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順文言文
㈠ 翻譯古文
滿意答案第一句是牧豎的《寓林折枝》 譯文 齊國人西王須善於海上貿易,來往於扶南、林邑、頓遜的群山之中,買賣各種珠寶。如玳瑁、玻璃、雲母、瑪瑙之類,寶器珠光耀眼。(這天)遭遇東風船翻了,(他)攀附著斷桅桿在海里漂流了很久。所幸靠上了岸,披著濕(衣服)在夷陰山中行走。山裡幽暗見不到太陽,總是好像大雨就要鋪天蓋地地落下來。
西王須自己判斷必死無疑,(就)尋找岩洞作為死的地方,希望遺骸不會成為烏鴉老鷹的食物。還沒進去,有隻猩猩從洞中出來,反復地看他,樣子好像很可憐他似的。(猩猩)取來戎菽、蘿卜、委萎各種食物,指著讓他吃。西王須正餓,吃得非常甘美。洞的右邊有個小洞,為休息而新墊絨毛有一尺多厚,很暖和,(猩猩)讓給西王須,猩猩獨自睡在外面。非常寒冷(時),(猩猩)也不愛惜自己(睡洞里)。言語雖然不同,(猩猩)早晚哇呀叫嚷,好像是安慰排解他的樣子。這樣共處了一年,從不懈怠。
忽然(一天)有艘船在山下經過。猩猩急忙挾著西王須出來,送他登船。等他上船(一看),是他的朋友。猩猩(一直)遙遙望著不忍離去。
西王須因此對他的朋友說:「我聽說猩猩的血可以用來染毛織品,歷經百年不會褪色。這只野獸很肥,殺了它(肯定)可以得到一斗多(血)。(我們)何不上岸去捕捉它?」他的朋友大罵道:「它是野獸卻有人性,你是人卻是畜牲!不殺你還干什麼?」(於是)用袋子裝了石頭綁在他脖子上將他沉入江底。
君子常言道:「忘恩負義的人,人不殺他,鬼也會殺他。西王須被殺也是應該的啊!」
評點:
這則寓言寫的故事就是成語「衣冠禽獸」的由來:西王須落難,被猩猩救助,卻不知恩圖報,在遇到友人之後就出賣了猩猩,結果被沉入江中——穿戴著人的衣冠,卻做出禽獸不如的事來。後人常用這個成語來形容狼心狗肺、道德敗壞的人,在現實中常有這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存在,因此這則寓言有著永恆的警示作用,讓人對那些忘恩負義者時刻保持警惕。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縣人。小時候就死了父親,侍奉他的母親,和扶養弟弟天表,有著純厚的本性。他曾經對別人說:「一個讀書人,不樹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沒有好文章。」前朝明末崇禎年間,歙縣縣令傅岩認為他才學奇異,每次縣里童生的歲試,總是選拔他為第一名。但到三十六歲,才補上一名生員。他家裡很窮,房屋殘破不堪,就自己動手用畚箕挑土築牆而住。屋上蓋的瓦片不齊全,大熱天就暴曬在酷熱的太陽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樣蜷伏著,或是張起破傘來遮擋一下。家裡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嘆息,然而天一卻捧著書本朗讀,和平常一樣。
天一雖因為是文人而出名,但是卻深刻沉著,足智多謀,特別受到同郡僉事金聲的賞識。在那個時候,徽州一帶盜匪很多,江天一便輔助僉事金聲,用軍隊的辦法團結組織鄉里的年輕人,作好防守的打算。適逢張獻忠攻破了武昌,總兵官左良玉向東逃跑,他部下那些廣西土司的軍隊在半路上發生叛亂,所經過的地方放火搶劫。將要到達徽州時,徽州人非常震驚恐懼。僉事金聲計議派兵去抵抗,把這件事委託給了天一。天一佩腰刀,裹頭巾,黑夜裡騎著馬,率領一批勇士奔跑了幾十里,與叛亂的廣西土司軍隊在祁門進行激戰,殺死了叛兵一大半人,奪取了他們所有的牛馬和兵器,徽州城依賴這次戰役而得以平安。
清順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被清兵攻破,各州縣見勢紛紛歸附清朝,但徽州人民還是為明王朝堅守抵抗。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聽說江天一的名聲,便委任他為監紀推官。在此之前,天一對僉事金聲說:「徽州是個地勢優越的地方,各縣都有險要之處可以依賴,只是績溪那一面正當交通要道,那裡地勢特別平坦,因此應該在那裡建築關口,多派兵駐守,以和別的縣相互配合,夾制敵人。」於是在績溪築起了叢山關。不久,清兵攻打績溪,江天一日夜手持兵器登城防守,一點也不鬆懈。有時出城迎戰,雙方死傷大致不相上下。於是清兵用少數騎兵在績溪牽制住江天一,而另外從新嶺進攻。守嶺的人先敗逃了,績溪城終於淪陷了。
清軍的主將懸賞捉拿天一非常急迫。江天一知道抗清之事已沒有希望,就立即回家,把母親託付給弟弟天表,出門大叫:「我就是江天一!」於是被逮捕。清軍中有知道天一的,想釋放他。天一說:「你以為我怕死嗎?我不死,災禍將是全家被殺!」在營門口遇見了僉事金聲,金聲看著他說:「文石,你還有老母親在,你不能死。」江天一笑著辭謝道:「哪裡有和人一起共事而在危難時刻逃避的呢?希望你不要為我的母親擔憂。」到了南京,總督洪承疇想不問罪,江天一昂起頭來說:「我為你考慮,還是把我殺了的好;我不死,必定再要起兵!」於是把他拖到通濟門刑場。到了那裡,江天一高呼「高皇帝」三遍,向南面一拜再拜,拜完,坐下來受刑。圍觀的人沒有一個不感嘆流淚的。過了幾天,天表去收殮天一的屍體,把他安葬了。而僉事金聲也是在這一天被殺害的。
當廣西土司的叛兵被江天一殺傷之後,鳳陽總督馬士英非常惱怒,向皇帝上奏章揭發徽州人攔殺官軍的罪狀,想致僉事金聲於死地。江天一為此帶著申辨金聲無罪的奏章,赴朝廷遞呈上;又寫了《籲天說》,流著眼淚向掌權大臣申訴,這件事情才得以弄清楚。自從清兵與明王朝開戰以來,前後訓練鄉兵三年,都在僉事金聲的幕府中。當時,幕府中眾多俠義之士號稱精通兵法的有上百人,而金聲只是推重天一,凡對內對外的機密大事,都取決於天一。後來天一竟然與金聲同時犧牲。象天一這樣的人,即便是古代義烈之士,也沒有能超過他的。我是在翁漢津那裡得知江天一的生平事跡的,於是替他寫了這篇傳記。
汪琬說:正當前朝的末期,新安的士大夫盡忠而死的有汪偉、凌駉與金聲三人,而只有江天一是以生員的身份為國殉難的。我聽說江天一游經淮安,淮安有個姓馮的民婦,割下自己的肝臟救活了她的婆婆,江天一得知後便請了許多有名的人寫詩作文來表彰她,還想上奏章給朝廷,最後沒有成功。這個人喜歡奇特、崇尚氣節大致就象這樣。天一本來名景,另外還自號「石嫁樵夫」,這也是翁漢津說的。 出自 《江天一傳》 望採納。
㈡ 求一篇古文的標題,作者和原文
漢朝司馬遷在寫《史記—貨殖列傳》時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這句話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史記》在引用的過程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
國頌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 ,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菅;上無量,則民乃妄。文 巧不禁,則民乃淫;不璋兩原,則刑乃繁。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譯文】
凡是一個國家的君主,必須致力於四時農事,確保糧食貯備。國家財力充足,遠方的人們就能自動遷來,荒地開發得好,本國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糧食富裕,人們就知道禮節;衣食豐足,人們就懂得榮辱。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親就可以相安無事;四維發揚,君令就可以貫徹推行。因此,減少刑罰的關鍵,在於禁止奢侈;鞏固國家的准則,在於整飾四維;教訓人民的根本辦法,則在於: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和宗親故舊。不注意天時,財富就不能增長;不注意地利,糧食就不會充足。田野荒蕪廢棄,人民也將由此而惰怠;君主揮霍無度,則人民胡作妄為;不注意禁止奢侈,則人民放縱淫盪;不堵塞這兩個根源;犯罪者就會大量增多。不尊鬼神,小民就不能感悟;不祭山川,威令就不能遠播;不敬祖宗,老百姓就會犯上;不尊重宗親故舊,孝悌就不完備。四維不發揚,國家就會滅亡。
四維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 ,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譯文】
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只有滅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麼是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范;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人。人們不越出應守的規范,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進,人們就不巧謀欺詐;不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不趨從壞人,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四順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譯文】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於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為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危難;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們也就不惜為我而犧牲了。單靠刑罰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僅憑殺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悅誠服。刑罰繁重而人心不懼,法令就無法推行了;殺戮多行而人心不服,為君者的地位就危險了。因此,滿足上述四種人民的願望,疏遠的自會親近;強行上述四種人民厭惡的事情,親近的也會叛離。由此可知,「予之於民就是取之於民」 這個原則,是治國的法寶。
十一經
錯國於不傾之地,積於不涸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爭之官,明必死之路,開必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不可復。錯國於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使民於不爭之官者,使各為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強民以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則國安;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令順民心,則威令行;使民各為其所長,則用備;嚴刑罰,則民遠邪;信慶賞,則民輕難;量民力,則事無不成;不強民以其所惡,則詐偽不生;不偷取一世,則民無怨心;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
【譯文】
把國家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把糧食積存在取之不盡的糧倉里。把財貨貯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庫里。把政令下達在流水源頭上。把人民使用在無所爭議的崗位上。向人們指出犯罪必死的道路。向人們敞開立功必賞的大門。不強干辦不到的事。不追求得不到的利。不可立足於難得持久的地位。不去做不可再行的事情。所謂把國家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就是把政權交給有道德的人。所謂把糧食積存在取之不盡的糧倉里,就是要努力從事糧食生產。所謂把財富貯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庫里,就是要種植桑麻、飼養六畜。所謂把政令下達在流水源頭上,就是要令順民心。所謂把人民使用在無所爭議的崗位上,就是要盡其所長。所謂向人民指出犯罪必死的道路,就是刑罰嚴厲。所謂向人民敞開立功必賞的大門,就是獎賞信實。所謂不強干辦不到的事,就是要度量民力。所謂不追求得不到的利,就是不強迫人民去做他們厭惡的事情。所謂不可立足於難得持久的地位,就是不貪圖一時僥幸。所謂不去做不可再行的事情,就是不欺騙人民。這樣,把政權交給有道德的人,國家就能安定。努力從事糧食生產,民食就會充足。種植桑麻、飼養六畜,人民就可以富裕。能作到令順民心,威令就可以貫徹。使人民各盡所長,用品就能齊備。刑罰嚴厲,人民就不去干壞事。獎賞信實,人民就不怕死難。量民力而行事,就可以事無不成。不強使人民干他們厭惡的事情,欺詐作假的行為就不會發生。不貪圖一時僥幸,人民就不會抱怨。不欺騙人民,人民就擁戴君上。
六親五法
以家為鄉,鄉不可為也;以鄉為國,國不可為也;以國為天下,天下不可為也。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毋曰不同生,遠者不聽;毋曰不同鄉,遠者不行;毋曰不同國,遠者不從。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如月如日,唯君之節!
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貴;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故君求之,則臣得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惡之,則臣匿之。毋蔽汝惡,毋異汝度,賢者將不汝助。言室滿室,言堂滿堂,是謂聖王。城郭溝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強力,不足以應敵;博地多財,不足以有眾。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故禍不萌。
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故知時者,可立以為長;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審於時而察於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也。緩者,後於事;吝於財者,失所親;信小人者,失士。
【譯文】
按照治家的要求治理鄉,鄉不能治好;按照治鄉的要求治理國,國不能治好;按照治國的要求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好。應該按照治家的要求治家,按照治鄉的要求治鄉,按照治國的要求治國,按照治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不要因為不同姓,不聽取外姓人的意見;不要因為不同鄉,不採納外鄉入的辦法;諸候國不要因為不同國,而不聽從別國人的主張。象天地對待萬物,沒有什麼偏私偏愛;像日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君主的氣度。
駕馭人民奔什麼方向,看君主重視什麼;引導人民走什麼門路,看君主提倡什麼;號召人民走什麼途徑,看君主的好惡是什麼。君主追求的東西,臣下就想得到;君主愛吃的東西,臣下就想嘗試;君主喜歡的事情,臣下就想實行;君主厭惡的事情,臣下就想規避。因此,不要掩蔽你的過錯,不要擅改你的法度;否則,賢者將無法對你幫助。在室內講話,要使全室的人知道;在堂上講話,要使滿堂的人知道。這樣開誠布公,才稱得上聖明的君主。單靠城郭溝渠,不一定能固守;僅有強大的武力和裝備,不一定能御敵;地大物博,群眾不一定就擁護。只有有道的君主,能做到防患於未然,才可避免災禍的發生。
天下不怕沒有能臣,怕的是沒有君主去使用他們;天下不怕沒有財貨,怕的是無人去管理它們。所以,通曉天時的,可以任用為官長;沒有私心的,可以安排作官吏;通曉天時,善於用財,而又能任用官吏的,就可以奉為君主了。處事遲鈍的人,總是落後於形勢;吝嗇財物的人,總是無人親近;偏信小人的人,總是失掉賢能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