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而字的用法
1.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捨生而取義」中的「而」表並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捨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捨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本文共用25個「而」字,表示前後詞句並列、承接、修飾、轉折等關系,想一想下列語句中「而」字的用法,體會它們各自語氣的輕重,探究「而」輕重音朗讀的規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遞進、重讀)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輕讀)
(3)、朝而往,暮而歸 (修飾、輕讀)
(4)、溪深而魚肥 (並列、輕讀)
(5)、禽鳥……而不知人之樂 (轉折、重讀)
累死我了,不許抄襲哦!
2. 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
文言虛詞——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夫趙強而燕弱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覺今是而昨非 (《歸去來兮辭》)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④禮畢而歸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④惑而不從師 (《師說》)
5.表示假設關 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刺秦王》)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荊軻刺秦王》)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③秦王必喜而善見臣 (《荊軻刺秦王》)
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讎者,何如?」(《荊軻刺秦王》)
(二)通「爾」,用作代 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復音虛詞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而」的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見其文中「而」字泛濫,極不恰當,便以牙還牙批閱:「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個而字,精妙至極。
意思:
應當用「而」的地方而(卻)不用「而」,不應該用「而」的地方而(卻)而(用)「而」,而(像)現在這樣用法,日後也而(這樣),你的水平也就不過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個,是名詞。
二個,是連詞,表轉折。
三個,名詞動用
四個,名詞
五個,是連詞,表轉折
六個,名詞動用
七個,名詞
八個,介詞
九個,介詞
十個,名詞
十一個,名詞動用
3. 古文中"而"有哪些用法
古文中「而」字的用法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鍾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做做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4. 怎麼區別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可通過「而」字的詞類進行區別。如下:
1、<名> 通過名詞區別
釋義:頰毛。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
例:而,頰毛也。——《說文》
譯文:而,就是頰毛的意思。
2、<代>通過代詞區別
釋義:通「爾」你,你的。
例:《記王忠肅公翱事》:「~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而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把我調任京城的官職,那麼你也就可以時時侍奉母親了。
3、<動>通過動詞區別
釋義:通「如」。好像。
例:《察今》:「軍驚~壞都舍。」
譯文:軍士驚恐的聲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樣。
4、<連>通過連詞區別
釋義:表並列關系。
例:《論積貯疏》:「苟粟多~財有餘。」
譯文:如果糧食很多、財力有餘。
5、<助>通過助詞區別
釋義: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
譯文: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
6、通過詞綴區別
釋義: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來。
5. 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
泉香而酒洌。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溫故而知新。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人不知而不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面山而居。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文言虛詞「而」字 用法判斷歌訣
「而」字用法功能多, 常作連詞表關系。 前後詞意認真辨, 仔細分析巧判斷。 左右平等表並列, 前後動作表承接, 後面意深表遞進, 後面意轉表轉折, 動作未發表假設, 前面條件表假設, 前因後果表因果, 連接狀謂表修飾。 同「爾」代詞作人稱, 復音「而已」在句末。
6.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麼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里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幾個。
下面我把首選的古漢語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並打給你。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
三連詞。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范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古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參考文獻:《辭源》《中學文言文索引詞典》
回答:2007-10-18 16:22
修改:2007-10-18 21:50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共0條評論...其他回答 共2條回答評論 ┆ 舉報
紅紅
[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捨生而取義」中的「而」表並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捨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捨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一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一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游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本文共用25個「而」字,表示前後詞句並列、承接、修飾、轉折等關系,想一想下列語句中「而」字的用法,體會它們各自語氣的輕重,探究「而」輕重音朗讀的規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遞進、重讀)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輕讀)
(3)、朝而往,暮而歸 (修飾、輕讀)
(4)、溪深而魚肥 (並列、輕讀)
(5)、禽鳥……而不知人之樂 (轉折、重讀)
小結:凡是表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作用的則應輕讀。學生齊讀,體會「也」和「而」的讀法。
7.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舉例
1.【而】
(一)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8. 古代文言文的「而」字用法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
詞形變化
和用法很多,我整理了一下,給樓主做參考吧。
做名詞用
「而」是
象形字
。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
說文
》
作
連接詞
用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
表示並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
而白章。——
唐·
柳宗元
《
捕蛇者說
》
(2)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勸學
》
克生
直臣
,事我皇祖,干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
石鍾山記
》
(4)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
於藍
,而
青於藍
。——《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
《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
修飾關系
,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系
野芳發而(因而)幽香。——宋·歐陽修《
醉翁亭記
》
作代詞用
(1)
你;你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
國語·吳語
》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
莊子·徐無鬼
》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作助詞用
(1)
表示偏正關系,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
者謂之器。——《易·系辭上》
作語氣詞用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顏淵
》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作動詞用
(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呂氏春秋
》
9. 語文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氓肅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⑤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過秦林》
⑥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