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蘇軾傳節選文言文翻譯

蘇軾傳節選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2 19:44:17

1. 蘇軾抄書,這篇文言文的翻譯,以及重點字詞的解釋學

【蘇軾抄書】譯文
司農朱載上曾經分教於黃岡縣。當時蘇東坡被貶謫居住在黃州,不認識朱司農。有位客人吟誦朱司農的詩說:「官閑無一事,蝴蝶飛上階。」 蘇東坡驚愕地說:「什麼人作的詩?」客人回答是朱司農所作,蘇東坡再三稱贊,認為很有幽雅的情趣
有一天,朱司農去拜見蘇東坡,他們於是成為知己。從此,朱司農經常登門拜訪。偶然有一天來拜見,負責接待的人已通報了姓名,但是蘇東坡好長時間不出來:他想留下來,則等候得很疲倦了;想離開,又已經通報過姓名。像這樣過了很長時間,蘇東坡才出來,表達抱歉久等的意思。並且說:「剛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課,沒能及時來接待你。」兩人安坐定落,別的話說完後,朱司農請教說:「剛才來時,先生所說『日課』是指什麼?」 蘇東坡對答道:「抄《漢書》。」 朱司農說:「憑先生這樣的天才,打開書看一遍,可以終身不忘,哪裡用得著手抄呢?」 蘇東坡說:「不是這樣的。我讀《漢書》,到現在總共經過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個字為標題,以後要抄兩字,現在就只要抄一個字了。」 朱司農離開座位, 又請教說:「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書給我看看。」蘇東坡就命令老兵在書桌上取來一冊書。朱司農看了後,一點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蘇東坡說:「請你試著列舉標題一個字。」朱司農按照他說的做了,蘇東坡應聲就背誦幾百個字,沒有一字差缺。共挑選了幾次,都是這樣。朱司農心悅誠服贊嘆了好長時間,說:「先生真是被貶謫到人間的仙才啊!」
以後朱司農把這個話告訴兒子新仲說:「蘇東坡尚且如此勤奮,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奮讀書嗎?」朱新仲又曾經用這個話教育自己的兒子朱輅。

【蘇軾抄書】字詞注釋
①司農:掌管錢糧的官職。
②謁:拜見。
③典謁已通名:主管迎賓的人已經通報了姓名。
④移時不出:過了一陣不出來。
⑤了些:了結。
⑥離席:離開坐席,表示恭敬。
⑦謫仙才:謫降到人間的神仙之才。
⑧中人之性:才資居於中等的人。
⑨新仲:朱載上的兒子,下文的輅(lù)是他的孫子。
⑩誨:教育,教誨。

【蘇軾抄書】解析
蘇東坡的才學眾人皆知。他的才學是怎麼來的呢?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一個清楚的答案。
朱公與東坡已互為知己,可某一日典謁通報之後,東坡卻遲遲不出,這不禁令人生疑;東坡出來後解釋道,剛才是在做「日課」,這「日課」是什麼呢?東坡竟然回答是「抄書」。名震天下的大才子蘇東坡居然每日抄書?這一切使朱載上深感不解。就這樣,隨著情節的展開,朱載上的心理經歷了「生疑—煩倦—不解—贊嘆」的變化過程。這樣的記敘清楚而又生動,簡潔而又豐富,為文章增添了不少的趣味。
本文極少涉筆人物的心理,但在人物的對話中又分明寫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閱讀時要好好體會;此外,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理解一些多義詞。

2. 誰有《蘇軾傳》全文(文言文版)

蘇軾,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的時候,父親蘇洵去四方游學,母親程氏親口把書上知識傳授他,聽到古今成敗的事件,馬上能夠說出其中要義。程氏讀東漢人物《范滂傳》,感慨而嘆息,蘇軾問母親:「我如果做范滂,母親會答應嗎?」程氏說:「你能做到范滂,我難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親嗎?」
等到弱冠,博通經史,寫文章每天可以寫數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著作。後來讀《莊子》,感嘆說道:「我以前也有一些觀念,但總是表達不出來,現在看到這本書,覺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參加禮部的考試。當時文風崇尚詭譎不合正道,主考官歐陽修想拯救這種現象,看到了蘇軾的《刑賞忠厚論》,大為驚喜,想要選為眾人之冠(第一),但猶然懷疑是自己的門生曾鞏所作,於是只排在第二。後來用《春秋對義》考試又得第一,參加殿試,中了乙科。後來以書信形式進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說:「我應該避讓一下,好讓這個人出人頭地。」聽說的人開始都不相信,時間久了才最終信服。
蘇軾因為母親去世服喪在家。嘉佑五年,調任為福昌主薄。歐陽修認為蘇軾才能學識兼備,推薦他入了秘閣。考試六論,之前做文章都不起草,所以文章大多不工整。蘇軾做文章開始起草之後,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觀。之後對答制策,考入三等,自宋朝以來,制策進入三等的,只有吳育與蘇軾兩人而已。
熙寧四年,適逢元宵節,皇帝下令壓低價格為宮中購買花燈。蘇軾上書說:「您哪裡是自己喜歡看花燈呢?您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讓皇太後高興罷了。而老百姓卻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認為您是為了滿足眼睛觀賞這樣小的需要,奪取了他們吃飯穿衣所必需的錢財。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響很大,希望您收回這個命令。」皇帝於是下詔停辦這件事。當時王安石正在創行新法,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面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做了杭州通判。
這時新的政令一天天下達,蘇軾在杭州任上總是利用新法中對百姓有利的內容造福百姓,百姓們因此生活安定。調任密州。司農下令實施新法,不按時施行的人按違反國家制度判罪。軾對提舉官說:「違反制度的判罰,如果是出自朝廷,誰敢不聽從?如今命令出自司農,這是擅自製定律法。」提舉官害怕地說:「請您先不要追究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這個法令危害百姓利益,於是下令廢除了它。
調任徐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在梁山泊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裡,城牆即將被沖毀,城裡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誰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牆。」 於是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把卒長叫出來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應該為您效力。」於是率領他的士兵拿著畚鍤出營,修築東南方向的長堤,堤壩從戲馬台起,末尾與城牆相連。雨日夜不停,沒有受損的城牆只有三版。蘇軾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經過家門也不入,派官吏們分別在城牆各處守衛,最終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調來服役的人,加高修築舊城牆,修築木製堤岸,用以防備洪水再來。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
調任湖州,因為有一些不便於民的事情不敢明說,就寫詩暗示,希望對國家有所幫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從他的詩中挑出一些詞語,斷章取義牽強附會說蘇軾的詩是在誹謗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獄,想置他於死地。案件審問了很久也沒有判決。神宗非常喜歡蘇軾的才學,安排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與黃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間,在東坡修築房舍,自號「東坡居士」。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25942581.html

3. 文言文翻譯: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

都認為以不急用的耳目玩好,奪去他們衣食所必需的錢財
《宋史 蘇軾傳》

4. 過,舉,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意思有很多,但是文言文的翻譯具體要聯繫上下文和語境,下面給出一些示例
1、過,度也。——《說文》如: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勝過 ——如: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3、過去(過後) ——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宋· 沈括《夢溪筆談》
4、去世 ——陛下雖過世為神,豈假手於苻登而圖臣,忘前征時言邪?——《晉書·苻登載記》

5、給予;遞給 ——郵人之過書,門者之傳教也。——《論衡》

6、渡過——野市分獐鬧,官帆過渡遲。——宋· 蘇軾《荊州》

7、來訪;前往拜訪;探望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戰國策·齊策四》

8、交往,相處——稍喜過從近,扶筇不駕車。——宋· 黃庭堅《次韻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9、交談如:過談(往訪交談)

10、 錯,犯錯誤——微二人,寡人幾過。——《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

11、怪罪,責難 ——孔子曰:「 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12、繼入、贅入或嫁人 ——孩兒也,他如今只待過門,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關漢卿《竇娥冤》

1.登記.<商君書>舉民眾口數,生者著,死者去.
2.舉行,施行.<史記.陳涉世家>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3.提出.<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科舉考試.<送董紹南序>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
還有很多意思.

當 dāng

〈動〉

(1) (形聲。從田,尚聲。本義:兩塊田相當、相等)

(2) 對等;相當於 [equal;be equal to]

當,田相值也。——《說文》

必當其位。——《呂氏春秋·孟夏紀》

蔽賢者當之。——《孟子·離婁下》

朱也當御。——《國語·晉語》

當之者戕焉。——《國語·晉語一》

(3) 又如:旗鼓相當;門當戶對;當才(才能與所任之事相當);當匹(匹敵;對等);實力相當

(4) 面對著 [face;turn towards]

木蘭當戶織。——《樂府詩集·木蘭詩》

(5) 又如:當戶(對著門戶);當風(正對著風);當著矮人,別說短話(面對著某種有缺陷的人,不要說有關他短處的話,以避影射之嫌);當頭對面(面對面)

(6) 擔任;充當 [work as;serve as]。如:當轅(駕轅);當槽的(店房伙計、酒保一類的人);當值(值班);當御省禁(值班於官禁之內)

(7) 承擔 [bear;undertake]

念竇娥葫蘆提當罪衍。—— 元· 關漢卿《竇娥冤》

(8) 又如:當不起(謙詞。表示擔當不起他人的誇獎或款待);當不得(奈何不得);當不過(受不住;受不了)

(9) 主持 [manage;take charge of]

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管子·五行》

北邀當國者相見。——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張居正當國。——《明史·海瑞傳》

(10) 又如:當室(主持家事。今稱當家);當家之事(理家立業);當家三年狗也嫌(主持家政的容易得罪人,討人嫌棄)

(11) 阻擋 [某人或某事物] 的通路 [block]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莊子·人間世》

(12) 又如:螳臂當車;別當道站著;當攔(阻攔)

(13) 看待 [regard … as]。如:他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14) 用武力抵敵 [withstand]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 曹操者。——《資治通鑒》

(15) 又如:萬夫不當之勇;當關(守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6) 應當 [ought]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 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17) 又如:當用的還得用;當立之年(指三十歲);當斷不斷(該做出決斷的時候不能決斷)

(18) 判決罪人,斷獄 [hear and pass judgment on a case]

臣知欺大王罪當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當棄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詞性變化

--------------------------------------------------------------------------------

◎ 當

當 dāng

〈名〉

(1) 過去的某一時間;以往 [just at a time;past]。如:當天(指過去);當時(指過去);當下(此時);當口(事情發生或進行的時候)

(2) 空;空當 [gap]。如:插當;這里還留著一個當子

◎ 當

當 dāng

〈介〉

(1) 在 [when]

當春乃發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鳴聲…一時齊發。——《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 又如:當堂(當場,在現場);當出(當初);當來(向來;當初);當便(即便;即就)

◎ 當

當 dāng

〈代〉

(1) 本,這 [the same]

[兄子彥詢]病卒, 豹取急,親送柩還鄉,悲痛傷惜,以為喪當家之寶。—— 唐· 李延壽《北史·房豹傳》

(2) 又如:當家(本家);當晚;當夜;當境(本境);當坊(當方。本地);當港(此港,本港)

◎ 當

當 dāng

<象>

鏗鏘聲 [clang]。如:每座教堂的尖塔開始歡快地發出當當響聲

◎ 當 dāng

<連>

(1) 假使 [if]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 秦相較,或未易量。—— 宋· 蘇洵《六國論》

當 dàng

〈名〉

(1) 當鋪(用於字型大小) [pawnshop]。如:當館(即當鋪);當水(騙局)

5. 宋史.蘇軾列傳中「徙至徐州……朝廷從之。」的翻譯

原文。。。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
,於南清河,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築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
譯文。。。
蘇軾調任徐州。黃河在曹村附近決堤,在
泛濫,從南清河溢出,匯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斷上漲不久就要泄進城裡,城牆即將被沖毀,城裡的富人爭著逃出城去避難。蘇軾說:「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會動搖,誰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這里,就不會讓決堤的水毀了城牆。」 於是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把卒長叫出來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暫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們這些小人應該為您效力。」於是率領他的士兵拿著畚鍤出營,修築東南方向的長堤,
從戲馬台起,末尾與城牆相連。雨日夜不停,沒有受損的城牆只有三版。蘇軾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經過家門也不入,派官吏們分別在城牆各處守衛,最終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調來服役的人,加高修築舊城牆,修築木製堤岸,用以防備洪水再來。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
************************************************************************
期望 可以 幫到 你。

6. 《蘇軾列傳》全文翻譯

《蘇軾列傳》

【全文翻譯】

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游歷求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有關古今成敗的事,蘇軾都能馬上說出它們的要點。程氏讀東漢《范滂傳》,發出長長的嘆息。蘇軾問道:我如果做范滂,母親會應允嗎?程氏說: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親了么?」等到二十歲的時候(行冠禮的年齡),蘇軾對經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

蘇軾(到徐州赴任),有洪水決堤要淹沒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濫,就要溢出南清河。水匯集在城下,漲水時不時地會泄入城中,城市就要敗了,富民們爭著要逃出城避水。蘇軾說:富民們如果都出了城,就會動搖民心,那我還和誰來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絕不會沖了城。

將富民們趕回城中,蘇軾到武衛營,將卒長呼出說:河水將要沖進城裡,事情很緊迫了,即使是禁軍也要為我盡力。卒長說:太守尚且不逃走,我們這些小人一定效命於您。於是率領眾人拿著畚鍤出城,從東南方向築起長堤,首起戲馬台,一直到城門口。

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卻沒有沉。蘇軾住在那上面,路過家門口也不進去,讓官吏們分別守在各個地方,士兵們全都出了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贊賞他。

蘇軾路過金陵(今南京),拜見王安石,說:「大興戰爭和刑罰,是漢、唐兩朝滅亡的徵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這些事。如今西邊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見停戰,東南地區發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說一個字來解決這種局面嗎」王安石曰:「這兩件事都是呂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為官,怎麼敢去進言?」蘇軾說:「在朝做官就進言,不在朝做官就不進言,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

皇上不按一般禮節對待您,您對待皇上,怎麼也可以用一般的禮節呢?」王安石大聲說:「那我必須得要進言了。」又說:「今天這些話從我的最里說出來,從你的耳朵聽進去(意思是不要外傳,保密)。」又說:「人一定要明白每一個不正確的行為,處死的每一個人都不是無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錯誤的事),才可以。」

蘇軾開玩笑說:「現在的當官的,都為了爭取減少半年的磨勘(相當於磨合、試用期)時間,就算殺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沒有回答。

蘇軾經常把自己鎖在翰林院在皇宮里邊過夜,被召進宮在偏殿面見皇上,宣仁太後問他:「你前年做什麼官?」蘇軾回答:「臣當時是常州團練副使。」太後又問:「現在做什麼官。」蘇軾回答:「臣現在是待罪(謙稱,表示不稱職)的翰林學士。」太後又問:「知道為什麼突然這樣(升到翰林學士)嗎?」

蘇軾回答說:「因為遇到聖主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太後說:「不是這樣。」蘇軾又說:「難道是大臣們的討論推薦?」太後又說:「也不是。」蘇軾驚慌的說:「臣雖然沒有什麼才能品行,確也不敢利用不正當途徑陞官。」太後說:「這是先帝的意思。

先帝每次誦讀你的文章,必然贊嘆說『奇才,奇才!』但還沒來得及提拔你。」蘇軾不覺痛哭失聲,宣仁太後與宋哲宗也跟著哭泣,左右跟隨的人也都感動落淚。隨後賜作賜茶,撤下皇帝跟前的金蓮蠟燭照明把他送回翰林院。

(6)蘇軾傳節選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1、蘇軾列傳原文:

(蘇軾)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

卒長曰:「太守猶不避塗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蘇軾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嘉祐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神宗時反對變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後以「謗訕朝廷」貶黃州。

哲宗時任翰林學士,出知杭、潁、揚、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還。詩、詞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鍾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7. 跪求<蘇軾傳>文言文翻譯...謝謝!!

http://post..com/f?kz=45701533

宋史*蘇軾傳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丁母憂。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叛官。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後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何?」琦曰:「記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於館閣中近上貼職與之,且請召試。」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如軾有不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史館。
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會洵卒,賻以金帛,辭之,求贈一官,於是贈光祿丞。洵將終,以兄太白早亡,子孫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屬軾。軾既除喪,即葬姑。後官可蔭,推與太白曾孫彭。
熙寧二年,還朝。王安石執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軾上議曰: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於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餘。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責實,則公卿侍從常患無人,而況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夫時有可否,物有廢興,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聖人不能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強而復之,則難為力。
慶歷固嘗立學矣,至於今日,惟有空名僅存。今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游士。百里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於是,軍旅謀於是,又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則無乃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邪?若乃無大更革,而望有益於時,則與慶歷之際何異?故臣謂今之學校,特可因仍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於吾世足矣。至於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所得人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與今為孰辦?較此四者之長短,其議決矣。
今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詞,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兼采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經生不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願陛下留意於遠者、大者,區區之法何預焉。臣又切有私憂過計者。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恥不言性命,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此豈真能然哉!蓋中人之性,安於放而樂於誕耳。陛下亦安用之?
議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即日召見,問:「方今政令得失安在?雖朕過失,指陳可也。」對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願鎮以安靜,待物之來,然後應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當熟思之。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軾退,言於同列。安石不悅,命權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軾決斷精敏,聲聞益遠。會上元敕府市浙燈,且令損價。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願追還前命。」即詔罷之。

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

1.C
2.A
3.B
4.(1)(蘇軾)後來用書信形式進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堯臣說: 「我應專該避屬讓一下,好讓這個人出人頭地。」
(2)(蘇軾)又向朝廷要求調來服役的人,鞏固並加高舊城牆,修築木製堤岸,用來防備洪水第二次到來。

9. 蘇軾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蘇軾對寫文章的看法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藝術境界。

10. 蘇軾傳全文翻譯

翻譯:

蘇軾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歲時,父親蘇洵到四方游學,母親程氏親自教他讀書,聽到古今的成敗得失,常能說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讀東漢《范滂傳》,很有感慨,蘇軾問道:「我如果做范滂,母親能答應我這樣做嗎?」程氏說:「你能做范滂,我難道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到二十歲時,就精通經傳歷史,每天寫文章幾千字,喜歡賈誼、陸贄的書。不久讀《莊子》,感嘆說:「我從前有的見解,嘴裡不能說出,現在看到這本書,說到我心裡了。」嘉祐二年,參加禮部考試。

當時文章晦澀怪異的弊習很重,主考官歐陽修想加以改正,見到蘇軾《刑賞忠厚論》,很驚喜,想定他為進士第一名,但懷疑是自己的門客曾鞏寫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經義策問取得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來憑推薦信謁見歐陽修,歐陽修對梅聖俞說:「我應當讓這個人出人頭地了。」聽到的人開始嘩然不服,時間久了就信服此語。

服母喪。嘉祐五年,調任福昌主簿。歐陽修因他才能識見都好,舉薦他進秘閣。考試作策論六篇,過去人們應試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數寫得不好。蘇軾開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筆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從宋初以來,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吳育和蘇軾而已。

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叛官。關中自從元昊叛亂後,百姓貧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輸送到南山的木筏,從渭河進入黃河,經過砥柱的險處,衙前役人相繼破產。蘇軾訪察到其利弊所在,為他們修訂衙規,讓他們自己選擇水工按時進送或停止,從此害處被減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聞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時就聽到他的名聲,想用唐朝舊例召他進翰林院,管理制誥之事。宰相韓琦說:「蘇軾的才能,遠大傑出,將來自然應當擔當天下大任。

關鍵在於朝廷要培養他,使天下的士人無不敬畏羨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後召來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沒有異議了。現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為正確,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牽累。」英宗說:「姑且給他修注一職如何?」

韓琦說:「記注和知制誥地位相近,不可馬上授予。不如在館閣中較靠上的貼職授予他,而且請召來考試。」英宗說:「考試不知他能否勝任,像蘇軾會有不能擔任的嗎?」韓琦還是不同意,到試了兩篇論,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館的職位。

蘇軾聽到了韓琦的話,說:「韓公可以說是用德行來愛護人的呀。」適逢蘇洵去世,朝廷賜給他金帛,蘇軾推辭了,要求贈父親一個官職,於是贈光祿丞。

蘇洵將死,因哥哥太白早死,子孫沒有成人,妹妹嫁給杜氏,死了還未下葬,囑咐蘇軾。蘇軾服喪期滿後,就馬上安葬了姑母。後來大官可以讓子孫得蔭,就推讓給了蘇太白的曾孫蘇彭。

原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

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嘩不厭,久乃信服。

丁母憂。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叛官。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後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

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何?」琦曰:「記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於館閣中近上貼職與之,且請召試。」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如軾有不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史館。

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會洵卒,賻以金帛,辭之,求贈一官,於是贈光祿丞。洵將終,以兄太白早亡,子孫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屬軾。軾既除喪,即葬姑。後官可蔭,推與太白曾孫彭。

此文出自元朝·脫脫《宋史》

(10)蘇軾傳節選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宋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記述,而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捨、詳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記載宋朝歷史的各種文獻中,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史料價值相當高。

史家普遍認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統全面的一部史書,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要想了解宋朝歷史便不可能脫離《宋史》,後世眾多的修訂之作,雖然確實各有其長處,但卻不能取而代之或者與之並行於世。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 脫脫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

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執意屠城,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

熱點內容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
什麼心理 發布:2025-07-11 11:13:50 瀏覽:198
天都教育 發布:2025-07-11 09:35:37 瀏覽:447
廈門在職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11 09:05:50 瀏覽:694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