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鄭鎰文言文

鄭鎰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12:38:00

文言文《泰山之力》原文及譯文

語出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二·語資》
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脯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
譯文:
唐明皇要封禪泰山,命張說為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規矩,封禪以後,自三公以下都能遷升一級.只有鄭鎰靠了張說的關系,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同時賜給紅色官服.在分發祭品的程序上,唐明皇看到鄭鎰一下子升了幾級,感到很奇怪,就詢問原因,鄭鎰一時無話可答.這時黃幡綽又來調侃,他說:「這是因為靠了泰山之力」.
「泰山」一語雙關,既指封禪一事,又指岳父,因為中國向來有稱岳父為「泰山」的.

② 「王潮光州固始人」文言文解釋是什麼

譯文:
王潮字信臣,是光州固始人。五代祖王曄,任固始令,百姓愛戴他的仁惠,挽留他,於是定居在這里。他家世代以富有著稱。

僖宗入蜀,盜賊在江、淮之地起事,壽春的逃亡人王緒、劉行全糾集群盜占據了壽州。

不久,部眾達到一萬多人,自稱將軍。又攻佔了光州,脅迫豪傑加入軍中,王潮從縣史而被任用為軍正,掌管糧儲,軍中推重他的誠信。王緒獻出二州的戶籍歸附了秦宗權。有一次,沒有如期送交賦稅,受到秦宗權的嚴厲斥責,王緒恐懼,與劉行全率領部眾南逃,劫掠得潯陽、贛水,攻佔了汀州,自稱刺史,又侵入漳州,但都不能據有。起初由於糧少,因此兼程行軍,傳令軍中說:「攜帶老幼者斬。」王潮與弟弟王審邽、王審知侍奉著母親一同行軍,王緒嚴厲責備王潮說:「我聽說軍隊行動要有法度,沒有無法之軍。」他回答道:「人人都有母親,從來沒有聽說有人沒有母親。」王緒發怒,要斬殺他的母親,三個兒子一同爭辯道:「奉事母親猶如奉事將軍,殺了人的母親怎能再使用她的兒子?」王緒寬恕了他們。這時母親去世,他們不敢哭,乘夜間把靈柩停放在路旁。

當時有望氣的人說軍中將很快有人要大為顯貴,王緒暗中觀察魁梧雄才,然後找借口全都殺掉,眾人感到恐懼。軍隊進抵南安,王潮對劉行全說:「你相貌英俊,才能出眾,我不知你將死於何地。」而劉行全做惡夢突然驚醒,自己也感到不安,與親信幾十人埋伏在樹叢中,阻截並拘捕了王緒然後示眾。眾人呼喊萬歲,推舉劉行全為將軍,他推辭說:「我不如王潮,請立他為主。」王潮苦苦辭讓不成,便在平地插劍禱告說:「跪拜此劍而劍動三下的人,我們就擁立他為主。」到王審知時,劍從地上躍起,眾人以為神,都對他下拜。王審知讓給王潮,自己為副。王緒嘆息說:「我不能殺掉這人,這不是天意嗎!」王潮傳令軍中說:「天子遭難,現要從交、廣出兵,進入巴、蜀,以便輔助王室。」於是打算全軍出征,時逢泉州刺史廖彥若貪婪殘暴,州人聽說王潮治軍紀律嚴明,因此獻上牛酒奉迎王潮。王潮於是圍城,一年多後攻克,殺死了廖彥若,然後據有了該地。

起初,黃巢的部將竊據了福州,官軍不能攻下,建人陳岩率眾攻克,又驅逐了觀察使鄭鎰,自行統領州務,朝廷隨即下詔授任他為刺史。過了一段時間,陳岩去世,他的女婿范暉擁兵自稱留後。陳岩的舊將大多投歸王潮,告訴他范暉可以攻取,王潮便派堂弟王彥復統兵,王審知督軍,進攻福州。王審知騎白馬在陣上巡察,敵軍望風披靡,稱他作白馬將軍。范暉固守了一年多王審知也沒能攻下。王潮下令說:「兵盡增兵,將盡添將,兵將都盡,我就親自上陣。」於是王彥復發動猛攻,范暉逃入海中,被追上斬殺。建、汀二州都獻出戶籍聽從命令,王潮於是完全佔有了五州之地。

昭宗拜授王潮代理福建等州團練使,不久升任觀察使。王潮於是建立了四門義學,招還逃亡百姓,規定賦稅,派官員鼓勵農耕,百姓人人安居樂業。乾寧年間,朝廷將福州升為威武軍,隨即拜授王潮為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去世,追贈司空。

③ 文言文貓說中面對賓客的眾說紛紜東里丈人為何要譏笑他們求解

中國古代親屬稱謂家譜總覽
古代將凡血緣相近的同姓本族和異性外族都稱作親屬。具體稱謂如下: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孫 孫之子。 玄孫 曾孫之子。 來孫 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古今親屬稱謂雜談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 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 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 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 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 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 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 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 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 妻死後又另娶的。 家裡 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 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 男女互稱。 右客 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 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 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 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連襟」趣話 在我國民間,通稱姐妹們的丈夫為「連襟」,「連襟」的來歷與我國著名的詩人杜甫、洪邁有關。 較早在筆下出現這個詞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當地一位姓李的老頭子,敘論起來,兩家還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兩人很合得來,三天兩頭書信往來或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出峽東下湖湘,寫了首《送李十五丈別》的詩,回憶敘述結交經過,有一句是「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這只是形容彼此關系密切,它還沒有後來的那種關系。 北宋末年,洪邁有個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節度使,寫薦書推薦去京城供職,洪邁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邁替寫了一份謝啟,裡面便有「襟袂相連」一句。可見宋朝時,「連襟」這個稱謂就已通行,並具有與現在相同的內容了。 岳父、岳母稱呼的由來 古代帝王常臨名山絕頂,設壇祭天地山川,晉封公侯百官,史稱「封禪」。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禪」泰山,中書令張項做「封禪使」。張把女婿鄭鎰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後來玄宗問起鄭鎰的升遷事,鄭鎰支支吾吾,無言以對。在旁邊的黃幡綽譏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張項徇私,很不高興,不久把鄭鎰降回原九品。後來,人們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稱「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嶽之首,又稱為「岳父」,同時,又把妻母稱為「岳母」。 「東床」的緣來 東床指女婿。東晉時郗鑒讓門人到王導家去物色女婿。門人回來說:「王家少年都不錯,但聽得消息時,一個個都裝出矜持的樣子,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東床,只顧吃東西,好像沒聽到我們說話一樣。」郗鑒一聽忙說:「這個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後,人們就稱女婿為「東床」。

④ 關於古文的問題

【原文】
徐敬業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相不善,將赤吾族。」嘗因獵內,命容敬業入林趁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
徐敬業十多歲時,就喜歡騎馬射箭。徐績(即李績,唐太宗李世民的創業功臣,李為賜姓)曾多次感嘆的說:「這孩子的面相不好,恐怕日後會禍及家門。」於是徐績曾經趁著打獵,命徐敬業深入樹林驅趕野獸,順著風勢縱火,想就此燒死徐敬業。徐敬業見火勢蔓延,知道很難安全逃出大火,於是馬上殺了身邊的那匹馬,自己躲在馬的肚子里,等大火燒盡熄滅後,再一身血污逃出來。
徐績見徐敬業居然能平安回來,雖然十分驚訝,但也不得不佩服兒子的機智。

⑤ 求新編高中文言文助讀162開始的譯文

162.多多益善
劉邦曾經在閑暇時與韓信討論各位將領才能的大小。個自有高有低。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統帥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你只不過能統帥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你能統帥多少呢?」韓信回答道:「我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劉邦笑道:「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為什麼被我所控制?」韓信說:
「陛下不能統帥士兵,於帶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所能達到的。」

163.歧路亡羊
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么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楊子說:「怎麼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164.指鹿為馬
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趁機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165.奇貨可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子楚後很同情他,說:
「子楚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於是他就前去拜訪子楚,對他游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著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啊,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說:
「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
現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間,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諸侯國當人質,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它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啦。「子楚說:「是這樣,但該怎麼辦呢?」呂不韋說:「你很貧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麼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游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子楚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166.望洋興嘆
秋汛的季節到了,無數條溪水匯於大河,河水猛漲,淹沒了兩岸的高地和水中的沙洲,河面寬得看不清對岸的牛馬。這樣一來,河伯就洋洋自得起來了,以為世界上所有壯麗的景色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他順著河水向東行,一直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一片遼闊的大海,看不見水的邊際。於是乎,河伯才改變了他的驕傲的面容,仰望著海洋,向海神感慨地說:「俗話說:『有的人只年到萬分之一的道理,就以為誰也比不上自己』,這說的正是我自己呀!我曾聽說有人嫌孔子的學問不少了,瞧不起伯夷大義,起初我不相信,今天我親眼看到您的浩瀚無邊,才知道自己往日的見聞實在太淺陋啊。如果我不到你這里來看一看,那就危險了,那樣,我將會永遠受到深明大道的人恥笑!」

167.庸人自擾
陸象先……處理政事崇尚仁德寬恕。司馬韋抱貞勸(他)說:「你應當嚴刑拷打懲罰用(這)來顯示威嚴,不這樣的話,百姓就會輕忽並且什麼都不怕了。」陸象先回答說:「處理政事就在於治理好他們罷了,(難道)一定要用嚴刑峻法來樹立威嚴嗎?」陸象先最終沒有聽取(韋抱貞的意見),但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陸象先屢次升遷做到了蒲州刺史兼任河東按察史。小吏犯了錯誤,陸象先訓誡他就讓他回去了。大吏告訴陸象先,和陸象先爭辯,(大吏)認為(小吏)應該受杖打。陸象先說:「人情大概是差不多的,(你)認為他不明白我的話嗎?一定要責罰的話,應當從你開始。」大吏慚愧地退了下去。陸象先曾經說:「天下本來沒有什麼事端,(只是)庸人擾亂它,製造麻煩罷了。只要源頭澄清,何愁不簡明呢?」所以陸象先所到之處的老百姓和官吏都想念他。

168.一字千金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169.入木三分
晉朝的王羲之,字逸少,是個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時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他父親的枕頭里看到一本前朝的《筆說》,偷了過來研讀。沒過一個月的工夫,書法就大有長進。衛夫人看到他的進步,對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是看過關於用筆(即書法)的書了。最近看他寫的字,有一種老練的味道。」晉朝的皇帝在位時王羲之在北郊祭祀,更換寫祝詞的木板,工匠(命人)削字,筆跡進入木頭有很深(三分之深)。三十三歲時,寫《蘭亭序》。三十七歲時,寫《黃庭經》。

170.強弩之末
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討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建議(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行軍千里作戰(去作千里的戰爭),軍隊(士兵)不會得到好處。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如同群鳥飛翔般遷移,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這當作擴大國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這當作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真心歸附漢人。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憑借養精蓄力利用漢軍的疲勞而取勝(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猛烈的風(從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參加議論的群臣(群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171.嘔心瀝血
李長吉長得纖瘦,雙眉相連,長手指,能苦吟詩,能快速書寫。常常帶著一個小書童,騎著弱驢,背著又古又破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寫下來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來,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說:「這個孩子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啊!」

172.孤注一擲
寇準自從澶淵那場戰役立下大功後頗為驕傲,即使皇帝也因為這對待寇準很優厚。王欽若深深嫉妒他。一天上朝,寇準先退下,皇帝目送他走。王欽若於是進言:「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有社稷功勞嗎?」皇帝說:「是。」王欽若說:「澶淵那場戰役,陛下不以它為恥辱,而認為寇準有社稷功勞,為什麼呢?」皇帝驚訝地說:「什麼原因?」王欽若說:「城下的盟約,《春秋》認為是恥辱。澶淵的舉動,也是城下的盟約。以萬匹馬而換得城下之盟,還有什麼比它更羞恥的!」皇帝聽後感到不高興,臉色也變了。王欽若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博的人輸錢快要完了,就傾其所有賭最後一把,叫作孤注一擲。陛下是寇準的孤注一擲的賭物,那也很危險啊。」從此皇帝冷落寇準。第二年,皇帝罷免寇準宰相官職,降為刑部尚書,陝州知府,於是起用王旦為宰相。

173.樂不思蜀
司馬昭同劉禪一起歡宴,司馬昭喊來樂工舞女,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忘國感到悲傷,只有劉禪一人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對賈充說:「沒有感情的人,竟然可以達到這樣子啊!即使諸葛亮在世,不能夠長時間完全輔佐他,更何況姜維呢?」賈充說:「不是這樣的話,殿下有什麼緣由吞並蜀國呢?」又另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里好,這里歡樂,我不思念蜀國。」

174.喪家狗
孔子到鄭國去,路上和學生們走散了。(於是)孔子獨自站在郭東門。有個鄭國人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口站著的那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後頸像皋陶,他的肩膀與子產類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勞得像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子貢將實際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說:「講我的外形像誰,是小事。然而說我類似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確實是這樣啊!確實是這樣啊!」

175.逐客令
秦王任命李斯做客卿。正好遇到有個韓國人鄭國來秦國做間諜,以開鑿河渠灌溉田地為名義,不久被發現了。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諸侯各國來投奔秦國的人,大都不過是為他們的國君到秦國游說離間罷了。懇請大王把諸侯各國的賓客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列入被驅逐的名單之中,李斯於是上書勸諫秦王:……秦王就廢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復了李斯的職務。終於採用了他的計謀,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經過二十多年,秦國終於吞並了天下,推尊秦王政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

176.東道主
晉侯、秦伯帶兵包圍鄭國,……燭之武進見秦伯,說:「秦、晉包圍了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你有益,哪敢來麻煩你?可是跨越晉國而把遙遠的鄭國作為貴國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為什麼用滅掉鄭國的做法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鄰國的雄厚,也就是您的削弱。如果放過鄭國把它當作您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往經過,供應所缺少的一切,這對您沒有害處。……」秦伯很高興,同鄭國締結了盟約。

177
江東父老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說完,自刎而死。

178.人鑒
唐太宗感嘆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使我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鏡子,可以了解興盛、衰敗;如今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與失。我曾經保持這三面鏡子,謹防自己的過失。如今魏徵逝世,我的一面鏡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了一份手稿,才寫半面,稿子中能認清的部分說:『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平安,任用壞人國家就衰敗。公卿之中,在感情上有喜愛有憎惡。對於憎惡的人,只看到他的缺點;對於喜愛的人,又只看到他的長處。在喜愛和憎惡之間,是應當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愛一個人而能了解他的缺點;憎惡一個人,而能了解他的長處;撤免邪惡的人而不猶豫,任用賢能的人而不猜疑,那麼國家就可以興盛了。』稿子的內容大致是這樣。我仔細地想了想,在這方面我恐怕免不了有過失。公卿和侍臣們可心把魏徵的話寫在笏板上,知我有這種情況,一定要向我進諫。」

179.子路問津
長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過,讓子路詢問渡口。長沮說:「駕車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是魯國孔丘嗎?「是。「他天生就應該知道渡口在那裡。」子路再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我是仲由。「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是。「壞人壞事象洪水一樣泛濫,誰和你們去改變?你與其跟隨避人的人,哪裡比得上跟隨我們這些避世的人呢?」他邊說邊不停地播種。子路回來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說:「人不能和鳥獸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誰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著提倡改革了。」

180.泰山
唐明皇要封禪泰山,命張說為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規矩,封禪以後,自三公以下都能遷升一級。只有鄭鎰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賜緋服。唐明皇看到鄭鎰一下子升了幾級,感到很奇怪,就詢問原因,鄭鎰一時無話可答。這時黃幡綽又來調侃,他說:「這是因為靠了泰山之力」。

181.苛政猛於虎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

182.蘇秦刺股
蘇秦……向秦王上書有十次,但他的主張終未被採納,最後黑貂皮袍破了,帶的錢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離秦歸家。他綁裹腿,穿草鞋,背書擔囊,形容憔悴,臉色黑黃,面帶羞愧。回到家裡,妻子見到他,依然織布不睬。嫂子不為他做飯。父母也不與他說話。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

183.只許州官放火
田登為郡守,為人專制蠻橫,誰要是觸犯了他這個忌諱,觸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全州城裡的人都稱「燈」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官員在州城裡貼出告示,說
「本州照例放火三日」。當地的老百姓,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原於此。

⑥ 求《新唐書王潮》的文言文翻譯。

原文:

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曄為固始令,民愛其仁,留之,因家焉。世以貲顯。

僖宗入蜀,盜興江、淮,壽春亡命王緒、劉行全合群盜據壽州。未幾眾萬余自稱將軍復取光州劫豪桀置軍中潮自縣史署軍正主稟庾士推其信緒提二州籍附秦宗權。它日,賦不如期,宗權切責,緒懼,與行全拔眾南走,略潯陽、贛水,取汀州,自稱刺史,入漳州,皆不能有也。初以糧少,故兼道馳,約軍中曰:「以老孺從者斬。」潮與弟審邽、審知奉母以行,緒切責潮曰:「吾聞軍行有法,無不法之軍。」對曰:「人皆有母,不聞有無母之人。」

緒怒,欲斬其母,三子同辭曰:「事母猶事將軍也,殺其母焉用其子?」緒赦之。會母死,不敢哭,夜殯.道左。

時望.氣.者言軍中當有暴興者,緒潛視魁梧雄才,皆以事誅之,眾懼。次南安,潮語行全曰:「子美須.眉.,才絕眾,吾不知子死所。」而行全怪寤,亦不自安,與左右數十人伏叢翳,狙縛緒以徇。眾呼萬歲,推行全為將軍,辭曰:「我不及潮,請以為主。」潮苦讓不克,乃除地剚劍祝曰:「拜而劍三動者,我以為主。」至審知,劍躍於地,眾以為神,皆拜之。審知讓潮,為副。緒嘆曰:「我不能殺是子,非天乎!」潮令於軍曰:「天子蒙難,今當出交、廣,入巴、蜀,以干王室。」於是悉師將行,會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聞潮治軍有法,故州人奉牛酒迎潮。乃圍城,歲余克之,殺彥若,遂有其地。

初,黃巢將竊有福州,王師不能下,建人陳岩率眾拔之。又逐觀察使鄭鎰,自領州,詔即授刺史。久之,岩卒,其婿范暉擁兵自稱留後。岩舊將多歸潮,言暉可取,潮乃遣從弟彥復將兵,審知監之,攻福州。審知乘白馬履行陣,望者披靡,號「白馬將軍」。暉守彌年不下,潮令曰:「兵盡益兵,將盡益將,兵將盡,則吾至矣。」於是彥復急攻,暉亡入海,追斬之。建、汀二州皆舉籍聽命,潮乃盡有五州地。

昭宗假潮福建等州團練使,俄遷觀察使。乃作四門義.學.,還流亡,定賦使用,遣吏勸農,人皆安之。乾寧中,寵福州為威武軍,即拜潮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卒,贈司空。

譯文:

王潮字信臣,是光州固始人。五代祖王曄,任固始令,百姓愛戴他的仁惠,挽留他,於是定居在這里。他家世代以富有著稱。

僖宗入蜀,盜賊在江、淮之地起事,壽春的逃亡人王緒、劉行全糾集群盜占據了壽州。
不久,部眾達到一萬多人,自稱將軍。又攻佔了光州,脅迫豪傑加入軍中,王潮從縣史而被任用為軍正,掌管糧儲,軍中推重他的誠信。王緒獻出二州的戶籍歸附了秦宗權。有一次,沒有如期送交賦稅,受到秦宗權的嚴厲斥責,王緒恐懼,與劉行全率領部眾南逃,劫掠得潯陽、贛水,攻佔了汀州,自稱刺史,又侵入漳州,但都不能據有。

起初由於糧少,因此兼程行軍,傳令軍中說:「攜帶老幼者斬。」王潮與弟弟王審邽、王審知侍奉著母親一同行軍,王緒嚴厲責備王潮說:「我聽說軍隊行動要有法度,沒有無法之軍。」他回答道:「人人都有母親,從來沒有聽說有人沒有母親。」王緒發怒,要斬殺他的母親,三個兒子一同爭辯道:「奉事母親猶如奉事將軍,殺了人的母親怎能再使用她的兒子?」王緒寬恕了他們。這時母親去世,他們不敢哭,乘夜間把靈柩停放在路旁。

當時有望氣的人說軍中將很快有人要大為顯貴,王緒暗中觀察魁梧雄才,然後找借口全都殺掉,眾人感到恐懼。軍隊進抵南安,王潮對劉行全說:「你相貌英俊,才能出眾,我不知你將死於何地。」

而劉行全做惡夢突然驚醒,自己也感到不安,與親信幾十人埋伏在樹叢中,阻截並拘捕了王緒然後示眾。眾人呼喊萬歲,推舉劉行全為將軍,他推辭說:「我不如王潮,請立他為主。」王潮苦苦辭讓不成,便在平地插劍禱告說:「跪拜此劍而劍動三下的人,我們就擁立他為主。」到王審知時,劍從地上躍起,眾人以為神,都對他下拜。王審知讓給王潮,自己為副。

王緒嘆息說:「我不能殺掉這人,這不是天意嗎!」王潮傳令軍中說:「天子遭難,現要從交、廣出兵,進入巴、蜀,以便輔助王室。」於是打算全軍出征,時逢泉州刺史廖彥若貪婪殘暴,州人聽說王潮治軍紀律嚴明,因此獻上牛酒奉迎王潮。王潮於是圍城,一年多後攻克,殺死了廖彥若,然後據有了該地。

起初,黃巢的部將竊據了福州,官軍不能攻下,建人陳岩率眾攻克,又驅逐了觀察使鄭鎰,自行統領州務,朝廷隨即下詔授任他為刺史。過了一段時間,陳岩去世,他的女婿范暉擁兵自稱留後。陳岩的舊將大多投歸王潮,告訴他范暉可以攻取,王潮便派堂弟王彥復統兵,王審知督軍,進攻福州。王審知騎白馬在陣上巡察,敵軍望風披靡,稱他作白馬將軍。范暉固守了一年多王審知也沒能攻下。

王潮下令說:「兵盡增兵,將盡添將,兵將都盡,我就親自上陣。」於是王彥復發動猛攻,范暉逃入海中,被追上斬殺。建、汀二州都獻出戶籍聽從命令,王潮於是完全佔有了五州之地。

昭宗拜授王潮代理福建等州團練使,不久升任觀察使。王潮於是建立了四門義學,招還逃亡百姓,規定賦稅,派官員鼓勵農耕,百姓人人安居樂業。乾寧年間,朝廷將福州升為威武軍,隨即拜授王潮為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去世,追贈司空。

⑦ 閑文言文翻譯

閑文言文翻譯:
古同「嫻」,熟習,通曉,文雅。《戰國策·燕策二》:「閑於兵甲,習於戰攻。」閑即「嫻」義。--《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⑧ 想飛,卻無目標翻譯成文言文怎麼說

一萬字只能貼到185篇,如果還要後面的話,再發問題或再和我聯系150曹瑋誘敵曹瑋駐守邊鎮防禦外寇,有一次和敵人交戰,剛剛取得初步勝利,探子回報說敵人已經走遠,於是曹瑋就命令部下驅趕牛羊輜重等戰利品班師,為此整個隊伍秩序大亂,不成陣營。看到這個情形,有部屬深感憂慮,對曹瑋說:「戰場上牛羊能派上什麼用場呢,不如放棄這些東西,趕緊整飭部隊紀律回營去吧。」曹瑋不予理睬。西蕃族士兵本來已經撤退到幾十里外,聽說曹瑋因為貪圖戰利品而導致師容不整,連忙回師進行偷襲。曹瑋的部隊行軍緩慢,沿途見到一處有利的地形,乾脆停下來准備回頭反擊西蕃進攻。西蕃兵快到的時候,曹瑋竟然大違常理地派人迎上去告訴他們說:「你們行軍這么長的時間,一定人困馬疲,我不想乘人之危,你們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可以稍候片刻再與你們決一死戰。」西蕃士兵正為疲睏憂慮,聽此一說,無不面露喜色,主將令隊伍排好陣形,就地休整。過了好一會兒,曹瑋才派人通告:「如果你們休息好了,就放馬過來吧。」於是,對陣雙方都鳴金擊鼓開始了殺伐,一個回合下來,把西蕃兵打得落花流水,曹瑋這時才命令手下將士放棄牛羊戰利品回師,他沉著地對手下人解釋道:「我知道西蕃兵疲憊不堪,於是故意裝出貪圖小利的樣子引誘他們。等他們果然上當又追回來時,差不多又要行軍近百里路。這個時候,如果讓他們鼓足餘勇即刻交戰,勝負之數猶未可知;可是他們是剛剛經過長途跋涉的人,這時候如果稍稍休息一下,就會下肢麻痹,無法站穩,人的精氣神也會比較低迷,我就是用這個法取勝的。」151.李廣智退匈奴軍匈奴大舉進入上郡,天子派了一名太監跟從李廣,練習軍事,抗擊匈奴。太監帶領十個左右騎兵,縱馬馳騁,看見三個匈奴,就和他們對戰;三個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太監,快要殺光他的那些騎兵。太監逃跑到了李廣那(說了這件事),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軍中的神射手。」李廣就帶領一百多名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人。三個人因沒了馬只有徒步前行。走了十里多,李廣命令他的騎兵拉開左右兩邊的弓,李廣自己射擊他們三個人:殺了其中的兩個,一個活了下來-果然是匈奴軍中的神射手。李廣把他捆綁上馬之後,看見匈奴有幾千騎兵,他們看到李廣,認為他是引誘騎兵,都非常驚訝恐慌,趕快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餘騎兵都很驚恐,想要騎馬逃回去。李廣說:「我離開大部隊十多里,現在像這樣百餘騎兵都逃走的話,匈奴一定會馬上追趕射盡我們。現在我們留下,匈奴一定認為我們是替大部隊引誘他們的,他們一定不敢襲擊們我。」李廣命令各位騎兵說:「向前進!」向前走到不到匈奴的軍隊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李廣)命令說「都下馬解開馬鞍。」他的騎兵說:「匈奴多而且靠得近,如果有緊急事情發生,怎麼?」李廣說:「他們匈奴以為我們會逃走,現在都解開馬鞍表示不逃走,用這個方法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了。」於是匈奴都不敢出擊。有騎白馬的將領出來巡視他的軍隊,李廣上馬和十多個騎兵奔跑射擊匈奴的騎白馬的將領,然後又返回到原來的軍隊中。解開馬鞍,命令士兵都放任馬躺在地上。這時適逢黃昏,匈奴軍隊始終以為他們的行為很奇怪,不敢出擊。到了半夜,匈奴兵又認為漢軍在附近肯定有埋伏的軍隊,想要趁晚上消滅他們,(因此)匈奴都領著軍隊撤退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152.賈詡論戰曹操連續攻打張綉,一天早上帶領軍隊撤退,張銹親自追趕曹軍。賈詡對張銹說:「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趕的話一定會被打敗的。」張銹不聽從(他的話),帶領士兵和曹操交戰,大敗回去。賈詡對張銹說:「現在趕快再去追,再去交戰一定可以勝利的。」張銹拒絕說:「你不用說了,到此為止。現在已經被打敗了,再追又有什麼用呢?」賈詡說:「士兵情況有變化,趕快前往一定會取得勝利。」張銹相信了他,就收拾閑散的士兵追趕,大戰後,果然勝利而歸。張銹問賈詡說:「我用精英的士兵和追趕他們撤退的軍隊,而你說一定會兵敗;我撤退後用打敗的士兵去交戰勝利的士兵,而你說一定會戰勝他們。正如你所說的,為什麼反過來的都靈驗呢?」賈詡說:「這個很容易知道。將軍雖然善於用兵,卻並非能和曹操匹敵。軍隊雖然剛剛撤退,曹操一定會行軍時走在最後面;追趕的士兵雖然是精英,將軍既然不敵,他們的士兵也很銳利,所以知道肯定是會失敗的。曹操攻打見軍沒有失算,力氣並未用盡就撤退了,一定是國內出現了問題;已經打敗的將軍,一定率領了輕快的軍隊迅速進攻,所以留下眾多將領行走在最前面,眾多的將領雖然英勇,也並不是將軍的對手,所以用打敗的士兵交戰一定會勝利。」張銹於是就很佩服賈詡。153.張良計封雍齒漢高祖劉邦已經封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日夜爭功不停,沒有得到封功。劉邦在洛陽南宮,從宮中的閣道看見眾多將領,到處互相坐在沙地中說話。劉邦說:「這怎麼說?」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是謀反呀!」劉邦說:「天下正當安定,怎麼會謀反呢?」張良說:「陛下從布衣起家,以此來得到天下。如今陛下為天子,所封功的都是蕭何與曹參所喜愛的,而誅殺的都是生平所結怨的。現在軍吏統計功勞,用天下的不足處處封功,這是害怕陛下不能盡心封功,害怕又被懷疑平生過失誅殺,所以即將相聚在一起謀反罷了!」劉邦也擔憂說:「那該怎麼呢?」張良說:「皇上生平所憎恨的,群臣都知道,誰最憎恨呢?」劉邦說:「雍齒和我有舊的怨仇,曾經幾次羞辱我,我想殺了他;因為他的功勞比較多的份上,所以不忍心。」張良說:「現在緊急的是先封雍齒的功來在眾多大臣中做個表率。眾多大臣看見雍齒封功,就人人情緒穩定了。」於是皇上就擺酒,封雍齒為食邑在什方的侯爵,急著催促丞相、御史按照功勞封功。眾臣結束擺酒,都歡喜地說:「雍齒尚且封為侯爵,我等這般人就沒有憂患了。」154.劉邦急中生智項羽率領楚軍與劉邦指揮的漢軍長期相持不下未能決出勝負,壯士苦於軍隊旅途,年老的弱小的疲於運輸軍糧。汗王、項羽擱著廣武山的深谷對話。項羽想要和漢王單獨挑戰。漢王意義斥責項羽。……項羽非常生氣,大怒,埋伏的弓劍手射中漢王。漢王胸口受傷,就按住腳趾說:「敵人射中了我的腳趾!」漢王在創傷躺著養傷。張良強行請漢王巡視並慰問軍隊,用來安撫士兵,不命令楚軍乘著機會追趕漢王。155.諸葛亮空城計諸葛亮駐扎在陽平,派魏延各將軍的士兵向東進軍,諸葛亮唯獨留了一萬人守著都邑。晉宣帝率領二十萬群眾抵抗諸葛亮,和延軍交錯行軍,到小徑的前頭,在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偵察人員對白宣帝說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諸葛亮也了解宣帝將到,已經迫近有了威脅,想要前往到延軍,相隔的太遠,如果反過頭來追趕魏延的軍隊,勢必趕不上。將士們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麼計謀。諸葛亮則意氣自信。敕軍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聲停止,不得隨意離開營帳,又命令打開四城門,掃地灑水。白宣帝經常說諸葛亮掌握重權,突然看到形勢軟弱,懷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於是帶領士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時,諸葛亮對部下拱手大笑說:「司馬懿一定認為我偽裝怯弱,將士有埋伏,沿著山走了。」偵察巡邏的士兵返回告訴白宣帝,正如諸葛亮所說的。白宣帝知道後,深深得感到遺憾。156秦使者巧對秦國楚國交戰,秦王派使人出使楚國。楚王派人去戲弄秦王派來的人,說:「你來也占卜戰爭的嗎?」回答說:「是的。」「占卜的怎麼說?」回答說:「很好。」楚國的人說:「唉,厲害啊!你的國家沒有好的烏龜。楚王將要殺了你來用牲血塗抹新鑄成的鍾的縫隙,這個吉利怎麼樣?」使者說:「秦國楚國交戰,我的大王派遣我來偵察敵情,我死了而且沒有回來,那麼我大王知道了會提高警戒整齊士兵來防備楚國,這是我所說的吉祥。況且假使死的人如果不知道,又重怎樣釁鍾?死的人如果知道,我難道會放棄秦國而幫助楚國嗎?我將讓楚國的鍾敲了沒有聲音,鍾敲了沒有聲音將士沒有東西可以整齊他的士兵而指揮軍隊了。殺了別人的使者,不是古代的通有的協議,你嘗試仔細考慮一下!」楚國的使者把這事報告給楚王,楚王赦免了秦國的使者。157.曹沖智救庫吏曹操的馬鞍在馬庫,然而馬鞍被老鼠給咬了,庫吏害怕自己一定會死,他決議想要當面捆綁自首請罪,還害怕曹操不赦免他。曹沖對他說:「等到三天當中,然後自首。」曹沖於是用刀刺穿單衣,像被老鼠咬過一樣,錯誤地認為他心裡不愉快,容貌帶有憂愁的神色。曹操問他,曹沖回答說:「世俗認為被老鼠咬過衣服的人,衣服的主人不會吉利,現在我的單衣被老鼠咬過了,這讓我擔憂。」曹操說:「這是胡說的,沒什麼可以苦惱的。」過了一會兒庫吏把老鼠咬馬鞍的事報告給曹操。曹操笑著說:「我孩子的衣服在旁邊,還被老鼠咬,更何況馬鞍懸掛在柱子上呢?」曹操毫不追究。158.曹操許下屯田自從遭受慌亂,到處都缺乏糧食。各地豪強同時起兵,沒有最終的收成的計算,飢餓了就入侵掠奪,飽了就放棄剩餘的,各個豪強的軍隊瓦解奔流離散,沒有敵人自己就破滅的數不勝數。袁紹在黃河的北面,軍隊靠著吃桑果活命。袁術在江、淮,撈取水草螺肉。百姓相互進食,州里很荒涼。曹操說:「安定國家的法,在於使軍隊強大使大家吃飽,秦國人憑快速的農業發展兼並天下,孝武憑利用士兵和農民耕種荒田鋡鋢給鋣鋤平定西域,這些是先前祖先的良好的方式。」這年於是就募集百姓在許都周圍利用士兵和農民耕種荒田而取得給養的法,得到許多的稻穀。於是州郡按規定設置田官,在所在的地方積累糧食。在各地出征討伐,沒有運送糧食的勞累,於是殲滅了各個豪強勢力,攻克平定了天下。159.拷打羊皮定案有二人一個背鹽一個背柴,同時放下沉重的擔子在樹陰休息,兩個人將要走了,爭奪一張羊皮,各自說這是自己墊背的東西。李惠派遣爭吵的人出去,看著州里負責文書的官員說:「這個羊皮可以拷問從而知道它的主人?」下面的群眾都沒有應答的人。李惠命令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用棒子擊打羊皮,看見少許鹽屑,說:「得到了羊皮的證實。」讓爭搶的人看這個情況,背柴的人於是就服氣認罪了。160.孔融捷辯孔融年僅十歲,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氣,擔任司隸校尉。上門的都是有才華的有清高稱譽的以及表兄弟姐妹等,才給予通報。孔融到了他的門下,對官吏說:「我是李俯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了,孔融上前坐下。李元禮問:「你和我有什麼親緣關系?」回答說:「以前我的祖先孔丘與你的祖先李耳有師生之誼,這我和你累世彼此交好。」李元禮和賓客沒有不感到奇怪的。大中大夫陳韙後來到了,別人把孔融的話告訴陳韙,陳韙說:「小時候聰敏,長大後未必會好。」孔融說:「想必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敏。」陳韙非常局促不安。161牧豎逮狼兩個放牧的童僕進山來到狼穴,洞穴中有兩只小狼,謀劃好分別捉住它們,各爬上一顆樹,相距幾十步。不久,大狼來到,進入洞穴不見了崽子,神情很是驚慌。童僕在樹上扭小狼的蹄子和耳朵故意使它嚎叫。大狼聽見聲音仰頭看,憤怒地跑到樹下,號叫並且爬抓。其中一個童僕又在另一顆樹上使小狼急促地嚎叫。(大)狼狼聽見聲音四處張望,才望見它,就丟下這跑向那,奔跑號叫和前面一樣。開始那樹上又嚎叫,又轉而奔向它。嚎叫聲不停,(大狼)腳不停,幾十次往復,跑得漸漸慢了,聲音漸漸弱了,後來奄奄一息僵卧(地上),久了便不動了。童僕下來看它,氣已經斷了。162.多多益善劉邦曾經在閑暇時與韓信討論各位將領才能的大小。個自有高有低。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統帥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你只不過能統帥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你能統帥多少呢?」韓信回答道:「我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劉邦笑道:「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為什麼被我所控制?」韓信說:「陛下不能統帥士兵,於帶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所能達到的。」163.歧路亡羊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么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楊子說:「怎麼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164.指鹿為馬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趁機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165.奇貨可居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子楚後很同情他,說:「子楚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於是他就前去拜訪子楚,對他游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著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啊,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說:「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現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間,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諸侯國當人質,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它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啦。「子楚說:「是這樣,但該怎麼呢?」呂不韋說:「你很貧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麼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游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子楚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166.望洋興嘆秋汛的季節到了,無數條溪水匯於大河,河水猛漲,淹沒了兩岸的高地和水中的沙洲,河面寬得看不清對岸的牛馬。這樣一來,河伯就洋洋自得起來了,以為世界上所有壯麗的景色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他順著河水向東行,一直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一片遼闊的大海,看不見水的邊際。於是乎,河伯才改變了他的驕傲的面容,仰望著海洋,向海神感慨地說:「俗話說:『有的人只年到萬分之一的道理,就以為誰也比不上自己』,這說的正是我自己呀!我曾聽說有人嫌孔子的學問不少了,瞧不起伯夷大義,起初我不相信,今天我親眼看到您的浩瀚無邊,才知道自己往日的見聞實在太淺陋啊。如果我不到你這里來看一看,那就危險了,那樣,我將會永遠受到深明大道的人恥笑!」167.庸人自擾陸象先……處理政事崇尚仁德寬恕。司馬韋抱貞勸(他)說:「你應當嚴刑拷打懲罰用(這)來顯示威嚴,不這樣的話,百姓就會輕忽並且什麼都不怕了。」陸象先回答說:「處理政事就在於治理好他們罷了,(難道)一定要用嚴刑峻法來樹立威嚴嗎?」陸象先最終沒有聽取(韋抱貞的意見),但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陸象先屢次升遷做到了蒲州刺史兼任河東按察史。小吏犯了錯誤,陸象先訓誡他就讓他回去了。大吏告訴陸象先,和陸象先爭辯,(大吏)認為(小吏)應該受杖打。陸象先說:「人情大概是差不多的,(你)認為他不明白我的話嗎?一定要責罰的話,應當從你開始。」大吏慚愧地退了下去。陸象先曾經說:「天下本來沒有什麼事端,(只是)庸人擾亂它,製造麻煩罷了。只要源頭澄清,何愁不簡明呢?」所以陸象先所到之處的老百姓和官吏都想念他。168.一字千金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169.入木三分晉朝的王羲之,字逸少,是個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時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他父親的枕頭里看到一本前朝的《筆說》,偷了過來研讀。沒過一個月的工夫,書法就大有長進。衛夫人看到他的進步,對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是看過關於用筆(即書法)的書了。最近看他寫的字,有一種老練的味道。」晉朝的皇帝在位時王羲之在北郊祭祀,更換寫祝詞的木板,工匠(命人)削字,筆跡進入木頭有很深(三分之深)。三十三歲時,寫《蘭亭序》。三十七歲時,寫《黃庭經》。170.強弩之末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討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建議(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行軍千里作戰(去作千里的戰爭),軍隊(士兵)不會得到好處。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如同群鳥飛翔般遷移,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這當作擴大國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這當作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真心歸附漢人。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憑借養精蓄力利用漢軍的疲勞而取勝(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猛烈的風(從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參加議論的群臣(群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171.嘔心瀝血李長吉長得纖瘦,雙眉相連,長手指,能苦吟詩,能快速書寫。常常帶著一個小書童,騎著弱驢,背著又古又破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寫下來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來,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說:「這個孩子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啊!」172.孤注一擲寇準自從澶淵那場戰役立下大功後頗為驕傲,即使皇帝也因為這對待寇準很優厚。王欽若深深嫉妒他。一天上朝,寇準先退下,皇帝目送他走。王欽若於是進言:「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有社稷功勞嗎?」皇帝說:「是。」王欽若說:「澶淵那場戰役,陛下不以它為恥辱,而認為寇準有社稷功勞,為什麼呢?」皇帝驚訝地說:「什麼原因?」王欽若說:「城下的盟約,《春秋》認為是恥辱。澶淵的舉動,也是城下的盟約。以萬匹馬而換得城下之盟,還有什麼比它更羞恥的!」皇帝聽後感到不高興,臉色也變了。王欽若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博的人輸錢快要完了,就傾其所有賭最後一把,叫作孤注一擲。陛下是寇準的孤注一擲的賭物,那也很危險啊。」從此皇帝冷落寇準。第二年,皇帝罷免寇準宰相官職,降為刑部尚書,陝州知府,於是起用王旦為宰相。173.樂不思蜀司馬昭同劉禪一起歡宴,司馬昭喊來樂工舞女,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忘國感到悲傷,只有劉禪一人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對賈充說:「沒有感情的人,竟然可以達到這樣子啊!即使諸葛亮在世,不能夠長時間完全輔佐他,更何況姜維呢?」賈充說:「不是這樣的話,殿下有什麼緣由吞並蜀國呢?」又另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里好,這里歡樂,我不思念蜀國。」174.喪家狗孔子到鄭國去,路上和學生們走散了。(於是)孔子獨自站在郭東門。有個鄭國人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口站著的那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後頸像皋陶,他的肩膀與子產類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勞得像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子貢將實際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說:「講我的外形像誰,是小事。然而說我類似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確實是這樣啊!確實是這樣啊!」175.逐客令秦王任命李斯做客卿。正好遇到有個韓國人鄭國來秦國做間諜,以開鑿河渠灌溉田地為名義,不久被發現了。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諸侯各國來投奔秦國的人,大都不過是為他們的國君到秦國游說離間罷了。懇請大王把諸侯各國的賓客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列入被驅逐的名單之中,李斯於是上書勸諫秦王:……秦王就廢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復了李斯的職務。終於採用了他的計謀,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經過二十多年,秦國終於吞並了天下,推尊秦王政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176.東道主晉侯、秦伯帶兵包圍鄭國,……燭之武進見秦伯,說:「秦、晉包圍了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你有益,哪敢來麻煩你?可是跨越晉國而把遙遠的鄭國作為貴國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為什麼用滅掉鄭國的做法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鄰國的雄厚,也就是您的削弱。如果放過鄭國把它當作您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往經過,供應所缺少的一切,這對您沒有害處。……」秦伯很高興,同鄭國締結了盟約。177江東父老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說完,自刎而死。178.人鑒唐太宗感嘆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使我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鏡子,可以了解興盛、衰敗;如今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與失。我曾經保持這三面鏡子,謹防自己的過失。如今魏徵逝世,我的一面鏡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了一份手稿,才寫半面,稿子中能認清的部分說:『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平安,任用壞人國家就衰敗。公卿之中,在感情上有喜愛有憎惡。對於憎惡的人,只看到他的缺點;對於喜愛的人,又只看到他的長處。在喜愛和憎惡之間,是應當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愛一個人而能了解他的缺點;憎惡一個人,而能了解他的長處;撤免邪惡的人而不猶豫,任用賢能的人而不猜疑,那麼國家就可以興盛了。』稿子的內容大致是這樣。我仔細地想了想,在這方面我恐怕免不了有過失。公卿和侍臣們可心把魏徵的話寫在笏板上,知我有這種情況,一定要向我進諫。」179.子路問津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180.泰山唐明皇要封禪泰山,命張說為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規矩,封禪以後,自三公以下都能遷升一級。只有鄭鎰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賜緋服。唐明皇看到鄭鎰一下子升了幾級,感到很奇怪,就詢問原因,鄭鎰一時無話可答。這時黃幡綽又來調侃,他說:「這是因為靠了泰山之力」。181.苛政猛於虎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182.蘇秦刺股蘇秦……向秦王上書有十次,但他的主張終未被採納,最後黑貂皮袍破了,帶的錢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離秦歸家。他綁裹腿,穿草鞋,背書擔囊,形容憔悴,臉色黑黃,面帶羞愧。回到家裡,妻子見到他,依然織布不睬。嫂子不為他做飯。父母也不與他說話。蘇秦見此情狀,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183.只許州官放火田登為郡守,為人專制蠻橫,誰要是觸犯了他這個忌諱,觸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全州城裡的人都稱「燈」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官員在州城裡貼出告示,說「本州照例放火三日」。當地的老百姓,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原於此。

⑨ 新唐書王潮文言文翻譯

新唐書王潮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五代祖曄為固始令,民愛其仁,留之,因家焉。世以貲顯。僖宗入蜀,盜興江、淮,壽春亡命王緒、劉行全合群盜據壽州。未幾,眾萬余,自稱將軍,復取光州,劫豪傑置軍中,潮自縣史署軍正,主稟庾,士推其信。緒提二州籍附秦宗權。它日,賦不如期,宗權切責,緒懼,與行全拔眾南走,略潯陽、贛水,取汀州,自稱刺史,入漳州,皆不能有也。初以糧少,故兼道馳,約軍中曰:「以老孺從者斬!」潮與弟審邽、審知奉母以行,緒切責潮曰:「吾聞軍行有法,無不法之軍。」對曰:「人皆有母,不聞有無母之人。」緒怒,欲斬其母,三子同辭曰:「事母猶事將軍也,殺其母焉用其子?」緒赦之。會毋死,不敢哭,夜殯道左。
時望氣者言軍中當有暴興者,緒潛視魁梧雄才,皆以事誅之,眾懼。次南安,潮語行全曰:「子美須眉,才絕眾,吾不知子死所。」而行全怪寤,亦不自安,與左右數十人伏叢翳,狙縛緒以徇。眾呼萬歲,推行全為將軍,辭曰:「我不及潮,請以為主。」潮苦讓不克,乃除地剚劍祝曰:「拜而劍三動者,我以為主。」至審知,劍躍於地,眾以為神,皆拜之。審知讓潮,自為副。緒嘆曰:「我不能殺是子,非天乎!」潮令於軍曰:「天子蒙難,今當出交、廣,入巴、蜀,以干王室。」於是悉師將行,會泉州刺史廖彥若貪暴,聞潮治軍有法,故州人奉牛酒迎潮。乃圍城,歲余克之,殺彥若,遂有其地。
初,黃巢將竊有福州,王師不能下,建人陳岩率眾拔之,又逐觀察使鄭鎰,自領州,詔即授刺史。久之,岩卒,其婿范暉擁兵自稱留後。岩舊將多歸潮,言暉可取,潮乃遣從弟彥復將兵,審知監之,攻福州。審知乘白馬履行陣,望者披靡,號「白馬將軍」。暉守彌年不下,潮令曰:「兵盡益兵,將盡益將,兵將盡,則吾至矣。」於是彥復急攻,暉亡入海,追斬之。建、汀二州皆舉籍聽命,潮乃盡有五州地。
昭宗假潮福建等州圍練使,俄遷觀察使。乃作四門義學,還流亡,定賦斂,遣吏勸農,人皆安之。乾寧中,寵福州為威武軍,即拜潮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卒,贈司空。
潮病,以審知權節度,讓審邽,不許。詔審知檢校刑部尚書、節度觀察留後。厚事朱全忠,全忠薦為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帝在鳳翔,賜審知朱詔,自三品皆得承製除授。天祐初,進琅邪郡王。
【譯文】
王潮字信臣,是光州固始人。五代祖王曄,任固始令,百姓愛戴他的仁惠,挽留他,因此定居在這里。他家世代以富有著稱。
僖宗入蜀,盜賊在江、進之地起事,壽春的逃亡人王緒、劉行全糾集群盜占據了壽州。不久,部眾達到一萬多人,自稱將軍。又攻佔了光州,脅迫豪傑加入軍中,王潮從縣史而被任用為軍正,掌管糧儲,軍中推重他的誠信。王緒獻出二州的戶籍歸附了秦宗權。有一次,沒有如期送交賦稅,受到秦宗權的嚴厲斥責,王緒恐懼,與劉行全率領部眾南逃,劫掠得潯陽、贛水,攻佔了汀州,自稱刺史,又侵入漳州,但都不能據有。起初由於糧少,因此兼程行軍,傳令軍中說:「攜帶老幼者斬。」王潮與弟弟王審邽、王審知侍奉著母親一同行軍,王緒嚴厲貴備王潮說:「我聽說軍隊行動要有法度,沒有無法之軍。」他回答道:「人人都有母親,從來沒有聽說有人沒有母親。」王緒發怒,要斬殺他的母親,三個兒子一同爭辯道:「奉事母親猶如奉事將軍,殺了人的母親怎能再使用她的兒子?」王緒寬恕了他們。這時母親去世,他們不敢哭,乘夜間把靈柩停放在路旁。
當時有望氣的人說軍中將很快有人要大為顯貴,王緒暗中觀察魁梧雄才,然後找借口全都殺掉,眾人感到恐懼。軍隊進抵南安,王潮對劉行金說:「你相貌英俊,才能出眾,我不知你將死於何地。」而劉行全做惡夢突然驚醒,自己也感到不安,與親信幾十人埋伏在樹叢中,阻截並拘捕了王緒然後示眾。眾人呼喊萬歲,推舉劉行全為將軍,他推辭說:「我不如王潮,請立他為主。」王潮苦苦辭讓不成,便在平地插劍禱告說:「跪拜此劍而劍動三下的人,我們就擁立他為主。」到王審知時,劍從地上躍起,眾人以為神,都對他下拜。王審知讓給王潮,自己為副。王緒嘆息說:「我不能殺掉這人,這不是天意嗎!」王潮傳令軍中說:「天子遭難,現要從交、廣出兵,進入巴、蜀,以便輔助王室。」於是打算全軍出征,時逢泉州刺史廖彥若貪婪殘暴,州人聽說王潮治軍紀律嚴明,因此獻上牛酒奉迎王潮。王潮於是圍城,一年多後攻克,殺死了廖彥若,然後據有了該地。
起初,黃巢的部將竊據了福州,官軍不能攻下,建人陳巖率眾攻克,又驅逐了觀察使鄭鎰,自行統領州務,朝廷隨即下詔授任他為刺史。過了一段時間,陳巖去世,他的女婿范暉擁兵自稱留後。陳巖的舊將大多投歸王潮,告訴他范暉可以攻取,王潮便派堂弟王彥復統兵,王審知督軍,進攻福州。王審知騎白馬在陣上巡察,敵軍望風披靡,稱他作白馬將軍。范暉固守了一年多王審知也沒能攻下。王潮下令說:「兵盡增兵,將盡添將,兵將都盡,我就親自上陣。」於是王彥復發動猛攻,范暉逃入海中,被追上斬殺。建、汀二州都獻出戶籍聽從命令,王潮於是完全佔有了五州之地。
昭宗拜授王潮為福建等州團練使,不久升任觀察使。王潮於是建立了四門義學,招還逃亡百姓,規定賦稅,派官員鼓勵農耕,百姓人人安居樂業。乾寧年間,朝廷將福州升為威武軍,隨即拜授王潮為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去世,追贈司空。

王潮患病,以王審知暫掌節度之職,讓王審知移任邽州,不被允許。詔令王審知檢校刑部尚書、節度觀察留後。很優厚地侍奉朱全忠,朱全忠推薦為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皇帝在鳳翔宮,賜給王審知朱筆詔書,三品以下的官職他都可以奉命授任。天祐初年,晉封琅邪郡王。

⑩ 古代「泰山」是對誰的稱乎泰山是對誰的稱呼

唐明皇要封禪泰山,命張說為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規矩,封禪以後,自三公以下都能遷升一級。只有鄭鎰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賜緋服。唐明皇看到鄭鎰一下子升了幾級,感到很奇怪,就詢問原因,鄭鎰一時無話可答。這時黃幡綽又來調侃,他說:「這是因為靠了泰山之力」。
「泰山」一語雙關,既指封禪一事,又指岳父,因為中國向來有稱岳父為「泰山」的。
原文:
《酉陽雜俎·卷十二·語資》
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一級。惟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脯次,玄宗見鎰官位騰躍,怪而問之,鎰無詞以對。黃幡綽曰:「此泰山之力也。」

熱點內容
英語日記例文 發布:2025-07-08 14:54:10 瀏覽:973
全國卷英語2017年 發布:2025-07-08 14:44:12 瀏覽:921
與老師聊什麼 發布:2025-07-08 14:31:26 瀏覽:134
漣水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08 14:30:17 瀏覽:157
初中科學教師招聘 發布:2025-07-08 14:24:10 瀏覽:100
教師不知道 發布:2025-07-08 14:09:07 瀏覽:788
教師曬禮物 發布:2025-07-08 13:58:41 瀏覽:17
羅森歷史 發布:2025-07-08 13:20:04 瀏覽:293
交大是哪裡 發布:2025-07-08 12:06:29 瀏覽:594
香港有哪些特產 發布:2025-07-08 12:04:51 瀏覽: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