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類型結構
①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分為幾大部下屬幾大類「TU」「U」「TP」分別代表什麼學科
《中國圖書館分復類法》分有;A馬克思制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B哲學、宗教 C 社會科學總論 D 政治、法律 E 軍事 F 經濟 G 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H 語言、文字 I 文學 J 藝術 K 歷史、地理 N 自然科學總論 中國圖書館分類法
O 數理科學和化學 P 天文學、地球科學 Q 生物科學 R 醫葯、衛生 S 農業科學 T 工業技術 U 交通運輸 V 航空、航天 X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Z 綜合性圖書
TU:建築科學 U :交通運輸 TP: 自動化技術、計算技術
② 在「學科結構運動」中誕生的一種新的課程形態是
學術中心課程
③ 機構設置與學科結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國家公益性科學事業單位,主要開展地球科學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研究及國土資源地質調查研究,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任務。中國地質科學院幾經改革、調整、發展,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土資源部「科技興地」核心力量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創新研究基地。
中國地質科學院目前由院部、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等8個事業單位組成,擁有8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6個院級重點開放實驗室;設有研究生部、博士後流動站,擁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8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和11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地球科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地質學科數據中心、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北京辦公室等國際地學組織與相關機構及中國地質學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全國地層委員會掛靠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和學科結構調整,將原有學科整合為5個學科群、25個重點研究領域及5項公益類工作。5個學科群包括:大陸地質與地球動力學、成礦作用和資源評價、地下水資源與表層動力學、地殼變形與地質災害動力學、應用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探測及分析測試技術。形成了10個優勢領域:①大陸動力學研究;②地球生命起源和古生物研究;③同位素地質研究;④成礦作用研究與礦產資源評價;⑤地應力測量與地殼穩定性評價;⑥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環境調查評價;⑦實驗測試技術方法;⑧勘查地球物理;⑨應用地球化學;⑩基礎地質圖件編制。
裝飾—新的中國地質科學院辦公樓實景圖
(北京市西城區阜外百萬庄大街26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中國地質科學院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任:陳毓川
副主任:董樹文李廷棟
委員:陳毓川李廷棟張宗祜肖序常袁道先許志琴盧耀如任紀舜鄭綿平趙文津楊文采朱立新董樹文吳珍漢尹明龍長興侯增謙耿元生王春書王瑞江毛景文石建省王弭力劉敦一王小鳳季強肖克炎楊振宇羅立強張永波劉再華呂國印
中國地質科學院第五屆學位評定委員會
主席:李廷棟
副主席:朱立新董樹文鄭綿平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安建王登紅龍長興毛景文石建省朱祥坤肖序常陳毓川吳珍漢吳淑琪吳樹仁楊經綏楊永亮楊振宇侯增謙姚建新袁道先聶鳳軍高銳韓子夜
④ 簡述史學的學科結構
亦稱「歷史學」。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和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性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其主要任務是按照時代順序,運用具體歷史事實,闡明並揭示從原始公社制經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發展的規律。歷史的記載和編纂,很古已出現。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出現過許多有名的歷史學家,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著作,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表述了各種史學思想、觀點以及治史方法。這些從不同角度對人類進步所作的記錄,乃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歷史理論和史學觀點,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從保護剝削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的。
⑤ 目前我國新聞學專業的學科框架包括哪三大個部分它們之間的結構關系是什麼
同志們,應該是理倫新聞學,應用新聞學和歷史新聞學吧?對應課程可以到上次喜哥展示的那張教學計劃中找,祝你們好運咯
⑥ 學科結構和學科組織結構有什麼區別
離問題結束還有 1 天 23 小時
⑦ 學習某學科時。對概念闡述包含定義,分類,結構,特徵,功能,作用,意義等。 有的只闡述定義,分類。
從知識體系的完整這一角度而言,一個學科力求知識體系的完善,在學科發展中也就可能會出現某一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的問題;從學習水平角度來看,不同學習階段、不同知識水平需要掌握的問題也不是方方面面的,具體的細節、更深的理論基礎有待日後學習,在學習的時候可能只是一筆帶過,留下了更多的問題有待以後深入探討。因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記憶來講,談了記憶的定義、分類和記憶過程,也就是談了認知過程的一個環節,那麼記憶的意義和功能是什麼呢?書本中沒有涉及,不代表別的著述沒有提及。關於記憶的研究實際上是很多的,比如認識神經學,從神經角度研究人類記憶。其實通過記憶過程的學習,就可能了解記憶的意義及重要性,你可以試著總結。同時,這個問題的回答還要依賴於對認知過程其他環節的掌握,比如認知過程中的情感、意志等調節過程。這需要在完整學習普通心理學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回答。普通心理學把認知過程及個性心理特徵分開講,是從研究和學習的角度來考慮,分門別類的研究,在具體學習的時候則要求能夠融會貫通,畢竟這是心理活動的兩個方面,不能割裂。
總之,要注重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系,多翻閱相關資料,在學習中加深認識。書本對知識的取捨有教學方面的考慮,而從認識的角度而言,這是不夠的,更多的問題留待自己去探索。
⑧ 簡述學科結構與學科功能的關系。
本研究從高等教育學、社會學、科學學、組織論、學科學、制度教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把學科視為科學、教育、社會三維結構中的一個中心要素,以學科這一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為文章的邏輯起點,運用歷史法、比較法、個案分析法、辯證邏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從大學學科是以結構形式存在的前提入手,依次討論大學學科結構、學科組織、學科制度、學科文化,試圖使大學學科的研究體現一定理論性和系統性。 學科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概念,我們取其最基本的含義即學術知識的分類或學問的分支。將大學學科界定為以知識分類為依據,以高深專門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承擔大學基本職能的基本形式,並從七個方面揭示大學學科的如下特徵:基本組成材料的高深專門性;結構性,即形成一定的學科結構;大學學科是實現大學三大職能的基礎;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學科的走向;大學學科活動的學術性;大學學科的自主性與集聚性並存;大學學科的發展是科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及一個國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科技等多種需要綜合作用的結果。 大學的學科呈現出結構性特徵,即形成一定的學科結構。文章將大學學科結構界定為大學中學科組成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考察了大學學科結構發展的四個階段,梳理了國外一流大學特別是美國一流大學在學科結構上的特徵。我國大學學科經歷了綜合到單一再到多科性和綜合化的歷程,現在,以學科水平為基礎的學科及大學的分層正在形成,但學科結構趨同化傾向嚴重,一些大學逐步形成了以基礎學科為根基,以應用學科為主幹的合理學科結構,但仍有不少大學學科結構失衡,學科整體水平提升不明顯。因此,在今後的發展中,要充分發揮辦學者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關注相關學科的高水平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學科門類齊全;要注重傳統,追求特色,善於尋找學科突破口。最後,提出大學學科結構調整與優化要遵循適應性、可行性、共生性、非均衡性和引導性原則。 大學學科組織是學科結構的物質體現,是以學科作為直接操作材料的學術組織,它由學科發展目標、學者、學術物質資料、學術信息等要素構成,協調和組織四要素並使學科組織正常運作的運行機制是需求導向機制、正反饋機制、交流互動機制。國外一流大學中,院系研究所等傳統學科組織仍然是大學學科組織的主體,以德國的研究所制和以美國的學系制為代表的兩類模式差異明顯,既堅持傳統又相互借鑒,學科組織結構上,職業科層與矩陣結構有機結合,同時注重國際化。我國大學在學科組織的模式移植過程中,存在不加改造盲目照搬的現象,在調整與改革中,趨同化現象嚴重,務實性和應變性不足等。因此,需要借鑒學習與改造創新並重。大學學科組織發展變化的動力何在?文章將其歸結為大學學科組織的矛盾運動,並提出了四種內在動力與三種外在動力,提出了大學學科組織集成創新的內容及集成機制,認為要注重通過學科發展目標、發展動力、人員、知識、工作等的集成來推動學科組織的發展,特別是合並型大學在運用科層機制、市場機制、文化機制來整合和優化大學學科組織時要特別注意根據自己的學科結構和辦學傳統來確定哪種機制起主要作用,在合並的不同階段所採取的主導機制也應不同,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科文化、院校文化、職業文化、全國學術系統文化的影響和作用。 學科制度是大學學科組織中規訓學科新人,控制學者學術職業樣式的規范,主要包括學科劃分與設置制度、課程標准、學科研究規范、學科評價標准、學科獎懲制度等。我們認為,現行學科制度起源於中世紀大學的教學方法和學位制度的規訓,形成於18世紀後期三種新的教育實踐方式相結合並引入到三種新的精英教育場所,19世紀後期開始,選修制的推行,大學職能的變化與研究生院成立帶來了學科制度的變革,二戰後,跨學科研究與學習制度以及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在高層次上的整合帶來了學科制度的變化。學科制度具有一定的功能和局限,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基本功能是訓練,派生功能是約束、秩序與激勵,其局限主要體現在:學科制度的運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科專業之間的隔閡與封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學術自由;學科制度的規定性與人們選擇性的矛盾;學科制度的穩定性與變化的矛盾等。當前,我國學科制度建設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進行制度創新。 學科文化是學科組織與學科制度的靈魂,它是學科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學科所特有的語言、學科理念、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倫理規范等,它是一種以學科知識為本的文化,學科文化的分化與學科知識的專門化密切相關,同時還具有封閉性與開放性相統一、影響持久性等特徵。其功能主要是分界功能、化人功能、生產功能、凝聚功能,其作用主要是中介作用、整合作用、增殖作用。合並型大學因學科價值取向多元、不同學科之間符號系統的差異和封閉及其溝通障礙、不同學科思維方式差異等帶來了學科文化的種種沖突,因此需要通過重樹組織目標,引導學科文化整合;重塑院校文化,實現學科文化整合;重構學科組織和學科制度,促進學科文化整合
⑨ 結構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
⑴動機原則.即學生有內在的學習願望. ⑵結構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 ⑶程序原則.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有條不紊的陳述一個問題或知識結構,以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轉化或遷移. ⑷強化原則.教學規定適合的強化。
⑩ 金融學結構有幾種類型
也即國際學術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個大的方向。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微觀金融學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急需改進。 2、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 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我個人認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Market And Intermediations )等等。這類研究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和經濟系內。第二類是國內學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學」,包括「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專業, 涵蓋有關貨幣、銀行、國際收支、金融體系穩定性、金融危機的研究。這類專業通常設在經濟系內。 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在中國有特別的意義。這是因為微觀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理論,而這樣的市場在中國尚未建立,所以公司和投資者都受到更大范圍的宏觀因素影響。金融學模型總會在開始說「讓我們假設……」,例如,以金融的範式——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例,詹森(1972)歸納出CAPM建立在下述七個假設上:所有投資者追求單周期的財富期望效用最大化;根據期望收益的均值和方差選擇資產組合;可以無限量地拆借資金;對所有資產的收益回報有相同的估計;他們是價格的接受者,資本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資產總量是固定的,沒有新發行的證券,並且證券可以完全分離,交易無成本;最後,資本市場無稅收。這些假設顯然過於苛刻,尤其在中國這樣的不成熟市場更難成立。 諸如此類的假設,側面反映了宏觀經濟體制、金融中介和市場安排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我這里所定「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內容。我們必須重視對這些假設本身的研究。 3、金融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 伴隨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學科交叉成為突出現象,金融學概莫能外。實踐中,與金融相關性最強的交叉學科有兩個:一是由金融和數學、統計、工程學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學(Financial Engineering)」;二是由金融和法學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學(Law and finance)」。金融工程學使金融學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學將金融學帶回現實。 數學、物理和工程學方法在金融學中被廣泛應用,闡述金融思想的工具從日常語言發展到數理語言,具有了理論的精神與抽象,是金融學科的一個進步。當我開始涉足金融學理論時,正是將物理和應用數學應用於金融模型的高峰期,比如使用差分、偏微分方程和隨機積分等數學工具描述股票走勢、收益率曲線等。我讀金融學博士時的一個同窗是義大利人,他本科學的是物理,之所以選擇金融,是因為期望金融能成為20世紀後期的物理學。11年後的今天,事情並沒有像他當初預期的那樣,物理和數學並未能統治金融學,完美的金融模型並沒有出現,金融學經歷了對物理和數學的狂熱期後,回歸到了基本面分析的基礎上。 那為什麼高深的數學和物理方法在金融研究中作用有限呢?金融是藝術(Art)而非科學(Science)。物理學理論模型使用確定性的參數,而金融學研究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決策,所以不存在完美的金融模型來指導實踐。科學利用理論模型引導人們的認識由未知走向已知,而金融利用理論模型從一種期望變成另一種期望——如股票定價、期權定價模型的參數分別是期望紅利和期望收益變動率,永遠是一個不確定性。 基於以上原因,加之我國金融衍生產品等金融工具的缺乏,估計金融工程學在中國近期不會有太大的現實意義。金融學人應該學會「走過數學」(Go Beyond Mathematics)。另一方面,我國金融改革實踐的發展卻亟需法和金融學的理論指導,可以預見法和金融學在我國將會有相當發展。 我國目前金融改革的結構性難題大多都同時涉及法律和金融兩方面問題:如在轉型期的法律體系下,什麼樣的金融體系最能有效配置資源?怎樣為解決銀行壞帳的資產證券化業務等金融創新提供法律支持?怎樣修改《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和《商業銀行法》等法律中不合時宜的條款,激勵金融創新?等等。類似的研究在國際學術界近年來已成風潮,而且逐漸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謂之「法和金融學(Law And Finance)」。 「法和金融學」是自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法和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的延伸,Rowley(1989)把法和經濟學定義為「應用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考察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結構、程序和影響」,法和經濟學強調法學的「效益」:即要求任何法律的制定和執行都要有利於資源配置的效益並促使其最大化。法和金融學有兩大研究方向:一是結合法律制度來研究金融學問題,也就是以金融學為中心、同時研究涉及的法律問題,強調法律這一制度性因素對金融主體行為的影響,這也是本叢書的核心任務。二是利用金融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法學問題,本叢書同時覆蓋這方面的重要問題,例如金融立法和監管的經濟學分析。 法和金融學對中國的金融創新和司法改革意義尤為深遠。目前,這門學科在我國尚屬空白,吳敬璉教授和江平教授最近已開始倡導經濟和法的融合研究,不過目前學術界的研究還停留在概念引進階段,其對實際工作和教學科研的意義尚未顯露。換言之,要實現法和金融學由概念詮釋到實務操作、教學普及直至學科發展的躍升,學界仍需付出巨大努力,從頭作起。 [編輯本段]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金融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證券、投資、保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