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判斷文言文
老師說者是表判斷,也是語氣詞,她說的很對
者 zhě
〈助〉
(1) 用在表時間的名詞後面,表示停頓
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禮記》
(2) 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唐· 韓愈《雜說》
(3) 用於名詞之後,標明語音上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
仁者,天下之表也。——《禮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語氣助詞,表提頓。)——《列子·湯問》
中有魯人 馮三保者,精技擊。——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間。——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4) 用在句末表示語氣完畢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與疑問詞相配合表示疑問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語氣
琴童接下馬者!——《西廂記》
(7) 表示商榷
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漢書》
(8) 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
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史記》
(9) 「者也」兩個語氣詞連用,起加強語氣的作用,語氣重點在最後一個語氣詞上,「也」在這里強調了肯定的語氣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貳』 文言文中,」所以...者」是什麼句式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所以...者」是判斷句。
「所以……者,乃……也」,意思是「之所以……,是因為……」 其中:「所以...者」就是「(事/物)之所以……(的原因)」。
(2)者判斷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構成形式
構成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條件是名詞性詞語直接充當謂語。並且,可以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加強判斷語氣。還可以在主語後面用代詞「者」復指主語。 這樣,根據用不用「者」、「也」的各種情況來看,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共有四種基本形式。
1、主語,謂語+「也」。(「制,岩邑也。」)
2、主語+「者」,謂語+「也」。(「兵者,凶器也。」)
3、主語+「者」,謂語。(「兵者,凶器。」)
4、主語,謂語。(「兵,凶器。」)
二、句式特點
1、「者也」句式
1) 表示類屬關系。
「滕,小國也。」
白話文:「滕國,一個小國家。」
2)表示等同關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白話文:「過去的九侯、鄂侯、文王,紂王的三公的。」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白話文:「你的人,船啊;平民的,水啊。」
4)表示主語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系。
「夫戰,勇氣也。」
白話文:「作戰,要靠勇氣。」
5)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白話文:「良庖歲改刀,割了;族庖月更刀,折斷了。」
2、「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趙子龍。
白話文:我是常山趙子龍。
3、「為」「是」句式
余為伯儵。
白話文:我是伯鯈。
4、「非」「否」「莫」否定判斷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白話文:城牆不是不高啊,池塘也不是不深的,戰爭不是不精良的,糧食不是不多了,放棄它,這是地利不如人和」。
『叄』 怎麼判斷文言文的里的詞性和句式那詞性
文言詞性的判斷方法:見以下鏈接
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0929943
與詞彙相比,文言語法變化不大,只是幾種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同,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倒裝句式(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定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說)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及:「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等.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還有一種民政部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疑問句式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另外,還有些表示反問的習慣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以及否定性動詞(無).
『肆』 在文言文中,者……也 是什麼意思呢
的……,用「者……也」表判斷,在古文中常見為助完成判斷語氣的語氣詞,可不譯。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白話文:廉頗,趙國大將)
2、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白話文:陳勝,陽城人)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白話文: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
者:如果放在陳述句末,可作為語氣詞,可助終結、比擬等語氣 。
也:「也」也為語氣詞,可助判斷、強調、將然等語氣。
(4)者判斷文言文擴展閱讀
對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為兩個系列:"……者,……也"系列和"乃、為"系列。
文言判斷句,常用"乃"、"為"、"即"、"則"、"是"、"非"來表示,構成又一個系列。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應當擁立的是公子扶蘇。)
2、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功勞。)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就是現在一起埋在墳墓里的人。)
4、翩翩兩騎來是誰?(兩個騎馬的人輕快地前來了,他們是誰?)
5、審諦之,頓非前物。(成名仔細看它,立刻覺得它不象先前那隻。)
『伍』 文言文中者也句式都表判斷嗎有沒有特例謝謝
如果你是學生的話,一般不會遇到所謂特例,只要不是太變態的卷子題目,你通常都可以認為這個句式表判斷。
如果真有特例的話,你們老師就會特別叮囑你們。
『陸』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的「之」的解釋 (1)怎麼判斷文言文中的湊足音節
試為解答如下:
1、之:人稱代詞,它」這里復指前文的「核舟」。內
2、「之」作音節助詞,容有兩種情況:
(1)用在時間名詞後面,湊足音節(或說:補足音節),無實義。如久之、頃之等。
(2)用在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或說:補足音節),無實義。如公將鼓之(《曹劌論戰》)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柒』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助詞
1.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片語、動詞性片語後面,表示有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強~、老~、讀~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義後面,表示從事某項工作或信仰某個主義的人。
例子:文藝工作~、共產主義~
3.(書面語)用在數詞或方位詞後面,指上文所說的事物。
例子:前~、二~必居其一
4.(書面語)用在詞、片語、分句後面表示停頓。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語氣(多見於早期白話)。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
代詞
指示代詞,「這」(多見於早期白話)。
例子:~番,~邊
常見含義
備註:加粗例句為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例句
代詞
1.同【現代漢語解釋】助詞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塞翁失馬》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③後遂無問津者。——《桃花源記》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記》
⑤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後》
2.用在名詞後,相當於「......的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③以君為長者——《唐雎不辱使命》
3.用在時間詞後面,表示「......的時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明夷待訪錄》
②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4.放在數詞之後,指代上文的幾個人或幾件事。
例:①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5。.……的原因
如::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6.判斷語句
如: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助詞
1.用在假設復句或因果復句中錶停頓,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曹者,與此案同!——《資治通鑒》
2.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例:①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驢》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4.放在主語後,引出判斷。構成「者...也」的結構。
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生僻/不確定含義
1.(不確定)助詞,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例:①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②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不確定)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3.(生僻含義)通「也」:----《韓非子·八經》:「任事也無重……處官也無私。」《說苑·政 也理》:「魯無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義解,而見古書中「者」「也」可互用。
『捌』 者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片語、動詞性片語後面,表示有專此屬性或做此動作的人屬或事物。
一、者的組詞:
著者、占者、強者、尊者、弱者
若者、兩者、後者、瞽者、前者
二、者的筆順: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者,別事詞也。從白。
白話版《說文解字》:者,表示事物判斷的代詞。字形採用「白」作邊旁。
三、相關組詞:
1、再者[zài zhě]
再則。
2、亡者[wáng zhě]
代表死去的人,也表示某些因為黑暗生物,例如吸血鬼、亡靈、惡鬼等,對生前的世界有迷戀。
3、兀者[wù zhě]
斷去一足的人。
4、候者[hòu zhě]
斥候,軍中任偵察之事者。
5、昔者[xī zhě]
往日;從前。
『玖』 語文文言文中的者如何判斷是否用於判斷句
構成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條件是名詞性詞語直接充當謂語。並且,可以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加強判斷語氣。還可以在主語後面用代詞「者」復指主語。 這樣,根據用不用「者」、「也」的各種情況來看,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共有五種基本形式。
1、主語,謂語+「也」。(「制,岩邑也。」)
2、主語+「者」,謂語+「也」。(「兵者,凶器也。」)
3、主語+「者」,謂語。(「兵者,凶器。」)
4、主語,謂語。(「兵,凶器。」)
5、主語+「是(為)」+謂語。 (「安能辯我是雄雌?」)
在判斷句的主謂語之間還經常出現副詞充當狀語。例如,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否定判斷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這里的「非」雖然可以譯作「不是」,但它的詞性為副詞,而不是系詞。
又如用語氣副詞「則」、「即」、「誠」、「乃」等加強判斷語氣,用范圍副詞「皆」表示判斷的范圍等,也是判斷句常見的情況。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梁父即楚將項燕。」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個別帶動詞「為」的句子也表判斷,如:「余為伯儵」
者也類
句式特點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 ,天池也
者也判斷句
1、 表示類屬關系。
「滕,小國也。」
2、 表示等同關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
4、 表示主語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系。
「夫戰,勇氣也。」
5、 表示造成某種結果的原因。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趙子龍
三、「為」「是」句式
余為伯儵
四、「非」「否」「莫」否定判斷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語意判斷句
劉備天下梟雄
『拾』 判斷是什麼文言文句式(被動句 判斷句 否定句 倒裝句) 1.君民者,豈以陵民 2.龜者,是天下
倒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