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楊士奇文言文

楊士奇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2 18:13:38

『壹』 文言文《楊士奇》

當時交趾發生好多叛亂.明朝多次派軍隊征討,都失敗了..交趾地區統治者派人私下向明請求立陳氏後為王

『貳』 文言文士奇愛泥翻譯

士奇泥愛
士奇①晚年泥愛②其子,莫知其惡,最為敗德事。若藩、臬、郡、邑③或出巡者,見其暴橫,以實來告,士奇反疑之,必語以子書曰:「某人說汝如此,果然,即改之。」子稷得書,反毀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④以鄉里故,撓其所行,以此誣之。」士奇自後不信言子之惡者。有何附譽子之善者,即以為實然而喜之。由是,子之惡不復聞矣。及被害者連奏其不善之狀,朝廷猶不忍加之罪,付其狀於士奇,乃曰:「左右之人非良,助之為不善也。」而有奏其人命已數十,惡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法司。時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猶慰安之,恐致憂。後歲余,士奇終,始論其子於法,斬之。鄉人預為祭文,數其惡流⑤,天下傳誦。
【注釋】①士奇:即楊士奇,明江西泰和人。惠帝時以史才被薦入翰林。成祖時為翰林編修。仁宗時為大學士,英宗時為少師,與大學士楊榮、楊薄共同執政,合稱「三楊」,是明代中期重臣。②泥(nì)愛:溺愛,寵愛。③藩、臬(niè)、郡、邑:即藩司、臬司、郡守、縣令。④男:兒子。⑤惡流:一系列的罪惡。
9.對下面語句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士奇自後/不信言子之惡者 B.士奇/自後不信言子之惡者
C.士奇自後不信/言子之惡者 D.士奇自後不信言/子之惡者
10.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故( ) 論( )
11.用自己的話說說「由是,子之惡不復聞矣」這句話的意思。(2分)
12.楊士奇對報告其子劣跡和稱頌其子的態度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2分)( 書村網 www.mcqyy.com )
13.「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結合選文內容,談談你希望父母如何對待正在成長中的自己。(2分)

參考答案:書村網整理
1、 9.B
10.故:…的緣故論:處置
11.從此,他兒子的惡行再也傳不到他耳朵里了。
12.①士奇反疑之,自後不信言子之惡者。②有何附譽子之善者,即以為實然而喜之。
13.略
翻譯:士奇晚年溺愛他的兒子,卻不知道他兒子品行非常惡劣。如果有地方官員或者上級派來巡查的人知道了他兒子的暴橫行為,向他據實報告,士奇反而懷疑人家。必定把報告給他兒子看,並說:「某某說你是這樣的(行為),如果真是這樣,你應該馬上改正。」他的兒子稷看了之後,反而誣蔑那個人說:「某某在那裡就是這樣做的,兒子我為了鄉親們,阻撓了他的行為,所以他誣告我。」士奇從此不相信那些說自己兒子壞話的人了。如果有人拍馬屁說他兒子好話,他就當作是實話,很喜歡聽。從此,他兒子的惡行再也傳不到他耳朵里了。而後有人上奏朝廷說他兒子犯下數十條人命,惡不可言,朝廷沒辦法將案子送交司法官員處理。當時士奇老了,生了病,朝廷還派人慰問他,擔心他(為兒子的事情)憂愁。過了一年多,士奇去世了,朝廷才依法處置了他兒子,將其斬首。(士奇)的鄉親們預先給他兒子寫了祭文,將他的罪惡一一列出,讓天下人都知道。

『叄』 文言文《楊翥德量》的閱讀題及答案是什麼

閱讀題:1、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表現出楊翥的什麼特點?

2、這篇文章的譯文是什麼?

答案:1、告訴了我們做人要寬宏大量,表現出他胸懷寬廣。

2、楊翥做修撰的時候,住在京城,他的一個鄰居家丟了雞,便罵是姓楊的偷去了.家人把這件事告訴了楊翥,楊翥說:街坊中又不是只有我一家姓楊.又有一個鄰居,住在他們家的西邊,每逢雨天,便將自家院子里的積水排放到楊翥院中.家人再一次告訴了楊翥,他卻勸解家人說: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他的德量就是這樣。

『肆』 求這段文言文的翻譯

這段文言文翻譯抄:楊仲舉先襲生,曾經在胥溪之上講道,學生和門徒很多。楊士奇從廬陵來,尋求做講學教師的機會,楊仲舉先生與楊士奇談論經史,認為他學問很好。於是告訴主人說「我不足以當你的老師,還應該尋找我的老師來教你。於是請求告辭離開。主人問能當他的老師的人是誰,他指的就是楊士奇,最後主人邀請了楊士奇(做老師),楊士奇很感激他。後來楊士奇當了閣首,把楊仲舉推薦進翰林院。楊仲舉曾經騎著一頭驢,鄰居有一個老漢生了一個兒子,聽到驢的叫聲就受到驚嚇,他就把驢賣了徒步行走。天久下雨,鄰居在牆上挖洞,水蓄滿了楊公翥的屋子,家人要與其理論。楊公翥說:「下雨的日子少,晴朗的日子多,為什麼要去爭辯呢?」金水河的橋建成了,徵召有高尚品德的人嘗試穿過,朝廷的大臣們第一個推舉楊公翥。

『伍』 楊士奇寬以待人文言文翻譯

《楊士奇寬以待人》原文
帝之初即位也,內閣臣七人。陳山、張鍈以東宮舊恩入,不稱,出為他官。黃淮以疾致仕。金幼孜卒。閣中惟士奇、榮、溥三人。榮疏闓果毅,遇事敢為。數從成祖北征,能知邊將賢否,阨塞險易遠近,敵情順逆。然頗通饋遺,邊將歲時致良馬。帝頗知之,以問士奇。士奇力言:「榮曉暢邊務,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榮嘗短卿及原吉,卿乃為之地耶?」士奇曰:「願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榮。」帝意乃解。其後,語稍稍聞,榮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歡。帝亦益親厚之,先後所賜珍果牢醴金綺衣幣書器無算。

《楊士奇寬以待人》出自《二十四史 宋史》之《楊士奇傳》。

《楊士奇寬以待人》譯文
皇上剛即位時,內閣大臣有七人。其中陳山、張瑛是皇上做東宮太子時的舊恩,但因不稱職,已經出任別官。黃淮因病退休。金幼孜已去世。內閣中只剩下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楊榮豪放開朗,果斷剛毅,辦事敢作敢為。他曾多次跟隨成祖北征,對守邊將領賢明與否,邊防要塞的險易遠近,敵情的順逆,都有了解。但他也頗通饋贈之道,守邊將領每年常有良馬送給他。皇上對此頗有了解,便問士奇。士奇極力辯解說:「楊榮精通邊防事務,這一點臣等都不如他。不應該因這點小缺點而對他產生介意。」皇上笑著說「: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難道反而要為他說話嗎?」士奇說:「願陛下就像寬容臣的過錯一樣寬容楊榮。」皇上這才消除了介意。後來,這些話漸漸傳開了,楊榮為此覺得愧對士奇,兩人相處得更好了。皇上對他也更加親善,先後賜給的珍貴果品、牛羊美酒、錦衣金幣、書籍器用無數。

【楊士奇】簡介
楊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謚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人。明代大臣、學者,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一生見證了明朝的盛轉衰,後因子致仕,不久憂慮不起。正統九年,楊士奇去世。贈太師,謚文貞。

『陸』 明史楊士奇傳的 翻譯 告訴一下 謝了

楊士奇
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於世,泰和人。很早就失去父親,母親改嫁,他隨母親到羅家,不久恢復本宗。家中十分貧困。他努力學習,教授學生以維持自己的生活。經常出遊湖、湘之間,在江夏設立書塾最久。建文初年,朝廷召集各地儒士修纂《太祖實錄》,楊士奇已因推舉召為教授正要出發,王叔英又以有治史之才推薦,於是被召進翰林院,充任編纂官。不久,朝廷命吏部考核評定史館的各位儒士。尚書張魷得到楊士奇的策論,說:「這不是經生所能說的話。」上奏為第一。授官吳王府審理副,仍舊在史館供職,成祖登位,改任編修。不久,被挑選進入內閣,主管機要事務,幾個月後晉升為侍講。
永樂二年,挑選太子屬官,任命楊士奇為左中允。永樂五年,晉升為左諭德。楊士奇任職十分謹慎,在私人居室從不談公事,即使是最親密交厚的人也從來聽不到。在皇上面前,舉止恭敬謹慎,善於應答,論事總是合乎皇上意旨。別人有小過失,曾經為之掩蓋。廣東布政使徐奇裝載著嶺南的土特產饋贈給朝廷的大臣,有人得到他准備送人的捆目名冊進呈皇上。皇上看上面沒有楊士奇的名字,就召見詢問他。楊士奇回答說:「徐奇去廣東時,各位大臣作詩歌文章送行,臣正值生病沒有參加,所以只有我沒上名單。現在各位大臣接受與否還不知道,況且禮物輕微,應當沒有其他的意思。」皇上急忙下令燒毀了名冊。永樂六年,皇上出巡北方,命楊士奇與蹇義、黃淮留下輔助太子。太子喜愛文章詞采,贊善王汝玉以作詩之法進呈。楊士奇說:「殿下應當留心《六經》,有空閑可看兩漢的詔令。詩歌是雕蟲小技,不值得去做。」太子稱好。
當初,皇上起兵的時候,漢王多次奮力作戰有功,皇上許諾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後來沒有得到冊立,就怨恨失望。皇上又憐惜趙王年紀輕,十分寵愛他。於是兩位親王就聯合起來離間太子和皇上的關系,皇上很是心動。永樂九年,皇上返回南京,召見楊士奇詢問太子代理國事的情況,楊士奇回答說很孝敬,並且說:「殿下的天資高,即使有了過失一定會知道,知道了一定會改正,一心愛人,決不會辜負陛下的託付。」皇上很高興。永樂十一年正月初一,出現日食。禮部尚書呂震請求不要免去朝賀。侍郎儀智堅持說不行。楊士奇也引用宋仁宗的事竭力論說。於是免去了朝賀。第二年,皇上出征北方。楊士奇仍然輔助太子駐守京師。漢王暗中攻擊太子更加急迫。皇上返京,因太子接駕慢了一步,將太子屬官黃淮等人全部關進監獄,楊士奇後到,原諒了他。召見他詢問太子的事。楊士奇叩頭說:「太子還和原來一樣孝敬。拖延接駕的事,都是臣等人的罪過。」皇上怒意緩解了。隨皇上出征的各大臣紛紛上奏章彈劾楊士奇不應當被單獨寬宥,於是被關進錦衣衛的監獄,不久釋放。
永樂十四年,皇上返回京師,稍微聽說了一些漢王爭奪嫡位的陰謀以及各種越軌的行為,以此事詢問蹇義,蹇義不回答,於是問楊士奇。回答說:「臣與蹇義都侍奉太子,外面人沒有敢對我們兩人說漢王事情的。但是漢王兩次被派去藩地,他都不肯動身。現在知道陛下將要遷都,就馬上請求留守南京。希望陛下深入地觀察漢王的意圖。」皇上沉默,起座還宮。過了幾天,皇上全面了解了漢王的事情,削減了兩個護衛,將他安排在樂安。第二年,晉升楊士奇為翰林學士,兼任原來的官職。永樂十九年,改任左春坊大學士,仍然兼任學士。第二年再次以輔助教導太子有差錯而獲罪,關進錦衣衛監獄,十天後被釋放。仁宗登位,提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皇上駕臨便殿,蹇義、夏原吉奏事還沒有退下。皇上遠遠看見楊士奇,對兩人說:「新任華蓋殿大學士來了,一定有正直的言論,我們試著一起聽他說。」楊士奇入殿說:「皇上下恩詔減去每年宮廷用度才二天,惜薪司就傳下旨意徵收紅棗八十萬斤,與前面恩詔相抵觸。」皇上立即下令減少一半。朝廷中穿喪服守孝二十七天期滿,呂震請求馬上換成吉服。楊士奇認為不可以,呂震厲聲地斥責他。蹇義兼取雙方意見奏進。第二天,皇上穿戴著白帽和麻衣麻帶臨朝聽政。朝廷大臣中只有楊士奇及英國公張輔的衣服和皇上一樣。朝見結束,皇上對左右的人說:「靈柩還停留在宮中,換下喪服難道是臣子所忍心說的?楊士奇堅持是對的。」晉升為少保,與同僚楊榮、金幼孜一起被賜予「督察過失糾正謬誤」的銀質徽章,准許密封奏章論事。不久晉升為少傅。當時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縣令等地方官員來京朝見皇上,尚書李慶建議發派軍隊中多餘的馬給這些官吏,每年向他們徵收產下的馬駒。楊士奇說:「朝廷選擇賢才授予官職,卻讓他們去養馬,這是重視牲畜而輕視士子,用什麽給天下後世的人樹立榜樣呢?」皇上同意並親自頒發聖旨取消這一做法,旋即又沒有聲息了。楊士奇再次竭力上言,又沒有答覆。過了一段時間,皇上駕臨思善門,召見楊士奇對他說:「朕以前豈是真的忘了這件事?聽說呂震、李慶等人都不喜歡你,朕是擔心你孤立,恐怕被他們所傷害,不想是因為你的上言而取消這件事罷了,現在有托辭了。」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論養馬不便利的奏疏,讓楊士奇起草敕令並實行之。楊士奇叩頭謝恩。群臣練習正月初一朝賀的禮儀,呂震請用音樂,楊士奇與黃淮上疏制止。沒有答覆。楊士奇又上奏,在庭中一直等到夜漏下十刻,答覆說同意。過了一天,皇上召見楊士奇對他說:「呂震每件事情都耽誤朕,不是你們上言,後悔也來不及了。」命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同時領取三種職務的俸祿。楊士奇辭掉了尚書的俸祿。
皇上代理國事時,怨恨御史舒仲成,到這時候想加罪於他。楊士奇說:「陛下登位,下詔說從前違逆過皇上意旨的都將得到寬宥。如果治舒仲成的罪,那麽詔書就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如漢景帝那樣對待衛綰,不也很好嗎?」皇上立即作罷,不治罪了。有人議論說大理寺卿虞謙上言論事不機密,皇上發怒,將他降了一級。楊士奇為他辯白其中的冤屈,得以恢復原來的級別。又,大理寺少卿弋謙因上言論事而獲罪。楊士奇說:「弋謙響應皇上的詔令陳述自己的意見。如果加罪於他,那麽各位大臣從此就不敢說話了。」皇上立刻晉升弋謙為副都御史,並下敕令承認自己的過失。
當時有上書歌頌天下太平的人,皇上把它拿給眾大臣看,都認為確實如此。只有楊士奇說:「陛下雖然是恩澤遍布天下,然而流離失所的人還沒有返回家鄉,滿目瘡痍還沒有恢復,人民的生活還十分艱難。再休養生息幾年,也許太平盛世就可以期待了。」皇上說:「是這樣的。」因此回頭看著蹇義等人說:「朕以至誠對待你們,希望得到匡救輔助。只有楊士奇曾五次上奏章。你們都沒有一句話。難道果真朝廷中沒有錯誤的政事,天下太平了嗎?」眾大臣慚愧謝罪。這一年的四月,皇上賜給楊士奇詔書說:「從前朕受命代理國事,你侍奉左右,同心同德,為了國家而捨身,多次經歷艱難險阻,從不改變志向。一直到朕繼位以來,有好的建議就入宮稟告,期望朕治理好國家,堅貞而沒有貳心,這些都刻在朕的心中。現在製作『楊貞一印』賜給你,希望能繼續盡心匡輔,以成就君主賢明臣下良善的美譽。」不久修纂《太宗實錄》,與黃淮、金幼孜、楊溥一起充任總裁官。不多久,皇上病了,召楊士奇與蹇義、黃淮、楊榮到思善門,命令楊士奇起草敕令去南京召回太子。。
宣宗登位,修纂《仁宗實錄》,仍然充任總裁。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反叛。皇上親自征討,平定了叛亂。軍隊返回,駐扎在獻縣的單家橋,侍郎陳山迎接覲見皇上,說漢、趙二位親王其實是同一條心,請求乘此機會襲擊彰德拿下趙王。楊榮竭力贊同。楊士奇說:「事情應當有實據,天地和鬼神是可以欺騙的嗎?」楊榮厲聲說:「你想阻撓大計嗎!現在逆黨說趙王其實參與了陰謀,怎麽說沒有理由?」楊士奇說:「太宗皇帝有三個兒子,當今皇上只有兩位叔父。有罪的人不可赦免,而其無罪的應當厚待他,懷疑就防著他,只要不出事就行了。怎麽能突然使用軍隊,傷害皇祖在天之意呢?」當時只有楊溥與楊士奇的意見相同。正要入宮諫諍,楊榮先進去了,楊士奇跟在他後面,守門人不放他進去。不久皇上召蹇義、夏原吉進去。二人將楊士奇的意見告訴皇上。皇上當初就沒有加罪於趙王的意思,發兵的事得以平息。等到返回京師,皇上考慮楊士奇的意見,對他說:「現在議論的人大多上言論趙王的事情,怎麽辦?」楊士奇說:「趙王是皇上最親的人,陛下應當保全他,不要被群臣的言論所迷惑。」皇上說:「我想把群臣的奏章加封後給趙王看,讓他自行處理怎麽樣?」楊士奇說:「太好了,再得到一份詔書那就更好了。」於是派使者出發帶著詔書抵達趙王的藩地。趙王得到詔書大喜。哭泣著說:「我有生路了。」立即上表謝恩,並且獻上王府護衛,那些言官才不說了。皇上對趙王日益親近而疏遠陳山。對楊士奇說:「趙王之所以能保全,是你的功勞。」賜給金銀彩帛。當時交阯幾次叛亂。朝廷多次發大部隊征討,都戰敗覆滅。交阯的黎利派人來京假意請求冊立陳氏的後裔。皇上也厭倦了打仗,想准許這一請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的人,都說給他封號沒有名義,白白地向天下人示弱。皇上召見楊士奇、楊榮謀劃,二人竭力說:「陛下體恤百姓的生命所以安撫荒遠的邊地,不是沒有名義。漢代放棄珠匡,前朝史書以此作為美談,不算作示弱,准許他只會帶來便利。」不久皇上下令選擇出使交阯的人,蹇義推薦伏伯安有口才。楊士奇說:「說話不符合忠信,即使是蠻荒之地也不能讓他去。伏伯安是小人,出使將會玷辱國家。」皇上贊同他的意見,另外派遣使者。從這以後放棄交阯,停止出兵,每年節省軍事費用成千上萬。
宣德五年春季,皇上侍奉皇太後拜謁祖先陵墓,召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在皇太後所住的臨時宮殿中朝見太後。太後慰勞了他們。皇上又對楊士奇說:「太後對朕說,先帝在東宮做太子時,只有你不怕違忤,先帝能夠聽從,因此沒有壞過事。又教誨朕應當接受直言進諫。」楊士奇回答說:「這是皇太後具有美盛品德的話,願陛下記住。」不久皇上敕令鴻臚寺,楊士奇年老有病,趕著上朝有時落在後面,不必論罪上奏。皇上曾經改裝出行,夜晚駕臨楊士奇的宅邸。楊士奇慌忙出來迎接,叩頭說:「陛下怎麽能不珍惜自己關繫到國家社稷命運的身體呢?」皇上說:「朕想與你說句話,因此就來了。」過了幾天,抓獲二個盜賊,有不軌的企圖。皇上召見楊士奇,告訴他這件事,並且說:「從今以後知道你愛護朕了。」
皇上因各地頻頻發生水災旱災,召見楊士奇商議下詔令寬大體恤,免除受災地區的租稅和養官馬所虧空數額的事情。楊士奇因而請求一並免除拖欠的賦稅以及徵收柴火乾草的稅錢,減少官田賦稅的定額,清理滯留的冤案,淘汰到京城服役的工匠,以擴大皇上布施恩德的意願。百姓非常高興。過了二年,皇上對楊士奇說:「體恤百姓的詔令下達已久,現在還有什麽可以撫恤的嗎?」楊士奇說:「上次詔令減免官田的租稅,但戶部仍然按以前的定額徵收。」皇上不高興地說:「現在開始執行詔令,違反規定的人將依法定罪。」楊士奇又請求安撫逃荒的人民,糾察貪官污吏,推舉有辭章修養的文人和勇猛果敢的武士,讓被判極刑人家的子孫都能夠在仕途上進升。又請求朝廷大臣三品以上的以及都察院和六科的官員各自推舉自己所了解的人才,以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的人選。都答覆同意。在那一階段,皇上勵精圖治,楊士奇等輔臣同心輔助,四海之內號稱為政治修明,社會安定。皇上就效仿古代君王和臣子巡遊的事,每當一年的開始,賜百官休息十天。皇上的車駕也時常駕臨西苑、萬歲山,眾學士都隨從左右,賦詩唱和,皇上安詳地詢問民間的疾苦。有什麽論事上奏,皇上都虛心地傾聽接受。皇上當初登位的時候,內閣大臣有七人。陳山、張瑛因為是皇上當太子時的舊臣而蒙恩入閣,不稱職,調出內閣任別的官職。黃淮因病退休。金幼孜去世。內閣中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楊榮爽朗果斷,遇事敢作敢為,幾次隨從成祖出征北方,能夠知曉邊疆將帥是否賢良,要塞的險阻平坦和距離遠近,敵國的歸附情況。但是他經常接受跡贈,邊疆的將帥每年按時送他好馬。皇上很清楚這事,就問楊士奇。楊士奇竭力上言:「楊榮精通邊塞事務,臣等人不如他,不應當以小毛病耿耿於心。」皇上笑著說:「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處,你還要為他設想嗎?」楊士奇說:「願陛下能像寬容臣那樣寬容楊榮。」皇上的怒氣才緩解。這以後,楊士奇所說的話漸漸傳出,楊榮因此愧對楊士奇,兩人相處得十分愉快。皇上也更加親近厚待楊士奇,先後賜給楊士奇的精美果品、祭品美酒、金綺衣、錢幣、書籍器皿多得無法計算。
宣宗崩,英宗登位,才九歲,軍事國務大事稟告太皇太後後作決定。太後一心任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有事就派遣宦官去內閣咨詢商議,然後作出決策。三人也都很自信,從容不迫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楊士奇首先請求訓練士兵,嚴守邊防,設置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別派遣文武官員鎮守巡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取消偵事校尉。又請求按照次序免除租稅,慎重用刑斷案,嚴格考核各部門工作。都批准實行。正統的開頭幾年,朝廷政治清明,是楊士奇等人的功勞。正統三年,《宣宗實錄》修成,晉升為少師。正統四年,請求退休。不批准,敕令准他返鄉掃墓。不久,返回朝廷。
當時宦官王振得寵於皇上,逐漸開始干預內庭之外的事務,引導皇上用威嚴管理下屬,大臣往往被關進監獄。靖江王佐敬私下贈金子給楊榮。楊榮已先返鄉掃墓,回來後不知道這件事。王振想藉此機會扳倒楊榮,楊士奇竭力緩解這件事,得以平息。楊榮不久去世,楊士奇、楊溥更加孤立。第二年就大規模發兵征伐麓川,庫銀耗費巨大,士兵馬匹死去達幾萬。後年,太皇太後崩,王振的勢力更是大盛,大肆作威作福,文武百官稍有抵觸,就遭執拿並拘禁。朝廷大臣人人恐懼不安,楊士奇也無法制止。
楊士奇已經年老,兒子楊稷傲慢暴戾,曾經施暴殺人。言官紛紛上奏章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立即定罪,將這些奏章封送給楊士奇看。又有人揭發楊稷橫行暴虐的幾十件罪狀,於是將他關進監獄。當時楊士奇因年老有病正在休假。皇上恐怕傷了楊士奇的心,降旨慰勞勸勉。楊士奇感激流淚,憂傷得不能起床。正統九年三月去世,年八十。贈官太師,謚號文貞。有關部門於是論罪誅殺了楊稷。
當初,正統初年,楊士奇上言瓦剌漸漸強大,將成為邊疆的禍患,而邊疆軍隊缺少馬匹,恐怕無法抵禦。請求在附近的太僕寺馬群登記處領取馬匹,西番進貢的馬匹也全部發給軍隊。楊士奇死後不久,也先果然入侵,發生了「土木之難」,有識之士想起了楊士奇的話。又一直善於識別人才,喜歡推薦清貧的讀書人,他推薦的人中有從來沒有見過面的。於謙、周忱、況鍾等人,都是因為楊士奇的推薦,做官達一二十年,清廉和才幹為天下之首,成為當代的名臣。
第二子楊樋,以上代余蔭的資格被任命為尚寶丞。成化年間,晉升太常寺少卿,掌管太常事務。

『柒』 文言文翻譯「士奇愛子」

明代宰相楊士奇溺愛其子,致使其走上犯罪道路並被處死的故事,提醒世人,特別是身居高位者,切勿溺愛子女,今天讀來仍很發人深思。有時,歷史和現實驚人地相似。

楊士奇並非昏庸無能之輩,曾以才能卓越而連侍四帝,並極受器重。史官稱他是「玉質金相,通達國體,隨事納約,不詭於正,而意嘗近厚,轉導監國,保身濟主,有大雅之明哲焉」。然而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卻表面出昏閽的弱點。士奇「溺愛」的主要表現及應汲取的教訓有四,故曰「四戒」。

其一,只信兒子之言,不信別人所說。士奇住京城,下邊官吏及出巡者,見到其子的暴橫之行,「以實相告,士奇反疑之」,必以子書曰:「某人說汝如此,果然,即改之。」其子楊稷得書,反毀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以鄉里故,撓其所行,以此誣之。」用現代話說,就是非但不認帳,卻倒打一耙,反咬別人一口。對此,士奇卻深信不疑,「自後不信言子惡者」。

其二,不愛聞子之惡,只愛聽子之善。對反映其子的話,只愛聽好,不愛聽壞。既然如此,你官高爵顯,權大勢大,專揀你愛聽的說吧。封建官場歷來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於是「有阿附譽子之善者」,士奇「即以實然而喜之」。「由是子之惡不復聞矣」!鬧了個什麼真話也聽不見了。

其三,罪行被揭發,捂不住了,仍不責其子,卻拉客觀、怨別人。「及被害者連奏其不善之狀,朝廷仍不忍之罪。付其狀於士奇」。士奇卻說:「左右之人非良,助之為不善也。」聽——不是我兒子不好,是他身邊的人不好,受他們影響才學壞了。情有可原嘛!

其四,雖已逮捕,仍執意包庇,不依法懲處。「時而奏其人命已數十,惡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司法。時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尤慰安之,恐致憂」。士奇明知其子已貫滿盈,罪不容誅,卻仍不表態,直到一年多以後,士奇死了,他兒子才得以定罪,被斬首。人心大快,拍手叫好——「鄉人予為祭文,數其惡流,天下傳誦」。想來,恐怕還有放鞭炮,吃喜面的呢!士奇愛子可謂固執已極,結果卻把兒子「愛」死了。

『捌』 楊士奇寬以待人文言文答案

《楊士奇寬以待人》原文:
帝(1)之初即位也,內閣臣七人。陳山、張鍈以東宮舊恩入,不稱,出為他官。黃淮以疾致仕(2)。金幼孜卒。閣中惟士奇(3)、榮(4)、溥(5)三人。榮疏闓(6)果毅,遇事敢為。數從成祖北征,能知邊將賢否,阨塞險易遠近,敵情順逆。然頗通饋遺,邊將歲時致良馬。帝頗知之,以問士奇。士奇力言:「榮曉暢邊務,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7)介意。」帝笑曰:「榮嘗短卿及原吉,卿乃為之地(8)耶?」士奇曰:「願陛下以曲容臣者容榮。」帝意(9)乃解。其後,語稍(10)稍聞,榮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歡。帝亦益親厚之,先後所賜珍果牢醴(11)金綺衣幣書器無算。

(出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參考注釋】

(1)帝: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數度隨成祖征討。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址用兵,與明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時君臣關系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

(2)致仕:辭去官職。

(3)士奇:楊士奇(1365年-1444年),名寓,字以行,號東里,明朝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前後侍奉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代皇帝。

(4)榮:楊榮,建安(今福建省建寧縣)人,字勉仁,是明朝時代名臣。楊榮辦事敏捷,謀劃政事,果敢決斷,經歷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與楊士奇、楊溥並入內閣,號稱三楊。

(5)溥:楊溥,明朝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字弘濟,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6)疏闓(音楷):疏,開通。闓,歡樂。

(7)小眚(音省):小過失。眚,過錯。

(8)地:事理的依據,引申為理由,說情。

(9)意:心思。

(10)稍:略微。

(11)醴(音理):甜酒。

【參考譯文】

宣宗剛即位時,內閣大臣只有七人。陳山、張鍈因為宣宗做太子時在東宮的舊情入閣,但是不稱職,調出去做別的官。黃淮因為生病辭官。金幼孜死了。內閣中只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個人。楊榮個性開通樂觀果敢剛毅,遇事能勇敢去做。屢次跟從成祖北征蒙古,能夠知道邊境將領是否賢能,據守要塞的險峻平易和道路遠近,敵人對朝廷的依順和叛逆。但常接受禮物,邊將年節都送給他良馬。宣宗也知道這些事,並詢問楊士奇。楊士奇極力說:「楊榮通曉邊境事務,我們這些人都趕不上他,不應當把這些小過失記在心上。」宣宗笑說:「楊榮曾經說你及夏原吉的壞話,你怎麼給他說情呢?」楊士奇說:「希望陛下像委曲寬容我那樣去寬容楊榮。」宣宗的心思才消除。後來,這些話楊榮略微知道了,楊榮因此感到愧對楊士奇,此後,兩人相處甚歡。宣宗也更加親近厚待楊士奇,先後賜給他珍果、牲牢、甜酒、金子、花絲衣服、幣帛、書籍、器具等無數。

【參考分析】

自古聖人古來稀,每個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小缺點,只要這些小缺失,不影響大局,倒不見得一定要吹毛求疵,要求閣員都是完美之人。如楊榮原本宣宗皇帝對他喜歡接受禮物,有些不好的觀感,轉而詢問楊士奇,卻告知以其優點是別人無可取代的。其出發點完全站在用人專業的角度去考量,不但沒計較楊榮曾說過他的壞話進行報復,反而勸宣宗皇帝要去包容他這些缺點,遂解了宣宗皇帝疑慮,而且更為厚待他。更難能可貴的是,化解楊榮心結,讓他覺得慚愧,此後兩人和諧相處。可見人與人相處,只要能打開心扉,做個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人,就可以互相包容,即使沒成為知心好友,也不會惡言相向,或推向對立面,這一切的轉變,端看每個人的思維與器量罷了。

『玖』 翻譯一下明史列傳第三十六傳文言文楊士奇。謝謝

當時交阯幾次叛亂。朝廷多次發大部隊征討,都戰敗覆滅。交阯的黎利派人來京假意請求冊立陳氏的後裔。皇上也厭倦了打仗,想准許這一請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的人,都說給他封號沒有名義,白白地向天下人示弱。皇上召見楊士奇、楊榮謀劃,二人竭力說:「陛下體恤百姓的生命所以安撫荒遠的邊地,不是沒有名義。漢代放棄珠匡,前朝史書以此作為美談,不算作示弱,准許他只會帶來便利。」不久皇上下令選擇出使交阯的人,蹇義推薦伏伯安有口才。楊士奇說:「說話不符合忠信,即使是蠻荒之地也不能讓他去。伏伯安是小人,出使將會玷辱國家。」皇上贊同他的意見,另外派遣使者。從這以後放棄交阯,停止出兵,每年節省軍事費用成千上萬。

熱點內容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