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文言文閱讀答案
❶ 靈岩記文言文的翻譯
我是吳縣人,來這個地方很多次。但是每次靈岩似乎都將幽境勝景隱 藏了起來,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有什麼不好來,也許靈岩是存心鄙視我這樣淺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隨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臨川饒介公和其他十個客人再來遊玩。爬到了高處,優美的山景主動出現了;進入深山,奇石自然出現了;山間霧氣也為之舒展,杉樹檜樹也隨風起舞。靈岩山,大的,小的,明顯的,不明顯的景色,都爭著顯現出它們的姿態,不再隱藏起來,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這時候才知道自己對於這山是從今天才開始明白,其實過去並不了解。
山的景緻不同與尋常,尚且能待人來看,更何況人不同與常人呢?饒公觀看景色有得,命隨同的客人賦詩,囑咐我為之記。我說:「天下詭奇的地方不多,而人也並非每次登山都能體會到登臨的樂趣。山被人欣賞,而人欣賞山,兩相成映(意為有這樣的山而遇到不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而見不到這樣的山,都不能算完全獲得游覽的快樂,所謂這樣,疑後面所指名山、名士)。現在靈岩是名山,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不負其名。難道是偶然嗎?是因為人們看到風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領略到而理趣得以被體會吧。而我不過是粗陋的人,也跟隨其中有所體會,不也是一種幸運嗎?我是這裡面最年輕的,不敢推辭執筆為記的任務,這樣也可以私下將這份幸運記錄下來」。同行的十個人是淮海秦約、諸暨姜漸、河南陸仁、會稽張憲、天台詹參、豫章陳增、吳郡金起、金華王順、嘉陵楊基和吳陵劉勝。
❷ 文言文翻譯惜抱軒詩文集 游靈岩記的注釋和翻譯
游靈岩記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靈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其狀如疊石為城墉,高千餘雉①,周若環而缺其南面。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種柏,翳高塞深,靈岩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寺後鑿岩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趨,帷張而軍行。岩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日「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飲余。回視寺左右立石,多宋以來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②」雲。
余初與朱子穎約來靈岩,值子穎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聶劍光偕余。聶君指岩之北谷,溯以東,越一嶺,則入於琨瑞之山……
靈岩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近大路,來游者日眾。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書以告子穎,為子穎他日之來也……姚鼐記。
[注]①雉: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號之一。
1.下列加粗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其狀如疊石為城墉(城牆)
B.度其高,當在岩之十九(十九丈的地方)
C.其岩谷幽邃(幽深)
D.值子穎有公事(公務)
2.下列各組中加粗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其狀如疊石為城墉周若環而缺其南面
B.僧出器,酌以飲余余不及往,書以告子穎
C.名之曰「甘露之泉」為子穎他日之來也
D.橫出斜援,乃登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靈岩高峻的一組是( )
①其狀如疊石為城墉,高千餘雉。
②翳高塞深,靈岩寺在柏中。
③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
④岩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日「甘露之泉」。
⑤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趨,帷張而軍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對本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遊了泰山之後,接著去游靈岩。靈岩是座巨大的石山,周圍像用石疊起的城墉,只有南邊缺了,靈岩寺就在南邊的柏樹林中。
B.樹林中積滿了白雪,初升的太陽照在上面,好像透明的一樣,積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廟的牆壁上,牆壁都好像在晃動了。
C.靈岩寺左右有很多豎立的石塊,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有的被人墁入壁中,有的卻被人「取石為砌」,作者就看到砌上有「政和」的字樣。言下有惋惜之意。
D.作者此次游靈岩,留下兩個遺憾,一個是好友朱子穎因為公事繁忙未能一同前去;二是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沒有來得及看。作者在文章後半部分明確表達了這種意思。
5.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翳高塞深,靈岩寺在柏中。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B 4.D
5.(1)南邊卻有重重山峰遮蔽著它,很深的溪流環繞著它。
(2)柏樹遮蔽了高岩,塞滿了山谷,靈岩寺就在柏樹林中。(意對即可)
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游靈岩記 姚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靈岩最著。余以乾隆四
1.B 2.C 3.B 4.D 5.(1)南邊卻有重重山峰遮蔽著它,很深的溪流環繞著它。 (2)柏樹遮蔽了高岩,塞滿了山谷,靈岩寺就在柏樹林中。(意對即可) |
❹ 靈岩記 明 袁宏道 古文翻譯
靈岩記
作者:(明)袁宏道
【原文】
靈岩一名硯石,《越絕書》雲:「吳人於硯石山作館娃宮。」即其處也。山腰有吳王井二:一圓井,曰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鏡,細膩無駁蝕,有泉常清,瑩晶可愛,所謂銀床素綆,已不知化為何物。其間挈軍持瓶缽而至者,僅僅一二山僧,出沒於衰草寒煙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硯池,旱歲不竭,或曰即翫華池也。
登琴台,見太湖諸山,如百千螺髻,出沒銀濤中,亦區內絕境。山上舊有響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沖飆至,聲若飛濤。余笑謂僧曰:「此美人環佩釵釧聲,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謂。石上有西施履跡,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動。碧鐿緗鉤,宛然石髬中,雖復鐵石作肝,能不魂銷心死?色之於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雲石室,吳王所以囚范蠡也。僧為余言:其下窪處,為東西畫船湖,吳王與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徑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吳宮美人種香處也。山下有石可為硯,其色深紫,佳者殆不減歙溪。米氏《硯史》雲:「蠖村石理粗,發墨不糝。」即此石也。山之得名,蓋以此,然在今蒐伐殆盡,石亦無復佳者矣。
嗟乎,山河綿邈,粉黛若新。椒華沉彩,竟虛待月之簾;誇骨埋香,誰作雙鸞之霧?既已化為灰塵白楊青草矣。百世之後,幽人逸士,猶傷心寂寞之香趺,斷腸虛無之畫屧,矧夫看花長洲之苑,擁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當何如哉?夫齊國有不嫁之姊妹,仲父雲無害霸;蜀國無傾國之美人,劉禪竟為俘虜。亡國之罪,豈獨在色?向使庫無湛盧之藏,潮無鴟夷之恨,越雖進百西施,何益哉!
【譯文】
靈岩,又名硯石,《越絕書》上說:「吳國人在硯石山上修建了館娃宮。」說的就是這個地方。山腰有兩口吳王井:一口圓井,叫池;一口八角井,叫月池。周圍的石頭光滑如鏡,石質細膩沒有剝蝕,井內有常清的泉水,晶瑩可愛,一般所說的井欄和井繩,早已不知道變成什麼東西了。其間帶著凈瓶和飯缽而來的人,只有一兩個山僧,(他們也不過)在衰草寒煙之中出沒而已。悲哀啊!(山上)還有一處泉水叫硯池,極旱的年歲水也不幹,有人說這就是翫華池。
登上琴台,(可以)看見太湖一帶的幾座山,就好像成百上千的發髻,出沒在銀色的波浪中,這也是區內的絕妙景色。山上原有響屧廊,滿山谷都長滿了松樹,而廊下松樹最為茂盛,每當疾風颳起,聲若飛濤。我笑著對山僧說:「這是美人環佩釵釧叮當作響即將走來的聲音,你受得了這戒律嗎?大概應該避開去吧。」山僧瞠目結舌不知我說的是什麼。石頭上有西施的足跡,我命小童僕用袖子拂拭一下,小童都徘徊猶豫變了臉色。西施所穿的青絲的鞋緣和淺黃色的鞋扣,宛然在石頭上忽隱忽現,即使是用鐵石作心肝的人,能不魂銷心死嗎?美色對於人來說真是太厲害了啊!
山側有西施洞,洞中的石頭樣子很粗陋難看,不免有點唐突佳人。有人說這座石洞,是當年吳王用來囚禁范蠡的地方。山僧對我說:這下低窪之處,是東西兩座畫船湖,是當年吳王與西施泛舟游樂的地方。采香徑在山前十里處,遠遠望去好像在山腳下,這條小路像箭一樣筆直,是當年吳國宮中妃嬪們種香草的地方。山下有石頭可以制硯,石色深紫,好的製成硯質量不差歙溪出產的歙硯。米氏(米芾)的《硯史》上說:「蠖村的石頭文理較粗,發墨不會散落。」說的就是這種石頭。山名得來,大概也是因為這一點,然而現在已經採伐殆盡,石材也不再有質地較好的了。
唉,山河久遠,美女容顏還像新的。椒花的香氣已經淡去,最終不過使為待月而開的香簾虛開罷了;歷代被贊為美女的都已被埋葬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了,還有誰作佳侶雙宿雙飛呢?(這些)都已經化為灰塵白楊和青草了。百代之後,那些幽居之士和隱逸高人,仍然為之感到傷心寂寞的美人的足跡,為之感到斷腸虛無的彩繪的木板鞋,何況那些在長洲苑看花,擁有翠白玉床的人呢,其情景會怎麼樣呢?齊國有不嫁的姊妹,管仲說這不會損害齊國的霸業;蜀國沒有使國家傾覆的美人,劉禪最終成為俘虜。亡國的罪責,難道只是在女色嗎?如果府庫無湛盧那樣的收藏,錢塘潮中沒有伍子胥鴟夷裹屍的仇恨,越國即使進獻一百個西施,又有什麼用處呢!
【注釋】
1、駁蝕:亦作「駁蝕」。猶剝蝕。明袁宏道《靈岩》:「周遭石光如鏡,細膩無駁蝕,有泉常清,瑩晶可愛。」清王士禛《黃子文王叔明合作山水圖》詩:「粉墨駁蝕神淋漓,岩谷高深氣磐礴。」
2、銀床素綆:井欄和吊繩。
3、挈:提;拎;持;拿。
4、軍持:源於梵語。澡罐或凈瓶。僧人遊方時攜帶之,貯水以備飲用及凈手。後亦指形略扁,雙耳可穿繩,能掛在身上的陶瓷水瓶。唐賈島《訪鑒玄師侄》詩:「我有軍持憑弟子,岳陽溪里汲寒流。」清錢謙益《舒仲符畫丹徒張明府文光小像戲題四絕句》之三:「計口虀鹽度六時,放衙取水一軍持。」清陶煒《課業餘談·器》:「軍持,浄瓶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八章:「﹝李強﹞在臨動身時特別找了一個裝滿冷開水的軍持掛在腰間,這時取下來遞給自成。」
5、瓶缽:梵語音譯,和尚用的碗。
6、旱歲不竭:乾旱年頭也不幹枯。
7、翫:同「玩」。
8、螺髻:古時童子把頭發盤結在頭上,形狀像螺殼,稱為螺髻。後人多以此形容山的峰巒。
9、響屧廊:相傳吳王夫差所建,用楩木、梓木鋪地,下空,讓西施和官女穿著木屐,走著發響。屧,木板拖鞋。
10、沖飆:猛然而來的狂風;急風;暴風。晉葛洪《抱朴子·博喻》:「沖飆傾山,而不能效力於拔毫;火鑠金石,而不能耀烈以起溼。」北周王褒《送觀寧侯葬》詩:「沖飇搖桓榦,烈火壯曾昆。」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沖颷盪岳,寧移忍地之靈;烈火焚山,不撓堅林之色。」宋楊萬里《海鰌賦》:「於是海鰌交馳,攪西蹂東,江水皆沸,天色改容,沖飆為之揚沙,秋日為之退紅。」清吳偉業《松鼠》詩:「沖颷飄頹瓦,壞牆叢廢棘。」
11、若:你。
12、具戒:即「具足戒」。佛教戒律。僧尼所受戒律之稱。意謂戒條圓滿充足,故名。其戒條數量,不盡一致。中國漢族僧尼依據《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拘屍那揭羅國》:「善賢聞已,心浄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唐黃滔《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旋將西遊,受具足戒於襄州龍興寺。」亦省作「具戒」。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梵衍那國》:「及阿難之度出家也,其衣變為法服,及受具戒,更變為九條僧伽胝。」宋秦觀《圓通禪師行狀》:「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發受具戒。」這兩句是袁宏道同和尚開玩笑,以松濤聲比作美人來了,叫守戒的和尚快快避開。
13、瞠目:瞪著眼睛。
14、履跡:足跡。南朝陳何楫《班倢伃》詩:「履跡隨恩故,階苔逐恨新。」唐岑參《長門怨》詩:「綠錢生履跡,紅粉濕啼痕。」
15、小奚:即「小奚奴」。小童兒;小男僕。唐李商隱《李賀小傳》:「﹝賀﹞恆從小奚奴,騎距驉,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元湯式《脫布衫帶小梁州·四景為儲公子賦·春》曲:「問春何處忘機,小奚奴相趁相隨。」亦稱「小奚」、「小傒」。《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又選小奚秀美者十人,教成吹彈歌曲,日以自娛。」清張岱《陶庵夢憶·冰山記》:「是夜席散,余填詞督小傒強記之。」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每出遊,必使小奚負鐵鐺瓦缶纍纍,戞觸有聲。」參見「奚奴」。奚,奴婢。
16、色動:臉色改變。《戰國策·趙策一》:「知過出見二主,入說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必背君,不如令殺之。』」《東觀漢記·班超傳》:「﹝超﹞乃還告郭恂,恂大驚,既而色動。」《隋書·高祖紀上》:「﹝帝﹞因召高祖,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高祖既至,容色自若,乃止。」《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公業﹞呼非煙詰之。非煙色動,不以實告。」
17、碧鐿緗鉤:青絲的鞋緣和淺黃色的鞋扣,比喻西施所著的鞋子。
18、石髬:字書無此字,疑有誤,指石色明滅閃動的形狀。髬:髬髵,猛獸鬃毛豎起的樣子。
19、仄:同「側」。
20、歙溪:在安徽省婺源縣,以產硯石著名。
21、蠖(huò)村:地名,在靈岩山下。
22、糝:灑;散落。
23、蒐(sōu)伐:搜括開采。
24、綿邈:長久;悠遠。晉陸機《感時賦》:「夜綿邈其難終,日晼晚而易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開辟草昧,歲紀緜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唐李華《詠史》之三:「緜邈數千祀,丘中誰隱淪。」清周亮工《覺庵兄六十序》:「加以世代綿邈,水火兵燹,以後雖復同處一域,不知為誰何氏之族者矣。」
25、粉黛:白粉和黑粉。後代指年輕貌美的女子。唐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可憐粉黛叢中絕質,囹圄隊里愁形。」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狐嫁女》:「少間,粉黛雲從,酒胾霧霈,玉椀金甌,光映幾案。」
26、椒華:即「椒花」。晉王嘉 《拾遺記·周靈王》:「 越 又有美女二人……貢於吳 , 吳 處以椒華之房,貫細珠為簾幌。」唐 李賀 《巫山高》詩:「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濕雲間。」王琦 匯解:「椒花墜紅,即無人花自落之意…… 長吉生長中原,身未入 蜀 , 蜀地之椒,目所未睹,出於想像之間,故雲耳。」 唐 白居易 《新豐折臂翁》詩:「聞道雲南 有 瀘水 ,椒花落時瘴煙起。」
27、埋香:謂埋葬美女。唐李賀《官街鼓》詩:「漢城黃柳映新簾,柏陵飛燕埋香骨。」香骨,代指美女屍骨。宋吳文英《鶯啼序·豐樂樓節齋新建》詞之二:「別後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雨。」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此鳳眼張三舊居也,門庭如故,埋香黃土已二十餘年矣。」《花月痕》第四一回:「名花證果知何日?蔓草埋香有舊盟。」王德鍾《書感》詩之一:「氣豪擊劍吹簫里,才盡埋香葬玉中。」
28、雙鸞:即鸞雙。雙宿雙飛的鸞鳥。
29、幽人逸士:幽人:指幽居之士。宋 蘇軾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幽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轉良夜。」逸士:節行高逸之士,隱逸者。《後漢書·逸民傳·高鳳傳論》:「先大夫 宣侯 嘗以講道餘隙,寓乎逸士之篇。」唐 白居易 《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游龍門醉中狂歌》:「商嶺 老人自追逐, 蓬丘 逸士相逢迎。」《紅樓夢》第二回:「若坐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聞一多 《憶菊》詩:「啊!東方底花,騷人逸士底花呀!」
30、香趺:美人的腳跡。
31、畫屧:彩繪的木板拖鞋。《玉台新詠·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羅裙宜細簡,畫屧重高牆。」吳兆宜注引《說文》:「屧,屐也。」
32、矧:何況;況且。
33、仲父雲無害霸:管仲說這不會損害齊國的霸業。
34、湛盧:寶劍名。這句說,吳王得了越王所獻寶劍,驕傲起來,因而亡國。
35、鴟chī夷:皮革製成的囊。伍子胥諫勸吳王不要信任越王,不聽,自殺。吳王把他的屍首盛在鴟囊中,浮在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