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人愚蠢的文言文
謂不好者一點心都無
Ⅱ 我都不知道,怎麼教你 或者我都不知道,怎麼教別人/他人。用古語/文言文應該怎麼說
我都不知道,怎麼教你?:余尚不明,何以授汝?
我都不知道,怎麼教別人/他人:余尚不明,何以授人?
Ⅲ 用文言文說一個人沒素質怎麼講
聖人有言,吾十有五而致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非能皆效聖賢,但於童稚時,專或聞道於師長、或屬受教於父母,亦能初識禮儀。今有一人,冠冕其外而糟糠其理,俗且鄙也。其但食粟麥而未入泮學耶?
Ⅳ 有一句文言文古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想要說別人的時候,想想你自己有沒有做好,好像是老子還是孔子說的吧,
只記起孔子說的一句比較接近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Ⅳ 諷刺他人不講誠信的詩詞,古文或話
古語:
偽欺不可長,空虛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韓嬰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程頤,宋朝哲學家
多虛不如少實——陳甫,宋朝哲學家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戰國思想家
內外相應,言行相稱——韓非,戰國哲學家、教育家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屈原
失信不立。 ——《左傳》
古文:
曾子殺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適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範式字巨卿,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急不相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Ⅵ 要表達兩個人的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上怎麼說有文采,有沒有古話,文言文。
一、要表達兩個人的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上,可用文言:天壤之別、雲泥之別。
1、天壤之別
【出處】: 《抱朴子·內篇·論仙》:「趨舍所尚,耳目之欲,其為不同,已有天壤之覺(較),冰炭之乖矣。」
2、雲泥之別
【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逸民傳·矯慎》:「仲彥足下,勤處隱約,雖乘雲行泥,棲宿不同。」
二、詳情延伸
1、天壤之別
【拼音】: tiān rǎng zhī bié
【解釋】: 壤:地。天和地,一極在上,一級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舉例造句】: 按照一般人的生理機能來說,聰明與不聰明雖有差別,但並不存在天壤之別。
2、雲泥之別
【拼音】: yún ní zhī bié
【解釋】: 象天上的雲和地上的泥那樣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極大。
【舉例造句】: 她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簡直是雲泥之別。
Ⅶ 別老玩心計,你以為你佔了便宜別人不知道,誰都不傻。有沒有形容這句話的古語,比如謀篇文言文裡面有的。
勿輒玩心,汝為汝得之者人不知,誰都不痴
Ⅷ 親人的勸告不聽信外人的話用文言文怎麼講
家人有囑:勿信生人言
Ⅸ 用文言文怎麼表達對一個人很失望,很看不起, 或者有這樣的名言名句也行
予嘗求所不可為~切乎! 儒(或汝)馬兒之輩!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譯文]
離別後,不知你行程是遠近,事事物物都凄涼,我的心裡多煩悶!你漸走漸遠無音信,水面寬闊、魚兒下沉,到哪裡去找送信人?
夜深人靜秋風緊,竹子發出瑟瑟音,萬葉千聲、聲聲敲打我的心,怎叫人、不怨恨?孤零零斜靠單個枕,想到夢里把你尋.輾轉反側難入夢,可恨的燈油又燃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