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講座
可以查看美術史方面的書 建築跟美術的發展是相通 不同時期的繪畫特點會在建築設計上有體現
『貳』 急求美術史視頻講座(西方美術史 ,中國美術史)
講座是有知識產權的,人家不會隨便給貼出來,還是自己看書吧!!!!
『叄』 有沒有講西方美術史的紀錄片
英國bbc出品的《隱秘的知識》,央視曾經也播過,所以網上肯定有中文字幕甚至普通話配音的版本,可以看。並非講座,而是紀錄片。
講的是文藝復興時代到近代繪畫技法的發展過程,非常精彩。裡面一些觀點可能可以改變、顛覆現在的美術史。
『肆』 美術史論作品賞析怎麼寫啊格式是什麼樣的,有沒有寫過的通過了的前輩們,看下範文可以嗎,我想考魯美美
[摘 要]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而嶺南工藝美術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文化及歷史的角度分析三種主要的嶺南工藝(廣彩、廣綉及佛山剪紙)的成功之處及其藝術形式,並探索傳統工藝美術對現代設計的啟示及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設計 嶺南文化 工藝美術
一、前言
在充斥著歐美日韓風格的今天,如何從民族發掘設計靈感發展出中國特色的設計是非常迫切的問題。筆者也參加過很多講座,每當提及中國設計的時候總會引起激烈的討論,從學生到職業設計師都一直在探尋中國設計的出路。筆者認為,一種設計風格大抵上可以稱為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因此欲發展中國特色設計需承前啟後地了解歷史,探討將來。
了解歷史絕非簡單認識和記憶文物的形狀和圖案,而是一種風格、一種技藝存在並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本文嘗試在細致了解學習了嶺南的歷史、風土民情和工藝美術的基礎上思考其對現代設計的意義和啟示。
二、嶺南獨特的歷史背景
嶺南是指五嶺以南地區。五嶺指的是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位於湖南、江西南部和廣西、廣東北部交界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征發五十萬軍民平定南蠻(即現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統一了嶺南,設南海、桂林和象郡三個郡來管治,增強了南北的交流,促進了嶺南的發展。其中,南海郡就在現在的廣東省境內,郡所在番禺(即當今的廣州市)。
仰仗天然的屏障,嶺南得以保留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由於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廣州還是最早的貿易港口。同時,歷代君王皆把嶺南作為流放之地,使得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皆在會集於此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並賦予其開放、兼容、多元化和開拓性的特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光孝寺、六榕寺、華林寺見證了嶺南文化的深厚;海上絲綢促進了與波斯、天竺、阿拉伯以及南洋各國的商務和文化交流,充分反映了嶺南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圖1 南越王博物館
三、嶺南主要工藝美術的現代思考
嶺南藝術與嶺南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形式、藝術精神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地域性、時代性相輔相成。可以說,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嶺南藝術的興起和發展無不是社會、文化和商業共同促成的結果。
(一)廣綉和廣彩繁榮背後的商業意義
廣綉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廣綉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綉工藝的總稱,因其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
廣彩相對歷史較短,其始創於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解除廣州海禁,對外貿易遂逐漸增多,外國對中國瓷器的需求亦隨之增加從而促使了廣彩瓷器的產生和發展。在初期無論是師傅、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或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歲無定樣,故的特色不太顯著。
圖2 廣彩瓷器圖3 廣綉作品
廣綉比廣彩的歷史更為悠久,技藝也較廣彩成熟。然兩種工藝的發展繁榮無不與海外貿易息息相關,其中廣彩製品更是大部分出口海外,只有小部分留在民間使用,可算是中國最早的ODM產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工藝亦在清代中晚期走向成熟和繁榮,在貿易進一步發展及需求多樣化的推動下,兩種工藝亦經歷了顯著的技術進步。外來圖樣、能工巧匠及文人畫家的參與也使其藝術風格逐漸發展成熟。
廣彩與廣綉的繁榮雖已成為過去,然而仔細研究兩種工藝的發展歷程卻可以為當今中國的設計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兩種工藝中尤以廣彩的發展較為典型。廣彩的旦生緣起於外國人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遂形成將景德鎮素瓷運至廣州加工並出售的商業行為,此時廣彩尚未形成。隨著商業的興盛,本地藝人更多地參與到瓷器的製作中,使製品的紋樣和圖案漸顯嶺南風情。同時,歐美文化及技藝亦進一步影響著廣彩製品的色調和式樣,最終使廣彩成為嶺南獨具特色的工藝美術。
由此可見,一種設計風格的成熟離不開商業的推動與技術的進步,亦離不開本土文化的介入。由於我國的設計理論及設計技法大都由歐美引進,致使許多設計師難以從傳統文化及技法中吸取精華應用於現代設計,從而使中國設計流於表面。廣綉和廣彩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切合商業利益、具備本地文化氣息及使用恰當技術製作才有可能做出成功的中國設計。
(二)佛山剪紙藝術形式的啟示
佛山剪紙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禪城區和南海區的部分鄉鎮,是我國三大剪紙流派中南方派的代表,以其獨特的工藝及濃郁的嶺南特色而著稱,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中國其它的民間藝術一樣,佛山剪紙深刻反映了地區生活習俗和特色,在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早在宋、元年間佛山剪紙已出現商業化的動作模式,至20世紀早期更是達到3000從業手工藝人的規模。
佛山剪紙是嶺南文化中的一塊瑰玉。它最集中地最全面地概括了中國民間藝術的表現理念和手法,既不是西方傳統的明暗體系也不是西方現代從形體結構到誇張變形的表現體系,而是以表達自己觀念為主的主觀意象表現風格[2]。也就是說,剪紙作品中所表達的事物來源於客觀世界但其形式卻是超越客觀的限制。在藝術造型上佛山剪紙作品也體現了、美滿、美觀、美好、和諧的藝術內在本質,這是中國人藝術思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現代的角度思考佛山剪紙藝術,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1.特色取材
佛山剪紙藝術來源於普通民眾的實際生活而又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因而其取材大都有吉祥之意,如桃子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松樹象徵常青不老、花瓶中插如意象徵平安如意。還有諧音寓意,如蓮花和鯉魚寓意「連年有餘」等。這些取材都是獨具民族特色的,無論寓意或諧音均來源於我們的文化信仰及語言。
符號是實現信息貯存和記憶的工具,又是表達思想情感的物質手段[3]。傳統剪紙藝術已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文化中,大部分的傳統藝術形象已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視覺符號。其取材及寓意可以很好地應用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如VI、廣告等。因為這些圖像寓意已,使傳統題材能更好地傳達信息的思想意境。在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範例,例如銀行的標志、一些房地產海報等。
2.簡練和抽象和藝術表現形式
佛山剪紙極具簡練的特色,因為剪紙是產生並流行了民間的藝術,其生產製作者也是普通民眾,因而沒有嬌柔做作的裝飾而是簡練而抽象的表達手法。此外,在農村地區受製作工具的製作材料的限制,只能使用最簡單的方式刻畫物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高度概括和高度簡練的藝術特點,其中的花鳥魚蟲等形象都是簡練的線條概括表現特徵(如圖3所示)。
3.勾連的藝術手法
佛山剪紙也分為陽刻剪紙和陰刻剪紙。陽刻剪的特徵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去除輪廓外空白的地方,每一根線條都是相互連接的,牽一根而動全身。陰刻剪紙和陽刻剪紙剛好相反,就是去除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地方,它的特徵是每一根線條不一定是互聯的,而作品的個體是塊狀的。
這種勾連的藝術手法具有濃郁的民族及古典味道,在設計製作中可根據主題結合現代設計方法把勾連融入作品中,如能配以色彩和傳統圖像元素的正確選用可製作中極具民族感的作品,如下圖中國聯通的標志。
圖4 佛山剪紙
圖5 中國聯通標志
四、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及工藝美術博大精深,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理念及創作手法。一個設計工作者不僅要學會現代設計理念和方法,更應深入研究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如此才能承前啟後發展民族特色的現代設計。本文對三種主要嶺南工藝的思考或許不盡全面,但願為此類研究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伍』 關於藝術史的學習,有什麼推薦的書籍
沒有孤立的藝術史一說,藝術史就是文明史,藝術和社會,經濟,戰爭甚至疾病等等整個人類文明的關聯都是很密切的。但寫藝術史的人往往都是專注學術的行家,行家有行家的趣味和大刀,初學者很容易給大刀一切忘了方向,感性經驗還沒有培養起來,就給一大堆學術思維搞壞了胃口。往往陷入一種:「我覺得他說的好有道理,但是好無聊,我快要睡著了的。」的境況當中,要說其中最好睡的,就是那本《詹森藝術史》... ...煌煌巨著一大厚本,枕一枕還不錯。我有一次看朱青生老師講座,全程都抱著這本書,想說編導也太壞了,一節課上下來,肱二頭肌都練出來了好么。
自學的話,我首推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淺顯,地道,有趣,清晰。入門幾乎是零難度了,但假如你對中學基礎的世界史已經七七八八忘的差不多了,你還可以再去看貢布里希寫的另外一本《寫給大家的簡明世界史》。按照西方線性思維建立起來的各種《史》,大多都以年代為主線,民族為分野,最終梳攏為風格和流派。貫通理解毫無難度。
就抱著看故事的心態去看好了,用不著一開始就誠惶誠恐。比如要學習希臘化時期的犍陀羅藝術這一章節,你就得從亞歷山大的東征故事開始看起,講過這個故事的人太多了,你懶得看書去看電影嘛!奧利佛斯通的《亞歷山大大帝》,美狄亞斯的巨神像木製白神寶石眼珠,和書上的描述可不是一一吻合?亞歷山大橫卧在那等雕刻師給自己塑像那個情節,會不會就是貢布里希提到的留下的普通年輕人的蹙眉雕像?這人一路向東電影中呈現了和印度戰象搏鬥的場面,稀稀拉拉的馬其頓人帶著龐大的工匠,婦孺,戰俘,這些人里有沒有藝術家,會不會把希臘的知識教給印度人?印度人是如何通過戰爭,學會了給自己已經寂滅500年的精神領袖佛陀塑造出心中理想的形象... ...凡此種種,學習不拘非要照本宣科的,留心處處都可以得到有趣的印證。除此以外,像《詹森藝術史》這種書,最忌諱上來就想一口吸盡千江水,從頭到尾一頁頁線性的看。根本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喜歡的章節多看兩遍,不喜歡的直接跳過,有需要的時候當字典來查,甚至有時候只看圖(藝術史基本上就是圖的歷史,不是文字的歷史。)從頭到尾翻一遍根本不要去管它旁邊的解釋。這種感性經驗的積累,我以為,在藝術史的學習中,才是第一位的。
所以,藝術史的學習,看展覽和博物館,和看書比起來甚至更重要些的。看書的好處呢,是可以和看展一一印證,我去年在大都會博物館,看到了熟悉的不得了的巴爾蒂斯原作,犍陀羅的殘軀和約安米羅,在書上看到過好多次,老朋友原來你們在這里,心裡很高興呢。人總是只對和自己發生關聯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驀然放一個和生活經驗毫無關聯,異族異時空異文化的東西給他,說這是藝術,你得欣賞,這也太難為人了吧。所以平時就留心多看展覽,從什麼電影電視報刊雜志不拘什麼渠道得到些零散信息,這都是有益處的。
等到你的感性積累已經到達不錯的程度了,所謂不錯的程度就是不會把達芬奇和梵高搞錯放在一個時代(我大三的學生常這么干... ...),光看畫兒也分得出這是基督磔刑還是最後的審判了,什麼希臘式柱頭哥特式教堂辨認起來也毫無困難了。你就再去擼一遍稍微有些學術點的專著好了,比如艾柯那幾本《美的歷史》《丑的歷史》《無限的清單》,這都是科普程度的讀物,實在是不費什麼力氣。巫鴻的《美術史十講》,貢布里希的《圖像心理學》等等... ...但是開個50本書單有什麼必要呢?反正你也不會去看,要學習就有點主觀能動性,光看別人開的書單就覺得大功告成這純粹是犯懶,還不如不要去浪費這個時間。
等到有學術點的文章你也能消化了解,就幾乎必然要進入到哲學的范疇了,就得去看看柏拉圖為什麼說畫家是和「人類心靈的低賤的部分打交道的人」;康德怎麼區分美感和快感,海德格爾散文詩一般費解的《藝術作品的本源》;和尼採的「酒神精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看不懂就看不懂,我一直覺得從小到大凡是看不懂的東西就不給看,或者說「不求甚解」是不好的學習態度簡直就是胡說八道,說起來都讓人生氣!對藝術的理解和體驗,還有什麼比這點寶貴的「不求甚解」更為重要?你讀一讀,讀不懂就放著,讓它在你的心靈一隅默默待著,有什麼問題?什麼都要乾巴巴枯燥燥地用理性規范好,別說藝術了,一點點天然的理解力和好奇心都死光了好么?我現在不懂,我現在說不出來,不代表我的體驗就被排斥在人類共有的心靈曠野之外。
不要怕自己不懂,不懂沒那麼可怕,只管按照自己的方法慢慢來就是。
那麼再來說說讀圖找圖的方法好了:
第一手的經驗,當然是去博物館看最好,開眼界是第一步,才不會給狹隘的趣味和片面的知識蒙了眼。在大城市這點便利還是有的,越是好的城市越是願意為大家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資源。如果不幸你不在北上廣,那麼要善用互聯網,谷歌的全球藝術項目(google art project)相當優秀,就是要翻牆,但藏品不全,按照歷史脈絡找會有點費力。如果連牆都翻不了,那麼至少還有wiki可以用,認認真真看一些你感興趣的詞條,存圖,在電腦里建立一個你自己的畫廊。按照時間線也可以,按照風格流派也可以,按照自己感興趣的切入點也可以(比如藝術史上所有的藍色繪畫)請務必務必不要用網路!!!理由我就不多說了。然後呢,利用旅遊的時間,去到當地的博物館逛一逛,中國現在很多城市的博物館建立得都不錯,上次去西安看到陝西博物館規模和展品都棒!有一些免費的講座,同好的交流什麼的,就亂花各入人眼,看各人所需了。
學藝術史,養成一個好習慣,叫做,沒事就翻圖;戒掉一個壞習慣,叫沒事就列書單,因為沒用。
但是中國的藝術史我到現在沒找到一本合適像樣的入門讀物,蔣勛那本《寫給大家的中國藝術史》實在太難看了(不知道得罪了蔣勛的粉絲沒有),我只是入門,又不是白痴,為什麼要這樣看低大家的智商... ...而且文藝腔泛濫,觀點和趣味較單一,他也有一些語音的講座講藝術史的一些故事的,偶爾一聽也可以,看你自己修為如何了。中國雕塑史勉強可以看梁思成那本,但我不是研究這個的,對於中國藝術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所以我還是乖乖閉嘴吧,如果有人有好的中國藝術史的書或學習方法推薦,我也很願意一讀一試。
我是學考古的,但是現在貌似要搞藝術史,我也出入門者。記得巫鴻先生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對,大體是說藝術史無論怎麼搞,其落腳點是「史」上面。首先還是把材料和史實摸清楚,就拿巫鴻先生來說,雖然他的論文很有啟發性,並且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但是所得的結論倒不一定正確,常常「過度詮釋」,就比如《地域考古與五斗米道傳統的重建》那篇。讀書恐怕很難有一個系統,多讀就是了,像我昨天看彼得·伯克的《製造路易十四》,就對我現在的研究很有啟發。
『陸』 學習《中國美術史》有什麼啟發
俗話說:讀史復可以明智;制蔣勛教授說:美比歷史還真實,我聽蔣勛教授的講座獲益良多,好像看了一部真實的歷史,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相互影響,剝離了政黨褒貶因素,揭示人不同社會中所做的思考和斗爭,使我們對對人與社會地發展有更清醒的認識,從而思考當今文化藝術的弊病和出路。
另外,美術史上關於真和美的互相替換,用中國文化來說是出世和入世的思考,可以對我們的藝術態度和自身性格加以規正和解讀,當然這裡面也是儒者見仁道者見智,看了對你絕對有好處,認真學吧
『柒』 誰有中國美術史的視頻講座地址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7&word=%D6%D0%B9%FA%C3%C0%CA%F5%CA%B7%CA%D3%C6%B5%BD%B2%D7%F9
你看看行不行吧
『捌』 正版《中國美術史講座》一書共多少頁
是廣西師范大學那版嗎?3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