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呼者文言文閱讀答案
① 文言文25篇(譯文)
同志,一個個讓人翻譯吧.我剛搞完十篇.
典出《墨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鑒。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
我小時候,在養晦堂西邊的一間屋裡讀書。低著頭讀書,遇到問題就抬起頭來思考;如果想不通,往往站起來,繞著屋子走來走去。屋裡有個直徑約一尺寬的窪地,一天一天漸漸擴大。每當踏到窪地,腳常被絆倒而苦惱;日子久了也就習慣了。
有一天,父親來到屋裡,看到窪地就笑著說:「一個房間都沒管好,將來憑什麼來處理天下國家的大事呢?」就命令小僕人拿土來把窪地填平。
後來我又踩到填平的地面,腳像踢到什麼東西似的嚇了一跳,好像地面忽然隆起來一樣;低頭看地面,已經填得平平坦坦了。一會兒又走到那裡還是有這樣的感覺;時間久了就又習慣了。
唉!習慣對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腳本來踩在平地上,不能適應凹陷的地方;等到日子久了,踩在窪地上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樣。假使久了又踩到平地,反而覺得有阻礙而不習慣。因此君子作學問最重要的是在開始的時候就要謹慎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薛譚在秦國的名叫青的人那裡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青的技藝,(他)自己覺得已經學完了,就辭別(青),要回家,秦國的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為他餞行,打著節拍唱起悲傷的(送行)歌,歌聲使林木振動,歌聲使行走的雲停下。薛譚於是表示知道自己錯了向青謝罪並請求留下,(此後他)終身不敢提回家了。秦國的青意對他的朋友說:「從前韓國的娥到東邊的齊國去,沒有糧食了,經過雍門(齊國的城門)時,在那賣唱乞討食物。雖然她走了但是還有餘音繞著(那雍門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邊的人還以為她人沒有走呢。住客棧時,客棧的人侮辱她。韓國的娥因此放聲哀哭,整個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傷愁苦,互相垂淚相對,三天都不吃飯。(里弄的人)趕緊去把追她(回來)。娥回來後,又放聲歌唱。整個里弄的老小歡喜跳躍拍手舞蹈,不能剋制自己,全忘了剛剛的悲傷了。(里弄的人)於是給了她很多錢財打發她走。所以雍門那的人,至今還善於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藝)啊。」
晉平公問師曠,說: 「 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
師曠回答說: 「 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
平公說: 「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
師曠說: 「 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
平公說: 「 講得好啊! 」
② 急需短小的文言文10篇,要求有翻譯,有題目,並且還有題目的答案
題目沒有,古文有幾個,(*^__^*) 嘻嘻……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翻譯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聖手,假使讓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專意,只聽奕秋的話。另一個呢,雖然聽著,但心裡卻想著有隻天鵝快要飛來,要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跟人家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這樣的。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語譯】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朴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里,悲傷嘆息,還有什麼用呢?
膠柱鼓瑟
原文
齊人就趙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齊人怪之。有從趙來者,問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譯
有個齊國人跟趙國人學彈瑟,由趙國人先調好了弦,(齊人)就將調弦的柱子用膠粘住了回家。三年彈不成一首曲子,那齊人埋怨趙國人。有個跟趙國人學藝的人來到他這里,詢問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這(齊)人這么蠢。
善呼者
[原文]公孫龍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游。」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對曰:「無有。」公孫龍曰:「與之弟子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來。
[譯文]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門客說:「沒什麼能力的人不能跟我們一塊出門」。
一天,有個穿褐衣的人找上了門,對他說:「我嗓門大!」於是公孫龍問他的門客:「你們中間有大嗓門麽?」下面回答說沒有。於是公孫龍就把這個大嗓門的人收做門客。
過了幾天,公孫龍要去游說燕王,不料走到河邊這邊的岸上沒有船,於是他讓大嗓門往對岸喊話要船,就喊了一下,那邊就有船家聽到開船過來了
歧 路 亡 羊
[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譯文]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么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楊子說:「怎麼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揠苗助長
[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宋國有有一個擔憂自己田裡的禾苗總不長,就把每棵禾苗都拔高了。他筋疲力盡地回到家,對佳人說:「今天我可累壞了,是為了幫禾苗長高。」他的趕緊走到田裡去看,田裡的禾苗全都乾枯了。
何待來年
[原文]今有人。曰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提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譯文]現在有一個人,天天都偷鄰居的一隻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正道人的行為。」他說:「好吧,我以後減少一些,每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既然知道不對,就應該立刻改正,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亡羊補牢
[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譯文]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么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楊子說:「怎麼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庶人章第六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譯文]平民的孝道,除了利用天時和地利之外,還要保護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名譽,節約用錢,以孝養父母.從天子到平民,都不能始終盡孝,但是有人說恐怕盡不了孝道的話,那是絕對沒有的事.
歸田賦
[原文]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魚留,音留)。
於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譯文]在京都作官時間已長久,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只在河旁稱贊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願,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於山川。丟開那污濁的社會遠遠離去,與世間的雜務長期分離。
正是仲春二月,氣候溫和,天氣晴朗。高原與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魚鷹在水面張翼低飛,黃鶯在枝頭婉轉歌唱。河面鴛鴦交頸,空中群鳥飛翔。鳴聲吱喳,美妙動聽。逍遙在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歡暢。
於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詩。向雲間射上箭矢,往河裡撒下釣絲;飛鳥被射中斃命,魚兒因貪吃上鉤,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魦鰡。
不多時夕陽西下,皓月升空。嬉遊已經極樂,夜來還不知疲勞。想到老子的告誡,就該駕車回草廬。彈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讀聖賢書滋味無窮。提筆作文,發揮文采,述說那古代聖王的教範。只要我置身於世人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陋室銘 劉禹錫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③ 溫州中考語文文言文字詞解釋
中考文言文命題走向及復習方法
第一部分:2005年試題分析和2006年中考文言文閱讀命題走向預測
(一)近四年甘肅省各地區中考卷中的文言文篇目: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台州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景公》20分
《醉翁亭記》《荀巨伯探友》20分
《陋室銘》
《工之橋》21分
《出師表》《後出師表》23分
省實驗
《陋室銘》《東坡畫扇》22
杭州
《墨翁傳》 20分
紀昀《獸》20分
《指喻》20分
《晏子》 20分
寧波
《賣柑者言》《陸元方賣宅》16分
《孫臏減灶》
《善呼者》16分
《捕蛇者說》
《楊朱》16分
《曹劌》《蜘蛛捕蛇》15分
紹興
《捕蛇者說》
《荀巨伯探友》20分
《馬說》《南歧之見》20分
《出師表》
《細柳營》20分
《為學》《畫蛇添足》16分
金華
《張良奇遇》
《捐祖》20分
《醉翁》《岳陽》
《游黃山》22分
《曹劌》
《任末》18分
《出師表》《後出師表》 23分
舟山
《螳螂捕蛇》
《蜘蛛捕蛇》 22分
《為學》《黃生》
22分
《曹劌》《天時》 22分
麗水
《愚公移山》
《曾子不受賜》22分
《桃花》《蔡嶙》18分
《馬說》 《伯樂相馬》 16分
湖州
《岳陽樓記》《吳下阿蒙》 17分
《荀巨伯探友》8分
《愚公移山》16分
《陳諫儀教子》8
溫州
《出師表》《義猴》22分
《醉翁亭記》《荀巨伯探友》20同台州
《曹劌論戰》9分
《任末》9分
衢州
《出師表》《陸少寶賣宅》22分
《桃花》
《鸚鵡滅火》22
《曹劌》
《任末》18分
(二)近六年甘肅中考卷中的文言文篇目: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8分
20分
21分
23分
20分
26分
《晏子使楚》
《景公》
《醉翁亭記》
《荀巨伯探友》
《陋室銘》
《工之橋》
《出師表》《後出師表》
《孫臏減灶》
《弈秋》
《馬說》
《陶侃》
說明:2004年台州跟溫州中考語文同卷;2002年台州跟嘉興中考語文同卷。
分析2005年甘肅省的11份中考卷,我們會發現:
(一) 各地區的試題完全按照考試說明擬題的。
考試說明:1、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一般用法。
2、與課內程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段的含義恰當地評價其思想內容。
(二)課內選文共10篇(杭州只有課外一篇),第五、六冊佔9篇,第一冊1篇《螳螂捕蛇》
《荀巨伯探友》05、04年共有4個地區以此文擬題。
《陸少寶賣宅》05年寧波、衢州都以此文擬題。
(三)題型、擬題角度都很規范。
現將2006年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命題走向作如下預測:
一、 選文:注重內容的教育性和故事的淺易性。
選文的教育性,就是所選文段有一個健康而有教育意義的主旨,讓考生在答題過程中受到一次真、善、美的人文教育。請看05年浙江各地中考課外文言文閱讀的選文,都是比較注重其育人功能的。
省課改卷:宋·何蓮《東坡畫扇》——頌揚扶貧幫困。
杭州卷:高啟《墨翁傳》——提倡臨財不苟,潔身自好,堅守道德准則。
湖州卷:《吳下阿蒙》——強調讀書之重要。
嘉興卷:薛福成《物性相制》——反映揚長避短,以弱勝強。《蜘蛛捕蛇》
寧波卷:《陸元方賣宅》——突出不為錢而誑人的誠信思想。
紹興卷:《荀巨伯探病》——不要敗義以求生。
台州卷:《晏子春秋》——以民為本,從諫如流,知錯即改。
溫州卷:《義猴》——教育知恩必報。
麗水卷:《曾子不受賜》——針對個人道德自律和廉潔社會建設。
金華卷:《捐祖》——倡導尊老敬老。
上述故事的主旨並沒過時,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挑選諸如此類的閱讀材料作考題,是一次很好的傳統美德教育。
選文的淺易性,主要表現在選文的故事性強,有人物有故事;閱讀量少,大多在百字左右;生僻字用註解、注音,使之化難為易,變深奧為淺顯。
二、測試:注重字詞的常見性和理解的整體性。
被測字詞的常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該詞語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二是該詞語在課內文言文中曾學過。如,省卷第22題實詞解釋:(1)某家以制扇為業(2)適父死(3)至懊悔不勝而去。要求解釋的三個字都可從課內文言文中找到。
理解的整體性,一般從文章主旨的理解,人物性格品質的概括,事件前因後果的分析,讀後談談啟示等角度設題。這種命題走向,答案相對靈活,允許考生自主,是對長期以來閱讀教學中「答案唯一模式」的否定,對今後的閱讀教學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 題型——組題「有分有合」,設題「常規為主」。
文言文考試大多兩個文段,課內課外各一段。
(1)有的兩段合二為一,合成一個大題進行對比閱讀;如,嘉興和舟山卷《物性相制》和《螳螂捕蛇》,分別寫蜘蛛和螳螂殺蛇,主旨也相近; 台州卷《晏子春秋》課內外各一段,以民為本是其共同點; 金華卷《張良奇遇記》和《捐祖》,都與對待老人相關。
(2)有的兩段自成一題,各自擬題。合二為一的,課內外兩個文段,或故事相似,或主旨相近,聯系相對緊密,具有較強的可比性。
各自擬題的,其內容和主旨聯系相對寬松,但課內外兩個文段難易度應該相近。如,省卷的《東坡畫扇》和《陋室銘》, 湖州卷《吳下阿蒙》和《岳陽樓記》, 寧波卷《陸元方賣宅》和《賣柑者言》,紹興卷《荀巨伯探病》和《捕蛇者說》,溫州卷《出師表》節選和《義猴》,麗水卷《愚公移山》和《曾子不受賜》,忂州卷《出師表》和《陸少寶賣宅》等,兩文段的內容和主旨,除寧波卷有點聯系外,其他基本上是無關的。
中考文言文考題設計,無論課內還是課外,每個文段4小題為多:
一般是實詞和虛詞解釋各1題,重要句子翻譯一二句,文章內容的理解或評析1小題。各小題題型設計一般是:實詞實解多,虛詞選擇多,句子理解翻譯多,少數也有選擇的。 文章內容理解或評析的考題,其題型比詞、句理解的相對豐富些,大致有如下幾類:
1.感悟體會型。這類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主要考查學生對選文的感受、啟發、體會等,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對此,應指導考生緊扣選文的中心和材料來作答,力求切實,不要泛泛而論。如2005年的湖州卷第21題,要求談談「呂蒙的變化對你的啟示」便是。
2.求同概括型。這類題重在測試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對選文的某一方面內容先進行概括,找出共同點,然後簡要回答。如2005年武漢卷第13題,要求以《晏子使楚》和《唐雎不辱使命》為據,說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點。這類題型,多見兩段合二為一的試卷中。
3.評析創新型。這類題比較常見,但開放性程度較高,往往要求考生對選文的某一內容或形式(寫作特點)進行評析或鑒賞,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這些看法最好有點創新意識,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更好。
4.比較評判型。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選文,或一篇選文中兩個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要求考生比較兩者異同,回答問題。這類題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中考中出現的頻率也較高,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如杭州卷第23題,要求閱讀《墨翁傳》後說說「墨翁」和「逐利者」的區別。
有些題型雖然算不上什麼新穎,卻是見功見底測試考生實際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也不妨設計一二題,讓學生練練。如像重慶卷劃分句子朗讀節奏,北京卷選擇與課內文章主旨相匹配的課外名句,大連卷用「/」給句子斷句等等。還有一些考區對課外文言文的閱讀,更注重的是文章內容的整體理解,而對字詞特別是虛詞的理解倒是有些淡化了。
總之,准確把握中考命題走向,考前復習可以少走彎路,事半功倍。但真想在考場上左右逢源,應對自如,還得靠平時的多讀多思。多讀幾篇,厚積中有薄發;多讀幾遍,熟練中能生巧。這樣,就不必依賴上述那所謂的「預測」而穩操勝券了。
第二部分:我校的文言文復習的做法:
一、兩條復習線索:
1、縱線復習:從第一冊到第六冊的文言文篇目
第一冊 4篇
《「論學」六則》 《牡丹圖、鬥牛圖》 《螳螂捕蛇》 《答李幾仲書》
第二冊 4篇
《中國古代寓言三則》《賣油翁》《口技》《大龍湫》
第三冊 4篇
《核舟記》 《活版》 《桃花源記》 《童區寄傳》
第四冊 3篇
《為學》《以五十步笑百步 殺人以梃與刃》 《醉翁亭記》
第五冊 5篇
《愚公移山》《晏子使楚》《孫臏 張良 》《岳陽樓記》《賣柑者言》
第六冊 5篇
《曹劌論戰》 《出師表》 《馬說》 《捕蛇者說》 《陋室銘 愛蓮說》
共25篇 每周7節,每課2篇,需四周。
2、橫線復習: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子、文言語段、課外文言篇目 需兩周多
(我們手上資料全校統一的《精析巧練》和《中考水平拔高總復習》
根據學生的反饋來看,學生覺得將文言文跟現代文、寫作交錯進行復習效果好更好一些。
我們的做法是:每周上半周的3到4節課上文言文。其他3節課按計劃復習基礎題、現代文和寫作。
二、我校初三的四位語文老師在復習的內容和進度上保持一致。課余時間多交流。發給學生的練習試卷保持統一。不會私自印發自己班級的語文資料。
在復習時,我們四位老師在復習文言文方面達成共識:
老師:方向要指明,重點要講清,感情要走近
學生:學得「實」, 用得「活」,課堂有情趣
一、方向要明:考什麼,怎麼考,分值。
我們認真研讀了《考試說明》:
1、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一般用法。
2、與課內程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段的含義
恰當地評價其思想內容。
我們分析了05年的甘肅省的中考卷特點:1、注重課內外比較閱讀。
2、題型:文言實詞解釋、文言虛詞作用選擇、翻譯、簡答(評價)
二、重點要講清:
1、實詞:、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詞)
2、虛詞:於、以、為 其、之(而、則、然、)。05浙江省的11份試卷主要考前5個文言虛詞。
2、文言文翻譯的方法。(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
3、要重視理解性默寫。
現以臨海市第一次調考卷為例:
例1: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學生不規范的翻譯有:臣本是一介草民,生活在南陽。(親自在南陽種田。親自耕種在南陽)
例2:卑鄙:地位低微、學識淺陋。有多位學生只寫其中的一點:或地位低微或學識淺陋。
例3:何所復恨:遺憾。有多位學生沒有將這個「恨」字跟《答李幾仲書》中的「恨未識足下面耳」聯系起來。錯誤地寫成「痛恨」。
例4:用原文天回答「表達諸葛亮對劉氏父子「 」的感情。」 很多學生填「由是感激」或者不用原文填寫。 從學生的答卷來看,學生存在問題:讀題習慣差,往往沒認真審題就急於答題。
三、感情要走近:
1、消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緊張的心理。文言文是「兵家必爭之地」,很容易得分。然後做一些容易點的中考題。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快樂。
2、做題前,多用一些商量的口吻含蓄地提出老師的要求。如:「昨天,我看到一篇文言短文,很喜歡,很想推薦給大家,好嗎?」「對文言文的翻譯,老師擔心部分同學沒掌握方法,想檢查三個句子,大家有信心嗎?」 需要老師的幽默:「這樣,台中就有希望了。」
「把書臨風,其喜氣洋洋者也。」 「先別人未讀而讀,後別人吃飯而吃飯,可乎?」
3、多聽聽學生的呼聲。當我聽到有學生說這幾天讀文言文「頭都讀疼起來,效果不理想」。時,我就採納了他的建議:在中間穿插趣味性強的文言短文、俗人奇事。滿足了學生們的一點要求,他們就會高興。
4、對同學在學習文言文時提出的問題要真誠地解答。必要時給予鼓勵、表揚。
5、告訴學生:高中將有40篇文言文要學。這些文言文比初中難多了。我們要高中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
我們在思考「如何能讓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有效?」
我們嘗試:
一、利用早晚讀讓學生讀「有可比性的文言文」。也就是,讓學生先復習課內的一篇,比如《馬說》再讓學生讀可比較的《伯樂相馬》。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濃一些,文言知識和自學能力都能有效地遷移。
二、留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文言文有很多字、詞屬於古今異義字,還有一詞多義,一義多詞,通假字等等,而這些字詞又常常出現在中考試卷中。我們在組織文言文復習的時候,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類整理、歸納、總結。讓學生學得「實」。老師要做的是及時檢查、檢測。
三、課外演練。教材中的文言文,學生畢竟都學過,閱讀起來肯定比較輕松,如僅限於教材中的文言文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課本外找一些難度適中的文言文語段,讓學生運用積累的閱讀技能,進行一定的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再次檢查自己積累的是否充足,自己的閱讀技能是否熟練掌握。
四、學生互相出題檢測。可以是書面的檢測,也可以是口頭的檢測。小組之間調換檢測,男女同學調換檢測,也可以是自測。方法以多變為佳。
④ 文言文 善呼者的道理
供參考:答案示例:①公孫龍知人善任,廣納賢才,能用人之長。
②善呼者為謀求職業, 勇於自薦,以發揮自己的才能。
③公孫龍收羅「雞鳴狗盜」之徒,浪費了人力資源,助長了人浮於事的風氣。(任選一個人物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善呼者
公孫龍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游。」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 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對曰:「無有。」公孫龍曰:「與之弟子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上,而航在 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來。 (《淮南子·道應訓》)
注釋:①公孫龍:戰國時趙人,姓公孫,名龍,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②汜:河岸。
24、下面是從古漢語詞典中查出的「游」字的 4 個義項,請為「龍不能與游」的「游」字選擇一個正確的義項。C (2 分)
A、遊玩,游覽
B、游歷,游學
C、交往,交際
D、遊走,游動
25、下列句中加△ 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2 分)
A、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衣服)
B、公孫龍顧謂弟子曰(回頭)
C、門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說燕王(游說,勸說)
26、對下面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句是 B (2 分)
與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記。
B、給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貫相同。
D、給他弟子的書籍。
27、請對「公孫龍」(或「善呼者」)的所作所為,作一簡評。(2 分)
答案示例:①公孫龍知人善任,廣納賢才,能用人之長。
②善呼者為謀求職業, 勇於自薦,以發揮自己的才能。
③公孫龍收羅「雞鳴狗盜」之徒,浪費了人力資源,助長了人浮於事的風氣。(任選一個人物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譯文:
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說:「沒有才能的人,(我)公孫龍不會和他交往的。」有個穿粗布衣服用繩索當衣帶的訪客求見並說:「我善於呼喊。」公孫龍環顧弟子問道:「(我的)門下原來有善於呼喊的人嗎?」回答說:「沒有。」公孫龍說:「給他弟子的身份吧!」數天以後,(公孫龍)前往游說燕王。來到河邊,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邊。讓善於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過來了
⑤ 求古文善呼者的翻譯
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說:「沒有才能的人,(我)公孫龍不會和他交往的。」有個穿粗布衣服用繩索當衣帶的訪客求見並說:「我善於呼喊。」公孫龍環顧弟子問道:「(我的)門下原來有善於呼喊的人嗎?」回答說:「沒有。」公孫龍說:「給他弟子的身份吧!」數天以後,(公孫龍)前往游說燕王。來到河邊,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邊。讓善於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過來了。...
⑥ 文言文+翻譯
(一)楚莊王謀事而當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穀②之不肖而議於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
注釋:①當,妥當。②不穀:古代姓自稱的謙詞。
逮:及,達到。 王:稱王。 足:意動用法,以己為足,認為……足夠。
莫之若:沒有誰比得上他。 幾:接近,幾乎。
楚莊王謀劃一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為什麼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
(二)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孔子辭(1)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2)而行。孔子布衣也,萬乘②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捨不苟也夫!
注釋:①廩丘,齊國地名。②萬乘,指萬乘大國的君主。
致:招引。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把……作為。 辭(1):推辭。 之:代詞。
辭(2):告辭。 顯:顯揚,顯耀。 苟:苟且,不嚴肅,馬虎。
孔子會見齊景公,齊公送給他廩丘作為他的奉養之地,孔子推辭不接受,回去告訴弟子說:「我聽說君子有功勞才接受俸祿。如今我游說齊景公,景公沒有實行我的主張就賞賜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讓弟子急忙駕車,告辭後就走了。孔子是平民,萬乘大國的君主很難與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湯、周王的輔佐大臣也沒有他顯耀,這是由於他在取捨上不馬虎啊!
(三)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比:副詞,接連地。 之:代「賣的是駿馬」。 還:通「環」,環繞。 顧:回頭看。
有個賣駿馬的人(注意:定語後置),接連在市場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知道他賣的是駿馬。(他)便前往拜見伯樂說:「我有駿馬要賣掉它,接連在市場上站了三天,沒有人理我。希望您環繞著馬察看它,離開時再回頭看一下它,我願意付給你一天賣馬的錢。」伯樂便繞著圈看看馬,假裝要走了又回頭看看馬,一天那馬的價錢(就漲了)十倍。
(四)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或聞諸曹案典,多有受賂者,乃遣人以財物試之。有司門令史受饋絹一匹,太宗怒,將殺之。矩進諫曰:「此人受賂,誠合重誅。但陛下以物試之,即行極法,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禮之義。」太宗納其言,因召百僚謂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謚曰敬。
務:致力。 受:接受。 誠:確實,的確。 因:於是。 廷:當廷,名作狀。
唐太宗剛剛即位的時候,致力於制止作姦犯科的官吏。一次,聽人說,在辦理案件的官署、部門里,有很多官員受賄,於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給主事官員)用財物試驗一下(這件事的真假)。主管的官吏通過屬下接受了贈給他的絹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憤怒,要下令殺掉他,裴矩進諫說:「這個人接受賄賂,確實應該嚴懲。可是,是您用東西引誘人家,所以,即使對他處以極刑,在性質上也還是屬於誣陷人家犯罪,這恐怕不是倡導德行、合乎禮儀的行為。」唐太宗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並因此而召集百官,對百官們說:「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夠這樣處理的話,還用擔心不能治理好國家嗎!」貞觀元年裴矩辭世,贈官至絳州刺史,謚號敬。
(五)木之生,或孽①而殤,或拱②而夭;幸而至於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③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餘,或彷彿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後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濆④,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⑤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注釋:①孽(niè)聶):樹木的嫩芽。②拱(gǒng鞏):指樹有兩手合圍那般粗細。③汩(gǔ古)沒:沉沒。④濆(fén墳):水邊高地。⑤野人:村野之人,農民。
殤:未成年而死。 為:被。 患:災禍。其:其中的。強:勉強。 薪:動詞,打柴。
樹木的生長,有還在幼苗時便死了的,有長到兩手合圍粗細時而死了的。幸而長成可以用作棟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風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斷了,有的腐爛了;幸而能夠沒有折斷,沒有腐爛,便被人認為是有用之材,於是遭受到斧頭砍伐的災禍。其中最幸運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經過幾百年,在水沖蟲蛀之後,有形狀好似山峰一樣的,就被喜歡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從此它就可以脫離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災難了。但是,在荒野的江邊,像這樣形狀似山峰的樹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發現,卻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的,哪裡數得清呢?那麼在這最幸運的樹木中,又存在著不幸呢!
(一)善呼者
公孫龍①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游。」有客衣帶索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對曰:「無有。」公孫龍曰:「與之弟子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上,而航在一汜②。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來。故曰:聖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淮南子•道應訓》)注釋:①公孫龍:戰國時趙人,姓公孫,名龍,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游:交際,交往。 帶:作動詞用,系帶。(「衣」字用法同) 故:原來。 逆:拒絕。
從前,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曾對他的弟子說:「無能的人,我不與交往。」一天有個穿著粗布衣服、系著破舊腰帶的人,登門自薦說:「我擅長呼喊!」公孫龍環顧眾 弟子問道:「你們當中原來有善於大聲呼喊的人嗎?」眾弟子回答:「沒有。」公孫龍便說 :「收下他吧!把名字登記在名冊上。」過了幾天,公孫龍前去說燕王,走到一條大河邊,而擺渡的船卻靠在對岸。公孫龍叫來那個善呼的人,那人一聲呼喊,渡船應聲搖了過來。所以說:聖人處世,也不能拒絕有一技之長的人。
(二)廢弈向學
魏甄琛舉秀才入都,頗以弈棋廢日,至通夜不止,令蒼頭(僕役,僕人)執燭,或時睡頓,則杖之。奴曰:「郎君辭父母仕宦,若讀書,執燭即不敢辭,今乃圍棋日夜不息,豈是向京之意乎?琛悵然慚感,遂詣赤彪(人名)許,假書研習,聞見日優。
頗:程度副詞,很。 乃:副詞,卻,竟然。 向:趨向,奔向,來。 詣:到。 假:借。
甄琛應試秀才來到京都,他因特別喜愛下圍棋浪費了很多有用的時間,通宵達旦都不停止,讓僕役給他執掌蠟燭照著下棋,僕役有時睏倦到了極點,打起瞌睡,他便用杖責打他。僕役說:「郎君辭別父母來京都進取做官,如果因為讀書,差我替你執掌蠟燭,我當然不敢推辭,但現在你卻日夜不停下圍棋,這難道是你來京都的原意嗎?甄琛聽了感到很慚愧,於是(開始悔改),到赤彪跟前去借書研習,從此學問一天比一天長進。
(三)牛不能生馬
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對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視公之儀狀,非愚人也,何為以公名?」對曰:「臣請陳之,臣故畜牸(zì,雌的、 母的牲畜。)牛,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故名此谷為愚公之谷。」
何故:什麼原因。 以:因為。 名:命名。 請:請求。
齊桓公外出荒效打獵,追趕一隻鹿,走進了一道不知名的山谷。他見到一位老人,問道:「這叫什麼谷?」老人回答:愚公谷。」桓公又問:「為什麼叫這樣的名字?」老人又答:「是因我命名。」桓公說:「我看你容貌神態、言談舉止都不象個愚蠢的人,怎麼會因你而得名呢?」老人說:「請允許我告訴你。我原來喂養著一頭母牛,生下的牛犢長大後,我把它賣掉又買 了一匹馬駒。一個年輕人說:『牛不能生馬。』說完就牽走了我的馬駒。鄰居們聽了都認為 我很愚蠢。所以就稱這道山谷為愚公谷。」(其實這是一位聰明的老人,他清楚問話者的身份,才故意假託解釋地名,講了一個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諷刺齊國司法的廢亂。)
(四)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其友鍾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太山(即「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一會兒)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
方:開始。 志:抒發心意,名作動。 絕:斷。 足:值得。
伯牙彈琴,鍾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開始用琴聲抒發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懷,鍾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嘆說:「彈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過了一會兒,伯牙又表達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鍾子期又禁不住說:「彈得太好了,迴旋跌宕,如臨滔滔江河。」後來,鍾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斷,終生不再彈琴,認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無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但彈琴是這樣,賢人也這樣。
(五)曹瑋用計
曹瑋帥秦州。當趙德明叛,邊庭駭動,瑋方與客對弈。吏報有叛卒投德明者,瑋弈如常。至於再三,徐顧吏曰:「此吾所遣,後勿復言。」德明聞,殺投者。卒遂不復叛。
帥:做地方長官,名作動。 駭:害怕,吃驚。 弈:下棋。 徐:慢慢地。
曹瑋鎮守秦州時,發生了趙德明叛亂之事,一時間邊庭驚動。這消息傳到時,曹瑋正在與人下棋。有小吏進來報告,說是有叛卒投奔趙德明,曹瑋神色自若,仍舊下他的棋。那小吏說了好幾遍,曹瑋才慢慢抬起頭,看看那小吏,不慌不忙地說:「那是我派過去的,你以後不要再說了。」趙德明聽說後,就把那個投奔他的人殺了。此後,土卒便不再有人投奔趙德明了。
(六)教學相長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旨:味美。 困:困惑。 反:返回,引申為反省。 長:增長。
雖然有美味的菜餚,不去吃它,不會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深遠的道理,不去學習它,(也)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了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導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夠反過來要求自己;發現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後就能自己奮發圖強。因此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
文言文翻譯訓練十三
(一)
漢六年,人有上書告楚王韓信反。高帝問諸將,諸將曰:「亟發兵坑豎子耳。」高帝默然。問陳平,平固辭謝,曰:「諸將雲何?」上具告之。陳平曰:「人之上書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平曰:「陛下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上曰:「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雲夢,陛下弟出偽游雲夢,會諸侯於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為然。
亟:馬上。 固:堅持 之:取獨。 過:超過。 趣:通「促」,催促。
以:因為,連詞。 特:只,不過。 以為然:「以之為然」,認為(他)是對的。
漢高祖六年,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漢高祖向眾將詢問(對策),眾將領說:「馬上發兵消滅這小子。」漢高祖(聽了之後)沒有說話。(漢高祖又)問陳平,陳平堅持不發表意見,說:「眾將領都說些什麼?」高祖(把眾人的意見)全都告訴他。陳平說:「有人上書說韓信造反這件事,還有別的人知道嗎?」(高祖)說:「沒有。」陳平說:「韓信知道這件事嗎?」(高祖)說:「不知道。」陳平說:「陛下的精兵跟楚國比,誰更強呢?」高祖說:「(我的精兵)不能超過(楚國的精兵)。」陳平說:「陛下的將領(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夠超過韓信的嗎?」高祖說:「沒有人比得上(韓信)。」陳平說:「現在(陛下的)部隊不如楚國(的部隊)精銳,而將領(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夠比得上韓信,卻出兵進攻韓信,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裡替陛下(對此)感到危險。」高祖說:「(那麼)該怎樣對付(這件事)呢?」陳平說:「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諸侯(的做法)。南方有雲夢這個地方,陛下只管假裝外出巡遊雲夢,在陳地召集諸侯。陳地在楚國的西邊邊境上,韓信聽說天子因為愛好外出巡遊,看形勢必然沒有什麼大事,就會到國境外來拜見陛下。(他來)拜見(的時候),陛下(就可以)趁機抓住他,這只是一個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高祖認為(這話)有道理。
(二)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深納之。
以:介詞,把。 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謝:謝罪,道歉。 是:正確,對的。
罷:停止。 喻:明白。
房玄齡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他說:「北門近來有什麼建築工程?」德素將這件事告訴了唐太宗。太宗對房玄齡、高士廉說:「你們只須管好南衙的事務就行了,我在北門建造一項小小的工程,又妨礙你們什麼事呢?」房玄齡等人跪拜道歉。魏徵進諫說:「我不理解陛下您(為什麼)責備(房玄齡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齡等人(為什麼)道歉。(他們)既然擔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麼工程建築,為什麼不能讓他們知道。(陛下您)責備他們向主管官員詢問(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對的,(大臣們)就應當幫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對的,(大臣們)就應當奏請(陛下)罷免它。這是輔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齡等的詢問既然沒有罪,而陛下卻責備他們,房玄齡等也不知道自己應當堅守職責,我實在不明白(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贊同他的話。
(三)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期,俄而與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御:駕車。 易:更換。 後:落後。 致:到達。
趙襄主向王子於期學趕車,學了不久便與王子於期比賽;在比賽 中他換了三次馬,結果每次都落在後面。趙襄主埋怨說:「你教我趕車,還留了一手呢。」王子於期回答說:「技術已經全教給您了,是您用的不對。趕車最要緊的是,要使馬套在車上能舒適妥貼,趕車人的注意力要集中放在調理馬上,然後才能趕得快,跑得遠。在這次比賽中,您落在後面的時候就光相趕上我,跑在前面的時候又怕被我趕上去。其實引馬上路去賽跑,不是領先就是落後;可是您無論領先還是落後,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裡還顧得上調理馬?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啊!」
(四)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汲:打水。 及:等到。 國人:國都的人。 於:被,介詞。
宋國有一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井就出去洗東西和取水,常常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裡打井時,他告訴別人說:「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聽了他的話然後轉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國人談論這件事,宋國的國君聽到了者件事。他就派人去問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說:「得一個人使用,不是在井裡得到一個人。」 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五)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對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被:通「披」。 鬻:賣。 所:處所,地方。 殊:完全。
齊國有個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前往賣金子的人聚集的場所,看見人拿著金子,就搶奪過來。衙役將他抓住並綁了起來,問道:「人們都在這里,您還搶別人的金子,為什麼?」回答說:「完全看不見人,只看見金子啊!」
文言文翻譯訓練十四
(一)千金買骨
臣聞古之君人(君人:人君,國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涓人:國君的近侍,又名「中涓」,即 閹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損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者三。
請:請讓我。 且:尚且。 市:買。 期年:讀jī,一年。 (安事:猶言「何用」。)
我聽說古時候有一個國君,有用千金尋求千里馬的事情。三年也沒能得到一匹。一個近侍對國君說:「請允許我(替您)去買馬。」國君派遣他(去買馬)。(近侍)三個月後終於找到一匹千里馬。(但)馬已經死了,(他便用)五百金買下(這副)馬骨 ,回來把(這件事)報告國君。國君大怒說:「所要的是活馬,要死馬何用?還損失了五百金!」近侍回答說:「一匹死的千里馬,(大王)尚且用五百金購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必定認為君王是有能力買千里馬的,好馬現在(很快)就到了。」果然不到一年,就買到三匹千里馬。
(二)外藏不成
有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成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備不成。」其父母以為然。於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公知之,曰:「為我婦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①之。婦之父母,以謂己謀者以為忠,終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
注釋:①出:舊社會夫妻之間,男方不要女方,稱「 出妻」,也稱休妻」。
成:原義成功,這里指白頭到老。 外:名作狀,在外面。 姑公:妻子對丈夫的父母的稱呼,即公婆。 畜:xù,畜養,這里指由公婆家養。 (善:形作動,友好地對待。)
有一位做了別人的妻子的姑娘,有人告訴她的父母說:「出嫁不一定能白頭到老。(不如讓她早做准備,)貴重衣料器物,可以藏在外面,用來防備不能白頭到老。」她的父母覺得(那人說得)是對的。於是就讓女兒經常(把東西)藏在娘家。她的公婆知道這件事,(生氣地)說:「做我家媳婦,卻有二心,這樣的人不能要。」便把她休了。姑娘的父母更以為那個出主意的人是忠心的,一輩子都友好相待,而不知道(事情――指姑娘被休)為什麼這樣。
【題旨】應分請忠言和讒言,忠言可聽,切勿輕信讒言,以免上當。
(三)常羊學射
常羊學射於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乎?楚王田於雲夢①,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發,鹿出於王左,麋交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③而過,翼若垂雲。王注矢於弓,不知其所射。養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出處不明)
注釋:①雲夢:湖泊名稱。②虞人:掌管山澤的官。③旃:zhān一聲,赤色曲柄的旗。
起:本義發動,這里指轟趕。 若:你,第二人稱代詞。 田:同「畋」。打獵。 發: 。 註:附著。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雲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好)射(殺)它們,禽獸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麋在國王的右邊交叉出現。國王拉弓准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飛過,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雲。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叔上前說道:『我射箭的時候,放一片葉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發箭十發中。如果讓放十片葉子,那麼中不中不是我能肯定的啊!』」
【感悟】就一個人來說,要有明確的追求目標,在紛繁的世界,才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就人性來說,貪心是很大的弱點,在紛繁的世界,常常因為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麼,而使自己迷失的。就客觀來說,有所得必有所失;什麼都想得到,最終可能是什麼也得不到的;知足常樂,達觀的人,不奢望得到什麼,只是做好自己覺得該做的,得到的卻會很多很多!
(四)澄子亡衣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塗。見婦人衣緇①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②緇也,今子之衣禪③緇也。以禪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
亡:丟失。 塗:通「途」,路上。 援:拉,拽。 當:當做,抵。
宋國有個名叫澄子的人,丟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尋找它。(他)看見(一個)婦女穿著(一件)黑衣服,就拉住不放,想要取下人家的那件衣服,說:「今天我丟了(一件)黑衣服。」那位婦女說:「你雖然丟了黑衣服,(我身上穿的)這件黑衣確是我親手做的啊。」澄子說:「您不如快點把衣服給我!原來我丟的是件黑夾襖;而您現在穿的是件單褂。用單褂頂替夾襖,您難道不是佔了我的便宜了嗎?」
【題旨】巧取毫奪,是強盜邏輯,騙子行為。
(五)梧樹不善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
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遽:匆忙,馬上。 因:於是。 說:通「悅」。 宥:yòu,局限,指見識不廣。
有一位老者與人為鄰,有一棵枯死的梧樹,那老者說那棵死梧樹不吉利,鄰居就馬上把樹砍了,老者就請求給他當柴火。那鄰居很不高興說了:「做鄰居的這么陰險,怎麼能做鄰居啊!」
這是太過狹隘了,要枯樹當柴火和不要,這一點不能懷疑枯梧樹吉利還是不吉利
【題旨】謊言欺人,詐騙謀利,終會暴露,被人識破。
(六)宋人御馬
宋人有御馬者,不進,拔劍剄而棄之於溝中。又駕一馬,馬又不進,又剄而棄之於溝。若是者三,以此威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王良①登車,馬無罷②駑。
注釋:①王良:傳說中我 國古代最著名的御手。②罷:同「疲」。罷駑,劣馬。
剄:jǐng,用刀割脖子,這里指殺。 威:形作動,威懾。 至:極點。
然:但是,轉折連詞。
宋國有個駕馭車的人,(揮鞭驅使,)(馬卻)不肯前進。(他)拔出利劍,砍斷馬的脖子,把屍體扔到了陰溝。(接著,)他又駕一匹馬,(這一匹)也不肯前進,他又殺掉扔進溝里。就這樣,他接連殺死三匹馬。
用這種辦法威懾馬,可以說是到了極點。但這並不是名馭手王良(駕車的)方法。王良登車駕馭,是沒有劣馬的。
【題旨】不學無術,蠻橫行事,應該自責自問。
⑦ 初二語文—— 《鄭人為蓋》和《善呼之客》文言文翻譯。
善呼之客 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說:「沒有才能的人,(我)公孫龍不會和他交往的。」有個穿粗布衣服用繩索當衣帶的訪客求見並說:「我善於呼喊。」公孫龍環顧弟子問道:「(我的)門下原來有善於呼喊的人嗎?」回答說:「沒有。」公孫龍說:「給他弟子的身份吧!」數天以後,(公孫龍)前往游說燕王。來到河邊,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邊。讓善於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過來了。
感
想起「雞鳴狗盜」的成語來源:孟嘗君因為收養會學雞、狗叫的盜賊,而得以脫身。與這公孫龍先生真是如出一轍啊!不知道善「屠龍」者他是否會屈就賜與弟子身份?又想到所謂的儒者是那麼迂腐地講究人品,其極致的例子就是前面的《爰旌目之死》,與這公孫龍和孟嘗君的不拘一格相比真是天差地遠啊。看來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東東,也是琳琅滿目、百花爭艷啊!那些記掛著贊美別人的東西的人們,卻將自己祖先的寶貝,棄之如蹩履,實在可惜啊!別又來個「邯鄲學步」可就貽笑大方了。
⑧ 善呼者文言文翻譯
原文:
公孫龍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游。」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對曰:「無有。」公孫龍曰:「與之弟子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上,而航在一汜。
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來。故曰:「聖人之處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譯文:
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說:「沒有才能的人,(我)公孫龍不會和他交往的。」有個穿粗布衣服用繩索當衣帶的訪客求見並說:「我善於呼喊。」公孫龍回頭環顧弟子問道:「(我的)門下原來有善於呼喊的人嗎?」回答說:「沒有。」公孫龍說:「給他弟子的身份吧!」數天以後,(公孫龍)前往游說燕王。來到河邊,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邊。(公孫龍)讓善於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過來了。
所以說:聖人處世,也不能拒絕有一技之長的人。
⑨ 文言文 公孫龍在趙之時。。。。。的閱讀答案
你都不貼上試題?
⑩ 《善呼者》的原文及譯文,急
《善呼者》
【原文】
昔者公孫龍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游。」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對曰:「無有。」公孫龍曰:「與之弟子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下,而航在一汜(si)。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來。故曰:「聖人之處世,不逆有技能之士。」
故老子曰:「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注釋】
1龍不能與游——游:交往,交際
2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顧:回頭看,環顧
3門下故有能呼者乎——故:原本,原先
4往說燕王——說:游說,勸說
5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衣:穿著
6航在一汜——汜:通「涘」,水邊;河岸
7門下:弟子。
8公孫龍;戰國時趙人,哲學家。姓公孫,名龍,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9籍:登記名冊。
10河下:河岸。
11航:指船。
12逆:指拒絕。
13伎:通「技」,技能,技巧,技藝。
【翻譯】
從前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弟子說:「沒有才能的人,(我)公孫龍不會和他交往的。」有個穿粗布衣服用繩索當衣帶的訪客求見並說:「我善於呼喊。」公孫龍回頭環顧弟子問道:「(我的)門下原來有善於呼喊的人嗎?」回答說:「沒有。」公孫龍說:「給他弟子的身份吧!」數天以後,(公孫龍)前往勸說燕王。來到河邊,但是渡船在河對岸。(公孫龍)讓善於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過來了。所以說:聖人處世,也不能拒絕有一技之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