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對
❶ 主僕對文言文解釋
主 仆 對
《廣笑府》
主人待仆甚薄①,衣食常不周②。仆聞秋蟬鳴,問主人曰:「此鳴者何物?」主人曰:「蟬也。」仆曰:「蟬食何物?」主人曰:「吸風飲露耳。」仆問:「蟬著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蟬正好跟我主人。」
[參考譯文]
主人對他的奴僕非常刻薄,經常讓他衣食不飽。僕人聽到秋天的蟬叫就問他的主人:「這叫聲是什麼東西發出來的?」 主人說:「是蟬。」僕人問:「蟬吃什麼東西? 」主人說:「蟬吃風喝露水。」 僕人又問:「蟬穿衣服嗎? 」主人說:「不穿。」僕人於是就說:「正好讓這蟬跟隨我主人。」
❷ 文言文主上是指皇帝。還是在不同場合說。
主上:臣下對君主(君主有時候還不是皇帝)的稱呼。文言文一般只用一個版字:「上權」。在政局動盪的歷史時期,天下群雄並起,有的後來做了皇帝,有的並沒有成大業。在他們身邊都有一批文武人士,這些人士,各為其主,都稱自己一方的頭頭為「主上」。
❸ 在文言文中對主人的稱呼是什麼
泛稱為「東主」,也稱「東家」、「主人」(如李白《將進酒》:「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東主包括店東、房東、酒宴的主人。
古時候人們很講究禮儀,座位的主位在東,客位在西,主人家如果長期住有賓客,如家庭教師、管家,他們的宿舍也在西院或西邊的廂房。長期以來,形成了東為主、西為賓的習俗,因而稱主人為「東主」,賓客為「西賓」(後特指家庭教師、塾師)。
在具體環境中,大多遵從平日習慣,當面沒有另外的稱呼。
❹ 文言文怎麼看主
分析詞性的主要依據是看詞在句子的組合能力及其充當什麼成分,因此熟練掌握各類詞的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確判斷詞性的基礎。組合能力指某類詞可以跟什麼片語合,不能跟什麼片語合。例如副詞可以和形容片語合(部分副詞可以和動片語合),不能同名片語合。介詞可以同名詞、代詞及名詞性片語組合,不能同動片語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當什麼成分。例如名詞在句子中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定語、狀語及判斷句的謂語,不能充當敘述句的謂語。連詞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只能與名詞、動詞、形容片語成片語充當句子成分等。
一、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性質、狀態的程度、范圍、時間等的詞。副詞能修飾動詞、形容詞,不能修飾名詞、代詞、數量詞。在句中經常充當狀語,也作補語。例如:
①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許弗許。(《鄭伯克段於鄢》)——〔武姜〕喜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屢次向武公請求,武公不答應。
②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深者見蛟龍。(《論衡·別通》)——到淺的水流中去的人能見到小蝦,到稍深一些水流中去就能見到魚客,到最深的水流中去就能見到蛟龍。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鄒忌諷齊王納諫》)——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甚」作補語。
二、介詞。與名詞、代詞及某些名詞性片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對象、處所、時間等意義的詞。根據介詞結構的意義和它們與中心語的關系,可以分為時地介詞、原因介詞、方式介詞、人事介詞四種。介詞結構主要充當句子的狀語和補語。
①若之何以病敗君之大事也。(《鞌之戰》)——怎麼能因為受傷使國君戰事失敗呢?
②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五蠹》)——現在想用先王的政治措施治理當世的百姓,都是守株待兔一類的事情。
③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報任安書》)——我所以暗自忍辱苟活下來,幽禁在污穢的監獄之中而不自殺,是因為我遺憾我的心願沒有完全實現,這樣鄙賤無知地死去,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傳揚到後世。
④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為早與之絕。(《赤壁之戰》)——若能用您的眾將士與曹操的勢力相抗衡,不如早與曹操斷絕關系。
例①「以病」作狀語,表原因。例②的「以先王之政」作狀語,表憑借。例③「於糞土之中」作補語,表處所;「於後世」作補語,表時間。例④的「以吳、越之眾」和「與中國」都作狀語,前者表憑借,後者表對象。
古漢語介詞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介詞同時又作連詞,有的較難區別,如「與」。
❺ 文言文主僕對的作者是誰
出資《廣笑府》,作者不詳
❻ 文言文主薄是什麼意思
主簿 讀作 zhǔbù
古代官名。掌置。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文獻通考》卷六十三:「蓋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監以至郡縣皆有之。」隋、唐以前,因為長官的親吏,權勢頗重。魏、晉以下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習鑿齒曾為桓溫的主簿,時人曰「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此為主簿權勢最盛之時。
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設主簿,惟御史台、諸寺等署有之。唐諸州以錄事參軍取代主簿。南宋中葉後,御史台也不設主簿。元諸寺、監、院有關人員,或稱主簿,或改稱典簿,縣主簿簡稱為簿。明、清太僕、鴻臚二寺及欽天監稱主簿,太常、光祿二寺及國子監稱典簿,縣署則仍稱主簿。均系低級之事務官。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薄官職廣泛存在於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後,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❼ 文言文中主,賓,表,定,狀,補的含義
現代漢語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種,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1、主語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指明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物」.
例如:中國人民 志氣高.
2、謂語 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說明主語的說明主語「是什麼」或怎麼樣「.
例如:滿天烏雲 頓時消散了.
3、賓語 賓語在動語後面,表示動作、 行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誰」或「什麼」一類問題.例如:馬克思認為知識是進行斗爭和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服務的手段.4、定語 定語是名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性質、狀態、數量、所屬等.例如:那(沉甸甸)的稻穀,象一壟壟(全黃)的珍珠.(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特點.5、狀語 狀語是動語或形容詞前面的連帶成分,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動作的狀態、方式、 時間、處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經]走了.(2)咱們[北京]見.副詞、形容詞經常作狀語,表時間、 處所的名詞經常作狀語,一般名詞不作狀語.動詞中除助動詞外,一般
動詞很少作狀語,介詞短語常作狀語.一般狀語緊連在中心高速的前邊,但表時間、處所、目的的名詞或介詞
短語作狀語時,可以放在主語的前邊,如,[在杭州]我們游覽了西湖勝景.
6.補語 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連帶成分,一般用來補充說明動作、行為的情況、結果、程度、趨向、 時間、處所、數量、性狀等.例如:
(1)廣大人民幹得〈熱火朝天〉.(2)他寫的字比原來不是好〈一點〉,而是好得〈多〉.
狀語後置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2、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4、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這些知識不是幾個例句就能弄懂的,好好去問問你的語文老師吧.
❽ 文言文主旨
主旨,一句話: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是為文的前提
《答李翊書》是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韓愈給李翊的復信,是一篇書信體論說文。文中圍繞「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敘述了自己治學為文的經歷,提出了「氣盛言宜」(內容決定形式)、「務去陳言」(致力於創新)的文學主張,表現了作者排擊世俗的勇氣和頑強進取的精神。
譯文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稟告,李生足下:
你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而那提問的態度是多麼謙卑和恭敬呀。能夠這樣,誰不願把把立言之道告訴你呢?儒家的仁義道德歸屬於你指日可待,何況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孔子的門牆而並未登堂入室的人,怎麼足以能辨別是或非呢?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跟你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是正確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並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勝過別人並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不要被勢利所引誘,(要像)培養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期成熟,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仁義之人,他的文辭必然和氣可親。
不過還是有困難之處,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還是沒有?雖然如此,我學習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開始的時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東兩漢的書就不敢看,不合乎聖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靜處的時候像忘掉了什麼,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麼,矜持的樣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著了迷。當把心裡所想的用手寫出的時候,想要把那些陳舊的言詞去掉,這是很艱難的呀!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不把別人的非難和譏笑放在心上。像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年,我還是不改(自己的主張)。這樣之後才能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雖然正確但還不夠完善的內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務必去除那些不正確和不完善的,這才慢慢有了心得。
當把心裡所想的用手寫出來的時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樣涌流出來了。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非笑它我就高興,稱贊它我就擔憂,因為文章里還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象這樣又有些年,然後才真是象大水浩盪一樣(文思奔涌)了。我又擔心文章中還有雜而不純的地方,於是從相反方向對文章提出詰難、挑剔,平心靜氣地考察它,直到辭義都純正了,然後才放手去寫。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養。在仁義的道路上行進,在《詩》《書》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斷絕源頭,終我一生都這樣做而已。
文章的氣勢,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水勢大,那麼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氣勢充足,那麼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抑就都會適當。雖然這樣,難道就敢說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嗎!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時,別人能得到什麼呢?盡管如此,等待被人採用的見解,難道就像器具一樣嗎?用或不用都取決於別人。君子就不這樣,思考問題本著仁義原則,自己行事有一定規范,被任用就在人們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傳給弟子,把道借文章流傳下去為後世效法。象這樣,是值得高興呢,還是不值得高興呢?
有志於學習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必為今人所棄,我實在為有志於古的人高興,也為他悲傷,我一再稱贊那些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只是為了勉勵他們,並非敢(隨意)表揚那些可以表揚、批評那些可以批評的人。向我問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圖不在於功利,所以姑且對你講這些話。韓愈語。
文章賞析
韓愈認為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是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書》的開頭說:「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有日矣,況其外文乎?」由此可見,他認為德是文章的內核,文是德之載體,或者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這和他所一貫倡導的「文以載道」說是相一致的。如,他在《爭臣論》一文中說:「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在《答李秀才書》中說:「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
那麼,「道」和「文」怎樣能相促相長,達到較高的水準呢?他在《答李翊書》的第二段形象的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說:「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要寫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尋找一盒能讓東施變西施的外用美麗霜,不要被狹隘的功利所驅譴,而要像為樹養根,給燈加油那樣,去加強道德修養,有了教高的道德水準,詩之樹、文之燈才根深葉茂、光焰萬丈!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就有了經濟蒼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則鳴,有憤激則書,敢於為民請命,敢於為一切正義和真理搖旗吶喊、奔走呼號。金銀財色不能動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鉗其口。想不說話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呀,何需挖空心思、搜腸刮肚、冥搜虛飾以敷綴其文呢?
❾ 廣笑府文言文《主僕對》中的僕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主人待仆甚薄,衣食常不周。仆聞秋蟬鳴,問主人曰:「此鳴者何物?」主人曰:「蟬也。」仆曰:「蟬食何物?」主人曰:「吸風飲露耳。」仆乃問:「蟬著衣否?」主人曰:「不用。」仆曰:「此蟬正好跟我主人。」
僕人詼諧幽默、富於智慧。
❿ 談談周處文言文文主的理解
周處自新
作者:劉義慶
《世說新語·自新第十五》
【題解】
自新指自覺改正錯誤,重新做人。本篇只有兩則。第1 則說明改正錯誤要振作起來,應有一息尚存,決不鬆懈之志。第2 則說明有才要用到正道上,知錯必改。
(1)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哀邅跡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①。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②,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③。」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④。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注釋】①周處:字子隱,吳興郡陽羨縣人,後改屬義興郡(郡治在今江蘇省宜興縣)。青少年時胡作非為,橫行鄉里,後勇於改過,在晉朝任廣漢太守、御史中丞。俠氣:指剛強不屈的氣概。邅(zhān)跡虎:《孔氏志怪》說:「義興有邪足虎,溪渚長橋有蒼蛟,並大啖人」。遭跡虎即邪足虎,跛腳老虎。橫:指殘暴的東西。
②自吳:《晉書·周處傳》作「入吳」,對。二陸:指陸機、陸雲。兄弟齊名,號為二陸,吳人。陸機後來在晉朝曾任平原郡內史,陸雲曾任清河郡內史,所以下文直呼為平原、清河。按:陸機比周處年輕二十多歲,所以周處年少時不可能尋訪二陸。③修改:加強修養、改正錯誤。蹉跎:虛度光陰。
④朝聞夕死:這是用《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思,大意是:早上聽到了真理,就算晚上死去也不算虛度此生。
【譯文】周處年輕時,兇狠倔強,好使氣力,是鄉里的禍害,加上義興郡河裡有蛟龍,山上有跛腳虎,都危害百姓,義興人把他們叫做三橫,而周處危害更大。有人勸周處去殺虎斬蛟,其實是希望三橫中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刻上山刺殺了老虎,又下河去斬蛟龍。蛟龍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潛入水底,遊了幾十里,周處始終和蛟龍在一起搏鬥。經過三天三夜,鄉親們都認為他已經死了,互相慶賀。沒想到周處竟然殺死蛟龍,從水裡出來了。他聽說鄉親互相慶賀,才知道自己是人們所痛恨的人,就有意改過自新。於是到吳郡尋找陸機、陸雲兄弟,平原內史陸機不在家,只見到清河內史陸雲,就把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陸雲,並且說:「自己想加強修養,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虛度,恐怕終究不會有什麼成就。」陸雲說:「古人尚且重視朝聞夕死,何況您的前途還遠大著呢。再說,一個人就怕不能立志,又何必擔心美名不能顯揚呢!」於是周處便改正錯誤,振作起來,終於成了忠臣孝子。
(2)戴淵少時,游俠不冶行檢,嘗在江、淮間攻掠商旅①。陸機赴假還洛,輜重甚盛,淵使少年掠劫②。淵在岸上,據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③。淵既神姿峰穎,雖處鄙事,神氣猶異④。機於船屋上遙謂之曰:「卿才如此,亦復作劫邪⑤?」淵便泣涕,投劍歸機。辭厲非常,機彌重之,定交,作筆薦焉⑥。過江,仕至征西將軍。
【注釋】①游俠:指重信義、輕生死的人。行檢:品行。攻掠:襲擊、搶劫。
②輜重:行李。③指麾:同「指揮」。
④峰穎:挺拔突出。
⑤劫:強盜。
⑤辭厲:《太平御覽》四○九作「辭屬」,對,指談吐。
【譯文】戴淵年輕時,很俠義,不注意品行,曾在長江、淮河間襲擊、搶劫商人和旅客。陸機度假後回洛陽,行李很多,戴淵便指使一班年輕人去搶劫。他在岸上,坐在馬扎兒上指揮手下的人,安排得頭頭是道。戴淵原本風度儀態挺拔不凡,雖然是處理搶劫這種事,神氣仍舊與眾不同。陸機在船艙里遠遠地對他說:「你有這樣的才能,還要做強盜嗎?」戴淵感悟流淚,便扔掉劍投靠了陸機。他的談吐非同一般,陸機更加看重他,和他結為朋友,並寫信推薦他。過江以後,戴淵做官做到征西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