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文言文
這樣之後(才能)然:這樣後:之後
㈡ 「後來」,用文言文怎麼說
之後。
㈢ 以後的以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認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於柑以諷耶?
⑹以嚙人,無御之者。(以: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鍾。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㈣ 「以後」或者「將來」這兩個詞用文言文怎麼說
只能是:「來」字。
出處:
宋代·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白話譯文:
我將把這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後來的人讀了它,為我的志向而悲嘆。
來拼音:lái
釋義:
1、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與「往」、「去」相對:來回。來往。過來。歸來。來鴻去燕(喻來回遷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書信來往)。
2、從過去到現在:從來。向來。
3、現在以後,未到的時間:來年。將來。來日方長。
4、用在數詞或數量詞後面,表示約略估計:二百來頭豬。
5、做某個動作:胡來。
6、用在動詞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來動腦筋。
7、用在動詞後,表示做過(一般均可用「來著」):昨天他哭來。
8、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趨向:上來。
9、表示發生:暴風雨來了。
10、在數詞一、二、三後面,表示列舉理由:這台收錄機一來音質好,二來價錢便宜,我就買了。
11、用做詩、歌詞中的襯字:八月里來桂花香。
12、表示語氣,歸去來兮!
13、姓。
(4)後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歷來[lì lái]
從來;一向。
2、來路[lái lù]
向這里來的道路。
3、來勁[lái jìn]
有勁頭兒。
4、古來[gǔ lái]
自古以來。
5、外來[wài lái]
屬性詞。從外地或外國來的;非固有的。
㈤ 「最後」用古文怎麼說
當「最後」表示 「結果」的意思時,可以用古文「竟」「終」「卒」「遂」表示;當「最後」表示 「次序在末尾」的意思時,可以用「末」來表示。
1、末,表示最後的時候。
例句:西漢劉向的《戰國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譯文是: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也說明要完成最後百分之十的工程,卻要花費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傳統戲曲里的一種角色,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的職能,如打頭出場者,反其義而稱為「末」。京劇歸入老生一類,原為京劇五大行生旦凈末丑當之一,現已與生合並。
2、竟,表示終究;終於。
例句:西漢司馬遷的《毛遂自薦》中的「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譯文是:平原君最後和毛遂一起走了。其中「竟」是最終的意思,「偕」是一起,一塊的意思。
「竟」最早見於甲骨文,構型說法不一。一種說法為會意字。字的下面是「人」字,表示有個人站著,上面的字形像人用口在吹奏樂器的樣子。這兩個字形結合在一起,表示演奏樂器結束了,含有「終止」的意思。從這個角度看,「竟」也是個指事字。
3、終,表示最終。
例句:周朝佚名的《詩經》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譯文是: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
此字的右邊是「冬」字,冬乃四季之盡頭,故引伸為「盡頭」之意, 而「冬」字的下面兩點表示「冰」,上面部份則表示織線用完時的樣子,和左邊的糸字部相呼應,來表示完結之意。
4、卒,表示終於;最終。
例句:西漢司馬遷的《垓下之戰》中的「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譯文是:現如今我被困在這里,是上天讓我滅亡,不是戰爭的罪過。
同「猝」。倉促,急速 [hastily]
行西逾隴卒。——《漢書·食貨志》。
5、遂,表示終於。
例句:西晉陳壽的《隆中對》中的「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譯文是:然而曹操最終能夠戰勝袁紹,不只是占據天時之利,也是因為人的謀略。
㈥ 古文里「後」還有沒有別的意思
後 hòu
〈名〉
(1) (會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按從坐人,從口,與君同意。本義:君主,帝王)
(2) 同本義 [sovereign]
後,繼君體也。——《說文》
班瑞於群後。——《書·舜典》
允王維後。——《詩·周頌·時邁》
後王命冢宰。——《禮記·內則》
昔我先世後稷。——《國語·周語》
皇皇後帝。——《左傳·文公二年》
夏後 皋之墓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3) 又如:後王(君王;天子);後帝(天帝;上帝);後夷(上古有窮國的國君);後辟(君主;帝王)
(4) 帝王的妻子 [empress;queen]
天子之妃曰後。——《禮記·曲禮》
帝嫡妃曰皇後,帝母曰皇太後,帝祖母曰太皇太後。——《獨斷下》
(5) 又如:後族(皇後的親族);後黨(清末慈禧一派;皇後、太後的親族或與皇後、太後利害關系一致的人所結成的政治集團)
(6) 古代指列國諸侯 [kes or princes under an emperor]
肆覲東後。——《書·舜典》。鄭玄注:「東後,東方之諸侯也。」
(7) 古代對長官、郡守或將領的尊稱 [high official]
赫赫明後,柔嘉維則。——漢· 李翕《西狹頌》
豈知吾後意,憂此毗陵最。—— 前蜀· 貫休《上孫使君》詩
(8) 指後土。對大地的尊稱 [the earth]
王大封,則先告後土。——《周禮·大宗伯》
(9) 又如:後皇(後土與皇天);後緡(地神)
(10) 姓。如:後緡(夏少康的母親)
詞性變化
--------------------------------------------------------------------------------
【zdic.net 漢 典 網】
◎ 後
後 hòu
〈動〉
(1) (會意。金文,從「彳」( chì),表示與走路有關,從「幺」( yāo,小),從「攵」( suī),是「足」的反寫,有「行路遲緩」的意思)。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遲,後可知矣。」本義:遲到,走在後
(2) 同本義 [be(or come,arrive)late]
後,遲也。——《說文》
非敢後也,馬不進也。——《論語·雍也》
子路從而後。——《論語·微子》
兄弟之後生者。——《儀禮·有司後》
臣聞命後。——《左傳·定公八年》。注:「晚也。」
收氣乃後。——《素問·五常政大論》。注:「後,不及時也。」
知古則可知後。——《呂氏春秋·長見》。注:「來也。」
(3) 又如:隨後就來;落後;殿後(行軍走在最後)
(4) 承繼 [inherit]
陷隊之士知疾斗,不得斬首隊五人,則陷隊之士,人賜爵一級,死則一人後。——《商君書》
◎ 後
後 hòu
〈名〉
(1) 後代,子孫 [male offspring]
式救爾後。——《詩·大雅·瞻昂》
為人後者為之子也。——《禮記·雜記》
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代秦。——《史記·項羽本紀》
求太監後。——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2) 又如:無後;絕後;後葉(後代);後胤(子孫,後裔);後戒(後人的鑒戒);後哲(後代的哲人);後絕(沒有後代)
(3) 後世 [posterity]。如:後鏡(後世的借鏡);後後烈(流傳後世的業績);後葉(後世);後報(來世受報應)
(4) 次序在後 [later]
子路從而後。——《論語·微子》
後歲余。——《聊齋志異·促織》
從諸君子之後。——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惟恐或後。——清· 周容《芋老人傳》
(5) 指肛門 [anus]。如:後庭(肛門);後竅(肛門)
◎ 後
後 hòu
〈形〉
(1) 時間較遲或較晚。與「先」相對 [later;after]
君還而後退。——《儀禮·聘禮》
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眾也。——《墨子·尚賢上》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禮記·大學》
以五戒先後刑罰。——《周禮·士師》
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荀子·大略》
後遂無問津者。——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後遂不復至。——明· 魏禧《大鐵椎傳》
花朝節後。——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其後為之者較少。——蔡元培《圖畫》
(2) 又如:後時(後來;以後);後次(下次;下回);後兒(後天);後番(下次;下回)
(3) 後面,位置在後 [behind;back]
事成而後。——《禮記·樂記》。注:「謂位在下也。」
以後路與冕服。——《禮記·雜記》
近出前後。——唐· 柳宗元《三戒》
後狼止。——《聊齋志異·狼三則》
恐前後受其敵。
轉視積薪後。
以攻其後。
(4) 又如:後山(後面的山);後應(居後作接應 的部隊);後廷(後宮);後戶(後門);後言(背後的議論);後閣(在後面 的殿閣);先斬後奏
㈦ 古文里的「以後」有哪寫解釋
指「比現在或某一時間晚的時期」。
例如:
《後漢書·列女傳序》:「故自中興以後,綜其成事,述為《列女篇》。」
宋司馬光
《論西夏札子》:「自今以後,貢獻賜予,悉如舊規。」
清顧炎武
《菰中隨筆》:「
萬曆以後,士子但讀時文,不知用字本。」
㈧ 將「從此以後」翻譯成文言文。
1.爾後 ěr hòu
例: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圖畫》:至若吳道玄畫鬼神,韓干畫馬,皆近時知名者也。爾後畫者甚眾,雖有所長,皆不能度越前輩矣。
2.自後 zì hòu
例:《後漢書•逸民傳·周黨》:及王莽竊位,託疾杜門。自後賊暴從橫,殘滅郡縣,唯至廣武,過城不入。
㈨ 文言文 「然後」什麼意思
兩層含義:1.「然」,表示前面一事已告一段落。「後」,下面的一句文言文表示前事的發展狀況。「然後」可譯為從那以後或從此以後。2.「然後」連譯表示事情的轉折。「然後」直譯為然後。3.「然」通『燃』,因此「然後」文言文中有可譯為『燃燒以後』的,但很少見。
㈩ 「最後」用古文怎麼說
當「最後」表示 「結果」的意思時,可以用古文「竟」「卒」「終」「遂」表示;當「最後」表示 「次序在末尾」的意思時,可以用「末」來表示。
1、竟,表示終究;終於。
例句:西漢司馬遷的《毛遂自薦》中的「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譯文是:平原君最後和毛遂一起走了。其中「竟」是最終的意思,「偕」是一起,一塊的意思。
2、卒,表示終於;最終。
例句:西漢司馬遷的《垓下之戰》中的「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譯文是:現如今我被困在這里,是上天讓我滅亡,不是戰爭的罪過。
3、終,表示最終。
例句:周朝佚名的《詩經》中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譯文是: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
4、遂,表示終於。
例句:西晉陳壽的《隆中對》中的「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譯文是:然而曹操最終能夠戰勝袁紹,不只是占據天時之利,也是因為人的謀略。
5、末,表示最後的時候。
例句:西漢劉向的《戰國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譯文是: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也說明要完成最後百分之十的工程,卻要花費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