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文言文讀什麼書好
我覺得你可以看一些帶注釋的古代名著,比如說四大名著啊,古文觀止啊,這些帶著注釋的,慢慢的你應該是可以看懂的,當然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畢竟我們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每天堅持看一點,相信對你是有幫助的。
㈡ 學習古文先讀什麼書好
古文也是逐漸進化的,先秦的、唐宋的、明清的都不一樣
先秦的相當晦澀,明清的就已經接近於白話了
我覺得你最應該讀這幾本書
一本是古文觀止
一本是唐宋八大家的文集
還可以讀一讀聊齋和閱微草堂筆記
其他的暫時就不建議了
㈢ 學文言文要買什麼書好
看看文言文解讀,也可以上網看看
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㈤ 學習古文先讀哪些書為好從哪些讀到哪些
學習古文不要囿於局限,讀書亦不可攫取。一事未卒,不取二者,外國文學不回妨先行擱置,國粹畢竟為答邦國之本。
1、清季之世,西學東漸,五四運動之前的文言文皆可稱之為古文。登高自卑,涉遠自邇,既然致力於此,即不應囿於局限。建議先從《小學韻語》、《幼學瓊林》、《三字經》、《千字文》入手,否則古文詰屈聱牙之處,難以理解。其次學習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最後研究《古文觀止》,循序漸進,由易至難。
2、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合百家之長,縱一人之學。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博曉古今,可立一家之說;學貫中西,或成經國之才。
㈥ 學習文言文看什麼書好
《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㈦ 學習文言文該讀些什麼書
真正能夠解決文言閱讀的障礙的辦法只有一條,就是多讀。讀得多,積累就深厚,文言閱讀的語言障礙才能從根本上被消除。我個人的經驗是,只要認真讀完《史記》和《聊齋志異》,文言閱讀的基本問題就全部解決了。
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影響之大,之深,之遠,超過了你們的想像。由於其影響巨大,後人寫歷史,寫文章,常常有意無意地去模仿《史記》,這個模仿當然也包括語言的形式。所以讀《史記》很重要。讀《史記》,你們可以只讀其中的本紀、世家和列傳,至於書、表,就算了。讀好了《史記》,再去讀一般文言文尤其是史傳文,基本上都不在話下了。此外順便說,讀好了《史記》,你會變得更加聰明,更加了解人性。你會懂得,成功的人物之所以成功,倒霉的人物之所以失敗,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它的道理的。
大家都知道它的作者蒲松齡,是一個考場上長期失意的人。這就是說,他參加了許多次考試,但他很背時,總是考不上。然而參加考試的次數一多,就特別熟悉普通的表達程式。蒲松齡不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他是個小知識分子。蘇東坡文章很自在,是因為他是個大知識分子。蘇軾才高,當時文名也高,所以膽子大,於是寫文章就非常自在,想怎樣寫就敢怎樣寫。小知識分子,心理常常是自卑的,尤其是寫文章的時候,他不敢放膽去寫,容易循規蹈矩遵守表達規范,因此《聊齋志異》的語言,是比較規范的文言文。而小知識分子,沉淪社會底層,他內心又常常渴慕高雅,仰慕風雅,於是喜歡賣弄,所以你在《聊齋志異》中,常常能觀察到許多通假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諸多文言文語言現象。通假現象容易帶來文字古雅的錯覺,在某些層面不高的知識分子心目中是很高雅的手段。比如「悅」字,這個字清代早就有了,但蒲松齡們寫文章的時候,偏偏要把「悅」寫成「說」。他們是這樣想的:《論語》上不是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嗎,我把「悅」寫作「說」,那不是直追古人、隱然與聖賢相似了嗎?
《聊齋志異》追仰《史記》,很多篇章末尾模擬「太史公曰」作「異史氏曰」,也是一個證據。當然,追慕古人,並非《聊齋志異》有價值的地方。《聊齋志異》是作為小說文本才那麼有價值。蒲松齡的傑出是後人發現的,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他竟然是傑出的。不過,《聊齋志異》謹守規范、追慕古雅的語言,恰好使它成為我們現在解決文言文語言問題的一個絕佳範本。
司馬遷無疑是他那個時代最博學的人,同時也是最具有文學才華和歷史成就的人,他是一個大知識分子,大得來規范了後代的歷史,影響了後代的文學,所以讀一部《史記》,就相當於讀了後代若幹部史書,容易使我們的文言水平大大提升。蒲松齡顯然是他那個時代頗受冷落的人,他的學問也不能稱雄於那個時代,但他作為小知識分子的拘謹、自卑和保守,為我們創作了非常規范的文言文文本。
多讀文言文很有必要,這比枯坐在那裡閱讀10本文言字典、文言語法著作,更為重要。高中三年,讀完這兩本書的時間,完全足夠。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方法。其實《史記》讀起來十分有趣,你看裡面所描寫的現實人生,精彩程度甚至超過了善於虛構的許多小說家的想像。我是坐在廁所中,斷斷續續讀完《史記》的。真的,很輕松,很有趣,很精彩。
這里要特別說明一下: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了解文言語法不重要。那當然是重要的,不過帶給我們的好處有限,而且,那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有敗壞我們的文言閱讀興趣的風險。至於讀文言字典,那也很重要。事實上,你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常常需要藉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我只是說,具體文本的閱讀更為重要,讀多了,詞彙積累就自動完成,文言語法就無師自通。蒲松齡學過文言語法嗎?沒有。他那時根本就沒有所謂古代漢語語法這門課程。但是,他的《聊齋志異》,比現在的古漢語專家刻意寫出的古文,通泰得多,自然得多。至於現今高考考場上那些所謂的古詩文作文,根本不通,幼稚得可笑還在那裡賣弄,但居然還可以騙得高分。
㈧ 想學文言文,看什麼書好
你好:
習古文不要囿於局限,讀書亦不可攫取。一事未卒,不內取二者,外容國文學不妨先行擱置,國粹畢竟為邦國之本。
1、清季之世,西學東漸,五四運動之前的文言文皆可稱之為古文。登高自卑,涉遠自邇,既然致力於此,即不應囿於局限。建議先從《小學韻語》、《幼學瓊林》、《三字經》、《千字文》入手,否則古文詰屈聱牙之處,難以理解。其次學習四書五經,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最後研究《古文觀止》,循序漸進,由易至難。
2、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合百家之長,縱一人之學。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博曉古今,可立一家之說;學貫中西,或成經國之才。
㈨ 想要學習文言文 我是初學者 推薦需要看些什麼書 從低級到高級的
你先看三國演義,裡面白話、文言都有,比較好懂。接著看馮夢龍的三言系列,然後看古文觀止,文心雕龍,史記,最後看論語,詩經,莊子等先秦文章。
㈩ 有哪些十分有助於學習文言文的書籍
抄寫《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字典,保留了最多漢字的原始意義。我們把說文解字中540個部首都抄了一遍,包括釋義,這是文字學的基礎,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一些古文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