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編譯文言文

編譯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23 15:19:22

A. 常見的文言文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裡,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裡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裡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韓非子•五蠹》)
譯文: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隻跑的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B. 文言文編程可行嗎

俺覺得也是可行的 可以向兩個方向發展 但是似乎沒有意義
1、一個縮小單個詞素的語義范圍 這樣就成了 外語編程的中文版了 例如像易語言 風靡一時的漢編就是在這個工作(似乎沒有什麼大的成效)
2、增加系統的並行性 窮舉句子中單個語素的所有語義 然後得出許多有意義的句子 當然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很多的副作用:1)增加系統負荷 2)結果會超出程序員預期 當然第二條是最致命的 結果無法預期的程序結果 直接影響了下一步程序
另外自我思考的人工智慧 與用什麼語言好像沒有啥關系

C. 「懂我的人,沒必要解釋。不懂我的人,廢話再多也沒有用」用文言文怎麼

「懂我的人,沒必要解釋。不懂我的人,廢話再多也沒有用」用文言文就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D. 文言文《何為仁者》選自《智囊》的翻譯是什麼

馮夢龍的《智囊》分為十部二十八卷,有 序、智囊自敘、上智部總敘(見大卷一 、遠猶卷二、通簡卷三、迎刃卷四.、知微卷五)、明智部總敘 等,其中段落的名字大多也是以人名命名的。LZ所說的「何為仁者」可能是編譯的人加上去的小標題,也可能是確有此段我記錯了。如果LZ能把需要翻譯的文言文發上來,我們就比較容易幫你翻。

E. 文言文《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翻譯

我幫你找了下資料,供參考如下:
《孫子·謀攻篇》原文——「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敗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曹操等十一家注《孫子》「知彼知己」下有一「者」字,另本無「者」字。)從這則軍事格言的語境上分析,孫子認為,「知彼知己」,在戰爭中會百分之百的取勝;「不知彼而知己」,在戰爭中勝敗參半;「不知彼不知己」,在戰爭中百分之百的失敗。三種情況,每況愈下,剛好成正比。此處「百戰」意譯反覺不妥,以直譯為上。

謂予不信,請看當今眾多學者的翻譯:

1978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一家注孫子》附有當今我國著名軍事理論家郭化若譯的《孫子》。他對孫武的這句名言的翻譯是:「所以說,了解敵人,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會每戰都有危險。」(第77頁至78頁)

台北市常春樹書坊出版的一也編譯的《白話孫子兵法》,對孫武的這句名言的解釋是:「所以說,能夠知道自己,同時也能夠知道別人,那麼縱有百次戰爭,也不致發生危險。假如只知道自己的實力還可以,而不知道別人的實力究竟如何,那麼一旦作戰可能是勝,也可能是敗。假如不知道別人的實力如何,也不估計自己的實力,那麼必然的會打一次敗一次。」(第76頁)

1978年5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齊光撰著的《孫子兵法評注》,對孫武的這句名言的評注是:「所以說,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的,百戰都沒有危險;不了解敵方而僅僅了解自己,一勝一敗;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都得失敗。」(第65頁)

1992年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陳濟康、吳建華合譯的《白話武經七書》,對孫武這句名言的譯文是,「所以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敗;不知彼而能知己可能勝利,也可能失敗;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每戰必敗。」(第39頁)

1992年5月,成都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軍事藝術編委會編寫的《白話中國兵書》,對孫武這句名言的翻譯是,「所以說,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但了解自己,或者勝利,或者失敗;既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那麼每次用兵都會有危險。」

F. 買文言文類的書是編著還是編譯的好

如果是為了學習文言文,盡量不要看有譯文的。
第一,這樣不利於自己去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如果自己僅僅用字典,反反復復地讀懂一篇文言文,就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能讀懂八到十篇,就等於打開了文言文的大門,今後再也不用為文言文發愁了。
第二,同樣的文言文,翻譯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差異,只有相對的對與錯,沒有絕對的標准。人家翻譯的,只能是一家之言,不能作為依據。

G. 文言文井水之疑中居的意思

二蟆(一作二蛙、二蟆議徙、二蟆同居小池)
【原文】
二蟆同居小池,天久不雨,池涸,議他徙。路過一井,其一悅之,將躍入,其一曰:「井水固佳,苟有他故,不適吾意,又焉能出?故但顧目前而不圖其後者,取禍之道也。」
【注釋】
1、這則小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見於清末、民國時期的《伊索寓言》譯本,以文言形式翻譯,主要有三種問世:蒙昧先生與懶惰生(羅伯聃)合作編譯的《意拾喻言》;張燾輯《海國妙喻》;林紓與嚴璩、嚴培南合作翻譯的《伊索寓言》。2011年3月五南出版社出版了顏瑞芳編輯的中文繁體本《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可參考。
2、居:生活。
3、雨:下雨。
4、但:只。
5、顧:考慮。
【譯文】
兩只蛤蟆一同生活在一個小池塘里,天很久不下雨,小池塘就快要乾涸了,(他們)商量要搬到別處住。(他們決定出去找),路過一口井,其中一隻蛤蟆很喜歡那口井,將要跳進去,其中一隻蛤蟆卻說:「井水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有別的原因,(進去了卻)不合我的心意,我又如何能跳出來呢?所以只考慮眼前卻不考慮以後的做法,是遭遇災禍的做法啊。」

附錄:井水之疑
【原文】
虎坊橋西一宅,南皮張公子畏故居也,今劉雲房副憲居之。中有一井,子午二時汲則甘,余時則否,其理莫明。或曰「陰起午中,陽生子半,與地氣應也。」然元氣氤氳,充滿天地,何他井不與地氣應,此井獨應乎?西士最講格物學,職方外紀載:其地有水,一旦十二潮,與晷漏不差杪忽。有欲窮其理者,構廬水側,晝夜測之,迄不能喻,至恚而自沉。此井抑亦是類耳。
【注釋】
1、出自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
2、子午:子時和午時。子時,夜裡12點,即24點。午時,白天12點,即12點。
【譯文】
虎坊橋西面一成住宅,是南皮張公子畏的舊居,現在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劉雲房住著。宅內有一口井,子、午兩個時辰打的水是甘甜的,其餘時辰則不是這樣,實在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人說:「陰氣生於午時之中,陽氣生於子時之半,同地氣相應啊。」但是元氣廣大無垠,充滿在天地間,為什麼其它的井不會與地氣相應,而這口井獨獨相應呢?西方最講究格物學,《職方外紀》記載:其地有水流,一天之中十二次漲潮,與測試的儀器日晷和滴漏不差一點兒。有想要窮究它的道理的人,在水邊建造房子,日夜測量它,始終不能明白,以至於氣憤而投水自盡。這口井或者也是屬於這一類吧。

H. 怎樣才能給古詩編譯文

相對而言,古詩的譯文編寫比一般古散文要難,因為直接翻譯便失去了韻味,但強求韻味,往往解釋不清句子。所以,大多採取綜合方法處理:
先解釋字詞、句子,即所謂「注釋」;
然後,用類似於新詩的語言翻譯全詩,即所謂「韻譯」;
最後,寫賞析。將詩人寫作意圖及表達方式做詳盡的解說,便於讀者更好的品味全詩。

I. 自學文言文一系列問題

文言文是文章,要靠理解來學習,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想背公式一樣,那除了死記硬背也沒什麼方法了。其實學文言文跟學外語差不多,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比想像中還要容易哦。

如果課本上的文章讀起來比較吃力,建議你先從通俗小說讀起,如《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通過這些閱讀,熟悉古文的語境、語義、常用字詞的用法。等這些都能順利理解後,再選擇更深一些文章和書籍閱讀,逐步提高。

熱點內容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