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的文言文
『壹』 文言文中與的用法
一、用作動詞,譯為譯為「給與」「參與」「結交」「親附」。
1、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給與)
2、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參與)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結交,親附)
二、用作連詞,「同」「和」「跟」。
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和,跟,同)
三、用作介詞,「同」「和」「跟」;「給」「替」;「和……比較」;
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和、同、跟)
2、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陳涉世家》)(給,替)
3、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和……比較)
四、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測度、疑問語氣。
1、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感嘆語氣)
2、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疑問語氣)
3、然則廢釁鍾與?(《齊桓晉文之事》)(測度語氣)
五、與 jǔ與,通「舉」,推舉,選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通舉,推舉)
『貳』 古文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 翻譯(要全文急!!!!)
翻譯:
魏文侯外出遊歷,看見路上有個人反穿著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說:「為什麼反穿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說:「我喜愛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說:「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沒地方依附了嗎?」第二年,東陽官府送來上貢的禮單,上交的錢增加了十倍。
大夫全來祝賀。魏文侯說:「這不是你們應該祝賀我的。打個比方這同那個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既要愛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個皮沒有了,毛就無處附著這個道理。」
原文:
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
明年;東陽上計錢布十倍,大夫畢賀。文侯曰:「此非所以賀我也。譬無異夫路人反裘而負芻也,將愛其毛,不知其里盡,毛無所恃也。」
出處:出自西漢劉向的《左傳·新序·雜事》。
(2)附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典故: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並不樂觀。
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麼多,怎麼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姓加重徵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前,魏文侯外出巡遊。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問道:「你為什麼反著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於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並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眾大臣深受啟發。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叄』 古文中(曲附)的意思
曲附 曲意阿附。 明 方孝孺 《馬融》:「曲附奸回以圖身利,而終蹈乎禍,豈不足為患失者之戒乎?」
『肆』 附下之實的文言文意思
附下:之實附和偏袒的事實。
1、降格遷就下僚。《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孟獻內伯 相容 魯 ,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叔向 聞之,以告 苗賁皇 , 賁皇 非之曰:『是出主之爵祿以附下也。』」 陳奇猷 集釋:「出主之爵祿以附下,猶言去主之爵祿以從下也。」
2、附和偏袒臣下。《北齊書·文苑傳·樊遜》:「 子胥 無君, 馬遷 附下,受誅取辱,何可尤人!」按,「 馬遷 附下」,指 司馬遷 為 李陵 申辯事。
不知解釋得對不對,還望高熱指教一二。
『伍』 「數」 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意思,附上例句
數:
shù
①來<名>數目;數量。《赤源壁之戰》:「眾~雖多,甚未足量。」
②<數>幾;幾個。《寡人之於國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③<名>算術。《周禮?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
④<名>方法;技藝;方術。《後漢書?王昌傳》:「時趙謬王子林好奇~。」
⑤<名>命運;定數。《六國論》:「則勝負之~,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
⑥<名>規律;法則。《荀子?天論》:「天有常道矣,地有常~矣。」
shǔ
①<動>計算;計數。《信陵君竊符救趙》:「請~公子行日。」
②<動>數說;列舉。《<指南錄>後序》:「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呂師孟叔侄為逆。」
shuò
<副>屢次;多次。《鴻門宴》:「范增~目項王。」
cù
<形>密,與「疏」相對。《寡人之於國也》:「~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陸』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熟記幾個常見的文言虛詞的用法,對文言文的學習大有益處。"之"在文言文中是用法最多、出現頻率最高的文言虛詞之一,下面總結一下"之"的常見用法。
一、代詞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們)。
例如:①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暮寢而思之。(《鄒忌諷齊王納諫》)③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阿房宮賦》)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藺相如,可譯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覺時反復考慮這件事。③代擲棄的珍寶,可譯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
例如:①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禪山記》)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上兩句中的"之"都譯為"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圖慧褒開始在這里住舍定居,死後就埋葬在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
二、助詞
1.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例如:①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②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以上兩句中的"之"都譯為"的"。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有什麼簡陋的呢?
②何後之有?(《勾踐滅吳》)
--有什麼遲的呢?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
3.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
例如: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
②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
4.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我壯年的時候,尚且還不如一般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麼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客人認為我美,是對我有所求。
5.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無實在意義。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時間長了,能根據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
三、動詞,往,到……去。
例如:①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轆轆的車聲越來越遠,不知道宮車到什麼地方去了。
②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項伯於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營。
『柒』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釋 附例句
61-勸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把>---怎麼辦)
65-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你,你的,你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一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擅長,善於)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量小,不多。這里為少數人。)
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一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勝,取勝)
4一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住)
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斷)
4是故聖益聖,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於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一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
1眾數雖多,甚未足畏(數目,數量)
2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4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范增數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一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一種)
4范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採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葯,未曾廢離(湯葯)
3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夥,一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兩人在也(只,不過)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門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逃亡,逃跑)
2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失去,丟失)
3今劉表新亡(死亡,死)
4戰敗而亡,誠不得已(滅亡)
5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通"無"沒有)
85-王
1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國王)
2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4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師:朝庭的軍隊)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看,觀察)
2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盼望)
3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農歷每月十五日為"望")
87-惡
1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厭惡,嫉妒)
2廉君宣惡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惡知之(怎麼,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顏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不暴露,深奧)
3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如果不是)
7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小數名,寸的百萬分之一,常喻指細小的事情)
89-悉
1趙王悉召群臣議(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樂學相馬(觀察,審察)
2兒已薄祿相(容貌,貌相)
3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幫助,輔助)
4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宰相,丞相)
8於是舍人相與諫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細,小)至悉也(周全,詳盡)
91-謝
1阿母謝媒人(推辭,謝絕)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認錯)
3乃令張良留謝(辭別)
4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辭別)
5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6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訴)
7及花之既謝(凋落)
8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否"(請問)
92-信
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誠實,忠誠,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確實,實在,的確)
4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隨意,隨便)
5欲信大義於天下(同「伸」,伸張)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誠的誓言)
7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興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興起,發生)
2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 (發動,調發)
3大楚興,陳勝王 (興盛,復興)
4遇游僧澄源至,興甚濃 (興致)
5夙興夜寐 (起、起來)
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興辦、舉辦)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行走)
2趙王畏秦,欲毋行 (去,離開;前往)
3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實行;做)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行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詩的一種體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虧)
3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 (寵愛)
4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皇帝到來)
5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希望)
96-修
1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修建,修造)
3鄒忌修八尺有餘 (長,高)
4掌修國史 (撰寫)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潔行數十年 (修養)
97-徐
1不徐不疾 (遲緩)
2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慢慢地、緩緩地)
98-許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答應,允許)
2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許 (表示大約和數量)
4不知何許人也 (處所)
99-陽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陽光,太陽)
3周秦古璽,多作陽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築石寨土堡於要隘 (險要)
2張良出,要項伯 (同"邀",邀請)
3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相約,誓約)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總之)
101-宜
1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適宜,合適)
2誠宜開張聖聽 (應當,應該)
102-遺
1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遺失,丟失)
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遺漏,忽略)
3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 (送給,給予)
4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 (遺蹤:遺跡,舊址)
103-貽
1嘗貽予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贈送)
104-易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壁 (換,換取)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改變,更改)
105-陰
1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陰冷,寒)
3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 (陰影,樹蔭)
4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暗中,暗地裡)
5惟漢印多用陰文 (凹入的)
6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 (陰險)
106-右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右邊,與"左"相對)
2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秦漢以前以右為尊,因而指較高的地位,引申為上)
3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古稱世家大族為"右族"、"右姓")
107-再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或兩次)
108-造
1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 (到---去)
2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 (製作,建造)
3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 (制定)
4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造化:大自然)
109-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3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感覺,感到)
5孰為汝多知乎 (知識)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通"智",智慧)
7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主持,管理)
110-致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達,表示)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得到,取得)
4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招納,招引)
5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意態、情趣)
114-賊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禍害,危害)
2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會荊軻為賊 (刺客)
3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 (強盜)
5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過千其門,幾落賊手死 (敵人)
115-族
1士大夫之族 (家族,同姓的親屬,引申為"類")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滅族
116-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眾 (步兵,士兵)
2初,魯肅聞劉表卒 (死)
3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終於,最終)
4五萬兵難卒合 (通"猝",突然,倉猝)
117-走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逃跑)
3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使之逃跑)
4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走向)
118-左
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左邊)
2諸士在已之左,愈貧賤,尤益敬 古代以右為尊,左為較低的地位。 (較低的地位)
3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古代車上以左為尊。(車上的尊位)
119-坐
1項王,項伯東向坐 (坐著,坐下)
2因擊沛公於坐 (通"座",座位)
3停車坐愛楓林晚 (因為,由於)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坐落)
5坐法去官 (觸犯)
120-歸
1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 (歸附)
2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返回)
『捌』 文言文翻譯(內容附)
那天希望找到一個地方,可以任性妄為,誰曾想到看見了她讓我心動不已,美麗的眼睛嬉戲的樣子像孩子一樣,眉來眼去已經有大半年了,對方也推脫他人心裡只有主人翁,但是縱使有千般牽絆,無可奈何身有婚約沒有完結。
『玖』 古文釋義。附古文
摘自《書劍恩仇錄》?
『拾』 附由二字文言文中解釋
請給一個句子。附、由是兩個詞,附,一般做動詞,表示依附、附會、捎帶;由,在動詞後面通常做介詞,但必須有賓語。如:一並附由來人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