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勞文言文
㈠ 初中文言文復習,重點詞彙翻譯
鄒忌諷齊王納諫
(2)修:長,這里指身高。八尺:約等於現在的1.84米。戰國時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0.23米。 (3)昳(yì)麗:光彩美麗。 (4)朝:早晨。服:名詞活用做動詞,穿戴。 (5)窺(kuī)鏡:照鏡子。 (6)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與城北徐公比誰更漂亮。孰:誰。孰與:與…比誰更…,表示對比。 (7)君美甚:您美極了。 (8)及:趕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0)復:又。 (11)妾:舊時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與坐談:與之坐談,與客人坐下談話。介詞「與」的後面省略賓語「之」。 (14)若:如。 (15)明日:又過了一天。 孰視之:仔細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細。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遠甚:遠遠不如。 (17)弗如:不如。 (18)私:動詞,偏愛 (19)畏:害怕 (20)欲:想要 (21)暮寢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並且思考這件事情。暮,夜晚。寢,躺在床上。之,代詞,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22)之:用於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美,認為……美。 。見:拜見。威王:即齊威王。 (24)誠:確實。知:知道。 (25)皆以美於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動詞,以為,認為。 於,比。 (26)齊地方千里: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方:方圓。 (27)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宮中的姬妾和近臣。 左右:近臣, 莫:沒有人,沒有誰。 (31)受:同「授」。給予,付予。 (36)期(jī)年:滿一年。 (38)朝於齊:到齊國來朝拜。 (40)市朝:眾人聚集的公共場所 (41)美我:認為我美。 (42)善:好,好的
桃花源記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行:走。 遠近:偏義副詞,這里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兩岸。 雜:別的,其它的。 芳:泛指花朵。 鮮美:鮮艷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對……驚異、詫異。 欲:想要。 窮:盡,窮盡,此指走完。 便:於是,就。 得:看見。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舍棄。 初:起初,剛開始。 才:僅僅。 通:通過。 復:又。 行:行走。 平:平坦。 曠:寬闊。 舍:房屋。 儼然:整齊的樣子。 之:助詞,起語法作用,無實意。 屬:類。 種作:耕種勞作。 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便。 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 咸:副詞,都,全。 問訊:詢問打探(消息)。 雲:說。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的人,鄉鄰。 率:率領。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里。 遂:於是。 間隔: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古今異義) 為:給。 具言:詳細地說。(具:通「俱」詳細、具體。)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驚訝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停:停留。 辭:告辭。 去:離開 語:對……說,告訴。 不足:不值得。 為:介詞,向、對。 扶:沿著、順著。向:原來的。 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晉謁,拜見。 如此: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便。 遣:派遣。 志:標記。向:舊的。 遂:最終。 復:再。 得:找到。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打算。 未:沒有 果:實現。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津:渡口。問津:問路,這里是探訪,訪求的意思。
陋室銘
(1) 在:動詞,在於。 (2) 名:有名,這里作動詞。 (3) 靈:有靈氣。 (4) 斯是陋室:這是簡陋的屋子。斯:這。 是:判斷動詞。 陋室:簡陋的屋子。 〔6〕上:動詞,長到,蔓到。 (7) 鴻儒:即大儒,這里指有學問的人。 (8)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里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9)調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彈奏。素琴:不加任何裝飾的琴。 (10)金經:指佛經。 (11)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12)之:助詞,無實義。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3)亂耳:使耳朵擾亂(使動用法)。亂:使……擾亂。 (14)案牘(dú):官府公文。 (15)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愛蓮說
之:的。 可愛:值得喜愛。 甚:很,非常。 者:花。 蕃:多。 獨:只。 自:從。 予(yú):我。 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出:長出。 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染)。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焉:聲詞,相當於現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 遠:遙遠,空間距離大, 遠播,遠遠的傳送出去。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裡。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立。 可:只能。 褻(xiè):輕慢。 玩:玩弄。 褻玩:輕慢而隨意的玩弄。 謂:認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築 噫:感嘆詞,相當於現在的"啊"。 菊之愛:對於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 宜:應當。 眾:多。
三峽
七百里:約合現在兩百公里。 自:在。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略無:完全沒有。 闕:通「缺」,空缺 這里是中斷。 嶂(zhàng):高得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若。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至於:到…的時候。 襄:上。 陵:丘陵,小山包 沿:順流而下(的船)。 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時。 王命:皇帝的聖旨。 宣:宣布,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東。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其:這里指這的意思。 雖:即使。 奔:飛奔的馬。 御:駕著。 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箋刊誤》)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湍:急流的水。 綠潭:碧綠的潭水。潭:深水 回清倒影:迴旋著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高的。巘:山峰。 懸泉:懸掛著的泉水。 飛漱:急流沖盪。漱:沖盪。 清榮峻茂:水清,樹茂(茂盛),山高,草盛。 良:實在,的確。 晴初:天剛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長:久久的 肅:寂靜。 屬引:連續不斷。屬(zhǔ):動詞,連續。引:延長。 凄異:凄涼怪異。 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消失。 巴東:漢郡名,在現在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一帶。 三聲:幾聲。三,這里不是確數。 沾:打濕。 裳:(cháng)漢族傳統著裝中,上著為「衣」,下著為「裳」(chang 二聲)。這里泛指衣裳(shang一聲)
記承天寺夜遊
解:把系著的東西解開。這里譯為脫。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進。 戶:門。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走。 念,想到。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尋:尋找。 亦:也。寢:睡,卧。蓋:句首語氣詞,這里可以譯為「原來」。表推測。(語文版課文課下注釋為表推測,但無詳細解釋,或有人將其解釋為大概)(原因推測或結果推測,原來是,原因是)。 也:是。 為:動詞。 閑:清閑。 耳:語氣詞,「罷了」。
送東陽馬生序
[2]余:我。 [3]嗜:喜歡、特別愛好。 [4]無從:沒有辦法。 [5]致書:得到書。致:得到。 [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每:常常。 假借:同義復合詞。 借。 假,借。 於:介詞,從。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 弗:不。之:指代抄書。 [8]走:跑。 [9]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為;是:這樣。 [11]既加冠(guān):加冠之後,指已成年。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人。 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擔心。. [13]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14]游:交往。 [15]嘗:曾經。 [16]趨:趕到。 [17]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請教。 執:拿著 [18]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望,聲望,名望。 隆:高。 [19]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 填,充。這里是擁擠的意思。 [20]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辭色,言語和臉色。色:臉色。 [21]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援,引、提出。 質,詢問。 [22]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表現尊敬而專心)。 以:連詞,而,來。 [23]或:有時。 [24]叱(chì)咄(ō):訓斥,呵責。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順。色:表情。 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復:這里指辯解,反駁。 [27]俟(sì):等待。 卒:最終。 [28]負篋(qiè)曳屣(yè 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拉。 篋:書箱。 屣:鞋。 [29]窮冬:隆冬。 [30]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31]舍:指學舍,書館。 [32]支:通「肢」,肢體。 [33]媵(yìng)人:這里指服侍的人。 [34]湯:熱水。 [35]沃灌:洗浴。沃,澆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擁:蓋著。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應兩頓飯。再:兩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裡。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綺(qǐ)綉:穿著漂亮的絲綢衣服。 被,通「披」,穿著。 [42]朱纓:紅色的帽帶。 纓:帽帶。 [43]腰:腰佩。 腰,名詞作動詞。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氣味,這里指香氣。 [45]燁(y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46]縕(yùn)袍敝(bì)衣:破舊的衣服。 縕,舊絮。敝,破舊。 [47]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的意思。 略無:毫無。 慕艷,羨慕。 [48]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中:內心。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 奉:供養。 耄老:很年老。 預:加入。 [49]蓋:大概。 [50]道:說,講。 [55]諸生:指太學生。 [56]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 [57]縣官:這里指朝廷。 [58]廩(lǐn)稍:官家給的糧食。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59]裘(qiú):皮衣。 [60]葛: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61]遺(wèi):贈送,給予,這里指接濟。 [62]司業、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代指有學識的人。 [63]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64]流輩:同輩。 流:平。 [65]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66]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 [67]謁(yè):拜見。 [68]撰(zhuàn):同「撰」,寫。 [69]長書:長信。 [70]贄(zhì音至):初見面時為表敬意送的禮物。 [71]夷:平和。 [72]畢:完畢 [嘗]:曾經 [患]:擔心 [稍]:稍微 [聞]:收獲 [若]:就像
小石潭記
1.從:自,由。 2.小丘:小山崗,在小石潭東面。 3.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 7.樂:以……為樂,翻譯時寫為「對......感到快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開辟道路。 伐:砍伐。取:這里指開辟。道:路。 9 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10.見:看見。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涼。尤:格外,特別。清冽 :清涼。清,清澈。冽:寒冷。 12.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作(此句為倒裝句,賓語前置,「以全石為底」)。以:用來。為:作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邊。 14.卷石底以出:實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表修飾,形容如何「出」。 15.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較大而高聳的石頭。 16.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盪。翠蔓,翠綠的藤蔓。 34 宗玄:作者的堂弟,劉宗玄。 35 隸而從者:跟著同去的。隸:附屬,隨從。而:表修飾。從:跟隨,動詞。 36二小生:兩個年輕人。小生:年輕人 生:對讀書人的稱呼。 37.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凄:使········感到凄涼;寒:使········感到寒冷。 38嵁(kān):不平的岩石。 39. 岸勢:兩岸的地形,勢:形狀。
出師表
出:出征。 師:軍隊。 先帝:這里指劉備。 創:開創,創立。 業:統一中原的大業。 而:竟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時指皇帝級人物死亡。殂,死亡。 今:現在。 益州疲弊: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疲弊,貧困衰落 益州,今四川省一帶,這里指蜀漢政權。 疲弊,人力疲憊,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為三個國家(即孫權,劉備,曹操三大勢力。) 諸葛亮呈現出師表
(4)此:這。 誠:確實,實在。 之:的。 秋:時。 然:然而。 侍,侍奉。 衛,守衛 懈:鬆懈,懈怠。 於:在。 內:宮中。 忘身:捨身忘死。 蓋:大概,原來是。 追:追念。 殊遇:優待,厚遇。 殊,不一般,特別。 於:向。 誠:實在,確實。 宜,應該 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開張,擴大。 光:發揚光大。 遺德:留下的美德。 恢弘:發揚擴大,用作動詞,也做「恢宏」。 恢,大。 弘,大、寬。 妄自菲薄:隨便看輕自己。 妄,隨便,胡亂。 菲薄,小看,輕視。 氣,志氣。 之,的。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引:稱引。 喻:譬喻。 義:適宜,恰當。 以,以致於。 塞,阻塞。 諫,勸諫。 俱,全,都。 宮:指皇宮。 府:指朝廷。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陟(zhì):鼓勵。 罰:懲罰。 臧否(pǐ):善惡,這里形容詞用作動詞。臧,善;否,惡。 作姦犯科:做姦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作奸,做了姦邪的事情。 科,科條,法令。 及,以及。 為,做。 有司,主管某部門的官吏 論;判定。 刑,受罰。 昭:彰顯,顯揚,顯示。 平:公平。 明:嚴明。 理;治理。 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內外異法: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內外:指宮內和朝廷。 異法:刑賞之法不同。 良實:善良誠實,這里形容詞做名詞,指善良誠實的人。 志:志向。 慮:思想,心思。 忠純:忠誠純正。 簡:挑選。 拔:選拔。 遺(wèi):贈送。 悉以咨之:都拿來跟他們商量。 悉,全部。 咨,詢問,商議。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裨(bì):彌補,補救。闕,通「缺」, 缺點.. 有所廣益:收到最多的好處。 廣益:增益。 益,好處。 性行(xíng)淑均:本性和行為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曉暢:諳熟,精通。 試用:任用。 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 營:軍營、軍隊。 行(háng)陣:指部隊。 優劣得所: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傾頹:傾覆衰敗。 痛恨:痛心,遺憾。 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能夠以死報國。 隆:興盛。 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日不遠。 布衣:平民百姓。 躬:親自。 耕:耕種。 苟:苟且。 全:保全。 聞達:做官揚名。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卑,身份低下。 鄙,地處偏遠。與今義不同。 猥(wěi):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駕屈就。 顧,拜訪。 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蘇教) 感激:感動激奮。(人教) 許:答應。 驅馳:奔走效勞。 有:通「又」,放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夙夜憂嘆:早晚/整天擔憂嘆息。 夙,清晨。憂慮,憂愁焦慮。夙夜:早晚。 不毛:不長草木。這里指人煙稀少的地方。 獎率:激勵率領,獎勵統帥。 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庶:希望。竭:竭盡。 駑 ,劣馬,走不快的馬。 鈍,刀刃不鋒利。 攘(rǎng)除:排除,鏟除。 奸凶:姦邪凶惡的敵人。 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所以:古今異義,這里指用來。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酌斟:商討,考慮。 益:興辦,增加。 損益:增減,興革。 斟酌損益:考慮事情是否可行,採取適當的措施。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 托,委託。 效,重任。 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有成效。 慢:怠慢,疏忽。 彰:表明,顯揚。 咎:過失。 咨諏(zōu)善道:征詢治國的良策。 諏(zōu),詢問。 察納:認識採納。 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 深追:深切地追念。 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 臨:面對 涕:淚。 零:落。 先帝遺詔:劉備給後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曹劌論戰
【 2】十年: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 4】伐(fá):討伐,攻打。 【 5】我:《左傳》根據魯史寫的,所以稱魯國為「我」。 【 6】公:指魯庄公,魯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 7】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 8】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 9】間(jiàn):參與。 【10】鄙:淺陋,無知。 【11】乃:副詞,於是,就。見:拜見。 【12】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麼作戰?以,用、憑、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安,有「養」的意思。弗,不。 專,獨自專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人:這里指皇公貴族和大臣們。 【15】對:回答。一般用於下對上的回答。 【16】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17】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帛,玉和絲織品。 【18】加:虛報誇大,虛誇。這里是說以少報多。 【19】必以信:一定憑借實情(向神稟報)。信,實情,信實。 【20】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賜福,保佑。 【22】獄:訴訟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雖:①即使。 【25】情:(以)實情判斷。 【26】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分內的事。屬,一類。 【27】可以一戰:即「可以之一戰」,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 【28】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則,連詞,就。 【29】公與之乘:魯庄公和他同乘一輛戰車。之,他,代詞,代指曹劌。 【30】於:在。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東。 【31】鼓:擊鼓進軍。古代作戰,擊鼓命令進軍。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 【32】敗績:大敗。 【33】馳:驅車(追趕)。 【34】轍(zhé):車輪軋出的痕跡。 【35】未可:還不可以。 【36】登軾而望之:①登上車前的橫木。軾:古代車子前面的橫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 ②另一種解釋為登上車子,扶著車前的橫木。軾:名詞活用為動詞,扶著車前的橫木。(此時斷句為:登/軾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趕。逐,追趕、追擊。 【38】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克,戰勝,攻下。 【39】故:原因,緣故。 【40】夫(fú)戰,勇氣也:作戰,靠的是勇氣。「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下文「夫大國」同。 【41】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勇氣。作,振作。鼓,擊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氣)枯竭。 【44】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正旺盛。 【45】伏:埋伏。 【46】靡(mǐ):倒下。 【47】測:估計,推測。
㈡ 關於諸葛亮的文言文
【有關諸葛亮的詩詞】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籌筆驛》羅隱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經五丈原》溫庭筠
鐵馬雲雕共絕塵,柳陰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前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yí)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禕(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
先帝創立帝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然而,侍衛大臣們在宮廷內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捨身作戰,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效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皇宮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宮吏都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升、處分、表揚、批評,不應該因人而有什麼差別。如果有營私舞弊、違犯法律和盡忠行害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徇私,使得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則。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人,他們都是忠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情,無論大小,陛下都應征詢他們,然後再去實施,這樣一定能補求欠缺疏漏的地方,獲得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營中的事務,都應與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隊團結協作,將士才幹高的差的、隊伍強的,都能夠得到合理的安排。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昌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所以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我談論這些事,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感到嘆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費禕,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賢良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室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面前有什麼名氣。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里來訪問我,向我征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激,於是答應先帝願為他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失敗,我在戰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劉備)知道我謹慎,因此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諸葛亮)。自從接受任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擔心不能將先帝的託付的事情辦好,有損先帝的聖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已經准備充足,應當鼓舞並率領三軍,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貢獻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鏟除姦邪凶惡的曹魏,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忠於陛下的職責的本分。至於對政事的斟酌興廢,進獻忠誠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完成,就請治我重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宣揚聖德的忠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露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征詢治理國家的好辦法,聽取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說了些什麼。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qí)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nú)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驅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叢叟(sōu)、青羌(qiāng),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譯文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憑著先帝的英明來衡量我的才幹,本來他是知道我去征討曹賊,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敵人是強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付給我。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長的地區作戰,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可是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說這樣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睏,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到安全,現在陛下未韶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種種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滿腹都是疑問,胸中塞滿了難題,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於是吞並了江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計謀,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像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山上遭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在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何況我的才力很弱,卻打算不經歷危險來安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何況我才能平庸低下,哪裡就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我到漢中,其間不過一年罷了,可是卻失去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共七十多人,沖鋒無前的將領,賨、羌民族將士以及散騎、武騎各路騎兵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合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那就要損失全軍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戰爭不能停止,那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這樣,不趁現在考慮攻取北方,卻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賊長期相持。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
天下的事情是很難評論斷定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就被殺掉了,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後來東吳改變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象這樣,很難預料。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至於事業是成功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本文爭議
經研究,部分史學者認為此文(《後出師表》)並非諸葛亮所寫,而是後人所寫。(雖然大多數人仍認為此文確是諸葛亮所寫。)
《後出師表》的作者史學界有爭議.不過較多歷史學家認為《後出師表》非諸葛亮所做,我個人也認為《後出師表》為後人假託的.這很明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寫的十分懇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敗後,諸葛亮自己也承擔起責任,自貶三級.然而《後出師表》的語氣寫的好像是為自己的戰爭失敗做狡辯的,說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論對錯,它不符合諸葛亮的風格.諸葛亮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不會說諸如」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這類逃避責任的話.我覺得最有可能是晉朝人所作.當然這個人寫《後出師表》時,陳壽已經去世,因為陳壽的《三國志》里都沒有提到《後出師表》,但有提到諸葛亮所做的《出師表》(或稱《前出師表》).
總之一句話,《後出師表》作者現在已無從考證,但不會是諸葛亮.(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㈢ 古代文言文中人稱稱謂語的解釋
文言文中的稱謂語,有以下幾種: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一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台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㈣ 愛情文言文
我願與君相知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漢 ;卓文君〈白頭吟〉
得成比目何辭死
願作鴛鴦不羨仙。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李商隱〈無題〉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唐;元稹〈離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 ;劉禹錫《竹枝詞》
春心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隱〈無題〉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杜牧〈贈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頡,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縷衣〉
一枝穠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李白《清平調之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鳳棲桐》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釵》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朱淑真〈山查子〉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司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
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張生〈千秋歲〉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多情自古傷離別。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 〉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雲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幕幕。 秦觀〈鵲橋〉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宮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題》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 黃増《集杭州俗語詩》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曹雪芹《紅樓夢》
相思樹下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國;梁啟超
幾次細思量
情願相思苦! 胡適〈生查子〉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宋;歐楊修《玉樓春》
哎!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古人雲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相思
日日相思夜未眠,笑問人間何處無,
苦苦盼望能相見。笑看人生過一世。
次次相見不相問,不必傷心不流淚,
偷偷留下這首詩。悲歡離合人人有。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秋風詞 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竹枝詞 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燕子樓 張仲素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長。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無題 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鍾.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香微度綉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無題 李商隱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後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 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暮秋獨游曲江 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贈別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寄人 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寫情 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贈婢 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寄李億員外 魚玄機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江陵愁望有寄 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夢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長相思 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烏夜啼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謁金門 馮延巳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捋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玉樓春 歐陽修
樽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西江月 司馬光
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紅姻翠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微醒.深院月斜人靜.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美人 秦觀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滎迥,借問一枝如玉為誰開?
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鳳棲梧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憶帝京 柳永
薄衾小枕天氣。乍覺別離滋味。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
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也擬待、卻回征轡。又爭奈、已成行計。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遠知何處.
鷓鴣天 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漁家傲 陳襲善
鷲嶺峰前闌獨倚。愁眉蹙損愁腸碎。紅粉佳人傷別袂。情何已。
登山臨水年年是。常記同來今獨至。孤舟晚揚湖光里。衰草斜陽無限意。
誰與寄? 西湖水是相思淚。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
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
流不盡,許多愁。
一叢花令 張先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蒙蒙。
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
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㈤ 文言文寫李白
白,字太白,山東人。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十歲通五經,自夢筆頭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中,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自蜀至長安,道未振,以所業投賀知章,讀至《蜀道難》,嘆曰:「子謫仙人也。」乃解金龜換酒,終日相樂,遂薦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時事,因奏頌一篇,帝喜,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嘗大醉,上前草詔,使高力士脫靴,力士恥之,摘其《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帝每欲與官,妃輒沮之。白益傲放,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酒八仙人」。懇求還山,賜黃金,詔放歸。
白浮游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嘗乘舟,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傍若無人。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卧廬山,辟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累系潯陽獄。初,白游並州,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
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或雲:白,涼武昭王暠九世孫也。
㈥ 樂意效勞用古文怎麼說
可以用驢前馬後,讀音 lǘ qián mǎ hòu,意思是官員出行時在跟隨前後的衙役差卒。亦可指身份卑下,聽人使喚的人。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出自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驢前馬後,將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
譯文:如今的人都是這樣的,一切受人支配。
成語舉例:「小人是個驢前馬後之人。」
(6)效勞文言文擴展閱讀:
相關成語:
犬馬之報
讀音:quǎn mǎ zhī bào
釋義:願象犬馬那樣供人驅使,以報恩情。
示例:異日不死,當效犬馬之報
譯文:這天我不死,願象犬馬那樣供人驅使,以報恩情。
犬馬之養
讀音:quǎn mǎ zhī yǎng
釋義:供養父母的謙辭。
事例:故輒上書闕下,願殯先人之丘冢,自托於管庫,以終犬馬之養焉。
翻譯:「現在的所謂孝子,都說能奉養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心存孝敬,那和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聲色犬馬
讀音:shēng sè quǎn mǎ
釋義:聲:歌舞;色:女色;犬:養狗;馬:騎馬。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犬馬之力
讀音:quǎn mǎ zhī lì
釋義:猶犬馬之勞。表示心甘情願受人驅使,為人效勞。
犬馬戀主
讀音:quǎn mǎ liàn zhǔ
釋義:喻臣下眷懷君上。
㈦ 【高分】幫我翻譯一下這篇文言文
講的大概就是這么一個事業失敗的商人,被一個學校的高層領導看中,任職於那個學校,然而學生不聽話,學校里一些不負責任只顧私利的人也看不慣他的作風,屢屢陷害打壓他,中途還被恩人誤會,郁悶之極的他選擇明哲保身,但是那些人還是不願意放過他,好在領導們還是心眼通透的一直護著他,於是他決定,既然躲不過就跟他們拼了,勢必要把那些害群之馬揪出來。
㈧ 語文文言文翻譯
陋室銘: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出師表:
先帝創建大業尚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現在天下分成三國,益州地區困苦窮乏,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然而在朝中侍衛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誠將士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懷先帝對他們有特殊的恩遇,想將此報答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當擴大聽聞,廣開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奮,不應該隨便看輕自己,自暴自棄,任意稱引譬喻,言而失義,因之堵塞忠誠勸諫的道路。
宮廷中的官員和丞相府的官員,都是一個整體,獎善罰惡,不應該不一樣。如果有邪惡不正、觸犯法令的人和盡忠行善的人,應當交付主管官評判他們應得的懲罰和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應當出於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內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都是賢能老實、志向心思忠誠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廷里的事,不論大小,都同他們商量,然後再去辦,這樣一定能增加益處,彌補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將軍向寵,品性良善,辦事公正,精通軍事,當年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有才能,因此群臣舉薦他作中部督。我認為軍中的事,都同他商量,這樣一定能使軍中將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當。
君王接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落到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事,沒有不感到非常可嘆,對桓、靈二帝深為遺憾。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賢能,能以死殉節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只想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裡顯聲揚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低微,學識鄙陋,而降尊屈駕,親自三次到草廬來拜訪我,向我征詢對當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為感動,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遭逢戰敗,在戰事失利之際我接受了任命,在艱危困境之中我領受了使命,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小心,所以臨終之時把國家政務託付給我。領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託付,因而損害先帝的明見,所以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武器軍備已經充足,應當勉勵並率領大軍進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盡自己駑鈍之才,鏟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所應盡的本分。至於考慮興利除弊,進獻忠言,那就是修之、禕、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討伐奸賊,復興漢朝王業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懲處我的罪過,來上告先帝的英靈。如果沒有發揚盛德的言辭,那就責罰攸之、禕等人的輕忽職守,來顯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自己謀劃,征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正確的話,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訓示。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在該遠行了,面對奏表我眼淚落下,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
桃花源記: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小石潭記: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 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 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 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 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 嵁、岩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 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 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獃獃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 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 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 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 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 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 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 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醉翁亭記: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特別的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山勢曲直,路也跟著彎轉,於是就可以看見在山泉的上方有個像鳥的翅膀張開著一樣的亭子。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字的是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里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於飲酒,而在於山山水水之間。這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中,寄託在酒里的。
當那太陽出來以後,林間的煙霧逐漸散開,到傍晚雲霧凝聚,山谷就昏暗了,這明暗的變化,正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盛開,幽香陣陣;林木繁盛,枝葉成蔭;天高氣爽,秋霜潔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象。早上出去,晚上回來,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至於那些背著東西在路上邊走邊唱,走累了在樹下歇歇腳,前面的的呼喊,後面的回應,拉著老人和孩子,來來往往不間斷的,是滁州人在遊玩。我們在溪水邊上捉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隨意放在地上。著這就是太守的宴會。宴會歡暢盡興,不在乎有沒有音樂。投壺的中了,下棋的贏了,於是舊杯和籌碼遞過來遞過去,有的站了起來,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鬧鬧的,是諸位賓客。那個面容蒼老頭發花白,昏昏沉沉倒在他們當中的,是太守醉倒了。
過了一會兒,夕陽要落山了,人影散亂,太守回去了,賓客們跟隨著。樹林漸漸暗了下來,鳥兒在樹林上上下下地叫著。遊人離開了,鳥兒開始高興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而不知道人們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而不知道太守的快樂自有他快樂的道理。酒醉了能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可以用文章記敘下這快樂,那就是太守了。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
岳陽樓記:
仁宗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於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沖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桿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里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了。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不同,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環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庭里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沒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裡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送東陽馬生序 :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僕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綉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
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㈨ 用文言文說我用心效勞你,你卻沒事找事。
現代文與文言文對譯:「我」文言詞語可以用「余」。「用心」文言詞語可以用「傾力」。「效勞你」文言詞語可以用「效汝」。「卻」文言詞語可以用「然」。「沒事找事」文言詞語可以用「無事尋」。「我用心效勞你,你卻沒事找事」用文言文可以這么說:余傾力效汝,然汝無事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