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邵文言文
『壹』 文言文翻譯(具體)
皰夫原文:昔有皰夫,甚迂。於市市雞記肉歸,置廚中。適有友人造訪,遂入室聚談。友人去,見犬貓嚙雞、肉。皰夫亟曰:"爾何不仁?吾何損爾?" 其似不聞,嚙之愈甚。皰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時,敗骨殘肉狼藉滿地,犬貓掉尾而去。或曰:"迂哉,皰夫!此乃犬貓也,何得視之以人,當責已乃是。"
譯文:從前有個廚子,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買了雞和肉回來,放在廚房。恰好這時有朋友來訪,就進房中和朋友交談。朋友告辭離去,廚子看見貓狗正在偷吃雞、肉。廚子很著急,對貓狗說:「你們怎麼這樣不仁義,我有虧待過你們嗎?」貓狗好像沒有聽見的樣子,吃的更凶了。廚子又說:「我平日為人忠厚,待你們一向很好,你們今天想欺負我不成?」過了一會兒,滿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頭,貓狗都跑了。有人說:「這個廚子,真是迂腐啊,那是貓狗,怎麼能當作人來對待呢?應該責備自己才對啊。」 治駝原文
昔有醫人。自詡能治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環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駝。乃索板二,以一置於地,卧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又踐之。駝者隨直,亦隨死。其子欲訴諸官。醫人曰:「我業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嗚呼,今之為官,但管錢糧收,不管百姓死,何異於此醫哉!
[編輯本段]譯文
從前有個醫生,自我吹噓能治駝背,說:"背彎得像弓一樣的人,像蝦一樣的人,像鐵環一樣的人,請我去醫治管保早上治好晚上就像箭一樣直了。"有個人相信了他的話,就讓醫生給他治駝背。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後跳上去踐踏它。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就馬上死了。那人的兒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我只管治人駝,不管人的死活!"現在官府當官的,只管錢糧(上繳)完成,不管百姓死活,與這個醫生有什麼不同啊!
一生之計在於勤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時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無知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見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忘,物情也。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對賢不若彼者乎?
謀生的道理,沒有什麼比勤勞更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說:「一天的計劃決定於早晨,一年的計劃決定於春天,一生的計劃決定於勤勞。」這些話雖然說得淺近,可是意義卻很深遠哪!
像大禹這樣的人,智慧、才能如此傑出,況且愛惜每一寸的光陰;像陶侃這樣的人,品德如此高尚,況且愛惜每一分的時間,又何況在才幹、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們的人呢? 張浦與「七錄齋」【原文】
溥幼即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1.(1) 嗜學: 酷愛學習(2)名:命名,題名
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借鑒學習,不過對自己也不要太狠,要勞逸結合。 用力多著收功遠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背諷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釋文:司馬光少年時,記憶和提問都不如人家。大夥兒在一起聽講學習,兄弟們都能熟讀背誦了,外出遊玩休息了,只有司馬光一個人坐在屋裡,放下窗帷反復讀誦,直到都能背熟才算數。肯多用功夫的人所得到的效果也是顯著的。他能夠多遍准確無誤地背誦,記得牢固,才能終身不會忘掉。司馬光曾經說過:「讀書不可以不能背誦。有時騎馬外出途中,有時深夜不能入睡(失眠)時,就不妨回憶某些文章,研究其意義,能這樣,所得的好處是很多的。」
為者常戌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梁丘據對晏子說:「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學問啊!」晏子說:「我聽說,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斷地)走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我晏嬰沒有跟別人兩樣的地方,只是經常做事情不放棄,經常行動而不休息,所以就達到了。" 望梅止渴魏武行役,矢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1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
譯文2:
魏武帝(曹操)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渴得厲害,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說後,嘴裡都流出了口水,利用這個辦法把部隊趕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貳』 請高手翻譯一下文言文
戴顒,字仲若,是譙郡銍縣人。父親戴逵、哥哥戴勃,都是隱士,有很高的名望。戴顒十六歲時,父親去世,戴顒悲痛欲絕,因此長年疾病纏身。他的父親擅長彈琴和書法,戴顒繼承了這些技藝。無論哪種樂曲,他都能揮指彈奏。戴顒和他哥哥戴勃都是從父親那學習的琴藝,父親去世後,他們不忍心再彈奏父親生前傳給他們的琴曲(以免引起更大的悲痛),兄弟二人獨立創作新曲,戴勃寫了五部,戴顒寫了十五部。戴顒還譜寫了一部大型樂曲,都在世上流傳。
桐廬縣內又有很多名山大川,戴勃和戴顒兄弟倆一起去遊玩,於是居住在那裡。戴勃得了病,又缺醫少葯,戴顒對戴勃說:「我跟隨哥哥閑居,並不想就這樣默默無聞。哥哥現在病得這樣厲害,又沒辦法治療,我應當出去謀求俸祿來解脫暫時的困難。」於是請求任海虞縣令,眼看事情快要成功了,但戴勃卻死去了,戴顒做官的事情也就自然擱置下來。桐廬縣地理位置很偏遠,不利於養病,戴顒於是離開這里,到吳縣去居住,吳縣的讀書人合力為他建造房屋,聚石成山,引水成流,載植樹木,開挖溝渠,不久,林木便生長得鬱郁蔥蔥,風景簡直像自然形成的一樣。於是,戴顒研究莊子的思想,並著書立說,寫出了《逍遙論》,又注釋了《禮記》的《中庸》篇。三吳地區的將軍、郡守以及吳郡的名流邀請他一同去野遊,他認為合適就去,絕不虛情假意、矜持自高,大家都很贊賞他這一點。
宋高祖任命他為太尉行參軍、琅琊王司馬,他都不就任。立太子之初,又徵召戴顒為太子中庶子,元嘉十五年又徵召他為散騎常侍,戴顒也都不就任。
衡陽王劉義季鎮守京口,長史張邵和戴顒結為親家,張邵把他接來,住在黃鵠山。山北有大片竹林及僧人、道士居住的房屋,竹林山澗非常優美,戴顒就生活在這條山澗里,劉義季很快就和他交上朋友,戴顒穿著他那普通百姓的衣服,不改往常的儀度。戴顒為劉義季彈琴,都是經過改編的新曲子,他彈奏的《游弦》、《廣陵》)、《止息》等曲目,都和世人的奏法不同。宋太祖常常想去看他,曾對黃門侍郎張敷說:「我到東方視察時,將在戴公住的山上歡宴。」因戴顒愛好音樂,(宋太祖)長年配給他一支正聲樂隊。戴顒將《何嘗》、《白鶴》二調整合起來,形成一支新的曲調,稱為《清曠》。
從漢代才開始有佛像,但造型不精,戴逵特別擅長塑佛像,戴顒也參與這件事。宋世子在瓦官寺鑄造了一座一丈六尺高的銅佛像,鑄成以後,對佛像面部瘦削感到遺憾,鑄造工人不能夠修治,於是把戴顒接來察看。戴顒說:「並不是面部瘦,而是肩和臂太肥的緣故。」等把肩臂削減以後,而臉部瘦的毛病立即消失了。(對他的技藝)沒有不佩服的。
元嘉十八年,戴顒去世,終年六十四歲。他沒有兒子。景陽山堆成以後,戴顒已經去世了,宋太祖感慨地說:「遺憾的是不能讓戴顒看上一眼了。」
『叄』 張邵的史籍記載
張邵 ,字茂宗,會稽太守張裕之弟也。初為晉琅邪內史王誕龍驤府功曹,桓玄徙誕於廣州,親故咸離棄之,惟邵情意彌謹,流涕追送。時變亂飢饉,又饋送其妻子。桓玄篡位,父張敞先為尚書,以答事微謬,降為廷尉卿。及宋武帝討玄,張邵白敞表獻誠款,帝大說,命署其門曰:「有犯張廷尉者,以軍法論。」後以張敞為吳郡太守。王謐為揚州刺史,召邵為主簿。劉毅為亞相,愛才好士,當世莫不輻輳,獨邵不往。或問之,邵曰:「主公命世人傑,何煩多問。」劉穆之聞以白,帝益親之,轉太尉參軍,署長流賊曹。盧循寇迫京師,使邵守南城。時百姓臨水望賊,帝怪而問邵,邵曰:「若節鉞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觀望。今當無復恐耳。」尋補揚州主簿。
張邵悉心政事,精力絕人。及誅劉藩,邵時在西州直廬,即夜誡眾曹曰:「大軍當大討,可各修舟船倉庫,及曉取辦。」旦日,帝求諸簿署,應時即至;怪問其速,諸曹答曰:「昨夜受張主簿處分。」帝曰:「張邵可謂同我憂慮矣。」九年,世子始開征虜府,補邵錄事參軍,轉號中軍,遷咨議參軍,領記室。十二年,宋武帝北伐,邵請見,曰:「人生危脆,必當遠慮。穆之若邂逅不幸,誰可代之?尊業如此,苟有不諱,事將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青州刺史檀祗鎮廣陵,時滁州結聚亡命,祗率眾掩之。劉穆之恐以為變,將發軍。邵曰:「檀韶據中流,檀道濟為軍首,若疑狀發露,恐生大變。宜且遣慰勞,以觀其意。」既而祗果不動。及穆之卒,朝廷恇懼,便欲發詔以司馬徐羨之代之,邵對曰:「今誠急病,任終在徐,且世子無專命,宜須北咨。」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朝廷及大府事,悉咨徐司馬,其餘啟還。」宋武帝重其臨事不撓,有大臣體。十四年,以世子鎮荊州,邵諫曰:「儲貳之重,四海所系,不宜處外,敢以死請。」從之。
宋文帝為中郎將、荊州刺史,以邵為司馬,領南郡相,眾事悉決於邵。宋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臨沮伯。分荊州立湘州,以邵為刺史。將署府,邵以為長沙內地,非用武之國,置署妨人,乖為政要。帝從之。謝晦反,遺書要邵,邵不發函,馳使呈帝。
元嘉五年,轉征虜將軍,領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初,王華與邵有隙,及華參要,親舊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義。」是任也,華實舉之。及至襄陽,築長圍,修立堤堰,開田數千頃,郡人賴之富贍。丹淅二川蠻屢為寇,邵誘其帥,因大會誅之,悉掩其徒黨。既失信群蠻,所在並起,水陸斷絕。子敷至襄陽定省,當還都,群蠻伺欲取之。會蠕蠕國遣使朝貢,賊以為敷,遂執之,邵坐降號揚烈將軍。
江夏王劉義恭鎮江陵,以為撫軍長史,持節、南蠻校尉。坐在雍州營私蓄取贓貨二百四十五萬,下廷尉,免官,削爵土。後為吳興太守,卒,追復爵邑,謚曰簡伯。邵臨終,遺命祭以菜果,葦席為轜車,諸子從焉。子張敷、張演、張鏡,有名於世。
『肆』 翻譯文言文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則不遜,不遜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眾必害之。霍氏秉權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愛厚之,宜以時抑制,無使至亡!」書三上,輒報聞。
其後霍氏誅滅,而告霍氏者皆封,人為徐生上書曰:「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向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炎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事先採取措施,防止災禍)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請之。今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有變,宜防絕之。向使福說得行,則國無裂土出爵之費,臣無逆亂誅滅之敗。往事既已,而福獨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貴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發灼爛之右!」上乃賜福帛十匹,後以為郎。
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心情極度不安的狀態)。後車騎將軍張安世代光驂乘,天子從容肆體,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誅。故俗傳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
譯文:先前,霍光生活奢侈,茂陵徐福說:「霍氏一定會滅亡。(因為)奢侈就會不謙遜,不謙遜就一定輕慢位尊的人。輕慢尊上,是違背道理的。地位在人家之上,人家就會妒忌。霍氏掌握政權已經很久了,妒忌他的人太多了。天下的人妒忌他,卻又背道而行,不滅亡還會有什麼結果呢!」就上疏向皇上進言,說:「霍氏安泰興旺,陛下您要是憐惜厚待他,就應該不時加以抑制,不使他(生變)導致滅亡。」三次上書,總是回報所陳述之事已經知道。
後來霍氏(獲罪)被誅殺,那些告發霍氏的都封賞。有人就為徐生(感到不平)向皇上上書,說:「我聽說有客人拜訪主人,看到他的煙囪筆直,旁邊放著乾柴。客人就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曲的,遠離那些乾柴,否則會有火災。主人笑笑著不回答。不久家裡果然失火,鄰居們都來救火,幸虧把火撲滅了。於是就殺牛設宴,答謝鄰居們。燒焦燙傷的就坐在上邊,其他的按功勞大小依次就座,卻不邀請那建議把煙囪改曲的人。人家就對主人說:『你如果聽那客人的話,不用花費牛肉酒食,終究沒有火災。現在論功宴請賓客,那建議把煙囪改曲,遠離乾柴的人沒有功勞,為救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卻成為座上賓嗎?』主人才醒悟了,邀請了那客人。現在茂陵的徐福屢次上書,說霍氏會有變故,應該及早防止杜絕。如果原先徐福說的能得到實行,那麼國家就沒有分裂土地、賞官賜爵的花費,臣民沒有叛逆作亂的敗跡。事情已經過去了,徐福卻獨獨沒有蒙受功勞,希望陛下能夠明察,尊崇那些遷徙柴火彎曲煙筒(有先見之明、防範於未然)的建議,讓這樣的人地位在烤焦了頭發燒傷了額頭(只會效死力的人)之上。」皇上就賜給徐福十匹帛,後來讓他做了官。
宣帝剛被立為皇上時,到高廟祭祀,大將軍霍光以驂乘的身份跟從,皇上心理害怕他,像背上長了芒刺一樣。後來車騎將軍張安世代替光任了驂乘,天子才能從容地面對,感覺安全在身旁。一直到光死去。而他一族之人竟然全部被殺。因此民間流傳說:「威嚴震主的人不能活。霍氏的禍,是從驂乘開始的。」
『伍』 求翻譯文言文,關於張昭的
昭避席謝,權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後、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以思盡臣節,以報厚恩。使泯沒之後,有可稱述,而意慮淺短,違逆盛旨,自分幽淪,長棄溝壑,不圖復蒙引見,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權辭謝焉
翻譯;張昭避席道謝,孫權跪下來止住他。張昭坐好後,抬起頭來說道:「以前太後、桓王不把老臣屬托陛下,而把陛下屬托老臣,所以我想要竭盡臣節,來報答他們的厚恩,使我死了以後,有可稱說之處,但是我的思慮淺薄,違逆了盛旨,料想定會深自沉沒,必死無疑,沒想到又蒙引見,得以侍奉在帳下。但是臣愚鈍之心所以事奉國家的心志,在於忠誠益國,竭盡生命而已。如果要我竊取榮華,苟合取容,這是臣做不到的。」孫權向他道歉。1
『陸』 範式和張邵 翻譯
範式和張劭
範式字巨卿,少游於太學,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搞(請假)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尊親。」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請設饌(酒食)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信之誠也?」對曰:「巨卿信士,必不違約。」母曰:「若然,當為爾釀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廳)拜飲,盡歡而別。
譯文:範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範式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准備酒菜招待範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範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範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柒』 文言文翻譯!急!
原文:
昔有一國,國中一水,號曰狂泉,國人飲此水,無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獨得無恙回,國人既並狂答,反謂國主之不狂為狂,於是聚謀,共執國主,療其狂疾,火艾針葯,莫不畢具,國主不任其苦,於是到泉所酌水飲之,飲畢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眾乃歡然。
譯文:
從前有一個國家(今天所謂城市),全國只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全國的人都飲這水,沒有不瘋的;唯有國家的君主打井取水,唯一可以沒有疾病。全國的人既然都瘋了,於是聚集在一起想辦法,一起抓住國王,治療國王的瘋病,用艾葉燒熏、扎針、吃葯,沒有不全部用上的。國王受不了那苦,於是來到泉邊,舀水喝了,喝完就瘋了。(全國)君臣、大人小孩,他們的瘋病都一樣,大家便興高采烈。
『捌』 文言文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翻譯
譯文: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容貌奇特雄偉,果敢有力,無人能比,手臂很長,善於射箭。開初跟從劉聚作強盜,察覺劉聚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就在和陽歸順太祖。還沒到時,因睏乏躺卧田間,夢見神仙身披鎖甲手持盾牌喊道:「起來起來,君主來了。」驚醒,而太祖恰巧到達,於是迎上前跪拜。當時是至正十五年四月。不久,自己請求作前鋒。太祖說:「你不過因飢餓來找口飯吃罷了,我怎麼能留你呢。」常遇春堅決請求。太祖說:「等渡過長江,再事奉我也不晚。」等到軍隊逼近牛渚磯時,元軍在石磯上列陣,船距離岸邊還有三丈多,沒有誰能登上岸。常遇春駕小船飛快地到來,太祖指揮他向前。常遇春答應一聲,持戈奮力直沖向前。敵人抓住他的戈,他乘勢躍起跳上了岸,大喊著跳躍掃盪,元軍紛紛潰敗。眾將趁機而上,於是拔取採石,進軍攻取太平。拜授為總管府先鋒,進升總管都督。
當時將領士卒的妻子兒女和軍用物資都在和州,元中丞蠻子海牙又用水軍襲擊占據了採石,運輸通道受阻。太祖親自率軍攻打蠻子海牙,派常遇春布置很多迷惑敵人的部隊以分散敵人的兵力。戰斗開始後,常遇春駕著輕快的小船,將蠻子海牙的船隊沖為兩半。左右出擊,大敗敵軍、全部繳獲了他們的船隻。長江水路又暢通了。不久受命守衛溧陽,隨從進攻集慶,戰功最大。跟從元帥徐達奪取鎮江,又進軍攻取常州。吳軍將徐達圍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往援救,攻破敵圍解救了徐達,擒獲了敵軍將領,進升為統軍大元帥。攻克了常州,升遷為中翼大元帥。隨從徐達進攻寧國,被流矢射中,包紮好傷口後繼續戰斗,攻克寧國。另攻取馬駝沙,率水軍攻打池州,攻下了它,進升為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隨從攻取了婺州,轉任同愈樞密院事,守衛婺州。又調動軍隊包圍衢州,用奇兵突入城南門外的小城,毀掉敵軍的作戰器械,猛烈進攻敵軍,於是攻下了它,俘獲士卒一萬人,進升俞樞密院事。進攻杭州,失利,被召回應天。隨從徐達拔取了趙普勝的水寨,隨從守衛池州,在九華山下大敗漢軍,這些都記載在《徐達傳》中。
陳友諒逼近龍灣,常遇春以五股軍隊設置埋伏,大敗陳友諒,於是收復太平,戰功第一。太祖追趕陳友諒到了江州,命常遇春留守,執行法令嚴明,軍民都很畏懼沒有人敢違犯,進升行省參知政事。隨從攻取安慶。漢軍在長江上巡遊,常遇春攻擊他們,都掉頭逃走,乘勝奪取了江州。回來守衛龍灣,支持長興,俘虜斬殺吳軍五千多人,他們的將領李伯升突圍逃跑。命令給安慶城牆砌磚加固。
在此之前,太祖所任用的將帥中最著名的,是平章邵榮、右丞徐達和常遇春三位。而邵榮尤其是位善戰的老將,到這時傲慢不遜有了二心,和參政趙繼祖密謀埋伏軍隊發動兵變。事情被發覺,太祖想寬恕邵榮的死罪,常遇春徑直上前進言說:「為人臣子犯了謀反罪,還有什麼可以寬恕的,臣按道義不能和這種人共存。」太祖於是讓邵榮飲酒,流著眼淚殺了他,由此更喜愛器重常遇春。
池州流帥羅友賢占據神山寨,私通張士誠,常遇春戰敗並殺了他。跟隨支援安豐。等趕到時,呂珍已攻陷了此城,殺了劉福通,聽說大軍到了,派強大兵力拒守。太祖左軍右軍都戰敗了,常遇春縱橫突擊敵陣,三戰三破敵陣,俘獲的士卒馬匹無法計算一。於是隨從徐達包圍廬州。城將攻下時,陳友諒包圍了洪都,於是被召回。會集部隊討伐漢軍,在彭蠡的康郎山相遇。漢軍的船大,乘著上流水勢,鋒芒十分銳利。常遇春帶領諸將奮戰,喊聲震動天地,個個以一當百。陳友諒的猛將張定邊直沖太祖的船,太祖的船在淺灘擱淺,陷於險境。常遇春射中張定邊,太祖的船才得以脫險,而常遇春的船又被在淺灘攔住。有破船順流而下,撞在常遇春的船上才得以解脫。轉戰了三天,放火燒掉了漢軍的船隻,湖水都被染紅了,陳友諒不敢再戰。諸將認為漢軍還很強大,想放他們逃走,只有常遇春一人沒說話。等到出鄱陽湖到了湖口,眾將想放船東下,太祖命令把守住上游。常遇春就溯長江而上,眾將隨從著他。陳友諒窮途窘迫,以一百艘船突圍。眾將攔擊他們,漢軍於是大敗,陳友諒戰死。軍隊回來後,論功最大,賞賜的錢財絲帛土地十分豐厚。隨從太祖包圍武昌,後來太祖回到應天,留下常遇春指揮軍隊圍困武昌。
第二年,太祖即位稱吳王,進升常遇春為平章政事。太祖又來視察進攻武昌的軍隊。漢丞相張必先從岳州前來支援武昌守軍。常遇春趁他們還沒有集結,突然出擊擒獲了他們。城中人因此鬥志喪失,陳理於是投降,常遇春完全奪取了荊州、湖州的地盤。又隨從左相國徐達攻取廬州,又單獨率軍進攻平定了臨江的沙坑、麻嶺、牛陂等寨,擒獲偽知州鄧克明,於是攻下吉安。包圍贛州,熊天瑞固守而未能攻下。太祖派使者告諭常遇春:「攻克城池之後不要多殺人。如果得到了土地,沒有百姓又有什麼好處呢?」於是常遇春挖深壕溝豎起柵欄來圍困他們.。軍隊圍攻了六個月,熊天瑞財力耗盡,於是投降,常遇春果然沒有殺人。太祖非常高興,賜信褒獎勉勵。常遇春於是乘著軍威諭告並使南雄、韶州投降,回師平定安陸、襄陽。又隨從徐達攻克泰州,打敗了張士誠的援軍,指揮水軍
『玖』 宋書 張邵傳
張邵字茂宗。初為晉琅邪內史王誕龍驤府功曹,桓玄徙誕於廣州,親故咸離棄之,惟邵情意彌謹,流涕追送。時變亂飢饉,又饋送其妻子。桓玄篡位,父敞先為尚書,以答事微謬,降為延尉卿。
作品原文:
及武帝討玄,邵白敞表獻誠款。帝大說,命署其門曰:「有犯張廷尉者,以軍法論。」後以敞為吳郡太守。劉毅為亞相,愛才好士,當世莫不輻湊,獨邵不往。或問之,邵日:「主公命世人傑,何煩多問。」劉穆之聞以白,帝益親之。盧循寇迫京師,使邵守南城,時百姓臨水望賊,帝怪而問邵,邵曰:「若節鉞①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觀望。今當無復恐耳。」尋補州主簿。
邵悉心政事,精力絕人。及誅劉藩,邵時在西州直廬,即夜誡眾曹曰:「大軍當大討,可各修舟船倉庫,及曉取辦。」旦日,帝求諸簿署,應時即至,怪問其速,諸曹答曰:「昨夜受張主簿處分。」九年,世子始開征虜府,補邵錄事參軍。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請見,曰:「人生危脆,必當遠慮。穆之若邂逅不幸,誰可代之?尊業如此,苟有不諱,事將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青州刺史檀祗鎮廣陵,時滁中結聚亡命,祗率眾掩之,劉穆之恐以為變,將發軍。邵曰:「檀韶據中流,道濟為軍首,若疑狀發露,恐生大變。宜且遣慰勞,以觀其意。」既而祗果不動。及穆之卒,朝廷惺懼,便欲發詔以司馬徐羨之代之。邵對曰:「今誠急病,任終在徐,且世子無專命,宜須北咨。」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朝廷及大府事,悉咨徐司馬,其餘啟還。」武帝重其臨事不撓,有大臣體。十四年,以世子鎮荊州,邵諫曰:「儲貳之重,四海所系,不宜處外,敢以死請。」從之。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臨沮伯。分荊州立湘州,以邵為刺史。將署府,邵以為長沙內地,非用武之國,置署妨人,乖為政要。帝從之。謝晦反,遺書要邵,邵不發函,馳使呈帝。
『拾』 求一篇文言文,開頭為「張邵,字茂宗」的全文翻譯。
張邵字茂宗。起初任晉琅邪內史王誕龍驤府功曾,桓玄將王誕流放到廣州,親戚朋友都離棄他,只有張邵情意更為謹厚,流著眼淚趕去送別。當時發生動亂災荒,他又饋送財物給王誕的妻兒。桓玄篡奪皇位後,張邵的父親張敬先前任尚書,因為回答桓玄的問話稍有錯誤,降為廷尉卿。等到武帝討伐桓玄時,張邵稟告張敞,要張敞上表表明歸誠的心意。武帝牧到張敞的表章後大喜,命令在他家門上題字:「有冒犯張延尉的人,以軍法論處。」後來任張敞為吳郡太守。劉毅身為亞相,喜愛有才華的人,當時的才士沒有不到他那裡去的,唯有張邵沒有前往。有人問張邵為什麼,他說:「只有主公是當世的人傑,何必還要多問。」劉穆之聽到這句話後告訴武帝,武帝時張邵更加親厚。盧循侵犯京都,武帝派張邵鎮守南城,當時的百姓隔著護城河觀看賊寇,武帝感到驚奇,就問張邵,張邵說:「如果您率軍還沒有回來,百姓逃跑都還來不及,哪裡還能在這里觀望。現在該是不再有恐慌罷了。」不久,補任州主薄。 張邵對政事盡心處理,精力超過別人。等到誅殺劉藩時,張邵正在西州官舍當值,當天夜裡告誡眾吏曾說:「大軍將有大討伐,你們應當准備好舟船倉庫,到天亮時辦好。」第二天早晨,武帝召喚眾吏,所需物資立即准時送到,武帝驚異。問他們為什麼這么快,吏曹們回答說:「昨天晚上張主簿已經作了安排。」九年,太子開設征虜軍府,補任張郡為錄事參軍。十二年,武帝北伐,張部請求進見,說:「人的生命脆弱危險,一定要對未來有個安排。劉穆之如果遇到不幸,誰可以代替他任職?您也是一樣,如果也有不幸,後事將怎麼安排?」武帝說:「這自然委託劉穆之和你了。」青州刺史檀祗鎮守廣陵,當時滁中聚集一批亡命之徒.檀祗帶兵搜捕,劉穆之擔心檀祗秉機作亂,將要發兵防備。張邵說:「檀韶占據中流,檀道濟為軍中之首,如果我們懷疑他們的情狀顯露出來,恐怕會發生大變。應該暫且派人去慰勞,藉此觀察他們的意圖。」不久,檀祗果然沒有動兵。等到劉穆之死去,朝廷恐慌,就要下詔讓司馬徐羨之接替劉穆之的職位。張邵回答說:「現在酌情況確實緊急危險,司馬之職最終由徐羨之擔任,但世子不可自行決定,應當先向在北方的武帝請示。」請示的使者返回,才讓世子發布命令說;「朝廷和大府的事情,都要向徐司馬請示,其他的啟稟世子。」武帝看重張邵遇到緊急情況不失法度,具備大臣的風度。十四年,武帝要以世子出鎮荊州,張邵進諫說:「太子的地位極為重要.與全國的利害相關,不應當離開朝廷在外,臣以生命請求收回成命。」武帝聽從了他的意見。武帝登基時,張邵因輔佐有功.封為臨沮伯。從荊州中分立湘州,任張邵為刺史。准備設置府署時,張邵認為長沙是內地,不是用武的地方,設王府署將妨礙百姓,違背了治政的要領。武帝聽從了他的意見。謝晦反叛時,送信約張邵同反,張邵沒有打開信函,派人將書信送給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