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美術
⑴ 茶葉文化與繪畫藝術有哪些關系
中國以茶為題材的古代繪畫,現存或有文獻記載的多為唐代以後的作品,如唐代的《調琴啜茗圖卷》,南宋劉松年的《記茶圖卷》,元代趙孟頰的《計茶圖》,明代唐寅的《事茗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李振凱《品茗圖》等。日本以茶為題材的繪畫多仿中國畫,如《明惠上人圖》,《茶旅行》手卷,圖示日本歷史上每年進貢茶葉的禮節共十二景。
歐美各國到18世紀也開始出現以茶為題材的繪畫,如愛爾蘭畫家N.霍恩的《飲茶圖》,摩蘭的名畫《巴格尼格井泉之茶會》,現藏於維多利亞阿爾培博物館中的名畫《村舍內》以及蘇格蘭畫家D.維爾奇的《茶桌之愉快》等。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博物院中懸有關於茶的畫兩幅:以為愷撒的《一杯茶》,另一位派登的《茶葉》。
⑵ 中國茶文化的茶與藝術
自古以來,種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當代,由中國人開始,將有關的技藝稱為茶藝。同時,歷朝歷代也涌現出大量與茶有關的各種藝術作品。
茶之為物,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靈氣,還必須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
⑶ 不同茶的不同泡法,飲法 和茶與書法,美術
沖泡鐵觀音常用的器皿包括爐、壺、甌杯以及托盤,號稱「茶房四寶」。
蓋甌,又稱為三才杯或蓋碗,由一個口大底小的茶碗,一個小茶托和一個碗蓋三件一套組成,美觀使用,便於觀色聞香,同時有著天、地、人三位一體的重要象徵意義。
茶杯,選用小巧精美,壁薄如紙的白瓷小杯。
爐與壺,有酒精壺、小電熱水杯、隨手泡、電磁爐煮水等,現在比較流行電磁爐煮水。
托盤,有木雕的藝術品,也有不銹鋼製品。
此外,茶匙、茶斗、茶夾、茶通、茶托、茶漏等,都是民間傳統管用的茶具,由竹器工藝、陶瓷工藝等製成,在我們閩南地區,人們比較喜歡用瓷都德化生產的瓷器茶具,如建白瓷等,品藝高超,令人賞心悅目。
⑷ 茶藝和剪紙藝術有什麼關聯
第一,都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茶藝是中國的著名茶文化,剪紙藝術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藝;
第二,二者都具有很強的品味欣賞性,都很高雅。品茶是一種享受,欣賞剪紙作品也是一種享受。
第三,邊品茶,邊欣賞剪紙作品,不僅可以修生養性,還可以提高自身文化素養。這些一般都是有一定文化底蘊的人喜歡做的。
⑸ 中國茶文化算藝術類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這要看怎麼問。茶文化本身就是文化,茶文化里也包括藝術的東西,就像這么個問題:汽車是寶馬嗎? 這樣問是把大類歸入小類自然不合適,一看就知道,寶馬是汽車的一個品牌,寶馬屬於汽車類。關於你問的這個問題,茶文化里含有藝術的成分,不能說茶文化算藝術類。如果是考學,前者當然不是後者。
⑹ 茶有什麼藝術
修養生息 色 味 形 嶙峋各異,樣態百千, 得看你怎樣欣賞了
⑺ 茶與書法,茶與美術,茶聞趣事,名人與茶,(每個都簡短點)
茶是從大自然中走出來的,書法是「師法自然」的。茶從種植、炮製、包裝、飲用,帶著自然生態的本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蘊,產生了茶道、茶藝,發揚光大了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筆墨紙硯都是自然天成和手工製作的,在書寫以後,使中國文化得到升華。兩者都滲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而且互相關聯影響。試想,茶文化當中如果沒有書法和它連接的中國文化的浸潤,茶文化也不成其茶文化。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通過構圖、造型、塗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范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為的繪畫、雕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茶文化中的雕塑技藝,主要集中在茶具和團茶、餅茶的造型及飾面上。如宋朝北苑的龍、鳳貢茶,其飾面的花紋特別講究,經常更新。宮內更有在貢茶上加上其他裝飾物的活動,其時稱之為「綉茶」。
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它起於何時?從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按本民族的禮節帶去茶開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時,飲茶之風甚盛,社會上風俗貴茶,茶葉成為婚姻不可少的禮品。宋時,由原來女子結婚的嫁妝禮品演變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禮。至元明時,「茶禮」幾乎為婚姻的代名詞。女子受聘茶禮稱「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禮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禮的觀念。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見面,表示忠貞不移。如《紅樓夢》書中,王熙鳳送給林黛玉茶後,詼諧地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麼還不做我家的媳婦。」如今,我國許多農村仍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
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東崗子、桑薴翁,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奉為「茶聖」。
⑻ 茶葉中美術綠怎麼做
茶葉中美術綠是鉛鉻綠,采購鉛鉻綠基準物質,製成一個含量系列,提取茶葉中鉛鉻綠,消除色差,採用分光光度計測試,反復進行,摸索方法。應該是最可行的操作。
⑼ 茶的文化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編輯本段]【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編輯本段]【茶文化體系】
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 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
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 ;
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 ;
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 ;
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 、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 、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 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茶文學:通過詩詞歌賦、散文、小說等形式表現出來的茶文化的文學形式;
[編輯本段]【茶文化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 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 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 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 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 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 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編輯本段]【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 、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 易等。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 ,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 、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
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 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 《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 ,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 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 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編輯本段]【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
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 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 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覆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
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
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
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 。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 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 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
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 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 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
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⑽ 飲茶為什麼是一種藝術
中國人所以把品茗看成藝術,就在於在烹點、禮節、環境等各處無不講究協調,不同的飲茶方法和環境、地點都要有和諧的美學意境。
中國各階層人都有自己的茶藝,各種茶藝都要適合自己特定的生活環境和精神氣質。這樣,才能真正體會茶的作用。因此,評定茶藝高下很難一概而論,只有從相關的人事、景物、氣氛及茶藝手法中綜合理解,方能得中國茶道中藝術真諦。
中國人飲茶稱為「茶藝」並非自我吹噓、誇張之詞,而確實在烹飲過程中貫徹了藝術思想和美學觀點。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中國茶藝看作一種技法,而應全面理解其中的技藝、器物、韻味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