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的文言文
⑴ 文言文中族的例句和意思
中學文言文中「族」字的例句和意思,有以下5種:
1、名詞,意思是家族、宗族。例如: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宋· 王安石《傷仲永》收族:團結宗族。
2、名詞,意思是種類。例如:士大夫之族。——唐· 韓愈《師說》
3、名詞,指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例如: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莊子·養生主 庖丁解牛》
4、動詞,意思是滅族。例如: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唐· 杜牧《阿房宮賦》族秦:使秦國滅族。
5、形容詞,意思是眾多。例如: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養生主 庖丁解牛》族庖:眾多的廚師。
⑵ 文言文翻譯
原文是:
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於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禮記•大傳第十六》
參考譯文如下:
同姓的人(即「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合起來成為一個宗族,明確親疏遠近關系;異姓的人(即「來嫁者」,亦即一個家族內的太太媳婦兒們)只是分別她們的輩份,而不再分別她們的支派,如只是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等,而不再問她們誰是誰的妻子,誰是誰的母親等),分清輩分關系以定互相交往的相關禮儀。名分(輩分)既經確定,也就明確了一個家族裡面男女有別。她們的丈夫屬於「父道」范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母道」的范疇;她們的丈夫屬於「子道」范疇的,他們的妻子都屬於「婦道」的范疇。(這就出現了混亂的情況,)難道兄弟的妻子屬於「婦道」的范疇,而這位兄弟的嫂子卻可以屬於「母道」的范疇嗎?(所以說,)(女人的)名分(輩分),是一個家庭存在、管理的大事(或「關鍵」)啊,難道可以不謹慎(對待)嗎?
注釋:
1、《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同姓」至「有別」。
○正義曰:此一節論同姓從宗,異姓主名,明男女有別之事,各隨文解之。○「同姓從宗」者,同姓,父族也。從宗,謂從大小宗也。○「合族屬」者,謂合聚族人親疏,使昭為一行,穆為一行,同時食,故曰「合族屬」也。○「異姓主名,治際會」者,異姓謂他姓之女,來為巳姓之妻,系夫之親,主為母、婦之名。夫若為父行,則主母名。夫若子行,則主婦名。治,正也。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昏姻交接會合之事。○「名著而男女有別」者,若母、婦之名著,則男女尊卑異等,各有分別,不相淫亂,凡姓族異者,所以別異人也,猶萬物皆各有名,以相分別。天子賜姓賜氏,諸侯但賜氏,不得賜姓,降於天子也。故隱八年《左傳》雲:「無駭卒,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以此言之,天子因諸侯先祖所生,賜之曰姓。杜預雲:「若舜生媯汭,賜姓曰媯;封舜之後於陳,以所封之土,命為氏。舜後姓媯而氏曰陳,故鄭《駁異義》雲:「炎帝姓姜,大皞之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之所賜也。故堯賜伯夷姓曰姜,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如鄭此言,是天子賜姓也。諸侯賜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公孫之子,其親巳遠,不得上連於公,故以王父字為氏,若適夫人之子,則以五十字伯仲為氏,若魯之仲孫、季孫是也。若庶子妾子,則以二十字為氏,則展氏、臧氏是也。若男女,則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為氏,以官為氏者,則司馬、司城是也;以邑為氏者,若韓、趙、魏是也。凡賜氏族者,此為卿乃賜。有大功德者,生賜以族,若叔孫得臣是也。雖公子之身,若有大功德,則以公子之字賜以為族,若「仲遂」是也。其無功德,死後乃賜族,若無駭是也。若子孫不為卿,其君不賜族,子孫自以王父字為族也。氏、族對之為別,散則通也。故《左傳》雲「問族於眾仲」,下雲「公命以字為展氏」是也。其姓與氏,散亦得通,故《春秋》有姜氏、子氏,姜、子皆姓而雲氏是也。○注「若衛」至「納焉」。○正義曰:案《春秋左氏傳》桓十六年:「初,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娶於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又昭十九年《左傳》:楚平王,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為大子建良秦女而美,平王自納之。是其淫亂之事也。
2、《禮記正義》唐•孔穎達
[疏]「其夫」至「道也」。
○正義曰:此一經言他姓婦人來嫁已族,本無昭穆於己親,惟系夫尊卑,而定母、婦之號也。○「其夫屬乎父道」者,道,猶行列也。若其夫隨屬於己之父行者,其妻皆即己之母行也,故雲「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者,謂其夫隨屬於己之子行者,其妻皆婦行也。故婦人來嫁已伯父之列,即謂之為母也。來嫁於己之子侄之行,即謂之為婦也。○注「言母」至「別也」。○正義曰:雲「母、婦無昭穆於此」者,此謂己之族也。言他姓之女,或為婦,或為母,先無昭穆於己之親族。雲「統於夫耳」者,言所以有母、婦名者,謂系統於夫,始有母、婦之名也。雲「尊之卑之,明非己倫,以厚別也」者,謂之為母者則尊敬之,謂之為婦者即卑遠之。既尊卑縣絕,明知非已之倫位,所以厚重相分別之義也。凡男女若無尊卑,倫類相聚,即淫亂易生,為無相分別也。○「謂弟」至「母乎」。○此一經論兄弟之妻相稱謂之義。凡子行之妻,乃謂之為婦,弟非子行,其妻亦謂之婦者,以兄弟同倫,嫌相褻瀆。弟雖非子行,其妻同子行之妻,謂之為婦,欲卑遠之。弟妻既得為婦號,記者恐兄妻得為母號,故記者明之雲:「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嫂不可亦謂之為母也。然弟妻既得為婦,兄妻不可亦得為母者,然弟小於己,妻必幼稚,故可謂之為婦。而嫂不可借子妻之名謂之為婦。嫂雖是兄妻,年必與巳相類,既不甚縣絕,何得謂之為母?且弟妻既為婦,兄妻又為母,便是昆弟之倫翻為父子之例,故嫂不可謂之為母,而借嫂老之名以為兄妻之號也。○注「言不」至「相見」。○正義曰:「言不可」者,謂嫂不可為母也。雲「謂之婦與嫂者,以其在己之列,以名遠之耳」者,謂之婦者弟妻,謂之嫂者兄妻。「在己之列」,謂兄弟之妻作己之倫列,恐相褻瀆,故弟妻假以同子婦之名,兄妻假以嫂老之名,殊遠之也。雲「復謂嫂為母,則令昭穆不明」者,既以子妻之名名弟妻為婦,若又以諸父之妻名名兄妻為母,則上下全亂,昭穆不明,故不可也。鄭注《喪服》亦雲:「弟之妻為婦者,卑遠之,故謂之婦。嫂者,尊嚴之,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言其不可也。故言乎以疑之,是弟妻可借婦名,是兄妻不可借母名,與此注正合,無相違也。而皇氏引諸儒異同,煩而不當,無所用也。雲「昆弟之妻,夫之昆弟,不相為服,不成其親也」者,若男女尊卑隔絕,相服成親,義無混雜。此兄弟之妻,己之倫列,若其成親為服,則數相聚見,奸亂易生,故令之無服,所以疏遠之。雲「男女無親,則遠於相見」者,以其全同路人,恩親不接,故雲遠以相見。○「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名謂母、婦之名,言得之則昭穆明,失之則上下亂,是人治之大者也,可得不慎之乎?言須慎名也。
3、際會:聚首;聚會。《禮記•大傳》:「異姓主名,治際會。」西漢•鄭玄註:「際會,昏禮交接之會也。」唐•孔穎達疏:「際會,所以主此母婦之名,正昬姻交接會合之事。」清•孫希旦集解:「際會,謂於吉凶之事相交際而會合也…… 鄭氏專以昏禮言,非是。蓋同姓族屬漸眾,懼其離,有宗以統之,則不至於離。異姓男女相聚,懼其亂,有名以別之,則不至於亂。」
4、呂思勉《中國文化史》:
我國古代婚姻制度親族有別。以上所述,都是社會學家的成說。返觀我國的古事,也無乎不同。《白虎通義.三皇篇》說,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這正是古代的婚姻,無所謂夫婦的證據。人類對於男女性交毫無限制的時代,去今已遠,在書本上不易找到證據。至於輩行婚的制度,則是很明白無疑的。《禮記•大傳》說宗子合族之禮道:「同姓從宗合族屬,異姓主名治際會。名著而男女有別。其夫屬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屬乎子道者,妻皆婦道也。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無慎乎?」這正是古代婚姻,但論輩行一個絕好的遺跡。這所謂同姓,是指父系時代本氏族裡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老太爺、老爺、少爺們。異姓,鄭《注》說:「謂來嫁者」,就是老太太、太太、少太太們。從宗,是要依著血系的支分派別的,如先分為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再各統率其所屬的房分之類,參看下章自明。主名,鄭《注》說:「主於婦與母之名耳。謂但分別其輩行,而不復分別其支派。質而言之,就是但分為老太太、太太、少太太,而不再問其孰為某之妻,孰為某之母。「謂弟之妻為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翻作現在的話,就是:「把弟媳婦稱為少太太,算做兒媳婦一輩,那嫂嫂難道可稱為老太太,算做母親一輩嗎?」如此分別,就可以稱為男女有別,可見古代婚姻,確有一個專論輩行的時代,在周代的宗法中,其遺跡還未盡泯。
⑶ 柳盧睦族,文言文翻譯
唐朝時候,有一個姓盧的女子,從小就深受聖賢教誨的影響。在她七歲的時候,已經能懂得《詩經》的經義。 長大以後,她嫁給了一個名叫柳鎮的人,人稱「柳盧氏」。
自從嫁到柳家,一方面,她服侍公公和婆婆非常的孝順,可謂體貼入微。另一方面,她對待柳家的所有親戚和宗族們也是以誠相待,盡心盡力,相處得十分和睦。從她的言語行為之中,無不體現出聖賢思想影響之下,一個女性應有的美德。不久,她的孝順和仁義,就在鄰里鄉黨之間,遠近聞名,有口皆碑。
後來,柳鎮被調到了朝廷里去做御史的官。柳家的親戚和宗族們居住的地方,距離他們也有一千里以上的路程。盧氏為了使丈夫能夠在朝廷瑞安心地做事,自己能更好地關照親戚和宗族們的生活,就作了一切准備,將柳家的所有親屬,包括侄子和外甥等,統統迎接過來,共同居住。
面對人口眾多的這個大家庭,盧氏的心中時時想著的是每一個人的需要。因此,她做起事來,誠敬而又謹慎;待人上更是謙恭得體。對待尊長,她就萬分恭敬,處處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上;對待年幼或晚輩者,她就百般慈愛,象親生父母一樣愛護他們;對待和自己平輩的,她就視為手足,關愛備至。
盧氏對族親們的真誠付出,不僅把所有人都照顧得無微不至,滿心歡喜,也使得這一個大家庭充滿了和諧與溫馨。
⑷ 文言文中代表少數民族的詞語有哪些
樓下不全
「胡」,專指北方和西北的游牧少數民族,「胡」出現次數最多(因為古代北方版、西北少數民族威脅最權大,數量也多)
還有
蠻(指南方少數民族)
夷(指東方少數民族)
戎(指北方少數民族)
狄(指西方或西北少數民族)
望採納
⑸ 有「族」字的古文或古詩
1
漢家公主出和親,
族本重華遠裔孫。
忠心自古人人有,
魂夢已隨超化雲。
2
漢宮花面學梅妝,
族引金蓮白玉堂。
忠孝家傳心自赤,
仁聲極沓動嘉祥。
⑹ 賈直言,河朔舊族也,史失其地。文言文閱讀翻譯
賈直言,河朔舊族也,史失其地。父道沖,以藝待詔。代宗時,坐事賜鴆,將死,直言紿其父曰:「當謝四方神祇。」使者少怠,輒取鴆代飲,迷而踣。明日,毒潰足而出,久乃蘇。帝憐之,減父死,俱流嶺南。直言由是鐍。
後署師道府屬。及師道不軌,提刀負棺入諫曰:「願前死,不見城之破。」又畫縛載檻車狀而妻子繫纍者以獻,師道怒,囚之。劉悟既入,釋其禁,辟署義成府。後徙潞,亦隨府遷。
監軍劉承偕與悟不平,陰與慈州刺史張汶謀縛悟送闕下,以汶代節度。事泄,悟以兵圍承偕,殺小使,赴言遽入責曰:「司空縱兵脅天子使者,是欲效李司空芽?它日復為軍中所指笑。」悟聞,感悔,匿承偕於第以免。悟每有過,必爭,故悟能以臣節光明於朝。穆宗召為諫議大夫,群情灑然稱允。而悟固留,得聽。
始,悟子從諫貴甚,見直言輒衣紫擁笏,以兵自衛。直言諫悟曰:「郎少年,毋使襲山東熊,朝服可擅著邪?」悟死,從諫不發喪,召大將劉武德等矯悟遺言,與鄰道使共表求襲位,直言入讓曰:「父死不哭,何顏面見山東義士乎?」從諫曰:「欲反耳。」直言仰天哭曰:「爾父提十二州地歸朝廷為功臣。然以張汶故,自謂不潔淋頭,卒羞死。郎今日乃欲反邪?」從諫起抱直言項哭曰:「計窮而然。」直言曰:「君何憂無土地,今脅朝廷,正速死耳。若從武德謀,吾見劉氏為元濟矣。」從諫拜曰:「唯大夫救之。」直言乃自攝留後,使從諫居喪。初,從諫惟鄆兵二千同謀。直言既折之,軍中遂安。
大和九年卒,贈工部尚書。
⑺ 族譜文言文翻譯,謝謝了
兄弟標點符號不加,費勁,嗚呼,!搠源於水,尋根於木,。。。。基本是四字一分隔
⑻ 族在文言文中還能讀什麼
族,讀作zú,只有這一個讀音。
《說文·㫃部》:「族,矢鋒也」。所以族本意是箭頭。「族」還可以指氏族、家族。也指古代的一種酷刑,即滅族。後來又指民族、種族,又引申為品類。
⑼ 劉沆不庇族人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劉沆為宰相時,族人有捕負官租數十萬者,宰相不知也。前後官史不敢問。程餉為廬陵縣尉,主賦事,乃追逮族人,責令盡償而後已。或以告宰相,宰相曰:「賦入不時,吾家之罪,縣官安可屈法也?」乃致書而謝之。後餉罷官至京師,劉沆延見,禮貌有加。餉出,謂人曰:「劉公偉量,非他人能及,真宰相也。」
譯文:(宋仁宗時)劉沆任丞相執政的時候,他故鄉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國家的賦稅達幾十萬錢;但劉沆並不知道這件事。當地的官員一連好幾任都因為是劉丞相家族而不敢過問。程珦來擔任廬陵縣縣尉時,負責徵收賦稅,把逃避拖欠賦稅的劉沆 族人逮捕關入監牢內,責令他們把所欠賦稅全部繳清才能釋放。有人把這件事報告了劉沆。劉沆說:「賦稅不及時上繳,原是我家犯了法,怎麼可以叫地方官徇情而不照國家法令辦事呢?」就寫信給程珦道歉。
⑽ 族字表示類時文言文有哪些句
師說:士大夫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