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校慶文言文
❶ 有誰能用文言文寫一片校慶賀詞
乍一看被嚇到了。。。幫不到你 嗯 安慰一下 兼拋磚引玉 呵呵寶地出人傑,良田生嘉禾。賀今古來稀,桃李潤涸澤。
❷ 在校慶上用的古詩詞
晚香閣
紫藤煙籠蘊詩意,
古閣倩影入池塘。
園中不知桑榆晚,
夢里猶內有桂花香。
嗇翁墨寶贈校訓,容
梅子京腔傳四方。
文人騷客聚福地,
賞菊吟詩佳話長。
❸ 九十周年醫科大學校慶配什麼古詩文,要大氣
沁園春·長沙
現代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❹ 知乎網為什麼說浙大校慶公告的文言文不合格
當然不及格了!
"公告"這類公文,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是公--告--呀!對象內是受文大眾。如容果公告出了,受文大眾卻不知所言,就是失去它的功能了。
浙大雖大,它的校友師生有幾人懂得閱讀這份公告??
浙大的校訓是"求是、創新",不曾說是"求異、仿古"。用文言去寫公告,當然不及格了。
不過,宣傳效果到也不錯,引起了大家的話題--可是,用這個方法引起話題,也未免入俗濫三流了。
(還有那個 「鶯飛草長」 啊!它是形容暮春三月的景色。語本《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浙大校慶在五月,早就過了 「鶯飛草長」 的時候了。)
❺ 七十年校慶 用文言文怎麼說
七十華誕
❻ 如何評價《浙江大學 120 周年校慶公告》使用文言文
《浙江大學 120 周年校慶公告》使用文言文,有舞文弄墨、矯揉造作之嫌。往大處說,公告是篇公文,措辭嚴謹即可,不必之乎者也。往小里說,校慶的公告,與廣告無異,讓人看懂是目的。使用文言文,與目的背道而馳。
❼ 文言文校慶公告是語言知識還是人文素養
參考資料:
何龍
據浙江在線報道,浙江大學師生的朋友圈這兩天被一篇「雄文」刷屏了。這篇文章通篇文言文,是浙大發布的120周年校慶第一號公告。
要看懂這篇文言文公告,藉助《現代漢語詞典》恐怕還不夠,可能還要不斷地查閱《辭海》;中文系的學生都未必能夠全部「破譯」,就更難指望其它校友能輕松理解了。果然,有人感嘆自己沒怎麼看懂而要求譯成白話文
對這個「譯成白話」的要求,公告作者之一、浙大中文系教授胡可先果斷拒絕,他說:「古文怎麼能翻譯成白話文,翻譯過來韻味就全沒了。」
報道說,已經有人朗誦了這篇文言文公告。
「至若鴻儒會通,踵武前賢;厚德勵行,創啟新學。惟新是系,勤學修德,授業有若春風;惟真是求,明辨篤實,開壇無妨爭啄。苞桑猶安危之所系,志遠思深;錦蕞仍梁棟之是培,器弘識卓。……」
像這樣的文言文公告讀起來已經十分費勁,聽起來將會怎樣?大概就像不懂英文的人聽英文歌曲一樣,聽進去的只有聲音吧?
對此公告,浙大副校長羅衛東評論說,「此篇公告……體現了浙江大學人文學科的雄厚歷史底蘊,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學學科的風采,讓人耳目一新。要切實改變人們對浙大有知識無文化的偏見,需要更多師生校友的共同努力。既要有重大活動的文化設計,更要有從身邊細節著手的點滴積累。其中,老師同學以及廣大校友的人文素養和文化氣質,無疑是學校文化最好的窗口。加油吧!」
文言文只是一種語言知識,只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工具,把用文言文寫校慶公告視為「文明素養」和「文化氣質」,恰恰反映了這位副校長「文化氣質」的表面化。
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以人性來對抗神性,對抗凌架於人之上的任何教義、理論、觀念和實踐。
在一次演講中,龍應台是這樣區別人文知識與人文素養的: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人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
我們姑且不去談「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的意義,不去談文言文公告的傳播障礙,只從人文素養中尊重人的感受看,校慶公告不是文學作品,不以克服文字障礙為快感,它要面對的是包括對文言文一知半解者在內的校友。而這篇讓人「沒怎麼看懂」的文言文公告卻是通過為難別人來展秀作者自己的。連使用文字都缺乏人的關懷,怎麼反成了「人文素養」的表現?
中國人一直都具有強烈的「返祖意識」和「啃老思想」:見到法律失守、道德沉淪、價值倒錯,人們就歸因於傳統文化沒有得到發揚光大,於是就到「國學」中尋找解葯,甚至認為繁體字、文言文就是這帖解葯中的甘草。
有此觀念的人卻沒有想到,這一被迷信了幾千年的「中葯」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社會中,從來就沒有根治過專制制度;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能很快發揮葯效、能從根本上起治療作用的「西葯」——至少也應是中西結合式的治療。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的門診處方中,「西葯」卻不被允許使用。
當然,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大多在無需破譯文字「密碼」的電子媒體中長大,確實缺少必要的古文知識,但在通行白話文時代,這不是致命的短板;真正致命的短板,是缺少常識,缺少思考和思想,缺少正常的價值判斷力,簡單地說,缺少真正的人文素養。浙大更要引為自豪的,應該是人文素養而非語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