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育政治
1、如果以後想到中學當政治老師,建議報考學科教學(思政),屬於專業學位碩士的教育碩士,主要培養中學老師,基本上都是師范大學招生。 2、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均屬於學術型碩士,理論上當然也能到中學做老師
② 考研學科教學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什麼區別
學科教學主要看教育綜合,思政教育應該是政治是主要。
③ 想當政治老師,是選學科教育政治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感覺都不近,哲學和倫理學思政專業都得學的,我當時也學這兩個學科,考研么?還是換個專業吧,將來就業面也寬點,若你有後台保證你能去高校或到中小學當老師或公務員,當我沒說過。
④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屬於學科教學(政治)嗎
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屬於學科教學中的政治。
⑤ 思想政治教育屬於哪個學科哪一級別的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屬於法學門類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學科,是二級學科。
主幹學科:法學
門類:政治學類
專業名稱:思想政治教育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能在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與方法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
4.了解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的理論前沿、發展動態;
6.掌握文件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學研究和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政治學、教育學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思想政治道德觀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倫理學、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專業實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實踐(如學生政治輔導員、少先隊輔導員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法學或教育學學士
⑥ 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學科教學的區別是什麼如果是想當老師的話讀哪個比較好
1.思政學科教學專業是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和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而設立的。
其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教師。
2.專業名稱:思想政治教育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能在黨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
兩者都可以當老師,思政學科教學專業更具教育性質,推薦思政學科教學專業。
⑦ 學科教學政治有什麼學校推薦嗎
學科教學政治只要是正規的學校都可以作為學習的范圍,建議你參考學校硬體條件師資力量,是否有證書發放等等,從這些作為參考,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
⑧ 考研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學科教學的區別
思政是學術性碩士,學科教學(思政)是專業性碩士,學碩三年,專碩兩年。
前者是學術研究,以後讀博,做學術一類的;後者是側重於中學思政教學,方向為中學老師
。
⑨ 想當政治老師,是選學科教育政治還是思想政
初中畢業的同學們在進入了高中的生活之後,相比來說,課程多了不少,睡眠時間也少了不少.同學們都為了在最短的時間當中學會盡可能多的題目,爭取更多的高考前的復習時間,掌握並且記住每一個課程的學習方式,讓學習變成自己的樂趣.那麼高中政治輔導老師現在就來教你如何才能學好政治吧!
高中政治筆記
第三,記好筆記
高中政治輔導老師建議你在上政治課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記筆記,因為這是文科,當然還是考背誦和記筆記來得高分的.那麼怎麼記好筆記呢?第一種就是在書本上做好批註,把整個知識的框架都記錄好;第二個就是做一些文字的記述,在本子上幾號這節課學了什麼,什麼是重點,什麼是疑難點.
高中政治輔導老師教你的方法你學會了嗎?這些方法你都要認真的記下來,對於學好政治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⑩ 談政治學科教學與實踐中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政治學科的教學與實踐要與時俱進,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培育。從課堂教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等三個方面,闡述了政治學科教學與實踐中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國際視野人文情懷校本課程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教育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理解教育就是在國家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為增進民族、國家、地區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培養學生認同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國家、地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初步學習、掌握與其他國家、民族、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教育實踐。作為一名政治學科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的培育。
一、課堂教學:教學案例貼近生活、貼近時政,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學生歷史責任感
當代中學生不應「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政治學科具有與時俱進,時政性強的特質,政治課堂應該是時事政治活躍的天地。
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採用熱點新聞視頻、圖片、文字等作為開場;在小組合作探究某一理論時,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平時所搜集儲備的時政案例進行分析、闡述;在每周收看《中國周刊》《世界周刊》時,讓同學們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或者影響深遠的一個或幾個新聞材料,運用所學的四個模塊的知識去分析蘊含的道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和學習政治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學生感覺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名中國人,也是一名國際人。
在和同學們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時,我們一起回顧了中華文化燦爛的歷程,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在我們眼前冉冉展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但是中華文化也經歷了衰微的過程,歷史賦予了我們新的使命,每一位炎黃子孫要重塑她的輝煌。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於她的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我們每一位同學既要努力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點,同時也要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為世界文化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添磚加瓦。
在政治課堂上,同學們學習、體味進而領悟到,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大家共處「地球村」,任何個人、民族和國家既要尊重自我,又要尊重他人;既要學會分享,學會共處,又要學會學習,學會擔當。
二、校本課程:教師整合資源,精選主題,激發情感,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樹立國際理念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也是政治教師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要開發能夠讓學生「動起來」的課程,讓校本課程成為學生參加與體驗的課程。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本著以人為本,提升學生素質的原則,我們學校開設了《國際時事縱橫》《哲學與智慧》等課程,其中《國際時事縱橫》是由我來執教的。我想通過我的課程實踐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在校本課程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一)校本教材編寫:明確國際理解教育目標,精選主題與內容
中國的國際理解教育建立在國際的國際理解教育基礎之上,以各國普遍關注的「人權、和平和民主」為主旨,以促進國際理解為目標,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和措施,培養具有世界品格與道德情操的全球公民。在教材內容的設計與編寫上,教師精選國際知識、熱點問題,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的價值觀念問題。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整合多方面資源,結合中學生現階段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等對背景材料進行細致的篩選和分析,以期學生能初步接受並理解教學內容進而提出自己的思想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國際視野。
(二)校本課程教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重在學生參與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有效地調動課堂,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我們通常運用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等,針對不同的專題,教師斟酌使用以期達到最優目標。
講授《小悅悅事件》這個專題時,我摘了很多網友的跟帖,有些帖子情真意切,很是感人。這時,我就找了幾位朗誦比較好的同學來讀這些帖子。讀的同學聲情並茂,聽的同學眼淚汪汪。課堂上呈現出一派感傷但卻溫暖的氛圍。我藉此情境,順勢問大家:如果你是經過小悅悅的路人,你會漠視不管嗎?你會怎麼做?同學們紛紛表達個人意見。
當時的課堂情景我至今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不僅是因為事例本身敲徹人的心靈,更是因為孩子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人性的光芒令我感動。愛自己,愛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這不就是國際理解教育所包含的人文情懷嗎!
形式都是為內容和目標來服務的。在實施校本課程過程中,我始終堅守教學目標,不嘩眾取寵,踏踏實實,「潤物細無聲」,我相信學生每一天都在進步。
三、社會實踐:社團活動風生水起,社團學子嶄露頭角,我們與世界息息相關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經說過:「道德必須求其能夠見諸踐履,意識必須求其能夠化為行動」。培育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成為國際公民,需要具備和提高適應國際交往和競爭需要的能力和素質,如跨文化溝通與理解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參加積極向上的社團文化活動特別是國際性的團體活動能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組織、協調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心理素質。
同學們參加社團活動的興致很高,也從中受益匪淺。這樣的社團活動在我們學校有很多。例如,模擬聯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簡稱MUN,是一項影響非常大的社團活動。到目前為止,淄博實驗中學模聯社已多次應邀參加大型的模擬聯合國大會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稷下學宮舉辦「歐盟獲諾貝爾和平獎惹爭議」座談會,大家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激烈爭辯,從中增強了對國際局勢的理解;國學社舉行的國學大講堂――「華夏漢服」,同學們了解了中華民族風雨幾千年的歷程,增長了知識,培養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國際理解教育因其包含了21世紀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如和平、共存、環境等,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熱點,當然具體到每一個國家又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際理解教育的開展與實施,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潤物無聲,雖不立竿見影,但當我們轉身回望卻會有意料不到的收獲。我們的學生不可能都成為「大人物」,但卻因為他們懂得尊重,懂得共享,懂得理解,懂得寬容而成為一個個溫暖的人,而這難道不是我們為師者所期望看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