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藝術照

美術藝術照

發布時間: 2020-11-23 15:31:17

Ⅰ 請問考非美術攝影專業,繪畫需要達到什麼水平

非美術生的攝影專業會有繪畫課程但不多

Ⅱ 美術和攝影的關系

美術和攝影的共同點是都很在乎構圖。
攝影更講究用光,強調主動布置光線。
美術繪畫在照相術發明之前主要作為一種記錄的形式,有風景和人物等等,也有表現畫家創作藝術的。但是主要還是作為記錄形式。
照相術發明過後,繪畫逐漸向抽象寫意表現情緒發展,由印象派的寫意逐漸轉向人們所認為的怪異。讓人看不懂。當然寫實的繪畫也還是存在。只是不做為記錄形式而純粹是藝術化的東西。是培養人的藝術修養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記錄的功能漸漸減少。而由攝影承擔。
攝影,發展歷史遠比繪畫短很多,但是它的方便和自由性很受人歡迎。可以根據自己意向取景,拍攝各種各樣的照片,還可以進行後期處理達到想要的效果。對人的審美和眼光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美術是發源與自然而又不脫離自然。因為任何美術形式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的。有自然,才有風景,動物和人類,才有現在人類的文明和各種人造物品。幾乎任何美術形的題材都離不開自然。人類依存於自然,正是因為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和贊美才誕生了藝術這種表達記錄美的學問。而人類也慢慢改造著自然。自然給人類提供藝術靈感的來源,而人類的藝術則記錄表達對這種自然創造的美的崇拜和贊美。
學美術的話可以在校考時選擇攝影專業。個人認為攝影還是作為愛好比較好、我老師以前的專業就是攝影、還是生活所迫放棄了他的愛好。學之前就就能明白學了的目的那是最好的,

Ⅲ 參加藝考校考需要幾寸照片

參加藝考校考需要照片是1寸(白底、藍底照片)。除此以外還需要身份證、身份證復印件(復印件多備為宜,放在防水資料袋中)、考生個人基本信息表(原報考證,尤其是考省外的院校,經常會用到)、校考准考證(需自己列印)。


(3)美術藝術照擴展閱讀:

藝術考試是指各大院校的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或者藝術系等進行的專業招生考試。以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和自願原則,考試合格者獲得專業合格證,持此證書參加高考,高考成績出來以後,各學校再擇優錄取。

藝術考試的三大門類是音樂、舞蹈和美術。

藝術考試是指依照2004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布並開始實施的第31號令即《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辦法》,取得資格的藝術考級機構(以下簡稱考級機構),通過考試形式對學習藝術人員的藝術水平進行測評和給予指導的活動。

基本方式

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查參試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即:「除了題目,任何東西都不能看地做功課」。

要求考試者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指定的方式解答精心選定的題目或按主測單位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實際操作的任務,並由主考者評定其結果,從而為主測單位提供考試者某方面的知識或技能狀況的信息。

參考資料:網路——藝術考試

Ⅳ 想學攝影用先學美術么

首先說一下攝影和美術的關系

攝影起源於繪畫,乃是同根生。攝影藝術從繪畫里脫胎,乃是同胞兄弟,飽受了繪畫藝術以及其他視覺藝術的滋養,逐漸的成長,發展出了不同於繪畫的攝影自身的一些語言,擁有了多種的藝術風格。可以說,至今,攝影藝術仍在繼續的努力的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語言,繼續的拓展自己的藝術疆域。攝影與繪畫同作為視覺藝術,其共性可謂多矣;而年輕的攝影之起源於古老深厚的繪畫藝術的歷史淵源,更決定了繪畫藝術對攝影還有很多很多的影響無法割棄……

上一小段來自搜搜精華知識
下面我給說你一下我個人觀點

攝影和美術是
有關系的
最最基本的
在二維空間上的構圖美感
這是最大的共同點
一幅好畫和一張好照片首先有著幾近完美的構圖
給人一種二維空間構造的美感
另外
在色彩方面
絢麗的色彩有時候
用畫能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用相機
恰恰很多時候都在捕捉這一瞬間

如果說影響的話
我覺得繪畫功底是可以左右攝影風格的
一個人一個風格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欣賞事物的角度
繪畫的創作完全基於內心的世界
然後
會默然的用這個標尺
拿相機去尋找內心早已成型的畫面

繪畫有功底的人
欣賞能力總該比常人獨到一點的

另外設計的涉及攝影的專業
是廣告學裡面有關商業攝影的專業
廣告攝影和商業攝影課
是在平面設計和廣告設計專業裡面的
到大學報考廣告設計可以學到攝影的知識
廣告設計就是美術做墊底的藝術專業

如有不明白
請繼續追問
望採納~

Ⅳ 攝影和繪畫關系400字

一、攝影與繪畫的共性特徵

(一)具有相同的美術特徵

對於攝影與繪畫相同的美術特徵,畫家兼攝影家胡伯翔在《美術攝影談》中曾作過精闢的闡述。他指出,攝影「亦為新興之美術,其發揮美感表現個性,實與其他美術無異。」「昔人稱畫之佳者,曰惟妙惟肖,予意用此語為美術攝影之釋意,尤為切當。」在藝術形態的分類中,攝影與繪畫大多歸為一類:如果以藝術形態的存在方式為依據,攝影和繪畫同屬於空間藝術;如果以感知方式為依據,它們同屬於視覺藝術;若以創造方式為依據,二者同屬於造型藝術;在反映客觀現實和表現客觀情感的關繫上又可把二者同時納入再現藝術的范疇。另外,二者在藝術特徵上同樣具有造型性、視覺性、空間性、靜止性、瞬間性的特點。造型性是通過光、影、色、點、線、面等形式在二維空間里塑造三維立體,從而刻畫出事物的外部形態;視覺性是指其作品必須有可視形象的存在,以可視形象讓讀者來讀解作品;空間性表明它是在空間里展示出來的,在存在方式上要佔有一定的空間;靜止性表明它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是靜態的;瞬間性說明它只能表現出事物的一個瞬間狀態。

(二)具有相同的視覺上的空間立體感

攝影和繪畫都是通過平面描繪造成視覺上的空間立體感。它們不同於雕塑,而是解脫了物質實體佔有的空間,壓縮為平面來表現,作用於欣賞者視覺感受習慣,造出立體的「幻象」形態。也就是說,攝影和繪畫本來是平面的造型,藉助光、色、影調、線條和構圖節奏的效應,卻表現出突兀起伏的立體感。不僅如此,由於作者在作品中熔鑄了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表達了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情感,因而能喚起欣賞者相似相同的情感體驗,引起欣賞者的聯想,突破對象固有的內涵,造成超越對象以外的道德力量和藝術意蘊,使有限的瞬間形象收到了無限的效果,表達出一種歷史縱深感。

(三)具有相同的表現生活的瞬間性

攝影和繪畫要在生活的長河連續不斷流動的時空過程中,捕捉帶有典型意義的瞬間,把要表現的內容,選擇一定的空間,用物化手段凝定下來,構成具有完美精神風貌和本質意義的藝術形象。概括地講,這種典型要通過道德力量和藝術魅力揭示一定的生活真理,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質和深度,造成時間連續性的運動感;要求在所描繪對象運動中的一剎那,在一個具有轉折性很強的時機里,把過去和正要到來的一些東西,凝定在一瞬之間的一張畫面上,從而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所以,它要求作者在創作的全過程中,必須從須事物的發展、時間的流失和生活變化的最富典型意義、最有效的瞬間時機里,選擇其具有生動鮮明的個性、深厚生活內涵的特殊細節,把握生活的必然,大膽地淘汰那些偶然的非本質現象,經過嚴格的加工改造,注入作者心靈的乳液,塑造出獨具生命風採的藝術形象。

(四)具有相同的表現生活的空間並列性

作為二維空間的平面造型藝術,攝影和繪畫可以把彼此交錯的事物、多形體的各式形態、流動變幻的動作、人的內心情緒和五色紛呈的風光,通過色彩、線條、影調,在一張平面圖上並列地展現出來,構成和諧完美的整體。攝影和繪畫作品的這種視覺的直觀性,使得人們能夠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空間一目瞭然地接受下來。比如,俄國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一張平面上並列著多重景象:低重的灰色雲霧,一群佝僂負重艱難舉步的纖夫,中景一艘緩緩前移的龐然船體,遠景左側一葉輕帆,右側一隻濃煙飄渺的火輪。盡管欣賞者需要在篤深思考過後,才能領略隱逸在畫面深處的精神內涵,但那纖夫、雲霧、帆影卻一眼可見,造成極為強烈的可見可感的。

二、攝影與繪畫的不同特徵

(一)使用物質媒介材料的差異

攝影和繪畫所使用的物質媒介材料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攝影是科技文明的產物,攝影藝術對科技和設備有很大的依賴性。攝影工具是一台高精密的光信號採集器,膠片是一張化學特性的光信號存貯器,從產生形象的角度而言,參與攝影創作的,不僅有攝影家,還有照相機。沒有照相機就沒有攝影,就談不上攝影藝術。而繪畫不同,它所用的媒介材料是顏料、畫筆和畫布(紙),科技含量低,它主要靠藝術家的「手藝」,靠藝術家的頭腦。畫家手裡的調色盤、畫筆是不能與照相機同日而語的,畫筆沒有直接成像的能力。照相機可以將形象直接攝取下來,而不必經過描繪階段,原因在於攝影有光學技術和機械技術作為支撐,而繪畫卻沒有,這樣就造成了攝影家與畫家在技術內涵上的分別。畫家的技術是一種「手藝」,而攝影家的技術則是掌握、控制照相機和暗室處理技術的能力。攝影對設備有嚴格的要求,照相機、感光材料、化學葯劑、放大沖洗機械等等缺一不可,這些都是現代科技的結晶,所以攝影對設備的依賴,歸根到底是對科技的依賴,正如安德烈亞斯·法寧格所說:「每一張好的照片,都是技術和藝術成功綜合的結合」。

(二)造型手段的差異

一般而言,繪畫和攝影都是通過光影色、點線面造型手段去塑造視覺形象。但從物理本質上看,繪畫上的「光」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用顏料構成的色彩和以色彩表現出來的「光的幻覺」;攝影的光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光,「是光的物理學、化學感應所造成的影調和色彩」。所以,「光」是攝影藝術造型的最重要的材料。在攝影創作中,與正確感光相聯系的,是攝影家如何用光,如果說感光更多地表現出對設備和技術的依賴,那麼用「光」則主要是一個藝術問題了。畫家只要有了「光」,就可以作畫;但對攝影而言,沒有「光」就沒有「影」。在攝影師眼裡,光就是畫家手中的顏料。

(三)表現瞬間性的差異

攝影一旦選擇了對象,那麼對象就會按它本來的樣子攝入鏡頭,留在感光膠片上,而這一「咔嚓」的瞬間是不可能重復的,攝影是用鏡頭去看,用「光」去捕捉「真實」,是真正抓住了瞬間的藝術。繪畫也是去表現生活的瞬間,而這種瞬間與攝影意義上的瞬間,有著本質的不同,繪畫的瞬間是用眼睛去抓取的,留存在大腦中,再用筆去表現真實,這種瞬間的真實就帶有很大的漂移性,與其說是「瞬間」,倒不如說是「印象」。

被攝者在陰影中,常常表現的調子較暗,立體感也不好,我們可以從有陽光的地方,用反光板將陽光反射到被攝者面部和身上,改善他們的受光情況,使照明光線有利於人物的造型。

(四)表現方法及工藝流程上的差異

攝影截取生活「瞬間」的速度,迅速而敏捷,而繪畫卻遲緩。一個畫家將留存於大腦的印象再現出來,往往需要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載乃至更長。在表現方法上,繪畫靈活多變,可具象、可抽象、可現實、可浪漫;而攝影卻不同,照相機只能紀實性地抓取生活中的瞬間景象。但現實生活中的景象總是鬆散和偶然的,要使互不相關的事物關聯起來,或者從一大堆偶然聯系的事物中找出必然的聯系,讓無序成為有序,這就要求攝影家有選擇的拍攝。而攝影瞬間的不可重復性,就決定了攝影家要去捕捉、去發現、去等待符合自己審美思想的光線,尋找符合自己意圖的角度。這種選擇性也決定了攝影家對光線、對現實瞬間、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的很好把握。

三.攝影與繪畫相互交融的關系

當代藝術的進程事實告訴我們,當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與風格被人們長期欣賞而感到乏味的時候,往往需要多樣化的技巧和表現手法與之適應,因而藝術便不斷進行創新或拋開程式化的技術規范和固有的審美模式,或從其他藝術形式中吸取營養作為一種補充、更新,從而建構起新的樣式和新的審美視象,以滿足人們新的審美需要。尤其是在藝術觀念與審美觀念不斷更新的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橫向滲透、吸收,越來越成為創新的一種途徑,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樣地,攝影和繪畫也不例外.

在當代造型藝術的開放性與多樣性同步發展過程中,攝影與繪畫更是自覺不自覺地在相互撞擊、交叉中表現出多方位的藝術交融,從一些意境深邃的作品,可以看出它們的互補因素和特徵。如攝影家林森的《水鄉懷想))(獲第九屆國際影展金牌獎),朱丁甲的《苗家責任田》(見《全國第十三屆攝影藝術作品集》),其畫面影像就凝結著國畫的筆墨韻味、版畫的刀痕雕跡;孫鳳初的《季香》,顯現著油畫粗獷筆觸肌里的特點;美國攝影家邁克爾的《風光》、《靜物》,滲透著印象派繪畫色彩的對比與彩色並列而產生的混合效果。又如國畫家程十發的《竹》,美國畫家秋陽的《入流》、宋陵的《作品12號一無意義的選擇》、王懷慶的《走向世界的人》等美術作品,均程度不同地吸收、融合了攝影的表現形式。

此外,從人類藝術發展史來看,古往今來任何一門藝術的表現媒介、語言、手段和技巧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其中就貫穿著不同藝術之間在相互撞擊、交叉中所進行的吸收、借鑒、改造、創新。特別是「現代的藝術都明顯地具有吸收、借用、綜合其他藝術門類特點的傾向,使其本身具有更大的包孕力」( 朱羽君語)。攝影藝術的存在與發展,以及大量的藝術實踐證明,它橫向地兼收並蓄他種藝術之長,尤其是繪畫之優點,吸取精華,取長補短,通過充分調動攝影藝術表現手段去多方位地反映復雜多樣的現實事物的形態,已成為創作中的新因素,其目的就在於使其自身獲得更大的包容性與多義性。

那麼,藝術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互為影響、互為滲透,是否就會失去自身藝術的特徵呢?事實並非這樣。眾所周知,繪畫是攝影的姊妹藝術。攝影術誕生以後就受到繪畫的熏染。繪畫的很多基本功,如對明暗的把握、色彩的認識和運用、構圖的選擇等等,攝者無不用之。有繪畫基礎的人進入攝影行業可在很多方面輕車熟路,事半功倍.特別是在攝影過程中、後期暗房處理攝影影像時,會因對繪畫種類特性的善長或偏愛而將畫技溶入拍攝和影像之中,產生的影像作品給攝影帶來了很多畫意的感覺,給暗房技術許多新的突破.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除此之外,攝影還從文學、戲劇、音樂、雕塑、建築、書法等藝術門類吸取了自己所需的東西。然而,它既沒有被繪畫或其他藝術所同化,也沒有失去自己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的本質特徵,更沒有產生什麼危機.相反這些吸收對於增強攝影生命的活力與生機,豐富和擴充它的藝術手段以及發展它的表現形態,無不產生了有益的作用。繪畫受到攝影的影響,但並沒有消亡,反而促使自己重新去探索藝術目標。攝影與繪畫並存互補,彼此滲透,並不等於泯滅或削弱自身藝術的特徵和品質,而且有助於豐富它的美學形態結構。

著名立體派藝術家洛特早在第一次世界攝影展中就寫道:「在一個世紀之內,這個機器將會是畫筆、調色板、色彩、靈巧、習慣、耐心、銳利的目光、筆觸、顏料、透明色、訣竅、立體感、精工、逼真。」(0l32一133)當代攝影家康詩緯在他的專著《攝影版畫》中也談到,攝影的寫實紀錄和版畫的刀法肌里構成了攝影版畫的雙重審美趣味。由此可見,攝影家所採取的攝影與繪畫交叉融合、寫實與寫意溶為一體,不僅表現了他們新的審美追求與藝術趣味,而且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矯正它的偏差,從而掌握新的手法和方法,顯露出多樣的審美品味。

美國藝術家、攝影師曼·雷(1890一1976)曾經就攝影與繪畫之間的關系作了這樣經典的闡釋:「我拍攝不想繪制的東西,繪制我拍攝不出來的東西。」這一信條深刻地揭示出繪畫與攝影之間的互補關系,同時曼·雷兼具畫家和攝影師的雙重身份也從實踐上印證了繪畫與攝影之間的親密姻緣。

文藝理論家鍾本康曾在論述小說的「藝術綜合」中提到,凡藝術總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的,它總是根據藝術家所感受到、體驗到、認識到的思想感情創造出來的。因此各門藝術之間的相互啟示、滲透、綜合、融化是合乎藝術內在規律的,是不足為奇的。

事實上,經過藝術交融的作品所顯示出來的新藝術語言與表現手法、技巧,不僅反映藝術家們對於美的探索的勇氣、銳意創新的精神,而且包含了創作主體創造力、想像力和艱難復雜的藝術轉化過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攝影與繪畫在視覺語言、表現手法與藝術形式的交融中,從整體上補充、豐富和完善了自身的藝術形態。拓寬了畫面視覺元素多樣組合,審美意象自由物化的可能性,從而促進創作主體更深刻地創造藝術圖像,表達豐富的藝術內涵。例如,攝影大師郎靜山的《湖山攬勝》,為了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眷戀之情,借用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採取集錦技法,將不同時空的霧山、村舍、亭台、漁舟、蒼石、叢樹等景物,有序地組合在同一幅照片上,參差俯仰,疏密有致,恰似一幅水墨山水長卷畫.尤其是散點透視、畫面題跋,不僅增添了作品的民族特色,而且整個畫面有一種空靈美,蘊藏著雅潔淡逸的意境。而姜彪拍攝的《宇宙與人生系列》,從畫面結構分析,作者同樣吸納、融化了現代繪畫新空間組合方式與透視關系。新有的結構、變調的色彩增強了作品的形式感,加深了畫面的藝術底蘊,構成一種強勁的藝術張力。因而這組具有探索性的照片才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審美內容,具有震撼心靈的藝術力量,給人以新穎獨特的審美感受。

隨著現代社會的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在藝術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展的今天,攝影與繪畫之間的相互關系正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者的交融將是一種長期的文化現象,這已成為當代影畫創作中的一種明顯的趨勢,並將煥發出勃勃生機。

Ⅵ 美術或攝影的風格形式和表現技巧有什麼

問題比較含糊

這樣回答你

美術風格

印象派: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生長在寫實主義的土壤之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准確而客觀地描繪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正是在這一方面,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受到已經習慣於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非難,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遭到批評,從此以後,「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一批藝術家們的作品。

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面,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而有生機。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努力在印象派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回落。從馬奈到塞尚,歐洲繪畫傳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又在自我完善,這樣的進程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框架。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甚至嘲諷,他們共同活動的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但他們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並波及音樂和文學。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或塞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將介紹法國印象派的演變:它的開始、發展和它對後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參觀者不僅可以觀察到這些傑出畫家處理的題材的多樣性(涉及風景、靜物和肖像),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繪畫經驗的發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這次畫展顯得很難得。這次來中國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國印象派的主要畫家可以說囊括無遺———莫奈11件,西斯萊5件,德加4件,雷諾阿4件,馬奈3件,畢沙羅7件,凡汀———拉圖爾、莫里索、巴齊耶等人也都有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其中像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館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又名苦艾酒》、《年輕女人像》,莫奈的《魯昂大教堂》、《睡蓮》,雷諾阿的《半身像,陽光的效果》,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艾爾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萊的《魯弗申的花園小路》等作,都屬於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國文化年活動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繪畫,開創了我國對外藝術交流史的先例。這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5l件作品,屬於法國國家收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近代美術作品的國立博物館,它位於巴黎塞納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巴黎之旅的必選站點。奧賽博物館一次拿出這樣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展出,堪稱世紀性的藝術盛會。這次畫展希望向民眾提供一次機會,在中法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認識中法文化相近和區別的東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補的東西。

===================================
印象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以馬奈為中心的一批畫家如莫奈、西斯萊、雷諾阿、塞尚、德加、畢沙羅等人,在反對學院藝術的口號下,以創新的姿態進行藝術革新,並登上法國畫壇。1874年他們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展覽,社會反響很大,參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這樣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強調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主張藝術上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把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直接對景寫生,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這在繪畫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由於印象派繪畫很少反映人類生活的主題,使創作題材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馬奈1832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一位畫家。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一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一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艷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一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朧晨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松的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一切物體都融成一片。

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系的獨立美。他是第一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奈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的積極活動者和重要成員,以描繪舞蹈演員和浴女著稱。德加是一個銀行家之子,生活富裕並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

德加早年接受過嚴格的古典主義藝術的熏陶,培養了他熱愛傳統藝術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畫家中他是始終堅持嚴格造型的畫家。他受到馬奈的影響,開始注重對色彩的研究,並參加印象派的畫展,成為印象派畫家中風格獨特的一員。德加一生中對撲朔迷離的動感追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舞台燈光下的舞蹈演員和賽馬場上的情景,表現得極為生動。他常常在後台和包廂里冷靜地觀察對象,默寫演員們舞蹈時一瞬間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舞蹈者輕柔的動作和跳動起來的生動姿態,更成功的是他將舞台燈光下的感覺傳達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台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1841年他出生在一個窮裁縫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畫謀生。他天性樂觀、純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雷諾阿主要畫婦女肖像和裸體,他的畫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人物塑造得有著無法形容的柔和與微笑。同時在他的畫中嘗試著運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畫生動活潑,色彩豐富。

雷諾阿的繪畫創作中少女和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筆下的兒童天真稚氣,所畫的少女更能傳達出沉靜、優雅的情態。《少女肖像》是他這一類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雷諾阿筆下的作品在筆觸運用上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他還經常喜歡使用各種由淺到深的紅色作畫。畫中的人物被描繪得非常悠閑愉快,充滿青春的美麗,猶如一首贊美和抒情的樂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富於浪漫情調,作品《遊船上的午餐》《餅干坊街的舞會》《包廂》等都十足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

畢沙羅(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畢沙羅出生在法國安提爾群島的聖多馬小島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雜貨鋪的小老闆。年輕時他曾當過店員,由於酷受繪畫,在他25歲時離開了家鄉小島,來到以藝術都城著稱的巴黎。柯羅和米勒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堅信著藝術唯一可遵循的大師就是自然。畢沙羅比其他印象派畫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開始作畫。他常說:「在戶外生動的光線中,按著自然忠實地畫吧!」

畢沙羅一生清貧,但卻總是帶著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著。他非常喜歡田園生活,毫不誇張、粉飾地畫眼中看到的極其普通的一切。在畫面上他常常採用飽和的顏色和筆筆壓蓋的細膩筆法描繪對象,具有一種淳厚的藝術韻味。代表作品有《逢圖瓦茲的紅屋頂》《蒙馬特爾大街》等。

修拉(1859~1891),印象派中的後起者,他在印象畫派中獨樹一幟。修拉是根據色彩學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認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實地表現這種分割的色彩,必須把不同的、純色彩的點和塊並列在一起。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作品被稱為「點彩法」,並形成「新印象主義繪畫」,又稱「點彩派」。建築在科學理論和理性基礎上的新印象主義,在某些方面恢復了繪畫中物象的具體性、實在性,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但由於過分注重法則和規則,也使繪畫喪失了可貴的、直觀的生動性。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共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畫家採用了細筆小點的形式,並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紫、藍、紅、黃等色點,使畫面在局部中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和互補色的對比,整體上協調一致。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為代表的另一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系,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主義畫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他不拘泥於印象派的光色分析,為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而苦苦探索,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法和風格。

塞尚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自然對人類來說,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視表現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系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他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准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非常善於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時又表現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的,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系表現出來。色彩代替了體積,顏色關系代替了明暗關系,他是在用顏色造型。我們知道,困難在於找到准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系,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困難。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他的靜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表現出了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了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准確與否,著重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大的整體關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復制現實,而是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

塞尚這種對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強調,對色彩的巧妙安排和運用,對物體造型結構的處理並有意識地採取變形手法等等,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對後來現代流派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塞尚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靜物》《聖維克托尼爾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荷蘭人,家庭生活貧困,年輕時曾干過許多職業,如美術商人、教師、傳教士等。年近30歲時,他才開始繪畫藝術的生涯。

由於他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同勞動人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藝術中熱衷於表現他們平凡而艱苦的勞動生活。早期的油畫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景色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在色彩的表現上是以傳統的暗調子為主。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被印象派畫中那種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並開始改變原有的畫法,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表現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實驗中去。從此凡·高的油畫開始明亮起來,多使用鮮艷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構成他繪畫的特色。他把所描繪的對象,當作表現自己熱烈激動的主觀感情的媒介、當作表現自己獨特藝術手法的媒介,以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藝術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對事物的形體塑造上的方法,發展到更加獨立於傳統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藝術在他生前是不為世人所承認的,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理解和認識了他的藝術創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善良、對美和對創作想像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後來發展起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的畫家們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藝術世界中。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創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後期創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郵遞員》等。

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時當過船員、店員,後來他棄商從藝,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不久他便改變畫風,開始創造一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更富於裝飾意味的風格。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嚮往著純朴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棄富裕生活,離開巴黎,遠涉重洋,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塔希提島,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在這里他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接受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極大的熱情表現具有原始美的,未開發的熱帶大自然,表現遠離文明喧擾的,簡單純朴的土著人的生活。他採用近於古代埃及美術中庄嚴、平穩、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並追求簡單、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在色彩上,他從形式美感的要求出發,注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和整體效果,以主觀創造來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間的關系簡化,多使用較純的色彩,追求一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感。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客觀自然,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樣啟發了一批現代流派的畫家。

抽象派: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抽象繪畫是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的出發點,排斥任何具有象徵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僅將造形和色彩加以綜合、組織在畫面上。因此抽象繪畫呈現出來的純粹形色,有類似於音樂之處。

抽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一〕幾何抽象〔或稱冷的抽象〕。這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而發展出來。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稱熱的抽象〕。這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發展出來,帶有浪漫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

代表畫家

康丁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畫家,曾是德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的領導者。代表作《構成第四號(戰爭)》(1911,杜塞爾夫萊茵河西發里亞藝品收藏室)、《構成第七號習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畫廊)。

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幾何抽象派代表畫家,在平面上把橫線和豎線加以結合,形成直角或長方形,並在其中安排紅、黃、藍三原色,但有時也用灰色,是荷蘭風格派(deStijl)的主將,代表作《黃與藍的構成》(1929)、《百老匯爵士樂》(1942~43,紐約現代美術館)。

馬列維奇(K.C.Malevich,1878~1935),俄國構成主義倡導者,也是幾何抽象派畫家,代表作《飛機起飛》(1915,紐約現代美術館)、《青色三角形與黑色長方形》(1915)。

庫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畫家。運用色彩理論和音樂式和諧造成獨特的幾何風格,例如《繪圖構成主題二》(1911~12,華盛頓國家畫廊)、《垂直線語系習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畫家。運用色彩調和及抽象的手法,創作了許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魚》(1925,油彩加水彩,紙裱在卡紙板上,48.5×68.5cm,漢堡美術館)、《幹道與支道》(1929,油畫,布,83×76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死與火》(1940,油畫,83×67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

美術的表現技巧
美術創作方法與美術創作的具體表現方法並不是同一個概念。表現方法指美術表現(傳達)中的具體的手段和方法,稱藝術手法。藝術手法是某種創作方法的一般原則的具體表現或特殊表現,它所表明的是創作主體的獨特審美趣味以及創作風貌和技巧特點。如客觀記錄的方法與主觀抒情的方法,寫實再現的方法與浪漫表現的方法,具象的方法與抽象的方法等。

攝影的風格

攝影的風格以及一些趨勢
1 自然風格 Natural style
都市的快節奏給人們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壓抑和冷漠的市場影響到人們的情緒.人們渴望徹底的放鬆和發泄,希望回歸自然中,怡然自得,取得心理平衡.
2 新現代主義風格 New modernism style
這種風格是對早期現代主義的一種"優化",它主張人物與環境,人物與空間的對話理念.
3 新古典主義風格 Neoclassicism style
一種古典主義文藝思潮,崇尚古典的質朴與簡潔,藉助18世紀至19世紀的視覺藝術元素加以表現的攝影風格.
4 畫意風格 Pictorial art style
顧名思義,一種融入繪畫元素的攝影表現手法,也是目前商業人像攝影中最多使用和表現的風格之一.
5 混合風格 Complex style
這是一種更為寬容的風格,也可以說是不具風格的流派.它不刻意追求一種模式,只要整體協調,中西古今為我所用,顯示文化的互助與交融的拍攝手法.
鑒於當今城市信息的快速傳遞及其多樣性,加之國人的"跟風"習慣.風格的演變也是多姿多彩的.從攝影文化的角度講,攝影風格的流行呈現出一種傳播性.但是在攝影風格流行傳播的同時,不應是簡單的模仿,抄襲,而應在流行傳播的大趨勢中做出新的時尚變化,從而表現出一種新的風格.只求其外在形式的模仿,不求其精華,只會越抄越差,越拍越濫,最終毀掉原有的味道與風格.
當然,並不是反對模仿.在繪畫的學習中就有模仿--臨摹.這是一中學習的手段.在學習大師表現手法的同時去體會其中的內涵.取其精華融入你的思想,傾注你的情感.但不可拿"習作"當"大作"攝影也是如此,並不是用筆畫一幅背景拍一組照片就是畫意攝影那麼簡單.

攝影的表現技巧看看下面的書:
圖解攝影表現技巧
作者:魯爭編著 【作 者】:魯爭編著 【叢編項】:無 【裝幀項】:19cm / 164頁 【出版項】:萬里書店 / 1984 【ISBN號】: / J41 【原書定價】: 【主題詞】:攝影藝術

【圖書簡介】 - 圖解攝影表現技巧

Ⅶ 美術與攝影,繪畫

攝影和繪畫的共同點都是造型藝術、視覺藝術。不同的是攝影運用光線來造型,而繪畫運用色彩來造型。
我比較喜歡攝影,因為是自然的東西。

美術是一種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藝術是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復生活,而是有取捨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的時代不同、內容的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產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這些不同,才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審視、品味作品,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Ⅷ 學習攝影需要美術功底嗎

你說的美術功底是指素描之類的么?我有點疑惑,你沒有美術基礎為什麼要去學動漫呢?藝術類的東西很偏激的,它不是你用理性思維能做好的,所以你現在應該考慮一下你學動漫的動機以及今後的出路,攝影可以沒有美術基礎,但是你必須有那種收獲美麗的感覺,好多記者的攝影作品攝人魂魄但是他們都沒有學過美術,使用的器械很重要但是你做出東西的感覺更重要。如果你要考那些研究生還是算了吧,因為中國的藝術類的學生培養方式真的不行,如果家裡有錢可以去國外學校~

Ⅸ 美術與攝影有關嗎

有一些關系的。
美術和攝影的共同點是都很在乎構圖。
攝影更講究用光,強調主動布置光線。

美術繪畫在照相術發明之前主要作為一種記錄的形式,有風景和人物等等,也有表現畫家創作藝術的。但是主要還是作為記錄形式。
照相術發明過後,繪畫逐漸向抽象寫意表現情緒發展,由印象派的寫意逐漸轉向人們所認為的怪異。讓人看不懂。當然寫實的繪畫也還是存在。只是不做為記錄形式而純粹是藝術化的東西。是培養人的藝術修養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記錄的功能漸漸減少。而由攝影承擔。
攝影,發展歷史遠比繪畫短很多,但是它的方便和自由性很受人歡迎。可以根據自己意向取景,拍攝各種各樣的照片,還可以進行後期處理達到想要的效果。對人的審美和眼光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美術是發源與自然而又不脫離自然。因為任何美術形式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的。有自然,才有風景,動物和人類,才有現在人類的文明和各種人造物品。幾乎任何美術形的題材都離不開自然。人類依存於自然,正是因為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和贊美才誕生了藝術這種表達記錄美的學問。而人類也慢慢改造著自然。自然給人類提供藝術靈感的來源,而人類的藝術則記錄表達對這種自然創造的美的崇拜和贊美。
學美術的話可以在校考時選擇攝影專業。個人認為攝影還是作為愛好比較好、我老師以前的專業就是攝影、還是生活所迫放棄了他的愛好。學之前就就能明白學了的目的那是最好的,

Ⅹ 考攝影專業一定要學美術嗎

不需要,但以後會學。

本專業培養具備廣泛的科學文化和藝術理論知識,具備電影、電視、廣告、圖片攝影攝像能力.能在電影廠、電視製作部門、廣告宣傳部門、音像出版部門從事攝影藝術創作、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美術基礎、美術欣賞、照明技術、攝影技術、攝像機與技巧、攝影構圖、特技攝影、非線性編輯、攝影造型、廣告攝影等等。
核心課程:數碼攝影實用技藝、數碼影像基礎、攝影構圖、攝影美學、攝影照明、攝影曝光控制、數碼圖形圖像製作;新聞攝影、紀實攝影、風光建築攝影、民俗藝術攝影、內外景婚紗攝影、商業廣告攝影、平面色彩構成、版式設計、世界攝影史、中國攝影史、攝影圖片鑒賞等課程。
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等。認識實習在寒、暑假中完成,畢業實習般安排20周。
培養要求
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藝術學、文學、美學。電影、電視、廣告藝術與技術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電影攝影、電視拍攝、廣告製作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電影攝影、電視攝像、廣告攝影和圖片攝影創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l.掌握攝影專業所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電影、電視、廣告、圖片的攝影創作和製作方法;
3.了解黨和國家的藝術、新聞方針、政策和法規;
4.了解電影、電視、廣告藝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發展動態;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6.具備較高的理論修養,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熱點內容
松鼠公開課教學設計 發布:2025-07-08 04:08:22 瀏覽:946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