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懂文言文
簡單的,你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實虛詞、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詞多義、偏義復詞、文學常識、古代修辭),沒基本功你看古文就是在看天書。
然後就是需要對文意和中心思想的總體把握,這就是你語感和技巧的應用:
技巧就是要學會根據語境判斷語意,聯想類比確定詞,會直譯與意譯相結合,追求信、雅、達(即准確、通順、流暢)。
像《史記》、《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紹人物為主,像《古文觀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為主,掌握這樣著書規律,對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幫助的。
讀古文最重要的其實是堅持,我剛接觸古文也是不知從何讀起,但堅持讀就精通了
2011-06-30
4
這個,你應該是個同學吧?
文言文其實並沒有什麼神秘的,文言文就是古人用來在紙上表達自己意思的東西,文言文很大程度上和現代漢語接近,很多文言實詞現在還都在沿用,所以說文言文並不難學。
一開始你可能看文言文不是很明白,那麼你可以先看《三國演義》,這本書基本上文言難度很小,屬於古代的白話文,看懂了這個你就可以向深里發展了,這時候看看二十四史,戰國策之類的,應該就能看得懂一個大概意思了,當然這還不夠你答題的需要,很多文言實詞的意思都是要多積累的,只有多看你才能提高得快,讀的多了,語感自然也有了,這時你就可以試著用文言寫點東西,對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很有幫助。作為答題來講,句式很重要,文言虛詞的翻譯也很重要,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或是將來的工作與生活,文言文都可能會有用的,如果你想深入的研究文言文,那麼建議你報考中文系,那裡這個可是必修課,呵呵。
㈡ 如何看懂文言文
1.
預讀 其主要目標是:讀准字音,准確停頓,把握節奏;了解有關作家作品常識;從整內體上把握文章容的基本內容。具體做法是:(1)查閱工具書,結合注釋給生字生詞注音。(2)根據教師范讀或課文錄音清楚准確地朗讀...
2.
抄讀 其主要目標是:熟悉課文,自學存疑,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具體做法是:(1)勾劃或抄寫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與名言警句。(2)勾劃或抄寫課文中的難句。(3)記錄在閱讀課文時產生的疑難問題。(4)閱讀...
㈢ 如何能夠讀懂古文呢
1、文言文要想學習,必須逐字逐句的解釋翻譯,這需要大量的文學積累,根據文章內體裁不容同建議《史記》《資治通鑒》《古文觀止》三部即可。
2、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古代詞語與現代漢語詞語差異比較大。
3、應該養成多背誦的好習慣,對於含金量極高的文章《滕王閣序》《蘭亭集序》等應倒背如流。
4、善於活學活用,遇到1個字應多想想這個字是否還有其它的解釋,能舉例說明么?
5、對於翻譯應把握「信達雅」三字原則。
㈣ 如何看懂文言文
你有買那種文言文的參考書噻?邊看文言文邊看翻譯就行了,多背吧!有句話叫做「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加油啊!高考是慘痛的,高三是黑暗的,但是考好了你也會好點,雖然說高考不是唯一成功的道路,可是既然眼前有這么一條路為何不盡力做到做好呢?
㈤ 如何讓學生讀懂文言文
語文大綱指出「能夠理解淺易文言文中常見詞語的意思,翻譯淺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由此可見理解詞義、翻譯句子等基礎教學工作在古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學生做文言文時候遇到選擇題還能做一些,但是一遇到翻譯題就很難把握,那麼文言文翻譯真得很難嗎?其實只要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作為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通過誦讀,整體感知
古人寫文章講究格律、音韻,因此文言文駢句居多,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平仄錯落有致,許多文章讀起琅琅上口,十分適合朗讀和背誦。學習文言文的首要任務就是熟讀課文。
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積累語言材料,形成語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熟讀,讀中反復體味,才能讀懂。
再者,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相對脫離,加上其本身字音、句讀、語法結構與現代的差異,就更需要反復誦讀了,即遍遍都有要出聲朗讀。但誦讀時要注意字音,特別是異讀字和通假字。如《馬說》中「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兩個「食」都是「喂養」的意思,作動詞要讀成「sì」,而「一食或盡粟一石」,中的「食」是「餐、頓」的意思,作量詞,要讀成「shí」.辨別異讀字和通假字為讀准字音,理解詞義,提高翻譯能力提供准備。
需要強調的是文言文的閱讀必須出聲地讀,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在反復誦讀中逐步加深對詞語、句子、文章的理解,直到滾瓜爛熟。讀書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范讀,必要時可以領讀,以幫助學生讀准字音,分清句讀;學生可以集體朗讀和個別朗讀,在讀中解惑;可以讀全篇,也可讀某幾段或一段,也可讀幾句,某一句,在讀中加深理解。故事性強而又有人物對話的,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如《賣油翁》、《戴震難師》;文字淺易的散文,可大膽放手,指導學生讀准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語調,進而讀出作者的感情,通過反復誦讀去感悟,如《愛蓮說》和《陋室銘》。為更好地激勵學生讀,還可以進行比賽朗讀,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二、通過點拔,掌握方法
古人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在文言文教學中適時點拔,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十分重要。學生掌握了方法,就好似掌握了打開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一)基本方法
不需翻譯的詞語。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 下來,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如《傷仲永》中的第一句「金溪民方仲永」中的「金溪」和「方仲永」。
單音節轉化為雙音節。文言文以單音節詞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節為主。翻譯文言文時,原文中的許多單音節詞語都是應用現代漢語中合適的雙音節詞語來替換。如《乘船》中的「遂攜拯如初」一句中的五個單音節詞語分別替換成現代漢語的「於是」「攜帶」「拯救」「好像」「當初」五個雙音節詞語。
古今異義詞。語言是發展變化的。由
於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認識變化等因素,使不少的詞語在意義上也逐漸有所改變。翻譯文言文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古今詞義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翻譯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古今異義的詞。如《〈論語〉六則》中的「學而不厭」的「厭」,在這里是「滿足」的意思,而今義通常作「討厭」或「厭倦」的意思。
通假字。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因為有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造過專用字,只是從現有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後來習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使用了,也叫「假借」。有點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同音字或形近字。所以翻譯時不能
當原字來理解,而應理解為所通假的字的意思,。如《〈論語〉六則》中的「學而時習
之,不亦說乎?」的「說」通「悅」,不能理解為「說話」的意思,應理解「愉快、高興」。
補充省略的成分。省略句是古今漢語都存在的語法現象,但在古代漢語中更為常見,也更復雜些。在閱讀文言文時,必須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如《乘船》中的「幸尚寬」,這個句子前省略了主語「船上」,翻譯時應補充完整。
刪去無實在意義的虛詞。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合音節,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
時,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如《傷仲永》「余聞之也久」一句中的「也」是語氣的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的意思,翻譯時應刪除。
增添恰當的內容。文言文的語言十分凝練。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的連貫暢通或為了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必須增加一些內容,讀起來才通順、完整。如《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磬」,如果對應翻譯成「這是簡陋的房子,只要我品德高尚」意思就不完整、通順了,後面應加上「就不覺得簡陋了」才通順完整。
詞類活用。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現象非常普遍,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作狀詞,動詞活用作名詞,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數詞活用作動詞和使動、意動、被動用法等。如《乘船》「歆輒難之」 中的「難」是形容詞活用為意動,解釋成「感到為難」的意思。
調換語序。在古代漢語中,倒裝句很常見,主要有主謂倒裝,定語後置,狀語後置,賓語前置等。在翻譯時,應恢復成現代漢語的通常句式。如《賣油翁》中的「嘗射於家圃」,是屬於狀語後置,應按「嘗於家圃射」的語序來翻譯。
意譯。文言文翻譯必須忠於原作,基本上以直譯為主,落實到每個字詞,但是有些句子不適合直譯,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翻譯也大概意思即可,即意譯。
猜譯。文言文翻譯時,遇到疑難字詞一時不會翻譯,可先跳過,等譯完下文,再聯繫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猜測這個詞語的意思。當然這是萬不得已的辦法,慎而用之。
(二)具體做法
採用四行翻譯法,第一行寫難讀、易讀錯的字音,第二行抄錄原文,第三行對應每個詞語的注釋,第四行根據第三行的注釋或保留、或替換、或補充、或刪除、或增添、或調整,使之成為通順流暢的現代文。 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學習並且按時復習它也通「悅」愉快嗎?學習了知識並且按時復習它,不也很愉快嗎?
三、通過歸納,舉一反三
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假如對文言詞語不加以歸納整理,就像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材料,需要使用時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找。有意識地歸納整理,不但
可以加深對詞語的記憶和理解,而且可以在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的整理中去探尋運用語言的規律,從而在具體的學習中舉一反三,讓學生更輕松地學好文言文。
教師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學後期,將已經學過的語法現象進行整理歸納。如文言文中的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可放手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幾年下來,學生文言文的翻譯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四、通過小測,鞏固知識
心理學的遺忘規律告訴我們,記憶一結束遺忘就開始了,遺忘的過程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因此學習結束後,要趁熱打鐵,及時復習鞏固。學習之後在當天內復習十五分鍾往往比一星期之後復習一小時的效果更佳。特別是對於缺少聽說環境的古文學習更是如此。因此利用課堂幾分鍾鞏固舊知識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後反復當天所學知識,第二天上課用幾分鍾進行小測,檢查學生對詞語理解、句子翻譯是否掌握過關。通過復習和檢測,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文言詞語、句子翻譯的理解
,記憶也更深刻。
五、通過運用,加深理解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運用文言詞語的機會,學生覺得有趣,樂意做,有效果。具體做法就是引導學生寫「文言文」,不講究寫法,只要求盡量用上學過的文言詞。
如 學習《桃花源記》後,讓學生用上下列詞語寫故事:緣、異、怡然、咸、無論、及、遂、向、既。有學生寫出這樣的「文言文」:吾緣山路而行,忽見叢林,甚異之,林中高低之樹咸茂,無論芳草碧綠。吾怡然而樂,復前行,既近深處,遂歸。便扶向路,及家中,飢渴難耐。
盡管文中有的詞句不夠完美,但學生領會了詞義,再想辦法用到自己的故事中,印象肯定深刻。讓學生寫趣味性的文言文,目的不是培養學生寫文言文的能力,而是讓學生在趣味練習中強化文言詞語,加深理解。
以上是筆者在教 學中提高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的五點做法。但不是每篇都是如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取捨。如果在初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學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貫 徹這五點做法,相信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
㈥ 怎麼讀懂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㈦ 怎樣才能讀懂古文
古文,有他特殊的語言結構,如果你打小就是學習《四書五經》長版大的,古文對你就不是問權題。
所以,學習古文的唯一辦法就是熟讀古文,掌握他的那個節拍,建議從《論語》《古文觀止》開始朗誦,讀懂那個味。
台灣師范大學教授王財貴就特別提倡這種學法,建議你看看他2003年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演講,網路上有下載。
㈧ 如何讀懂文言文
要給文言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弄通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
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
2.借古代文化常識斷句
要給文言斷句,常常需藉助古代的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理、歷
史、官職、科舉、姓名等。如為下面一段文言斷句: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日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
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計而時中臣
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史記·留侯世家》)
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識有歷法、地理、歷史、官職、姓名等,
如能藉助這些常識來斷句,當自得其便了。
3.根據互文、對偶、排比等斷句
文言中常有對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
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4.根據前後相承關系斷句
文言文多寫得緊湊嚴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後相承句。如《師說》中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里的「師」與「師」就是
前後相承的,這之間就可斷句。
5.根據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關系斷句
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定
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
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
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
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6.根據韻文的特點斷句
有的文言文是韻文,韻文有一定的用韻規律。按照這個規律去斷句,常
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藉助對話的標志斷句
文言對話常用「日」、「雲」等字,根據這些有標志的詞去斷句,也能
收到好的效果。
8.根據反復結構斷句
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復的句子結構,根據這個特點去斷句,也能收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如《扁鵲見蔡桓公》、《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文章就有很多反
復句。
9.藉助文言虛詞斷句
文言行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語氣助詞:
夫、蓋、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語氣助詞:者、也、矣、乎、哉、
耶、耳、而已、歟(與)等,藉助這些文言虛詞,就可幫助斷句。
10.藉助誤法結構斷句
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科」、
「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等,
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㈨ 如何讀懂文言文
要想讀懂文言文,做到以下兩大點就夠了。
一:首先觀其特徵
1.注重典故,例如:
黍離: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也就文言與古詩里說常說的亡國之痛。出自《詩經·王風》,其中有一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被人熟知。
鴻雁、雁書、雁足、魚雁:代表書信、音訊。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只能鴻雁傳書,或是讓魚兒傳信(後者顯然不靠譜)。慢慢這些就變成了書信的意象。
2.駢驪對仗,駢:並列,對偶;儷:成雙,成對。指多用四字、六字句對偶排比的駢體文。比如初中的《與朱元思書》。
3.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這便不多講,很多的!
二:然後翻譯文言,做到的就是三個字:信達雅。
信就是翻譯准不準。
達就是指不拘泥原文格式,翻譯通順明白;
雅就是翻譯得體,既古雅,又優雅。
做到這些,閱讀文言文就沒問題了!
㈩ 如何快速讀懂文言文
一看題目,題目往往包括主要內容;二讀文章,逐字逐句盡力讀;三看問題,有些問題中含有翻譯;古今異義詞意思不會差很遠,在今意上結合文章,有時是貶義變褒義,有時是動詞變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