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大全及翻譯
『壹』 托物言志的課外文言文及翻譯
卜運算元·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專。
無意苦爭春屬,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此詞以梅花自況,詠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鬱,感嘆人生的失意坎坷;贊梅的精神又表達了青春無悔的信念以及對自己愛國情操及高潔人格的自許。
以上,望採納。
『貳』 初中課外文言文及翻譯(越短越好)
1.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所長,游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注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於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於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麼?」(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2.樊重樹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來求假焉。引種植之不可已出。諺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此之謂也。
註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樹和漆樹。
【譯文】樊重曾經想製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這說明種植樹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諺說:「一年的計劃,不如種穀子;十年的計劃,不如種樹木.」說的就是這件事呀!3.月攘一雞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注釋:①攘:竊取,偷。 ②君子:這里指行為端正的人。道:此處指行為道德。譯文: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他說:「那就讓我少偷點,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然後就不偷了。」如果知道那是不對的,應該馬上停止,為什麼還要等來年?
『叄』 高考常考課外文言文10篇,帶翻譯
文言文閱讀題很多的,可以用360搜索,搜文言文網,那個網站很多的題目。
『肆』 高中課外文言文及翻譯
明畫手以戴進為第一。進,字文進,錢唐人也。宣宗喜繪事,御制①天縱②。一時待詔③有謝廷循、倪端、石銳、李在,皆有名。進入京,眾工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畫,進進《秋江獨釣圖》,畫人紅袍垂釣水次④。畫惟紅不易著⑤,進獨得古法入妙。宣宗閱之,廷循從旁跪曰:「進畫極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釣魚!」宣宗頷之,遂麾⑥去余幅不視。故進住京師,頗窮乏。
先是,進,鍛工也,為人物花鳥,肖狀精奇,直⑦倍常工。進亦自得,以為人且寶貴傳之。一日,在市見金者,觀之,即進所造,憮然自失。歸語人曰:「吾瘁吾心力為此,豈徒得糈⑨?意將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爍吾所造亡所愛,此技不足為也。將安托吾指而後可?」人曰:「子巧托諸金,金飾能為俗習玩愛及兒、婦人御⑩耳。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能徒智於縑素⑾,斯必傳矣。」進喜,遂學畫,名高一時。然進數奇⑿,雖得待詔,亦轗軻亡大遇。其畫疏而能密,著筆澹遠。其畫人尤佳,其真亦罕遇雲。(予欽進,鍛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譯文】
明代畫家以戴進為第一名。戴進,字文進,杭州人。明宣宗喜歡繪畫,他繪制的畫充分發揮了上天賜予他的才能。當時,他身邊的待詔有謝廷循、倪端、石銳、李在,都有名氣。戴進入京城,畫家們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畫給皇上,載進呈上的是《秋江獨釣圖》,畫中人穿著紅袍在水邊垂釣。繪畫唯有紅顏色不易著,戴進獨自得到古法的妙處。明宣宗觀賞時,謝廷循在旁邊跪下對皇帝說:「戴進的畫非常美,但是赤紅色是朝廷高級官員的服色,怎麼讓釣魚人穿紅袍呢!」宣宗點頭贊同,於是就用手一揮不再看戴進其餘的畫。所以戴進住在京師,十分窮苦。
戴進原先是首飾匠,他鍛制的人物花鳥,模擬得形神畢肖十分精奇,其價值超過一般鍛工製品的一倍。戴進自己很得意,以為人們一定十分看重而流傳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裡,看到的首飾,就是戴進打制的,頓時感到悲傷失意。回來他對人說:「我為製造這些東西耗盡了心血,哪裡僅僅為了換飯吃呢?我的心意是要依託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罷了。如今他們熔化了我製作的作品一點兒不愛惜,這種技藝不值得做了。今後我將干什麼工作才行呢?」人們對他說:「你那巧妙的技術放在金銀首飾上,首飾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婦女使用罷了。他們只是偏愛金光閃閃的物品,怎麼知道工匠辛苦呢?你若能把手藝移到素絹上作畫,這樣一定流傳下去了。」戴進高興極了,就學畫畫,當時名聲很高。然而戴進命運不好,雖然得到待詔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沒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畫在疏淡的幾筆中能細致地描摩事物,用筆清淡幽深。他畫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跡也很少看見了。(我欽佩戴進,一個首飾匠,卻立下不朽志向,最終出了名。)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1)進進《秋江獨釣圖》
(2)子巧托諸金
(3)斯必傳矣
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意將托此不朽吾名耳。
(2)今人爍吾所造亡所愛,此技不足為也。
(3)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
3.結合語境理解,「亦轗軻亡大遇」中的「轗軻」是什麼意思?
4.文章最後作者把戴進的遭遇概括為「數奇」。根據文意,你認為導致戴進「數奇」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5.戴進由「鍛工」轉而學畫的原因是什麼?請作簡要闡述。
【參考答案】
1.(1)進獻 (2)之於 (3)這樣
2.(1)我的心意是要依託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罷了。
(2)如今他們熔化了我製作的作品一點兒不愛惜,這種技藝不值得做了。
(3)他們只是偏愛金光閃閃的物品,怎麼知道工匠辛苦呢?
3.坎坷不平,比喻不得志
4.導致戴進「數奇」的主要原因在於同朝的畫工妒忌戴進的才能,在皇上面前讒言詆毀他。
5.戴進認為,他從事藝術創作,並非單純為稻粱謀,而是想藉此使名聲不朽。在別人的建議下,他認為只有將自己的藝術才能托之縑素,才能夠託名不朽,所以棄工習畫。
23.陳平任相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里中社,平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為魏王,與秦軍相攻於臨濟。陳平從少年②往事魏王咎於臨濟。魏王以為太僕。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漢。其後,楚急攻,絕③漢甬道,圍漢王於滎陽城。久之,王患④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眛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鍾離眛等。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⑤,舉進。見楚使,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⑥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請骸骨歸⑦!」歸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節選自《史記·陳丞相世家》)
【譯文】
陳丞相陳平,是陽武縣戶牖鄉人。少年時家境貧窮,喜歡讀書。陳平所居的庫上里祭祀土地神,陳平做主持割肉的人,分配祭肉很公平。父老們都說:「好啊,陳平這孩子主持分肉!」陳平說:「唉,如果讓我陳平有機會治理天下,也會像這分肉一樣的了!」
陳勝起兵在陳縣稱王之後,派周市攻佔平定了魏地,立魏咎為魏王,在這以前陳平和一些年輕人到臨濟投奔魏王咎。陳平向魏王進言,魏王不聽,有的人又說他的壞話,陳平就逃離了那裡。
陳平於是到修武投降漢軍。後來,楚軍加緊進攻,截斷了漢軍的運糧甬道,把漢王圍困在滎陽城。日子一長,漢王憂慮起來,請求割讓滎陽以西的地區來與楚講和。項王不答應。漢王對陳平說:「天下亂紛紛的,什麼時候才能安定呢?」陳平說:「項王為人,謙恭有禮愛護他人,具有清廉節操、喜歡禮儀的士人多去歸附他。到了論功行賞、授爵封邑時,他卻又十分看重,總捨不得給,士人因此又不願歸附他。但是楚軍方面存在著可以致亂的因素,那項王身邊正直的臣子像亞父范增、鍾離味、龍且(jū,居)、周殷之類,只不過幾個人罷了。大王您如果能捨得拿出幾萬斤黃金,用來施行反間計,離間楚國的君臣,使他們產生懷疑之心,項王為人猜忌多疑,聽信讒言,他們內部定會互相殘殺。漢軍可趁機發兵攻打他們,擊敗楚軍是一定的了。」漢王認為陳平說得對,於是拿出黃金四萬斤給陳平,聽憑他支配,不過問支出情況。
陳平用了很多黃金在楚軍中放手進行離間活動後,便在眾將中揚言:鍾離味等人作為項王的將領,功勞很多,但始終不能劃地封王,他們想和漢王聯合起來,消滅項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為王。項羽聽了,果然心懷猜忌,不再信任鍾離昧等人。在懷疑上鍾離昧等人以後,項王派遣使者到漢軍那裡。漢王讓人備下豐盛的酒宴端進去。見到楚王的使者,漢王就佯裝吃驚地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讓人把酒餚端走,換上粗劣的飯菜端給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後,把這些情況統統稟告給項王。項王果然對亞父大起疑心。亞父想趕快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任他,不肯接受他的建議。亞父聽到項王對他有懷疑,就生氣地說:「天下的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干吧!願您賞我這把老骨頭,讓我回家!」他回去還沒有到達彭城,就因背上毒瘡發作而死了。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使平得宰天下
(2)陳涉起而王陳
(3)久之,王患之
(4)間其君臣以疑其心
(5)漢因舉兵而攻之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因魏無知求見漢王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C.請割滎陽以西以和
斂貲財以送其行
D.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天下紛紛,何時定乎
B.項王為人,恭敬愛人
C.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D.宣言諸將鍾離昧等為項王將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善,陳孺子之為宰!
(2)楚使歸,具以報項王
5.上文中可以看出項羽個性是_______的特點,而劉邦的成功之道在於他能_______。
【參考答案】
1.(1)掌管,治理(2)稱王 (3)擔憂 (4)使……懷疑(5)派出 (6)假裝
2.D 3.B
4.(1)好啊,陳平這孩子主持分肉!
(2)楚王使者回去以後,把這些情況統統稟告給項王。
5.猜忌多疑 知人善任
24.曹植小傳
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①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②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台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台,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性簡易③,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特見寵愛。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徒封臨菑侯。太祖征孫權,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④,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二十二年,增植邑五千,並前萬戶。
植嘗乘車行馳道⑤中,開司馬門⑥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始終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⑦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譯文】
陳思王曹植,字子建。他十多歲就能誦讀《詩經》《論語》以及數十萬字辭賦。他還擅長寫文章。曹操曾看過他的文章,問他:「你是求人代筆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兒開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筆就能寫成文章,只要父親當面試試就知道了,為什麼要求人代筆呢?」 當時恰逢鄴城銅雀台剛剛建成,曹操把兒子們都帶上台去,讓他們各自作一篇賦。曹植落筆如飛,轉眼寫成,而且寫得值得欣賞。太祖很驚奇。曹植所乘坐的馬車,所穿的服飾都不追求華麗,每次進見曹操,(曹操)用很難的問題詰難他,他都能應聲而對,因此,特別被曹操寵愛。建安十六年,被封為平原侯。十九年,又被封為臨淄侯。
曹操帶兵去攻打孫權,讓曹植留守鄴城,告誡他說:「我先前當頓邱令時,只有二十三歲,想想當時的所作所為,至今我也不後悔。現今你也二十三歲了,可以不努力嗎!」曹植一方面憑借自己出眾的才華被認為與眾不同,另一方面還有丁儀、丁廙、楊修等人作為輔佐。曹操猶豫不決,幾次想把他立為太子。然而曹植處事任性,從不掩飾自己,飲酒不知節制。而曹丕處事處處小心,刻意掩飾自己,宮女和曹操身邊的人都一齊替曹丕講好話,因此曹丕就被立為太子。二十二年時,曹植增邑五千戶,加上先前的共有一萬戶。
曹植曾經乘車在專供皇帝行車的御街上行駛,徑直從司馬門出宮。曹操知道後非常惱怒,管理守衛宮門的官員被判死罪。從此就加強了對諸侯的法規禁令,而曹植也日漸失寵。曹操害怕自己死後出現混亂,又因為楊修很有才華,足智多謀,而又是袁紹袁術的外甥,於是就捏造罪名殺了楊修。曹植內心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任命曹植為南中郎將,擔任征虜將軍,想派他帶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曹植前來要告誡他應注意的事宜。曹植卻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於是很懊悔地罷免了他。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每進見難問
(2)可不勉與
(3)飲酒不節
(4)公車令坐死
2.下面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使各為賦
故遂定為嗣
B.應聲而對
而植任性而行
C.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
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以楊修頗有才策
於是以罪誅修
3.分別比較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太祖甚異之
植既以才見異
(2)文帝御之以術
宮人左右,並為之說
A.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B.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C.兩個「異」字意思不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相同。
D.兩個「異」字意思相同,兩個「之」字指代對象不同。
4.翻譯下列句子。
(1)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
(2)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
5.曹植未能被立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性簡易,不治威儀。
B.文帝暗用權術對付曹植,矯情自飾。
C.宮女和曹植身邊的人都說曹植的壞話。
D.曹植飲酒不節,終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參考答案】
1.(1)詰難 (2)努力 (3)節制 (4)判罪
2.C 3.B
4.(1)孩兒開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筆就能寫成文章,只要父親當面試試就知道了,為什麼要求人代筆呢?
(2)曹植卻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於是很懊悔地罷免了他。
5.B
25.田延年自刎
春,大司農田延年①有罪自殺。昭帝之喪,大司農僦②民車,延年詐③增僦直,盜取錢三千萬,為怨家所告。霍將軍召問延年,欲為道地④。延年抵曰:「無有是事!」光曰:「即無事,當窮竟!」御史大夫田廣明謂太僕杜延年曰:「《春秋》⑤之義,以功覆過。當廢昌邑王時,非田子賓之言,大事不成。今縣官⑥出三千萬自乞之,何哉?願以愚言白大將軍!」延年言之大將軍,大將軍曰:「誠然,實勇士也!當發大儀時,震動朝廷。」大將軍因舉手自撫心曰:「使我至今病悸⑦。謝田大夫曉大司農,通往就獄,得公議之。」田大夫使人語延年。延年曰:「幸縣官寬我耳,何面目入牢獄,使眾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即閉閣獨居齋舍,偏袒,持刀東西步。數日,使者召延年詣廷尉。聞鼓聲,自刎死。
(選自《資治通鑒》)
【譯文】
春季,大司農田延年因罪自殺。為漢昭帝發喪時,大司農僱用民間車崐輛,田延年假稱雇車費用增加,貪污了三千萬錢,被與他有仇怨的人告發。霍光召田延年來詢間,本打算為他開脫。可是田延年拒不承認,說:「沒有此事!」霍光說:「如果沒有此事,就應當追究到底!」御史大夫田廣明對太僕杜延年說:「按照《春秋》之義,可以用功勞掩蓋過失。當初在廢黜昌邑王時,若不是田延年站出來,則大事不能成功。如今就當作是他自己向朝廷乞求賜給他三千萬錢,怎樣呢?希望將我這番話稟告大將軍。」杜延年把田廣明的話告訴了大將軍霍光,霍光說:「確實如此,田延年真是勇士。當初在決定大事時,多虧田延年挺身而出,震動朝廷。」霍光於是抬手按在自己的心口上,繼續說:「當時的情景,使我至今還心有餘悸。請你代我向田大夫道歉,讓他明白告訴大司農田延年,到監獄去,會得到公平的裁決。」田廣明派人通知田延年,田延年說道:「就算朝廷幸而寬恕我,我又有何面目進入牢獄,讓眾人對我指點、譏笑,讓獄卒囚犯在我背後唾罵呢!」於是一個人住在大司農官衙旁邊的屋子裡,緊閉房門,袒露一臂,拿著刀在屋中徘徊。幾天後,朝廷使者前來召田延年去廷尉。田延年聽到開讀詔書的鼓聲,便自刎而死。
【閱讀訓練】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詐增僦直
(2)誠然
(3)縣官寬我
(4)詣廷尉
2.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功覆過
以愚言白大將軍
B.自乞之
自撫心
C.為怨家所告
欲為道地
D.《春秋》之義
非田子賓之言
3.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即無事,當窮竟!
(2)通往就獄,得公議之。
4.御史大夫希望寬恕田延農的原因是什麼?(用自己的話回答)
5.從選文看,田延農是個怎樣性格的人?
【參考答案】
1.(1)通「值」 (2)確實 (3)寬恕 (4)去…見
2.C
3.(1)如果沒有此事,就應當追究到底!
(2)到監獄去,會得到公平的裁決。
4. 按照《春秋》之義,可以用功勞掩蓋過失。當初在廢黜昌邑王時,若不是田延年站出來,則大事不能成功。如今就當作是他自己向朝廷乞求賜給他三千萬錢.
5.貪財;剛勇;自尊心很強。
26.聖琵琶傳聞
有書生欲游吳地,道經江西,因風阻泊船,閑步入林,過①一僧院。僧已他出,房門外,小廊數間,傍有筆硯。書生攻畫,遂把筆,於素壁上畫一琵琶,大小與真不異。畫畢,風靜船發。僧歸,見畫處,不知何人。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聖琵琶。」當亦戲言,而遂為村人傳說,禮施求福,甚效。
書生往吳,經年②,乃聞人說江西僧院,有聖琵琶,靈應非一,心竊疑之。因還江西時,令船人泊船舊處,上訪之。僧亦不在,所畫琵琶前,已幡花香爐供養矣。取水洗之盡,還宿船中。至明日,又上。僧夜已歸,以失琵琶故,鄰人大集,方共悲嘆。書主故問,具言前驗:「今應有人背著琵琶,所以潛隱。」書生大笑,為說所畫及拭卻之由,自是靈聖亦絕。
(選自唐·皇甫氏《原化記》)
。
【譯文】
有個書生想要遊玩吳地,路經江西,因為大風阻礙就停泊小舟,閑散行走進入一片樹林,尋訪一座僧院。僧人已經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門外面,有幾間小廳廊,臨近處有筆和硯台。書生善於畫畫,於是就拿起筆,在白牆壁上畫了一個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沒有不同。畫完,大風漸靜書生乘船出發了。僧人回來,看到了畫的地方,不知道是什麼人畫的。於是告訴村裡人說:「恐怕這是五台山上降臨的仙琵琶。」當時也是戲言,然而這話於是就被村裡人傳說,人們給以教神的禮節儀式祈求得福,很靈驗有效。
書生前往吳地,過了幾年,就聽人說江西的僧院,有個聖琵琶,靈驗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對此感到懷疑。因此返回江西時,責令船進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訪聖琵琶。僧人也不在,畫的琵琶前,已經掛著幡,供著花,爐里點著香供奉了。書生取來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書生又上前拜訪。僧人夜裡已經回來了,因為失去琵琶的原因,鄰近的人大規模地集中起來,正要共同悲哀感嘆。書生特意詢問,人們都說前頭的應驗:「今天應該有人背著聖琵琶走了,這就是琵琶不見了的原因。」書生大笑,對他們講述了他畫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來,從此神靈仙聖也絕跡了。
【閱讀訓練】
1.解釋加點詞語的意義。
(1)書生攻畫
(2)於素壁上畫一琵琶
(3)心竊疑之
(4)以失琵琶故
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而遂為村人傳說,禮施求福,甚效。
(2)今應有人背著琵琶,所以潛隱。
3.把書生所畫琵琶當作神驗,是怎麼形成的?對此,人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參考答案】
1.(1)善於 (2)白色 (3)暗中 (4)因為
2.(1)於是就被村裡人傳說,人們給以教神的禮節儀式祈求得福,很靈驗有效。
(2)今天應該有人背著聖琵琶走了,這就是琵琶不見了的原因。
3.首先發生在僧院,書生作畫時沒有人看見;其次是僧人猜測;再次是因訛傳訛。根本原因是人們心中的迷信思想。
我們應持態度是以科學對待、解釋,要實事求是,不能憑主觀臆斷。
27.崇年儉以答天意
昔衛文公①乘狄人滅國之餘,徙居楚丘,才②革車三十兩,乃躬行儉約,冠大帛之冠,衣大布之衣,季年致騋牝三千③,遂為富庶。漢文帝承秦、項戰爭之後,四海困窮,天子不能居鈞駟④乃示以敦樸,身衣弋綈,足履革舄⑤,未幾天下富安,四夷咸服。國家自兵興以來,州縣殘毀,存者復為土寇所擾,獨河南稍完,然大駕所在,其費不貲,舉天下所奉責之一路,顧不難哉?賴陛下慈仁,上天眷佑,蝗災之餘而去歲秋禾,今年夏麥稍得支持。夫應天者要在以實,行儉者天必降福,切見宮中及東宮奉養與平時無異,隨朝官吏,諸局承應人亦未嘗有所裁省。至於貴臣、豪族、掌兵官莫不以奢侈相尚,服食車馬惟事紛華。今京師鬻明金衣服及珠玉犀象者日增於舊,俱非克己消厄之道。願陛下以衛文公、漢文帝為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樽節⑥,罷冗員,減浮費,戒豪侈,禁戢⑦明金服飾,庶皇天悔禍,太平可致。
(選自《金史·列傳第四十七·陳規傳》)
【譯文】
從前衛文公在夷狄之人滅國之後,遷徙而居住到楚國的丘陵地帶,開始僅僅有三十輛車乘,於是衛文公親自實踐,勤儉節約,戴用粗帛做的帽子,穿用粗布做的衣服,一年已經達到了牛馬三千,於是成為了富庶之地。漢文帝時期承接著秦朝滅亡、與項羽的戰爭之後,整個國家都很貧困,連皇帝都不能將拉車用的駟馬配齊,於是用敦厚樸素的樣子示人,身上穿著粗布衣服,腳上穿著劣質的鞋,不久天下就富有而且安定,周邊蠻夷之地都臣服。自從國家發動戰爭以來,各個州縣都遭到破壞,倖存的地方也又被賊寇騷擾,只有黃河以南稍微完整一些,然而陛下所在的地方,費用也不能充分供給,真個天下所有地區都在向陛下索取,難道還不困難嗎?多虧仰賴於陛下的慈愛仁厚,上天的眷顧保佑,蝗災之後,去年秋天的糧食和今年春季的麥子勉強得以維持百姓生計。順應上天的關鍵在於實際行動,踐行節儉的人上天一定降福給他,我私下看到宮中和東宮中的侍奉供養之物與平時沒有什麼不同,在朝的官吏、各個部門辦事的人員也不曾有所裁剪。至於貴族、豪族、掌握兵權的官員沒有不崇尚奢華享受之風的,他們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車馬只追求繁華富麗。現在京城中賣用金為飾的衣服和珠玉犀象等高貴裝飾品的人比以前一天天增加,這都不是克制自己消除災難的方法。希望陛下效仿衛文公、漢文帝治國的方法,所有享用的物資痛加限制節省,剔除多餘的官員,減去可省的費用,警戒奢華風氣,禁止並沒收用金為飾的艷麗服裝,希望老天為已經給我們帶來過的禍而後悔,太平時代就能達到。
【閱讀訓練】
1.解釋加點詞語的意義。
(1)徙居楚丘
(2)躬行儉約
(3)莫不以奢侈相尚
(4)服食車馬惟事紛華
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然大駕所在,其費不貲,舉天下所奉責之一路,顧不難哉?
(2)願陛下以衛文公、漢文帝為法,凡所奉之物痛自樽節,罷冗員,減浮費,戒豪侈,禁戢明金服飾,庶皇天悔禍,太平可致。
3.本文雖是借順應天意為名,實際上規勸陛下「崇節儉」。本文論證方法為( )
A.舉例論證 B.引用論證 C.對比議論 D.類比論證
4.本文論證語言也很有特色,下列各項最恰切的是( )
A.委婉含蓄 B.針鋒相對 C.據理力爭 D.率真直露
【參考答案】
1.(1)遷移 (2)親身 (3)崇尚 (4)追求
2.(1)然而陛下所在的地方,費用也不能充分供給,真個天下所有地區都在向陛下索取,難道還不困難嗎?
(2)希望陛下效仿衛文公、漢文帝治國的方法,所有享用的物資痛加限制節省,剔除多餘的官員,減去可省的費用,警戒奢華風氣,禁止並沒收用金為飾的艷麗服裝,希望老天為已經給我們帶來過的禍而後悔,太平時代就能達到。
3.C 4.D
『伍』 初中課外文言文翻譯10篇
1.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駕車的人)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妻觀其出,志念(志向)深矣,常有自以為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是,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譯: 晏子做齊相的時候,有一次出門,他的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窺視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著大傘蓋的柄,揚鞭驅馬,意氣揚揚,很是自我滿足。回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開他。丈夫問是什麼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長不滿六尺,卻做了齊國的相,名聲顯赫於諸侯。今天我看他出門,見他思慮非常深遠,總是態度謙和。現在你身長八尺,卻做了人家僕從和車夫,但是你的意氣自感滿足了。我因為這才要求離開你。」後來,丈夫便自覺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問車夫,車夫如實地回答,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2.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譯: 永州的百姓都善於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橫渡湘江。渡到江中時,船破了,船上的人紛紛游水逃生。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遠。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麼落在後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後了。」同伴們說:「為什麼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一會兒,他更加疲睏了。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糊塗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麼呢?」他又搖搖他的頭。於是淹死了。
3. 饒州自元豐末,朱天錫以神童得官,俚俗爭慕之。小兒不問如何,粗能念書,自五、六歲,即以次教之五經,以竹籃坐之木杪,絕其視聽。教者預為價,終一經,償錢若干,晝夜苦之。中間此科久廢,政和後稍復,於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饒州出神童,然兒非其質,苦之以至死者,蓋多於中也。
譯: 北宋元豐年間,饒州朱天錫因為(有)神童(的美譽)而得到了(一個)官職,民間的百姓都很羨慕他。小孩無論怎麼樣,大概能念書時,從五、六歲,就分次教他們讀《五經》。把竹籃吊在樹梢上讓他們坐在裡面,斷絕他們與外界的交流(為了讓他們專心讀書)。在這期間童科一度被廢除,可是宋朝政治恢復後又逐漸恢復了,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間便流傳饒州出神童。然而許多小孩都不是讀書的料,苦讀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過)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4. 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費。"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譯: 有個要出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待在集市上,沒有人理睬。這人就去見相馬的專家伯樂,說:「我有匹好馬要賣掉它,接連三天呆在集市上,沒有人來過問,希望你給幫幫忙,去看看我的馬,繞著我的馬轉幾個圈兒,臨走時再回過頭去看它一眼,我願意奉送給你一天的花費。」
伯樂接受了這個請求,就去繞著馬兒轉幾圈,看了一看,臨走時又回過頭去再看了一眼,這匹馬的價錢立刻暴漲了十倍。
5. 邴原舊能飲酒,自行之後,八九年間,酒不向口,單步負笈,苦身持力,至陳留則師韓子助,潁川則宗陳仲弓,汝南則交范孟博,涿郡則親盧子干。臨別,師友以原不飲酒,會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飲酒,但以荒思廢業,故斷之耳。今當遠別,因見貺餞,可一飲宴。」乃共坐飲酒,終日不醉。
譯: 邴原從前很能喝酒,自從出門游學之後,八九年裡,酒不沾口,徒步背負著書箱,面對艱苦一直堅持下來,到了陳留向韓子助學習,到潁川 便師從陳仲弓,在汝南則結交了范孟博,在涿郡則親近盧子干。分別的時候,師長朋友以為他不會飲酒,拿了米肉來為邴原送行。邴原說道:「我本是會飲酒的,但怕耽誤了學習,就戒掉了。今天就要遠別了,又是餞行,可以喝上一次。」於是和大家一起飲酒,喝了一天都沒醉。
6. 李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於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卧廣。行十餘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胡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
譯: 李廣派遣衛尉做將軍,出雁門關抗擊匈奴,匈奴軍隊龐大,把李廣的軍隊打敗了。活捉了李廣。匈奴單於一直聽說李廣賢德,有命令說若捉到李光一定要帶來。匈奴騎兵捉到李廣的時候李廣正生病,於是匈奴騎兵就把李廣用網裝起來,讓他卧在網中,並將網栓在兩馬之間。行進了十幾里之後,李廣裝死,偷瞄到旁邊有個匈奴男子騎了一匹好馬,李廣跳起來騎到馬上,把那個匈奴男子推下馬去,搶了他的弓,策馬向南跑了數十里之後碰到他的殘余部隊,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幾百名騎兵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因此得以逃脫。
7. 明有陸公廬峰,於京城待用。嘗於市遇一佳硯,議價未定。既還邸,使門人往,一金易歸。門人持硯歸,公訝其不類。門人堅稱其是。公曰:「前觀硯有鴝鵒眼,今何無之?」答曰:「吾嫌其微凸,陸遇石工,幸有餘銀,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譯: 明朝有一位陸公廬峰,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曾經在市集上遇到一塊上好的硯台,價格有爭議沒有定。已經到了官辦的旅館了,差使僕人前往,用一兩銀子把硯台買回來。僕人拿著硯台回來了,陸廬峰對它不像原來的硯台感到驚訝。僕人說是這個硯台。陸廬峰說:「先前者硯台有八哥眼,為什麼現在沒有了?」僕人回答說:「我嫌它有一點凸,路上遇見石工,幸虧有剩餘的銀兩,叫他打磨使他平整。」陸廬峰大為惋惜。
8. 越工善為舟,越王用之良,命廩人給上食。越之造舟者宗之。歲余,言於越王曰:「臣不惟能造舟,而又能操舟。」王信之,雋李之役,風於五湖,溺焉,越人皆憐之。郁離子曰:「是畫蛇而為之足者之類也!人無問智愚,惟知止則功完而不毀。」
譯: 越國的工匠善於造船,越國國王用他造的船覺得很好,命令管糧官供給他上等的食物,越地的造船者都尊崇他。做了一年多,他對越王說:「我不只能造船,並且能駕船。」越王相信了他。在雋李戰役中,風在五湖颳起,他被淹死了。越國人都很可憐他。郁離子說:「這人和那畫蛇添足的是同一類啊。
9. 嘗有親客,久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謂客曰?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頓愈。
譯: 晉朝人樂廣曾經請朋友到家裡喝酒。當那個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備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時候,突然看見杯子里漂著一條小蛇,心裡就有點不安,不過還是勉強喝了那杯酒。回家之後,那個朋友就生了病。樂廣派人去問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懷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樂廣很仔細地觀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緣由。後來,他發現牆上掛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來很像一條小蛇。後來,他再把朋友請到家裡,讓他朋友看清楚牆上的弓,再請他看看杯子里的東西。最後,他朋友終於明白杯子里並沒有小蛇的時候,病立刻就好了。
10.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鍥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 有一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個記號,說:「我的劍是從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不會隨船而前進。用刻舟求劍的方法去找劍,難道不是很糊塗嗎?
11.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譯: 宋國有一個農民,每天在田地里勞動。有一天,這個農夫正在地里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中竄出來。不料一下子撞到農夫地頭的一截樹樁子上,折斷脖子死了。後來,農夫每天就這樣守在樹樁邊,希望再撿到兔子,然而他始終沒有再得到。而農夫地里的野草卻越長越高,把他的莊稼都淹沒了。農夫因此成了宋國人議論的笑柄。把一次偶然的事件當作常有的現象、看成是一種必然規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據和十分輕率的。一個人如果那樣去看問題,就會做出像這個宋國人一樣的蠢事來。
沉思同鞋上面的1~10篇是我真的一字不落寫在本子上.至於第11篇您自選,因為上面有幾篇我覺得挺長的~~
滿意的話給我一點分把!~
『陸』 課外文言文,要注釋及翻譯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業,欲舉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譯 文】
魏王想出兵攻伐邯鄲。季梁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刻半途折回,衣服也沒換,頭上的灰也沒去掉,就去見魏王, 季梁對魏王說:「今天我在來此的路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告訴臣說『我想要去楚國。』臣說『楚國在南方,為什麼要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說:『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跟他說:』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很會趕車。』趕路的這些條件越好,就離楚國越遠。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時時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去攻打邯鄲,來使土地擴充,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就離建立王業越遠啊。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這就是所說的向南行車卻向北走的故事。
【字詞解釋】
1. 駕:車 。
2. 善:技術好,善於
3.御者:車夫。
4. 中道: 半路 反: 通假字,同「返」,返回。
5. 去:彈下(身上的塵土) 。
6. 數:頻繁。
7. 用:資用,指路費。費用,這里指錢財,資產。
8. 為:為什麼。
9. 舉:舉動 信:信用。
10. 廣:擴大(土地)。 尊名:抬高聲望。
11. 王:指建立王業。
12. 恃:仰仗。
13.方:正在。
14.之:到……去。
15.奚:為何。
16.焦:皺褶。
17.申:通假字,同「伸」,伸展。
18.大行:大路,寬闊的道路。
19.「離王愈遠耳」 「王」 wàng稱王,指成為天下的共主。
20.季梁:魏國人。
21.猶:如同。
22.魏:戰國時代國名,疆城在現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帶地區。
23.伸:伸張,這里指擴展勢力
24.邯鄲:音漢丹,戰國時代趙國的都城,在現今河北省邯鄲縣西南一帶。
25.太行:就是太行山,座落在山西與河北兩省的交界處
【寓 意】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南轅北轍說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和實際情況。如果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會離目標越來越遠。所以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做一件事情前先樹立正確的目標。
『柒』 十篇課外文言文
初一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
[原文]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
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①書遂大進( ) ②平生於書 ( ) ③或答人簡札( )( )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鐵杵磨針
【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註:[媼](ǎo)年老的婦人。[杵](chǔ)棒槌。[卒業]完成學業
【閱讀訓練】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 ) 方:( ) 欲 ( ) 還: ( )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麼
1)問之,曰:"欲作針。"( )
2)學而時習之( )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答:
3.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並且說說本文給你的啟示。答:
(三)日攘一雞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註解】①攘:這里是偷竊的意思
【閱讀訓練】
一、解釋加點字:
1、是非君子之道( )( )
2、以待來年然後已( )
二、翻譯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譯文: 。
2、是非君子之道
譯文: 。
3、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譯文:
(四)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註解】①謳:這里是歌唱。②餞行於郊衢:餞,設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邊。③撫節悲歌:撫節,打著節拍。④薛譚乃謝求反:謝,道歉。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窮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響遏行雲( )
2.翻譯: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
譯文: 。
4.這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參考答案:
一、文徵明習字選自《書林紀事》
①書遂大進(終於 ) ②平生於書 ( 對於) ③或答人簡札(有時 )(書信 )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稍微有些不滿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滿足。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文徵明勤奮習字,獲得很大的進步。
二、鐵杵磨針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離開 ) 方:(正 ) 欲 ( 想要) 還: ( 回去)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麼
1)問之,曰:"欲作針。"( 老嫗)
2)學而時習之(以前的知識 )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答: 李白被老婦人感動了,回去完成了學業。
3.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並且說說本文給你的啟示。答:
(三)日攘一雞
一、解釋加點字:
1、是非君子之道(這 )( 做法)
2、以待來年然後已( 停止)
二、翻譯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譯文: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 。
2、是非君子之道
譯文: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
3、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譯文:請讓我減少偷雞的數量,每月偷一隻雞,來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
(四)薛譚學謳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窮青之技(學盡 )②秦青弗止(不 )③響遏行雲(遏止 )
2.翻譯: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演唱的本領,他沒有學盡秦青的技藝,自認為把師傅的本領完全學盡了 。
4.這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學習沒有止境,要謙虛好學,不能夠淺嘗輒止 。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有,薛譚知錯就改,馬上向師傅道歉,並且留下來繼續學習,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先公(指歐陽修)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與蘆葦相似的草本植物)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使學為詩。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唯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選出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 )3分
A、以荻畫地 以:用 B、教以書字用 書:寫
C、使學為詩 為:作為 D、及其稍長把 及:等到
2、歐陽公「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歐陽修聰明過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閭里士人家慷慨借書 D、歐陽修刻苦攻讀
3、將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多誦古人篇章。
(2)唯讀書是務。
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題(14分)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4、簡要分析魏王是個怎樣的人。(3分)
5、「捉刀」流傳下來已成為一個固定詞語。不查詞典,模仿推敲的寫法,對「捉刀」進行解釋。()(4分)
[推敲] 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作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於《苕溪漁引叢話》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例:反復推敲/推敲詞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成語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當?為什麼?(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對魏王作一個肖像描寫。(4分)
只見那床頭捉刀人,
三
閱讀文言短文《鄭人買履》,完成8-11題(22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8、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6分)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寧信度 ( )( )
9、翻譯下列句子。(6分)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鄭人買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現五次,它們的意思一樣嗎?任意選擇三句,說說句中的「之」是什麼意思,或有什麼作用。(只允許回答三個)(6分)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歸取之( ) 何不試之以足( )、
四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12——14題(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聰與敏___________
13、翻譯劃橫線的語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別舉「貧者」「富者」的例,採用的是一種________方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____________。(4分)
五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題(15分)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而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給加點字解釋(8分)
①華捉( )而擲( )去之 ②歆廢( )書而觀( )
16、翻譯下列句子。(4分)
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華歆那樣的人,你會和他交朋友嗎?為什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題(10分)
(季梁)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駕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④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注釋: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④奚為:何為,做什麼。⑤御者:車夫。
18.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個成語概括本文內容,這個成語是
②讀了這則短文後,你受到什麼啟發?
答:
七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題(13分)
北人生而不識菱1者,仕於南方,席上食菱,並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2強不知以為知也。
[注釋]1菱:俗稱菱角,水生植物,果實可以吃。 2坐:因為。
20.理解文中加點詞語,完成題目。(6分)
(1)席上食菱 食 (2)欲以去熱也 去
21.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夫菱生於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22.閱讀本文,說說你對北人」強不知以為知」的看法. (3分)
七年級(上)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
參考答案
1、C 2、D 3、多讀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於讀書.
4.他狡詐,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畢後派間諜聽消息;他殘酷,怕匈奴使對自己不利,派人追殺。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臣,自己卻持刀站立床頭。接見完畢,叫人問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說:「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見於《世說新語•容止》)後來把代替別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當。因為匈奴使就是從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實際上卻很有本領的場合。
7.能寫出傳神的眼神和氣勢,就是佳作。
8.(1)dúo量(長短)(2)dù尺寸\尺碼(3)dù尺寸\尺碼
9.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測量腳的尺碼,然後把測量出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辦事過於死板,只信教條,講形式,不相信實際的人,告訴人們做事不能過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實際。
11.而置之其坐(腳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腳的尺寸)
反歸取之(腳的尺寸) 何不試之以足(鞋子)
12.①邊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憑借什麼到(南海)?
14.對比,立志。
15.給加點字解釋
捉:撿 擲:扔 廢:放下 觀:觀看
16.句子翻譯:
管寧劃開席位分開而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國 ②馬雖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19、①南轅北轍或 背道而馳
②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必須認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動與目標完全相反,即使有許多優點和長處,也不一定能獲得成功。
20、(1)吃(2)除掉、去掉
21、菱角生長在水中卻說成是在土裡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說成知道的。(關鍵詞:曰,土產,強,知)
22、略。言之成理即可。
『捌』 高中課外文言文既有原文又有翻譯不少於10篇大約上百個字不能太少也不要太多
良桐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譯:工之僑得到一塊好的桐木,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象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樂師說:「(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世上的事情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於是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鴝鵒噪虎
女幾之山, 鵲所巢,有虎出於朴簌,鵲集而噪之。鴝鵒聞之,亦集而噪。鵯鶋見而問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鵲曰:『是嘯而生風,吾畏其顛吾巢,故噪而去之。』問於鴝鵒,鴝鵒無以對。鵯鶋笑曰:『鵲之巢木末也,畏風,故忌虎,爾穴居者也,何以噪為?』」
譯:有座山叫女幾之山,喜鵲都喜歡在這里築巢。有老虎出沒在樹叢之中,喜鵲群聚向它大叫,八哥鳥聽到後,也跟著聚集起來向老虎大叫,寒鴉見了問道:「老虎,是在地上行走的動物,跟你們有什麼瓜葛,而對它大叫?」喜鵲答說:「它一吼叫起來會產生風,我們怕風會把我們的窩從樹上掲下來,所以才大叫趕跑它。」然後問到八哥鳥,八哥鳥竟無法應對。寒鴉笑道:「喜鵲的巢在樹梢上怕風,所以畏懼老虎;你們是住在樹洞里,怎麼也跟著亂叫呢?
楚有養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與?」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則吾何假於彼而為之役乎?」言未既,眾狙皆寤。 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 狙公卒餒而死。 郁離子曰:世有以術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窮矣。
譯文 楚國有個以養獼猴為生的人,楚國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要在庭院中分派獼猴工作,讓老的獼猴率領(其它猴子)到山裡去,摘取植物的果實,取(其中的)十分之一的(果實)來供養自己。有的猴子不給(狙公果實),(狙公)就鞭打他們。獼猴們都認為(這種生活)很苦,卻不敢違背。 有一天,有隻小獼猴問眾多獼猴說:「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種的樹(結出的)嗎?」眾多獼猴說:「不對,(果實)是天生的。」又問:「狙公不能得到(果實)(我們)就不能去采嗎?」眾多獼猴說:「不對,誰都能去采。」又問:「如果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聽從他並要被他役使呢?」話還沒有說完,獼猴們全領悟了。 那天晚,眾多獼猴一起等到狙公睡著的時候,打破柵欄毀壞倉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糧食,相互拉著手(這里指一起)進入森林裡面,不再回來。狙公最後因為飢餓而死。 郁離子說:「世上那種賣弄權術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來規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覺醒,才能讓他得逞,一旦有人開啟民智,那他的權術就窮盡了。」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能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翻譯:
濟陰有位商人,渡河的時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漁夫駕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劃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濟上的大戶,你能救了我,我送給你一百兩銀子。」 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上去以後,他卻只給了漁夫十兩銀子。漁夫問他:「我救你的時候你親口許給我一百兩銀子,可是現在只給十兩,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馬上變了臉說:「你是個打漁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現在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很不高興地走開了。過了些日子,這位商人坐船沿著呂梁河東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漁夫剛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見漁夫沒動,便問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漁夫輕蔑地回答說:「這是那位答應給我百兩銀子卻又說不算的人。」於是,漁夫把船停在岸邊,看著那位商人在水裡掙扎了一陣就沉沒於河水之中了…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 在靠近長城一帶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駐地。鄰居們都為此來安慰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經過了幾個月,他的馬帶領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鄰居們都前來祝賀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良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安慰他。那個人說:「這怎麼就不是一件好事呢?」經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長城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沒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一同保全了性命。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直插雲霄,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下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班超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後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其後行詣相者,曰:「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里之外。」超問其狀,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帝乃除超為蘭台令史。後坐事免官。(《後漢書·班超列傳》)。
譯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人,是徐縣縣令班彪的小兒子。他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節,但品德很好,在家中每每從事辛勤勞苦的粗活,不把干勞苦低下的事為可恥。班超很有口才,廣泛閱覽了許多書籍。 漢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徵召前往擔任校書郎,他便和母親一起隨從哥哥來到洛陽。因為家中貧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書來謀生糊口,天長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經停止工作,將筆扔置一旁嘆息道:「身為大丈夫,雖沒有什麼突出的計謀才略,總應該學學在國外建功立業的傅介子和張騫,以封侯晉爵,怎麼能夠老是干這筆墨營生呢?」周圍的同事們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便說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後來,他去見一個看相先生,這人對他說:「尊敬的長者,你雖是一個平常的讀書人,但日後定當封侯於萬里之外。」班超想問個究竟。這算命的指著他說:「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樣的頭頸,燕子會飛,虎要食肉,這是個萬里封侯的命相。」過了好久,明帝有一次問起班固:「你弟弟現在在哪裡?」班固回答說:「在幫官府抄書,以此所得來供養老母。」於是明帝任命班超為蘭台令史,後來因犯了過失而被免官。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嚙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後人來居,鼠為態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
永某氏之鼠
永州有某人,怕犯日忌,拘執禁忌特別過分。認為自己出生的年分正當子年,而老鼠又是子年的生肖,因此愛護老鼠,家中不養貓狗,也不準僕人傷害它們。他家的糧倉和廚房,都任憑老鼠橫行,從不過問。
因此老鼠就相互轉告,都跑到某人家裡,既能吃飽肚子,又很安全。某人家中沒有一件完好無損的器物,籠筐箱架中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吃的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東西。白天老鼠成群結隊地與人同行,夜裡則偷咬東西,爭鬥打鬧,各種各樣的叫聲,吵得人無法睡覺。但某人始終不覺得老鼠討厭。
過了幾年,某人搬到了別的地方。後面的人住進來後,老鼠的猖獗仍和過去一樣。那人就說:「老鼠是在陰暗角落活動的可惡動物,這里的老鼠偷咬吵鬧又特別厲害,為什麼會達到這樣嚴重的程度呢?」於是借來了五六隻貓,關上屋門,翻開瓦片,用水灌洞,獎勵僕人四面圍捕。捕殺到的老鼠,堆得象座小山。都丟棄在隱蔽無人的地方,臭氣散發了數月才停止。
唉!那些老鼠以為吃得飽飽的而又沒有災禍,那是可以長久的嗎?
苛政猛於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於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編輯本段
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子路問道說:「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石澗記》
原文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後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後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後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譯文
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桌子,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餚,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的流水,指激撞的水聲,皆在床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後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後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後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玖』 求幾篇初一語文課外文言文及翻譯
初一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
[原文]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
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①書遂大進( ) ②平生於書 ( ) ③或答人簡札( )( )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鐵杵磨針
【原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註:[媼](ǎo)年老的婦人。[杵](chǔ)棒槌。[卒業]完成學業
【閱讀訓練】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 ) 方:( ) 欲 ( ) 還: ( )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麼
1)問之,曰:"欲作針。"( )
2)學而時習之( )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答:
3.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並且說說本文給你的啟示。答:
(三)日攘一雞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註解】①攘:這里是偷竊的意思
【閱讀訓練】
一、解釋加點字:
1、是非君子之道( )( )
2、以待來年然後已( )
二、翻譯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譯文: 。
2、是非君子之道
譯文: 。
3、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譯文:
(四)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註解】①謳:這里是歌唱。②餞行於郊衢:餞,設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邊。③撫節悲歌:撫節,打著節拍。④薛譚乃謝求反:謝,道歉。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窮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響遏行雲( )
2.翻譯: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
譯文: 。
4.這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參考答案:
一、文徵明習字選自《書林紀事》
①書遂大進(終於 ) ②平生於書 ( 對於) ③或答人簡札(有時 )(書信 )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稍微有些不滿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滿足。
3.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文徵明勤奮習字,獲得很大的進步。
二、鐵杵磨針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去:(離開 ) 方:(正 ) 欲 ( 想要) 還: ( 回去)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麼
1)問之,曰:"欲作針。"( 老嫗)
2)學而時習之(以前的知識 )
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答: 李白被老婦人感動了,回去完成了學業。
3.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並且說說本文給你的啟示。答:
(三)日攘一雞
一、解釋加點字:
1、是非君子之道(這 )( 做法)
2、以待來年然後已( 停止)
二、翻譯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譯文: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 。
2、是非君子之道
譯文: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
3、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
譯文:請讓我減少偷雞的數量,每月偷一隻雞,來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
(四)薛譚學謳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窮青之技(學盡 )②秦青弗止(不 )③響遏行雲(遏止 )
2.翻譯: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演唱的本領,他沒有學盡秦青的技藝,自認為把師傅的本領完全學盡了 。
4.這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學習沒有止境,要謙虛好學,不能夠淺嘗輒止 。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有,薛譚知錯就改,馬上向師傅道歉,並且留下來繼續學習,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