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虜論妖文言文翻譯
Ⅰ 文言文妖的翻譯
樓主你說的是《張益州畫像記》〔宋蘇洵)吧。我把原問還有翻譯都弄來了。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志自定,外亂不作,變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親辭。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於凈眾寺,公不能禁。眉陽蘇洵言於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墜於地。惟爾張公,安坐於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以生,惟爾父母。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於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於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於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於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於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皆再拜稽首,曰:「然。」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於斯,雖然,於我心有不釋焉。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鄰里之所在,以至於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於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於心,則存之於目。存之於目,故其思之於心也固。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蘇洵無以詰,遂為之記。公南京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屬。系之以詩曰:天子在祚,歲在甲午。西人傳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謀夫如雲。天子曰嘻,命我張公。公來自東,旗動纛舒舒。西人聚觀,於巷於塗。謂公暨暨,公來於於。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訛言不祥,往即爾常。春爾條桑,秋爾滌場。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駢駢。公宴其僚,伐鼓淵淵。西人來觀,祝公萬年。有女娟娟,閨闥閑閑。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來,其汝棄捐。禾麻芃芃,倉庾崇崇。嗟我婦子,樂此歲豐。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廡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纓。西人相告,無敢逸荒。公歸京師,公象在堂。——選自《四部叢刊》本《嘉佑集》宗仁宗至和元年秋天,四川一帶人傳說,敵冠將要侵犯邊界,駐邊軍士夜裡驚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謠言流步,京城上下大為震驚。正准備命令選派將帥,天子說:「不要釀成禍亂,不要助成事變。雖然眾人傳說紛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會釀成,事變卻會從內部興起。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決。只需要我的一二個大臣去妥善處理。誰能夠處理好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撫我的軍隊。」於是眾人推薦說:「張方平就是這樣的人。」天子說:「對!」張公以侍奉雙親為由推辭,未獲批准,於是就動身出發。冬季十一月到達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駐軍回去,撤除守備,派人對郡縣長官說:「敵寇來了由我負責,不必勞苦你們。」到明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象往年一樣慶賀新春,於是一直相安無事。再到了明年的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張公的像安放在凈眾寺里,張公沒能禁止得住。眉陽人蘇洵向眾人說道:「禍亂沒有發生,這是容易治理的;禍亂已成,這也容易治理;有禍亂的苗子,沒有禍亂的表現,這叫做將要發生禍亂,禍亂將發未發之際最難治理。既不能因為有禍亂苗子而操之過急,又不能因為還沒有形成禍亂而放鬆警惕。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勢,就象器物雖已傾斜,但還沒有倒地。只有你們的張公,卻能在它旁邊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後,從容退坐,沒有一點驕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這就是你們的張公。你們是因了這張公而得生,他就是你們的再生父母。再者張公曾對我說道:『老百姓沒有不變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對待他們。人們都說,蜀地人經常發生變亂。所以上司就用對待盜賊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用管束盜賊的刑法去管束他們。對於本來已經戰戰兢兢、連大氣也不敢出的百姓,卻用殘酷的刑法去號令他們,這樣百姓才忍心不顧自己這父母妻兒所依靠的身軀,而淪為與盜賊為伍,所以常常發生大亂。倘若以禮義來約束他們,用法律來差使他們,那麼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於逼急他們而發生變亂,那麼即使是齊魯的百姓也會如此的。我用對待齊魯百姓的方法對待蜀人,那麼蜀人也會把自己當成齊魯之人。假如任意胡來不按法律,用淫威脅迫平民,我是不願乾的。』啊,愛惜蜀人如此深切,對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張公之前,我還未曾見過。」大家聽了,一齊再重新行禮,並說:「是這樣的。」蘇洵又說:「張公的恩情,記在你們心中;你們死了,記在你們子孫心裡。他的功勞業績,載在史官的史冊上,不用畫像了。而且張公自己又不願意,如何是好?」眾人都說:「張公怎麼會關心這事?雖然如此,我們心裡總覺不安。如今平時聽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要問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處,一直問到那人的身材長短、年齡大小、面容美醜等情況;更有甚者,還有人訊問他平生的愛好,以便推測他的為人。而史官也把這些寫入他的傳記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僅銘記在心裡,而且要顯現在眼前。音容顯現在人們目中,所以心裡的銘記也就更加真切久遠。由此看來,畫像也不是沒有意義。」蘇洵聽了,無法答對,就為他們寫了這篇畫像記。張公是南京人,為人意氣昂揚,有高尚節操,雅量高致,聞名天下。國家有重大事情,張公是可以託付的。末了以詩作結,寫道:大宋天子坐龍庭,甲午之年日月新。忽然蜀人謠言起,邊關敵寇將興兵。朝廷良將紛如雨,文臣謀士多如雲。天子贊嘆說聲嘻,命我張公遠出征。張公方平來東方,西風獵獵大旗揚。蜀人圍觀睹風采,人山人海滿街巷。齊道張公真堅毅,神色鎮靜又安詳。張公開口諭蜀人:「各自還家且安頓,謠言莫傳自安寧。謠言不祥且勿聽,回去照常作營生。春日動手修桑枝,秋天谷場要掃清。」蜀人磕頭拜張公,稱他就象父與兄。公在蜀國園林居,草木繁茂郁蔥蔥。宴請文官與武將,擊鼓作樂咚咚響。蜀人慶賀來觀望,共祝公壽萬年長。姑娘佳麗美嬋娟,幽嫻貞靜閨房間。幼兒哇哇向人啼,牙牙學語已能言。當初張公不來蜀,你輩早已填溝壑。如今莊稼多茂盛,糧倉高聳堆滿谷。可感我們婦與子,歡歡喜喜慶豐足。張公本是朝中臣,天子左右得力人。天子下詔命返駕,張公豈敢不允承。修起殿堂好庄嚴,又有廊房又有庭。公像掛在正當中,朝服冠帶宛如真。蜀人紛紛來稟告,不敢放盪作懶人。張公放心回京城,像掛殿堂傳美名。
Ⅱ 文言文翻譯
鄭文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葯餌,送葯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朴,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Ⅲ 新序 雜事二 武王勝殷 翻譯
周武王打敗了商紂,得到了兩個俘虜。武王問:「你們國家有妖怪嗎?」
一個俘虜回說:「我國有妖,白天看答到星星而且天下紅雨,都是因為我國有妖怪。」
另一個俘虜說:「這是妖怪。即使這樣,(它)並不是大的妖怪。我國的妖,它大的是孩子不聽父親的話,弟弟不聽哥哥的話,帝王的命令不能推行,這個才是大的妖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