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箴
❶ 文言文翻譯 求准確翻譯!!!謝謝
崇禎末年,「流賊」張獻忠在蘄州、黃州、潛山、桐城一帶出沒,史公以鳳廬道員的身份奉命守御風陽、廬州一帶。每次有警報,他總是一連幾個月不進寢室睡覺,讓將士們輪換休息,自己卻坐在帳幕外。他選擇十個身強力壯的兵士,(每次)叫兩個蹲坐著,自己背靠著他們,每過一更,就(讓他們)輪換一次。每當嚴寒的夜晚,他一站起來,抖抖衣裳,鎧甲上的冰霜散落下來,發出清脆的響聲。有人勸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說:「我對上怕辜負了朝廷,對下怕對不起我的老師啊。」
❷ 有哪些平時少見卻很有內涵文言文箴言
推薦看看《格言聯璧》[清]山陰金
學問類存養類持躬類攝生(附)敦品類處事類接物類齊家類從政類惠吉類悖凶類
萬理澄澈,則一心愈精而愈謹;一心凝聚,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眼界要闊,遍歷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讀五經諸史。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閑暇出於精勤,恬適出於只懼。無思出於能慮,大膽出於小心。
。。。。。。以上是從書中隨意摘錄幾句作參考。
❸ 明代書法家沈度書寫四箴頁因文言文又無標號符號,不懂其義,請幫助釋文。謝
「四箴」是宋代理學大師程頤根據孔子《論語·顏淵第十二》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發展而成的道德戒律。朱熹《近思錄》卷五《克治》載:「伊川先生曰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顏淵請事斯語,所以進於聖人。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作品以烏絲界欄,楷法緊結遒麗,具唐人法度,又不過分甜潤,是沈度「台閣體」書法的代表作。
《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此帖曾經清代乾隆、嘉慶、宣統御府鑒藏。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將其「賞溥傑」,遂被攜出皇宮。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所編《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對此事有所記載。1965年由故宮博物院出資購回。
釋文:
程子視箴
心兮本虛,應物無跡;
操之有要,視為之則。
蔽交於前,其中則遷;
制之於外,以安其內。
克己復禮,久而誠矣。
白話譯文:
一個人的心原本是清凈虛空的,順應事物的變化而不留痕跡;
守住本心的要領,就是以看為原則。
如果一開始就看不清楚的話,內心就要遷移,本心就會受蒙蔽。
不合禮的不要看,將其遏制於心外,以使心境得到安寧。
約束克制自己再履行禮數,久而久之心志就能夠專一了。
2、 程子聽箴
程子聽箴
人有秉彝,本乎天性;
知誘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覺,知止有定;
閑邪存誠,非禮勿聽。
白話譯文:
人有美好的稟性,本來就是天生具備的。
知覺(或心)受到外物的誘惑,就會失去其正見。
卓然而事先能夠察覺,就知道應該在哪裡停止而有定向。
抵禦拋棄邪念而保持心志專一,不合禮法的無稽之言不要聽。
3、 程子言箴
程子言箴
人心之動,因言以宣;
發禁躁妄,內斯靜專。
矧是樞機,興戎出好;
吉凶榮辱,惟其所召。
傷易則誕,傷煩則支;
已肆物忤,出悖來違。
非法不道,欽哉訓辭!
白話譯文:
人心的動搖是從語言開始的;
平息躁動和妄念,內心就可以專注和寧靜。
說話是關鍵,一句話沒說好,就會引起戰爭。語言能夠引起戰爭,也能帶來和平;
吉凶榮辱,往往是從一個人的說話所招致。
說話過於簡單,就顯得很荒誕,別人聽不懂你在說什麼;說得過於繁雜,又顯得支離破碎,使別人半天不得要領。
說話太放肆多半與事理相違背。說出一些違背天道的話,應對你的往往也是一些違背天道的話。即發出什麼,就得到什麼。
不符合天道,不符合禮的話,就不要去說。這是訓教之言啊。
4、 程子動箴
程子動箴
哲人知幾,誠之於思;
志士勵行,守之於為。
順理則裕,從欲惟危;
造次克念,戰兢自持;
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白話譯文:
哲人都知道那些很玄妙的、很精妙的、很精深的道理,因為他們有縝密的、深刻的思考;
有志之士激勵自己的行為、磨礪自己的品行,以守為原則。
順理而做,就會從容而寬裕。如果依從私慾,就會使自己面臨危險;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顛沛流離之際,都能保持一份善念,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把持住自己,能夠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習慣和性情慢慢養成了良好的品性。習慣成自然,就可以步入聖賢的境界了
❹ 文言文箴贊翻譯有物於此
注釋
(1)生於山阜:針用鐵制,而鐵礦在山中,所以說「生於山阜」。
(2)窬(yu):洞。穿窬:打通洞。這里語意雙關,表面指打通牆洞而入室偷竊的行為,實指針鑽洞縫紉的動作。
(3)以:通「已」,既。從(zong):通「縱」,豎向,南北方向。合從:戰國時,蘇奉游說山東六國諸侯聯合抗秦,六國的位置呈南北向,故稱合縱。此文字面上借用這「合從」一詞,實際上喻指針能將豎向的東西縫合在一起。
(4)衡:通「橫」,橫向,東西方向。連衡:戰國時,秦國為了對付合縱,採納張儀的主張,與六國分別結成聯盟,以便各個擊破。秦在六國之西,東西聯合,故稱連橫。此文字面上借用這「連衡」一詞,實際上喻指針縫合橫向的東西。
(5)見(xian):同「現」,表現,顯示。
(6)始生鉅:指制針的鐵很大。成功小:指製成的針很小。
(7)尾:指線。剽(piao):末稍,指針尖。
(8)銛(xian):銳利。達(ta):挑達(tiao da),暢通無阻、來去自由的樣子。趙(diao):通「掉」,搖。掉繚:搖曳而纏繞的樣子,形容線的長。
(9)極:通「亟」,急。
(10)邅(zhan):轉,迴旋,指打結。
(11)簪:可以把衣服之類別在一起的一種大針。一般的針由這種大針磨細後再打上穿線孔而成,所以說以簪為父。
(12)管:盛裝針的工具。
(13)本章韻腳:堂、裳、行、章、衡、王、良、亡、王,陽部。小、剽、繚,宵部。來、事、翼、極、起、已、母、里、理,之職對轉(「翼」、「極」屬職部,其餘屬之部)。
譯文
在這里有種東西,產生於山崗,放置在內屋廳堂。沒有智慧沒有技巧,卻善於縫制衣裳。既不偷盜也不行竊,卻先打洞然後前往。日夜使分離的相合,從而製成花紋式樣。既能夠聯合豎向,又善於連結橫向。下能夠遮蓋百姓,上能夠裝飾帝王。功勞業績非常巨大,卻不炫耀自己賢良。有時用它,就在身旁;不用它時,它就躲藏。
❺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5)文言文箴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要點:
1、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考生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❻ 陳寶箴,字右銘,江西義寧人那篇古文全文翻譯
陳寶箴字右銘,江西義寧人。少年時就心懷高尚的志向,他的詩文都有法度,被曾國籓器重。以舉人隨父親陳偉琳治理鄉團,抵禦粵寇。
後來到湖南,做了易佩紳的戎幕,治軍在來鳳、龍山間。石達開來犯,陳寶箴軍隊飢餓疲勞,到永順募捐糧食,糧食到了,鎮守的決心更加堅定,石達開軍隊漸漸撤離了。
寶箴到江西,替席寶田謀 畫計策殲寇洪福瑱,事情結束,授予知府官職,後來超卓提拔河北道。創立 致用精舍,遴選三州學子,延請名師教授。
升遷浙江按 察使,坐事免職。湖南巡撫王文韶推薦他的才幹,光緒十六 年,應召入都,任命官職湖北按察使,署置布政使。二十年, 超擢直隸布政使,進入皇宮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或質問,當時中東戰事急切,見皇上上形容憂傷,請求每一天讀聖祖御纂周易,希望變而不失去常法。
他所陳述的 奏語非常多,都符合旨意。皇上以為他忠實,命管理糈台,專門上摺奏 事。馬關和約簽訂,哭泣著說:「國家差不多不存在了!」
(6)文言文箴擴展閱讀
陳寶箴成就
文化
在維新思想的宣傳和文化教育上,陳寶箴也傾注了自己的心血,重視學校在新政中的作用。時務學堂創辦時,他親自擬就《時務學堂招考示》。陳寶箴又嚴飭各府州縣選送年輕資質聰敏的可造人才來省上學,如無路費,由地方官設法墊給。他又接受梁啟超建議,加收外課生,吸收二十歲以上青年,使之粗明新學。
他在長沙設立南學總會,並在各府縣設立南學分會。繼《湘學報》創辦後,南學會又創辦了《湘學》(日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陳寶箴對此給予大力支持。他曾通飭各州縣訂購《湘學》和《湘學報》,並勸紳富自行購買分送。
政治
陳寶箴深知用人是推行新政的組織保證,不改變腐敗吏治,不選拔沉穩堅毅有謀略能改革的人才,就將一事無成。因而,他推行新政的頭一件事就是整頓吏治,選用贊成變之人。
他先後考察彈劾府縣中昏庸無能不稱職的20多名官員,其中有的還是有權有勢的,湖南的吏治遂改觀。同時,陳寶箴請資產階級維新派譚嗣同回籍宣傳維新,並起用了譚嗣同在湘的密友唐才常、老師歐陽中鵠以及皮錫瑞等維新人士。
當梁啟超在上海辦《時務報》受張之洞阻撓時,陳寶箴立即聘請他來湖南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選用維新人才同時,陳寶箴還注意維新人才的培養。1897年10月他在長沙設立「時務學堂」,隨後他又創辦課吏堂、武備學堂,設立新政局作為籌劃和推行新政的機關。
❼ 文言文《李悝諫其君》,原文及翻譯
1、原文:
七曰: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無備召禍,專獨位危,簡士壅塞。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眾;欲無召禍,必完備。三者,人君之大經也。
晉厲公侈淫,好聽讒人,欲盡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胥童謂厲公曰:「必先殺三郄。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公曰:「諾。」乃使長魚矯殺郄犨、郄錡、郄至於朝,而陳其屍。於是厲公游於匠麗氏,欒書、中行偃劫而幽之。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殺之。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當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則不知化,不知化者舉自危。魏武侯謀事而當,攘臂疾言於庭曰:「大夫之慮,莫如寡人矣!」
立有間,再三言。李悝趨進曰:「昔者楚莊王謀事而當,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敢問其說?』王曰:『仲虺有言,不穀說之。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也,群臣之謀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 「此霸王之所憂也,而君獨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人主之患也,不在於自少,而在於自多。自多則辭受,辭受則原竭。李悝可謂能諫其君矣,壹稱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齊宣王為大室,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
以齊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諫王。春居問於宣王曰:「荊王釋先王之禮樂,而樂為輕,敢問荊國為有主乎?」王曰:「為無主。」「賢臣以千數而莫敢諫,敢問荊國為有臣乎?」王曰:「為無臣。」「今王為大室,其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戶。以齊國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諫,敢問王為有臣乎?」王曰:「為無臣。」春居曰:「臣請辟矣!」趨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諫寡人之晚也?寡人請今止之。」遽召掌書曰:「書之!寡人不肖,而好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諫不可不熟。莫敢諫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與人同,其所以入之與人異。宣王微春居,幾為天下笑矣。由是論之,失國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無春居。故忠臣之諫者,亦從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趙簡子沈鸞徼於河,曰:「吾嘗好聲色矣,而鸞徼致之;吾嘗好宮室台榭矣,而鸞徼為之;吾嘗好良馬善御矣,而鸞徼來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鸞徼未嘗進一人也。是長吾過而絀善也。」故若簡子者,能厚以理督責於其臣矣。以理督責於其臣,則人主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非;可與為直,而不可與為枉。此三代之盛教。
2、譯文:
亡國的君主,必然驕傲自滿,必然自以為聰明,必然輕視外物。驕傲自滿就會傲視賢士,自以為聰明就會獨斷專行,看輕外物就會沒有準備。沒有準備就會召致禍患,獨斷專行君位就會危險,傲視賢士聽聞就會閉塞。要想不閉塞,必須禮賢下士;要想君位不危險,必須得到眾人輔佐,要想不召致禍患,必須准備齊全。這三條,是君主治理國家的最大原則。
晉厲公奢侈放縱,喜歡聽信讒人之言,他想把他的大臣們都除掉,提拔他身迎的人為官。胥童對厲公說。「一定要先殺掉三個姓郄的。他們家族大,對公室有很多怨恨,除掉大家族,就不會威逼公室了。」厲公說;「好吧。」於是就派長魚矯在朝廷上殺死了郄犨、郄錡、郄至,陳列他們的屍體示眾。接著厲公到匠麗氏那裡游樂,欒書,中行偃劫持並囚禁了他。諸侯們沒有人援救他,百姓們沒有幾哀憐他。過了三個月,就把他殺死了。君主的弊病,在於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別人,卻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該害的反而會自己遭殃。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智謀短淺啊。智謀短淺就不知道事物的變化,不知道事物變化的人一舉一動都會危害自己。
魏武侯謀劃事情總是很得當,有一次他在朝廷中捋袖伸臂大聲說:「大夫們的謀慮,沒有人趕得上我了。」只站了一會兒,這句話就說了好幾遍。李悝快步走上前說:「從前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成就了很大功業,退朝以後卻面有憂色。身軍官的人說:『大王您成就了很大的功業,退朝以後卻面有憂色,請問這是什幺原因?』庄王說:『仲虺有話,我很喜歡。他稅:「諸侯的品德,能為自己選取老師的,就會稱王天下,能為自己選取朋友的,就會保存自身,所選取的人不如自己的,就會遭到滅亡。」如今憑著我這樣不賢德,臣子們的謀劃,又都趕不上我,我大概要滅亡了吧!』」李悝接著又說道:「這就是成就霸王之業的人所憂慮的,可是您卻偏偏自誇,那怎麼可以呢?」武侯說:「你說的好。」君主的弊病,不在於自己看輕自己,而在於自己看重自己。自己看重自己,那麼該接受的意見就會加以拒絕。該接受的意見加以拒絕,那麼進諫之路就堵塞了。李悝可以說是善於勸諫自己的君主了,他一勸諫,就讓武侯更加懂得了當君主的原則。
齊宣王修建大宮室,規模之大超過了一百畝,堂上設置三百座門。憑著齊國選樣的大國,修建了三年還沒有能修建成。臣子們沒有人敢勸阻齊王。春居向宣王說:「楚王拋棄了先王的禮樂,音樂因此變得輕浮了,請問楚國算是有賢明君主嗎?」宣王說;「沒有賢明君主。」春居說:「所謂的賢臣數以千計,卻沒有人敢勸諫,請問楚國算有賢臣嗎?」宣壬說:「沒有賢臣。」春居說:「如爭您修建大富室,富室之大超過了一百畝,堂上設置三百座門。憑著齊國這樣的大國,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夠修建成。臣子們沒有人敢勸阻,請問您算是有賢臣嗎?」宣王說;「沒有賢臣。」春居說:「我請您允許我離開吧!」說完就快步走出去。宣壬說;「春子!春子!回來,為什麼這么晚才勸阻我呢?」趕緊召來記事的官員說,「寫上,我不賢德,喜歡修建大官室。春子阻止了我。」對於勸諫,不可不認真考慮。不敢勸諫的人,並不是不想勸諫。春居想要做的跟別人相同,而他採用的勸諫的方法跟別人不一樣。宣王如果沒有春居,幾乎要被天下人恥笑了。由此說來,亡國的君主,大都象宣王一樣,然而他們的禍患在於沒有春居那樣的臣子。所以那些敢於勸諫的忠臣,也應順勢加以勸諫,這是不可不慎重對待的。這是成敗的根本啊。
趙簡子把鸞徼沉沒到黃河裡,說;「我曾經愛好音樂女色,鸞徼就給我弄來,我曾經愛好宮室台榭,鸞徼就給我修建,我曾經愛好良馬好馭手,鸞徼就培我找來。如今我愛好賢士六年了,可鸞徼不曾舉薦過一個人。這是助長我的過錯、磨滅我的長處啊。」所以象簡子這樣的人,是能嚴格地依照原則審察責求自己的臣子了。對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則審察責求,那麼就可以跟他一起為善,而不可以跟他一起為非,可跟他一起做正直的事,而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邪曲的事。這是夏商周三代的美好教化.
❽ 有哪些平時少見卻很有內涵的文言文箴言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我覺得這兩句文言文,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是確實很有內涵。我覺得這兩句文言文很棒。
❾ 古代文言文有哪些體
文言文的體裁有神話、寓言、傳、序、文、記、論、疏、書、賦、說、表、銘、散文、駢文等等。
古代文體
【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 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立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 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析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箴銘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別人或者稱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這類文章,內含深刻、精警,多有啟迪、醒人之作用。語言雕琢、精煉。例如《陋室銘》、《柳子厚墓誌銘》等。
【駢文】:又稱「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講求詞藻華麗,注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但內容較空,遠離社會生活,其價值就不大了。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較有名的有吳筠寫的《與朱元思書》。
【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范圍。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3、律詩,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絕句,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採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特點:①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寫詞又叫倚聲填詞。詞產生於唐,成熟繁盛於宋,是詩的演進與發展。詞與詩比較,更集中於抒情,極少敘事的內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詩更嚴格。詞有詞牌,例如;《西江月》、《破陣子》、《沁園春》等,詞牌一定了,每首詞就有固定的字數、固定的句數、固定的平仄用韻。一種詞牌有一種詞牌的「三固定」,它是絲毫不可隨意的。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曲調名(曲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可分段,稱上、下闋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可分三疊、四疊……
詞除了上面形式上有嚴格要求外,每種詞牌的內容大體上也固定,要抒發什麼感情也是有講究的,這些都要注意。
【曲】: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是配樂的長短句。它由詞演化出來,興起於金元時代,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的使用口語。曲包括散曲和雜劇。
元雜劇,包括散曲和雜劇。
散曲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曲,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❿ 古代漢語文言文
開創大唐盛世基業的李世民有一篇留給他子孫的《百字箴》,箴雲:「耕夫役役,多無隔宿之糧;織女波波,少有禦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益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欲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貴功名可久。」 這篇《百字箴》,字字殷殷,句句切切,飽含著君對臣、父對子的諄諄教誨和深深期許。 北宋初年,宋太宗趙匡義親書:「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箴頒賜州縣,令州縣刻石立於衙署大堂前,稱為「戒石銘」,後世各朝都將上述十六字列為各級衙門必不可少的官箴。 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著名清官山東巡撫年富,將「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可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製成官箴放在大堂左側,把自己的為官之道彰明於世。 河南南陽市內鄉縣大堂之上有一匾,是清康熙年間內鄉知縣高以永親制的:「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官箴語句通俗,意義深遠。 還有康熙時代的著名廉吏於成龍和張伯行都有自己親制的官箴,於成龍手書一楹聯貼在衙署大門兩側:「累千盈萬,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我披枷戴鎖;一絲一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女娼。」 張伯行在江蘇巡撫任上制有《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上述官箴,語言精煉,內容豐富,除隱含貪與廉、榮與辱、權與責、福與禍的辨證關系外,還折射出可貴的民本思想。在這些明君賢臣心目中,民為邦本,民是水,官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政為官者,一定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要愛民、親民、養民,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決不可愚弄和欺壓他們。 古代官箴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富有哲理,蘊含政治,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為政者的宗旨;群眾利益無小事,一定要把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我們日常政務工作的一把尺子;多辦固本興邦的實事好事,讓老百姓心中覺得我們共產黨的幹部比歷朝歷代的清官都強,是真正的「人民公僕」。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