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樁
1. 古文中倒裝句的類型有哪些
1、主謂倒裝
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2、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4、介賓結構後置
(也叫狀語後置)
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1)文言文倒樁擴展閱讀
現代漢語中常見的倒裝句有:主語和謂語倒置,定語、狀語和中心語倒置。倒裝句主要是為了能夠強調某一事物。
1、主謂
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正常的、一般的語序。有時也會顛倒過來,謂語前置,這是最常見的變式句,這種現象常見於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謂語和主語之間一般有停頓,書面上用逗號隔開。構成:「謂——主」格。
2、定語狀語後置
定語、狀語在中心語前,這是正常的、一般的語序。有時也會放到中心語之後。後置的定語、狀語限於一些「的」字短語、形容詞、副詞和介詞短語。構成:「中心語——定/狀語」格。
2.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比較多,有定中倒裝句、動賓倒裝句、介詞短語倒裝句、主謂倒裝句等。
(一) 定中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中心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如: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的"一片"是定語,處在中心詞"孤帆"的後面,(2)的"好事者"是定語,修飾的是中心詞"少年"。 "少年"前頭還有定語"村中"。(3)的"還者" 是修飾中心詞"戰士"的。(4)的"師"是中心詞,前面定語?quot;彼童子",後面定語是"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師"的前後都有定語。
(二) 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賓語提前
這樣的句子必須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條件,賓語就可以提到動詞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
(2)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詞是"不、莫、未"。(1)是"古人沒有欺騙我";動詞是"欺",賓語是"余"。(2)是"這個世界真渾濁,不能理解我";"知"是動詞,"余"是賓語。(3)是"當時的人並不認可他"; 動詞是"許" ,賓語是"之"。(4)是"但是這樣還不能做王,沒有這樣的事";動詞是"有",賓語是"之"。
2、 疑問句賓語提前
這種倒裝句式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是個疑問句,而且是疑問代詞做賓語。有了這個先決條件,疑問代詞賓語就得提到動詞前面去。
(1)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2)沛公安在?(《鴻門宴》)
(3)客何為者?(《鴻門宴》)
(4)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5)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疑問代詞都是"何",這個"何"就提到了動詞前面。(1)是"操何"(帶來了什麼),(2)是"在安"(在哪兒),(3)是"為何"(做什麼),(4)是"有何"(有什麼),(5)是"至何"(到哪兒)。
3、 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
這種句式,也必須是疑問句,
(1)宋何罪之有?(《公輸》)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銘》)
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動詞"有"在賓語後面,賓語在前面,動詞和賓語之間有"之"。"何"是定語。(1)是"宋國有什麼罪?"(2)是"有什麼功勞?"(3)是"有什麼簡陋呢?"
動賓倒裝句主要有否定句賓語提前、疑問句賓語提前、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這么三種情況。還有一些別的情況。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自佐"是"輔佐自己"。"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浪淘沙》)""多情應笑我"是"應笑我多情",賓語"多情"也提到了賓語的前面。
此外,還有其他的辦法組成倒裝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傳》?quot;這里不是用"之"幫忙,而是用"一"幫助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去。
(三) 介詞短語倒裝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有兩種情況。
1、介詞短語後置句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葯》)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1)是"故臨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時月限",(4)是"鄭商人弦高將於周市"( 鄭商人弦高將在周這個地方做買賣)。
2 、介詞賓語前置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還包括介詞短語本身倒裝。在一般情況下,介詞總是在前面,介詞賓語總是在後面。可是有時候,介詞在後,介詞賓語在前,跟動賓倒裝句的情況很相似。這就是介詞賓語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2)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
(3) 問:"何以戰?"(《曹劌》)
3. 文言文句式的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3.介賓短語後置 (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賓短語。
標志詞:於、以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4. 古文中的倒裝句是什麼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之類的
賓語前置:句讀(doù)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5. 初中文言文中倒裝句的類型
文言文倒裝句主要有四種:(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4)介賓結構後置。今天,查字典語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文言倒裝句類型,一起來看看吧!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下文是對四種倒裝句的詳細解說。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b謂賓倒裝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雲:「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孔子雲:「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一、「中心詞+後置定語+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三、數量詞做定語後置例: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4)介賓結構後置
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都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例:何有於我哉?全句為「於我有何哉」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譯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例:屠懼,投以骨。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為壇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尉首」後置,可譯為「用將尉的頭來祭祀」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6. 文言文倒裝句 用法及例句
一、主謂倒裝
主謂倒裝句有三種情況:語氣強烈的疑問句;語氣強烈的感嘆句;舊詩詞為了韻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堯之為君也! (堯之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華。 (其華灼灼)
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賓語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國! (我少年中國,美哉!)
以上例子分別體現了謂語前的三種情況:①⑦疑問句; ②③④⑧感嘆句;⑤⑥舊詩詞合韻律。
二、定語後置
定語後置有下面四種情況:
1.中心語+定語+者
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求可使報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子孫三夫)
④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賓客)
⑤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燒溺死者人馬甚眾)
⑥亦雁盪具體而微者。 (亦具體而微者雁盪)
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簫者客)
⑧人馬凍死者相望。 (凍死者人馬相望)
⑨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 (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語+之+定語 ,「之」是定語後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蚓無利爪牙,強筋骨)
②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大四海,有幾人歟?)
④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帶陸離長鋏,冠崔嵬切雲——佩著長長的寶劍,戴著高高的切雲帽)
3.中心語+之(而)+定語+者,「之」是定語後置的標志 。
①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鏗然有聲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窮民而無告者)
③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千里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群臣吏民,受上賞)
⑤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附操者荊州之民)
⑥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
⑦國之孺子之游者。 (國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數量詞作定語時,數量詞大多數放在中心詞的後面。例如 :
①吏二縛一人詣王。 (二吏二縛一人詣王)
②嘗貽余核舟一。 (嘗貽餘一核舟)
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遂率荷擔者三夫子孫)
④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白璧 一雙玉斗)
⑤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比至陳,六七百乘車,千餘騎,數萬卒)
⑥一食或盡粟一石。 (一食或盡一石粟)
三、賓語前置(重點)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特定條件下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賓語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莫肯顧我)
③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我無詐爾,爾無虞我)
④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時人莫許之)
⑤先生……肩舉驢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①大王來何操? (大王來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與誰歸)
④夫晉,何厭之有? (夫晉,有何厭)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⑥孔子雲:「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賓語前置標志)
3.用「之」「之為」或「是」將賓語前置,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上「唯(惟)」,構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日居月諸,冒下土——日月曾經照臨,陽光離去後露出了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憂群臣)
③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唯求敵)
④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余唯視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憂。 (唯其疾之憂唯其疾之憂)
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為聽。 (惟聽弈秋)
⑧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惟輔德)
⑨唯利是圖。 (唯圖利)
⑩唯吾馬首是瞻。 (唯瞻吾馬首)
⑾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唯急進修——只急迫地進德修業)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為底。 (以全石為底)
③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長安君以何自托於趙)
④夜以繼日。 (以夜繼日)
⑤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長安君以何自托於趙)
四、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句中一般作狀語。介賓短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請奉命於孫將軍求救)
②貧者語於富者曰…… (貧者於富者語曰)
③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於長勺戰)
④以勇氣聞於諸侯。 (以勇氣於諸侯聞)
⑤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此所謂於朝廷戰勝)
⑥故燕王欲結於君。 (故燕王欲於君結)
⑦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臣頭今與璧俱於柱碎矣)
⑧設九賓於廷 (於廷設九賓)
⑨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趙豈敢留璧而於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青於藍取之,而於藍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余。( 不於時拘,於余學。)
⑿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 (魏惠王兵數於齊秦破,國內空。)
⒀且立石於其墓之門 (且於其墓之門立石)
⒁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至於負者於途歌,行者於樹休。)
第二種:用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也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在今譯時,一般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①形似酒樽,飾以山龜鳥獸之形。 (以山龜鳥獸之形飾)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何不試之以足。 (何不以足試之)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
⑤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當世之事。 (以當世之事咨臣)
⑨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雖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種:用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乎」通「於」。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乎」字結構或作狀語,或作補語。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聞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後世。 (乎後世名垂)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君子博學而日乎己參省)
7.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的分類及例句
文言文倒裝句主要來有四源種:(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風。(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何陋之有;古之人不余欺也(3)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唯利是圖
(4)介賓結構後置。何以知之;掭以尖草
8. 怎麼判斷文言文中什麼是倒裝句是什麼到裝
古漢語的倒裝句有下面幾種情況:
1、主謂倒裝
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2、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例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掉一石小米。)
3、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
例如: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4、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副詞、形容詞、動詞片語、介賓片語等用在謂語後面(如果謂語後面有賓語,則用在賓語後面)。是單音節詞的,前面無語音停頓,書面上不用逗號隔開;是多音節詞或片語的,前面有語音停頓,書面上用逗號隔開。意義上對謂語起修飾限製作用,就是狀語後置。
(8)文言文倒樁擴展閱讀:
文言文中其他幾種特殊句式:
1、判斷句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
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很少把它當作判斷詞用。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藉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2、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
3、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
9.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介賓短語,什麼是賓語,什麼是定語
如:我坐在床上看著漫畫書.
這里,我 是主語
坐在床上 是狀語
在床上 是介賓短語
看著 是謂語
漫畫 是定語
書 是賓語
介賓短語後置,是將本應放在前面的介賓短語放在了後面,如:囤兵三萬於關外.
正確的語序應該是:在關處囤兵三萬,這里將其後置.
賓語前置的幾種類型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碩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3、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4、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忌不自信」中「自信」應理解為「信自」。
定語後置,定語應該在中心語(被修飾詞)之前,後置原因和賓語前置差不多.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正確的語序應該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730853.html?fr=qr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