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枳文言文
❶ 搜文言文《新唐書·奸臣列傳》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許敬許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人。父善心,仕隋為給事中。敬宗幼善屬文,大業中舉秀才中第,調淮陽書佐,俄直謁者台,奏通事舍人事。善心為宇文化及所殺,敬宗哀請得不死,去依李密為記室。武德初,補漣州別駕。太宗聞其名,召署文學館學士。貞觀中,除著作郎,兼修國史,喜謂所親曰:「仕宦不為著作,無以成門戶。」俄改中書舍人。文德皇後喪,群臣衰服,率更令歐陽詢貌丑異,敬宗侮笑自如,貶洪州司馬。累轉給事中,復修史,以勞封高陽縣男,檢校黃門侍郎。高宗在東宮,遷太子右庶子。高麗之役,太子監國定州,敬宗與高士廉典機劇。岑文本卒,帝驛召敬宗,以本官檢校中書侍郎。駐蹕山破賊,命草詔馬前,帝愛其藻警,由是專掌誥令。知
初,初,太子承乾廢,官屬張玄素、令狐德棻、趙弘智、裴宣機、蕭鈞皆除名為民,不復用。敬宗為言玄素等以直言被嫌忌,今一概被罪,疑洗宥有所未至。帝悟,多所甄復。高宗即位,遷禮部尚書。敬宗饕沓,遂以女嫁蠻酋馮盎子,多私所聘。有司劾舉,下除鄭州刺史。俄復官,為弘文館學士。知
帝將帝將立武昭儀,大臣切諫,而敬宗陰揣帝私,即妄言曰:「田舍子剩獲十斛麥,尚欲更故婦。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後,謂之不可,何哉?」帝意遂定。王後廢,敬宗請削後家官爵,廢太子忠而立代王,遂兼太子賓客。帝得所欲,故詔敬宗待詔武德殿西闥。頃拜侍中,監修國史,爵郡公。知
帝嘗帝嘗幸故長安城,按蹕裴回,視古區處,問侍臣:「秦、漢以來幾君都此?」敬宗曰:「秦居咸陽,漢惠帝始城之。其後苻堅、姚萇、宇文周居之。」帝復問:「漢武開昆明池實何年?」對曰:「元狩三年,將伐昆明,實為此池以肄戰。」帝乃詔與弘文學士討古宮室故區,具條以聞。進中書令,仍守侍中。敬宗於立後有助力,知後鉗戾,能固主以久己權,乃陰連後謀逐韓瑗、來濟、褚遂良,殺梁王、長孫無忌、上官儀,朝廷重足事之,威寵熾灼,當時莫與比。改右相,辭疾,拜太子少師、同東西台三品。年老,不任趨步,特詔與司空李勣朝朔日,聽乘小馬至內省。知
帝東帝東封泰山,以敬宗領使。次濮陽,帝問竇德玄:「此謂帝丘,何也?」德玄不對。敬宗儳曰:「臣能知之。昔帝顓頊始居此地,以王天下。其後夏後相因之,為寒浞所滅。後緡方侲,逃出自竇,在此地也。後昆吾氏因之,而為夏伯。昆吾既衰,湯滅之。其頌曰:『韋、顧既伐,昆吾、夏桀』是也。至春秋時,衛成公自楚丘徙居之,《左氏》稱『相奪予享』,以舊地也。由顓頊所居,故曰帝丘。臣聞有德者啟其國土,失道者則喪其疆宇。自古大都美國,居者不一姓,故有國家者不可不慎也。」帝曰:「《書》稱『浮於濟、漯』,今濟與漯斷不相屬,何故而然?」對曰:「夏禹道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今自漯至溫而入河,水自此洑地過河而南,出為滎;又洑而至曹、濮,散出於地,合而東,汶水自南入之,所謂『泆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會於汶』是也。古者五行皆有官,水官不失職,則能辨味與色。潛而出,合而更分,皆能識之。」帝曰:「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甚細而在四瀆,何哉?」對曰:「瀆之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者也。且天有五星,運而為四時;地有五嶽,流而為四瀆;人有五事,用而為四支。五,陽數也;四,陰數也,有奇偶、陰陽焉。陽者光曜,陰者晦昧,故辰隱而難見。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帝曰:「善。」敬宗退,矜曰:「大臣不可無學,向德玄不能對,吾恥之。」德玄聞之,不屑曰:「人各有能。不強所不知,吾所能也。」李勣曰:「敬宗多聞,美矣;竇之不強,不亦善乎?」齋
初,初,《高祖、太宗實錄》,敬播所撰,信而詳。及敬宗身為國史,竄改不平,專出己私。始虞世基與善心同遭賊害,封德彝常曰:「昔吾見世基死,世南匍匐請代;善心死,敬宗蹈舞求生。」世為口實,敬宗銜憤。至立《德彝傳》,盛誣以惡。敬宗子娶尉遲敬德女孫,而女嫁錢九隴子。九隴,本高祖隸奴也,為虛立門閥功狀,至與劉文靜等同傳。太宗賜長孫無忌《威鳳賦》,敬宗猥稱賜敬德。蠻酋龐孝泰率兵從討高麗,賊笑其懦,襲破之。敬宗受其金,乃稱「屢破賊,唐將言驍勇者唯蘇定方與孝泰,曹繼叔、劉伯英出其下遠甚」。然知貞觀後,論次諸書,自晉盡隋,及《東殿新書》、《西域圖志》、《姓氏錄》、《新禮》等數十種皆敬宗總知之,賞賚不勝紀。主
敬宗敬宗營第舍華僭,至造連樓,使諸妓走馬其上,縱酒奏樂自娛。嬖其婢,因以繼室,假姓虞。子昂烝之,敬宗怒黜虞,奏斥昂嶺外,久乃表還。古
咸亨咸亨初,以特進致仕,仍朝朔望,續其俸祿。卒,年八十一。帝為舉哀,詔百官哭其第,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太常博士袁思古議:「敬宗棄子荒徼,女嫁蠻落,謚曰繆。」其孫彥伯訴思古有嫌,詔更議。博士王福畤曰:「何曾忠而孝,以食日萬錢謚繆丑,況敬宗忠孝兩棄,飲食男女之累過之。」執不改。有詔尚書省雜議,更謚曰恭。齋
彥伯彥伯,昂子也,頗有文。敬宗晚年不復下筆,凡大典冊悉彥伯為之。嘗戲昂曰:「吾兒不及若兒。」答曰:「渠父不如昂父。」後又納婢譖,奏流彥伯嶺表,遇赦還,累官太子舍人。既與思古有憾,欲邀擊諸路,思古曰:「吾為先子報仇耳。」彥伯慚而止。齋
垂拱垂拱中,詔敬宗配饗高宗廟廷。主
李義李義府,瀛州饒陽人。其祖嘗為射洪丞,因客永泰。貞觀中,李大亮巡察劍南,表義府才,對策中第,補門下省典儀。劉洎、馬周更薦之,太宗召見,轉監察御史,詔侍晉王。王為太子,除舍人、崇賢館直學士,與司議郎來濟俱以文翰顯,時稱「來李」。獻《承華箴》,末雲:「佞諛有類,邪巧多方。其萌不絕,其害必彰。」義府方諂事太子,而文致若讜直者,太子表之,優詔賜帛。知
高宗高宗立,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進弘文館學士。為長孫無忌所惡,奏斥壁州司馬。詔未下,義府問計於舍人王德儉。德儉者,許敬宗甥,癭而智,善揣事,因曰:「武昭儀方有寵,上欲立為後,畏宰相議,未有以發之。君能建白,轉禍於福也。」義府即代德儉直夜,叩閣上表,請廢後立昭儀。帝悅,召見與語,賜珠一斗,停司馬詔書,留復侍。武後已立,義府與敬宗、德儉及御史大夫崔義玄、中丞袁公瑜、大理正侯善業相推轂,濟其奸,誅棄骨鯁大臣,故後得肆志攘取威柄,天子斂衽矣。主
義府義府貌柔恭,與人言,嬉怡微笑,而陰賊褊忌著於心,凡忤意者,皆中傷之,時號義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號曰「人貓」。古
永徽永徽六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封廣平縣男,又兼太子右庶子,爵為侯。洛州女子淳於以奸系大理,義府聞其美,屬丞畢正義出之,納以為妾。卿段竇玄以狀聞。詔給事中劉仁軌、侍御史張倫鞫治。義府且窮,逼正義縊獄中以絕始謀。侍御史王義方廷劾,義府不引咎,三叱之,然後趨出。義方極陳其惡,帝陰德義府,故貸不問,為抑義方,逐之。未幾進中書令,檢校御史大夫,加太子賓客,更封河間郡公,詔造私第。諸子雖褓負皆補清官。主
初,初,杜正倫為黃門侍郎,義府才典儀。及同輔政,正倫恃先進不相下,密與中書侍郎李友益圖去義府,反為所誣,交訟帝前。帝兩黜之,正倫為橫州刺史,義府普州刺史,流友益峰州。明年,召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母喪免,奪喪為司列太常伯、同東西台三品。更葬其先永康陵側,役縣人牛車輸土築墳,助役者凡七縣,高陵令不勝勞而死。公卿爭賵遺。葬日,詔御史節哭。送車從騎相銜,帷帟奠帳自灞橋屬三原七十里不絕,轜輴芻偶,僭侈不法,人臣送葬之盛無與比者。殷王出閣,又兼府長史,稍遷右相。齋
義府義府已貴,乃言系出趙郡,與諸李敘昭穆,嗜進者往往尊為父兄行。給事中李崇德引與同譜,既謫普州,亟削去,義府銜之,及復當國,傅致其罪,使自殺於獄。貞觀中,高士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修《氏族志》,凡升降,天下允其議,於是州藏副本以為長式。時許敬宗以不載武後本望,義府亦恥先世不見敘,更奏刪正。委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定其書,以仕唐官至五品皆升士流。於是兵卒以軍功進者,悉入書限,更號《姓氏錄》,縉紳共嗤靳之,號曰「勛格」。義府奏悉收前志燒絕之。自魏太和中定望族,七姓子孫迭為婚姻,後雖益衰,猶相誇尚。義府為子求婚不得,遂奏一切禁止。齋
既主既主選,無品鑒才,而溪壑之欲,惟賄是利,不復銓判,人人咨訕。又母、妻、諸子賣官市獄,門如沸湯。自永徽後,御史多制授,吏部雖有調注,至門下覆不留。義府乃自注御史、員外、通事舍人,有司不敢卻。帝嘗從容戒義府曰:「聞卿兒子女婿橈法多過失,朕為卿掩覆,可少勖之。」義府內倚後,揣群臣無敢白其罪者,不虞帝之知,乃勃然變色,徐曰:「誰為陛下道此?」帝曰:「何用問我所從得邪!」義府謷然不謝,徐引去,帝由是不悅。知
會術會術者杜元紀望義府第有獄氣,曰:「發積錢二千萬,可以厭勝。」義府信之,裒索殊急。居母喪,朔望給告,即羸服與元紀出野,馮高窺覘災眚,眾疑其有異謀。又遣子津召長孫延,謂曰:「吾為子得一官。」居五日,延拜司津監,索謝錢七十萬。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白其贓,詔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與三司雜訊,李勣監按,有狀,詔除名,流巂州,子率府長史洽、千牛備身洋及婿少府主簿柳元貞並流廷州,司議郎津流振州,朝野至相賀。三子及婿尤凶肆,既敗,人以為誅「四凶」。或作《河間道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榜於衢。乾封元年大赦,獨流人不許還,義府憤恚死,年五十三。自其斥,天下憂且復用,比死,內外乃安。古
上元上元初,赦妻子還洛陽。如意中,贈義府揚州大都督,崔義玄益州大都督,王德儉、袁公瑜魏、相二州刺史,各賜實封。睿宗立,詔停。少子湛,見《李多祚傳》。知
傅游傅游藝,衛州汲人。載初初,由合宮主簿再遷左補闕。武後奪政,即上書詭說符瑞,勸後當革姓以明受命。後悅,擢給事中。閱三月,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拜鸞台侍郎。後乃黜唐稱周,廢唐宗廟,自稱皇帝,賜游藝姓武氏,以兄神童為冬官尚書。游藝嘗夢登湛露殿,既寤,以語所親。有告其謀反者,下獄自殺,以五品禮葬之。古
初,初,游藝探後旨,誣殺宗室,復請發六道使,後卒用其言。萬國俊等既出,天下被其酷。游藝起一歲,賜袍自青及紫,人號「四時仕宦」。然歲中即敗,前古少其比雲。知
李林李林甫,長平肅王叔良曾孫。初為千牛直長,舅姜晈愛之。開元初,遷太子中允。源乾曜執政,與晈為姻家,而乾曜子為林甫求司門郎中,乾曜素薄之,曰:「郎官應得才望,哥奴豈郎中材邪?」哥奴,林甫小字也。即授以諭德,累擢國子司業。宇文融為御史中丞,引與同列,稍歷刑、吏部侍郎。初,吏部置長名榜,定留放。寧王私謁十人,林甫曰:「願絀一人以示公。」遂榜其一,曰:「坐王所囑,放冬集。」齋
時武時武惠妃寵傾後宮,子壽王、盛王尤愛。林甫因中人白妃,願護壽王為萬歲計,妃德之。侍中裴光庭夫人,武三思女,嘗私林甫,而高力士本出三思家。及光庭卒,武請力士以林甫代為相。力士未敢發,而帝因蕭嵩言,自用韓休。方具詔,武擿語林甫,使為休請。休既相,重德林甫,而與嵩有隙,乃薦林甫有宰相才,妃陰助之,即拜黃門侍郎。尋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再進兵部尚書。主
皇太皇太子、鄂王、光王被譖,帝欲廢之。張九齡切諫,帝不悅。林甫惘然,私語中人曰:「天子家事,外人何與邪?」二十四年,帝在東都,欲還長安。裴耀卿等建言:「農人場圃未畢,須冬可還。」林甫陽蹇,獨在後。帝問故,對曰:「臣非疾也,願奏事。二都本帝王東西宮,車駕往幸,何所待時?假令妨農,獨赦所過租賦可也。」帝大悅,即駕而西。始九齡繇文學進,守正持重,而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每嫉九齡,陰害之。帝欲進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實封,九齡謂林甫:「封賞待名臣大功,邊將一上最,可遽議?要與公固爭。」林甫然許。及進見,九齡極論,而林甫抑嘿,退又漏其言。仙客明日見帝,泣且辭。帝滋欲賞仙客,九齡持不可。林甫為人言:「天子用人,何不可者?」帝聞,善林甫不專也。由是益疏薄九齡,俄與耀卿俱罷政事,專任林甫,相仙客矣。初,三宰相就位,二人磬折趨,而林甫在中,軒驁無少讓,喜津津出眉宇間。觀者竊言:「一雕挾兩兔。」少選,詔書出,耀卿、九齡以左右丞相罷,林甫嘻笑曰:「尚左右丞相邪?」目恚而送乃止,公卿為戰栗。於是林甫進兼中書令。帝卒用其言,殺三子,天下冤之。大理卿徐嶠妄言:「大理獄殺氣盛,鳥雀不敢棲。今刑部斷死,歲才五十八,而烏鵲巢獄戶,幾至刑措。」群臣賀帝,而帝推功大臣,封林甫晉國公,仙客豳國公。主
及帝及帝將立太子,林甫探帝意,數稱道壽王,語秘不傳,而帝意自屬忠王,壽王不得立。太子既定,林甫恨謀不行,且畏禍,乃陽善韋堅。堅,太子妃兄也。使任要職,將覆其家,以搖東宮。乃構堅獄,而太子絕妃自明,林甫計黜。杜良娣之父有鄰與婿柳勣不相中,勣浮險,欲助林甫,乃上有鄰變事,捕送詔獄賜死。逮引裴敦復、李邕等,皆林甫素忌惡者,株連殺之。太子亦出良娣為庶人。未幾,擿濟陽別駕魏林,使誣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欲擁兵佐太子。帝不信,然忠嗣猶斥去。林甫數曰:「太子宜知謀。」帝曰:「吾兒在內,安得與外人相聞?此妄耳!」林甫數危太子,未得志,一日從容曰:「古者立儲君必先賢德,非有大勛力於宗稷,則莫若元子。」帝久之曰:「慶王往年獵,為豽傷面甚。」答曰:「破面不愈於破國乎?」帝頗惑,曰:「朕徐思之。」然太子自以謹孝聞,內外無槊言,故飛語不得入,帝無所發其猜。齋
林甫林甫善刺上意,時帝春秋高,聽斷稍怠,厭繩檢,重接對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養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適,沈蠱衽席,主德衰矣。林甫每奏請,必先餉遺左右,審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動靜必具得之。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面柔令,初若可親,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同時相若九齡、李適之皆遭逐;至楊慎矜、張瑄、盧幼臨、柳升等緣坐數百人,並相繼誅。以王鉷、吉溫、羅希奭為爪牙,數興大獄,衣冠為累息。適之子霅嘗盛具召賓客,畏林甫,乃終日無一人往者。林甫有堂如偃月,號月堂。每欲排構大臣,即居之,思所以中傷者。若喜而出,即其家碎矣。子岫為將作監,見權勢熏灼,惕然懼,常從游後園,見輦重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滿前,一旦禍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樂曰:「勢已然,可奈何?」古
時帝時帝詔天下士有一藝者得詣闕就選,林甫恐士對詔或斥己,即建言:「士皆草茅,未知禁忌,徒以狂言亂聖聽,請悉委尚書省長官試問。」使御史中丞監總,而無一中程者。林甫因賀上,以為野無留才。俄兼隴右、河西節度使。改右相,罷節度,加累開府儀同三司,實封戶三百。古
咸寧咸寧太守趙奉璋得林甫隱惡二十條,將言之,林甫諷御史捕系奉璋,劾妖言,抵死;著作郎韋子春坐厚善貶。帝嘗大陳樂勤政樓,既罷,兵部侍郎盧絢按轡絕道去,帝愛其愬藉,稱美之。明日林甫召絢子曰:「尊府素望,上欲任以交、廣,若憚行,且當請老。」絢懼,從之。因出為華州刺史,俄授太子員外詹事,絢繇是廢。於時有以材譽聞者,林甫護前,皆能得於天子抑遠之,故在位恩寵莫比。凡御府所貢遠方珍鮮,使者傳賜相望。帝食有所甘美,必賜之。嘗詔百僚閱歲貢於尚書省,既而舉貢物悉賜林甫,輦致其家。從幸華清宮,給御馬、武士百人、女樂二部。薛王別墅勝麗甲京師,以賜林甫,它邸第、田園、水磑皆便好上腴。車馬衣服侈靡,尤好聲伎。侍姬盈房,男女五十人。故事,宰相皆元功盛德,不務權威,出入騎從簡寡,士庶不甚引避。林甫自見結怨者眾,憂刺客竊發,其出入,廣騶騎,先驅百步,傳呼何衛,金吾為清道,公卿辟易趨走。所居重關復壁,絡版甃石,一夕再徙,家人亦莫知也。或帝不朝,群司要官悉走其門,台省為空。左相陳希烈雖坐府,卒無人入謁。齋
林甫林甫無學術,發言陋鄙,聞者竊笑。善苑咸、郭慎微,使主書記。然練文法,其用人非諂附者一以格令持之,故小小綱目不甚亂,而人憚其威權。久之,又兼安西大都護、朔方節度使。俄兼單於副大都護,以朔方副使李獻忠反,讓還節度。古
始厚始厚王鉷,為盡力。及鉷敗,詔宰相治狀,林甫大懼,不敢面鉷,獄具署名,亦無所申救。因以楊國忠代為御史大夫。林甫薄國忠材孱,無所畏,又以貴妃故善之。及是權益盛,貴震天下,始交惡若仇敵。然國忠方兼劍南節度使,而南蠻入寇,林甫因建遣之鎮,欲離間之。國忠入辭,帝曰:「處置且訖,亟還,指日待卿。」林甫聞之憂懣。是時已屬疾,稍侵。會帝幸溫湯,詔以馬輿從,御醫珍膳繼至,詔旨存問,中官護起居。病劇,巫者視疾雲:「見天子當少間。」帝欲視之,左右諫止。乃詔林甫出廷中,帝登降聖閣,舉絳巾招之。林甫不能興,左右代拜。俄而國忠至自蜀,謁林甫床下,垂涕托後事,因不食卒。諸子護還京發喪,贈太尉、揚州大都督。齋
林甫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寵市權,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補闕杜璡再上書言政事,斥為下邽令。因以語動其餘曰:「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由是諫爭路絕。齋
貞觀貞觀以來,任蕃將者如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皆以忠力奮,然猶不為上將,皆大臣總制之,故上有餘權以制於下。先天、開元中,大臣若薛訥、郭元振、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李適之等,自節度使入相天子。林甫疾儒臣以方略積邊勞,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權,即說帝曰:「以陛下雄材,國家富強,而夷狄未滅者,繇文吏為將,憚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將,彼生而雄,養馬上,長行陣,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圖也。」帝然之,因以安思順代林甫領節度,而擢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為大將。林甫利其虜也,無入相之資,故祿山得專三道勁兵,處十四年不徙,天子安林甫策,不疑也,卒稱兵盪覆天下,王室遂微。主
初,初,林甫夢人皙而髯,將逼己。寤而物色,得裴寬類所夢,曰:「寬欲代我。」因李適之黨逐之。其後易國忠代林甫,貌類寬雲。國忠素銜林甫,及未葬,陰諷祿山暴其短。祿山使阿布思降將入朝,告林甫與思約為父子,有異謀。事下有司,其婿楊齊宣懼,妄言林甫厭祝上,國忠劾其奸。帝怒,詔林甫淫祀厭勝,結叛虜,圖危宗社,悉奪官爵,斫棺剔取含珠金紫,更以小槥,用庶人禮葬之;諸子司儲郎中儒、太常少卿嶼及岫等悉徙嶺南、黔中,各給奴婢三人,籍其家;諸婿若張博濟、鄭平、杜位、元捴,屬子復道、光,皆貶官。齋
博濟博濟亦憸薄自肆。為戶部郎中,部有考堂,天下歲會計處,博濟廢為員外郎中聽事,壯偉華敞,供擬豐侈至千品;別取都水監地為考堂,擅費諸州籍帳錢不貲,有司不敢言。古
帝之帝之幸蜀也,給事中裴士淹以辯學得幸。時肅宗在鳳翔,每命宰相,輒啟聞。及房琯為將,帝曰:「此非破賊才也。若姚元崇在,賊不足滅。」至宋璟,曰:「彼賣直以取名耳。」因歷評十餘人,皆當。至林甫,曰:「是子妒賢疾能,舉無比者。」士淹因曰:「陛下誠知之,何任之久邪?」帝默不應。古
至德至德中,兩京平,大赦,唯祿山支黨及林甫、楊國忠、王鉷子孫不原。天寶時,嘗鏤玉為玄元皇帝及玄宗、肅宗像於太清宮,復琢林甫、陳希烈像列左右序。代宗時,或言:「林甫陰險,嘗不利先帝,宗廟幾危,奈何留像至今?」有詔瘞宮中。廣明初,盧攜為太清宮使,發地得其像,輦送京兆毀之雲。古
陳希陳希烈者,宋州人。博學,尤深黃老,工文章。開元中,帝儲思經義,自褚無量、元行沖卒,而希烈與康子元、馮朝隱進講禁中,其應答詔問,敷盡微隱,皆希烈為之章句。累遷中書舍人,十九年為集賢院學士,進工部侍郎,知院事。帝有所撰述,希烈必助成之。遷門下侍郎。古
天寶天寶元年,有神降丹鳳門,以為老子告錫靈符,希烈因是上言:「臣侍演《南華真經》至七篇,陛下顧曰:『此言養生,朕既悟其術,而《德充符》詎無非常應哉?』臣稽首對:『陛下德充於內,符應於外,必有絕瑞表之。』今靈符降錫,與帝意合,宜示史官,著顯祥,摛照無窮。」其媮佞類如此。俄兼崇玄館大學士,封臨潁侯。齋
林甫顓朝,苟用可專制者,引與共政。以希烈柔易,且帝眷之厚,乃薦之。五載,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左丞相兼兵部尚書,許國公,又兼秘書省圖書使,寵與林甫侔。林甫居位久,其陰詭雖足自固,亦希烈左右焉。楊國忠執政,素忌之,希烈引避,國忠即薦韋見素代相,罷為太子太師。希烈失職,內忽忽無所賴。及祿山盜京師,遂與達奚珣等偕相賊。後論罪當斬,肅宗以上皇素所遇,賜死於家。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新唐書》前後修史歷經17年,於宋仁宗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書》修成後,其主編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則增於前,其文則省其舊",認為這是本書勝過《舊唐書》的地方。《新唐書》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志》、《選舉志》,系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制度和科舉制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為以後《宋史》等所沿襲。自司馬遷創紀、表、志、傳體史書後,魏晉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書》始又恢復了這種體例的完整性。以後各朝史書,多循此制,這也是《新唐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一大功勞。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
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其為二十四史之一。
《新唐書》對〈志〉十分重視,新增《儀衛志》、《選舉志》和《兵志》,《兵志》附以馬政,原有的《天文志》和《歷志》篇幅超過《舊唐書》三倍,新〈志〉載有文武百官的俸祿制度,為舊〈志〉所無。又有屯田、邊鎮、和糴等,皆舊〈志〉所無。《新唐書》也恢復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鎮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歷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清代學者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說:"新書最佳者志、表,列傳次之,本紀最下",王鳴盛同時還指出《新唐書》史表的設置有一些不足,"竊謂史之無表者,固宜補矣,有有表而尤不可以不補者……禁軍以宦官掌之,不但朝政盡為所撓,並廢立皆出其手,則左右神策中尉亦當表"。
❷ 南橘北枳的文言文譯文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❸ 文言文《金國盜賊》
8、解釋下面加點詞。(2分)
寡人反取病焉 取:
9、晏子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為喻,把_______比作「淮南」,_____比作「淮北 」,不盜之民比作「橘」,______比作「枳」,從而推論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盜」。(3分)
10、下列選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晏子機智地應對楚王的刁難,成功地化解了困局。
B楚王不知道晏子是善辯之人,自以為可以設計羞辱晏子。
C 晏子,名嬰,字平仲,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
D 楚王狂妄自大地導演「齊人坐盜被縛」一幕,卻自取其辱。
答案
8、獲得
9、齊國楚國盜賊
10、B
❹ 文言文翻譯,一句。
是年遷為南康內史,以國哀未之任。仲舉既廢居私宅,與郁皆不自安。
翻譯如下:內
(到仲舉的兒子容到郁)這一年遷升為「南康內史(一種官職)」,因為趕上國家有重大喪事而沒有能到任。到仲舉此前被罷免官職住在私人宅邸,和到郁(父子倆)心裡都很不安。
❺ 世說新語假譎文言文的翻譯,拜託了還有重點字的I
《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
作者:劉義慶
【題解】
假譎,指虛假欺詐。本篇所記載的事例都用了作假的手段,或說假話,或做假事,以達到一定的目的。從其中想要得到的結果看,有一些手段是陰謀詭計,而另一些則並非如此。例如第12 則記孫興公嫁女之詐是事先策劃的陰謀,而第7 則記王羲之幼年為了保全性命而「詐孰眠」,就只是一種應變之計。還有一些隨機應變的事例,雖然也是所謂譎,但全無惡意。例如第14則記謝安不喜歡他的侄兒帶香囊,「而不欲傷其意。乃誘與賭,得即燒之」。又如第2 則記曹操讓士卒望梅止渴,取得了預期的效果,於假譎中見機智,這類假譎似不宜加以指摘。至如第3、4 則敘述曹操的奸詐,慘殺別人來保護自己,透露出士族階層中掌握生殺大權者的虛偽、殘忍。又如第13 則記范玄平喜歡玩弄權術,本是有求於人卻又心口不一,終於自食其果。這類假譎就無一毫可取了。
(1)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游俠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②。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③。復大叫雲:「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④。
【注釋】①游俠:重義氣、勇於救人急難的人。②青廬:當時婚俗,用青布做帳幕,設於門旁,叫做青廬,新婚夫婦在裡面行交拜禮。②青廬:當時婚俗,用青布做帳幕,設於行交拜禮。③還(xuán):迅速。枳(zhī):多刺的樹。枳樹和棘樹都多刺。④遑迫:恐懼急迫。擲:騰躍。
【譯文】魏武帝曹操年輕時,和袁紹兩人常常喜歡做游俠。他們去看人家結婚,乘機偷偷進入主人的園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廬裡面的人,都跑出來察看,曹操便進去,拔出刀來搶劫新娘子。接著和袁紹迅速跑出來,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荊棘叢中,袁紹動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這里!」袁紹驚恐著急,趕快自己跳了出來,兩人終於得以逃脫。
(2)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①。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②。」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釋】①汲(jī):取水。②饒子:果實很多。
【譯文】魏武帝曹操率部遠行軍,找不到取水的路,全軍都很口渴。於是便傳令說:「前面有大片的梅樹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士兵聽了這番話,口水都流出來了。利用這個辦法得以趕到前面的水源。
(3)魏武常言:「人慾危己,己輒心動。」因語所親小人曰:「汝懷刃密來我側,我必說心動。執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無他,當厚相報①。」執者信焉,不以為懼,遂斬之②。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為實,謀逆者挫氣矣③。
【注釋】①無他:沒有別的;無害。②執者:指被逮捕的人。③挫氣:挫傷了勇氣;喪氣。
【譯文】魏武帝曾經說過:「如果有人要害我,我立刻就心跳。」於是授意他身邊的侍從說:「你揣著刀隱蔽地來到我的身邊,我一定說心跳。我叫人逮捕你去執行刑罰,你只要不說出是我指使,沒事兒,到時一定重重酬報你。」那個侍從相信了他的話,不覺得害怕,終於被殺了。這個人到死也不醒悟啊。手下的人認為這是真的,謀反者喪氣了。
(4)魏武常雲:「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①。左右宜深慎此。」後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所殺②。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注釋】①斫(zhuó):砍。②陽:通「佯」,假裝。所幸:寵幸的人。
【譯文】魏武帝曹操曾經說過:「我睡覺時不可隨便靠近我,一靠近,我就殺人,自己也不知道。身邊的人應該十分小心這點。」有一天,曹操假裝睡熟了,有個親信偷偷地拿條被子給他蓋上,曹操趁機把他殺死了。從此以後,每次睡覺的時候,身邊的人沒有誰敢靠近他。
(5)袁紹年少時,曾遣人夜以劍擲魏武,少下,不著。魏武揍之,其後來必高,因帖卧床上①。劍至果高。
【注釋】①揆:揣測。帖:通「貼」,緊挨。
【譯文】袁紹年輕時候,曾經派人在夜裡投劍刺曹操,稍微偏低了一些,沒有刺中。曹操考慮一下,第二次投來的劍一定偏高,就緊貼床躺著。劍投來果然偏高了。
(6)王大將軍既為逆,頓軍姑孰①。晉明帝以英武之才,猶相猜憚,乃著戎服,騎巴賨馬;齎一金馬鞭,陰察軍形勢②。未至十餘里,有一客姥居店賣食,帝過愒之③,謂姥曰:「王敦舉兵圖逆,猜害忠良,朝廷駭懼,社稷是憂,故劬勞晨夕,用相覘察④。恐形跡危露,或致狼狽。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與客姥馬鞭而去,行敦營匝而出⑤。軍士覺,曰:「此非常人也!」敦卧心動,曰:「此必黃須鮮卑奴來⑥!」命騎追之,已覺多許里。追士因問向姥:「不見一黃須人騎馬度此邪?」姥曰:「去已久矣,不可復及。」於是騎人息意而反。
【注釋】①「王大」句: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 年),大將軍王敦任揚州牧。鎮守姑孰(今安徽當塗縣)。第二年王敦起兵再反,直指建康,晉明帝事先知王敦將反,便暗中去察看王敦營壘。②猜憚:疑懼。巴賨(cóng)馬:巴州賨人所進貢的馬。賨人是秦漢時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帶的民族。齎(jī):攜帶。③客姥(mǔ):客居此鄉的老婦人。愒(qì):同「憩」,休息。④劬(qú)勞:勞苦。覘(chān)察:偵察。⑤匝(zā):一周;一圈。⑤鮮卑奴:對晉明帝的蔑稱。晉明帝母親是燕代(今河北一帶)人,鮮卑族曾居此地,而明帝相貌也像外族人,黃須。
【譯文】大將軍王敦已經發動叛亂,把軍隊駐扎在姑孰。晉明帝縱有文才武略,也還疑懼他,於是就穿上軍裝,騎著良馬,拿著一條金馬鞭,去暗中察看王敦軍隊的情況。離王敦的軍營還差十多里,有一外鄉老婦在店裡賣小吃,晉明帝經過那裡停下來休息,對她說:「王敦起兵圖謀叛亂,猜忌並且陷害忠臣良將,朝廷驚恐,我擔心國家的命運,所以早晚辛勞,來偵察王敦的動向。恐怕行動敗露,可能陷於困境。我被追擊的時候,希望老人家為我隱瞞行蹤。」於是把馬鞭送給這位外鄉老婦就離開,沿著王敦的營區走了一圈就出來了。王敦的士兵發現了,說:「這不是普通人啊!」王敦躺在床上,忽然心跳,說:「這一定是黃鬍子的鮮卑奴來了!」下令騎兵去追趕他,可是已經相距很遠了。追擊的士兵就問剛才那位老婦;「沒有看見一個黃鬍子的人騎馬從這里經過嗎?」老婦說:「已經走了很久了,再也追不上了。」於是騎兵打消了追趕的念頭就回去了。
(7)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②。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③。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④。於時稱其有智。
【注釋】①「王右軍」句: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晉書·王允之傳》認為這事屬王允之。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兒。減,少於。②錢鳳:字世儀,任王敦的參軍,是王敦的謀主。王敦發動叛亂失敗後,他也被殺。屏人:叫別人避開。逆節:叛逆。③剔吐:用指頭摳出口水。④從橫:即縱橫,此指到處流淌。
【譯文】右軍將軍王羲之不滿十歲的時候,大將軍王敦很喜愛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帳中睡覺。有一次王敦先出帳,王羲之還沒有起床。一會兒,錢鳳進來,屏退手下的人,商議事情,一點也沒想起羲之還在床上,就說起叛亂的計劃。王羲之醒來,已經聽到了他們的談論,就知道沒法活命了,於是摳出口水,把頭臉和被褥都弄臟了,假裝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還沒有起床,彼此十分驚慌,說:「不得不把他殺了。」等到掀開帳子,才看見他吐得到處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於是才保住了命。當時人們都稱贊他有智謀。
(8)陶公自上流來赴蘇峻之難,令誅庾公,謂必戮庾,可以謝峻①。庾欲奔竄,則不可;欲會,恐見執,進退無計。溫公勸質詣陶,曰:「卿但遙拜、必無它,我為卿保之。」鹿從溫言詣陶,至便拜。陶自起止之,曰:「庾元規何緣拜陶士行?」畢,又降就下坐;陶又自要起同坐。坐走,廈乃引咎責躬,深相遜謝,陶不覺釋然②。
【注釋】①「陶公」句:晉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 年),庾亮參輔朝政。蘇峻起兵反,庾亮逃到尋陽。當時陶侃(字士行)起兵東下討伐蘇峻,兵至尋陽,大家認為他要殺庾亮。參看《容止》第23 則及注。②引咎:歸罪自己。
【譯文】陶侃從荊州趕來平定蘇峻的叛亂,下令懲辦庾亮,認為一定要殺庾亮,才可以拒絕蘇峻的要求,使他退兵。庾亮想要逃亡,卻不行;想要去見陶侃,又恐怕被逮捕,進退兩難。溫嶠勸庾亮去拜會陶侃,說:「你只要遠遠就向他下拜行禮,一走沒事兒,我給你擔保。」庾亮採納了溫嶠的意見去拜訪陶侃,一到就行了個大禮。陶侃親自站起來不讓他行禮,說:「庾元規為什麼要拜我陶士行?」庾亮行完大禮,又退下來坐在下座;陶侃又親自請他起來和自己一道就座。坐好了,庾亮於是把罪過承擔過來,嚴格要求自己,狠狠地自責,而且表示謝罪,陶侃不知不覺心平氣和了。
(9)溫公喪婦。從姑劉氏,家值亂離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①。公密有自婚意,答雲:「佳婿難得,但如嶠比雲何?」姑雲:「喪敗之餘、乞粗存活,便足慰吾餘年,何敢希汝比②。」卻後少日,公報姑雲:「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因下玉鏡台一枚③。姑大喜。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④玉鏡台是公為劉越石長史北征劉聰所得⑤。
【注釋】①有姿慧:漂亮、聰明。屬:同「囑」。②喪敗之餘:兵荒馬亂後的倖存者。粗:大體上;馬馬虎虎。③玉鏡台:玉制鏡座,用以承托圓形的銅鏡。④紗扇:新娘用來遮臉的用具,疑是蓋頭一類。⑤劉聰:五胡十六國時期漢的國君,匈奴族。
【譯文】溫嶠死了妻子。堂房姑母劉氏,一家人碰上戰亂,輾轉離散,只有一個女兒,很漂亮又很聰明,堂姑母托溫嶠給找個女婿。溫嶠私下裡有意給自己定親,就回答說:「稱心如意的女婿不容易找到,只是和我一樣的行不行?」姑母說:「經過戰亂活下來的人,只求馬馬虎虎保住條命,就足以讓我晚年安適,哪裡還敢希望和你一樣。」過後不幾天,溫嶠回復姑母說:「已經找到一戶人家,門第還過得去,女婿本人名聲、官位全都不比我差。」於是送上一個玉鏡台做聘禮。姑母非常高興。等到結婚,行了交拜禮以後,新娘用手撥開紗扇,拍手大笑說:「我本來就疑心是你這個老傢伙,果然不出所料。」玉鏡台是溫嶠做劉越石的長史北伐劉聰時得到的。
(10)諸葛令女,庾氏婦,既寡,誓雲不復重出①。此女性甚正強,無有登車理②。恢既許江思玄婚,乃移家近之③。初誑女雲:「宜徙於是。」家人一時去,獨留女在後。比其覺,已不復得出。江郎莫來,女哭詈彌甚,積日漸歇④。江虨瞑入宿,恆在對床上。後觀其意轉帖,虨乃詐厭,良久不悟,聲氣轉急⑤。女乃呼婢雲:「喚江郎覺!」江於是躍來就之,曰:「我自是天下男子,厭何預卿事而見喚邪?既爾相關,不得不與人語。」女默然而慚,情義遂篤。
【注釋】①「諸葛」句:諸葛恢大女兒為庾婦,參看《方正》第25 則。②登車:指女人出嫁乘車。③江思玄:江虨,字思玄。下文又稱江虨。④莫:同「暮」。哭詈(lì):又哭又罵。⑤帖:安定。厭(yǎn):同「魘」,做惡夢。
【譯文】尚書令諸葛恢的女兒是質會的媳婦,守寡後,發誓說不再嫁人。這個女兒本性很正派、剛強,沒有可能改嫁。諸葛恢答應了江思玄求婚後,就把家搬到靠近江思玄的地方住下。起初他欺騙女兒說:「應該搬到這里來。」後來家裡人一下都走了,單單把女兒留在後面。等她省悟過來,已經再也出不去了。江思玄晚上進來,她哭罵得更加厲害,過了好些天才漸漸平靜下來。江思玄天黑時來往宿,總是睡在對面床上。後來看她的心情更加平靜了,江思玄就假裝做惡夢,好久也沒醒來,叫聲和呼吸更加急促。她於是招呼侍女說:「叫醒江郎!」江思玄於是跳起來到她床上去,說:「我原是世上的普通男子,做惡夢和你有什麼關系,你為什麼叫醒我呢?你既然這樣關心我,就不能不和我說話。」她默不作聲,感到羞愧,從此兩人的情義才深厚起來。(11)愍度道人始欲過江,與一傖道人為侶①。謀曰:「用舊義在江東,恐不辦得食②。」便共立心無義③。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憨度果講義積年。後有傖人來,先道人寄語雲:「為我致意愍度,無義那可立④!治此計,權救飢爾,無為遂負如來也!」
【注釋】①傖道人:指中州和尚。當時吳人鄙薄中州人為傖。②舊義:佛家原來的教義。不辦:不能。③心無義:佛教的一種教義。④無義:指上文的心無義。
【譯文】憋度和尚起初想過江到江南,邀一個中州和尚做伴,兩人商量說:「在江南宣講舊教義,恐怕難以糊口。」就一道創立心無義。事後,這個和尚沒有去成,愍度和尚果然在江南宣講了多年的心無義。後來有個中州人過江來,先前那個和尚請他傳話說:「請替我問候愍度,告訴他,心無義怎麼可以成立呢!當初想出這個辦法,只是姑且用來度過飢寒罷了,不要最終違背了如來佛呀!」
(12)王文度弟阿智,惡乃不翅,當年長而無人與婚①。孫興公有一女,亦僻錯,又無嫁娶理②;因詣文度,求見阿智。既見,便陽言:「此定可,殊不如人所傳,那得至今未有婚處!我有一女,乃不惡,但吾寒士,不宜與卿計,欲令阿智娶之。」文度欣然而啟藍田雲:「興公向來,忽言欲與阿智婚。」藍田驚喜。既成婚,女之頑嚚,欲過阿智③。方知興公之詐。
【注釋】①不翅:不啻,不止,不僅。②僻錯:怪僻、不近情理。③頑嚚(yín):愚蠢而頑固。
【譯文】王文度的弟弟阿智,不僅僅是壞,年齡已大了,卻沒有人和他結親。孫興公有一個女兒,也很怪僻、不近情理,又沒有辦法嫁出去;他便去拜訪文度,要求見見阿智。見面後,便假意說:「這孩子必定合意,很不像人們所傳的那樣,哪能到現在還沒有成親!我有一個女兒,還不醜,只不過我是個貧寒之士,本不應和你商量,但我想讓阿智娶她。」文度很高興地告訴父親藍田侯王述說:「興公剛才來過,忽然說起要和阿智結親。」王述又驚奇又高興。結婚以後,女方的愚蠢、頑固,快要超過阿智。這才知道孫興公欺詐。(13)范玄平為人,好用智數,而有時以多數失會①。嘗失官居東陽,桓大司馬在南州,故往投之②。桓時方欲招起屈滯,以傾朝廷③。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譽,桓謂遠來投己,喜躍非常。比入至庭,傾身引望,語笑歡甚④。顧謂袁虎曰:「范公且可作太常卿。」范裁坐,桓便謝其遠來意。范雖實投桓,而恐以趨時損名,乃曰:「雖懷朝宗,會有亡兒瘞在此,故來省視⑤。」桓悵然失望,向之虛佇,一時都盡⑥。
【注釋】①范玄平:名汪,進爵武興縣侯,東陽大守。徐、兗二州刺史。後免為庶人。智數:智謀;權術。會:時機;機會。②南州:指姑孰。桓溫曾兼任揚州牧,鎮守姑孰。按:上文的東陽也屬揚州。③屈滯:指被委屈、埋沒的人才。④傾身:側身,表示仰慕。⑤朝宗:謁見長官。瘞(yì):埋葬。③虛佇(zhù):虛心期待。
【譯文】范玄平為人處世愛用權術,可是有時因為多用權術而坐失良機。他曾經失掉官職住在東陽郡,由於大司馬桓溫在姑孰,便特意前去投奔他。桓溫當時正想招攬起用不得志的人才,以勝過朝廷。再說范玄平在京都,一向也很有聲譽,桓溫認為他是遠道來投奔自己,格外高興、激動。等到他進入院內,便側身伸長脖子遠望,說說笑笑,高興得很。還回頭對袁虎說:「范公暫且可以任太常卿。」范玄平剛剛坐下,桓溫就感謝他遠道而來的好意。范玄平雖然確實是來投奔桓溫,可是又怕人家說他趨炎附勢,有損名聲,便說:「我雖然有心拜見長官,也正巧我有個兒子葬在這里,特意前來看望一下。」桓溫聽了,無精打采,大失所望,剛才那種虛心期待之情,頃刻之間全都完了。(14)謝遏年少時,好著紫羅香囊,垂覆手①。太傅患之,而不欲傷其意。乃譎與賭,得即燒之。
【注釋】①「謝遏」句:遏,謝玄的小名。又晉代的男子有帶香囊的風尚。至於覆手,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說:「覆手不知何物,恐是手中之類。」
【譯文】謝遏年輕時,喜歡帶紫羅香囊;掛著覆手。太傅謝安為這事很擔憂,又不想傷他的心。於是就騙他來賭,把他的香囊贏過來馬上燒掉。
參考: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c77edad628.aspx
❻ 求文言文《南橘北枳》《伯牙破琴》的注釋及譯文和寓意
1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使楚譯文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將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名官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官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楚國就偷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歡偷竊別人的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才德極高的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沒趣了。」 晏子使楚評點 這個寓言故事,表現了晏子的機智敏捷、能言善辯的才幹,同時也表現了他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可貴品質。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2伯牙破琴原文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譯文 伯牙在彈琴,鍾子期聽他彈。伯牙正彈奏到意在描繪泰山的樂曲,鍾子期(彷彿就看到了高山)說:「彈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巍的大山!」一會兒,伯牙又彈奏到意在描繪流水的樂曲,鍾子期(彷彿就看到了江河)又說:「彈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盪盪的江河!」 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萬分,拉斷了琴弦,把琴摔破,發誓終身再不彈琴。他認為世上再也沒有誰能成為自己的知音了。不僅僅是彈琴這樣, 對人才也同樣是這個道理。雖有能人,而不能以禮相待,為什麼要求人才對你盡忠呢?就好像不善於駕駛車馬,好馬也不能發揮日行千里的才能。 道理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箏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望採納~!互相幫助~十分感謝~!
❼ 晏子有關的文言文
《晏子春秋》一部書都是
以下是關於晏子最著名的兩個故事了~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譯文 :
晏子被派遣到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才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裡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國王那裡去。我晏嬰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便對侍臣說;「晏嬰,是齊國的善於辭令的人,將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允許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干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竊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喝酒。當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都善於偷竊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長在淮河以南結出的果實就是橘,長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們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難道楚國的水土會使人民善盜嗎?」楚王笑著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討沒趣了。」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
二桃殺三士典故漫畫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率之倫,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祿。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因請公使人少饋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
公孫接仰天而嘆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視之,則大黿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
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誇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冶專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而死。
使者復曰:「已死矣。」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
釋義
晏子讓齊景公賜三士二桃,讓他們論功食桃,終致三士自殺而死。後遂用「二桃殺三士、齊相計」等謂施用陰謀手段殺人;用「齊三士、三士」等指此三人,也借指被謀害的人。
追問:
第一句是,宴子朝,乘弊車,駕駑馬。
追答:
第六卷 內篇雜下第六
晏子朝,乘弊車,駕駑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對曰:「賴君之賜,得以壽三族,及國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飽食,弊車駑馬,以奉其身,於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據遺之輅車乘馬,三返不受。公不說,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對曰:「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其衣服飲食之養,以先國之民;然猶恐其侈靡而不顧其行也。今輅車乘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無義,侈其衣服飲食而不顧其行者,臣無以禁之。」遂讓不受。
【譯文】
晏子上朝,乘坐破舊的車子,駕著劣馬。景公看見了,說:「嗯?先生的俸祿少嗎?為何乘坐這種不堪負載的車馬呢?」晏子回答說:「幸虧國君的賞賜,能夠保全我的親族,恩及游士,全都能活下去。我能穿暖吃飽,有破車劣馬供我用,對我來說足夠了。」晏子出去,景公派梁丘據送給他四馬大車,晏子送回來三次,不接受。景公不高興了,火速召來晏子。晏子到了,景公說:「先生您不接受的話,我也不乘坐。」晏子回答說:「君王派我作為治理百官的官吏,我節儉衣服飲食的供給,以倡導國內的百姓,這樣還擔心他們侈糜而不注意自己的品行呢。現在有四馬大車,君王在上乘坐,臣在下亦乘坐,百姓不講禮義,服裝飲食奢侈而不注意自己的行為,我就沒辦法去禁止了。」於是推辭沒有接受。
❽ 橘化為枳文言文及翻譯
橘化為枳 ( jú huà wéi zhǐ ) 含義 這則成語原指一種植物生在淮河以南則為橘,生在淮河以北則為枳。後來人們常以此來借喻人受到環境的影響,品質變壞。 出 處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用 法 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比喻人由於環境的影響而變壞 典 故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外交家晏嬰,因為個子矮小,相貌醜陋,經常遭到別人的歧視。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故意羞辱說齊國人都是賊,晏嬰認真地說:「橘樹生長在淮南能結橘子,移到淮北結的果實就變成枳子了。」楚王無話可說 解釋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說了這消息後,對身邊的大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將要來(楚國),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 身邊的大臣回答說:「在晏嬰來的時候,我請求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經過,大王就問:『他是什麼人?』我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還問:『他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犯了偷盜罪。』」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賜給晏子酒喝。喝酒喝得正高興時,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來拜見楚王。楚王問道:「他是什麼人?」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 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 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一件事,橘樹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是變為枳樹,橘樹和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卻味道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可是進入楚國卻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讓人變得善於偷盜了吧?」 楚王尷尬地笑著說:「聖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❾ 文言文翻譯
坐,」犯」的意思
晏子使楚①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②,今方來③,吾欲辱之④,何以也⑤?」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⑥。王曰,何為者也⑦?對曰⑧,齊人也。王曰,何坐⑨?曰,坐盜⑩。」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⑾,酒酣⑿,吏二縛一人詣王⒀。王曰:「縛者曷為者也⒁?」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⒂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⒃?」晏子避席⒄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⒅,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⒆。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⒇。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21?」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22,寡人反取病焉23。」
注釋:
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這兩則故事的題目都是編者加的。《晏子春秋》是春秋時期齊相晏嬰言行軼事的匯編。書中有許多結構完整、描寫生動的故事,塑造了一個賢良正直的忠臣形象。全書共八卷。
②〔齊之習辭者也〕齊國的很會說話的人。習,熟練。辭,言詞。
③〔今方來〕現在正要來。
④〔辱之〕羞辱他。
⑤〔何以也〕用什麼辦法呢?
⑥〔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當他到來的時候,請讓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為,於、在。
⑦〔王曰,何為者也〕您就問,「干什麼的?」
⑧〔對曰〕我回答說。
⑨〔何坐〕犯了什麼罪?坐,犯罪的意思。
⑩〔坐盜〕犯了偷竊的罪。盜,偷竊。
⑾〔賜晏子酒〕請晏子喝酒。賜,賞賜,古代君主拿東西給別人叫「賜」。
⑿〔酒酣〕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
⒀〔吏二縛一人詣(yì)王〕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詣,到……去。
⒁〔縛者曷(hé)為者也〕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曷,同「何」。
⒂〔視〕看著。
⒃〔齊人固善盜乎〕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固,本來。善盜,擅長偷竊。
⒄〔避席〕離開座位。這是表示鄭重和嚴肅的意思。席,坐具。古時候把席子鋪在地上,人坐在席上,所以座位叫「席」。
⒅〔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zhǐ)〕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枳,也叫「枸橘」,果實酸苦。
⒆〔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徒,只是。其,它的。
⒇〔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為什麼會這樣呢?水土不一樣啊。然,這樣。
21〔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一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難道楚國的水土使他擅長偷東西嗎?得無,莫非、難道。
22〔聖人非所與熙也〕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聖人,這里指晏子。熙,同「嬉」,開玩笑。
23〔寡人反取病焉〕我反而自找倒霉了。寡人,楚王自稱。古時候諸侯自稱「寡人」,表示謙虛。取病,自找倒霉。焉,語氣助詞,相當於「啦」。
翻譯:
晏子將要出使(到)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我就)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公差兩名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干什麼的?』(公差)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席位回答道:「我聽說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他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