梁碩不為他起身,仲琰很是反感。於是一起誣陷梁碩。李軌不察實情,持毒於其家殺害梁碩,由此故人漸漸心懷疑懼,不為軌所用。當時有胡巫妄言「:天帝將派遣玉女從天而降。」便招集兵士修築樓台以候玉女降臨,靡費錢財甚多。

時逢年飢,以致發生人吃人之事,李軌盡其家資予以賑濟,仍不足供給,便商議開倉發糧,曹珍也勸他這樣做。

謝統師等人是從前的隋官,內心不附李軌,常常引進群胡結為黨羽,排擠其用事舊臣,想因此事離散其眾,便當廷詰難曹珍說:「百姓餓死者盡是弱而不任事的人,壯勇之士終不為此困頓。況且倉儲糧食要備意外之需,豈能胡亂施惠於弱小之人呢?

僕射如想附合下情,就不是為國考慮了。」李軌說:「對。」便關倉而不發糧。其部下更加怨恨,都想叛亡而去。那時安修仁之兄興貴本在長安,自己上表請去涼州招慰李軌。

原文:

李軌,字處則,涼州姑臧人。略知書,有智辯。家以財雄邊,好賙人急,鄉黨稱之。隋大業中,補鷹揚府司兵。薛舉亂金城,軌與同郡曹珍、關謹、梁碩、李贇、安修仁等計曰:「舉暴悍,今其兵必來。吏孱怯,無足與計者。

欲相戮力,據河右,以觀天下變,庸能束手以妻子餌人哉?」眾允其謀,共舉兵,共降拜以聽命。自稱河西大涼王。武德元年冬,軌僭稱尊號,以其子伯玉為皇太子,長史曹珍為左僕射。謹等議盡殺隋官,分其產。

軌曰:「諸公既見推,當稟吾約。今軍以義興,意在救亂,殺人取財是為賊,何以求濟乎?」會薛舉遣兵來侵,軌遣將敗之昌松,斬首二千級,悉虜其眾,軌縱還之。李贇曰:「今力戰而俘,又縱以資敵,不如盡坑之。」

軌曰:「不然。若天命歸我,當禽其主,此皆我有也;不者,徒留何益?」遂遣之。未幾,悉有河西。初,軌以梁碩為謀主,授吏部尚書。碩有算略,眾憚之,嘗見故西域胡種族盛,勸軌備之,因與戶部尚書安修仁交怨;

又軌子仲琰嘗候碩,碩不為起,仲琰憾之。乃相與譖碩。軌不察,齎鴆其家殺之,繇是故人稍疑懼,不為用。屬薦飢,人相食,軌毀家貲賑之,不能給,議發倉粟,曹珍亦勸之。

謝統師等故隋官,心內不附,每引結群胡排其用事臣,因是欲離沮其眾,乃廷詰珍曰:「百姓餓死皆弱不足事者,壯勇士終不肯困。且儲廩以備不虞,豈宜妄散惠孱小乎?僕射苟附下,非國計。」軌曰:「善。」乃閉粟。下益怨,多欲叛去。會修仁兄興貴本在長安,自表詣涼州招軌。

此文出自後晉·劉昫《舊唐書·李軌傳》

(7)文言文唐故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

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里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關於唐代前期的歷史,吳兢、韋述、於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繼編寫的《唐書》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實錄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記述較為完整。

一般認為,五代紛亂之時,唐代遺聞往事,雖懸詔購求,而所得無幾,故這部唐史援據較少,而其前半則「全用實錄、國史舊本」。(在研究新、舊《唐書》的論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學者趙翼的說法:「《舊唐書》前半全用實錄、國史舊本」 ,並由此判定《舊唐書》的史源。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庄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⑻ 文言文翻譯 唐太宗治國安民

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解釋: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國家,安定人民。
在貞觀九年(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對侍衛官說:「以前(隋文帝)剛剛平定京師的時候,宮裡面美女古玩滿院。(然而)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徵求,同時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能忍受,於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朕(皇帝自稱)親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無事。於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猶如栽樹,數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麼就不能夠安樂呢」

⑼ 文言文《新唐書.狄仁傑傳》翻譯

白話釋義: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仁傑小時候,家中的一個僕役被人殺了,縣衙里來人盤問調查,家裡人都忙著接待,接受問詢。只有仁傑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讀書。縣衙里的人責怪他,仁傑說:這些書中,聖人賢良都在,我都接待應對不過來,哪有時間理你這樣的庸俗小吏?」後來以明經科中舉,他擔任汴州判佐。狄仁傑崇孝重友,無人能比。

在並州時,和他同為法曹的鄭崇質,母親老而多病,輪到他到萬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時,仁傑對他說: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麼能讓親人對遠在萬里之外的你擔心呢!」於是上報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差。當時藺仁基和州司馬李孝廉關系不和睦,經常鬧矛盾,於是對李孝廉說:「(看看人家狄仁傑),我們不感到羞愧嗎?」兩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傑在儀鳳年間擔任大理丞,一年之內審理判決了積壓案件達17000件,沒有一個認為冤屈再要求申訴的。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樹而獲罪,仁傑上奏,認為他的罪過應當免去其官職。高宗下詔命令立即處死他,狄仁傑又上奏說此人罪過不當處死。高宗氣得變了臉色,說:「權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樹,是讓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須處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傑退出宮廷,狄仁傑說:「我聽說違背聖意,違抗君王,自古以來都認為是很難的事,我以為並非如此。如果處在桀紂時代,的確很難辦;但如果處在堯舜時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堯舜一樣的賢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樣被殺掉。過去漢文帝時,有人盜竊了高祖廟里的玉環,張釋之在朝廷上向漢文帝諍諫,定罪時並沒有將盜賊砍頭示眾。

況且,賢明的君主能夠用道理來使他改變,忠誠的大臣卻不能被威權所恐嚇。如今陛下不採納我的諫言,我死後,沒臉面去見地下的張釋之。陛下制定法律,懸掛在象魏之上,流放、處死等刑罰,都有其等級次序,哪有所犯並非死罪,就叫判處死刑的?法律既然沒有準則,那老百姓該(怎麼辦呢?)把手腳安放到何處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變法律,請從今天開始吧。

古人說:如果盜取長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為了昭陵的一株柏樹殺死一位將軍,那千年以後,人們會說陛下是什麼樣的君王?這就是我不敢奉命處死權善才,使陛下背上無道的惡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氣漸漸消解,權善才因之免於一死。當初,中宗在房陵,吉頊、李昭德都有匡復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則天卻沒有復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傑每次私下上奏回應,沒有不把母親和兒子之親情作為談論之話題的,武則天也漸漸省悟,最終召回中宗,又立為儲君。不久,狄仁傑上奏說:「太子回宮,沒有知道的人,眾人(對是否恢復李唐江山)議論紛紛哪能明白對錯呢?」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說得有理,於是又在龍門安置中宗,准備好禮節迎接歸來,大家都感到非常開心。

原文: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也。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仁傑孝友絕人,在並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

仁傑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

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

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

古人雲:『假使盜長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復讜言,則天無復辟意。

唯仁傑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既已,奏曰:「太子還宮,人無知者,物議安審是非?」則天以為然,乃復置中宗於龍門,具禮迎歸,人情感悅。

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

(9)文言文唐故擴展閱讀

成書過程: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

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

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

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其為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⑽ 翻譯文言文《唐太宗以人為鏡》。

「唐太宗以人為鏡」並不是文言文,它是一句話,翻譯為:「唐太宗把人當作鏡子」。

熱點內容
楊彭美術 發布:2025-07-16 02:49:22 瀏覽:348
變速教學 發布:2025-07-16 02:29:54 瀏覽:141
上海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15 22:34:05 瀏覽:384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