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廷諍
唐太宗曾經停在一棵樹下,說:「這是一棵好樹。」宇文士及因此不斷地贊這棵樹沒有停過嘴。唐太宗一臉嚴肅地對他說:「魏徵曾經規勸我遠離一些人,因為他們是佞臣,我意識上經常懷疑卻不明白為什麼,現在才知道果然是這樣。」宇文士及以頭叩地謝罪道:「在朝廷上的眾多臣民,當面頂撞及當廷進諫,陛下經常臉色不好看,現在臣我有幸在陛下的左右,如果不經常順從,陛下即使貴為天子,又有什麼樂趣呢?」唐太宗的精神恢復自然。
② 關於古文史記中汲黯傳文章中的重點句子翻譯,詞類活用等等
汲黯字長孺,濮陽縣人。他的祖先曾受古衛國國君恩寵。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榮任卿、大夫之職。靠父親保舉,孝景帝時汲黯當了太子洗馬,因為人嚴正而被人敬畏。景帝死後,太子繼位,任命他做謁者之官。東越的閩越人和甌越人發生攻戰,皇上派汲黯前往視察。他未到達東越,行至吳縣便折返而歸,稟報說:"東越人相攻,是當地民俗本來就如此好鬥,不值得煩勞天子的使臣去過問。"河內郡發生了火災,綿延燒及一千餘戶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視察。他回來報告說:"那裡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於住房密集,火勢便蔓延開去,不必多憂。我路過河南郡時,眼見當地貧民飽受水旱災害之苦,災民多達萬余家,有的竟至於父子相食,我就趁便憑所持的符節,下令發放了河南郡官倉的儲糧,賑濟當地災民。現在我請求繳還符節,承受假傳聖旨的罪責。"皇上認為汲黯賢良,免他無罪,調任為滎陽縣令。汲黯認為當縣令恥辱,便稱病辭官還鄉。皇上聞訊,召汲黯朝任中大夫。由於屢次向皇上直言諫諍,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當了東海郡太守。汲黯崇仰道家學說,治理官府和處理民事,喜好清靜少事,把事情都交託自己挑選出的得力的郡丞和書史去辦。他治理郡務,不過是督查下屬按大原則行事罷了,並不苛求小節。他體弱多病,經常躺在卧室內休息不出門。一年多的時間,東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們都很稱贊他。皇上得知後,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他為政力求無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條文。汲黯與人相處很傲慢,不講究禮數,當面頂撞人,容不得別人的過錯。與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親近友善;與自己合不來的,就不耐煩相見,士人也因此不願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學,又好仗義行俠,很注重志氣節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純正;入朝,喜歡直言勸諫,屢次觸犯皇上的面子,時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為人。他與灌夫、鄭當時和宗正劉棄交好。他們也因為多次直諫而不得久居其官位。
就在汲黯任主爵都尉而位列九卿的時候,竇太後的弟弟武安侯田蚡(fén,墳)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來謁見時都行跪拜之禮,田蚡竟然不予還禮。而汲黯求見田蚡時從不下拜,經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這時皇上正在招攬文學之士和崇奉儒學的儒生,說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裡慾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義,怎麼能真正仿效唐堯虞舜的政績呢!"皇上沉默不語,心中惱怒,臉一變就罷朝了,公卿大臣都為汲黯驚恐擔心。皇上退朝後,對身邊的近臣說:"太過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責怪汲黯,汲黯說:"天子設置公卿百官這些輔佐之臣,難道是讓他們一味屈從取容,阿諛逢迎,將君主陷於違背正道的窘境嗎?何況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縱然愛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損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麼辦!"
汲黯多病,而且已抱病三月之久,皇上多次恩准他休假養病,他的病體卻始終不愈。最後一次病得很厲害,庄助替他請假,皇上問道:"汲黯這個人怎麼樣?"庄助說:"讓汲黯當官執事,沒有過人之處。然而他能輔佐年少的君主,堅守已成的事業,以利誘之他不會來,以威驅之他不會去,即使有人自稱像孟賁、夏育一樣勇武非常,也不能憾奪他的志節。"皇上說:"是的。古代有所謂安邦保國的忠臣,像汲黯就很近似他們了。"
大將軍衛青入侍宮中,皇上曾蹲在廁所內接見他。丞相公孫弘平時有事求見,皇上有時連帽子也不戴。至於汲黯進見,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會接見他的。皇上曾經坐在威嚴的武帳中,適逢汲黯前來啟奏公事,皇上沒戴帽,望見他就連忙躲避到帳內,派近侍代為批准他的奏議。汲黯被皇上尊敬禮遇到了這種程度。
張湯剛以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就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質問指責張湯,說:"你身為正卿,卻對上不能弘揚先帝的功業,對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惡慾念。安國富民,使監獄空無罪犯,這兩方面你都一事無成。相反,錯事你竭力卻做,大肆破壞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業,尤為甚者,你怎麼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規章制度也亂改一氣呢?你這樣做會斷子絕孫的。"汲黯時常和張湯爭辯,張湯辯論起來,總愛故意深究條文,苛求細節。汲黯則出言剛直嚴肅,志氣昂奮,不肯屈服,他怒不可遏地罵張湯說:"天下人都說絕不能讓刀筆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張湯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懼得雙足並攏站立而不敢邁步,眼睛也不敢正視了!"
這時,漢朝正在征討匈奴,招撫各地少數民族。汲黯力求國家少事,常借向皇上進言的機會建議與胡人和親,不要興兵打仗。皇上正傾心於儒家學說,尊用公孫弘,對此不以為意。及至國內事端紛起,下層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網,皇上這才要分條別律,嚴明法紀,張湯等人也便不斷進奏所審判的要案,以此博取皇上的寵幸。而汲黯常常詆毀儒學,當面抨擊公孫弘之流內懷奸詐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諛主上取得歡心;刀筆吏專門苛究深摳法律條文,巧言加以詆毀,構陷他人有罪,使事實真相不得昭示,並把勝獄作為邀功的資本,於是皇上越發地倚重公孫弘和張湯,公孫弘、張湯則深恨汲黯,就連皇上也不喜歡他,想借故殺死他。公孫弘做了丞相,向皇上建議說:"右內史管界內多有達官貴人和皇室宗親居住,很難管理,不是素來有聲望的大臣不能當此重任,請調任汲黯為右內史。"汲黯當了幾年右內史,任中政事井井有條,從未廢弛荒疏過。
大將軍衛青已經越發地尊貴了,他的姐姐衛子夫做了皇後,但是汲黯仍與他行平等之禮。有人勸汲黯說:"從天子那裡就想讓群臣居於大將軍之下,大將軍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顯貴,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禮。"汲黯答道:"因為大將軍有拱手行禮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嗎?"大將軍聽到他這么說,更加認為汲黯賢良,多次向他請教國家與朝中的疑難之事,看待他勝過平素所結交的人。
淮南王劉安陰謀反叛,畏懼汲黯,說:"汲黯愛直言相諫,固守志節而寧願為正義捐軀,很難用不正當的事情誘惑他。至於游說丞相公孫弘,就像揭掉蓋東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樹葉振掉那麼容易了。"當今天子已經多次征討匈奴大獲戰績,汲黯主張與胡人和親而不必興兵征討的話,他就更加聽不進去了。當初汲黯享受九卿待遇時,公孫弘、張湯不過還是一般小吏而已。等到公孫弘、張湯日漸顯貴,和汲黯官位相當時,汲黯又責難詆毀他們。不久,公孫弘升為丞相,封為平津侯;張湯官至御史大夫;昔日汲黯手下的郡丞、書史也都和汲黯同級了,有的被重用,地位甚至還超過了他。汲黯心窄性躁,不可能沒有一點兒怨言,朝見皇上時,他走上前說道:"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樣,後來的堆在上面。"皇上沉默不語。一會兒汲黯退了下去,皇上說:"一個人確實不可以沒有學識,看汲黯這番話,他的愚直越來越嚴重了。"
時隔不久,匈奴渾邪王率部眾降漢,朝廷征發兩萬車輛前去接運。官府無錢,便向百姓借馬。有的人把馬藏起來,馬無法湊齊。皇上大怒,要殺長安縣令。汲黯說:"長安縣令沒有罪,只要殺了我,百姓就肯獻出馬匹了。況且匈奴將領背叛他們的君主來投降漢朝,朝廷可以慢慢地讓沿途各縣准備車馬把他們順序接運過來,何至於讓全國騷擾不安,使我國人疲於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將呢!"皇上沉默無言。及待渾邪王率部到來,商人因與匈奴人做買賣,被判處死罪的有五百多人。汲黯請得被接見的機會,在未央宮的高門殿見到了皇上,他說:"匈奴攻打我們設在往來要路上的關塞,斷絕和親的友好關系,我國發兵征討他們,戰死疆場與負傷的人數不勝數,而且耗費了數以百億計的巨資。臣我愚蠢,以為陛下抓獲匈奴人,會把他們都作為奴婢賞給從軍而死的家屬,並將擄獲的財物也就便送給他們,以此告謝天下人付出的辛勞,滿足百姓的心願。這一點現在即使做不到,渾邪王率領幾萬部眾前來歸降,也不該傾盡官家府庫的財物賞賜他們,征調老實本分的百姓去伺候他們,把他們捧得如同寵兒一般。無知的百姓哪裡懂得讓匈奴人購買長安城中的貨物,就會被死摳法律條文的執法官視為將財物非法走私出關而判罪呢?陛下縱然不能繳獲匈奴的物資來慰勞天下人,又要用苛嚴的法令殺戮五百多無知的老百姓,這就是所謂'保護樹葉而損害樹枝'的做法,我私下認為陛下此舉是不可取的。"皇上沉默,不予贊同,而後說:"我很久沒聽到汲黯的話了,今日他又一次信口胡說了。"事後數月,汲黯因犯小法被判罪,適逢皇上大赦,他僅遭免官。於是汲黯歸隱於田園。
過了幾年,遇上國家改鑄五銖錢,老百姓很多人私鑄錢幣,楚地尤其嚴重。皇上認為淮陽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徵召汲黯任他為淮陽郡太守。汲黯拜伏於地辭謝聖旨,不肯接印,皇上屢下詔令強迫給他,他才領命。皇上下詔召見汲黯,汲黯哭著對皇上說:"我自以為死後屍骨將被棄置溝壑,再也見不到陛下了,想不到陛下又收納任用我。我常有狗病馬病的,體力難以勝任太守之職的煩勞。我希望當中郎,出入宮禁之門,為您糾正過失,補救缺漏。這就是我的願望。"皇上說:"你看不上淮陽郡太守這個職位嗎?過些時候我會召你回來的。只因淮陽地方官民關系緊張,我只好藉助你的威望,請你躺在家中去治理吧。"汲黯向皇上告別後,又去探望大行令李息,他說:"我被棄置於外郡,不能參與朝廷的議政了。可是,御史大夫張湯他的智巧足以阻撓他人的批評,奸詐足以文飾自己的過失,他專用機巧諂媚之語,強辯挑剔之詞,不肯常常正正地替天下人說話,而一心去迎合主上的心思。皇上不想要的,他就順其心意詆毀;皇上想要的,他就跟著誇贊。他喜歡無事生非,搬弄法令條文,在朝中他深懷奸詐以逢迎皇上的旨意,在朝外挾制為害社會的官吏來加強自己的威勢。您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皇上進言,您和他都會被誅殺的。"李息害怕張湯,始終不敢向皇上進諫。汲黯治理郡務,一如往昔作風,淮陽郡政治清明起來。後來,張湯果然身敗名裂。皇上得知汲黯當初對李息說的那番話後,判李息有罪,詔令汲黯享受諸侯國相的俸祿待遇,依舊掌管淮陽郡。七年後汲黯逝世。
汲黯死後,皇上因為汲黯的關系,讓他的弟弟汲仁官至九卿,兒子汲偃官至諸侯國相。汲黯姑母的兒子司馬安年輕時也與汲黯同為太子洗馬,他擅長玩弄法律條文,巧於為官,其官位四次做到九卿,在河南郡太守任上去世。他的弟兄們由於他的緣故,同時官至二千石職位的計十人。濮陽人段宏起初侍奉蓋侯王信,王信保舉段宏,段宏也兩次官至九卿。但是濮陽同鄉做官的人都很敬畏汲黯,甘居其下。鄭當時,字庄,陳縣人。他的祖先鄭君曾做項籍手下的將領;項籍死後,不久就歸屬了漢朝。高祖下令所有項籍的舊部下在提到項籍時都要直呼其名,鄭君偏偏不服從詔令。高祖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項籍名諱的人都拜為大夫,而趕走了鄭君。鄭君死於孝文帝時。鄭庄以仗義行俠為樂事,解救張羽的危難,聲名傳遍梁、楚之間。孝景帝時,他做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經常在長安四郊置備馬匹,騎著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請拜謝賓朋,夜以繼日通宵達旦,還總是擔心有所疏漏。鄭庄喜愛道家學說,仰慕年長者,那種情意殷切的勁兒,就好像惟恐見不到人家一樣。他年紀輕,官職卑微,但交遊的相知友都是祖父一輩的人,天下知名的人物。武帝即位後,鄭庄由魯國中尉、濟南群太守、江都國相,一步步地升到九卿中的右內史。由於平議武安侯田蚡和魏其侯竇嬰的紛爭意見不當,他被貶為詹事,又調任大農令。
鄭庄做右內史時,告誡屬下官吏說:"有來訪者,不論尊貴或低賤,一律不得讓人滯留門口等候。"他敬執主人待客之禮,以自己的高貴身分屈居於客人之下。鄭庄廉潔,又不添置私產,僅依靠官俸和賞賜所得供給各位年長的友人,而所饋送的禮物,只不過是用竹器盛的些許吃食。每逢上朝,遇有向皇上進言的機會,他必得稱道天下的年高望重的人。他推舉士人和屬下的丞、史諸官吏,委實津津樂道,饒有興味,言語中時常稱舉他們比自己賢能。他從不對吏員直呼其名,於屬下談話時,謙和得好像生怕傷害了對方。聽到別人有高見,便馬上報告皇上,唯恐延遲誤事。因此,餚山以東廣大地區的士人和知名長者都眾口一詞稱贊他的美德。
鄭庄被派遣視察黃河決口,他請求給五天時間准備行裝。皇上說:"我聽說'鄭庄遠行,千里不帶糧',為什麼還要請求准備行裝的時間?"鄭庄在外人緣雖好,但在朝中常常附和順從主上之意,不敢過於明確表示自己的是非主張。到他晚年,漢朝征討匈奴,招撫各地少數民族,天下耗費財物很多,國家財力物力更加匱乏。鄭庄保舉的人及其賓客,替大農令承辦運輸,虧欠錢款甚多。司馬安任淮陽郡太守,檢舉此事,鄭庄因此落下罪責,贖罪後削職為平民。不久,入丞相府暫行長史之職。皇上認為他年事已高,讓他去做汝南郡太守。幾年後,卒於任上。
鄭庄、汲黯當初位列九卿,為政清廉,平日居家品行也純正。這兩人中途都曾被罷官,家境清貧,賓客遂日趨沒落。待到做郡守,死後家中沒有剩餘的財物。鄭庄的兄弟子孫因他的緣故,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
太史公說:憑著汲黯、鄭當時為人那樣賢德,有權勢時賓客十倍,無權勢時情形就全然相反,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一般人呢!下邽(guī,龜)縣翟公曾說過,起初他做廷尉,家中賓客盈門;待到一丟官,門外便冷清得可以張羅捕雀。他復官後,賓客們又想往見,翟公就在大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黯、鄭庄也有此不幸,可悲啊!
③ 古文翻譯
唐太宗有次走到一棵樹下,說:"這是一棵好樹."宇文士及也一同附和著贊不絕口,於是唐太宗表情嚴肅的說:"魏徵常勸我遠離小人,我並不知道他說的小人是誰,常常思考也沒有結果.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宇文士及馬上跪下謝罪道:"朝廷諸臣,每天直言指出聖上的過失,以至於聖上顏面無光.不過現如今我這樣的臣子在左右陪伴,也一樣不順著聖上的意思行事,陛下雖然貴為天子,有哪裡有一絲歡樂可言!"
④ 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牽裾,終不獲伸其說文言文翻譯現代文
蒲城王文恪公屍諫
【清】薛福成
道光中,林文忠公(則徐)以欽差大臣馳赴廣東查禁鴉片煙,與英吉利兵船相持海上,宣廟倚任甚至。既而中變,命大學士直隸總督琦善馳往查辦,嚴劾林公,革職遣戍新疆,盡撤守備,與英吉利講和。於是輿論嘩然,皆罵琦善之誤國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賢,而惜林公之不用也。其後河決祥符,上命大學士蒲城王文恪公(鼎)臨塞決口,亦命林公赴工效力。
蒲城一見林公,傾誠結納,且言還朝必力薦之。及大工合龍,朝命林公仍往新疆。蒲城還朝,力薦林公之賢,上不聽。是時,蒲城與穆相同為軍機大臣,每相見,輒厲聲詬罵,穆相笑而避之。或兩人同時召見,復於上前盛氣詰責之,斥為秦檜、嚴嵩,穆相默然不與辯。上笑視蒲城曰:「卿醉矣。」命太監扶之出。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拂衣而起,蒲城牽裾,終不獲伸其說。歸而欲仿史魚屍諫之義,其夕自縊薨。是時,新城陳孚恩為軍機章京,性機警,最為穆相所寵任。方早朝,軍機大臣惟蒲城不到,孚恩心知其故,乃駕而出,急詣蒲城之宅。其家方搶攘無措,屍猶未解下。蓋凡大臣自縊,例必奏聞驗視,然後敢解也。孚恩至,命其家人急解之,檢衣帶中得其遺疏,其大旨皆劾穆相而薦林公也。孚恩謂公子編修某曰:「上方怒甚,不願再聞此言。若奏之,則尊公恤典必不可得,而子亦終身廢棄。子而猶欲仕於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為尊公邀優旨,子其圖之。」會張文毅公(芾)亦至,文毅故穆相最親厚之門生,而亦蒲城同鄉且門生也。相與共勸編修,編修從之。孚恩代為改草遺疏,以暴疾聞。上震悼,命成郡王奠茶酒,晉贈太保,入祀賢良祠,孫三人皆俟及歲時帶領引見,飾終之禮隆焉。孚恩袖蒲城原疏以去,返至樞垣呈穆相。穆相大喜,於是推轂孚恩,不十年,至兵部尚書、軍機大臣;而張公亦於數年間由翰林躋卿貳。惟編修以不能成父志,為蒲城諸門生及陝甘同鄉所鄙棄,亦自愧恨,遂終身不復出。蒲城薨未幾,而林公召還,復為陝西巡撫。世俗皆言,自蒲城薨後,宣廟常聞空中呼林公姓名,故不久賜還。
此說雖未盡然,然亦足見人心所歸仰雲。
【注釋】
1、馳赴:急趨;奔赴。《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即馳赴之,信都太守任光開門出迎。」《宋史·石普傳》:「普倜儻有膽略,凡預討伐,聞敵所在即馳赴之。」清吳敏樹《湖北按察使貴陽唐子方先生哀辭》:「朝命起公湖北,與督撫共辦軍務,公乃聞名馳赴。」
2、宣廟:即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亦即道光帝,1851-1850年在位。「宣宗」是其廟號,故稱道宣。道光是其年號。
3、倚任:倚重信任。明宋濂《擬誥命起結文·中書參知政事》:「往盡乃職,以副朕倚任之意可。」《明史·唐雲傳》:「雲從成祖久,出入左右,甚見倚任。」清昭連《嘯亭雜錄·馬壯節公》:「入京營為武弁,傅文忠公甚倚任之。」周培藝《貴州民黨痛史》:「兩人勇於負責,事至立辦,上官推心倚任,同列拱手受成,績効大彰。」
4、中變:中途變化。宋蘇轍《歷代論·李固》:「固復以清河為請,與胡廣趙戒同謀,廣戒懼而中變。」《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好事定然中變,連累小子必然受辱!」沙汀 《淘金記》十六:「要不是龍哥依照歷來的習慣,大聲武氣地出來阻止,事情也許會中變的。」
5、琦善:博爾濟吉特·琦善(1786-1854),字靜庵,博爾濟吉特氏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大臣,鴉片戰爭時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咸豐四年(1854)病死軍中,贈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依總督例賜恤,謚文勤。
6、馳往:義同「馳赴」。
7、守備:用於防禦的設施、器物。《左傳·昭公十五年》:「穆子使鼓人殺叛人,而繕守備。」《商君書·農戰》:「人君不能服強敵、破大國也,則修守備,便地形,摶民力,以待外事,然後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史記·五宗世家》:「淮南王謀反時,寄微聞其事,私作樓車鏃矢戰守備,候淮南之起。」金王若虛《君事實辨》:「鍾謨入貢,帝問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備乎?』對以『不敢』。」清曾國藩《劉君季墓誌銘》:「賊踞蒲圻縣,得以其暇益築堅壘,完守備。」
8、穆彰阿:郭佳·穆彰阿(1782-1856),字子朴,號鶴舫,別號雲漿山人,滿洲鑲藍旗人,清朝大臣。穆彰阿進士出身,歷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漕運總督、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他擔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善於揣摩上意,深受寵信,權傾內外。鴉片戰爭期間,穆彰阿主張議和,誣陷林則徐等主戰派,並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咸豐皇帝繼位後,重新起用林則徐等人,將穆彰阿革職,永不敘用。咸豐六年(1856),穆彰阿病死。
9、妨賢:阻礙賢者登進。《漢書·王尊傳》:「各自底厲,助太守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賢。」唐司空圖《重陽獨登上方》詩:「退居還有旨,榮路免妨賢。」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屍諫》:「於是輿論嘩然,皆罵琦善之誤國,及宰相穆彰阿之妨賢。」
10、河決:黃河決口。
11、祥符:指吉祥的徵兆。《後漢書·光武帝紀下》:「陛下情存損挹,推而不居,豈可使祥符顯慶,沒而無聞?」《宋史·樂志十五》:「祥符錫祚,武庫永銷兵。」
12、蒲城王文恪公(鼎):王鼎(1768-1842),字定九,號省厓,陝西蒲城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時期政治家、著稱於世的愛國名相。嘉慶元年(1796)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禮、戶、吏、工、刑等部侍郎,戶部尚書,河南巡撫,直隸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曾改革河務、鹽政、平反冤獄,頗有政績。道光五年,服闋,以一品銜署戶部侍郎,授軍機大臣。追贈太保,謚文恪,入祀賢良祠。
13、決口:指堤岸的缺口。亦泛指缺口。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一·蒲城王文恪公屍諫》:「上命學士蒲城王文恪公塞決口。」殷夫《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詩:「呵,我們將看見這個決口,紅的血與白的膿洶涌奔流。」
14、結納:猶結交。《漢書·佞幸傳·石顯》:「是時,明經著節士琅玡貢禹為諫大夫,顯使人致意,深自結納。」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五:「李溥為江淮發運使。每歲奏計,則以大船載東南美貨,結納當途,莫知紀極。」《三國演義》第六回:「卻說荊州刺史劉表……幼好結納,與名士七人為友,時號『江夏八俊』。」王旡生《中國三大小說家論贊》:「元美生長華閥,抱奇才,不可一世,乃因與楊仲芳結納之故,致為嚴嵩所忌,戮及其親,深極哀痛,無所發其憤。」
15、明日:第二天。
16、廷諍:即廷爭。唐杜甫《寄狄明府博濟》詩:「國嗣初將付諸武,公獨廷諍守丹陛。」宋孔平仲《續世說·寵禮》:「武後信重狄仁傑,群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仁傑好面折廷諍,太後每屈意從之。」清薛福成《庸盦筆記·蒲城王文恪公屍諫》:「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拂衣而起。」
17、牽裾:牽拉著衣襟。南朝梁元帝《看摘薔薇》詩:「橫枝斜綰袖,嫩葉下牽裾。」三國魏文帝曹丕要從冀州遷十萬戶到河南去,群臣上諫,不聽。辛毗再去諫,曹丕不答而入內,辛毗拉住他的衣裾。後來終於減去五萬戶。見《三國志·魏志·辛毗傳》。後以「牽裾」「牽衣」「牽裳」指直言極諫。《北齊書·孫騰傳》:「孫騰牽裾之誠,有足稱美。」唐杜甫《建都十二韻》:「牽裾恨不死,漏網辱殊恩。」明無名氏《鳴鳳記·燈前修本》:「怪當朝無肯折庭檻,又誰箇敢牽裳?」清黃鷟來《雜興》詩之十三:「已悲事與牽衣別,敢謝人嘲折檻愚。」
18、史魚屍諫:也稱史鰍,字子魚,春秋時衛國大夫,以正直敢諫著名。衛靈公在位時,不任用德才兼備的蘧伯玉,卻重用奸臣彌子瑕。大夫史魚曾多次進諫,要求啟用蘧伯玉,罷免彌子瑕,靈公不聽。後來史魚病重,臨死前對兒子說:「我死後,不要出殯,你把我的屍體陳放在窗下,我要以此來勸諫君王。」史魚死後兒子按他的吩咐做了。衛靈公前來弔唁時,驚訝地看到史魚沒有被安葬。這時,史魚的兒子將父親的遺言轉告靈公,靈公終於醒悟過來,便罷免彌子瑕,啟用了蘧伯玉。
19、薨:古代指諸侯死。
20、新城陳孚恩:陳孚恩(1802-1866),字少默,號子鶴,別號紫藿。江西新城縣鍾賢(今黎川縣中田鄉)人。學者陳希曾次子,劉大觀婿。道光五年拔貢,朝考一等,由七品小官,仕至吏部尚書、軍機大臣。歷任官至禮、兵、刑、戶、吏各部尚書。清代著名書法家。
21、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早期也稱為「司員」。最初無一定額數,在內閣中書等官員中選調。乾隆初改由內閣、各部、理藩院等衙門調派。自嘉慶四年(1799)始定軍機章京分滿、漢各兩班,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設領班、幫領班章京各1員,由軍機大臣於章京中選資深望重者任之。軍機章京的選任,據《樞恆紀略》卷7載:「漢軍機章京由內閣中書、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進士、舉人出身者兼充;滿軍機章京以內閣中書、六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兼充」。光緒三十二年(1906)確定漢章京額缺為20人。
22、寵任:寵愛重用。《三國志·魏志·劉放傳》:「三年,放進爵魏壽亭侯,資為令,明帝即位,尤見寵任,同加散騎常侍。」唐韓愈《賀雨表》:「微臣幸蒙寵任,獲覩殊祥。」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三》:「北齊司馬子如、高隆之、孫騰、高岳皆為神武所寵任。當時號為四貴。」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三篇七:「適因本府中學腐敗,監督秦公受當局寵任,榮膺整理之責。」
23、搶(chēng)攘:紛亂貌。《漢書·賈誼傳》:「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唐柳宗元《吊屈原文》:「支離搶攘兮,遭世孔疚。」宋王明清《揮麈前錄》卷一:「國朝承五代搶攘之後,三館有書僅萬二千卷。」《封神演義》第六二回:「搶攘兵戈日不寧,生民塗炭自零星。」康有為《割台行成後》詩:「山河已割國搶攘,憂國諸公欲自強。」
24、奏聞:臣下將情事向帝王報告。《後漢書·安帝紀》:「三司之職,內外是監,既不奏聞,又無舉正。」唐薛用弱《集異記·葉法善》:「玄宗承祚繼統,師於上京,佐佑聖主,凡吉凶動靜,必預奏聞。」《水滸傳》第五五回:「(高太尉)次日早朝,越班奏聞天子。」魯迅《故事新編·鑄劍》:「奴才剛才訪得一個異人,很有異術,可以給大王解悶,因此特來奏聞。」
25、驗視:檢驗察看。晉干寶《搜神記》卷六:「華容去州數百里,即遣馬吏驗視,而劉表果死。」《新唐書·屈突通傳》:「若璽書召,驗視敕字加點,又與玉麟符合,則就道。」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卷十三:「女曰:『其臀有瘤。』驗視無有。」
26、公子編修某:即王沆。著名愛國名相、清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王鼎之子。字靜溪(小厪),庚子(1840)進士,翰林院編修(見《蒲城縣志》)。育有十三子: 瑔、瑩、瓛、璞、瓚、璵、玟、珵、瑒、瑪、王覺、璂、璲。王鼎自縊屍諫後,他以不能成父志而為王鼎門生及陝甘同鄉所鄙棄。自感愧恨,終生不出。
27、尊公:對人父親的敬稱。《三國志·魏志·袁尚傳》「十月至黎陽」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劉表遺譚(袁譚)書:『天篤降害,禍難殷流,尊公殂殞,四海悼心。』」《晉書·簡文帝紀》:「及超(郗超)請急省其父,帝謂之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於此!』」清顧炎武《與周籀書書》:「昔年過訪尊公於江村寓舍中。」
28、恤典:帝王對臣屬規定的喪葬善後禮式。即朝廷對去世官吏分別給予輟朝示哀、賜祭、配饗、追封、贈謚、樹碑、立坊、建祠、恤賞、恤蔭等的典例。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六:「京以子由長厚,必不肯發其變役法事,而疑其諸郎,故恤典獨厚也。」《明史·賀世賢傳》:「世賢既歿,或疑其叛降,恤典故不及。」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八:「崔縱之櫬金人付臣護之而來,謹置之臨安府城內妙行寺,乞賜檢舉,特與恤典,訪其親而官助葬之。」明張煌言《李陵論》:「設令漢武聞陵之敗,臨軒而嘆,側席而思,為之恤其母,撫其孥,或誤傳陵已死事,更為招魂以祭,恤典以贈之,陵雖犬豕,當必悔恨自裁矣。」清昭連《嘯亭雜錄·王文簡公補謚》:「因與理密親王酬倡,為上所怒,故以他故罷官,沒無恤典。」
29、優旨:優待的詔命。亦謂頒發優待之詔命。明沈德符《野獲編·禨祥·雷震陵碑》:「而首揆沈四明又上疏雲:『……乘此改立新碑,此莫大之孝,亦莫大之慶也。』上優旨允行。」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蒲城王文恪公屍諫》:「子而猶欲仕於朝也,不如屏此疏勿奏,且可為尊公邀優旨。」
30、張文毅公(芾):張芾(1814-1862),名黼侯,字小浦。陝西涇陽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庶子,值南書房。大考一等,擢少詹事。二十二年(1842)四月王鼎自縊後,張以門生至王家,與陳孚恩「共勸王沆」,同意由陳代改遺疏,得穆彰阿賞識,超遷內閣學士,督江蘇學政。二十五年(1845)授工部侍郎,任滿仍值南書房,旋調吏部;二十九年(1849)督江西學政。
31、親厚:關系親密,感情深厚。漢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讎者所快。」宋葉適《與黃岩林元秀書》:「與二君親厚,非復他人之比,每願相聚數日,講學其所當言。而事役參差,竟不一遂,將如之何。」
32、改草:改擬;改寫。
33、震悼:驚愕悲悼。《楚辭·九章·抽思》:「願承間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陳書·徐陵傳》:「奄然殞逝,震悼於懷。」清昭連《嘯亭雜錄·朱文正》:「故其薨日,上甚震悼。」
34、成郡王:即綿懃(1768-1820),乾隆帝孫,成親王永瑆長子,母嫡福晉富察氏,嘉慶四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七年晉貝勒,二十四年加郡王銜,追封成郡王。
35、奠茶酒:灑茶、酒於地以祭祀。
36、飾終:謂人死時給予尊榮。《荀子·禮論》:「送死,飾終也。」宋陸游《王成之給事輓歌辭》:「贈極文昌貴,君恩厚飾終。」清昭連《嘯亭續錄·賜奠》:「國家寵待臣僚,遇有勛績昭著者,飾終之典,有上親臨賜奠者。」
37、樞垣:猶樞府。主管軍政大權的中樞機構。宋代多指樞密院,明清初多指內閣,清雍正以後多指軍機處。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曹侍中在樞府,務革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宋陸游《賀張都督啟》:「恭審誕膺冊書,首冠樞府。」明吾丘瑞《運甓記·剪發延賓》:「爹爹,你藏器待沽,終須有日登樞府。」清汪懋麟《新歲荷真定公寄書並二律見問次韻酬謝》之二:「樞府紓籌策,官齋尚詠詩。」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若京官則自樞垣、台諫以外,皆為閑散。」(此指清軍機處。)
38、推轂(gǔ):本指推車前進,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後指薦舉;援引。《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御史大夫。」《南齊書·陸厥傳》:「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宋司馬光《送祖擇之守陝》詩:「俊德爭推轂,榮塗易建瓴。」明歸有光《與徐子與書》:「實賴吾丈雅故推轂之。」清方文《送姜如農明府擢儀郎》詩:「群公極推轂,玄幣爭相持。」
39、卿貳:次於卿相的朝中大官。《明史·趙世卿傳》:「延及數年,居然高踞卿貳,誇耀士林矣。」《好逑傳》第十三回:「若以我學生昔日曾備員卿貳,亦朝廷侍從之官也。」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國初,凡提督學政,惟直隸、江南、浙江曰學院,以進士出身之卿貳及翰林院侍講侍讀充之。」
40、愧恨:慚愧悔恨。《太平廣記》卷二六引唐薛用弱《集異記·葉法善》:「其僧愧恨,赴海而死。」宋葉適《<羅袁州文集>序》:「余笑曰:『罷是,則門戶冷落,患復不亟爾。』達文頗愧恨。」曹禺《北京人》第三幕:「文清愧恨地低下頭,緩緩朝卧室走。」
41、歸仰:歸附仰仗。《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萬邦歸仰,國富如海。」唐李白《化城寺大鍾銘序》:「盍不建大法鼓,樹之層台,使群聾六時有所歸仰,不亦美乎?」宋王禹偁《濟州眾等寺新修大殿碑序》:「大都小邑,暨名山勝境,鮮不建梵剎而聚緇流,有以見大法之光揚,末俗所歸仰也。」
【譯文】
道光年間,林則徐公(謚號文忠)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奔赴廣東查禁鴉片煙,與英吉利士兵艦船在海上相持,宣宗皇帝非常倚重信任他。不久事情中間發生變化,命令大學士直隸總督琦善前往查辦,嚴辦林則徐,(將其)革職貶謫戍守新疆,全部撤掉防禦的器物、設施,與英吉利講和。於是輿論嘩然,都罵琦善誤國以及宰相穆彰阿妨礙賢人晉升,而惋惜林公不被重用。那以後黃河決口,出現祥瑞的徵兆,皇上命令大學士蒲城人王鼎先生(謚號文恪)親臨邊塞決口之處(治河),又命令林公前往效力。
王鼎一見林公,就傾心結交,而且說回朝一定極力推薦他。等到治河工程合龍,朝廷命令林公仍往新疆。王鼎回朝,極力推薦林公的賢德,皇上不接受。這時,王鼎與穆彰阿宰相同為軍機大臣,每次相見,(王鼎)總是厲聲咒罵他,穆相(總是)笑著避開。有時兩人同時被皇上召見,(王鼎)又在皇上面前大聲責罵他,斥之為秦檜、嚴嵩一樣的奸相,穆相沉默不言不與他爭辯。皇上笑視王鼎說:「您喝醉了。」命令太監扶著他出去。第二天又在朝堂上極力勸諫。皇上大怒,拂袖而起,王鼎拉著皇上的衣裾直言極諫,最終也未得到機會申明自己的態度。(王鼎)回家後想效仿史魚屍諫的做法,當晚自縊而死。這時,新城人陳孚恩做軍機章京,生性機警,最為穆相所寵信。正式早朝時候,軍機大臣只有王鼎未到,陳孚恩心裡知道其中的原因,就駕車而出,急忙趕到王鼎的家裡。他家裡人正(都)紛亂無措,(王鼎的)屍體還沒解下。凡是大臣自縊,按照慣例一定要奏聞皇上檢查以後,然後才敢解下屍體。陳孚恩到了以後,命令他的家人趕緊解下屍體,檢查衣帶找到他寫的遺奏,大意都是彈劾推薦林公。陳孚恩對王鼎的兒子翰林院編修王沆說:「皇上正是非常生氣的時候,不願再聽到這樣的話。如果據實上奏,那麼您父親一定得不到皇上的恩典,而您也會終身被廢棄不用。您如果還想在朝廷做官,不如壓下這封遺奏不上報,而且還可以以為您父親子請求朝廷的優厚恩賞,希望您好好考慮這件事。」正好遇上張芾先生(謚號文毅)也來了,張芾是以前穆相關系最親密的學生,也是我的的同鄉、學生。他們一起勸說王沆,王沆接受了他們的意見。陳孚恩代為改寫遺奏,上報皇上說(王鼎)暴病身亡。皇上非常哀悼,命令成郡王代他前去祭奠,追贈太保,入祀賢良祠,孫子三人都等到年齡夠了時專門差人帶到朝廷接見,死葬的禮節非常隆重。陳孚恩袖子里抄著王鼎的原奏摺離開了,回到軍機處呈給穆相。穆相大喜,於是極力提拔陳孚恩,不到十年,就官至兵部尚書、軍機大臣;而張公也在幾年間由翰林躋身僅次於卿相的朝中大官。唯獨王沆因為未能成全父親的遺志,被王鼎的門生及陝、甘同鄉們所鄙棄,(他)自己也慚愧悔恨,於是終身不再出仕。王鼎死後不久,林公被皇上召回京,又做了陝西巡撫。民間都流傳,自從王鼎死後,宣宗皇帝常常聽到空中有喊林則徐姓名的,史雨不久就恩賜他由新疆返京。
這種說法雖然不全是事實,然而也足以說明人心歸附仰仗的意思。
⑤ 及居御史,則慷慨言天下事,數面折廷諍。 公性素高介,當官則死其職,過即澹然,無軒冕情。文言文翻譯
等到擔任了御史,反而情緒激昂談論天下之事,經常當面批評當廷進諫。湯公性情一向高潔耿介,做官就盡忠職守,沒了官職就淡然處之,沒有留戀權位的心思。
⑥ 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翻譯!!!
以前文帝時,有人偷盜高祖劉邦陵墓的玉環,(文帝要冶重罪)張釋之在朝廷上諫爭,(最終)只按律判了棄市(當街處斬,沒有夷三族或九族)。
⑦ 成語接面折廷諍
(共18則) [a] 暗鬥明爭[c] 觸斗蠻爭寸土必爭[f]分秒必爭[h] 虎鬥龍爭[j] 據理力爭雞鶩相爭[l] 兩虎相爭龍戰虎爭[m] 蠻觸相爭門戶之爭面折庭爭面引廷爭面折廷爭[n] 你奪我爭[q] 雀鼠之爭[w] 蝸角之爭[y] 蟻斗蝸爭 「爭」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語分秘必爭 → 爭權奪利 → 利慾熏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倫之樂 → 樂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鐵 → 鐵證如山 → 山窮水盡 → 盡善盡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謀 → 謀事在人 → 人定勝天 →天壤之別 → 別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包含有「爭」字的成語』 「爭」字開頭的成語:(共11則) [b] 必爭之地[j] 雞爭鵝斗諫爭如流[l] 龍爭虎鬥龍爭虎戰力爭上游[m] 明爭暗鬥面爭庭論[t] 廷爭面折[z] 只爭旦夕只爭朝夕 第三個字是「爭」的成語:(共22則) [z] 爭長競短爭長論短爭短論長爭多論少爭風吃醋爭鋒吃醋爭分奪秒爭雞失羊爭名奪利爭貓丟牛爭名競利爭名於朝:(共25則) [b] 百花爭妍百花爭艷百家爭鳴並驅爭先白蟻爭穴[d] 道長爭短斗怪爭奇斗麗爭妍斗媚爭妍斗色爭妍斗艷爭芳斗艷爭輝斗艷爭妍[g] 鼓腦爭頭[j] 競短爭長決命爭首雞鶩爭食[k] 恐後爭先[s] 十手爭指[t] 桃李爭妍[w] 萬壑爭流無可爭辯[x] 炫奇爭勝炫異爭奇[z] 鄭人爭年 「爭」字結尾的成語,爭利於市爭強鬥狠爭權奪利爭強斗勝爭奇斗艷爭強好勝爭前恐後爭權攘利爭強顯勝爭先恐後爭妍斗艷 第二個字是「爭」的成語:(共1則) [b] 百花齊放
⑧ 《狄仁傑》文言文 注釋及翻譯
狄仁傑為並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使絕域。仁傑曰:「太夫人有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獨無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續世說》)
狄仁傑為並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親年老又有病,應當出使遙遠的地區。狄仁傑說:「母親有病而公遠使,怎麼能給親人留下萬里之憂。」於是到長史藺仁基,請代高質行。當時裴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和,便對他說:「我們只是不慚愧嗎。」相待如初。(孔平仲《續世說》)
⑨ 「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牽裾,終不獲伸其說」怎麼翻譯
「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扶衣而起,蒲城牽裾,終不獲伸其說」一句可釋義為:第二天(王鼎
)又在朝堂上極力勸諫。皇上大怒,拂袖而起,王鼎拉著皇上的衣裾直言極諫,最終也未得到機會申明自己的態度。
⑩ 文言文《新唐書.狄仁傑傳》翻譯
白話釋義: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仁傑小時候,家中的一個僕役被人殺了,縣衙里來人盤問調查,家裡人都忙著接待,接受問詢。只有仁傑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讀書。縣衙里的人責怪他,仁傑說:這些書中,聖人賢良都在,我都接待應對不過來,哪有時間理你這樣的庸俗小吏?」後來以明經科中舉,他擔任汴州判佐。狄仁傑崇孝重友,無人能比。
在並州時,和他同為法曹的鄭崇質,母親老而多病,輪到他到萬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時,仁傑對他說:你母親病重,而你卻要出遠門,怎麼能讓親人對遠在萬里之外的你擔心呢!」於是上報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出差。當時藺仁基和州司馬李孝廉關系不和睦,經常鬧矛盾,於是對李孝廉說:「(看看人家狄仁傑),我們不感到羞愧嗎?」兩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傑在儀鳳年間擔任大理丞,一年之內審理判決了積壓案件達17000件,沒有一個認為冤屈再要求申訴的。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樹而獲罪,仁傑上奏,認為他的罪過應當免去其官職。高宗下詔命令立即處死他,狄仁傑又上奏說此人罪過不當處死。高宗氣得變了臉色,說:「權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樹,是讓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須處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傑退出宮廷,狄仁傑說:「我聽說違背聖意,違抗君王,自古以來都認為是很難的事,我以為並非如此。如果處在桀紂時代,的確很難辦;但如果處在堯舜時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堯舜一樣的賢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樣被殺掉。過去漢文帝時,有人盜竊了高祖廟里的玉環,張釋之在朝廷上向漢文帝諍諫,定罪時並沒有將盜賊砍頭示眾。
況且,賢明的君主能夠用道理來使他改變,忠誠的大臣卻不能被威權所恐嚇。如今陛下不採納我的諫言,我死後,沒臉面去見地下的張釋之。陛下制定法律,懸掛在象魏之上,流放、處死等刑罰,都有其等級次序,哪有所犯並非死罪,就叫判處死刑的?法律既然沒有準則,那老百姓該(怎麼辦呢?)把手腳安放到何處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變法律,請從今天開始吧。
古人說:如果盜取長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為了昭陵的一株柏樹殺死一位將軍,那千年以後,人們會說陛下是什麼樣的君王?這就是我不敢奉命處死權善才,使陛下背上無道的惡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氣漸漸消解,權善才因之免於一死。當初,中宗在房陵,吉頊、李昭德都有匡復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則天卻沒有復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傑每次私下上奏回應,沒有不把母親和兒子之親情作為談論之話題的,武則天也漸漸省悟,最終召回中宗,又立為儲君。不久,狄仁傑上奏說:「太子回宮,沒有知道的人,眾人(對是否恢復李唐江山)議論紛紛哪能明白對錯呢?」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說得有理,於是又在龍門安置中宗,准備好禮節迎接歸來,大家都感到非常開心。
原文: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也。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吏責之,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後以明經舉,授汴州判佐。仁傑孝友絕人,在並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
仁傑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
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臣聞逆龍鱗,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免、舜,不懼比干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
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
古人雲:『假使盜長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復讜言,則天無復辟意。
唯仁傑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既已,奏曰:「太子還宮,人無知者,物議安審是非?」則天以為然,乃復置中宗於龍門,具禮迎歸,人情感悅。
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
(10)文言文廷諍擴展閱讀
成書過程: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
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
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
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其為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