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刺文言文
『壹』 一錢斬吏文言文翻譯
原文:
南昌某,父為國子助教,隨任在京。偶過延壽寺街,見書肆中一少年數錢買《呂氏春秋》,適墮一錢於地。某暗以足踐之,俟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視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後某以上捨生入謄錄館,謁選,得江蘇常熟縣尉。束裝赴任,投刺謁上台。時潛庵湯公,巡撫江蘇,十謁不得一見。巡捕傳湯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掛彈章矣。問所劾何事?曰:「貪。」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贓款?必有舛錯。急欲面陳。巡捕入稟,復傳湯公命曰:「汝不記昔年書肆中事耶?為秀才時,尚且一錢如命;今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篋,為紗帽下之劫賊乎?請即解組去,毋使一路哭也!」
某始悟日前叩姓氏者,即潛庵湯公,遂慚愧罷官而去。
翻譯:
南昌有個人,他的父親為國子監助教(學官名),他跟隨父親生活在京城。偶然一次經過延壽寺街,看到書店中有一個少年正在數著錢買《呂氏春秋》,正好有一個銅錢落在地上。這個人偷偷用腳踩上,等到少年離去然後彎腰去拾起來。旁邊坐著一個老翁,注視他了很長時間,忽然起來問這個人的姓名,然後冷笑而去。
後來者個人以上捨生(科舉名詞)的身份進入謄錄館,通過面試任命,得到江蘇常熟縣尉的官職。於是整裝去上任,拿著名帖拜見上級。當時湯潛庵先生,是江蘇的巡撫,這個人十次求見都沒成。巡捕傳來湯大人的話說,這個人不必去上任了,因為湯大人已經上奏彈劾他了。這個人問彈劾他什麼事?回答說:「貪心。」這個人想自己還沒有上任,哪來的贓款呢?一定有誤會。急忙要面見辯解。巡捕進府稟報,又傳湯大人的話說:「你不記的當年書店中的事了?當秀才的時候,尚且視一文錢如命;如今僥幸去作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賄,做一個戴紗帽的劫匪嗎?馬上解任走吧,別使一縣的百姓都痛哭!」
這個人才醒悟當時問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湯潛庵湯大人,於是非常慚愧辭官走了。
『貳』 戴若思悔過文言文翻譯
白話釋義:
戴若思是廣陵人。戴若思有風度儀表,性情閑適爽朗,年少時喜歡游士俠客,不拘節操行止。適逢陸機前去洛陽,船上裝載的貨物很多,戴若思就和他的同夥劫持了船隻。戴若思登上岸後,坐在可以折疊的胡床上,指揮同夥,都各得其所。
陸機觀察他的舉止,知道他不是平常人,在船艙(甲板)上遠遠地對他說:「你有這樣的才能,卻還做搶劫的事!」戴若思感動醒悟,就流下淚來,扔下寶劍走向陸機。陸機和他交談,對他非常賞識,便與他結下友誼。
後來戴若思被舉薦為孝廉,到了洛陽,陸機向趙王司馬倫舉薦說:「我看廣陵的處士戴若思,三十歲年紀,思想足以研究深邃的事理,才識足以識別人才;安貧樂道,不追慕世俗之風,砥礪操守樹立德行,猶如清潔的井水;他實在是東南一帶的遺寶,朝廷的奇異的美玉。
希望您留意考察,不使忠誠公允的話因人而廢。」司馬倫就起用了他,任命他擔任沁水縣令,(但他)沒有就任,接著就去武陵探望父親。當時同郡人潘京平素有鑒別力,以知人而出名,戴若思的父親讓他找潘京交談,交談不多時潘京就稱贊他有公輔的才能。
因為討賊有功,被賜予秣陵侯。元帝為晉王時,讓戴若思擔任尚書。中興建國後,讓他擔任中護軍,轉任護軍將軍、尚書僕射,戴若思都拒絕任職。
征發投遞名帖求官的千人為軍吏,調揚州百姓家奴一萬人作士兵分配給他,以散騎常侍王遐為軍司,鎮守壽陽,與劉隗同出京城。元帝親臨他的軍營,慰勞勉勵將士,臨出發時祭祀路神餞行,擺酒宴寫詩(送行)。
戴若思到合肥時,王敦興兵作亂,朝廷頒發詔令讓戴若思回兵鎮守京都,進封驃騎將軍,和右衛將軍郭逸在大桁的北面夾道修築營壘。不久南京失守,戴若思和各路軍隊進攻南京,朝廷軍隊失敗。戴若思帶領百餘名部下赴朝廷接受詔命,和公卿百官在南京見到王敦。
王敦問戴若思說:「前面的戰斗你還有餘力嗎?」戴若思不道歉回答說:「怎敢有餘力,只是力量不足罷了。」王敦又說:「我的這一舉動,天下人認為怎樣?」戴若思說:「看到的人認為是叛逆,體諒你的人認為是忠誠。」王敦笑著說:「你真稱得上是會說話。」
王敦的參軍呂猗擔任台郎,有寫文章的才能,性情尤為姦邪諂諛,戴若思任尚書時,厭惡呂猗的為人,呂猗也因此十分恨他。到了這時,呂猗勸說王敦:「周顗、戴若思都有很高的聲望,足以迷惑眾人,近來他們的言語竟然沒有愧色。
您如果不除掉他們,恐怕有再次舉兵的災患,這是將來的憂患啊。」王敦認為他的話是正確的,加上平素忌恨他們,不久派鄧岳、繆坦拘捕了戴若思並殺害了他。戴若思平素有很高的威望,天下的有識之士無不為之痛惜。平息叛賊後,皇帝下詔追贈他為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號為曰簡。
原文:
戴若思,廣陵人也。若思有風儀,性閑爽,少好游俠,不拘操行。遇陸機赴洛,船裝甚盛,遂與其徒掠之。若思登岸,據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
機察見之,知非常人,在舫屋上遙謂之曰:「卿才器如此,乃復作劫邪!」若思感悟,因流涕,投劍就之。機與言,深加賞異,遂與定交焉。
若思後舉孝廉,入洛,機薦之於趙王倫曰:「伏見處士廣陵戴若思,年三十,思理足以研幽,才鑒足以辯物;安窮樂志,無風塵之慕,砥節立行,有井渫之潔;誠東南之遺寶,宰朝之奇璞也。
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廢。」倫乃辟之,除沁水令,不就,遂往武陵省父。時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鑒,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與語,既而稱若思有公輔之才。
以討賊有功,賜爵秣陵侯。帝為晉王,以為尚書。中興建,為中護軍,轉護軍將軍、尚書僕射,皆辭不拜。發投刺王官千人為軍吏,調揚州百姓家奴萬人為兵配之,以散騎常侍王遐為軍司,鎮壽陽,與劉隗同出。帝親幸其營,勞勉將士,臨發祖餞,置酒賦詩。
若思至合肥,而王敦舉兵,詔追若思還鎮京都,進驃騎將軍,與右衛將軍郭逸夾道築壘於大桁之北。尋而石頭失守,若思與諸軍攻石頭,王師敗績。
若思率麾下百餘人赴宮受詔,與公卿百官於石頭見敦。敦問若思曰:「前日之戰有餘力乎?」若思不謝而答曰:「豈敢有餘,但力不足耳。」
又曰:「吾此舉動,天下以為如何?」若思曰:「見形者謂之逆,體誠者謂之忠。」敦笑曰:「卿可謂能言。」敦參軍呂猗為台郎有刀筆才性尤奸諂若思為尚書惡其為人猗亦深憾焉。
至是,乃說敦曰:「周顗、戴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眾,近者之言曾無愧色。公若不除,恐有再舉之患,為將來之憂耳。」
敦以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鄧岳、繆坦收若思而害之。若思素有重望,四海之士莫不痛惜焉。賊平,冊贈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曰簡。
此文出自唐朝房玄齡所寫的《晉書》。
(2)投刺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相公庄鎮房庄)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
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
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房玄齡出生於官宦之家。曾祖房翼,北魏鎮遠將軍、宋安郡守,襲壯武伯;祖父房熊,釋褐州主簿;父親房彥謙,好學,通涉《五經》,富有辯才,是魏、齊間的山東學者。
房玄齡自幼耳濡目染,頗承其父遺風。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家經書,又向父親學得一手好書法,工草隸。十八歲時,齊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縣尉。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晉陽留守李淵率兵入關,房玄齡於渭北投靠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參軍。
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
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擊破王世充後,認為張亮「倜儻有智謀」,遂推薦給李世民,任秦王府車騎將軍,委以心膂」。
其他,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節,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經房玄齡舉薦以後,得到李世民重用的,後都位至卿相。
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負責管理文牘,每逢軍書奏章,停馬立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
李淵對房玄齡深加嘆賞,對侍臣講:「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秦王陳說事務,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對面說話一樣。」
後來,隱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官屬,房玄齡與杜如晦一並被驅斥於外任。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幫助李世民謀得帝王之位,李世民稱贊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功為一等。房玄齡因功進爵為邢國公。
『叄』 文言文的翻譯
1 http://..com/question/74992377.html
253.郭琇面劾權臣
康熙間,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訥而下,實以郭瑞卿為最剛正。瑞卿名琇。當明珠②柄政時,行為專恣,朝野多側目。郭剛直性成,嘗於明珠壽日,臚舉③其劣跡,列人彈章上之④。旋復袖草疏,乘車至明邸,踵門⑤投刺⑥。明以其素倔強,來謁不易,肅冠帶迎之。及入,長揖不拜,坐移時,故頻頻作引袖狀。明喜問曰:「御史⑦公近來興致不淺,豈亦有壽詩見賜乎?」郭日:「否、否。」探袖出視,乃一彈章。明取讀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無禮,劾及故人,應受罰。」連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趨而出,座客大駭愕。未幾而廷訊明珠之旨下矣。
(選自近代·徐珂《清稗類鈔》)
[注釋]①山左:指山東。②明珠:滿人,當時主持朝政。③臚(1ú)舉:列舉。④列入彈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彈劾的奏章送給皇上。⑤踵門:親自上門。⑥投刺:遞上名片。⑦御史:指郭琇,時任左都御史。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識]
「移時」及其他。文言中表示時間概念的詞較多:俄、頃、旋、須臾等表示一會兒;移時、未幾、食頃等表示不多時;久、良久等表示較長時間。
參考資料:http://blog.shbbs.cn/user1/2998/archives/2006/11167.html
3
晏殊在考取進士時,發現考題是他曾經做過的,於是他向主考官說明了情況,主考官很欣賞他的這種品質,直接錄用了他
4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板橋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新萬,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廩(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聚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約於是年前後,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中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約於本年賣畫揚州,陸續約十年時間。其子亦約於本年夭折。39歲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
44歲,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為范縣縣令,兼暑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連任七年。60歲年底,卸去縣官職務。
63歲與李禪、李方膺合作《三友圖》。
73歲4月作《竹石圖》,5月3日作《修竹新篁圖》。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身後無子,以鄭墨之子鄭田過繼,葬子城東之管阮庄(今大垛鎮管阮村)。
板橋《閑居》雲:「荊妻拭硯磨新墨,弱女持箋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夜間誤以指在徐氏體膚上畢恭畢敬練習,徐氏雲:「人各有體」。這句話觸動了板橋,於是從古人的書體中學一半,撇一半,創立了「六分半書」。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歲後又一女。
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應試,結果中了
舉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進士,五年之後被任命為山東范縣縣令。
范縣地處黃河北岸,有十萬人口,而縣城裡卻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不如一
個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鄭板橋就出了個怪招:讓人把縣衙的牆壁打了許多的
洞。別人不解,去問他,他說這是出出前任官的惡習和俗氣。
五年之後,鄭板橋調任山東濰縣縣令。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
迴避」和「肅靜」牌子,不許鳴鑼開道。有時還穿著布衣草鞋,微服訪貧問苦。
有一次夜裡出去,聽到有間茅草屋裡傳出陣陣讀書聲。一看原來是一個叫韓夢周
的貧困青年在苦讀。鄭板橋就拿出自己的銀子資助他,後來韓夢周參加科舉考試
中了進士。
鄭板橋因為失去了獨子,他總是經常尋訪孤兒,然後傾力相助。縣學里的孩
子放學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讓人給送飯,又想到孩子們走泥路容易壞鞋,就
讓人找些舊鞋送給他們。
在遇到災荒時,鄭板橋都具實呈報,力請救濟百姓。他還責令富戶輪流舍粥
供飢民糊口。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俸祿。他刻了一方圖章明志:「恨不得填滿普
天飢債」。在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官倉借糧給百姓應急。下屬們都勸他慎
重從事,因為如果沒有上報批准,擅自打開官倉,要受懲處。鄭板橋說:「等批
下來百姓早就餓死了,這責任由我一人來承擔!」鄭板橋的果斷救活了很多人。
秋後,如果遇上了災年,百姓們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乾脆讓人把債券燒了,百
姓們都很感謝他這個體恤百姓、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一些麻煩。由於他常下鄉體察民情,上
級來視察時常找不到他,免不了要責問。在乾隆十七年時濰縣發生了大災害,鄭
板橋因為申請救濟而觸怒了上司,結果被罷了官。
臨行前,百姓都來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毛驢,一頭自己騎,一頭讓人騎著
前邊領路,一頭馱行李。做縣令長達十二年之久,卻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見了都
很感動,依依不捨。鄭板橋向濰縣的百姓贈畫留念,畫上題詩一首:
烏紗擲去不為官,
囊橐蕭蕭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
秋風江上作漁桿。
從此,鄭板橋回鄉以畫竹為生度過了他貧寒而很有氣節的一生。他一生只畫
蘭、竹、石。他認為蘭四時不謝,竹百節長青,石萬古不敗。這正好與他倔強不
馴的性格相合。他的畫一般只有幾竿竹、一塊石、幾筆蘭,構圖很簡單,但構思
布局卻十分巧妙,用墨的濃淡襯出立體感。竹葉蘭葉都是一筆勾成,雖只有黑色
一種,但能讓人感到蘭竹的勃勃生氣。
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
工詩、詞,善書、畫 。
詩詞不屑作熟語 。
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 。
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 。
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 。
間亦以畫法行之 。
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 。
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 。
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 。
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 。
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 。
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 。
為「揚州八怪」之一 。
卒年七十三 。
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
《揚州畫舫錄、國(清)朝畫徵續錄、桐陰論畫、墨林今話、墨林韻語、隨園詩話》 。
鄭板橋詞集
石頭城
懸岩千尺,借歐刀吳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盡,萬里洪濤噴薄。王浚樓
船,旌麾直指,風利何曾泊。船頭列炬,等閑燒斷鐵索。
而今春去秋來,一江煙雨,萬點征鴻掠。叫盡六朝興廢事,叫斷孝陵殿閣。山
色蒼涼,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腳。數聲漁笛,蘆花風起作作。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八十萬軍飛一炬,風卷灘前黃葉。樓艫雲
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咸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絕。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
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桃葉渡
橋低紅板,正秦淮水長,綠楊飄撇。管領春風陪舞燕,帶露含凄惜別。煙軟梨
花,雨嬌寒食,芳草催時節。畫船簫鼓,歌聲繚繞空闊。
究竟桃葉桃根,古今豈少,色藝稱雙絕?一縷紅絲偏系左,閨閣幾多埋沒。假
使夷光,薴蘿終老,誰道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艷說江楫。
勞勞亭
勞勞亭畔,被西風一吹,逼成衰柳。如線如絲無限恨,和風和煙。江上征帆,
尊前別淚,眼底多情友。寸言不盡,斜陽脈脈凄瘦。
半生圖利圖名,閑中細算,十件常輸九。跳盡胡孫妝盡戲,總被他家哄誘。馬
上旌笳,街頭乞叫,一樣歸烏有。達將何樂?窮更不如株守。
莫愁湖
鴛鴦二字,是紅閨佳話,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兒女態,釀出禍胎冤藪。前殿金
蓮,後庭玉樹,風雨催殘驟。盧家何幸,一歌一曲長久!
即今湖柳如煙,湖雲似夢,湖浪濃於酒。山下藤蘿飄翠帶,隔水殘霞舞袖。桃
葉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詞人口。風流何罪?無榮無辱無咎。
長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綠楊蔭里。赭白青黃牆砌石,門映碧溪流水。細雨餳
簫,斜陽牧笛,一徑穿桃李。風吹花落,落花風又吹起。
更兼處處繰車,家家社燕,江介風光美。四月櫻桃紅滿市,雪片鰣魚刀。淮水
秋清,鍾山暮紫,老馬耕閑地。一丘一壑,吾將終老於此。
台城
秋之為氣,正一番風雨,一番蕭瑟。落日雞鳴山下路,為問台城舊跡。老蔓藏
蛇,幽花賤血,壞堞零煙碧。有人牧馬,城頭吹起 篥。
當初面代犧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門律。何事餓來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再
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硬語,英雄淚在胸臆。
胭脂井
轆轆轉轉,把繁華舊夢,轉歸何處?只有青山圍故國,黃葉西風菜圃。拾橡瑤
階,打魚宮沼,薄暮人歸去。銅瓶百丈,哀音歷歷如訴。
過江咫尺迷樓,宇文化及,便是韓擒虎。井底胭脂聯臂出,問爾蕭娘何處?清
夜遊詞,後庭花曲,唱徹江關女。詞場本色,帝王家數然否?
高座寺
暮雲明滅,望破樓隱隱,卧鍾殘院。院外青山千萬疊,階下流泉清淺。鴉噪松
廊,鼠翻經匣,僧與孤雲遠。空梁蛇脫,舊巢無復歸燕。
可憐六代興亡,生公寶志,絕不關恩怨。手種菩提心劍戟,先墮釋迦輪轉。青
史譏彈,傳燈笑柄,枉作騎牆漢。恆沙無量,人間劫數自短。
孝陵
東南王氣,掃偏安舊習,江山整肅。老檜蒼松盤寢殿,夜夜蛟龍來宿。翁仲衣
冠,獅麟頭角,靜鎖苔痕綠。斜陽斷碣,幾人系馬而讀。
聞說物換星移,神山風雨,夜半幽靈哭。不記當年開國日,元主泥人淚簇。蛋
殼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風燭殘。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方景兩先生廟
乾坤欹側,藉豪英幾輩,半空撐住。千古龍逢源不死,七竅比干肺腑。竹杖麻
衣,朱袍白刃,樸拙為艱苦。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閎顛散適,岳降維申甫。彼自承平吾破裂,題目原非一路。十
族全誅,皮囊萬段,魂魄雄而武。世間鼠輩,如何妝得老虎!
宏光
宏光建國,是金蓮玉樹,後來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選色。燕子銜
箋,春燈說謎,夜短嫌天窄。海雲分付,五更攔住紅日。
更兼馬阮當朝,高劉作鎮,犬豕包巾幘。賣盡江山猶恨少,只得東南半壁。國
事興亡,人家成敗,運數誰逃得?太平隆萬,此曹久已生出。
鄭板橋的簡介
清代的鄭板橋,是歷史上的傑出名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一、讀書、教書 鄭燮(1693--1766),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他的先祖於明洪武年間由蘇州閶門遷居興化城內 至汪頭,至鄭板橋已是第十四代。父親鄭之本,字立庵,號夢陽,廩生, 鄭板橋故居 品學兼優,家居授徒,受業者先後達數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時鄭板橋出生,其時家道已經中落,生活十分拮據。三歲時,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歲又失去繼母鄭夫人。乳母 費氏是一位善良、勤勞、朴真的勞動婦女,給了鄭板橋悉心周到的照顧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成了鄭板橋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鄭板橋資質聰慧,三歲識字,至八、九歲已在父親的指導下作文聯對。少時隨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橋讀書。十六歲從鄉先輩陸種園先生學 填詞。大約在二十歲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歲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鄭板橋首次赴北京,於漱雲軒手書小楷歐陽修<<秋聲賦>>。二十六歲至真州 之江村設熟教書。三十歲,父親去世,此時板橋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詩,慨嘆鄭生三十無一營」 二、賣畫揚州 由於生活困苦,鄭板橋在三十歲以後即棄館至揚州賣畫為生,實救困貧,託名風雅」。在揚州賣畫十年期間,也穿插著一些旅遊活動。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鄭板橋曾作詩以致哀。三十二歲出遊江西,於廬山結識無方上人和滿洲士人保祿。三十三歲,出遊北京,與禪宗尊宿 及其門羽林諸子弟交遊,放言高論,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間,結織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瓊崖主人。三十五歲,客於通州。 三十六歲,讀書於揚州天寧寺,手寫<<四書>>各一部。三十七歲時,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歲,徐夫人病歿。鄭板橋十載揚州,結論了許多 畫友,金農、黃慎等都與他過往甚密,對他的創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極大的影響。 三、中舉人、進士及宦遊 1732年,鄭板橋四十歲,是年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捷音>>詩。為求深造,赴鎮江焦山讀書。現焦山別峰庵有鄭板橋手書木刻 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歲,在北京,參加禮部會試,中貢士,五月,於太和殿前丹墀參加殿試,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進士,為賜進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筍圖>>並題詩曰我亦終葵稱進士,相隨丹桂狀元郎」,喜悅之情溢於言表。1737年,四十五歲, 滯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圖仕進,未果,南歸揚州.得江西程羽宸資助,娶饒氏。乳母費氏卒。1739年,四十七歲,作七律四首贈淮南監運使虞見曾。1740年, 四十八歲,為董偉業<<揚州竹枝詞>>作序。1741年,四十九歲,入京,侯補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禮誠款待。 四、作吏山東 鄭板橋五十歲時,即1742年春天,為范縣令兼署小縣朝城,始訂定詩、詞集。1743年,五十一歲,將<<道情十首>>幾經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饒氏生子。鄭板橋宰范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歲,自范縣調署濰縣。是年山東大飢,人相食。濰縣原本繁華大邑,然自是年災荒連年,救災便成了鄭板橋主持濰縣政事的一項 重要內容,他開倉賑貨,令民具領券供給,又大興工役,修城築池,招遠近飢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食之。盡封積粟之家,活萬餘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輪,盡毀借條,活民無算。濰縣飢民出關覓食,板橋感嘆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學士高斌和都御史劉統勛為特使到山東放賑,板橋隨之。秋大熟,濰縣災情 漸趨緩解,飢民也由關外絡繹返鄉,板橋作<<還家行>>紀其事。為防水浸寇擾,捐資倡眾大修濰縣城牆。秋末,書<<修濰縣城記>>。1751年,海水溢,板橋至濰縣北邊 禹王台勘災。 鄭板橋作官意在得志則澤加於民」,因而他理政時能體恤平民和小商販,改革弊政,並從法令上、措施上維護他們的利益,板橋宰濰期間勤政廉政,無留積,亦無冤民」, 深得百姓擁戴。 濰縣富商雲集,人們以奢靡相容,鄭板橋力倡文事,發現人才,留下了許多佳話。1747年,滿洲正黃旗人、侍講學士德保主試山東,板橋同在試院,相與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東。鄭板橋為書畫史,參與籌備,布置天子登泰山諸事,卧泰山絕頂四十餘日,常以此自豪,鐫一印章雲乾隆柬封書畫史」。1749年,五十七歲,饒氏所生之子又於興化 病歿。與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園。重訂<<家書>>、<<詩鈔>>、<<詞鈔>>,並手寫付梓。1750年撰<<板橋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狀元橋,作<<文昌祠記>>。1751年, 五十九歲,作<<難得湖塗>>橫幅。1752年,主持修濰縣城隍廟,撰<<城隍廟碑記>>。在<<文昌祠記>>和<<城隍廟碑記>>里,板橋力勸濰縣紳民修文潔行」,在濰且百姓間產生了 相當大的影響。同年,與濰縣童生韓鎬論文,並作行書七言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鄭板橋在濰縣任上著述頗多,其<<濰縣竹枝詞>>四十首尤為膾炙人口。 五、再次賣畫揚州 民於順處皆成子,官到閑時更讀書」。官濰七年,板橋無論是在吏治還是詩文書畫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為時所重」。 板橋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場的種種黑暗,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抱負難以實現,歸田之意與日俱增。1753年,鄭板橋六十一歲,以為 民請賑忤大吏而去官。去濰之時,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畫像以祀,並自發於濰城海島寺為鄭板橋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後,板橋賣畫為生,往來於揚州、興化之間,與同道書畫往來,詩酒唱和。1754年,鄭板橋游杭州。復過錢塘,至會稽,探禹穴,游蘭 亭,往來山陰道上。1757年,六十五歲,參加了兩淮監運使虞見曾主持的虹橋修禊,並結識了袁枚,互以詩句贈答。這段時期,板橋所作書畫作品 極多,流傳極廣。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橋卒,葬於興化城東管阮庄,享年七十三歲。板橋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鄭墨之子鄣田嗣。 畫 鄭板橋善畫竹、蘭、石、松、菊等,而以體貌疏朗、風格勁健的蘭竹最為著稱。他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極工而後能寫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板橋畫竹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收到了多不亂,少 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效果。板橋所畫之竹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意在筆先」趣在法外」。板橋畫蘭,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 蘭之爛漫天性。板橋畫石,骨法用筆,先勾出石的外貌輪廓,有時配以蘭竹,極為協調統一。鄭板橋的畫給當時清代書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廣大知識分子, 勞動人民視為珍寶,不惜重金爭購,廣為流傳。 鄭板橋畫扇 相傳,清朝的鄭板橋在晚年時,曾在濰縣當縣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趕集,見一賣扇的老太太守著一堆無人問津的扇子發呆。鄭板橋趕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見扇面素白如雪,無字無畫,眼下又錯過了用扇子的季節,自然也就沒有人來買了。鄭板橋在詢問的過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貧困,決定幫助她。於是,鄭板橋向一家商鋪借來了筆、墨、硯台,揮筆潑墨。只見冉冉青竹、吐香幽蘭、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飛到扇面上,又配上詩行款式,使扇面詩畫相映成趣。周圍的看客爭相購買,不一會兒功夫,一堆扇子便銷售一空
5以:把,用。
之:代詞,代王恭坐薦上這件事情。
意思是(身上沒有多餘的東西,清貧。)
具有(大方,傾囊相授,重義輕利)的品德。
『肆』 秦檜專權文言文翻譯
宋朝秦檜做宰相時,長久專權作威作福。士大夫中有人說了合他心意的話,立刻就可以獲得顯赫的權勢,甚至有的低級官員升至副宰相這樣的執政高官也 只需一二年時間。人們都懷著飛黃騰達、迅速升遷的願望,所以在京城做官的都不願意到外地去任職,這種情形在當時已十分普遍。當時有個叫王仲荀的官員,以滑 稽的處世方式與士大夫們交往。一天,秦府里聚集了許多賓客,大家分等級按次序坐著。但是等了很長一段時間,秦檜也沒有出來接見他們。王仲荀坐在偏遠的席位 上,他就上前說:「今日宰相還未出堂,眾官員等得久了,我有一個小笑話,希望幫助大家提提神,免得睏倦,怎麼樣啊?」大家都知道他善於開玩笑,就爭先恐後 伸著脖子聽他說。於是他大聲地說:「從前有一個當官的,出去拜訪客人還沒有回來。這時有一個客人來訪,他遞了名片求見。看門人告訴他主人不在。客人便勃然 大怒,斥責看門人說:『你怎麼那麼大膽子!凡是說人死了,才能說不在。我與你家主人交往很深,所以才來拜見,難道你家主人就不忌諱這種說法嗎!你竟敢用 「不在」來詛咒他,我一定要等他回來,當面告訴他,讓他治你的罪。』看門人慌忙謝罪道:『小人我確實不知道這個忌諱,希望官人您能原諒。只是今天早晨來拜 訪我家主人的官人,我全是這樣對他們說的。您認為不妥,那應當用什麼話來謝客呢?』客人說:『你家主人既然出去未回,你只要說外出了就行了。』看門人聽了 皺眉說:『可是我家主人寧可死,就是忌諱『出外』二字。」滿座的人聽了都大笑。
『伍』 文言文里 「投」 一般都什麼意思吖
投 tóu
〈動〉
(1) (會意。從手,從殳。殳( shū),古兵器。合起來表示手拿兵器投擲。本義:投擲)
(2) 同本義 [throw]
投,擿(擲)也。——《說文》
受其書而投之。——《左傳·昭公五年》
投我以桃。——《詩·大雅·柳》
毋投與狗骨。——《禮記·曲禮上》
投之深淵些。——《楚辭·招魂》
欲投鼠而忌器。——《漢書·賈誼傳》
以肉投餒虎。——《史記·魏公子列傳》
作投擊勢。——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投以骨。——《聊齋志異·狼三則》
復投之。
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又如:投兵(向人投擲兵刃。謂誅殺);投注(投擲);投食(投擲食物);投紱(棄去印綬)
(4) 跳進去;投入(專指自殺行為) [throw oneself into]
務光因自投於河。——《韓非子·說林上》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呂氏春秋·察今》
(5) 又如:投河;投江;投井
(6) 投棄,拋棄 [mp;abandon]
投諸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平生懷仗劍,慷慨即投筆。——劉希夷《從軍行》
停杯投箸。——唐· 李白《行路難》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王勃《滕王閣序》
棄甲投戈。——《廣東軍務記》
(7) 又如:投簪(丟掉固定帽子的簪子。比喻棄官);投傳(投棄符信);投檄(投棄徵召的文書);投綸(投棄釣具);投筆(棄文而就他業);投策(棄鞭;棄杖);投畀(拋棄)
(8) 使射影於,特指向一定方向 [cast]。如:樹影投在窗戶上;投視(投射目光);把眼光投到來訪者身上
(9) 遞送 [deliver]。如:投片(投遞名片);投文(投遞狀紙);投謁(投遞名帖求見);投牒(呈遞訴狀);投書(投交書信。亦指所投交的書信);投狀(呈遞文狀);投劾(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投刺(投遞名帖);投名(投遞名帖)
(10) 投奔。前往依靠別人 [go to sb. for shelter]
欲往投之。——《資治通鑒》
欲投吳巨。
(11) 又如:投赴(投奔);投止(投奔托足;投宿)
(12) 投靠,前去依靠別人生活。古時指投奔權貴,求得託身。多指賣身為奴 [go and seek refuge with sb.]。如:投親(投靠親戚);投充(投靠權勢人家充當奴僕以得到庇護);投托(投靠託身);投化(投順歸化);投附(投順歸附)
(13) 投身,獻身於 [throw oneself]。如:投款(誠懇地歸順;投降);投脫(投靠躲避;投奔);投效(自己請求效力);投首(投降);投伏(投降屈服);投殞(損身殞命);投拜(投身下拜。指投降或歸附);投死(效死);投軀(捨身;獻身);投地(投體下拜)
(14) 投宿,臨時住宿 [seek temporarylodging]
暮投石壕村。——唐· 杜甫《石壕吏》
(15) 又如:投驛(投宿驛站);投歸(投宿);投到(投宿);投暮(傍晚)
(16) 靠近 [be near to]。如:投老(垂老;臨老);投明(破曉);投晚(向暮,傍晚);投曉(臨曉);投到(及至;等到)
(17) 放逐 [banish]。如:投荒(被迫或被流放到荒遠的地方);投山竄海(放逐到荒涼邊遠地區);投裔(流放邊荒之地);投解(解送)
(18) 放置 [put]。如:投閑(置身於清閑境地)
(19) 贈送,作為禮物送給 [present]。如:投贈(贈送);投獻(進獻禮物或進呈詩文)
(20) 頓,用力往下踩[stamp]
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21) 進獻。投獻 [offer]。如:投匭(向皇帝上書言事);投誠(投獻誠心);投贄(進呈詩文或禮物求見);投文(投贈文章)
(22) 乘;伺 [take advantage of]。如:投隙(乘隙;伺機)
(23) 相合;迎合 [cater to;pander to]。如:投口(投合口味;適口);投洽,投漆(情投意合);意氣相投
(24) 投入,投進。
投之江中。《呂氏春秋·察今》
投江死。——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投火死。——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詞性變化
--------------------------------------------------------------------------------
◎ 投 tóu
〈名〉
(1) 投壺的省稱。中國古代宴會時的游戲。設特製之壺,賓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為勝,負者飲 [a game ring feast in which the winner was decided by the number of arrows thrown into a distant pot]
侍投則擁矢。——《禮記·少儀》
(2) 骰子。賭具 [dice]。骨制,成正立方體,六面分別刻一點至六點之數,擲之以決勝負。點著色,故也稱「色子」
(3) 姓
◎ 投 tóu
〈介〉
表示方位、方向,相當於「朝」、「向」 [to]
撥馬投西便走。——《三國演義》
『陸』 古文中的投是什麼意思
投 tóu
〈動〉
(1) (會意。從手,從殳。殳( shū),古兵器。合起來表示手拿兵器投擲。本義:投擲)
(2) 同本義
投,擿(擲)也。——《說文》
受其書而投之。——《左傳·昭公五年》
投我以桃。——《詩·大雅·柳》
毋投與狗骨。——《禮記·曲禮上》
投之深淵些。——《楚辭·招魂》
欲投鼠而忌器。——《漢書·賈誼傳》
以肉投餒虎。——《史記·魏公子列傳》
作投擊勢。——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投以骨。——《聊齋志異·狼三則》
復投之。
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又如:投兵(向人投擲兵刃。謂誅殺);投注(投擲);投食(投擲食物);投紱(棄去印綬)
(4) 跳進去;投入(專指自殺行為)
務光因自投於河。——《韓非子·說林上》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呂氏春秋·察今》
(5) 又如:投河;投江;投井
(6) 投棄,拋棄
投諸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平生懷仗劍,慷慨即投筆。——劉希夷《從軍行》
停杯投箸。——唐· 李白《行路難》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王勃《滕王閣序》
棄甲投戈。——《廣東軍務記》
(7) 又如:投簪(丟掉固定帽子的簪子。比喻棄官);投傳(投棄符信);投檄(投棄徵召的文書);投綸(投棄釣具);投筆(棄文而就他業);投策(棄鞭;棄杖);投畀(拋棄)
(8) 使射影於,特指向一定方向 。如:樹影投在窗戶上;投視(投射目光);把眼光投到來訪者身上
(9) 遞送 。如:投片(投遞名片);投文(投遞狀紙);投謁(投遞名帖求見);投牒(呈遞訴狀);投書(投交書信。亦指所投交的書信);投狀(呈遞文狀);投劾(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投刺(投遞名帖);投名(投遞名帖)
(10) 投奔。前往依靠別人
其他釋義:
投 tóu
〈名〉
(1) 投壺的省稱。中國古代宴會時的游戲。設特製之壺,賓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為勝,負者飲
侍投則擁矢。——《禮記·少儀》
(2) 骰子。賭具 。骨制,成正立方體,六面分別刻一點至六點之數,擲之以決勝負。點著色,故也稱「色子」
(3) 姓
◎ 投 tóu
〈介〉
表示方位、方向,相當於「朝」、「向」
撥馬投西便走。——《三國演義》
『柒』 文言文中「同學」怎麼表達
文言文中「同學」可稱為:「同硯(tónɡ yàn)」。
『捌』 急~~~幫忙幾句文言翻譯!!!
(1)一日,坐於秦府賓次,朝士雲集,待見稍久.——有一天,王仲荀在秦檜的府上坐客,當朝的官吏像雲彩一樣集在這里,等待接見已經很長時間了。
(2)乃抗聲曰:「昔有一朝士,出謁未歸,有客投刺於門,看門人告之以某官不在.——王仲荀就大聲說:「過去有一個朝廷的官兒,出門拜訪別人沒有回來,有一個客人把自己的名片給了門人,門人告訴客人這個朝廷的官不在家。」
(3)我與某官厚,故來相見,某官獨無忌諱乎!——我與這個朝廷的官交情深,所以來看望他,這個朝廷的官難道沒有什麼忌諱嗎!
(4)我必俟其來,面白以治汝罪,看門人惶恐謝曰:」小人誠不曉忌諱,願官人寬之.但今朝士留謁者,例告以如此,若以為不可,當復作何語以謝客?」——我一定等他回來,當面告訴他讓他治你的罪,門人害怕地辭謝說:「我實在不知道什麼忌諱,願您寬恕我,只是今天我家在朝廷當官的留下拜謁他的,照例以這種話告訴客人,您要是認為這樣不好,應當說什麼話來辭謝客人呢?」
(5)汝官既出謁未歸,第言某官出外可也.——你家的官員既然出去拜訪別人沒有回來,只說某某官外出就行了。
語出宋 岳珂《桯史·卷七·朝士留刺》,原文是:
秦檜為相,久擅威福。士大夫一言合意,立取顯美,至以選階⑴一二年為執政⑵,人懷速化之望,故仕於朝者,多不肯求外遷。重內輕外之弊,頗見於時。時有王仲荀者,以滑稽游公卿間。一日,坐於秦府賓次,朝士雲集,待見稍久。仲荀在隅席,輒前白曰:「今日公相未出堂,眾官久伺,某有一小話,願資醒困,何如?」眾知其善謔,爭竦聽之。乃抗聲曰:「昔有一朝士,出謁未歸,有客投刺⑶於門,閽者⑷告之以某官不在。客勃然發怒,斥閽曰:『汝何敢爾!凡雲人之死者,乃稱不在。我與某官厚,故來相見,某官獨無諱忌乎!而敢以此詛之耶!我必俟其來,面白以治汝罪』閽惶恐謝曰:『小人誠不曉忌諱,願官人寬之。但今朝士留謁者,例告以如此,若以為不可,當復作何語以謝客?』客曰:『汝官既出謁未歸,第言某官出外可也。』閽愀然蹙額曰:『我官人寧死,卻是諱出外二字。』」滿座大噱。
『玖』 文言文「投」的翻譯有幾種
投 tóu
〈動〉
(1) (會意。從手,從殳。殳( shū),古兵器。合起來表示手拿兵器投擲。本義:投擲)
(2) 同本義 [throw]
投,擿(擲)也。——《說文》
受其書而投之。——《左傳·昭公五年》
投我以桃。——《詩·大雅·柳》
毋投與狗骨。——《禮記·曲禮上》
投之深淵些。——《楚辭·招魂》
欲投鼠而忌器。——《漢書·賈誼傳》
以肉投餒虎。——《史記·魏公子列傳》
作投擊勢。——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投以骨。——《聊齋志異·狼三則》
復投之。
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又如:投兵(向人投擲兵刃。謂誅殺);投注(投擲);投食(投擲食物);投紱(棄去印綬)
(4) 跳進去;投入(專指自殺行為) [throw oneself into]
務光因自投於河。——《韓非子·說林上》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呂氏春秋·察今》
(5) 又如:投河;投江;投井
(6) 投棄,拋棄 [mp;abandon]
投諸渤海之尾。——《列子·湯問》
平生懷仗劍,慷慨即投筆。——劉希夷《從軍行》
停杯投箸。——唐· 李白《行路難》
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王勃《滕王閣序》
棄甲投戈。——《廣東軍務記》
(7) 又如:投簪(丟掉固定帽子的簪子。比喻棄官);投傳(投棄符信);投檄(投棄徵召的文書);投綸(投棄釣具);投筆(棄文而就他業);投策(棄鞭;棄杖);投畀(拋棄)
(8) 使射影於,特指向一定方向 [cast]。如:樹影投在窗戶上;投視(投射目光);把眼光投到來訪者身上
(9) 遞送 [deliver]。如:投片(投遞名片);投文(投遞狀紙);投謁(投遞名帖求見);投牒(呈遞訴狀);投書(投交書信。亦指所投交的書信);投狀(呈遞文狀);投劾(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投刺(投遞名帖);投名(投遞名帖)
(10) 投奔。前往依靠別人 [go to sb. for shelter]
欲往投之。——《資治通鑒》
欲投吳巨。
(11) 又如:投赴(投奔);投止(投奔托足;投宿)
(12) 投靠,前去依靠別人生活。古時指投奔權貴,求得託身。多指賣身為奴 [go and seek refuge with sb.]。如:投親(投靠親戚);投充(投靠權勢人家充當奴僕以得到庇護);投托(投靠託身);投化(投順歸化);投附(投順歸附)
(13) 投身,獻身於 [throw oneself]。如:投款(誠懇地歸順;投降);投脫(投靠躲避;投奔);投效(自己請求效力);投首(投降);投伏(投降屈服);投殞(損身殞命);投拜(投身下拜。指投降或歸附);投死(效死);投軀(捨身;獻身);投地(投體下拜)
(14) 投宿,臨時住宿 [seek temporarylodging]
暮投石壕村。——唐· 杜甫《石壕吏》
(15) 又如:投驛(投宿驛站);投歸(投宿);投到(投宿);投暮(傍晚)
(16) 靠近 [be near to]。如:投老(垂老;臨老);投明(破曉);投晚(向暮,傍晚);投曉(臨曉);投到(及至;等到)
(17) 放逐 [banish]。如:投荒(被迫或被流放到荒遠的地方);投山竄海(放逐到荒涼邊遠地區);投裔(流放邊荒之地);投解(解送)
(18) 放置 [put]。如:投閑(置身於清閑境地)
(19) 贈送,作為禮物送給 [present]。如:投贈(贈送);投獻(進獻禮物或進呈詩文)
(20) 頓,用力往下踩[stamp]
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21) 進獻。投獻 [offer]。如:投匭(向皇帝上書言事);投誠(投獻誠心);投贄(進呈詩文或禮物求見);投文(投贈文章)
(22) 乘;伺 [take advantage of]。如:投隙(乘隙;伺機)
(23) 相合;迎合 [cater to;pander to]。如:投口(投合口味;適口);投洽,投漆(情投意合);意氣相投
(24) 投入,投進。
投之江中。《呂氏春秋·察今》
投江死。——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投火死。——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詞性變化
--------------------------------------------------------------------------------
◎ 投 tóu
〈名〉
(1) 投壺的省稱。中國古代宴會時的游戲。設特製之壺,賓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為勝,負者飲 [a game ring feast in which the winner was decided by the number of arrows thrown into a distant pot]
侍投則擁矢。——《禮記·少儀》
(2) 骰子。賭具 [dice]。骨制,成正立方體,六面分別刻一點至六點之數,擲之以決勝負。點著色,故也稱「色子」
(3) 姓
◎ 投 tóu
〈介〉
表示方位、方向,相當於「朝」、「向」 [to]
撥馬投西便走。——《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