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科技文獻
Ⅰ 急需一篇農業科技英語論文(中英文對照) 可以加分哦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900 Million Farmers in China
The hist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witnessed three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900 million farmers constitute the world's largest group of consumers and have created the biggest business opportunity in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al competitive pressure posed to China by the hi-tech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price advantage resulted from the currency devaluation in surrounding countries, China has clearly indicated: From the long-term point of view, while actively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markets, it is essential to actively develop the domestic market, particularly the rural market. This is a strategic choice in conformity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rural market is the most dynamic, practical pivotal point i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s and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Inadequate effective demand has become the greatest hindrance to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eries of macro-control measures to be adop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year, exploring the rural market is regarded as "a rope for capturing the tiger". Experts' estimation indicates: Every 100 billion yuan worth of final consumption realized in rural areas will generate 235.6 billion yuan worth of consumption demand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lso a brand-new starting-point in the re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readjustment of proct mix. Today, the buyer's market has penetrated to every corner of China's economy. Of the 900-odd important instrial proct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over half of the proction capacity is less than 50 percent,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is thus imminent.
In the effort to successfully open up the rural market, instrial enterprises must proce commodities geared to rural demands;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must skillfully build smooth and swift marketing channels.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confronting the effort to explore rural markets. Reasons for this are many. For example, som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exploring rural markets, fear difficulty and lack confidence in accomplishing this task; quite a number of in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still harbor the concept of "valuing cities while belittling the countryside", this is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proct mix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rural market demand, th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on sale is single and farmers find it inconvenient to buy.
In fact, the rural market has enormous potential and there are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rural market. So long as in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real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ural market, carefully study farmers' demands, exert great effort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work of exploring the rural market well, they can definitely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results.
Instrial enterprises stress proction of commodities geared to market needs, while commercial enterprises emphasize smooth and fast marketing channel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velop new sales methods, such as chain-store, agency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to establish various forms of sales networks wherein instry and commerce, commerce and commerce, town and country, state-owned commerce and indivially-run and privately-run commerce join hands. Chinese business people will have ample scope for their abilities in rural markets.
The key to success in exploring rural markets lies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t is necessary to open up the rural consumer goods market to allow farmers to buy things;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irst open up the rural agricultural proce market, so that farmers' purses will be bulging
Farmers' income is stepping into the period of a new round of growth at reced rate.
Slow increase in farmers' income is the greatest factor thwarting efforts to explore rural markets. When farmers' purses are not so bulging, increase in actual consumption demand will be slow.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s, in essence, to enhance the rural economy's adaptability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he opinions of authoritative persons, it is essential to get hold of two links: one is "what to grow". Farmers have to grow farm crops easy to yield added value.
To do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adjust and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develop high-efficiency and high-value-adde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Second is "how to sell the proce".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t is essential to solve the problem concerning ties between the farmer and the market, farmers should be enabled to smoothly enter the big, ever-changing market. This requires development of in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ion of a wholesale market system, intermediary service system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ultivating a wholesale trading market system by making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 regional location, resources and instr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invigorating the flow of agricultural proce and instrial procts. This has been proved by the experience of many localities.
--------------------------------------------------------------------------------
China May Hold Future of Food Technology
By Dennis Avery
Senior fellow and Director, Center for Global Food Issues at the Hudson Institute
Is it possible the First World will give China a virtual monopoly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destin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technologies of the 21st century?
Hav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thrown away billions of dolla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biotech earnings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lean, high-tech research and support job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have spent billions of dollars doing basic research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nd animals to make foods that are better-tasting, more nutritious and kinder to the environment.
Will China now step in and charg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steep royalties for the right to grow the new organisms that result from this research?
Those are all strong possibilities, in the wake of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Greenpeace's stunningly swift and successful campaign to ba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crops.
First World investors were afraid to be caught in another controversy like tobacco, or another set of baseless class-action lawsuits like the controversy over silicone breast implants.
They've led out o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long before governments dared act. To ck the controversy, Monsanto's orphaned agricultural biotech unit will be mped into a hostile stock market along with its multibillion-dollar laboratories and patents.
Ditto for the big agricultural biotech units of Europe's Novartis and Zeneca. Look for layoffs from all three. And don't expect the laid-off scientists to land jobs at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labs will be even more gun-sh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now than the private sector. The erstwhile scientists will have to lay aside their doctorates and start new careers.
A lucky few may find jobs in human medical biotech,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not attacked yet.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isks to people or the environment. Despite media hype, no real dangers related to biotech foods have ever been documented.
But Greenpeace seems to want a smaller, poorer human population, so they're willing to frighten the world back into the scientific Dark Ages. The one thing certain is genetic engineering in food proction will not disappear.
When the astronomer Galileo published his proofs in 1632 that the Earth revolved around the sun, the Catholic Church put him under house arrest. The church had declared the Earth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But people could never look at the sun in quite the same way again. They had new knowledge.
The First World may be so comfortable it can afford to pass up biotech foods. But the Third World is still struggling to provide adequate diets for its growing population.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choices are stark. The can either use biotechnology to raise yields, grow more low-yield crops by clearing tropical forests or import food from the West. Given those choices, biotech foods look awfully attractive.
Most Third World countries are too small or poor to advanc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on their own. Countries like Brazil and Argentina could assemble the scientific resources but they're afraid of losing their export sales to nervous European and Japanese consumers.
India might like to develop high-yielding biotech crops to ease its cropland shortage, but its own prickly activists are still arguing over hybrid seeds. They're likely to hamstring Indian biotech into the near foreseeable future.
China is the one country in the world with the scientific power to carry biotechnology forward in agriculture, the urgent need for massive amounts of additional food and feed and no need to allow unfounded food scares to be published in its newspapers.
China already has over 1 million farmers grow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cotton, corn and soybeans because of lower costs. Anyone who doubts China's ability to carry forward good science is ignoring the country's fabulous history and its recent ballistic missile tests.
"Golden rice" by itself may be enough to secur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reputation among Chinese consumers. Asian women are at high risk of birth complications because of iron deficiency e to the phytate in the rice they eat.
Golden rice counteracts the phytate and provides ample dietary iron. It also contains plenty of Vitamin A, also lacking in many rice-culture diets.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s already breeding golden rice genes into popular rice varieties for the people of Asia and Africa. Is Greenpeace callous enough to try to frighten poor rice-culture consumers away from golden rice and back to childhood blindness?
Using biotechnology, China should be able to proce highly attractive foods, such as healthier fats for cooking, allergy-free nuts, more tender steaks and, at last, a tasty off-season tomato.
Every vitamin and mineral needed by the human body could be engineered into our foods, saving consumers billions of dollars in food supplements.
When First World consumers find out about such goodies, China can export them or charge farmers in other countries a fee to grow them.
The biotech crops will also feature sharply higher yields, especially on marginal farmlands where drought and acid soils currently limit proction. Greenpeace should cheer this, since it will directly help save Asian tropical forests.
First World farmers will lose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ir export potential, of course, if Third World farmers can proce higher yields and more desirable specialty foods through biotechnology. At the moment, that seems to be the price they pay for farming in a rich, overfed country.
Ⅱ 如何發表農業科技類論文,求具體的步奏和方法
先介紹一下科學與技術的概念。
科學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科學是一種知識,是客觀事物本質的揭示,是偶然中的必然性的揭示,是運動過程規律性的揭示,它是系統地反映事物真相的客觀真理。
技術是為社會生產和人類物質文化活動服務的,供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質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總和。包括工藝技巧、勞動經驗、信息知識和工具裝備。
一、科技論文常見的類型,體裁與方法
(一)類型
1、軟科學性論文(軟體):是研究技巧,智慧,信息組織和領導的知識體系,是綜合運用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復雜的社會課題進行預測、規劃、管理和評價,從整體上探求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和決策。包括綜合性評述,建設的決策和戰略,建設的方針政策和途徑,方案的評價和分析,預測和模型設計,認識和建議等。
2、硬科學性論文(硬體):是研究物質設備及其技術的知識體系。包括物質設備的設計、計算、建造、結構、測試和應用。
(二)科技論文常見的體裁
標題
作者姓名
郵編,工作單位,職務或職稱
摘要
關鍵詞
前言或引言
正文
結論
參考文獻
(三)寫法
1、標題:題目要盡可能揭示出論文的中心內容,並反映出論文的特點。用詞簡短明確。為此,標題應具備准確性,簡潔性和鮮明性。
2、摘要:內容包括研究對象,工作目的,試驗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內容及主演成果的意義。
(1)報導性摘要:較長,一般250—300字。包括目的,范圍,試驗方法與設備,結果和結論。運用於應用性研究的硬體性論文。
(2)指示性摘要:敘述文章的精華,不涉及研究方法,結果和結論,一般30—50字。適用於綜述、評價、分析等軟體性論文。
3、關鍵詞:目前論文在摘要後面一般都要列出文章中涉及並闡明概念的詞,稱為「關鍵詞」,便於檢索用。
4、前言或引言:作用是引出年論的問題的來龍去脈,回答為什麼要寫該論文。應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范圍、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及其意義。
5、正文:是科技論文的主體。
(1)內容包括由實驗、觀察、測度得到的數據;由調查研究得來的材料;根據數據和材料形成的觀點。科技論文以觀點為核心,觀點由材料抽象而成,材料服務於觀點,以達到材料和觀點的統一。
(2)格局和體裁可分以下兩種:
按認識循環的層次,按研究工作進程的順序。實驗再次研究的現象,或現象—再現象的外部條件—研究現象的內因和本質—探索現象變革的措施—實踐驗證。闡寫時層次分明,一環扣一環,步步深入,緊扣文題。
將實驗數據或材料綜合融匯,提煉出典型的觀點和脈絡,通常是先介紹實驗用材料、設備、方法等,匯集取得的結果綜合整理,經過推理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6、結論
結論是論文的歸結,是論文最終總體的論點,是抽象出來的現象本質和規律。措詞嚴謹、邏輯嚴密、文字鮮明具體,語句簡煉明了。具體內容可包括:
(1)簡述驗證結論或分析討論得出的最後論點。
(2)說明結論適用范圍。
(3)說明研究成果的意義。
(4)對該項工作台的發展和展望。
7、參考文獻
標明文章或書名、作者姓名、雜志名稱、出版年月、出版部門。正文中引用他人的結論、調查、實驗數據時,應在引用內容上角註上參考文獻序號。
8、對外學術刊物要求除非外文標題、姓名、單位、摘要。
二、綜合評述性文章
綜述是某一科技領域在一定時期內進展情況的綜合性評述文章,它又是反映作者本人見識的科技報告。綜是文的基礎,評是文的經緯。
綜述論不是一般性的動態報導,是經作者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後,以自己的研究或生產實踐為基礎,系統地總結專業領域在一定階段的進展,並通過分析歸納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一種具有指導意義的工作。
1、綜述一般應包括下列內容:問題的提出—歷史發展—現狀分析—趨向預測和改進建議。
2、寫綜述應注意下列各點。
(1)勿將綜述與自己的某項研究工作台混雜為一篇文章,寫成既非綜述又非科研報告的文章,綜述的重點是比較和評價,故對自己的研究工作進行評價是不適宜的。
(2)勿做第二手綜述文章,也就是在別人的幾篇綜述的基礎上加些個人見解而捏成的綜述。
(3)切勿泛泛空言,充斥套話和形容詞語,毫無參考價值,也無新的見解。
(4)材料和觀點應統一,避免介紹材料過多而評述太少,具體的太少而議論過多。
(5)評述國外情況要面向國內,討論過去和現在,要以現在為主。
(6)理論和實踐應統一,放眼而不虛誇,嚴謹而不拘泥,既定量的生產數據為佐證,又有從長遠發展與理論研究而提出的方向性論斷。
(7)科技研究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要多從推廣可行性方面提出估計和措施。
(8)要提綱挈領,突出重點。不要平鋪羅列「各家之言」。綜述的關鍵是精談,一般細節應簡略。
三、農業技術指導類文章
主要介紹重點農技推廣項目和農業先進技術成果,傳授先進的農業技術模式,針對生產實際問題提出指導性建議。
一般寫法:就某個生產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辦法。或介紹某個研究對象的特徵特性,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提出配套應用技術。必要時需介紹經濟效益。
1、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建議。介紹某種病蟲草鼠害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危害作物情況,提出綜合防治技術建議。或某作物、某時期多種病蟲草鼠害的識別及防治技術建議。發布病蟲預測預報,並提出防治技術建議。
2、介紹農作物優良品種。主要說明品種特徵特性,增產效果,配套栽培技術要點及適應區域。如果是育種報告,需嗇材料組合及選育過程。
3、農作物栽培技術。介紹某種單項技術的應用效果,技術要點及有關注意事項。介紹某作物的特徵特性,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提出綜合(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建議。
4、施肥技術。介紹某種肥料特性,或某種施肥技術,增產效果,施用技術。或談某種作物需肥規律,提出合理施肥技術建議。
5、農業環保方面。可以探討農田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治理辦法,低產土壤的改良技術,農田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方法。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等。
四、農業試驗總結(報告)的寫法
(一)試驗名稱:即試驗的題目,包括試驗年限和單位。
(二)正文內容
1、試驗的目的和依據:簡要敘述要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對生產上和科學上有什麼意義。
2、試驗的材料和方法:簡單扼要地正確敘述試驗從那方面研究,都是什麼內容,採用了什麼材料和方法。
主要應講明:
(1)試驗處理內容:各處理是什麼品種或什麼措施。
(2)試驗地概況:土壤、土質、肥力、地勢等。
(3)試驗小區面積、排列方法、重復次數。
(4)田間措施:供試品種、整地、播種、施肥、管理、收獲等方面的時間、措施。
(5)試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事故和發生的偶然事件均應簡要說明。如施錯肥、打錯葯、鼠雀牲畜食害、不測的天氣災害等。
3、試驗結果分析:主要包括生育期調查、性狀分析、產量分析、試驗顯著性檢驗等。
首先應將試驗數據分類列出統計表格。然後分專題逐項分析。先分析增產效果顯著的處理、與對照比較生育期差異、植株性狀差異、產量差異究竟有多大,用文字簡要說明,然後分析其它處理。
對那些比較重要的生育性可以拍出照片附在總結中。對那些有一定變化規律的數據,可以繪制出條形圖、簡單直方圖、曲線圖、點式圖等。配合文字分析,增加透明變。
分析試驗結果,應當條理分明,有重點地預以論述,每個專項問題要提得鮮明,推論必須合理。避免內容累贅,論點模糊,使人厭煩和糊塗。
當現象間、數據間或有關結果間發生矛盾時,如果不是資料的錯誤,應格外注意分析,重要的矛盾應同時提出,以供進一步研究。
4、結論:判斷試驗結果成功與失敗,說明試驗結果在生產上或科學上的作用和有關體會,在討論中提出尚待明確的問題和今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五、有關投稿要求
1、選題及內容應與刊物所設欄目及報道範圍一致。內容要有新意或具地方特色,避免與刊物發表的文章內容雷同。文稿力求語言精煉,論點明確,論據充分,數據可靠,論證合乎邏輯,結論正確。內容應注意保守國家機密。
2、寫作格式。標題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標題下寫清作者的郵政編碼、工作單位、職務(職稱)和姓名;文稿章節分段按國家標准1、1.1、1.1.1……號碼順序編排。標題號頂格寫,後面空1格。
3、表、圖編繪要求。文稿中的表格和圖不宜太多。表格採用三線表形式,表題、表頭文字表達與編制要完整精煉,表中內容不能與文章內容重復,數據要完整、准確;形態特徵圖或曲線坐標圖用電腦(出激光樣)或硫酸紙繪制,圖中要有圖例,文稿中要留出圖位。
4、計量單位及符號使用標准。講師單位用法定計量單位,在技術性稿件中用正體小寫外文符號表示,不能再用下述括弧內的漢字寫法,如:
長度用km(公里)、m(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不再用里、丈、尺、寸、公尺、公分;
面積用k㎡(平方公里)、h㎡(公頃)、㎡(平方米)、c㎡(平方厘米)、m㎡(平方毫米);
體積用m3(立方米)、cm3(立方厘米)、mm3(立方毫米);
重量用t(噸)、㎏(千克)、g(克)、mg(毫克);
ppm停止使用,表示數量時改用10-6,表示濃度時改用mg/㎏。
考慮到廣大讀者的實際情況,面積單位仍可使用「畝」;
時間年、天、小時、分、秒用漢字書寫。
5、數字用法規則。表示世紀、年代、年、月、日、時間(年份用全稱),表示計量和有統計意義的數字,表示序數和編號中數字用阿拉伯數字;當數字作為詞素構成定型詞、片語、慣用語時,當表示農歷時,相鄰2個數字並列連手錶示概數時,星期幾、形容詞前的數字、名詞前的字「—」等用漢字數字。例如:三四天、七八十種、十滴水、二萬五千里長征、相差十萬八千里、正用二十日、一品紅。阿拉伯數字范圍號為「~」;百分數范圍,前一個數的百分號「%」不能省略。
6、漢字及專用名詞術語使用要求。文稿中漢字以新華字典為准,不得使用繁體字和自造字。專用名詞術語要規范、標准,不得使用地方方言。專業名稱要用學名,不得使用俗名、土名和別名,含量用劑型不能省略,商品名稱只能在括弧內註明。
7、外文字母書寫規則。文稿中外文字母需打字或用印刷體書寫,並註明文種、大小寫和正斜體、上下角字、數字以及易混淆的字母必須書寫清楚。
8、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根據1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布的《標點符號用法》,標點符號有點號、標號兩在類,共16種。
點號7種:句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問號(?)、感嘆號(!);
標號7種:引號(「」)、括弧(( ))、省略號(……)、破折號(——)、連接號(— —)、書名號(《》)、間隔號(·)、著重號(.)、專名號(__)。
9、文稿用鋼筆在16開方格稿紙上抄寫清楚,字跡工整,切勿潦草,標點使用要正確。也可提供計算機列印稿或軟盤文稿(同等內容稿件優先錄用,編輯部可直接掃描編排,或給編輯部發電子郵件,中國農技推廣)。來稿文責自負,不得一稿多投,自留底稿,錄用與否、恕不退稿。6個月未收到刊物錄用稿件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不願修改者請在來稿時一並聲明。《黑龍江農業》不用油印、復印、復寫稿件,不錄用3個月可自行處理。
10、有關文章字數要求。《黑龍江農業》:綜述、專論、工作研究等在2500字以內,也有達到3500字的。農業技術指導稿件一般在1000—2000字之間,也有達到3000—3500字的。農家之友欄目1000字以內。
《中國農技推廣》:專題要文、廳局長論談、科技論壇等一般不超過3000字,也有達到3500—5000字的。農業技術指導類一般1000—2000字,不超過3000字。
《農村實用工程技術》:技術稿件一般不超過2000字,少數為1000字或3000字。長篇文章講座搞連載。可投作物種植、實施園藝、節水灌溉等欄目。
專業學術期刊:每篇論文(包括圖表)以不超過5000字為宜,最多不得超過8000字。個別期刊充許登載字數(包括圖表)在1—2萬字以上的論文。特別歡迎短小精悍的文章;簡報不超過2000字,研究通訊每篇限在700字以內。
11、來稿請在文章末寫明第一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務、職稱、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編、聯系電話等。《中國農技推廣》要求在信封上註明投稿欄目。
論文舉例
我在前些年有關刊物上選擇了一些寫得比較好的文章作為範文,供大家參考。它們的特點是文章寫得比較規范,用詞准確,分析透徹,技術實用,有指導意義。
一、科技論文
1、軟科學論文:
加入WTO對我國農技推廣體系的影響與對策
作者:夏敬源,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文化 郵編:100026,發表在《中國農技推廣》2002年第3期10—12頁。
內容:前言,1.當前我國農技推廣體系與國際市場接軌存在的主要問題;1.1推廣理念不適應;1.2職能定位不適應;1.3管理體制不適應;1.4推廣方法不適應;1.5保障措施不適應;1.6法規法則不適應;2.加入WTO我國農技推廣體系的影響分析;2.1間接影響;2.2直接影響;3.農技推廣體系應對入世挑戰的思路與對策;3.1創新推廣理念;3.2科學定位職能;3.3理順推廣體制;3.4轉換運行機制;3.5改進推廣方法;3.6提高全員素質;3.7支持力度加大;3.8加強法製法規建設。5300多字。
2、硬科學論文
油桐尺蠖種群數量變化規律及動態模型研究
作者:湖南省常德市林業局 趙星、周艷初、喻傳明
湖南省保靖縣林業局 余中虎
發表在《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1993、9(2)、124—126、130頁。
內容:摘要,關鍵詞,1.材料與方法;1.1調查點的位置;1.2調查方法;1.3種群動態模型建立方法(譜波分析就是富里葉級數);2.結果與分析;2.1油桐尺蠖蛹種群數量變化規律;2.2油桐尺蠖蛹種群動態模型的建立及檢驗;3.結論與討論。參考文獻有4條,附英文標題姓名,3500多字。
二、綜述類文章
例1:以色列現代農業印象
作者: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高級農藝師、朱世俊,郵編410005,發表在《中國農技推廣》2000年第3期14—15頁(海外窗口)。
內容:前言,1、水與農業灌溉;2、品種與種子商品現代化;3、農業與溫室;4、農業技術與農技推廣。大約3000多字。
例2:國內外農業科技動態簡介
作者:樺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於振東
發表在1997年樺川縣農業技術培訓教材中。
內容:一、國外農業科技動態簡介:1、培育良種;2、農業生產日趨工廠化;3、田間管理向自動化過渡;4、合理施肥灌溉;5、用科學方法防治病蟲草害。二、國內農業科技新成果簡介:1、糧豆薯栽培技術;2、經作園藝栽培技術;3、植保技術;4、土肥技術;5、農業工程技術:(1)大型機械;(2)小四輪配套機械;(3)植保機械;(4)灌溉設施;(5)抗旱技術;(6)培育新品種;(7)電子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三、農業技術指導類文章
例1:大豆菟絲子的防治
作者:劉漢民 江蘇國營新曹農場植保站 郵編224246,發表在《中國農技推廣》2000年第4期43頁(植物醫院)
內容:前言,1.大豆被害症狀;2.防除菟絲子的措施;2.1精選豆種;2.2輪作換茬;2.3深翻土壤;2.4肥料充分腐熟;2.5寬行條播;2.6人工拔除;2.7葯劑防除;2.7.1土壤處理;2.7.2莖葉處理。
例2:中國香稻及栽培技術
作者:湖北省武六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彭志文,郵編435400,發表在《中國農技推廣》2002年第2期30頁。
內容:1.主要特徵特性;1.1米質;1.2生育期;1.3形態特徵及產量;2.主要栽培技術。大約1200字。
例3:西芹的特性及栽培技術
作者:遼寧東亞種子集團公司邵長順
遼寧東亞國際種苗有限公司李博
發表在《黑龍江農業》2000年第1期31頁
內容:前言(西芹簡介),1.對環境條件的要求;1.1西芹對溫度要求嚴格;1.2西芹對水分要求嚴格;1.3西芹對土壤要求嚴格;1.4西芹對肥料(營養)要求嚴格;2.栽培技術;2.1栽培季節;2.2播種育苗;2.3合理定植;2.4田間管理;2.5適時採收。
例4:水稻機械深施肥技術的應用與效果
作者:黑龍江省虎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劉為民
黑龍江省虎林市農機化技術推廣站 姜國勝
發表在《中國農技推廣》2002年第3期56頁。
內容:前言(技術簡介);1.機械深施肥技術在我市的應用;1.1試驗跟蹤調查情況;1.1.1試驗處理;1.1.2試驗條件;1.1.3秋季考種測產情況;2.機械深施肥技術作用特點;2.1提高化肥利用率;2.2化肥深施後能明顯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2.3施肥均勻,減少揮發,滿足水稻生育需要;2.4省工省肥,減少污染;3.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3.1作業地塊要平整,田內無稻草等雜物;3.2秧苗要壯;3.3肥料標准;3.4肥箱防水、肥料防潮;3.5每天作業完成必需要清理肥箱。
例5:鹽鹼對水稻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作者:全素榮等,遼寧省凌海市植物保護站,郵編121200,發表在《中國農技推廣》2002年第2期49頁(沃土原野)。
內容:前言(鹽大地地概況);1.鹽鹼對水稻生產的危害;1.1危害基本情況;1.2危害程度;2.治理方法;2.1選種抗鹽鹼優良品種;2.2培育壯秧,增強抗鹽鹼能力;2.3建立標准化田間工程,確保灌排暢通;2.3.1單排單灌;2.3.2深溝排水;2.4洗鹽鹼;2.5科學施肥;2.6調節鹽鹼2.7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大約1200多字。
四、試驗總結(報告)
例1:大豆窄行密植不同品種(品系)的增產潛力分析
作者:王成,黑龍江省農科院合江農科所,郵編154000,發表在《黑龍江農業》1999年第6期第30頁。
內容:前言;1、試驗材料及方法;2、結果分析;3、結論。三年試驗,參試12個品種。
例2:必寧特防除水稻插秧田雜草試驗研究
作者:於振民 綏化地區植檢植保站,郵編152054,發表在《黑龍江農業》2000年第2期23—24頁,約1300字。
內容:前言;1.供試葯劑;2.試驗處理;3.試驗設計及調查方法;3.1除草效果調查;3.2水稻安全性調查;3.3田間測產調查;4.試驗結果(4.1、4.2、4.3);5.結論(5.1、5.2、5.3)。
Ⅲ 列舉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業科技著作。
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業科技著作《齊民要術》,《王楨農書》
元朝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還有王禎編著的《農書》和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
Ⅳ 農業百科全書是指哪部農學著作
魏晉南北朝時期,堪稱「農業網路全書」的農學著作是北魏後期賈思勰(生卒年不詳)所著的《齊民要術》。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在中國古代,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人們在農業生產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一些人便將這些經驗和技術進行總結,集結成書,產生了許多農學著作。在《齊民要術》之前,已有多種農書問世,其中以西漢的《汜勝之書》最為著名。
《汜勝之書》是西漢晚期的一部重要的農學著作,作者汜勝之是漢成帝時人,曾在關中平原地區教授農民耕種,取得了成功。該書總結了西漢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術,主要內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則、播種日期的選擇、種子處理、個別作物的栽培、收獲、留種以及貯藏技術等。詳細記載了包括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13種作物的栽培技術。書中提到的區種法、溲種法、耕田法、種麥法、種瓜法、種瓠法、穗選法、調節稻田水溫法及桑苗截乾法等,都體現出一定的科學精神。該書早已亡佚,幸好一些片段在《齊民要術》中被多處徵引,使後人得以窺該書之一斑。
氾勝之像《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作者賈思勰,是北魏末期益都(今山東益都)人。賈思勰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非常好學。賈家世代務農,非常重視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在家族學風和務農風氣的影響下,賈思勰從小便注意對農業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他博覽群書,廣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後研究農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賈思勰成年後,曾任高陽太守等職,足跡遍布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並向一些有豐富經驗的農民請教,獲得了許多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中年以後,他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他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在實踐中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到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54)期間,他綜合一些傳統文獻中記載的農業技術資料、當時流傳的歌謠、詢問老農獲得的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經歷,寫成了這部著名的農書。
《齊民要術》中的「齊民」,是指老百姓,「要術」是指生產方法,是一部系統總結農業生產技術的農學專著。全書共10卷,92篇。正文約7萬字,注釋約4萬字,共11多萬字。此外,書前還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一般認為,《雜說》是後人所加。該書引用前人著作多達150餘種,記載的農諺有30多條。全書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各種農作物的栽培,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及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對所有的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
賈思勰在書中系統總結了精耕細作、深耕細耙、中耕除草等經驗,從理論上說明了這些技術措施的重要意義。他非常重視選育良種對於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的重要作用。詳細地敘述了播種前應怎樣選種、曬種、浸種以及用葯物或肥料拌種等種子的處理方法。該書用較大篇幅介紹了蔬菜種植、果樹和林木的扦插、壓條、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樹撫育方面的技術。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蟲害的措施,還記述了果農熏煙防霜害的方法。該書還總結了家畜家禽的飼養經驗,並搜集了許多獸醫處方,涉及外科、內科、傳染病、寄生蟲病等多方面。書中還記載了制曲、釀酒、制醬、做醋、煮餳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藝。最為難能可貴的是,賈思勰在書中還初步提出了生物和環境的相互聯系以及生物遺傳和變異的關系問題。他介紹了許多改變舊遺傳性、創造新品種的經驗,涉及人工選擇、人工雜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種原理。19世紀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他的人工選擇思想就是從「一部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中得到啟發的,而這部書就是《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比較系統地總結了我國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初步建立了農業科學體系,是一部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農業網路全書」。書中提到的許多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直到今天仍在普遍應用。
Ⅳ 精確農業的文獻-精確農業
名為「精確農業」的高科技農業示範工程,即利用衛星、遙感、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高新技術於農業生產,以提高產量,降低能耗。這項國際先進的農田耕作技術成熟後將向全國推廣,以解決我國地少人多的農業發展瓶頸、減少污染和浪費,走農業持續發展的道路。
精確農業是在美國、加拿大和歐盟一些國家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模式。它的特點是「精確」,它利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遙測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做到精確作業、精確施肥和精確估產。
波特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農民,他駕駛拖拉機在田裡工作,表面上看它和別的農民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他的拖拉機上裝了一部586電腦,從屏幕上可看到面積達700公頃的玉米和大豆田的地圖,計算機還會告訴他哪個地方需要施肥,施多少肥。如果再裝一個衛星信號接收器,就可以收到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發出的遙感遙測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進行精確的土壤調查、合理施肥、作物估產、農業環境監測和土地合理利用等。
土壤調查和合理施肥可減少用肥量,減少浪費、減少投入,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土壤調查首先要採集土壤樣品,如在播種之前,農民駕駛適合地形的車輛在土地上行駛一遍,採集土壤樣品數據,並輸入計算機;同時全球定位系統精確記錄下樣品採集地的位置,繪出土壤成分分布圖。另外,存入計算機的施肥軟體就能根據不同土壤、不同肥料類型和不同作物的施肥標准,推薦最佳方案,做到合理施肥。
作物估產不但能較准確監測產量,還能繪出產量分布圖。當農民駕駛聯合收割機收割玉米時,玉米棒就碰動收割機上計數器的開關,從而計算出收割的玉米棒子數;與此同時,衛星全球定位系統記錄收割這些玉米棒時收割機所處的地理位置,這樣就可畫出產量分布圖和計算出每塊土地的產量,根據產量分布圖也可判斷出何處缺肥,需要施多少肥。
精確農業能針對各條塊農田的土壤結構。肥力狀況和作物生長情況等因素的精確測量和計算,提出種子、化肥、生長劑、除草劑、殺蟲劑等的合理用量。美國農業生產部依阿華州艾姆斯土壤耕作實驗室制訂了一項「衛星指導農業生產聯合計劃」,在種植大豆、玉米、燕麥和苜蓿的450公頃農田上進行試驗,每隔13米收集一組農田各種數據信息,輸入計算機,並同時在拖拉機上安裝了無線電信號接收系統,接收衛星信號,並確定自身位置。拖拉機即可根據聯合計劃,進行各種農業生產活動。
Ⅵ 求生態農業方面的參考文獻
[編輯本段]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與特點
中國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生態農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綜合性。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多樣性。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高效性。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持續性。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Ⅶ 急需一篇現代農業新技術論文,字數3000字以上,題目新穎,條理清晰。有參考文獻地址有借鑒。將非常感謝你
***蘋果產業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
***位於甘肅東部,子午嶺西麓。東接陝西黃陵,南臨彬縣、旬邑,西連長武,北壤本省寧縣。全縣共轄10鄉鎮、111個行政村、695個村民小組,5.19萬戶,23.37萬人,總面積197.9萬畝,耕地43萬畝。全縣平均海拔1460米,平均氣溫8.3℃,年均降雨量630毫米,無霜期180天左右。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優越,是一個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旱塬農業縣,是蘋果栽植的最佳適宜區域,蘋果栽培歷史悠久。
一、蘋果生產現狀
近年來,***立足縣情,因地制宜,緊緊圍繞「興果、富民、強縣」的總體目標,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狠抓栽植上規模,強化管理增效益,使蘋果生產成為本縣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縣果園面積達到15萬畝,其中蘋果11.8萬畝,占總面積的78.6%。由於管理水平和蘋果質量的逐年提高,果品優質率和戶銷率也大大提高,分別達到了60%和75%。所產紅富士蘋果1996、1997連續兩年在全省林果產品交易會上榮獲金獎,秦冠蘋果1998年又獲得全國蘋果鑒評「葫蘆島杯」金獎,長富2號2000年又在國家優質產品博覽會上獲得第一名。以「隴蜜」牌商標命名的正寧蘋果,在全省乃止全國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全縣蘋果產量達到2400萬公斤,產值21萬元,果品總產值佔全縣農業總產值的18%。全縣已建成集體、個體私營加工企業15家,年加工各類果品150噸,加工增值250萬元,實現利稅75萬元,建成50噸以上果庫20座,30噸果庫30座,10噸果庫86座,小果窖1460孔,年貯藏能力達到400萬公斤,增值70多萬元。組建果行21個,果品運銷隊39個,年運銷果品600萬公斤,創稅210多萬元。
二、蘋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水平相對較低。正寧經濟落後,農民生活水平較低,部分果農收入有限,對果園投入明顯不足,經營管理不到位,大部分果園果樹生長緩慢,結果少或不結果,商品果數量較少,直接影響了果園效益。如經過調查,部分未結果果園粗放的果園戶,至今溫飽問題還未解決,更談不上對果園的投入和管理了。永和鎮果農李歲虎,1999年建園6畝,至今未見1分錢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難。
2、高新技術推廣滯後。由於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致使一些名優新品種及高新技術不能及時引進,科研項目的試驗、示範、推廣工作受到限制,嚴重製約了正寧蘋果生產向高層次、高水平邁進。如果實套瓶、生物防蟲等高新技術,仍未全面推廣到所有果園中去。
3、產業化步伐亟待加快。正寧蘋果內在品質在國內屬上乘水平,與國際市場差距也不大,但外觀、包裝質量與山東、遼寧主產區及國外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優質商品率偏低,不到國外的三分之一,尤其是產後處理和加工貯藏環節薄弱,果品產後消毒、清潔、分級、打蠟、包裝、冷藏到銷售等一系列產後處理技術還處於空白,嚴重影響著果品的貯藏壽命、貨架期和增值效率。如***至今還未建成一家大型現代化的果品加工廠和果品保鮮貯藏庫,果品產後處理尚處於起步階段。
4、品種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正寧以晚熟紅富士為主要品種,其它早、中熟品種較少,鮮果和加工品種比例失調,不適應市場四季需要和多品種發展的要求,更新換代品種少,優良品種覆蓋率低。如經過調查,全縣70%的果園品種以長富2、秋富1為主,秦冠、新紅星也佔有一定比例。早熟品種皇家嘎拉,加工品種澳洲青蘋占的比例很少,不足5%。
5、***財力較弱,資金到位困難。對蘋果產業的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科研經費缺乏,物資投入不足,影響和制約全縣果業的快速發展。經調查,縣鄉財政對蘋果產業的投入很少,每年不足10萬元,基本發揮不了作用。
三、 發展蘋果生產的主要對策和措施
(一)發展思路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突出黃土高原蘋果種植區域優勢,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依靠科技,調整布局,優化結構,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主抓果園科學管理,推行無公害和綠色果品生產技術標准,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運用多種經營模式,建立基地,培育龍頭企業,扶持加工、貯藏、運銷大戶,加快蘋果生產的產業化進程,最終實現「種苗無毒化,品種優良化,布局合理化,技術標准化,果品安全化,經營一體化,服務便利化」。
(二)發展目標
全縣蘋果在現有10萬畝的基礎上,從2006年開始,每年新發展2萬畝,力爭5年內蘋果面積再新增10萬畝,累計全縣蘋果面積達到20萬畝,總產量達到9000萬公斤,總產值達到1.5億元。
(三)發展措施
***蘋果生產要按照產業化發展新要求,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及時調整布局,加快發展速度,致力於提高商品市場佔有率和經濟增長率,努力建成以市場為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供、銷一條龍的蘋果產業建設新格局。為此,我們認為應抓好以下幾點:
1、強化組織領導,形成建設合力。各級政府都要加強對蘋果產業化的領導,蘋果作為***的主要支柱產業,從栽、管、銷、加各個環節,必須加強領導力量,由政府牽頭,加強蘋果產業的戰略研究,在發展上要長遠規劃,加快產業化進程。要廣開渠道、多設窗口,開拓市場,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改坐等客為招商引客,互惠互利,講求信譽,全縣上下同唱興果、富民、強縣「一台戲」的建設新格局。
2、合理產業布局,調整品種結構。要根據正寧自然條件,選擇適宜品種,繼續按照「三帶一片一區」的發展格局,北塬以重點村、規模片建設為重點,南塬果帶要不斷擴大規模,力爭在「十五」期末迅速建成具有區域規模優勢的10萬畝優質蘋果基地。與此同時,要瞄準市場搞調整,要穩定現有紅富士面積,發展其它名優特新品種基地。品種的適宜與否,對蘋果以後的產量、質量、效益都起著長遠的、決定性的作用。從目前和今後市場行情分析,早、中、晚熟品種以1:5:14為理想的搭配比例。這個比例有利於蘋果授粉完全,能保證優質蘋果的多樣性,又可延長上市時間,充分保證市場需求。對缺乏競爭力、病蟲害嚴重、經濟效益差的老品種蘋果園,下大決心改劣換優,首選品種應為皇家嘎拉、煙富1、煙富2、新世界等。其特點是樹勢強健、易成花、早結果、座果率高、豐產、穩產、果實色澤鮮艷,味香、成熟期正是瓜果淡季,且售價高於紅富士,在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要以市場為導向,千方百計引進推廣優質蘋果新品種,在時間上要爭取主動,在品種上要領先,在意識上要超前,堅持引、選、育並重的方針,不斷增加新品種資源,做到生產一代,貯備一代,選育一代,更新一代,確保所產蘋果能以優取勝,以優擴大銷路,以優佔領市場,提高產品知名度。
3、積極推廣實用技術,實施優果戰略。我縣是旱作農業區,乾旱是制約果品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過抗旱耕作措施,調節並滿足蘋果樹對水分的需求。一般可採取三種措施:(1)園土保墒。通過初春耙磨、夏季中耕、秋末冬初深翻等措施保住土壤墒情。也可採取覆蓋地膜、雜草、秸桿、綠草等方式保墒。(2)通過合理施肥、調整樹體結構、調整果樹負載量等途徑提高樹體自身吸水力和抗旱性。(3)針對果樹不同生長季節對水分需求量的大小及自然降水量的多少,進行合理灌溉,滿足果樹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實施優果戰略,必須採取五方面措施:(1)合理負載。根據果樹樹齡、生長勢、品種特性等相關因素,合理調整結果量,以達到穩產、豐產、優質的目的。(2)疏花疏果。按照「人工先疏蕾、後疏花、再定果」的原則落實疏花疏果措施,經克服「大小年」,提高座果率和果實品質。(3)摘葉轉果。在9月上旬,通過適度摘除果實周圍遮光葉片,轉動果實方向來促進果實全面著色,增進果實品質,提高商品價值。(4)果實套袋。在疏花疏果工作結束之後,及時實施果實套袋,可預防病蟲、鳥害,減少農葯殘留,促進果實著色,增加含糖量,提高商品價值。(5)噴施微量元素。通過葉面噴布鈣、鐵、硼、鋅、銅等微量元素,促進果樹正常生長發育,全面提高果實品質。
4、加強隊伍建設,完善服務體系。要加大科技推廣力度。盡快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路,要優化提高縣一級,重點健全鄉一級,普及村一級,興辦各種形式的果農協會,構建一個上下聯動和左右貫通的服務體系。同時,要加強各級技術隊伍的培訓工作,特別是要狠抓農民技術培訓工作,全面推廣專業化、程序化、標准化的果園管理制度,落實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果園生草、疏花疏果,單果管理、限產增質,摘葉轉果,分期採收,化學調節,生物防蟲等先進技術。
5、培育龍頭企業,加快形成產業鏈。構造龍型經濟是產業化的關鍵,但龍型經濟必須通過龍頭企業來牽引。為此,要著眼於市場,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產業化建設的突破口來抓,形成由龍頭企業帶動果品產業化經濟鏈。一是建立以果品銷售為龍頭的流通企業。組建***蘋果開發集團公司,做到上聯市場,下聯農戶,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與果農簽訂產銷合同,及時將果農生產的果品打入市場,適時組織供給果農急需的生產資料,使企業與果農組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聯合體,徹底解決果品銷售問題。二是建立以果品貯藏加工為龍頭的開發企業。要著力建立以千噸氣調庫為主體,簡易窖、小土窖為補充的果品貯藏體系,貯果能力達到1500萬公斤,實現旺季貯存,淡季銷售,調劑餘缺,保鮮增值。同時,要考察論證果品清洗、分級、上蠟生產線和果汁、果酒、果茶、果脯等加工生產線,做到多條腿走路,緩解市場供需矛盾,全方位增收創收。
6、培育市場體系,促進果品流通。構造龍型經濟必須把產品帶入市場經濟的大循環,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體系。一是開辟有形市場。要隨著果品產業的大開發,在***永和鄉、湫頭鄉、周家鄉等主要果品生產區,建立一批批發銷售市場,為外地客商提供交易場所,擴大產品銷路;二是開拓無形市場。主要是要求企業或聯合體努力提供優質服務,強化產品質量監督管理,講求信譽,以產品和服務質量佔領市場。三是擴大經營網路。在充分發揮業務部門經營主渠道的同進,正確引導果農進入流通領域,興辦各種購銷組織,發動有能力、有特長的社會各界群眾組成購銷聯合體,千軍萬馬搞運銷,推動果業商品經濟的發展。
7、借鑒先進經驗,制定激勵政策。一要用足用活用好關於西部大開發、老區建設、扶貧開發等優惠政策,特別是今年中央1號文件關於鼓勵農民增收的有關政策,切實制定***果業開發的優惠政策,為蘋果產業的開發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充分抓住國家關於取消農林特產稅的有利時機,加大對果農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計增加果園的經濟效益,調動農民栽果的積極性。三要解決果樹科研經費短缺問題,縣財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於引種、育苗、試驗、推廣、培育、獎勵等,以促進蘋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Ⅷ 關於綠色農業的科技論文2500字
綠色農業的科技論文你這題都沒寫完整 ,還打算會有人能給你解答,請你下次細心點, 不要這么粗心 。也稍微負點責任,別人幫你是好意,請你尊重一下幫助你的人。也維護一下網路知道良好的求知氛圍。謝謝. 把題目寫清楚,我回答你。這次先採納了吧。
Ⅸ 農業科技論文可以報哪些獎項,如何報獎
評審職稱有用的,農業栽培技術,管理技術,或者農業相關的某一部分都可以的。農業科技論文在相關的農業期刊上面發表後,保留原件和復印件,以後評審農藝師,農技師之類的時候有用,相當有用,必須用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