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壯
⑴ 壯在古文中的意思
指身材魁梧,
⑵ 古文 豪言壯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
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⑶ 翻譯文言文「稍壯,折節讀書」
稍微大一點,改變舊習,(開始)讀書
⑷ 古文中的年幼壯者是什麼意思,是指年輕或強壯,還是年輕且強壯
大致 是指 年輕身體健康. 沒有疾病.
一類就是了.文言文沒有固定的意思.知道大概的意思就行了.
⑸ 文言文壯語的符號
狀語,是現代語法學的概念,可以用於對文言文語法的分析。語法學上怎麼用符號,按照統一的規定,一般為「[ ]」。文言文沒有自己特定的東西,古人也不懂什麼叫「狀語」。
⑹ 天下聞而壯之文言文翻譯
【原文】天下聞而壯之
【試解析】天下百姓聽說後,把這當作是一種壯舉。
⑺ 身材高挑壯實文言文怎麼說
身材高挑壯實
身頎長而壯。
⑻ 文言文:初,操壯關羽之為人……
初,操壯關羽之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使張遼以其情問之,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耳。」遼以羽言報操,操義之。及羽殺顏良,操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劉備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操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起初,曹操欣賞關羽的為人,但觀察關羽的心思,沒有久留之意,就派張遼去了解關羽的想法,並羽嘆息說:「我十分明白曹公待我情義深厚,但我受劉將軍厚恩,已發誓與他同生死,共患難,不能背棄誓言。我最終不會留在這里,但要立功報答曹公後才離去。」張遼把關羽的話報告給曹操,曹操佩服他的義氣。等到關羽殺死顏良後,曹操知道他一定要去,就重加賞賜。關羽把所有曹操賞賜的東西都封存起來,留下一封拜別的書信向曹操辭行,就到袁紹軍投奔劉備。曹操的左右將領要去追趕關羽,曹操說:「他是各為其主,不要去追。」
⑼ 文言文大全短篇壯子秋水
【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徑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14),拘於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17),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3),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 (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34)?」
【譯文】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高興地自得其樂,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有人認為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士,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裡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原文】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1),時無止(2),分無常(3),終始無故(4)。是故大知觀於遠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 (6),故遙而不悶(7),掇而不跂(8),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9),故生而不說(10),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譯文】
河神說:「這樣,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了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原文】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1),至大不可圍(2)。』是信情乎(3)?」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故異便(5)。此勢之有也(6)。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7);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8);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9),物之粗也(10);可以致意者(11),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12),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13),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14);動不為利,不賤門隸(15);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16),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17);為在從眾(18),不賤佞諂(19),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20),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21),至德不得(22),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23)。」
【譯文】
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們總是說:『最細小的東西沒有形體可尋,最巨大的東西不可限定范圍』。這樣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嗎?」
海神回答:「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真切。精細,是小中之小;龐大,是大中之大;不過大小雖有不同卻各有各的合宜之處。這就是事物固有的態勢。所謂精細與粗大,僅限於有形的東西,至於沒有形體的事物,是不能用計算數量的辦法來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圍的東西,更不是用數量能夠精確計算的。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在實質。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於精細和粗淺的范圍了。所以修養高尚者的行動,不會出於對人的傷害,也不會贊賞給人以仁慈和恩惠;無論干什麼都不是為了私利,也不會輕視從事守門差役之類的人。無論什麼財物都不去爭奪,也不推重謙和與辭讓;凡事從不藉助他人的力氣,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時也不鄙夷貪婪與污穢;行動與世俗不同,但不主張邪僻乖異;行為追隨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諂媚為卑賤;人世間的所謂高官厚祿不足以作為勸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恥;知道是與非的界線不能清楚地劃分,也懂得細小和巨大不可能確定清晰的界限。聽人說:『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這就是約束自己而達到適得其分的境界。」
【原文】
河伯曰:「若物之外(1),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2)?惡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3),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4),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5),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6),則功分定矣(7)。以趣觀之(8),因其所然而然之(9),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10),則趣操矣(11)。昔者堯、舜讓而帝(12),之、噲讓而絕(13),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14)。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城(15),而不可以窒穴(16),言殊器也(17)。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18),捕鼠不如狸狌(19),言殊技也(20)。鴟鵂夜撮蚤(21),察豪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22),言殊性也(23)。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24)?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25)!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26),謂之篡夫(27);當其時順其俗者(28),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29)!」
【譯文】
河神說:「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內在,從何處來區分它們的貴賤?又怎麼來區別它們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別。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於事物自身。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著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著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著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順著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定。從人們對事物的趨向來看,順著各種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對的;順著各種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不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錯的;知曉唐堯和夏桀都自以為正確又相互否定對方,而人們的趨向與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當年唐堯、虞舜禪讓而稱帝,宰相子之與燕王噲禪讓而燕國幾乎滅亡;商湯、周武王都爭奪天下而成為帝王,白公勝爭奪王位卻遭致殺身。由此看來,爭斗與禪讓的禮制,唐堯與夏桀的作法,讓可還是鄙夷都會因時而異,不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不變的規律。棟梁之材可以用來沖擊敵城,卻不可以用來堵塞洞穴,說的是器物的用處不一樣。駿馬良駒一天賓士上千里,捕捉老鼠卻不如野貓與黃鼠狼,說的是技能不一樣。貓頭鷹夜裡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細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睜大眼睛也看不見高大的山丘,說的是稟性不一樣。所以說:怎麼只看重對的一面而忽略不對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亂呢?這是因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萬物自身的實情。這就像是重視天而輕視地、重視陰而輕視陽,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還是要談論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騙!遠古帝王的禪讓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繼承也各不一樣。不合時代、背逆世俗的人,稱他叫篡逆之徒;合於時代、順應世俗的人,稱他叫高義之士。沉默下來吧,河神!你怎麼會懂得萬物間貴賤的門庭和大小的流別!」
【原文】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1),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2);無拘而志(3),與道大蹇(4)。何少何多,是謂謝施(5);無一而行(6),與道參差(7)。嚴乎若國之有君(8),其無私德(9),繇繇乎若祭之有社(10),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11),其無所畛域(12)。兼懷萬物,其孰承翼 (13)?是謂無方(14)。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15)。年不可舉(16),時不可止;消息盈虛 (17),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18),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19),無動而不變(20),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21)」。
【譯文】
河神說:「既然這樣,那麼我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我將怎樣推辭或接納、趨就或舍棄,我終究將怎麼辦?」
海神回答:「用道的觀點來觀察,什麼是貴什麼是賤,這可稱之為循環往復;不必束縛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違礙。什麼是少什麼是多,這可稱之為更替續延;不要偏執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莊、威嚴的樣子像是一國的國君,確實沒有一點兒偏私的恩惠;優游自得的樣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確實沒有任何偏私的賜福;浩瀚周遍的樣子像是通達四方而又曠遠無窮,確實沒有什麼區分界限;兼蓄並且包藏萬物,難道誰專門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護?這就稱作不偏執於事物的任何一個方面。宇宙萬物本是渾同齊一的,誰優誰劣呢?大道沒有終結和起始,萬物卻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時的成功。時而空虛時而充實,萬物從不固守於某一不變的形態。歲月不可以挽留,時間從不會停息,消退、生長、充實、空虛,宇宙萬物終結便又有了開始。這樣也就可以談論大道的准則,評說萬物的道理了。萬物的生長,像是馬兒飛奔像是馬車疾行,沒有什麼舉動不在變化,沒有什麼時刻不在遷移。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一切必定都將自然地變化!」
【原文】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1),達於理者必明於權(2),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3)。非謂其薄之也(4),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5),謹於去就(6),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7),人在外(8),德在乎天(9)。知天人之行(10),本乎天,位乎得;蹢而屈伸(11),反要而語極(12)。」
【譯文】
河神說:「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還要那麼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為外物而損傷自己。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燒灼他們,洪水不能沉溺他們,嚴寒酷暑不能侵擾他們,飛禽走獸不能傷害他們。不是說他們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擾和禽獸的傷害而能倖免,而是說他們明察安危,安於禍福,慎處離棄與追求,因而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他們。所以說:「天然蘊含於內里,人為顯露於外在,高尚的修養則順應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於自然的規律,居處於自得的環境,徘徊不定,屈伸無常,也就返歸大道的要沖而可談論至極的道理。」
【原文】
曰:「何謂天(1)?何謂人(2)?」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3),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4),無以得殉名(5)。謹守而勿失(6),是謂反其真。」
【譯文】
河神說:「什麼是天然?什麼又是人為?」
海神回答:「牛馬生就四隻腳,這就叫天然;用馬絡套住馬頭,用牛鼻綰穿過牛鼻,這就叫人為。所以說,不要用人為去毀滅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為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為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原文】
夔憐蚿(1),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蚿曰:「不然。予不見乎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今予動吾天機(3),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4)。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5),蓬蓬然入於南海,而似無有(6),何也?」風曰:「然。予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7),我亦勝我(8)。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9),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10)」。
【譯文】
獨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多腳的蚿羨慕無腳的蛇,無腳的蛇羨慕無形的風,無形的風羨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羨慕內在的心靈。
夔對蚿說:「我依靠一隻腳跳躍而行,沒有誰再比我簡便的了。現在你使用上萬只腳行走,竟是怎麼樣的呢?」蚿說:「不對哩。你沒有看見那吐唾沫的情形嗎?噴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霧滴,混雜著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數計。如今我啟動我天生的機能而行走,不過我也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這樣。」
蚿對蛇說:「我用眾多的腳行走反倒不如你沒有腳,這是為什麼呢?」蛇說:「仰賴天生的機能而行動,怎麼可以改變呢?我哪裡用得著腳呢!」
蛇對風說:「我啟動我的脊柱和腰脅而行走,還是像有足而行的樣子。如今你呼呼地從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駕臨南海,卻沒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跡,這是為什麼呢?」風說:「是的,我呼呼地從北海來到南海。可是人們用手來阻擋我而我並不能吹斷手指,人們用腿腳來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斷腿腳。即使這樣,折斷大樹、掀翻高大的房屋,卻又只有我能夠做到,而這就是細小的方面不求勝利而求獲得大的勝利。獲取大的勝利,只有聖人才能做到。」
⑽ 文言文中壯表示贊美嗎
有很多種復用法:比如《制李陵傳》中 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於庭。」上壯而許之,因詔強弩都尉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 意思是以.....為壯(強盛)
再如《鴻門宴》中,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 這里的壯肯定指強壯。
再如《東方塑》中,帝己壯矣,豈念汝乳哺肘恩邪?。這里的壯指年齡大,成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