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學科
1. 中西方古代科學特點之比較(大學科學史選讀考試)
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
內容摘要:
①古代中國獨自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科學技術成就,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在首創性、歷史連續性、全面多樣性上都是舉世矚目的
②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思想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性高潮的特點
③經驗性、描述性、實用性與本土化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一個突出特點
④與農業關系密切的學科更多地得到發展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又一特徵
⑤官辦為主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上的另一特點
⑥適合封建政治觀念需要的科學文化在封建社會的框架內得以延續。
⑦整體觀,與西方科學注重分析不同,中國傳統科技重整合,重從整體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結構、功能和聯系
⑧古代中國形成了獨特的實用科學體系
⑨古代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技術結構
⑩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其顯著的優點,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這也決定了它未來的發展趨勢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在長期的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有著驚人的輝煌歷史,並處於當時那個時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國古代的科技成果不僅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對東方各國乃至西方各國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幾乎全是中國人自己獨自創造出來的,這一點與古希臘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同,古希臘的早期科學如幾何學、天文學中的很多東西是從河流文明古國那裡學來的。正是這種獨創的科技成就的長期發展,歷代繼承,才形成了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體系。著名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序言中曾對此做出了公正的評價,他說:「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在十五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
一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思想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性高潮的特點
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這就使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世代相傳、連續積累,並在這個基礎上走向自己的巔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兩漢(尤其是東漢)與宋元(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於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外因素又都顯示出階段性的高潮。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全面奠基時期,也是第一次大發展時代,由於新興封建制度優勝於奴隸制度,其成就不僅趕上而且超過了早期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古希臘。
兩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於科技本身經過了春秋戰國的長期醞釀、積累和實踐,到這時達到了量變足以引起質變的地步;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政治上的統一與安定,經濟的恢復與持續發展,為科技活動和科技新高潮的到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它呈現出科技人才輩出,科技著作大批問世,科技成果輝煌,科技對生產的滲透與協調日益顯著等諸多特點。
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達到高度發展階段的又一高潮時期。
我國的科學技術自兩漢而後,經魏晉南北朝的充實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術發展,並呈現一股繼續高漲的趨勢。這種趨勢因宋元時期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理學形成、戰爭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強化。統治階級為滿足自身、政權和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多方面需要,通過完善教育體系,舉行多元化考試,獎勵發明創造和培養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長、推動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而安定與富裕的社會環境和發達的出版業則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條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懷疑、探索、創新的學風催促知識分子中具有務實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於國計民生。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著科技的發展。這一切使宋元時期成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不論天文、地學、生物、數學、物理、化學均有突出成就。
明清時期雖相對於前發展勢頭明顯下降,但明末清初中西科學成就交融與會通的起步以及清代傳統科技仍然緩慢推進也是清晰可見的。
二以滿足封建自然經濟和統治階級生活等需要為目的的實用科學技術得到發展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特點是在封建社會初創的秦漢時期形成的,從建立與鞏固新的封建秩序出發,要求科學技術直接為發展生產服務就成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實用性的色彩。實用科學特別注重生產實踐和直接經驗,注重工藝過程、工藝方法和實際操作的效益,具有實際經驗的工匠、文人、醫生對實用科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實用科學把研究的最後落腳點放在應用上,如把天文學的研究建立在觀測的基礎上,以便更好地為修訂歷法服務。中國傳統數學在古代形成了以計算見長,以解決實際問題見長的體系。各項技術的發明則直接同工程建設、工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軍事工程設施、武器的改進聯系在一起,因而,其實用性、應用性更加突出。由於封建社會綿延2000多年,中國科技在秦漢時期形成的這種特色,也就被進一步固定化,幾乎成為一種前後繼承的固有模式。
應用性強這一特點並不排除中國古代在自然觀的研究上,具有較高的理論性,也並不排除各門科學技術中都有的理論性的探討。但從總體上、從主導方面來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基本上屬於經驗科學。由於在延續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是社會生產的基礎與主體,它對科學技術能提供的經驗往往是片斷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統性,這樣,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科學抽象當然多數也就只能是經驗性的;同時在這樣的社會生產條件下,為科學實驗與觀測所提供的儀器設備,總的講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簡陋的,這就使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測受到限制,對其本質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階段。而這種情況,與著眼於實用要求,特別關注工藝技巧與可操作性是密切相關的。
重視經驗而忽視理論抽象的傳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古代科技向高級形態的發展,這一缺點在中國古代實用科學體系終於走到了經驗科學形態的盡頭之後便暴露出來,它使中國古代科學遲遲難以過渡到近代科學形態。
三與農業關系密切的學科更多地得到發展
由於我國古代的封建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國家又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與農業關系密切的學科,如天文學、農學、地學、醫學等在中國古代都得到較大的發展。先秦以來,一直強調以農為本,編造歷法,授民以時正是歷代王朝必須從事並給以極大關注的重大事項。又如作為地學分支之一的氣象學,遠在3000多年前,在我國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天氣實況的記錄,《卜辭》里還表達出人們已有預知天氣狀況的要求,這些都是和當時農業生產的需要相適應的。水利工程與水文知識的發展同樣與農業灌溉、防止水患侵襲、保障皇糧軍糧運輸等需求緊密相連,正因為這樣,都江堰、鄭國渠、龍首渠、黃河大堤、海塘等我國古代水利工程都是聞名世界的傑作。與這些學科不同,一些與手工業生產關系密切的學科,像力學、物理學等都不像與農業關系密切的一些學科那樣發達,也不成體系。
四儒學化的特徵
科技是在文化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必然受到文化的深刻影響;成長於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中國古代科技亦是如此。重點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深刻影響:一是儒家文化對科學家的影響,中國古代科學家成長於儒家文化的氛圍中,他們的人格素質,價值觀、學識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與儒家沒有明顯的分界;二是儒家文化對科學研究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儒家文化影響了科學家的科研動機、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等幾個方面。儒家文化這種深刻影響的結果,便是使中國古代科技具有明顯的儒學化特徵。"中國古代科學的許多方面都與儒家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科技中的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五大學科都具有顯著的儒學特徵,中國古代的科學是儒學化的科學"。
五有機宇宙觀、元氣論是指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流思想
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這樣的看法:「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則一直傾向於發展辯證邏輯。與此相應,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註: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第337頁。)他認為西方機械論是把世界看作一台機器,而中國哲學則把宇宙看作是一個有機體。物理學家普里高津在閱讀了李約瑟的著作以後,也寫道:「正如李約瑟在論述中國科學和文明的基本著作中經常強調的,經典的西方科學和中國的自然觀長期以來是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學家向來是強調實體(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國的自然觀則以關系為基礎,因而是以關於物理世界的更為『有組織的』觀點為基礎」(註:普里高津《從存在到演化》,中譯本序,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著重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和。這就是說,在他看來,整體、和諧的思想,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立足從整體來把握事物及其規律,強調把握事物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學術思想的特點。自發的自組織的觀點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中心思想,基於人類社會與自然關系的深刻理解,強調了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聯系,等等。
六官辦為主
幾千年來,天象記錄、歷法編制都是連續不斷,代代相傳,和它相關的大型天文儀器的研製,大規模的天體測量,水利工程的興建與治水理論的探討,地理志的編纂,一些大型葯典的修撰等方面都是在「士」的積極參與下由統治者組織龐大人力、物力來完成的。另外,技術的絕大多數精華也都掌握在官辦企業及其人員手中。《考工記》、《武備志》、《營造法式》等技術著作也都是在官辦情況下編纂完成。對各門科學技術有重要貢獻的著名科學家或技術專家多數人又均出身於官僚世家,而本人也都是現任的高官。
著名科學史學李約瑟在《中國與西方的科學與社會》一文中指出:「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應用方面,科學都相對具有『官辦』性質」。他舉例說:天文學家「只不過是皇帝的文職公僕而已」。並且還分析說:「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層的技師和工匠也無疑同樣具有這種官僚性質。其部分原因,幾乎各個朝代的作坊為國家所有。另一個原因是不少在某些朝代,如西漢鹽業及煉鐵業等大多數具有先進技術的行業都為國家所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明顯的現象,一些技師是追隨某個顯赫官員個人的食客。」
進一步分析官辦科技的原因,可以這樣來看:當封建社會處於上升時期,或經歷調整社會關系階段,統治階級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在歷史上或多或少起著進步作用的時候,依附於統治階級的「士」必然為其所用。統治階級為了治國安民,鞏固其統治,也為了滿足他們本身驕奢極欲的生活和尋求上天保佑、長生不死的夢想,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關心生產的發展和天時地利的情勢,追求好的保健、醫療手段與觀賞玩樂、享受生活的物質條件,而這樣也就不得不求助於科學技術的力量,必須組織一批「士」為實現其目的服務,而傳統一經形成,在封建社會往往就會很自然地沿襲下去,從而形成我國古代科技官辦為主的特徵。
七形成大一統的技術結構
中國科學技術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逐漸趕上其它文明古國,繼而在長達千餘年之久的「大一統」封建社會的興衰時期持續發展並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是農業古國,歷代封建統治者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都推行「以農立國」的政策,大興水利是這一政策的集中體現,水利工程既是農業經濟的需要,又是大一統社會結構的要求。單靠小農經濟不可能產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來自大一統社會結構的推動是古代中國水利技術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建築奇跡萬里長城是為了滿足國防需要建立起來的,鄭和下西洋所產生的航海技術是為了滿足政治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冶金、紡織、制瓷、四大發明等等無一不是如此,它們都是為了滿足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需要而存在、發展的。 中國古代的技術大多是圍繞鞏固大一統社會的需要發展起來的,並最終形成了大一統的技術結構。封建大一統社會結構決定了中國古代技術的命運:在長達千餘年之久的封建盛事成就輝煌,隨著明清時期封建王朝日趨衰落而逐漸終結。
古希臘羅馬的科學技術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相比,各有千秋,它們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研究中、西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對於我們認識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理解近代科學在歐洲的產生,近代科學在中國的衰落(李約瑟難題)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古代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
1.善於吸收先進的科學文化
古希臘人進入奴隸制社會時就使用了鐵器,並以腓尼基人的字母來拼寫自己的文字,這為古希臘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同時,由於古希臘人地處巴爾干半島,他們除了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航海和海外貿易也比較發達,又有便於經濟和文化的長處。古希臘初期的文化要比巴比倫低,由於一批古希臘學者去巴比倫、埃及和其他東方國家游學,汲取了別的民族的文化成果,這也是古希臘科學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英國科技史家梅森曾說:「古希臘人也具有旅行家那種關於各種不同文化和傳統的知識,這就使得他們能夠從每一種文化和傳統中汲取真正有價值的部分,而不刻板地遵循任何一種特殊的文化和傳統。」①英國的丹皮爾也曾說過:「古代世界的各條知識之流都在希臘匯合起來,並且在那裡首先擺脫蒙昧狀態的種族所產生的驚人的天才加以過濾和澄清,然後再導入更加有成果的新的途徑。」②
古羅馬人也是善於繼承和吸收先進的科學文化的,正如英國科技史家丹皮爾所說:「到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就征服了全世界,但是希臘的學術也征服了羅馬人。」「他們的藝術,他們的科學,甚至他們的醫學,都是從希臘人那裡借來的。」③遺憾的是,古羅馬人的繼承和吸收是不全面的,他們未能把古希臘的科學文化發揚光大。
2.運用理性探討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
在人類歷史上,古希臘人第一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觀,這正是科學精神最基本的因素。早期的古希臘哲學家所搜集的事實大部分是從外來的來源得到的——他們的天文學是從古巴比倫得來的,他們的醫學和幾何學是從古埃及得來的,「在這些事實之上,他們又加上一些事實,然後,在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對它們加以理性的哲學考察」④在談到愛奧尼亞的哲學家時,丹皮爾指出:「這個米利都學派的重要性在於:它第一個假定整個宇宙是自然的,從可能性上來說,是普通知識和理性的探討所可以解釋的。這樣,神話所形成的超自然的鬼神就真的消失了。」⑤在希臘人看來,自然界不僅是有別於人的東西,也不僅是有規律、有秩序的,更重要的是其規律和秩序可以為人把握,他們創造了一套數學語言力圖把握自然界的規律。
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它在本質上是以籠統的直觀為基礎經過理性思考而建立起來的自然觀,而不是以觀察和實驗為依據的科學研究的結論。但古代自然哲學的產生,標志著人類終於開始運用自己的理性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這無疑是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道路上一次大踏步的前進。從古希臘多種多樣的自然哲學中,我們看到,它們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哲學思想,它們堅持從自然界本身去尋求對自然界的解釋,堅持在自然界的總的聯系和運動、發展、變化中認識自然界,因而孕育了許多在以後科學發展中得到成熟和證實的天才預見。盡管樸素的自然觀中帶有許多猜測和臆造的成份,但他們畢竟已經開始運用理性去探究自然的本質和規律,這就給當時包羅萬象的哲學打上了科學的印記,其中包含了大量近現代科學的萌芽。 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深刻而廣泛。恩格斯曾說:「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下,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後各種觀點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論自然科學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臘人那裡去。」⑥
3.科學方法的初步確立及應用
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科學方法如數學方法、觀察方法、實驗方法等得到了初步確立和應用。古希臘的科學思想具有很強的數學傾向,「希臘人處理數學的方法,即在定義和公理基礎上的抽象邏輯體系,是希臘精神對於數學發展的完全獨創的貢獻,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約在公元前300年,歐幾里德提出了對數學作系統闡述的權威性形式,許多世紀以來,這種形式被公認是數學方法的典範」⑦阿基米德對於杠桿原理的證明,是按照歐幾里德的方法在一系列預想的定理和公理基礎上提出的。阿基米德力學研究的主要特點在於,這位身兼力學家和數學家的學者,第一次把實驗的經驗研究方法和數學的演繹推理形式結合起來。他常常首先通過觀察和實驗獲得一種認識,然後再通過嚴格的邏輯推理為這種認識提供論證。在阿基米德的力學研究中體現出來的這種實驗方法與邏輯方法、數學方法相結合,力學研究與技術應用相結合的作法,已經以萌芽的形式預示了以後科學發展的方向。托勒密運用了模型方法建立了地心說理論,即對大量的觀測資料進行數學概括,構造宇宙結構的幾何圖形,再按照這個模型進行演繹,得出定量的理論結果,並重新與實際觀測相對照。
4.形式邏輯成就科學典範
為了把自然知識上升到科學形態,亞里士多德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這就是他為整理已有的經驗知識,從而形成理論化的科學知識體系,建立了不可缺少的工具——邏輯學。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知識的前提必須是真的,但要從這些知識中得出具有必然性的結論,還必須進行邏輯的論證。為此,他建立了以三段論法為中心的形式邏輯,並把他的發現運用到科學理論上來。作為例證,希臘化時期創立的幾何學,就是運用邏輯思維進行科學研究的典範,它將古代幾何學知識構成一個嚴密完整的體系,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邏輯思維構造的科學體系,也是古代社會中唯一達到近代理論科學形態的科學著作,歐氏幾何的邏輯模式在西方科學史上影響極其深遠。古羅馬時代托勒密的地心說,也是演繹推理的結果,它在解釋和預見天文現象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形式邏輯的建立為人們提供了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工具,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也使古代科學在其萌芽過程中完成了一次躍升:開始形成以概念和邏輯的形式整理自然知識的理論體系的雛形。由此,自然科學逐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產生了最初的一些獨立的自然科學學科,開始了科學獨立發展的歷史。
總之,古代西方的科學技術的這些特點已經孕育了近代科學技術的萌芽,一旦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成熟,它們必將開花結果,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2. 中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差距
1.傳統科技重經驗,近代科技重實驗。
中國傳統科學嚴格講是經驗科學、描述科學,主要表現為把人類同自然界長期斗爭的豐富經驗記錄下來,經過積累、整理,逐漸使之系統化。但總的說來,還處於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描述階段,即認識的感性階段,還未上升到理性階段。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多出於「老農」之類生產者之手,醫學科技多出於「老中醫」之手或祖傳秘方。缺乏理性思維就無法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難以推動科學向更深更新領域延伸。而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西方近代科學重視實驗的好處在於可以激發人們大膽想像,並通過實驗驗證人的設想,探索一個又一個未知領域,推動科學不斷向更深更新的領域前進。
2.傳統科技重綜合,近代科技重分析。
傳統科技善於全面觀察現象,直接從這些現象中進行整體理論綜合,至於通過實驗對每一個部分加以具體分析,揭示現象背後的機制,則是很薄弱的,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缺乏「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討,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成為我國古代科技一大特色。如天文學,我國歷來對天文現象觀察詳細、系統,積累了極其豐富完整的天象記錄,但卻很少對這些資料深入分析,以探求其中的規律。我國是最早發現哈雷彗星的國家,從春秋至清末共記載了31次,但從來沒有人從中分析研究,探求其平均出現的周期,結果英國人哈雷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此星被命名為哈雷彗星。近代科技善於分析法,近代弗蘭西斯·培根把西方民族長於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使近代科學的各主要學科在分析中不斷深化分支。如物理學不僅有力學、熱學、聲學、磁學、電學、光學等學科的分化,還有從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層次上的深入,當代各學科正處於不斷分化組合之中,新學科不斷產生,這些有力地說明,近代科學就是分析法的勝利。
3.傳統科技重實用,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
傳統科技大多是生產經驗和對自然現象的簡單總結,實用性強,一般能直接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卻很少能用邏輯方法對這些經驗材料進行整理,作出理論概括和分析。如:火葯發明是煉丹家在煉制丹葯中偶然發現並經多次同類實踐,得出用碳、硝石、硫磺製造火葯,然後簡單運用於生產、生活和軍事方面。卻從未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的化學反應原理,以至於最終沒能實現軍事科技質的突破,到近代中國反過來學習西方軍事科技。又如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夏朝起就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成為國家頭等機密專業,其原因是天文學直接關系國家經濟命脈——農業,更在於皇帝自命為「天子」,上應天象,以天象來預卜人事,以「天意」來施行政令,視日食、彗星出現為「災異」先兆,因此也就不可能對其出現原因作深層次理論研究。相對的例子,19世紀中葉後西方冶金技術是在其冶金理論指導下發展起來的,由於顯微鏡用於金屬組織研究,光譜方法用於金屬成分測定,熱電偶用於金屬加熱和冷卻過程的溫度測量,從而奠定實驗冶金學的基礎;科學的燃燒理論,揭示了金屬的氧化還原過程的本質,尤其是運用相圖後,更為冶金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西方冶金技術飛躍發展,同其冶金學理論體系建立、發展分不開。
3. 關於國外的學科是如何分類的問題
如果問圖書館分類,則用數字是Dewey Classification,不是教育家,而是館員Dewey,不用數字的是Library of Congress分類。
隨便摸一本英文書:
PE1408.P4376, Library of Congress
808'.042, Dewey
國標是另一套。
參考:
Chirgwin徹格溫, F. J., & Oldfield奧德菲爾德, P. (1982). 圖書館助理員手冊The Library Assistant's Manual (《圖書館助理員手冊》翻譯組, Trans.). 中國北京Beijing, China: 書目文獻出版社.
Breivik, P. S. (1986). How to Use the Library. In L. L. Bram, N. H. Dickey & Funk & Wagnalls (Eds.), Funk & Wagnalls new encyclopedia (Vol. 28, pp. 190-197). New York, NY: Funk & Wagnalls L.P.
McCain, M. M., & Merrill, M. (2001). Dictionary for school library media specialists a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guide, from http://eproxy.lib.hku.hk/login?url=http://www.netLibrary.com/urlapi.asp?action=summary&v=1&bookid=80767 Click to view the book via netLibrary
進步。
4. 中西方學校教育差別
談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我有一些感受。我沒有去過國外,對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從書中和各種媒體中獲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二.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三.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子多動手。
四.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一、學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新思維。
2、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在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3、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4、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二、家庭的教育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5. 簡述中國和西方的古典人文學科!
這個問題范圍過大了,能具體些嗎?關於古典人文學科的那個方面
6. 為什麼中國傳統學科按照西方學科分類重新組合
近代學西方的結果
7. 中西學科差異意義
《中西文化對比》,顧雪梁。(中西文化交流史論)《信仰時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趨同與差異》作者: 朱狄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8. 中國學科分類
以《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為例:
01 哲學
0101 哲學
010101 馬克思主義哲學
010102 中國哲學
010103 外國哲學
010104 邏輯學
010105 倫理學
010106 美學
010107 宗教學
010108 科學技術哲學
02 經濟學
0201 理論經濟學
020101 政治經濟學
020102 經濟思想史
020103 經濟史
020104 西方經濟學
020105 世界經濟
020106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0202 應用經濟學
020201 國民經濟學
020202 區域經濟學
020203 財政學(含∶稅收學)
020204 金融學(含∶保險學)
020205 產業經濟學
020206 國際貿易學
020207 勞動經濟學
020208 統計學
020209 數量經濟學
020210 國防經濟
03 法學
0301 法學
030101 法學理論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4 刑法學
030105 民商法學(含:勞動法學、社會保障法學)
030106 訴訟法學
030107 經濟法學
03010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9 國際法學(含: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
030110 軍事法學
0302 政治學
030201 政治學理論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030204 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
030205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 國際政治
030207 國際關系
030208 外交學
0303 社會學
030301 社會學
030302 人口學
030303 人類學
030304 民俗學(含:中國民間文學)
0304 民族學
030401 民族學
030402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030403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030404 中國少數民族史
030405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04 教育學
0401 教育學
040101 教育學原理
040102 課程與教學論
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較教育學
040105 學前教育學
040106 高等教育學
040107 成人教育學
040108 職業技術教育學
040109 特殊教育學
040110 教育技術學
0402 心理學
040201 基礎心理學
040202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40203 應用心理學
0403 體育學
0403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040302 運動人體科學(可授教育學、理學、醫學學位)
0403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0403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05 文學
0501 中國語言文學
050101 文藝學
050102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50103 漢語言文字學
050104 中國古典文獻學
050105 中國古代文學
050106 中國現當代文學
050107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分語族)
050108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2 俄語語言文學
050203 法語語言文學
050204 德語語言文學
050205 日語語言文學
050206 印度語言文學
050207 西班牙語語言文學
050208 阿拉伯語語言文學
050209 歐洲語言文學
050210 亞非語言文學
050211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503 新聞傳播學
050301 新聞學
050302 傳播學
0504 藝術學
050401 藝術學
050402 音樂學
050403 美術學
050404 設計藝術學
050405 戲劇戲曲學
050406 電影學
050407 廣播電視藝術學
050408 舞蹈學
06 歷史學
0601 歷史學
060101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060102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060103 歷史地理學
060104 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古文字學)
060105 專門史
060106 中國古代史
060107 中國近現代史
060108 世界史
07 理學
0701 數學
070101 基礎數學
070102 計算數學
07010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070104 應用數學
070105 運籌學與控制論
0702 物理學
070201 理論物理
070202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070203 原子與分子物理
070204 等離子體物理
070205 凝聚態物理
070206 聲學
070207 光學
070208 無線電物理
0703 化學
070301 無機化學
070302 分析化學
070303 有機化學
070304 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
070305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0704 天文學
070401 天體物理
070402 天體測量與天體力學
0705 地理學
070501 自然地理學
070502 人文地理學
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0706 大氣科學
070601 氣象學
070602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0707 海洋科學
070701 物理海洋學
070702 海洋化學
070703 海洋生物學
070704 海洋地質
0708 地球物理學
070801 固體地球物理學
070802 空間物理學
0709 地質學
070901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070902 地球化學
070903 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
070904 構造地質學
070905 第四紀地質學
0710 生物學
071001 植物學
071002 動物學
071003 生理學
071004 水生生物學
071005 微生物學
071006 神經生物學
071007 遺傳學
071008 發育生物學
071009 細胞生物學
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1 生物物理學
071012 生態學
0711 系統科學
071101 系統理論
071102 系統分析與集成
0712 科學技術史(分學科,可授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學位)
注∶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學科、專業)
08 工學
0801 力學(可授工學、理學學位)
080101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080102 固體力學
080103 流體力學
080104 工程力學
0802 機械工程
080201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
080203 機械設計及理論
080204 車輛工程
0803 光學工程
注: 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學科、專業)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080401 精密儀器及機械
080402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080502 材料學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0806 冶金工程
080601 冶金物理化學
080602 鋼鐵冶金
080603 有色金屬冶金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080701 工程熱物理
080702 熱能工程
080703 動力機械及工程
080704 流體機械及工程
080705 製冷及低溫工程
080706 化工過程機械
0808 電氣工程
080801 電機與電器
080802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080803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
080804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080805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可授工學、理學學位)
080901 物理電子學
080902 電路與系統
080903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080904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與信息系統
081002 信號與信息處理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01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081102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081103 系統工程
081104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081105 導航、制導與控制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可授工學、理學學位)
081201 計算機系統結構
081202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081203 計算機應用技術
0813 建築學
081301 建築歷史與理論
081302 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081303 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081304 建築技術科學
0814 土木工程
081401 岩土工程
081402 結構工程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081405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081406 橋梁與隧道工程
0815 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學及水資源
081502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081503 水工結構工程
081504 水利水電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081601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081602 攝影測量與遙感
081603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081701 化學工程
081702 化學工藝
081703 生物化工
081704 應用化學
081705 工業催化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081801 礦產普查與勘探
081802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081803 地質工程
0819 礦業工程
081901 采礦工程
081902 礦物加工工程
081903 安全技術及工程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082001 油氣井工程
082002 油氣田開發工程
082003 油氣儲運工程
0821 紡織科學與工程
082101 紡織工程
082102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
082103 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
082104 服裝
0822 輕工技術與工程
082201 制漿造紙工程
082202 製糖工程
082203 發酵工程
082204 皮革化學與工程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0824 船舶與海洋工程
082401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082402 輪機工程
082403 水聲工程
0825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082501 飛行器設計
082502 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082503 航空宇航製造工程
082504 人機與環境工程
0826 兵器科學與技術
082601 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
082602 兵器發射理論與技術
082603 火炮、自動武器與彈葯工程
082604 軍事化學與煙火技術
0827 核科學與技術
082701 核能科學與工程
082702 核燃料循環與材料
082703 核技術及應用
082704 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
0828 農業工程
082801 農業機械化工程
082802 農業水土工程
082803 農業生物環境與能源工程
082804 農業電氣化與自動化
0829 林業工程
082901 森林工程
082902 木材科學與技術
082903 林產化學加工工程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可授工學、理學、農學學位)
083001 環境科學
083002 環境工程
0831 生物醫學工程(可授工學、理學、醫學學位)
注∶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學科、專業)
0832 食品科學與工程(可授工學、農學學位)
083201 食品科學
083202 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83203 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083204 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09 農學
0901 作物學
090101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
090102 作物遺傳育種
0902 園藝學
090201 果樹學
090202 蔬菜學
090203 茶學
0903 農業資源利用
090301 土壤學
090302 植物營養學
0904 植物保護
090401 植物病理學
090402 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
090403 農葯學
0905 畜牧學
090501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090502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090503 草業科學
090504 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含:蠶、蜂等)
0906 獸醫學
090601 基礎獸醫學
090602 預防獸醫學
090603 臨床獸醫學
0907 林學
090701 林木遺傳育種
090702 森林培育
090703 森林保護學
090704 森林經理學
090705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090706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090707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0908 水產
090801 水產養殖
090802 捕撈學
090803 漁業資源
10 醫學
1001 基礎醫學(可授醫學、理學學位)
100101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100102 免疫學
100103 病原生物學
100104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100105 法醫學
100106 放射醫學
100107 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
1002 臨床醫學
100201 內科學(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內分泌與代謝病、腎病、風濕病、傳染病)
100202 兒科學
100203 老年醫學
100204 神經病學
100205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
100206 皮膚病與性病學
100207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100208 臨床檢驗診斷學
100209 護理學
100210 外科學(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燒傷、野戰外)
100211 婦產科學
100212 眼科學
100213 耳鼻咽喉科學
100214 腫瘤學
100215 康復醫學與理療學
100216 運動醫學
100217 麻醉學
100218 急診醫學
1003 口腔醫學
100301 口腔基礎醫學
100302 口腔臨床醫學
1004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可授醫學、理學學位)
100401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100402 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
100403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100404 兒少衛生與婦幼保健學
100405 衛生毒理學
100406 軍事預防醫學
1005 中醫學
100501 中醫基礎理論
100502 中醫臨床基礎
100503 中醫醫史文獻
100504 方劑學
100505 中醫診斷學
100506 中醫內科學
100507 中醫外科學
100508 中醫骨傷科學
100509 中醫婦科學
100510 中醫兒科學
100511 中醫五官科學
100512 針灸推拿學
100513 民族醫學(含:藏醫學、蒙醫學等)
1006 中西醫結合
100601 中西醫結合基礎
100602 中西醫結合臨床
1007 葯學(可授醫學、理學學位)
100701 葯物化學
100702 葯劑學
100703 生葯學
100704 葯物分析學
100705 微生物與生化葯學
100706 葯理學
1008 中葯學
注∶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學科、專業)
11 軍事學
1101 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
110101 軍事思想
110102 軍事歷史
1102 戰略學
110201 軍事戰略學
110202 戰爭動員學
1103 戰役學
110301 聯合戰役學
110302 軍種戰役學(含∶第二炮兵戰役學)
1104 戰術學
110401 合同戰術學
110402 兵種戰術學
1105 軍隊指揮學
110501 作戰指揮學
110502 軍事運籌學
110503 軍事通信學
110504 軍事情報學
110505 密碼學
110506 軍事教育訓練學(含∶軍事體育學)
1106 軍制學
110601 軍事組織編制學
110602 軍隊管理學
1107 軍隊政治工作學
注∶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學科、專業)
1108 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
110801 軍事後勤學
110802 後方專業勤務
110803 軍事裝備學
12 管理學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可授管理學、工學學位)
注∶本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學科、專業)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會計學
120202 企業管理(含: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
120203 旅遊管理
120204 技術經濟及管理
1203 農林經濟管理
120301 農業經濟管理
120302 林業經濟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可授管理學、醫學學位)
120403 教育經濟與管理(可授管理學、教育學學位)
120404 社會保障
120405 土地資源管理
1205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120501 圖書館學
120502 情報學
120503 檔案學
9. 中西方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越多越好
中美兩國文化歷史背景不同,教育也有所差異。很多人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扎實,美國一些教育學者也在呼籲向亞洲包括中國學習基礎教育。筆者就此做一點剖析。
「數學神童」與「數學白痴」
先看中國人怎樣教育小孩。很多人認為,小孩像個空瓶,吸收能力特別強,於是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往裡灌輸知識。教其背唐詩、誦古訓,盡管他們不一定理解,但先讓其被動吸收,然後慢慢消化,最後將這些知識融匯貫通。
美國人盡量讓小孩多玩,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過讓其接觸大自然、認識真實世界,建立認知基礎。多讓幼童用五官感覺大小、形狀、顏色、質地,用心去體會數字的意義,而不是只獲得正確答案。他們認為幼童不能像大孩子或成年人一樣抽象地學習,只有用真實世界的印象建立邏輯思維。中國孩子可以不加理解地知道3+4=7,將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但那隻是鸚鵡學舌。
也許有人要問,小孩在玩中能學到什麼?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觀察他10 個月大的兒子時,發現孩子老是把麵包撕成碎片往地上扔,並且非常專注地觀察麵包的落點,小孩丟東西的行為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可很多父母在揀起這些東西時,會告訴小孩你不可以再亂扔東西,卻很少去想小孩扔東西的動機。皮亞傑發現那可能是小孩在探索和學習萬有引力的過程。為什麼麵包會落下去?氣球會浮起來?牛奶會流出去?小孩都在認識、體會這個世界。
在美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上可能會上演這種情景:當老師發問「7+8等於多少?」時,中國小孩馬上可不加思索地回答「15」,天才啊!而美國小孩可能手指不夠數,還要把鞋子脫掉,手腳並用,簡直笨得一塌糊塗!美國學生數學成績差出了名,似乎中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神童」;而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數學白痴」。
然而那些「中國神童」長大後都到哪去了?縱觀近代世界科學史,西方尤其是美國教育造就大批頂級科學家。這里就有一個問題,學習到底是為分數,還是為應用和創新?
當然,今天在北美的華人第二代,雖然多少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但也不不亞於老美,工程師、博士後及專業人才比比皆是。
強調結果與重視過程
還有人認為美式教育注重廣博,中式教育窄而深。筆者覺得這種評價不夠准確。沒有深度的學習,美國人怎麼能包攬大多數諾貝爾獎?
美國教育重視閱讀而不要求背誦,因為廣泛閱讀可增加寬廣的背景知識,開拓視野,豐富想像力;而背誦可能被前人思維所束縛而難有創新。
美式教育讓學生做課題,通過探究性學習,對某個主題做較深入的學習。當學生對一個課題深入研究時,他需要翻閱大量資料,學習相關知識,思考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做實驗,寫論文,應對質疑和答辯。回過頭來,不但經過閱讀、寫作等綜合訓練,而且所學的知識大大超出教科書范圍。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對所有主題都做深入探究,重要的是通過探究,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有廣博的知識,又有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能力,博大精深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教育是全社會都要支持的事業,美國高中生進入英特爾科學獎競賽決賽者的很多實驗都在大學實驗室里完成,指導老師多是大學教授,成果有一定分量,不是小兒科,而這些獲獎者的考試成績同樣也很優秀。美國還把很多大學基礎課程下放到高中,給有能力的學生選修,成績可以被大學承認。
但美國基礎教育也存在很多問題,水準也參差不齊,在快樂童年觀念主導下,小孩沒學習壓力,過度放任而導致很多學生不刻苦用功,這對教育資源是極大浪費。有的在小學四五年級還記不住九九乘法表,高中畢業還離不開計算器,如此種種與素質教育差很遠。
中式教育多以應試為目的,強調背誦和記憶,僅在考試范圍內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但是否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探討。把高中的最後一年作為復習迎考的沖刺,是有效率的學習?那或許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學生學習是在練兵,結果不應該看得過分重要。如果不注重了解過程,很難對所學知識應用自如,更難有所創新。美國學校講綜合評價學生,高考狀元被名校拒絕,並非新鮮事。想想今天世界頂尖的大學,美國佔了多少?他們的生源絕大多數來自美國高中生。一流的大學如果全是二三流的學生,一流能維持多久?
相信權威與追求真理
這幾年筆者回中國多次,許多親朋好友的小孩都天資聰明。但從他們父母眼神中透出的期望,從學校里的分數所折射出的殘酷,也使小孩的心靈充滿憂傷。這些孩子的好奇心在流失,自信心在減退,創造力沒有得到培養。被動的學習和主動的探索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前者在尋找標准答案,後者在追求真理。
我的女兒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但她在中學時所掌握的某些學科的知識沒有中國國內的學生深入和熟練。今天的世界不是以你記憶多少知識論英雄,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的訓練和批判性思維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美國頂尖大學的絕大多數學生並非都智力超群,大學不僅是在選拔聰明學生,更重要的是尋找卓越的年輕人。
我女兒的一篇論文質疑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的論點,她的思路就是想證明那位教授的假想不成立。她在期末把論文交給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大師史蒂芬?品克,品克很感興趣,給了她A的成績。
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教會了學生相信權威,揣測領導。像我女兒那篇論文是黃毛丫頭挑戰名校教授,豈不是不知天高地厚?而美國的教育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去探索追求真理。
中國人常說老師是一根蠟燭,燃燒自已照亮別人,而教育更重要的是點燃孩子心中的火種。有人說近代科學家以愛因斯坦為代表,近代發明家以愛迪生為代表,近代藝術家以畢加索為代表,有意思的是,他們小時候都不是老師喜歡的學生。不管這些大師是因他們的思維早已飛出學校的框框,還是因後天努力,他們都做出偉大成就。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被埋沒多少,又有誰知曉?
東方和西方,中國和美國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多了解,多借鑒,多思考,才有益於發展。中國教育重於培養考試型的,西方著重培養能力型的,中國需要的是全能型的,西方則是注重專業性,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發展。中國對有些偏才、怪才可能不太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