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文言文
1. 文言文《孫權勸學》課文和翻譯
一、原文: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二、譯文:
最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手握權柄,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辯護說,不是他不讀書,而是軍中事情太多,沒有時間。孫權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當教書匠?只不過希望你大略有個印象,知道歷史就夠了。如果說沒有時間,誰能比我更忙,我還常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裨益。」呂蒙才開始求學。
後來,魯肅路過尋陽,跟呂蒙談論,不由大吃一驚,說:「你今天的才識智略,已不是當年吳郡時代的呂蒙。」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發現得未免太遲!」魯肅遂拜見呂蒙的娘親,結交成為好友,然後告辭。
(1)孫權勸學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文學賞析
1、主題思想
此文記敘了三國時期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而使才略有了驚人的長進,並令魯肅為之嘆服、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應當好學、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進步的道理,突出了學習重要性。[3]
2、藝術特色
此文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先前史書中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二、人物簡介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2.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
孫權勸學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翻譯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麼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注釋
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權:指孫權
謂……曰:對……說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今:當今
當塗:當道,當權
掌事:掌管政事
辭:推託
以:介詞用
務:事務
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豈:難道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
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但:只,僅
當:應當
涉獵:粗略地閱讀
見往事:了解歷史
耳:語氣詞罷了
多務:事務多
孰若:與……相比如何;若:比得上
益:好處
乃:於是,就
始:開始
就學:指從事學習
及:到了……的時候
過:到
尋陽: 縣名,在湖北黃梅西南
論議:討論議事
大:非常,十分
驚:驚奇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
非復:不再是
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現指才識尚淺的人。
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
即:就
更(gēng):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
待:看待
大兄:長兄,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何:為什麼
見事:認清事物
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遂:於是,就
拜:拜見
別:離開
3.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孫權勸學
【作者】司馬光【朝代】宋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
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像我?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麼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3)孫權勸學文言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三國時期,吳軍大將呂蒙年少時不愛學習,後來聽從孫權的勸告,「篤志不倦」地博覽群書,學問大進。此文即是司馬光根據這一史料整理改寫而成。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中進士甲科。宋英宗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熙寧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
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後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錄於《司馬文正公集》中。
4. 文言文《孫權勸學》翻譯,要精簡,少的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最精簡的翻譯(再簡就是縮寫了):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太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研究儒家經典的專家嗎?只不過粗略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比我忙?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來尋陽時,和呂蒙談論時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才能和謀略,再不是原來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君子分別幾天,就必須另眼看待,長兄你了解得太晚了!」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5. 有和孫權勸學意思相近的文言文嗎
炳燭之明》出自漢·劉向《說苑》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日:『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本文說的是師曠勸晉平公學習。與孫權勸學相似
6.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Lǔ)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
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的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又有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呂蒙於是就開始學習。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在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另眼看待),長兄怎麼認清事物這么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7.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
簡介《孫權勸學》選自《 資治通鑒》,該書是宋代司馬光主持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因宋神宗的「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的評價而得名。五經,特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作品。稱謂文化,面對不同的對象,稱呼不同,感情也不一樣。文中出現的三種稱謂表達了三種感情,卿,君對臣或朋友之間愛稱;孤,王侯的謙稱;大兄,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原文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lǔ)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拜蒙母,結友而別。 孫權勸學 編輯本段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為理由來推辭(不學)。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的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多,誰能比得上我的事務多?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大有益處。」於是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到了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大吃一驚,說:「你現在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另眼看待),大哥知道這件事情太晚了!」魯肅就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分別。編輯本段《朗讀節奏》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編輯本段詞語翻譯字詞釋義1、初:當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於建業(今江蘇南京),國號吳,不久遷都武昌(今 湖北鄂城)。229年稱帝。 3、謂:告訴,對……說,常與「曰」連用。 4、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5、今:現在。 6、塗:同「途」。當塗掌事:當塗,當道,即當權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異議:當塗:地名)。 7、辭:推託。 8、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9、孤:古時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稱。 10、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11、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12、但:只,僅。 13、涉獵:粗略地閱讀 14、見往事:了解歷史。見,見解,見識;往事,指歷史。 15、耳:表示限制,語氣詞,罷了。 16、乃:於是,就。 17、及:到了…的時候。 18、過:到;到達。 19、尋陽: 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20、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 21、非復:不再是。 22、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3、孰若:誰比的上;誰像(我)。孰:誰,若:比得上。 24、就:從事。 25、遂:於是,就。 26、士別三日: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少」(與常見的「多」的解釋不同)。 27、何:為什麼。 28、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人 29、始:開始。 30、與:和。 31、論議:談論,商議。 32、大:非常,十分。 33、驚:驚奇。 34、者:用在時間詞後面,無翻譯。 35、復:再。 36、即:就。 37、拜:拜見。 38、待:看待。 39、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現在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 40、更:重新。 41、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 42、邪(yé):通「耶」,語氣詞。 43、乎:啊。表感嘆語氣。 44、以:用。 45、見事:認清事物。 46、豈:難道。 47、當:應當。 48、益:好處。 49、而:然後,表順承通假字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嗎」。 卿今當塗掌事:塗,通途。一詞多義當: 但當涉獵(助動詞,應當) 當塗掌事(動詞:正) 見: 見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古今異義詞辭: 古義: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今義:美好的詞語。 治: 古義:研究(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今義:治理 及: 古義:到了……的時候。(及魯肅過尋陽) 今義:以及。 過: 古義:到。(及魯肅過尋陽) 今義:經過。 更: 古義: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義:更加。 但: 古義:只。(但當涉獵) 今義:轉折連接詞,但是。 博士: 古義: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今義:學位名稱。 往事: 古義:歷史(見往事耳) 今義:過去的事 大: 古義:很(自以為大有所益) 今義: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 孤: 古義:古時候王侯的自稱,我(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今義:獨自,孤獨 就: 古義:靠近(蒙乃始就學) 今義:就特殊句式倒裝句 蒙辭以軍中多務。 即:蒙以軍中多務辭。(介詞結構後置) 反問句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卿言多務,孰若孤? 省略句 卿言多務,孰若孤?文章道理(1)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 (2)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4)要善於聽取他人好的建議或意見並去做。 (5)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就會學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一起進步。 (7)做人不能太驕傲,要謙虛。 (8)勸人要講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輕言放棄。 (10)只要發奮學習,就能積學修業,學有所成。 (11)與《傷仲永》相比,突出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12)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13)一個人即使基礎差,但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並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 (14)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成活、成長。 詞類活用 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地上、在地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詞作動詞,游水。 用心一也:一,數詞做動詞,專一。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詞作動詞,走得快。編輯本段本文成語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吳下阿蒙: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舊時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整體把握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本文僅區區118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本文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呂蒙的進步之大,孫權的循循善誘,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問題研究1.本文是怎樣以對話表現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2.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同道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練習說明一、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 1、學習沒有在玩之分,只要認真學,終有成就。 2、學習能改變人的一切。 二、朗讀課文晚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幾個語氣詞所表示的語氣。文言文中的語氣詞有重要的表情達意作用,並且數量多,用法靈活,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時積累。文言語氣詞的用法,要通過朗讀來體會。 語氣詞的用法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問語氣,相當於「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制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呂蒙:胸懷坦盪,機敏精幹,能接受別人的正確建議,使自己得到提高,頗有幽默感。 魯肅:像極了一位忠厚的長者,對呂蒙的進步能毫不掩飾地加以誇贊,又相當真誠,講究禮節,在認識呂蒙的好學之後,一定要拜孟母"結友」才告別。編輯本段相關資料《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寫。294卷,有考異、目錄各30卷,約300多萬字。編年 司馬光體通史。《資治通鑒》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給君王,以先輩的錯誤為借鑒,不再犯相同的錯誤,所以命名為《資治通鑒》。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記載了從戰國時期到五代十國時期共1362年間的史事。 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鑒補正》,為《通鑒》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關於作者司馬光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司馬池之子。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幼時聰明機智,司馬光為救夥伴果斷砸缸)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關於孫權吳大帝孫權(182-252)三國時吳國建立者。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 孫權)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後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關於呂蒙呂蒙(178—219,一說180——221),三國汝南富陂(現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初不習文,後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後與魯肅結交)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死。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通假字,通「劇」,艱難、困苦)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摘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關於魯肅魯肅(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約合現今1.8米,臨淮東城(今江蘇泗洪臨淮鎮)人漢族,三國時期東吳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他不但治軍有方,聞名遐邇,而且慮深思遠,見解超人。《三國演義》將其塑造成一個忠厚老實之人,忽略了其才能,這是錯誤的。 魯肅出生時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魯肅家中異常富有,但由於祖輩無人出仕為官,魯肅的家庭雖然資財豐足,但並不屬於士族階層,只是那種在地方上有些勢力的豪族。據考,魯肅體魁貌奇,少時就胸有壯志,好出奇計,且愛擊劍騎射。魯肅性格好施捨別人。由於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講兵習武。晴天,偕眾往南山(今江蘇盱眙山的古稱)射獵;陰雨,則聚眾講習兵法,以此練習武藝。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及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有關文字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劃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魏晉南北朝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單復,猶奇正,古代戰術之一),以卿(卿,當為「鄉」。從盧弼說)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吳下阿蒙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日:『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唯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稻》、《左傳》、《國語》及三史。』……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說解:吳下,指東吳。阿蒙指呂蒙,東吳大將。他學識不足,孫權勸他和蔣欽,要多讀兵書、史書。呂蒙勤奮學習,大有長益。魯肅和他交談,常被呂蒙駁倒。魯肅贊許地說:你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阿蒙了。後以「吳下阿蒙」稱譽別人變化很大,長進明顯;或反其意而用之,謙指自己毫無長進。金元敏之《讀裕之弟詩稿》:「吳下阿蒙非向日,新篇爭遣九泉知。」清黃景仁《聞稚存丁母優》:「阿蒙吳下還依舊,他日登堂欲拜難。」
8. 孫權勸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孫權勸學
【作者】司馬光 【朝代】宋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官嗎!
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像我?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麼這么晚呢?」魯肅就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