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學科論

學科論

發布時間: 2020-11-22 01:12:38

❶ 那學科教學和課程教學論到底有什麼區別啊

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研究方向是致力於課程、教學理論、教師、課堂、學習問題及基礎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主要是三個方向內容,即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學科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成人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而學科教育專業的研究是突出以學科為基礎的實踐研究,切實推進我國學科課程與教學改革;通過學科課程統整研究,帶動綜合理科與社會科課程與教材的開發;通過學科教學行動與實驗研究,切實推動學科教學模式的改革;通過學科與課程與教學論的融合,實現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創新。

也就是學科教育專業,更傾向於實踐;而課程教學論,則比較注重理論啦(比如說什麼教學方法,建構主義之類)。(說實在的,兩個差別不是特別大)
拓展資料:

教學過程的成效取決於教師對教材教法的選擇以及對學生身體、智力、情緒、精神生活成熟過程的了解,並施以有利的影響,促進這個過程的發展。學科教學心理學其要旨在於造就不僅能適應社會,而且能改造社會的人。每門學科均可根據其特點在為學習者提供知識工具、培養智力和形成個性及習慣方面發揮作用。
學科教學心理學是各科教學法的基礎。它研究的目的有兩個:
①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各科教學法及學習法,把各執一端的、零散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加以系統化,提高到具有客觀規律性的水平;
②根據實驗的結果和確切的事實立論,評價現行的教本編輯以及教法使用的得失,尋求提高教學效果的最優途徑。
學科教學心理學研究的范圍很廣。所有中小學教學計劃所列的各門學科,諸如語文數學、外語、體育、歷史地理、音樂、美術、自然科學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均包括在內。可以把中小學分開研究,成為「小學各科心理學」和「中學各科心理學」等。也可以對各科分別進行研究,構成其本身獨立的學科心理學體系,如語文教學心理學、數學教學心理學、外語教學心理學等。
【教學論】 又稱教學法、教學理論,是研究教學一般規律的科學。教學論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由教學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的、任務、教學過程的本質與規律、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內容組成的。在當代,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它已形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
教學論的研究是在教育學的一般理論基礎上,對教學理論的歷史遺產、現實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各科教學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論概括。國家開設了諸多相應的學科理論教學課程,課程與教學論成為它的二級學科。在培養教學隊伍的建設中將教學論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如:中學教學論與教學實踐系列教材,《中學語文教學論》、《中學數學教學論》、《中學英語教學論》等,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師。
教學論既是一門理論科學又是一門應用科學。教學原理部分闡明了基礎理論和教學的一般理論。在基礎理論方面著重探討知識與教學、教學過程、教學與發展等內容。在一般理論方面主要研究課程理論、智能理論、知情意結合理論、交往理論、活動理論、最優化理論等內容;應用性體現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兩部分。
教學模式 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是教學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的中介環節。教學活動是教學論體系中應用性最強的部分,它是教學原理的具體運用,是各種教學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組成部分。

❷ 什麼是學科論文

搜索~

❸ 什麼是工具理論什麼是學科理論他倆的關系、區別是什麼急!!!後天考試要用!!!

摘要:文章通過對學術界對教育技術人認識歷程研究,指出在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中要以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突破口,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技術 理論體系發展脈絡 中圖分類號:G40-057

教育技術起源於西方國家,它從誕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伴隨著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從教育技術到教育技術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發展正在逐漸地形成和完善之中。本文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解析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

一、從領域到學科

早期的教育技術僅僅是著眼於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或稱之為視聽教學。20世紀30年代,無線電、廣播、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有聲電影的問世加快了視聽教學的發展並且把視聽教學從單一的視覺領域擴展到了視聽領域。程序教學創始於1925年,它是基於行為心理學原理創制的一種使用機器來控制學習行為和過程的教學方法。進入20世紀60年代,在視聽教學的基礎上,誕生了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與視聽教育相比較,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已不再僅僅是技術和設備,而是一種系統設計、實施和評價學與教的全部過程的方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AECT1963年以前,教育技術一直是一個實踐或應用的領域。「四十多年來,教學技術領域集思廣益,定期開展自我檢驗,終於獲得了對自己的專業化描述」①,到1963年才產生了教育技術的第一個正式定義,這標志著教育技術從領域轉到了學科。從此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對於我們教育技術工作者來說,一直是國內外教育技術界乃至整個教育理論界爭論不休的熱點,人們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和背景出發,對教育技術理論體系作出了多種不同的解釋和分析。

二、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發展歷程

(一)「媒體中心」體系

這種認識可以追蹤到AECT1963年定義:「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對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進行設計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學習過程中可以使用的圖像信息和非表徵性信息的獨特的相對的優缺點;(2)在教育環境中利用人員和設備將信息結構化、系統化。這些任務包括對整個教學系統及其組成部分的計劃、製作、選擇、管理和應用。它的實際目標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種傳播方法和媒體,以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力。」②

這個定義說明:視聽傳播的學科類別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分支;視聽傳播以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視聽傳播以對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進行設計和使用為主要研究內容;教育技術的目標是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力。該定義還著重指出了教育技術(視聽傳播)的工作領域是:學習過程中信息的設計和使用,定出了教育技術的目標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種傳播方法和媒體,以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力。

「媒體中心論」的影響是深刻而且廣泛,在我國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注重媒體技術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電化教育在實踐上主要是提供硬體技術及軟體製作技術的服務;在認識上把電化教育看作是「教學輔助手段」。

第二階段,即注重媒體應用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電化教育在實踐上除了提供硬軟體技術服務外,主要是探索如何應用媒體來解決教學中的局部問題,如提供感性材料、顯示某個知識點、解決某個教學的重點、難點等等;在認識上把電化教育看作是解決教學局部問題的方式方法。但是仍然局限於媒體的范圍,電化教育是關於媒體的技術以及應用方法,還沒有涉及教與學的全過程。

第三個階段,即注重教學整體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電化教育在實踐上主要探索和研究如何應用教育及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綜合目標、對象、內容、策略方法及評價等因素,來設計、開發和利用現代媒體;著重探索和研究電化教育對一堂課、一個單元、一門學科的教學將帶來什麼影響,對教學模式帶來什麼影響,對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帶來什麼影響,對教師的觀念、知識、教學水平等帶來什麼影響。隨著計算機多媒體及網路技術逐步應用到教育中來,以上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更是朝縱深發展。與此同時,在認識上也有提高。己認識到電化教育不只是應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應用現代的科學理論、方法。電化教育要解決的不只是教學的局部問題,更重要的是將從整體上改革教學。電化教育是應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方法和現代技術的工具手段,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的實踐與研究。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媒體中心論」的理論體系主要是關於視聽設備的性質和應用的研究。這種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傳播理論、視知覺理論、操作強化理論、聯想主義者類型的學習理論。

我國學者堅持這種觀點的有蕭樹滋、南國農等。從蕭樹滋的《電化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到南國農和李運林的《電化教育學》(高教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都能看到「媒體中心論」的思想。南國農堅持「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是我國電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體電化教育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認為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的電化教育是教育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革命,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化教育的著名的「七論」即本質論、功能論、發展論、媒體論、過程論、方法論、管理論。

(二)「系統過程」體系

在確認並發表94年的教育技術新定義之前,AECT從1970年-1977年正式公布的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中,基本上都把教育技術定位在一個「系統」或「過程」中,因此相應的理論體系也是「系統過程」體系。其中比較典型的是1977年定義:「教育技術是一個分析問題,並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的綜合的、有機的過程,它涉及人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個方面,與人類學習的所有方面都有關系」。③

該定義認為教育技術只是一個「過程」,是處理教學問題的一個綜合的、有機的過程。該過程包括與人類學習有關的各種因素(例如人和設備,思想和方法等);「過程」是指人們將先進的技術設備、思想方法應用於教育、教學並使之優化的過程,這里強調的是先進技術手段與方法的應用過程,在這里人們只是把教育技術看作是先進技術手段與方法的應用,而沒有把它看作是一門獨立的有自身理論體系的學科;它指出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學習,認為教育技術是包含與人類學習諸因素有關的過程,涉及人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方面。

其理論基礎主要是認知學習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和教育傳播理論等。

(三)AECT94定義「五領域」體系

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發表了西爾斯(Seels)與里奇(Richey)合寫的專著:「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與范疇」。在這個專著里,形成了一個定義。這一定義是這樣的:「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到,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應當包括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可以將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個領域當作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

其理論基礎涉及到心理學、工程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和教育學等領域,在這些理論基礎中,新的理論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建構主義心理學。

(四)張建偉之當代教育技術學的基本架構

年輕的學者張建偉在《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中指出,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學科,其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兩個層次。在基礎性探索層面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研究以及關於教育技術的哲學文化研究。教育技術學的應用領域可以劃分為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在學校以外的企業培訓、終身學習中的應用(如圖2所示)。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建偉提出了在我國並沒有引起更多關注的兩個內容,一是面向教育需求的創新性技術研究,二是面向企業培訓的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對於理論體系,各國學者對此還有不同的見解。英國學者D·米切爾1978年認為,教育技術學應包括五個方面的研究內容:1.教育心理技術;2.教育信息和傳播技術;3.教育管理技術;4.教育系統技術,即教育系統工程;5.教育計劃技術。日本學者坂元昂(1971年)認為,應包括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1.利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的成果,提高教學效率;2.利用心理科學關於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3.利用人類工程學的知識,開拓便於為教育現場使用的設施、設備和教材、教具等。而我國的顧明遠則認為是「要素組合」體系:「傳統教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是由教師、學生、教育內容三個要素構成。但是,隨著教育內容的復雜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教育的教育過程已經不是由上述三個要素構成,必須增加教育技術這個要素」。(引自教育技術學專業教材序言)

三、發展脈絡:資源-教學-學習-績效

從這些眾多的紛繁的說法中,我們能不能找出一個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發展的線索或發展脈絡呢?答案是肯定的。巴巴拉·西爾斯和麗塔·里齊在《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中文版序言中也指出「從歷史上看,教學技術領域的重點幾經遷移,從強調資源,到強調教學,然後強調學習。很可能下一個定義會指向績效,而不是學習」。這句話正指出了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發展的脈絡,那就是「資源-教學-學習-績效」。

每一次新的媒體技術的出現都對教育技術學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教育技術工作者總是先注意到這種新的媒體技術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和環境,然後考慮應用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去。然而,媒體的廣泛應用只是豐富或改變傳輸和呈現的方式,教育技術用到教學過程之中並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這種情況在我國尤其嚴重。在AECT94定義之後,重點逐漸轉向了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但是以媒體為中心的這種意識的影響依然嚴重。於是關注教育技術的專家及時提出了教育技術的改革方向即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其實,早在1989年5月美國教學技術與技術教授協會在印第安那大學討論教育技術趨勢時,強調教育技術學科把重點之一放在企業績效技術研究方面。我國學者張祖忻也呼籲「教育技術工作者要培養整體改革意識」,「而現代教學系統設計和績效技術則要從社會大環境變革與轉型、從學校教育改革或企業發展提出的總體要求著眼,高屋建瓴,根據上述系統要求進行整體改革,跳出現有系統的邊界來思考和尋求解決方案。採用這種思維方式開展工作,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成效會更加顯著」。我們認為在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中要以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教育技術學改革的突破口,繼續重視資源和環境的建設,繼續重視教學和學習過程的設計、利用、管理和評價,這樣才能使得教育技術學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廣東廣州 510631)

參考文獻

[1]巴巴拉.西爾斯,麗塔.里齊著.烏美娜,劉雍潛等譯《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①25頁、②38頁、③42頁、④17頁).

[2]何克抗.《當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中國電化教育》,1996年第一期.

[3]張建偉.《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教育研究》2002.

[4]張祖忻.《從教學設計到績效技術》.《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第七期.

❹ 試述科學爭論對學科理論構建的作用

科學抄技術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改變了社會歷史進程,造就了新的社會形態;推動了生產力內部各要素的變革,引發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形式的變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造就了經濟轉型;產生了技術異化現象,要對異化的資本主義制度展開批判,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科學是生產力的「知識的形態」。作為生產力的科學技術,能夠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推動著整個人類物質生產的迅猛發展。
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學技術,能夠促進人類思想的解放,在產業革命的基礎上,推動社會變革,對社會生產關系產生有力影響。
作為人類最終走向自由的科學技術,能夠作為解放的杠桿,增進人類精神生活的豐富性和自我發展能力,有助於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❺ 學科論文是什麼

學科論文是論文的一種,也是專業性比較強的一種論文!

❻ 如何寫學科導論

可以描述一下主要的核心內容。

❼ 請問高中數學老師,您認為重要的的學科理論是(要當老師)

高中老師不好當哦,主要是有些老師不善於引導學生思考,題目講的學生似懂非懂,你要想當好,要注意,學會引導學生思路,加強他們的記憶,確保學生能夠跟老師走,這樣確定自身的主導地位

❽ 什麼是學科導論

專業導論課是為了使大學生和社會大眾了解相關本科專業內涵特點、專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專業涉及的主要學科知識和課程體系、專業人才培養基本要求等,幫助高校學生形成較系統的專業認識,滿足社會大眾了解相關專業內涵和發展趨勢的要求而開設。

不同的專業有對應的專業導論,主要是介紹本專業的發展、專業形成及淺顯的知識,一般是科學概述等,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為以後專業學習做鋪墊。

❾ 什麼是學科導論

學科導論是指用較為概括的語言來論述這一學科的基本的和整體的思想,專從而使讀者屬對該學科有較為整體和系統的把握。

學科包含兩種涵義:一是作為知識的「學科」,二是圍繞這些「學科」而建立起來的組織。

導論也稱作引論,是論著正文前概要論述全文或全書的中心思想、創作思路、背景和創作方向的簡單概括敘述,以指導幫助讀者閱讀理解的部分。

(9)學科論擴展閱讀:

分類

導論按領域可以劃分為人文社科文章導論與自然科學文章導論 按照學科可以分為法學導論 基因導論文學導論 等 其中法學導論使用最多,泛指部門法的基本概述。

不同的專業,就有對應的專業導論。舉個具體例子,例如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導論,以測控技術為主線,以通俗簡要的方式介紹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的概況和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術,以大量的實例及其圖片介紹測控技術的定義、特點、發展概況及其在工業中的作用等內容,還介紹了測控專業的知識體系與課程體系,對學習專業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換一個專業,交通運輸專業,那麼就有相應的交通運輸專業導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導論

熱點內容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
貴州教師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5-07-15 14:34:34 瀏覽:22
迎澤區教育局 發布:2025-07-15 14:30:07 瀏覽:305
思則佳教育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519
幼兒園師德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160
化學發光儀價格 發布:2025-07-15 11:31:41 瀏覽:706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5 11:24:42 瀏覽:557
中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5-07-15 11:15:29 瀏覽:517
一加一筆有哪些字 發布:2025-07-15 10:46:37 瀏覽:188
五年級上冊語文測評卷 發布:2025-07-15 10:34:46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