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技思考
⑴ 小學科技小論文範文
關於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法研究
摘 要:深入學習、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標准,不難發現其中蘊涵著倡導「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構適應新世紀的本領」的教學指導思想:將其演化、簡約為「引探一合作」教學法並用於小學科學課教學,對於深化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實施「引探一合作」教學法,必然要求實現教師角色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學生角色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評價目的和方法的轉變以及構建新的科學課程目標。「引探一合作」教學法有其自身的深厚理論基礎和科學的教學原則。理念的轉變、領導的重視和教師隊伍建設是「引探一合作」教學法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引導;探究;合作建構;引探一合作;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4)02—0074—03
受國際小學科學教學法研究的啟示,考察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小學自然學科教學改革的實踐,將我國小學科學教育先驅劉默耕先生倡導的「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這一「指導思想」或稱「核心」、「靈魂」命名為「引導一探索」教學法,並將這一教學法應用於科學教師的培養和培訓中的教學,學生及學員普遍反映該教學法的歸納,「容易理解、易於接受、便於應用」。該教學法以「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小學科學教學法」為題在《小學自然教學》2002年第10期公開發表,說明它也得到專家的認可和肯定。把劉默耕先生為自然課倡導的教學法正式提出來,結束了我國沒有自己的小學自然課教學法的歷史,並將「教學法」和「教學方法」這兩個概念明確區分開來,便於在小學自然教師培養和培訓中進行我國小學自然教學法的傳播和普及,同時也為進一步研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關於「引探一合作」教學法
1.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2.學生的角色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3.科學課程目標
4.教學評價目的、方法的轉變
二、「引探一合作」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引探一合作」教學法之所以能比較快地為科學教師和科學預備教師所理解和接納,是因為它具有一系列正確的理論基礎的支持,有社會學、哲學、教育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支持。
三、「引探一合作」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1.科學教學要面向每一位學生
2.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3.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4.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5.科學課的教學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的需要
6.科學教育要樹立開放性的觀念
7.科學課的學習評價要採用激勵性評價
8.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四、實施「引探一合作」教學法的思考
研究國際國內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經驗教訓,不難發現,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成功,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是關鍵,建設—支熱心的科學教師隊伍是基礎,徹底轉變教學觀念是突破口。
1.有關領導對科學教育的高度重視是關鍵
2.建設一支熱心的科學教師F2,-~的是基礎
3.徹底轉變教學觀念是突破口
⑵ 求小學科技教育論文
讓學生發現問題並親歷探究過程
兒童對周圍的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事物。因此,兒童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他們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在現行《自然》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科學》教學的教學理念,這是擺在廣大自然教師面前的新課題。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經歷為途徑。
我以(蘇教版)第五冊《食鹽哪裡去了》為例,談談如何讓學生發現問題,親身經歷探究過程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
我在課前作了充分的准備,在上課時我舉起一杯水問:(1)杯里裝的是什麼?(學生:水)。(2)把食鹽放在水中並輕輕搖晃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會沉在杯底、會化了的、會不見的……)。(3)讓學生分組實驗,並要求學生仔細觀察。(4)學生匯報:(食鹽不見了)。(5)對於這一現象你有什麼疑惑嗎?(學生:食鹽哪裡去了)。問題產生了,學生自己提出了他們想要研究的問題,我就因勢利導,讓學生進入下一環節的研究。這一環節很重要,教師要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教師設計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領」學生進入探究活動的作用,使學生對這一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讓學生親生經歷探究過程
探究既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又是學生學習的方式。在做用高錳酸鉀和粉筆灰進行的對比實驗的過程中,藉助高錳酸鉀和粉筆灰的顏色,學生直觀地看到了高錳酸鉀顆粒在水中溶解的過程以及粉筆灰沉澱在杯底的事實,學生在報告實驗結果時紛紛說出了:高錳酸鉀在水中變成了極小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粉筆灰沉澱在杯底。我及時告訴學生像高錳酸鉀那樣在水中變成極小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這種現象叫做溶解。學生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了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因此對溶解的概念理解得想當透徹。此時我趁熱打鐵,追問學生:誰能告訴大家,通過剛才的對比實驗,你認為「食鹽到那裡去了」這是學生紛紛舉起小手,爭先恐後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我及時肯定了學生的回答,表揚了他們,驚訝地說:原來高錳酸鉀在水中變成了極小極小的微粒,均勻地分布在水中,即高錳酸鉀被水溶解了,你們真聰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思維活躍、情緒高昂,他們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成功的樂趣。他們獲得了科學的知識,增強了探究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動了、學生樂了、學生也得了。
⑶ 小學科技活動課研究些什麼內容
小學科技活動課研究些什麼內容
1.科技活動方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活動方案是科技活動的藍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科技活動方案要體現科技活動的培養目標,科技活動的原則、科技活動的內容安排。
科技活動方案一般有以下兩種:
①整體科技活動方案:一所小學要有一個整體科技活動計劃,一般是一個學年有個大體的計劃,一個學期有一個詳細的科技活動計劃;一個科技社團要有一個整體科技活動方案的設計思路,每個學期要有具體的科技活動的方案;一個年級活動課程要有整體計劃,每個學期要有整體科技活動方案。
②一次科技活動的方案:每次科技活動都要有科技活動方案,這個方案要十分具體。
2.科技活動方案是人類科技活動和學生心理需求的結合
我們在前面已經論證了小學科技活動是人類科技活動的一部分,又是小學教育的一部分,科技活動要培養小學生的參與意識、要傳播當代科技信息。怎樣把當代先進的科學思想和小學生的心理需求結合起來,激發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科技活動,是編制科技活動方案中的一大難題。
當代高科技有哪些?一般認為,當代科學前沿有:揭示物質之謎、宇宙探索、地球科學、生命和智力起源、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研究。當代技術發展的主要前沿有:電腦技術、通信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技術、新材料技術、激光技術、航天和空間技術、能源技術、交通運輸技術、環境保護技術、人體工程技術和新醫葯技術等等。
科學就是探索未知,科學前沿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前沿,要不要讓學生知道?傳統的教育觀認為,沒有定論的假說是不能上教材的。對此,不少教育家提出過質疑。科學是全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學是人類探索未知的過程,在科學的道路上,人們要前赴後繼,為什麼不把科學前沿的信息及時地告訴學生;為什麼不把科學的猜想、科學的幻想、科學的疑問告訴學生;在制定科技活動方案時,我們要有意識地把科學前沿信息編進去,而且要通過有趣的活動進行。
例如,要學生看一個打了小眼的紙箱子,學生都說什麼也沒看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不打開箱子怎樣探索「黑箱」的真相。讓學生查找「 黑箱系統 」這個科學詞彙,「黑箱」這個詞彙,激發了學生對科學前沿的興趣。
對於類似這種科學上無定論的現象,要不要告訴下一代呢?當然要告訴學生,問題是怎樣設計科技活動方案、怎樣激發小學生去探索。如怎樣探索飛碟之謎,切實的一種方法就是先研究一下碟狀飛行物能不能飛。在科學探索中,就是先做一個模型。科技輔導員通過半年的研究,利用簡單的方法在卡片紙上畫出圖,讓小學一年級學生剪剪貼貼,做個模型,看看飛碟能不能飛。
接著就讓學生討論,如果遇到飛碟應該怎麼辦?宇宙人來了怎麼辦?這個科技活動的設計難點就在於怎樣設計出小學一年級學生可以製作的飛碟模型,而且要90%的學生可以製作成功。這就要求科技活動的設計者既要深刻理解碟狀飛行物飛行物,又要十分了解小學生。
3.科技活動方案是教育者的創造性勞動成果
首先,要參與人類的科技活動,在科技活動中有所體會,要搜集大量的科技資料獲取知識背景材料。這是設計科技活動方案的第一步。教育者要先受教育,科技活動的指導者要親自參與科技活動,成為科技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無疑,參與人類的科技活動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其次,要深入研究小學生,深入研究自己的學生,研究他們的心理情況,研究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現狀,研究他們的個性特長……無疑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
科技活動方案的體現,也就是勞動成果的表現,包括科技活動方案、科技活動教材、科技活動器材、科技活動電腦軟體、科技活動場所設計等等。
(二)整體科技活動方案的設計思路
1.整體活動目標的確立
設計科技活動方案的第一步是確立科技活動的目標,科技活動的目標要符合總的科技活動的培養目標,又要具體可行。
整體科技活動的目標,一般以這項活動的教育結果——小學生在這項活動里的收獲來表示。
例一 某小學天文小組的整體科技活動目標: 激發組員對天文的興趣,擴大知識面,參與天文探索,培養探索精神、觀察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例二 某農村小學飼養小組的整體科技活動目標: 結合本村養豬的實際情況,激發組員對參與本村養豬科技開發活動的興趣,要組員在本村養豬科技開發活動中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2.整體知識背景的研究
要確定科技活動的整體方案, 就要對相關的知識背景材料進行研究,例如,要編寫計算機科技活動的設計方案, 就要搜集計算機科技資料、研究本校的計算機設備情況, 選擇計算機軟體,了解計算機網路情況……
3.整體小學生情況的調查
要確定科技活動的整體方案,就要對整體小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查。
例一,某小學對學生科學素質進行調查的結果是操作能力比較差,該校就把本學年的科技活動重點確定為培養操作能力, 並且擬定了一系列的活動措施。
例二,某科技活動站計算機活動小組對組員情況的調查結果是,大部分組員已經掌握了WPS的基本操作,但是對Word不大熟悉、對計算機的結構不大熟悉,他們就把活動方案的重點放在Word上。
4.整體活動設計思路一例
夏令營活動設計思路:
小學天文、地理、氣象科技夏令營吸引了廣大小學天文、地理、氣象愛好者,深受他們的喜愛。
①確定夏令營活動目標。夏令營是使小學生過一段時間有一定組織形式有一主題的集體生活的一項活動,其目標是綜合性、多方面科學素質的培養,圍繞提高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及開拓知識視野等等。
②選擇夏令營活動內容。夏令營活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一期科技夏令營活動中可以是生物、地理、天文、科技製作、講座、寫科技小論文等內容,也可以是單一主題的。夏令營內容選擇應根據小學生身心特徵和條件而定,一般不宜太多太復雜。具體內容可從上述各項活動中選擇或組合拼配。如:白天進行地理考察調查,晚上開展天文觀察活動。
③設計夏令營活動方式。夏令營要建立「營委會」,營主任和下屬部門正職由教師擔任,而副職一定要由小學生擔任。一般要設立分管活動、生活、組織、聯絡等委員。下設小隊,一般以10人左右為宜,正副隊長則分別是由學生幹部擔任或委託教師擔任。營員由基層選拔、推薦。
④設計夏令營活動方案。夏令營活動參加人員較多,內容綜合性較強,因而要仔細周密地進行計劃安排,要動靜搭配,各種內容交替進行,最後要編排好活動日程表、組織系統和人員名單、營規營紀等。具體可從准備工作、開營式、每日活動、閉營式這個順序來設計。
⑤設計夏令營活動組織實施。首先,要考慮營服、營標、營旗、營禮、營歌;其次,要設計好開營式、閉營式,要搞得嚴肅、莊重、活潑、新穎。開營式要進行升營旗、唱營歌,授標志、宣布組建情況,營主任還要宣布本次科技夏令營的內容、要求,並正式頒布營規。閉營式主要是總結、表揚,以聯歡會形式為好,最後退營旗。夏令營時間一般是以3天至7天為好,低年級小學生可以舉辦「一日營」。
⑥設計總結評估。夏令營總結評估工作比較復雜,應從目標是否達到、組織工作做得如何、小學生興趣如何、思想性、科學性等方面來進行。
(三)一次科技活動方案的設計
1.活動目標的具體化
每一次活動都要有具體的活動目標,活動目標要具體化,切實可行。
例如,太陽能科技活動小組活動《製作太陽能汽車紙模型》活動目的:①培養學生利用太陽能的觀念,把利用太陽能和人類的能源問題聯系起來。(參與意識)②培養操作能力:主要是紙工操作的能力。③培養學生自己查找信息的能力:怎樣查找太陽能利用的科技信息?
2.知識背景材料的搜集
知識背景材料就是有關科技活動的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材料,是教師要掌握、理解的東西。要教會學生喝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知識背景材料的搜集和研究,是設計活動方案的前提,科技活動方案的設計能否成功、對科技活動能否進行成功的輔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活動之前的教師和科技輔導員對知識背景材料的搜集情況、對有關知識背景材料的理解情況。
例如,太陽能科技活動小組活動《製作太陽能汽車紙模型》,太陽能是不會直接開汽車的,好辦法是太陽能轉化為電力,讓電來驅動電動機,把汽車改為電車。這里太陽能電池板就是很主要的部件了。模型里的太陽能電池板就在汽車的頂上。教師就要搜集有關太陽能電池板的資料。
3.對參加活動的學生的調查研究
在設計科技活動的方案的時候要對活動參加者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作為設計活動方案的依據。
例如,太陽能科技活動小組活動《製作太陽能汽車紙模型》,經過對組員的調查,學生對太陽能熱水器,凹型太陽灶了解比較多,對太陽能電池了解少,對太陽能汽車了解更少。
4.對物質條件的調查研究
科技活動要使用器材、設備、工具、製作材料……有的科技活動要到一些地方進行觀察和考察,採集標本……在開展科技活動前,要對這些物質條件進行研究和調查,以防措手不及。
例如,太陽能科技活動小組活動《製作太陽能汽車紙模型》,要在每次活動前調查組員是否准備好了紙張、剪刀、膠水、尺子、鉛筆……
5.活動內容要點的制定
制定科技活動的內容要點是設計科技活動方案的關鍵,也是科技活動方案成功與否的關鍵。在確定了活動目標、搜集了知識背景材料、調查了學生情況、研究了物質條件以後,活動內容要點的制定就有了准備。
例如,太陽能科技活動小組活動:《製作太陽能汽車紙模型》內容要點:
①汽車和能源:通過讓學生搜集汽車和能源的信息,播放錄像和展示圖片,介紹汽車主要是使用汽油做能源的交通工具。汽油是有限的,使用汽油又會污染環境。激發學生對製作太陽能汽車的興趣。設計太陽能汽車的關鍵是怎樣把太陽能轉化成開汽車的動力?太陽能是不會直接開汽車的,好辦法是太陽能轉化為電力,讓電來驅動電動機,把汽車改為電車。這里太陽能電池板就是很主要的部件。模型里的太陽能電池板就在汽車的頂上。
②製作太陽能汽車模型:按照已經設計了的圖,要學生利用剪刀和糨糊製作太陽能汽車的模型。整個製作比較簡單,要讓學生自己看圖自己製作。
③要學生自己設計新的太陽能汽車,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可以要學生先畫圖,課外自己設計製作模型。
6.活動方式方法的制定
科技活動的方式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每次活動都可以不一樣。
例如,太陽能科技活動小組活動《製作太陽能汽車紙模型》。
①組織學生報告太陽能的利用信息、看錄像、圖片,要學生骨幹事前作好准備,學生講、教師輔導。
②組織學生製作太陽能汽車模型。也可以先進行製作,再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製作的模型,教師進行評價,再通過評價介紹有關知識。
⑷ 淺議怎樣培養小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1、以課堂來為依託,創立輕松、自自由的生活實踐環境。
2、使用和探索靈活、豐富的教學手段。
3、營造與科技創新相關的校園文化氛圍。
4、培養學生發明性思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科學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造能力,就會為以後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⑸ 小學科技論文(6年級)
媽媽曾給我出過這樣一個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則迷語告訴我們:蜘蛛專吃活的東西,難道它不吃死的東西嗎?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做了實驗。
我從牆角處捉來一隻小蜘蛛,把它放進一個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蓋有玻璃,便於觀察)。沒等蜘蛛織網,我又撿來一隻死的小蟲、一隻死蒼蠅,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隨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為了徹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蒼蠅,第二天,我又來到盒子前觀察,看到死昆蟲、死蒼蠅還在原來的地方,可盒子角處多了一個網,蜘蛛在網上安靜地趴著。這時,我想:昨天死蒼蠅、死昆蟲沒被吃掉是不是因為沒有網呢?於是,我又將死蒼蠅拿起來輕輕地放在網上,可蜘蛛還是一動不動,緊接著,我又用筆輕輕地觸動了一下網的邊緣,咦,蜘蛛好像有了反應,開始向顫動的方向爬去,我把筆收回,網停止了顫動,信號斷了,它就停了下來,不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我又用筆尖觸動網上死蒼蠅的身體,網開始顫動,蜘蛛就開始向這邊爬來,我又把筆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樣,過了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噢!我終於明白了:原來蜘蛛是靠網的顫動來產生感覺的,靠織網而捕食的。於是,我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為了證實蜘蛛靠網的顫動產生感覺,我又做了實驗。將筆尖放在網上死蒼蠅的身上,長時間的顫動,網的震動越來越大,蜘蛛產生的感覺好像也越來越強烈,蜘蛛便匆匆地趕過來,等蜘蛛碰到蒼蠅,我將筆尖收回,只見蜘蛛尾部很快噴出黏乎乎的絲將蒼蠅捆住,接著又看著蜘蛛的背一動一動的,好像在吸食蒼蠅,不一會兒,網上就剩下一個完整的空殼了。這個實驗證明蜘蛛吃動的昆蟲。
我們探密小組又到圖書館、書店查閱了大量有關蜘蛛的書籍。其中《普通動物學》一書中寫道:蜘蛛為食肉性動物,其食物大多數為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但口無上顎,不直接吞食固體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當昆蟲等動物觸網時,會用力在網上掙扎,使網絲顫動而使蜘蛛很快發覺,蜘蛛便順著縱向絲向獵物爬去,用蛛絲包裹獵物,固定於網上,先用螯肢內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獲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再由中腸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獲物的組織中,很快將其分解為液汁,然後吸進消化道內,最後吃剩下的體殼,就被完整的棄留在蛛網上了。這些充分證明:飛來的昆蟲使蜘蛛網顫動,網顫動會使產生感覺,蜘蛛產生感覺就會將獵物捕獲,因此,證實了蜘蛛只吃活動物,而不吃死的昆蟲。
怎樣寫科學小論文
一、什麼是科學小論文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後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後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後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二、科學小論文的質量標准
1、科學性。
科學性是科學小論文有別於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學小論文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確鑿,論證合理且符合邏輯,文字簡潔准確。
2、創造性。
小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新的發現、獨特的見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同樣的小論文沒有參加過各級科學討論會,也沒有在各級報刊上發表過。
3、實踐性。
論文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現的;支持主要觀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有實踐依據;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不能有憑空捏造、猜測、成人包辦代替的跡象。
三、科學小論文的類型
(一)科學觀察小論文
科學觀察小論文,是指青少年對某事物或自然現象通過周密細致的觀察,並對取得的材料和數據進行認真的分析、綜合研究後得出結論,作出科學的解釋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學觀察小論文中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現象,所觀察的對象、過程和它產生的條件、各種現象,不能附加人為的任何條件或個人偏見。另外,觀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反復進行的活動,需要作者耐心、細致、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學實驗小論文
科學實驗小論文,有時也稱實驗報告,是青少年對研究的對象創設特定的條件,經過反復實驗,對獲取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而寫出的文章。它著眼於對實驗過程的客觀敘述以及實驗現象的科學解釋。
(三)科學考察小論文
你想研究某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氣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過程、某范圍動植物資源及分布情況等,你就得實地考察。通過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考察方式為主要研究手段寫出的小論文稱為科學考察小論文。有時也稱為科學考察報告、科學調查報告。
(四)科學說明小論文
科學說明小論文是指作者通過利用翔實可靠的資料對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類小論文。一般來說,它並不直接採用觀察、實驗、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從書刊資料、師長等地方獲取豐富的第二手材料,並經過自己的綜合分析、邏輯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語言闡明某一觀點。
特別提醒的是,寫科學說明小論文是,千萬不要提出一個問題後就趕忙查資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釋,這樣沒有新意,沒有新的見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稱為科學小論文,更不能培養自己研究問題的能力。
四、小論文的取材與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觀察。就是用眼睛仔細去看,它是人們對自然現象在自然發生條件下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
觀察時要認真仔細,不放過任何細微末節。同時,觀察時要做好詳細記載,否則就不可能得到真實的第一手材料了。
2、動手實驗。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它比觀察更利於發揮同學們的能動性去揭示隱藏的自然奧秘。
3、實地考察。包括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須明確考察目的,准備好必需的工具、儀器、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過程中,一定要把時間、地點、過程及考察的結果隨時隨地詳細地記錄清楚,有時還要採回必要的標本、樣品,將比較重要的現象拍照,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閱資料。有些材料由於時間、空間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親自去觀察、實驗、考察,這就得查閱書刊或請教老師、家長等,這種間接地獲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問題是你的知識水平、能力和條件所不能解決的,而這個問題又是你的選題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你就得去查資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後,就要進行分析研究,從中選出可以作為論據的材料,還要根據論點進行去粗去精,去偽存真,按照科學的態度進行整理分析,並得出自己的論點和看法。
首先,應審核各種材料的真偽虛實,有些查閱到的材料是早已過時的觀點,有些解釋只適合某范圍內,有些材料沒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記錄時有錯誤或本身就是自己虛構的,這樣的材料應堅決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選擇的材料要能說明問題,不要多,而要精,與論點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應舍棄。
第三,將選擇的材料進行歸類,研究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及相互聯系,然後概括得出結論即論點。論文論點是從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不能先定論點,後找適合證明論點的材料.
五、科學小論文的撰寫
對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後,就可以開始撰寫了。寫作雖沒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應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的步驟進行。一般來說,科學小論文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標題標題是小論文的眼睛,好的標題確切簡明,富有吸引力,能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開頭的方式多種多樣,依研究內容、自己喜歡的寫作風格而定,但一般應開門見山地提出你討論的問題,你是怎樣想到要研究這個問題的。
正文: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部分。它包括對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觀察、實驗、考察過程、發現的現象、判斷、推理得出結論等,這是小論文的核心部分。
應注意的是:研究步驟要寫得詳略得當,實驗過程、數據的來歷、現象要寫清楚,敘述時應有一定的順序。數據材料要准確,可設計成能說明問題的表格、圖解,必要時可附上拍攝的照片、採集的標本等,以增強說服力。獲得的結論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和論據保持一致性,論據要有嚴密的邏輯性。文字要簡潔生動,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結尾:小論文的結尾應寫你得出的結論和對某一問題的建議。以得出結論做為結尾,同開頭提出問題相呼應,收到良好效果。
小論文的初稿完成後,還要反復修改。看段落是否銜接自然,語言是否通順准確等。改好後再讓同學和老師幫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後參加各級小論文競賽。
科學小論文範文
魚會說話嗎?
您相信魚會說話嗎?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事,我想知道魚是否會說話?
我家買了兩條小金魚,一條是全黑的,黑的叫樂樂,因為它很快樂。一條紅白相間的名字叫欣欣,因為它懂得欣賞,很好玩吧!他倆生活在魚缸里,這個魚缸可「非比尋常」。裡面有山、花、樹、貝殼、彩色石頭……。很美吧!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它!
9月23日凌晨五點左右,我正要去餵食,我看見這么一個現象,我把魚食撒到魚缸里,樂樂吃了一點就不吃了。
9月23 日傍晚5 點15分,我看見魚缸里的貝殼反過來了,小欣欣看見了,好像以為它——這個小貝殼要死了,連忙游過去,用它的頭去抵,抵了近三、四分鍾,它就不抵了,它游到樂樂旁邊,用自己的尾巴掃了掃樂樂,然後互相碰了一下頭,樂樂和欣欣一起游過去,把那塊貝殼一起弄回原樣了,這一點證明了「團結力量大」。
通過兩次的觀察,讓我知道了人類有人類的表達方式和交流語言,動物也有自己王國的表達方式和交流,這也告訴了我們,如果你不團結,那麼你將一無所有,朋友之間的友誼真偉大。同時,我們也要多觀察,多發現,但是不能因為你在動物身上作試驗,就傷害小動物,因為動物是人類的朋友。
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
螞蟻,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誰能真正地了解螞蟻呢?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查閱了一些書籍。書上說,螞蟻從蟻穴出發到達目的地後,沿途會留下一些氣味,返回蟻穴。用觸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螞蟻。科學家曾經就這個問題作了一個試驗。科學家先確定一隻螞蟻,將他沿途到達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乾凈。當這只螞蟻返回時,在被擦去氣味的地方突然間停了下來。原地邊轉圈邊尋找著什麼。從而得到螞蟻是靠氣味來辨別方向的。
我為了證實這個結論,我做了個試驗。我首先准備了一個十厘米左右的細小樹枝,在樹枝的一頭放上一個誘餌——小糖果。我把這個裝置放在一個蟻穴附近。不一會兒,有一隻螞蟻出來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後,他到達了糖果的地方,彷彿在聞一聞、嗅一嗅。我趁此機會將木棍的中斷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當這只螞蟻返回的時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轉右轉,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過了一會兒,我又重復了上面的試驗,螞蟻仍然沒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過這兩次實驗,我終於知道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的秘密了。原來螞蟻是根據氣味來辨別方向的。
知道了螞蟻的這一秘密後,我在想:是否我們可以製作一種螞蟻報警器呢?當螞蟻走到報警器附近時,報警器就能「聞」出螞蟻的氣味,然後發出鳴叫聲,讓我們知道螞蟻跑到櫥櫃里了或其他地方
「同學們,蛋殼都帶來了嗎?」老師問。「帶來了!」我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為了今天的科學課,老師讓我們帶蛋殼來。帶蛋殼做什麼呢?是做不倒翁嗎?我們都很好奇。
「今天,我們要用這兩個半截蛋殼做一個小實驗。做之前,請大家先猜猜,我用這枝鉛筆朝著蛋殼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殼先破呢,還是口朝下的蛋殼先破?」「當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數同學都搶著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對。老師微笑著說:「那好,下面我們就來做做實驗,看誰的答案才是正確的。」
老師叫了一名同學上講台,讓他用鉛筆對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殼。老師一聲令下,同學手一放,鉛筆刺到了蛋殼上,蛋殼沒有破。老師又讓他試了幾次,鉛筆第三次刺下的時候,終於刺破了蛋殼。接著,老師又讓他用鉛筆刺口朝下的蛋殼。「一下、兩下、三下……」我們一起數著;但那半個蛋殼就像穿了盔甲一樣,被刺了十幾下還是不破。
「耶!我猜對了!」同桌高興得手舞足蹈。雖然我們都不服氣,但經過多次試驗,我們發現,同樣的兩個半邊蛋殼,用鉛筆垂直去刺,的確是口朝上的比較容易破。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因為口朝上的蛋殼受力比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殼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較堅固。難怪建築工地里的工人叔叔們都戴著口朝下的安全帽,原來就是這個道理啊!
⑹ 小學生科技小論文給我舉一個範文
——警惕全球變暖
最近這幾年,大家覺得天氣一下子就變熱了,原本涼爽的秋天現在幾乎要到10月下旬才開始,8月份最熱的天居然達到了40度以上。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人類自己惹的禍。
隨著人類高科技發展進程越來越快,科學隨之產生的副作用逐漸體現出來,全球變暖就是一個例子。天氣炎熱,在酷暑里泡空調成為了一項新的「業余愛好」,但人們可曾想過,空調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空調排放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輸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氣體。同時,空調還會浪費掉許多電,所以要盡量避免用空調,適當即可。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汽車尾氣與工廠廢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最可能導致溫室效應(即全球變暖)現在汽車逐漸增多,據有關方面統計,到21世紀,汽車在全世界已有7億輛,大量的尾氣嚴重影響著我們,咳嗽,喉嚨發炎……最重要的是全球變暖。有人統計,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達到了20噸一年!中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也有2.51噸一年!我們周圍的環境在惡劣地變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銳減,水資源破壞,生態鏈嚴重被破壞,大量土地貧瘠,水污染嚴重,據統計全世界10%的河水被污染,新鮮的淡水供應成了問題,同時由於礦物質被大量使用,燃燒出的CO2氣體導致了大氣污染,同時臭氧層被嚴重破環,南北極出現臭氧層洞,加劇了環境的惡化。這樣惡性循環的話,最終會導致人們的生活被嚴重影響。
這樣一來的悲劇是什麼呢?當然是顯而易見了!天氣加熱,海平面上漲,南北極冰川融化,海濱城市,島國被淹。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實驗證明,以後300年,海平面將上漲半米多,這還是最樂觀的數據。再過7年,全球變暖將會無可逆轉地持續。更可怕的是,由於北極冰融化,降雨量加強,大量淡水匯入北大西洋,破壞了墨西哥暖流,一旦墨西哥暖流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將會下降5—8度之多,從而造成的影響,很可能引發新的冰河時期!想必大家一定看過《後天》這部電影,劇中的情景正是幾百年後對我們地球的一個真實寫照:龍卷風,冰層斷裂,溫度急劇下降,冰風暴,凍雨,地震,洪水,海嘯……這並不是瘋狂的幻想,如果人類不停止毀壞環境的話,這將成為現實!全球變暖不僅僅是天氣變熱,更會牽連出許多負面影響!
為了拯救地球,我們應該盡量做到:不開空調,使用回收環保紙張,舍棄肉類(牛排)食品(牛消化中含有一氧化二氮,如果你轉為素食主義者,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減少1.5噸!)不用塑料袋,乘公交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其實環保並不難,只要你支持環保,就是你給這個星球的最好禮物,不需要太多言辭,只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就會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如今,日本,英國,美國等國家紛紛行動起來,我們雖然也採取了行動,但,對於一個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這一點,還是不夠的。
所以,警惕全球變暖,是全人類為了挽救地球的唯一方法,有人也許會說:我們不是可以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答案雖是肯定的,但那又能容納多少人呢?有人說:治理溫室效應的資金太大了,對金融來說是天價。但,如果一直拖延,最終的結果,是我們的地球面目全非,別說金融,就連自己的生命也難保啊!所以環境保護不應只停留在口頭上,而要真正付之與行動了。
⑺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被提到這專樣的高度來認屬識,是值得我們認真深思的。心理學認為:創造性思維是指主動地、獨立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的思維,它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它集中表現為善於獨立思考,思維不循常規,勇於創新,它常以聯想、轉換、引申等思維方法為基礎。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它是人的智慧和意識能動性的最高體現,也是學生自我發展的一種需要。但是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環境下長期培養、潛移默化的影響。人才能否創新,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對創新的態度,二是人才所處的環境。小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中度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使命。所以為了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我們必須對目前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讓課堂充滿創造活力,使課堂教學成為形成科技創新意識、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以點燃學生創造的火花。
⑻ 小學三年級科技,科學小論文!
科學小論文
一、什麼是科學小論文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後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後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後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二、科學小論文的質量標准
1、科學性。
科學性是科學小論文有別於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學小論文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確鑿,論證合理且符合邏輯,文字簡潔准確。
2、創造性。
小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新的發現、獨特的見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同樣的小論文沒有參加過各級科學討論會,也沒有在各級報刊上發表過。
3、實踐性。
論文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現的;支持主要觀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有實踐依據;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不能有憑空捏造、猜測、成人包辦代替的跡象。
三、科學小論文的類型
(一)科學觀察小論文
科學觀察小論文,是指青少年對某事物或自然現象通過周密細致的觀察,並對取得的材料和數據進行認真的分析、綜合研究後得出結論,作出科學的解釋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學觀察小論文中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現象,所觀察的對象、過程和它產生的條件、各種現象,不能附加人為的任何條件或個人偏見。另外,觀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反復進行的活動,需要作者耐心、細致、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學實驗小論文
科學實驗小論文,有時也稱實驗報告,是青少年對研究的對象創設特定的條件,經過反復實驗,對獲取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而寫出的文章。它著眼於對實驗過程的客觀敘述以及實驗現象的科學解釋。
(三)科學考察小論文
你想研究某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氣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過程、某范圍動植物資源及分布情況等,你就得實地考察。通過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考察方式為主要研究手段寫出的小論文稱為科學考察小論文。有時也稱為科學考察報告、科學調查報告。
(四)科學說明小論文
科學說明小論文是指作者通過利用翔實可靠的資料對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類小論文。一般來說,它並不直接採用觀察、實驗、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從書刊資料、師長等地方獲取豐富的第二手材料,並經過自己的綜合分析、邏輯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語言闡明某一觀點。
特別提醒的是,寫科學說明小論文是,千萬不要提出一個問題後就趕忙查資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釋,這樣沒有新意,沒有新的見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稱為科學小論文,更不能培養自己研究問題的能力。
四、小論文的取材與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觀察。就是用眼睛仔細去看,它是人們對自然現象在自然發生條件下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
觀察時要認真仔細,不放過任何細微末節。同時,觀察時要做好詳細記載,否則就不可能得到真實的第一手材料了。
2、動手實驗。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它比觀察更利於發揮同學們的能動性去揭示隱藏的自然奧秘。
3、實地考察。包括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須明確考察目的,准備好必需的工具、儀器、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過程中,一定要把時間、地點、過程及考察的結果隨時隨地詳細地記錄清楚,有時還要採回必要的標本、樣品,將比較重要的現象拍照,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閱資料。有些材料由於時間、空間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親自去觀察、實驗、考察,這就得查閱書刊或請教老師、家長等,這種間接地獲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問題是你的知識水平、能力和條件所不能解決的,而這個問題又是你的選題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你就得去查資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後,就要進行分析研究,從中選出可以作為論據的材料,還要根據論點進行去粗去精,去偽存真,按照科學的態度進行整理分析,並得出自己的論點和看法。
首先,應審核各種材料的真偽虛實,有些查閱到的材料是早已過時的觀點,有些解釋只適合某范圍內,有些材料沒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記錄時有錯誤或本身就是自己虛構的,這樣的材料應堅決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選擇的材料要能說明問題,不要多,而要精,與論點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應舍棄。
第三,將選擇的材料進行歸類,研究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及相互聯系,然後概括得出結論即論點。論文論點是從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不能先定論點,後找適合證明論點的材料.
五、科學小論文的撰寫
對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後,就可以開始撰寫了。寫作雖沒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應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的步驟進行。一般來說,科學小論文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標題標題是小論文的眼睛,好的標題確切簡明,富有吸引力,能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開頭的方式多種多樣,依研究內容、自己喜歡的寫作風格而定,但一般應開門見山地提出你討論的問題,你是怎樣想到要研究這個問題的。
正文: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部分。它包括對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觀察、實驗、考察過程、發現的現象、判斷、推理得出結論等,這是小論文的核心部分。
應注意的是:研究步驟要寫得詳略得當,實驗過程、數據的來歷、現象要寫清楚,敘述時應有一定的順序。數據材料要准確,可設計成能說明問題的表格、圖解,必要時可附上拍攝的照片、採集的標本等,以增強說服力。獲得的結論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和論據保持一致性,論據要有嚴密的邏輯性。文字要簡潔生動,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結尾:小論文的結尾應寫你得出的結論和對某一問題的建議。以得出結論做為結尾,同開頭提出問題相呼應,收到良好效果。
範文看這里
http://www.wz126.net/xxyd/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4
⑼ 小學生科技教育的意義
小學科學的教育是非常重大的,因為正是通過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讓他們更加的喜歡科學這樣就可以培養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今後更好地為科學而努力學習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