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專項訓練

文言文專項訓練

發布時間: 2020-11-22 23:11:42

『壹』 高中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李曉主編的

好像只能找到這些:
一、為學1、①代詞 天下事 ②動詞往、到 ③助詞無實義2、①說 ②到憑、③依靠④然而3、①人之為學有難亦有易 ②人之立志,應超越蜀鄙之僧4、為之 不為 只要去「為」,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客觀條件再優越,如果「不為」,那麼也無法成功。譯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學習,那麼困難的也容易了;不學習,那麼容易的也困難了。四川的邊境上有兩個和尚,其中的一個貧窮,其中的一個富有。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怎麼樣?」富和尚說:「您靠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靠著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雇船而往下遊走,還沒有能夠去成。您靠什麼能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告訴富和尚。富和尚顯出了慚愧神色。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二、盲苦1、A 2、C 3、B 4、D 5、C譯文:有盲人經過乾枯的小溪,(盲人)在橋上不小心掉下去,兩手抓住欄桿上的橫木,小心謹慎地牢牢抱緊(欄桿),自己認為手如果沒有抓緊一定會掉進深淵了!過路人告訴他:「不要害怕,只管放手就是實實在在的地面啊。」盲人不信,握住欄桿大哭大叫,時間長了,(盲人)筋疲力盡,手沒有握緊掉到地上,於是自己嘲笑自己說:「哈哈!早知道是實地,何必累那麼久自己把自己害苦了呢?」大路是很平坦的,只限於在空中想,守著某個一點矜持自負的人,看到這個故事該醒悟了吧! 三、蝜蝂1、A 2、C 3、D 4、D 5、①今世之嗜取者 ②遇貨不避,以厚其室。③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以近於危墜,觀前之死亡不知戒。6、諷刺那些既貪婪又好攀高、不死不罷休的官場人物。 譯文:蝜蝂是一種喜愛背東西的小蟲。爬行時遇到東西,總是抓取過來,抬起頭背著這些東西。東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勞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終於被壓倒爬不起來。有的人可憐它,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東西像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這種小蟲又喜歡往高處爬,用盡了它的力氣也不肯停下來,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現今世上那些貪得無厭的人,見到錢財就撈一把,用來填滿他們的家產,不知道財貨已成為自己的負擔,還只怕財富積聚得不夠。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來的時候,有的被罷官,有的被貶往邊遠地區,也算吃了苦頭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們又不思悔改,天天想著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祿,而且變本加厲地貪取錢財,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於極力求官貪財而自取滅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訓。即使他們的外形看來龐大,他們的名字是人,可是見識卻和蝜蝂一樣,也太可悲了!四、三江觀潮1.A 2.C 3.①海塘上有人呼叫潮來了、看潮啊,我急忙去海塘上,章侯、世培二人接踵而至。②看那潮使人心驚目眩,坐定半日,臉色才恢復平靜。4. ①潮頭一線 ②稍近 ③漸進 ④再進 ⑤潮到塘 ⑥龜山一擋 5、①「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用一群小鵝鼓翅奮飛比喻潮水,不但寫出活潑靈動的姿態,而且寫出它們受驚的情狀,從中折射出作者驚喜的心態。 ②「漸進,噴沫冰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用「雪獅」比喻,不但寫出排山倒海的洶涌場面,而且表現了觀者由潮水驚駭奔突引起的震恐。
譯文: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實際上無潮可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到:「今年暗漲潮啊!」每年都這樣。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到白洋,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遠見潮頭像一條白線,從海寧奔來,一直到塘上潮水越來越近,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湧起的潮水如百萬雪白的雄獅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們一樣,所有的獅子聚集在一起,沒有一頭干爭先搶後的看到的人驚恐的推開,跑到塘下避之潮到塘上,盡力噴薄而起,水花激射,濺起來有好幾丈高,地面都濕透了潮水旋卷著向右而去,被龜山一擋,轟隆著好像十分憤怒一樣,龍湫之水像炒菜一樣翻滾不止,在半空中飛舞,看了驚嚇眩目,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了,這是為什麼呢? 五、詩窮而後工1、①奇怪 古義:奇特怪異的事情和東西。 今義:(認為)奇特不尋常或感到出乎意外。②人情 古義:人的內在情感。今義: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或感情。2、①前途順利 ②內心 ③借……進行指責 ④精妙 ⑤差不多 3、C(中心論點是文章末句) 譯文: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於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於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託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於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並非寫詩使人窮困潦倒,大概是窮困潦倒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六、君子之學1、(無解)。例句中的「乎」,可解釋為「到」。2、D3、①都可以用來供一般人效法。②怎麼能夠讓自己的七尺之軀具有美好的品德呢?4、①BG ②AE ③AF ④AD5、學習必須牢記於心,休養自身的品德,體現在行動上,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道德標准,可供一般人效法。 七、匠石運斤成風1、①像 ②斧 ③替 ④自己的2、①匠石放手砍去 ②楚人讓匠石用斧子砍掉白粉。3、「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的故事。4、比喻手法熟練,技術神妙5、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8.商鞍立木建信1.①京城 市鎮②一周年③國君的繼承人④第二天⑤沒有一個人2.①變法的命令已經擬定完備,但還沒有公布。②招募有能把木頭移放到京城北門的人,獎給他二百兩銀子。③民眾為國作戰十分勇敢,而對結仇私鬥則畏懼膽怯。3.①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②盡遷於邊③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4.①結構助詞,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②三丈之術代詞③無義,調整音節的助詞。④前一個作動詞「到」;後一個作結構助詞,無義。5.①民怪之②太子,君嗣也。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6.可圍繞信用的重要性談各自的體會。[譯文](商鞅)制定新法完畢尚未頒布,恐怕百姓們不信賴(自己),於是在泰國都域的南門口豎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有能把木頭搬移到北門的人,賞賜他二百兩銀子。百姓感到很奇怪,都不敢貿然去搬移。(商鞅)又說. "能搬移木頭的人,賞五十全"這時有一個人出來將木頭搬移到北門,(商秧)當眾就賞賜給(他)五十全(以表示自己言而有信).事後,就頒布了新法.新法頒布實施滿一年,秦國的老百姓到國都談論新法不便利的人以千來計數.在這個時候太子犯了法.商鞅說. "法令不執行,是在上面的人觸犯了它f太子,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刑,就處罰他的師傅公子虔,在他的師傅公孫賈面額上刺字。第二天,秦國人都服從了法令.運行了十年,秦國的道路上,山上沒有盜賊,民眾為國作戰十分勇敢,而對結仇私鬥則畏懼膽怯,鄉鄉邑邑都治理得很好.泰國的老百姓當初談論新法不便利的,現在都來說新法很使利。商鞅說. "這些都是擾亂法令施行的人"把他們全部遷往邊遠地區.這以後老百姓不敢議論法令了.。 9.可法不死1.①兩種②下酒③等到④醒⑤超過⑥借2. C ("建"、"裘"均為名詞活用為動詞,"驚",使動用法)3.①衣食簡朴 ②舍己為國寧願無子 ③愛護將士 ④憑幾醉卧 ⑤不設警備4.反襯 深受愛戴5.D[譯文]夫可法作為督師,他行軍不打遮陽御雨的傘,吃飯不用多種花樣的菜餚,夏天不用扇子,冬天不穿皮衣,睡覺不解衣衫.年過四十,沒有兒子,他妻子想為他娶妾.他嘆息說. "公事正繁忙,怎敢為兒女之事計議啊!"他除夕也批公文j到深夜,因疲倦命取酒喝.廚師報告肉已分給將士,沒有可以下酒的菜餚,他就取鹽政下酒.可法平時善於飲酒,幾十杯酒下肚不會迷亂,但在軍中滴酒不沾.這一晚上他喝了幾十杯,思念先帝,不由得滑然淚下,使靠在茶幾上熟睡了.等到天明,將士聚集在操門外,可是幸在門不開,可法身邊的將士遠遠地報告了門不開的原因.知府任民育說. "相公這夜能安睡,不容易啊!"命令鼓人重新擊四下,告誡左右將士不要驚醒相公.一會兒,可法醒來,聽到鼓聲,大怒說. "誰觸犯了我的命令!"將士們轉述了任民育的好意,才獲寬兔.可法曾孤身一人在督師府或船主,有人說應當設有警衛人員,可法道:"生死在天命"可法死,尋覓他的遺骸,又正值酷暑,所有的屍體都受熱變質,無法辨認.過了一年,家人舉著他的袍紡招魂,將他安葬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下.以後四方起兵的人,大多借他的名號行事,所以當時人們都說可法沒有死. 10.樂羊食子1.①同"懸",這里指高高地吊起來。②使……衰落。使動用法。③終於④更加2.①持(之)歸②以(之)為③為(之)衰志3.①樂羊因有功卻被懷疑。②那母鹿跟隨秦西巴不斷地哀鳴,秦西巴不忍心,便放了幼鹿,讓它隨母鹿而去。4.C [譯文]樂羊擔任衛國的將領來攻打中山國.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懸吊起他的兒子給樂羊看,樂羊不因此事而使鬥志衰落,攻打中山國更加猛烈了.中山國因而就煮死了他的兒子,並且把肉羹送給他,樂羊把一杯肉羹全吃完了.中山國看他確實鐵了心了,沒有耐心跟他作戰,終於被攻佔了,就替魏文侯開拓了國土.魏文侯嘉獎他的功勞卻懷疑他的人格精神.孟孫捕獲到一頭幼鹿,讓秦西巴拿它回去,那頭母鹿跟隨著不斷哀鳴,秦西巳不忍心,將幼底放回給了那頭母鹿.孟孫很憤怒地遙走了秦西巳.待了一年,把,秦西巳召回來並把他任命為太子傅.手下的人就問. "那秦西已對你是有罪的,現在把他任命為太子傅,是什麼原因呢? "孟孫說. "因為一頭幼庭,不忍心加害,又將會忍心如害於你們嗎? "所以說:機巧奸詐不如笨拙誠信.樂羊因為有功卻被懷疑,秦西巳因為有罪卻靈加被信任,原因在於仁愛與不仁愛啊。 11工之僑獻琴1.C 2.B 3~略啟示: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理解:本文是劉基《郁離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劣僅憑外表,而非依據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嘆是值得人們深省的,其寓意至今還能給人以啟迪與警戒。 譯文:工之僑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樹,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像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說:「不古老。」便把琴退還回來。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第二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去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 12郢書燕說4.C譯文:楚國有一個人寫信給燕國的相國。時值晚上,燈光昏暗,於是對身邊舉燭的侍從說:「把燭火舉高。」可是不小心把這句話寫到信裡面去了。其實,「舉燭」並非寫這封信的意思或目的。燕國的相國收到信,理解為:舉燭的意思乃是,追求光明,也就是要廣招天下賢能之人來任命為官,這樣國家才有希望。燕國的相國於是告訴了燕王,燕王大喜,以此來治理國家。雖然這樣得到的效果很好,但是根本就不是原來的意思。現在的學者很多也是這樣的。 13物各有短長1.B 2.D譯文:甘茂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的河面很窄,你連自己過河都沒有辦法,還能給國王講出什麼好辦法呢?」甘茂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自有它們的長處和短處;謹慎老實厚道忠誠的人,能輔助主人,不能被派去用兵;騏、驥、騄、駬這樣的寶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裡,讓它們去捕老鼠,竟連小貓都比不上;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在天下人口中都可以聽到它的名字,工匠用它劈削木頭還比不上斧子。現在拿著船槳隨著河流的波浪進退自如,我比不上你;游說有著幾千輛馬車的君主、有著幾萬輛馬車的國王,你就比不上我了。 14.徐文長傳 1.①縱情②立足③體例文風④巧妙的構思⑤英雄氣概2. B3.①描寫其游覽中見到的景物②表達其壯志難酬的悲哀4.比擬比喻生動形象而有力地表現出文長文風的自然率真、跌宿多變。5.要點:生活經歷影響作品風格文長因為官場失意,因而縱情山水,這使他的作品以寫自然景物和表達自己的悲憤情懷為主要內容。因為他見多識廣,又心懷不平,加上本性率真,所以他的作品有慷慨之氣、英雄之氣,給人.驚心動魄的感覺。[譯文]文長既然已經在官場不能夠得意了,便從此任性吃酒,盡量潛玩,山水,跑到河北山東北京河南一帶地方去,跑到盡頭去猝玩,北方沙漠地方.他所看見的山,好似在那裡跑,海水好似站起來一般,沙泥好似飛起來一般,雷到處響著,雨點很大好似叫喊一般,樹木倒下來掩住了很深的山拗,大概見到人物魚鳥,一切可以叫人驚慌,可以叫人詫異的樣子,一樣一樣都表現在他詩中.他的胸中有一股很強盛的氣,不可磨滅的氣,又有英雄沒處立腳的悲憤.所以他做成的詩好似生氣,好似笑,好似水沖出在兩山的腳下,發出大聲來,好似草木種子鑽出泥土中來,好似死了丈夫的女人在夜裡哭泣的聲音,好似出門在外面的人被寒風驚醒.雖說他的體裁常有不高明之處,但是創造出獨特的心思.有帝王的氣象,不是那有著女人氣息,專去趨奉著別人的人所敢和他比的呢. 15.晏子之御者 1.①替,介詞②作為,動詞③擔任,動詞2.①用鞭子打,作動詞②擔任宰相,作動詞③駕車的車夫,作名詞④乘著,作動詞3. D 4.因為"御"為人仆御,卻意氣揚揚,自以為足。5.C[譯文] 晏子擔任齊國之相時,有一天出去,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國相駕車,坐在車蓋下,(用鞭子)拍打著車前的四匹馬,趾高氣揚,十分得意. (車夫)回來後,他妻子要求離婚.車夫問她是什麼原因.妻子說. "晏子身高不滿六尺,身為齊相,名聞各國.今天,我看他出門,看上去志向遠大、思慮深遠的神情,常讓人感到他有著身居人下的樣子.現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卻做人家的車夫,可是看你的樣子,好像還覺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婚"從此之後,那車夫處處收斂,變得謙卑恭謹多了.晏子覺得奇怪,就問他怎麼回事,車夫據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大夫. 16.與高司諫書1. B ("黠",在這里是"罷免所任官職"的意思) 2. D(兩個"責"分別作"指責"和"要求"講,兩個"以"分別作"因為"和"而"講) 3. C( "庶乎",這里有"企圖"的意思) 4. D ( "智",譯作"小聰明",符合語境意; "賊",意為"敗類") 5. C ( "戲言",是"開玩笑"的意思; "乃",有轉折意,應譯作"卻") 6. B (①、④、⑤均不含對高司諫的指斥) 7. B (該項將高司諫的卑劣行徑輕描淡寫為"不敢持公道","是個無能的諫宮",實際上高司諫是u趨炎附勢,對范仲淹落井下石,且以智文過"的小人,歐陽修在信中對他予以痛斥。從本文最後"今乃不然"以後的幾句話可知)[譯文]前日范希文被貶官後,我在余安道家與您相見,您詆毀譏諷范希文的為人.我才聽到時,疑心您是玩笑之言;及至見到尹師魯,也說您深深非議希文的所為,此後我的懷疑就弄清楚了.希文平生剛毅正直,好學,通曉古今.他在朝為官,做事光明磊落,有始有終,這是天下所共知的.如今又因言事觸怒了宰相,身為諫官的您,玩不能為他辯白是無罪的,又怕有見識的人責備自己,於是就隨著某些人一起詆毀他認為他該當被貶黠,這可真是怪事啊!人的稟性,有的剛正果敢,有的怯懦軟弱,這是天生的,不能勉強,即使是聖人,也不能要求別人一定要做他做不到的事.如今您家有老母,自己又珍惜官位,害怕丟官後遭受飢寒就十分看重眼前的利祿,因此不敢有絲毫觸犯宰相從而招致刑禍的表現,這是庸人的常情,不過做一個淺出息的諫官罷了.即使是朝延的君子,也會憐憫您不敢直諫的苦哀,而不會要求您必須直諫.現在卻不是這樣,您反而昂然自得,一點也沒有羞愧畏懼的意思,甚至隨意詆毀希文,認為他該當貶黠,妄圖以此來掩飾自己不敢言的過錯.以自己的力量不敢去做的,(而硬要做),對一般人來講是辦不到的(因而不足怪) ;但如果耍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君子中的敗類了.

還有部分翻譯
http://..com/question/61990694.html?fr=qrl&index=1

『貳』 高中文言文閱讀專題訓練答案

我只有翻譯啊

72.《淝水之戰》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然而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戰的辦法。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帶領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認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後退。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謝琰、桓伊等率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
想來率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的士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崩潰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高聲呼喊:「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奔東晉。繳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謝安接到了驛站傳遞的書信,知道前秦的軍隊已經失敗,當時他正與客人玩圍棋,拿著信放到了床上,毫無高興的樣子,繼續下棋。客人問他是什麼事,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小孩子們已經最終攻破了寇賊。」下完棋以後,他返回屋裡,過門檻時,高興得竟然連屐齒被折斷都沒有發覺。

73《白洋潮》

這是以前的事情了。在三江看潮,實際上無潮可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到:「今年暗漲潮啊!」每年都這樣。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到白洋,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余迅速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遠見潮頭像一條白線,從海寧奔來,一直到塘上。潮水越來越近,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湧起的潮水如百萬雪白的雄獅一般,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們一樣,所有的獅子聚集在一起,沒有一頭干爭先搶後的。看到的人驚恐的推開,跑到塘下避之。潮到塘上,盡力噴薄而起,水花激射,濺起來有好幾丈高,地面都濕透了。潮水旋卷著向右而去,被龜山一擋,轟隆著好像十分憤怒一樣,龍湫之水像炒菜一樣翻滾不止,在半空中飛舞,看了驚嚇眩目,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了,這是為什麼呢?」

74《夔一足》

傳聞不可以不審察,經過輾轉相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遠了。這是愚人所以犯大錯誤的原因.聽到什麼如果加以審察,就有好處;聽到什麼如果不加審察,不如不聽。 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於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隻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於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隻足』。」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裡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都城的人人紛紛傳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人使用,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象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75《顏之推勉學》

梁朝鼎盛時期,貴族子弟大多不學無術,以至於諺語說:「上車不掉下來就可以當著作郎,提筆能寫日常問候的書信就可以做秘書郎。」 這些貴族子弟都用香草熏衣,把臉颳得乾乾凈凈,塗脂抹粉,乘長檐車、穿高齒木屐,坐著絲綢縫制的方形坐褥,靠著雜色絲綢縫制的靠枕,就玩賞之物擺在身邊,進進出出,悠閑安逸,遠遠望去,猶如神仙一般。參加科舉考試就僱人考,參加三公九卿的宴會,就請人替他做詩。在 當時,這些人也算得上快活的人。 戰亂之後,改朝換代,掌握推薦人才大權的人,不再是從前的親戚,朝中當權的人,不再是從前的同黨,進而想躋身於社會,竟毫無本事,退而想講求個人的品行,又一無是處。他們披著粗布衣服,失去了珠寶,華麗的外表被揭去。露出真實的面目 ,呆頭呆腦像一截枯木,像一條乾涸的河流。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顛沛流離。暴屍荒野。到了這時候,他們才覺得自己是個無用的人。那些具備真才實學的人,就能隨遇而安。自離亂以來,可以看到那些俘虜中,有些人即使世代都是平民,只要讀過《論語》、《孝經》,還可以 去當教師謀生;有些人即使是世代為官,如果不懂得書寫記錄,只好淪為種地養馬的奴僕。從中可以看出,怎麼能不勉勵自己刻苦學習呢?如果能熟讀百卷經書,永遠也不至於淪為低賤的人。

76《張釋之執法》

漢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橋,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跑 出來,驚了文帝御駕的馬。於是命令侍衛人員抓住他,交給廷尉查辦。 張釋之審問這個人 ,他說:「是長安縣人,進城後聽說皇帝要來, 就躲在橋下。過了很長一會兒,認為皇帝 已經過去了,可是一出來正好碰上車駕,我就跑開了。」張釋之根據情節判決,並上報說, 「這個人冒犯了車駕,判處罰金四兩。」漢文帝生氣地說:「他直接驚了我的御馬;幸好馬 性馴順,要是別的馬,豈不就;傷害了我嗎?可是你卻只判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皇帝 與全國百姓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條文就是這么規定的, 要是加重處理了,法律就不能取 信於民了。當初,皇帝叫侍衛人員把他殺掉也就算了,現在既已送交廷尉處理,而廷尉的責任就是公正地掌管全國的法律,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如果廷尉不公正,偏向一邊,各地 執行法律就也會有輕有重,老百姓就要慌恐不安,無所適從,請皇帝慎重考慮!」漢文帝沉思了一會兒,說,「你的判決是對的!」

77《晏子辭景公賜》

晏子正在吃飯,齊景公派使臣來到,(晏子)把食物分出來,給使臣吃,(結果)使臣沒吃飽,晏子也沒吃飽。使臣回去後,把(晏子貧困的情況)告訴了齊景公。齊景公驚嘆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說的)這樣窮!我不了解,這是我的過錯。」(於是)派公差送去千金與稅款,請他用千金與市租)供養賓客。晏子沒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終(晏子)拜兩拜而辭謝道:「我的家不貧窮,由於您的賞賜,恩澤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並以此救濟百姓,您的賞賜夠豐厚了,我的家不貧窮啊。我聽人這樣說,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然後散發給百姓,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統治人民,忠臣是不這樣做的;從君主那裡拿來厚賞卻不散發給百姓,這是用筐篋收藏財物歸為己有,仁義之人是不這樣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賞,在朝外,取得君主賞賜不能與士人共享而得罪他們,死後財物轉為別人所有,這是為家臣蓄積財物,聰明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有衣穿,有飯吃,(只要)心裡滿足就可以免於(一切)憂患。」 齊景公對晏子說:「從前我們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並沒有推辭,你推辭不接受是為什麼呢?」晏子回答說:「我聽人這樣說,聖明的人考慮多了,也難免會有失誤。愚蠢的人經過多次考慮,也有可取之處。想來這是管仲的錯,是我的對吧?因此再次拜謝而不能接。」

80.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太史公說:我聽周生說舜的眼睛可能是兩個瞳人兒。又聽說項羽也是兩個瞳人兒。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嗎?不然他的發跡怎麼那麼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陳涉首先發難,各路豪傑蜂擁而起,你爭我奪,數也數不清。然而項羽並非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他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至於項羽舍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

『叄』 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

2010年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二)

十一、文言文閱讀,完成1-4題。
嵇紹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歲而孤,事母孝謹。以父得罪,靖居私門。山濤領選,啟武帝曰:「《康誥》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紹賢侔谷缺,宜加旌命,請為秘書郎。」帝謂濤曰:「如卿所言,乃堪為丞,何但郎也。」乃發詔征之,起家為秘書丞。紹入洛,累遷汝陰太守。尚書左僕射裴顏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為吏部尚書,可使天下無復遺才矣。」沛國戴晞少有才智,時人許以遠致,紹以為必不成器。晞後為司州主簿,以無行被斥,州黨稱紹有知人之明。元康初,為給事黃門侍郎。時侍中賈謐以外戚之寵,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謐求交於紹,紹拒而不答。及謐誅,紹時在省,以不阿經凶族,封弋陽子,遷散騎常侍。太尉、廣陵公陳准薨,太常奏謚,紹駁曰:「謚號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自頃禮宮協情,謚不依本。准謚為過。且謚曰繆。」事下太常。時雖不從,進行憚焉。齊王冏既輔政,大興第舍,驕奢滋甚,紹以書諫曰:「夏禹以卑室稱美,唐虞以茅茨顯德,宜省起造之煩,深思謙損之理。」冏雖遂順以報之,而卒不能用,紹嘗詣冏諮事,遇冏宴會,召董艾等共論時政。艾言於冏曰:「嵇侍中善千絲竹,公可令操之。」左右進琴,紹推不受。冏曰:「今日為歡,卿何吝此邪?」紹對曰:「公匡復社稷,當軌物作則,垂之於後。紹雖虛鄙,忝備常伯,腰紱冠冕,鳴玉殿省,豈可操執絲竹,以為伶人之事!」若釋公服從私宴,所不敢辭也。冏大慚。艾等不自得而退。尋而朝廷復有北征之役,征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注]。值王師敗績於盪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潰散,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交兵御,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實,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節選自《晉書?嵇紹傳》)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山濤領選,啟武帝 啟:稟告。
B.如卿所言,乃堪為丞 堪:能夠。
C.尚書左僕射裴頒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時人許以遠致 許:答應。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說明嵇紹敢於直言諫勸的一組是(3分)
①時人許以致遠,紹以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陽子
③自頃禮官協情,謚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煩,深思謙損之理
⑤當軌物作則,垂之於後
⑥若釋公服從私宴,的不敢辭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更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嵇紹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歲而孤,與母親居住在家。山海選拔官員時間武帝說到嵇紹的才能,嵇紹被任為秘書丞,升遷至汝陰太守,並表現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賈謐以外戚而受寵信,居於高位,眾人趨附。賈謐想與嵇紹交往。嵇紹拒而不答。廣陵公陳准死後,太常上奏謚號,嵇紹反駁說,謚號不合實情,應予改謚。
C.齊王冏輔政,大興土木,以廣宅第,嵇紹不以為然,冏雖心中不悅,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齊王冏宴會時又要嵇紹操琴為歡,嵇紹卻據理拒絕,使齊王冏大感羞慚。
D.朝廷北征時大敗於盪陰,百官及侍衛全都潰散,只有嵇紹奮命捍衛,最終被害於皇帝之側。事件平定後,有人慾為皇帝洗衣,皇帝說,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謚號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2) 尋而朝廷復有北征之役,征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諾馳詣行在所。

十二、閱讀文言文,完成1-4題
龍淵義塾記
[明]宋 濂
龍淵即龍泉,避詔諱更以今名。相傳其地即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焉。山深而川阻,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鄉閭之子弟無所於學。章君之先世嘗以為病,謀創桂山、仙岩兩書院,以無恆產,未幾而皆廢。章君深憂之,與諸子計曰:「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遂節凡費,而用其餘斥田至一百五十畝。其妻黨陳京兄弟聞之,以曾大父適齋先生所遺二百三一畝有奇來為之助。章君曰:「吾事濟矣!」乃卜地官山之陰,創燕居以奉先聖,而先師為之配,春與秋行舍菜之禮。後敝正義堂,月旦、十五日鳴鼓,集多士,以申飭五倫之教。前建大門,榜之曰「龍淵義塾」,甓其修途,以達於東西。灌木嘉篁,前後蔽蔭,蓋都然雲。
歲聘經行修明之士以為講師。諸生業進者,月有賞;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其不帥教者,罰及之。田賦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虧,歲二會其數,有餘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石華、象溪二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聞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無有所與。章君既列條教,序而刻諸石,復懼來者不能保其終也,使者來,請濂記之。
惟古者之建學也,雖其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導民衷、扶世防者則一也。章君有見於斯,不效於時俗封殖吝圍固以為肥家之計,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為功甚溥。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以助其成,自非適齋涵濡之澤,亦豈能至於是哉?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已以自私,毋蠹櫱其間以啟爭端,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庶幾不負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傳於無窮。 (選自《文憲集》)
1.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卜地官山之陰 卜地:選擇地點
B.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 受業:傳授學業
C.俾無有所與 俾:使
D.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辦學之義舉的一組是
①謀創桂山、仙岩兩書院 ②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節凡費,而用其餘斥田至一百五十畝 ④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
⑤有餘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 ⑥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章君秉承先輩遺志,設法籌資,在陳京兄弟的幫助下創辦了龍淵義塾。
B.章君訂立了義塾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並有專人負責財務,一年結算兩次。
C.章君擔心來義塾讀書的人不能堅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請宋濂作這篇記。
D.章君的辦學舉動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義塾能一直辦下去。
4.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3分)

(2)石華、象溪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3分)

(3)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己以自私。(4)

十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歐陽)公諱潁,字孝叔。成平三年,舉進士中第,初任峽州軍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建寧縣。未半歲,峽路轉運使薛顏巡部至萬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謂繼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寧縣往代之。以治聞。由萬州相次九顱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辭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後嘉州,以老告,不行。實治七州,州大者繁廣,小者俗惡而奸,皆世指為難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習律令,性喜訟,家家自為簿書,凡聞人之陰私毫發、坐起語言,日時皆記之,有訟則取以證。其視入狴①牢就桎梏,猶冠帶偃簀②,恬如也。盜有殺其民董氏於市,三年捕不獲,府君至,則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盜夜入啟其藏者,有司百計捕之甚急,且又大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公日勿捕與購,獨召富家二子,械付獄,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諫。公堅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及取其所盜某物於萊所,皆是,然後歡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難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剛果有氣,外嚴內明,不可犯,以是施於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為許田令,時丁晉公尚少,客其縣。皇考識之,曰貴人也,使與之游,待之極厚。及公佐峽州,晉公薦之,遂拜著作。其後,晉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榮顯,而公屏不與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書丞、太常博士、尚書屯田、都官、職方三員外郎、郎中,皆以歲月考課,次第升,知萬、峽、鄂、歙、彭、岳、閬、饒、嘉州,皆所當得。及晉公敗,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荊南,遞歸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終於家,年七十有三。
(選自《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2001年版。有刪節)
【注】①狴(bì):監獄。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審訊。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世指為難治者 指:指稱,稱
B.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堅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約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因奏自建寧縣往代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C.①又富家有盜夜入啟其藏者
②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
D.①使與之游,待之極厚
②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薛顏之所以推薦歐陽潁自建寧縣往萬州代職,是因為他認為萬州難治理,需任 用非常善於治理的人的緣故。
B.歙州民風不正,人們好打官司,不畏牢獄。入獄之時,尚穿戴整齊,且自帶涼席,以便在牢中過得安然舒適。
C.歐陽潁認為富家失盜是富家二子所為,將其抓獲,嚴加審問,二子供認不諱,後又起獲了贓物,百姓嘆服。
D.歐陽潁初任峽州軍事判官,有才幹,經丁晉公推薦拜著作佐郎,其後多次任知州之職,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1)且又大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
譯文:
(2)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
譯文:
(3)其治尤難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譯文:
5.文中說「及晉公敗,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請根據文章,說明「惟公不及」的原 因。(3分)
答:

參考答案

十一、
1 (3分)D 2 (3分)D 3(3分)C
4(10分)
(1)(4分)謚號是用來流傳後世永不磨滅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號,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號。
譯出大意給2分:「所以」、「大名」兩外,每譯對一外給1分。
(2)(6分)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舉,徵召嵇紹。嵇紹因為天子流亡在外,受詔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譯出大意給3分:「尋而」、「蒙塵」、「承詔」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十二、
1、B 2、D 3、C
4.(10分)
⑴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3分)
⑵在石華、象溪兩地再設立別的私塾,用來教育陳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3分)
⑶章君的子孫們應當時時刻刻把繼承(章君的)志向(辦好義塾)作為自己的事業,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十三、
1.C 2.C 3.B
4.(1)並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到苦惱。
(2)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
(3)他治理最難治理的地方(都能)像這樣,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5.①歐陽潁品行端正,持身謹嚴。②丁晉公居高位時,歐陽穎有意同他保質了距離。③歐陽穎升遷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績,而不是丁晉公的提攜。

參考資料: 中學語文作者圈

熱點內容
十佳師德模範先進事跡材料 發布:2025-07-11 08:34:05 瀏覽:745
曲宏老師 發布:2025-07-11 08:29:28 瀏覽:130
初中物理考點 發布:2025-07-11 08:00:56 瀏覽:539
九年級上冊仁愛版英語 發布:2025-07-11 07:43:32 瀏覽:666
七律長征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1 06:31:58 瀏覽:438
安工大老師 發布:2025-07-11 02:47:26 瀏覽:525
微生物學第三版 發布:2025-07-11 00:14:22 瀏覽:107
初中數學卷子 發布:2025-07-11 00:11:28 瀏覽:807
2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卷 發布:2025-07-10 23:36:23 瀏覽:93
活性炭化學式 發布:2025-07-10 16:30:45 瀏覽: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