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到學科
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簡介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反映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真理。它既應該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更應該進行整體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一門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的學科。它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傳播與發展,特別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同時把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運用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包括五個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它是在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的推動下,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歷史上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總結了當時工人運動和社會實踐經驗而形成的科學理論。它是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同時也是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很多,體現了各個歷史時期它的代表人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比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主要著作有:《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反杜林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以及恩格斯晚年的著作和通信等。這些論著集中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以及以此為理論基礎的科學社會主義,涵蓋了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歷史理論等各個領域。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新的科技發展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徵和當時的社會實踐又有新的豐富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產生一個半世紀以來,經歷了從理論形態到實踐形態、再到制度形態的轉變,也經歷了從部分地區向全世界傳播發展的過程,在世界上形成了許多馬克思主義流派。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和人們思想都發生了深刻影響。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是當今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特點和歷史趨勢。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同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多樣性和生動性的表現,是馬克思主義一般性同特殊性的關系。它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重點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並且把這些科學成果用於指導我國的社會實踐,用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立馬克思主義教育與教學體系。在本科教育中,設立馬克思主義基礎專業,培養政治素質好、思想品德優良、具有較好馬克思主義基礎知識的大學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政治素質高、理論方向正確、具有比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素養和理論功底、並能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當代現實問題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Ⅱ 為什麼學科理論都要講述理論發展歷史歷史
過去的理論是現在理論發展的基石,只有了解過去的理論才能更好的了解現在的理論,也能明白現在理論是怎麼得來的,這樣有利於你更好地利用理論
Ⅲ 何謂假說假說在建立學科理論之前起到什麼作用
即所學的專業在專業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
例如:體育教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包括: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高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健康:指個體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才算的上真正的健康。體育是促進健康的主要手段。
新興運動類項目:指國際上比較流行但在我國開展不久的或國內新創的、深受青少年喜愛並適合在學校開展的運動項目。
運動量:指人體在身體練習中所完成的生理負荷量。
體格:指人體形態結構方面,包括人體生長發育水平,身體整體指數與比例及身體形態。
等等。
理論知識是指概括性強、抽象度高的知識體系。理論知識不是分散的、零星的知識,不是個別性的、具體性的知識,而是系統的、有普通意義的知識。理論知識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識和專業知識。
Ⅳ 理論學科科研很重要嗎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學校教育的最高階段,反映了國家教育的精華,在科學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理工科院校的研究生畢業後主要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其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高低直接影響我們國家整體的科研水平。為此,理工科院校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要加強科研工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學會如何從事科研工作,提高他們科研工作的素質,使畢業的學生適應當今社會高科技發展的需要。要達到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目的,我們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抓好基礎理論學習
各學科的基礎理論是搞好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條件,在研究生的培養中打好理論基礎是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應該加以重視。但是在如何加強基礎理論學習方面,存在不同的認識,很多人認為多上課就是加強了基礎理論學習。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因為重要的問題不在於上多少課,而關鍵的問題是上什麼課,如何上。在現代社會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學生學習的知識在不斷更新,因此在研究生的培養中應該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形式,不斷地改革課程教學內容。
由於當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所學知識老化的周期也在加快。實踐結果表明,在掌握的知識中過時或者老化的部分主要是專業課的知識,而基礎知識的老化周期要慢得多。例如一個70年代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在上學時所學的計算機專業課程內容目前可能絕大部分已經不適用了,因為這些年來計算機技術已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而他所學的數學、外語和計算方法這類的知識卻沒有過時。這說明知識的老化與知識的結構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在課程的安排和設置上,應該考慮這些因素,減少那些老化周期較快的課程,多設置基礎性強的課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的流動和人員工作單位的變動會越來越頻繁,那種在某一個單位干一輩子的情況會越來越少。例如美國人一生平均更換工作6次以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積極鼓勵科技人員流動、競聘上崗,因此學生畢業後工作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面對這種發展趨勢,我們在研究生課程設置時,要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因為只有掌握了廣泛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才能容易進行知識更新和不斷的專業轉換。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大學里,碩士研究生的基礎課一般是在50%以上,相比之下我國研究生課程里基礎課只佔20-30%,這種情況不適合目前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二、加強實驗課教學和論文中的實驗內容
研究生的教學是為了培養高層次的研究人員,現代科學研究離不開實驗手段。據有關資料統計,在獲得諾貝爾獎的化學、物理、生物醫學等學科,實驗項目所佔的比例都在70%以上。這足以說明現代科學中實驗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應該重視研究生學習期間的實驗能力的培養。可在目前我們的研究生課程設置中,實驗課的內容很少或者沒有,因此研究生在學習階段得不到實驗技能方面的鍛煉,這一現象應該加以扭轉。我們應該看到提高實驗和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要比提高理論課教學質量難度大,涉及的問題很多。從目前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涉及的主要問題有實驗經費不足、設備陳舊、領導和教師對這一教學環節認識不足、課時偏少等問題。
與國外的重點大學相比,國內大學研究生的實踐環節太少,國外一流大學無一例外都有一流的實驗室,配備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和儀器,有高素質的實驗室管理人員,可保證開出一流的實驗課。學生每學年實驗課的時數明顯大於我國目前工科院校的實驗課教學時數。教授每年都要把自己的最新實驗科研成果向學生介紹。另外學校還要求學生每年有一定時間的校外實踐活動,可以到工廠、研究所,或其他院校實習。
例如歐洲各大學研究生每年在校的總學習時間比我國學生少,但是實驗和實踐所用的時間明顯的比我國研究生所用的時間長。就拿機械專業的學生來說,通過在校的實踐學習,基本掌握了常規機床的操作,能使用一些新型的設備和儀表,其實踐動手能力較強。這些都為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目前我國工科院校實驗教學所用的設備和儀器大多比較陳舊,有的還仍然使用六七十年代的儀器,這樣的實驗設備很難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對實驗室的投入太小,對實踐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隨著高校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突出顯露出了學校實驗場地和實驗設備嚴重不足,這是造成目前工科院校實驗課較少,質量較差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於實驗場地和設備的局限,使得有些本應該在實驗室上的課都改在了課堂里上。一些學校對實驗和實踐教學的重視不夠,在教學安排上沒有把這一環節的教學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教學的安排上,也往往把學歷較低的教學人員安排來上實驗課。我們畢業的學生理論知識或者書本知識比國外的學生要強,從各類國際知識競賽的獲獎情況可以看出這一點,但是實驗和動手能力比國外的學生差。由於工科院校畢業的學生在校其間大多缺乏系統的實驗和實踐知識的培養,到工作崗位上需要較長的一段適應期。
從目前大學的普遍情況來看,用於教學實驗的經費都比較少,這是制約實驗室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在短時間內這個問題還很難解決,國家還不會一下拿很多錢來投入實驗室建設。各學校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其中一個可以採用的方法就是把教學實驗和科研實驗結合起來。各學校都有一定量的科研任務和科研經費,工科院校的研究生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大部分都有實驗研究內容,離不開實驗基礎。如果能把教學實驗和科研項目結合起來,在經費使用和人員配備上調配得當,會對兩個方面都有利。例如負責教學實驗的人員可以主動參加一些科研的實驗工作,掌握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這樣可以結合科研開出一些新的實驗課。學校也應出台一些政策,鼓勵科研項目為實驗室建設投資,例如獎勵科研項目購買實驗用的固定資產等。還應提倡學生在假期或業余時間參加科研活動,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決研究人員不足的問題。
三、創造條件加強交流
在研究生完成畢業論文期間,一般都會有一些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導師應該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一定階段,要求和鼓勵學生不斷地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論文,在適當的學術會議上和有關刊物上發表。這樣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培養學生總結科研結果、書寫論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參加學術會議結識同行,加強交流,為將來參加各類學術活動打下一個較好的基礎。
目前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例如在有些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輕的研究生宣讀論文,盡管有的論文水平不一定很高,但是重要的是在於參與。對於研究生來講這是一個學習和鍛煉的極好機會。第一次可能比較緊張,經過這樣的鍛煉一兩次後,再參加這種活動就比較自如了。這種鍛煉對研究生開闊視野、加強交流很有必要,導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給研究生創造這種機會,讓他們走出去見見外面的世面。
研究生階段的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對某一學科方向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在這一階段應該給他們充分的表現空間,讓他們自由發揮,有計劃地讓他們參加有關的學術活動,這對他們的成長和才能的發揮是十分有利的。加強交流的另外一個途徑是採用聯合培養的方式,例如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讓學生的課程學習在學校內完成,畢業論文工作在科研院所進行。因為科研院所的實驗研究條件一般都比較好,研究生可以利用這些實驗研究條件把論文做得更深入,從中也得到了實際工作能力的鍛煉。研究生聯合培養的渠道還可以拓寬,例如與國外大學或科研單位聯合培養,這樣可以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培養出高層次的人才。這種聯合會有一定的困難,但有些學校已經開始做了,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搞好實驗室管理,擴大開放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基地是實驗室,因此要加強高等學校實驗室基地建設,使實驗室的軟硬體設施滿足研究生培養的要求。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工科院校的實驗室距離這種要求還差得很遠。由於歷史原因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實驗室還是單科封閉型的實驗室,基本上以教研組為單位,數量多,規模小,水平低。這樣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製造成了人員分散,忙閑不均;設備分散,使用率低的現狀;這樣的實驗室很難滿足目前研究生實踐教學和完成畢業論文的需要。應積極尋求自我發展壯大之路。首先應在抓好管理上下工夫,打破原有的小而全的封閉狀態,要以系或學院設立教學實驗室,統一使用人力和設備。這樣可以集中使用經費,有計劃地更新設備,提高水平。實驗室可以利用自身的實驗技術與設備的優勢,增強對外開放,為全校服務,為全社會服務,給研究生以更多的參加實驗活動的機會。同時,通過各種渠道為實驗室積累資金,用來改善實驗室的硬體條件,充實更新教學內容。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工科大學培養出的研究生具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不但有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而且有很強的實驗和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滿足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的需要。
五、充分發揮導師的指導作用
在研究生的整個培養過程中導師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導師學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水平。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起的主要作用是研究方向的指導,這個指導貫穿在研究生培養的全部過程。
研究生研究方向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導師在為研究生選擇研究課題時應該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徵求學生本人的意見,了解學生感興趣的研究方向是什麼;另一方面要結合導師本人的研究特長,保證所選題目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之內,這樣才能保證導師對學生研究題目的了解和指導。在研究生課題的選取中可以看出導師的學術水平和本人對該研究領域前沿科研課題的了解情況。一個比較好的導師應該知道本領域研究的前沿課題是什麼,應該研究哪些方面的題目。應該讓學生站在導師的肩膀上,有一個較高的起點,這樣學生就能夠較快地了解研究課題前沿動態,才能很快地成長進步。
導師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言傳身教、身體力行,這不但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待科學研究的態度和對科研工作嚴謹認真的作風。導師在研究生的心目中是個偶像,一言一行都可能會影響學生,因此導師在與研究生的接觸中應該把好的作風傳給學生。在指導研究生完成研究課題的過程中要注意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好的思想和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培養出一個良好的科研工作作風,為他們今後從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Ⅳ 什麼是工具理論什麼是學科理論他倆的關系、區別是什麼急!!!後天考試要用!!!
摘要:文章通過對學術界對教育技術人認識歷程研究,指出在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中要以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突破口,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技術 理論體系發展脈絡 中圖分類號:G40-057
教育技術起源於西方國家,它從誕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伴隨著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從教育技術到教育技術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發展正在逐漸地形成和完善之中。本文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解析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
一、從領域到學科
早期的教育技術僅僅是著眼於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或稱之為視聽教學。20世紀30年代,無線電、廣播、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有聲電影的問世加快了視聽教學的發展並且把視聽教學從單一的視覺領域擴展到了視聽領域。程序教學創始於1925年,它是基於行為心理學原理創制的一種使用機器來控制學習行為和過程的教學方法。進入20世紀60年代,在視聽教學的基礎上,誕生了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與視聽教育相比較,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已不再僅僅是技術和設備,而是一種系統設計、實施和評價學與教的全部過程的方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AECT1963年以前,教育技術一直是一個實踐或應用的領域。「四十多年來,教學技術領域集思廣益,定期開展自我檢驗,終於獲得了對自己的專業化描述」①,到1963年才產生了教育技術的第一個正式定義,這標志著教育技術從領域轉到了學科。從此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對於我們教育技術工作者來說,一直是國內外教育技術界乃至整個教育理論界爭論不休的熱點,人們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和背景出發,對教育技術理論體系作出了多種不同的解釋和分析。
二、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發展歷程
(一)「媒體中心」體系
這種認識可以追蹤到AECT1963年定義:「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分支,它主要研究對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進行設計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學習過程中可以使用的圖像信息和非表徵性信息的獨特的相對的優缺點;(2)在教育環境中利用人員和設備將信息結構化、系統化。這些任務包括對整個教學系統及其組成部分的計劃、製作、選擇、管理和應用。它的實際目標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種傳播方法和媒體,以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力。」②
這個定義說明:視聽傳播的學科類別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個分支;視聽傳播以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為主要研究對象;視聽傳播以對控制學習過程的信息進行設計和使用為主要研究內容;教育技術的目標是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力。該定義還著重指出了教育技術(視聽傳播)的工作領域是:學習過程中信息的設計和使用,定出了教育技術的目標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種傳播方法和媒體,以開發學習者的全部潛力。
「媒體中心論」的影響是深刻而且廣泛,在我國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注重媒體技術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電化教育在實踐上主要是提供硬體技術及軟體製作技術的服務;在認識上把電化教育看作是「教學輔助手段」。
第二階段,即注重媒體應用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電化教育在實踐上除了提供硬軟體技術服務外,主要是探索如何應用媒體來解決教學中的局部問題,如提供感性材料、顯示某個知識點、解決某個教學的重點、難點等等;在認識上把電化教育看作是解決教學局部問題的方式方法。但是仍然局限於媒體的范圍,電化教育是關於媒體的技術以及應用方法,還沒有涉及教與學的全過程。
第三個階段,即注重教學整體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電化教育在實踐上主要探索和研究如何應用教育及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綜合目標、對象、內容、策略方法及評價等因素,來設計、開發和利用現代媒體;著重探索和研究電化教育對一堂課、一個單元、一門學科的教學將帶來什麼影響,對教學模式帶來什麼影響,對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帶來什麼影響,對教師的觀念、知識、教學水平等帶來什麼影響。隨著計算機多媒體及網路技術逐步應用到教育中來,以上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更是朝縱深發展。與此同時,在認識上也有提高。己認識到電化教育不只是應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應用現代的科學理論、方法。電化教育要解決的不只是教學的局部問題,更重要的是將從整體上改革教學。電化教育是應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方法和現代技術的工具手段,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的實踐與研究。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媒體中心論」的理論體系主要是關於視聽設備的性質和應用的研究。這種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傳播理論、視知覺理論、操作強化理論、聯想主義者類型的學習理論。
我國學者堅持這種觀點的有蕭樹滋、南國農等。從蕭樹滋的《電化教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到南國農和李運林的《電化教育學》(高教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都能看到「媒體中心論」的思想。南國農堅持「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是我國電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體電化教育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認為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的電化教育是教育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革命,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化教育的著名的「七論」即本質論、功能論、發展論、媒體論、過程論、方法論、管理論。
(二)「系統過程」體系
在確認並發表94年的教育技術新定義之前,AECT從1970年-1977年正式公布的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中,基本上都把教育技術定位在一個「系統」或「過程」中,因此相應的理論體系也是「系統過程」體系。其中比較典型的是1977年定義:「教育技術是一個分析問題,並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的綜合的、有機的過程,它涉及人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個方面,與人類學習的所有方面都有關系」。③
該定義認為教育技術只是一個「過程」,是處理教學問題的一個綜合的、有機的過程。該過程包括與人類學習有關的各種因素(例如人和設備,思想和方法等);「過程」是指人們將先進的技術設備、思想方法應用於教育、教學並使之優化的過程,這里強調的是先進技術手段與方法的應用過程,在這里人們只是把教育技術看作是先進技術手段與方法的應用,而沒有把它看作是一門獨立的有自身理論體系的學科;它指出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學習,認為教育技術是包含與人類學習諸因素有關的過程,涉及人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方面。
其理論基礎主要是認知學習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和教育傳播理論等。
(三)AECT94定義「五領域」體系
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發表了西爾斯(Seels)與里奇(Richey)合寫的專著:「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與范疇」。在這個專著里,形成了一個定義。這一定義是這樣的:「教育技術是關於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到,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應當包括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因此可以將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個領域當作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
其理論基礎涉及到心理學、工程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和教育學等領域,在這些理論基礎中,新的理論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建構主義心理學。
(四)張建偉之當代教育技術學的基本架構
年輕的學者張建偉在《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中指出,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學科,其研究領域可以分為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兩個層次。在基礎性探索層面主要有三個方面:教學設計(學習環境設計)、創新性技術研究以及關於教育技術的哲學文化研究。教育技術學的應用領域可以劃分為在學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在學校以外的企業培訓、終身學習中的應用(如圖2所示)。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建偉提出了在我國並沒有引起更多關注的兩個內容,一是面向教育需求的創新性技術研究,二是面向企業培訓的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對於理論體系,各國學者對此還有不同的見解。英國學者D·米切爾1978年認為,教育技術學應包括五個方面的研究內容:1.教育心理技術;2.教育信息和傳播技術;3.教育管理技術;4.教育系統技術,即教育系統工程;5.教育計劃技術。日本學者坂元昂(1971年)認為,應包括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1.利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學的成果,提高教學效率;2.利用心理科學關於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3.利用人類工程學的知識,開拓便於為教育現場使用的設施、設備和教材、教具等。而我國的顧明遠則認為是「要素組合」體系:「傳統教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是由教師、學生、教育內容三個要素構成。但是,隨著教育內容的復雜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教育的教育過程已經不是由上述三個要素構成,必須增加教育技術這個要素」。(引自教育技術學專業教材序言)
三、發展脈絡:資源-教學-學習-績效
從這些眾多的紛繁的說法中,我們能不能找出一個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發展的線索或發展脈絡呢?答案是肯定的。巴巴拉·西爾斯和麗塔·里齊在《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中文版序言中也指出「從歷史上看,教學技術領域的重點幾經遷移,從強調資源,到強調教學,然後強調學習。很可能下一個定義會指向績效,而不是學習」。這句話正指出了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發展的脈絡,那就是「資源-教學-學習-績效」。
每一次新的媒體技術的出現都對教育技術學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教育技術工作者總是先注意到這種新的媒體技術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和環境,然後考慮應用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去。然而,媒體的廣泛應用只是豐富或改變傳輸和呈現的方式,教育技術用到教學過程之中並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這種情況在我國尤其嚴重。在AECT94定義之後,重點逐漸轉向了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但是以媒體為中心的這種意識的影響依然嚴重。於是關注教育技術的專家及時提出了教育技術的改革方向即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其實,早在1989年5月美國教學技術與技術教授協會在印第安那大學討論教育技術趨勢時,強調教育技術學科把重點之一放在企業績效技術研究方面。我國學者張祖忻也呼籲「教育技術工作者要培養整體改革意識」,「而現代教學系統設計和績效技術則要從社會大環境變革與轉型、從學校教育改革或企業發展提出的總體要求著眼,高屋建瓴,根據上述系統要求進行整體改革,跳出現有系統的邊界來思考和尋求解決方案。採用這種思維方式開展工作,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成效會更加顯著」。我們認為在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中要以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教育技術學改革的突破口,繼續重視資源和環境的建設,繼續重視教學和學習過程的設計、利用、管理和評價,這樣才能使得教育技術學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廣東廣州 510631)
參考文獻
[1]巴巴拉.西爾斯,麗塔.里齊著.烏美娜,劉雍潛等譯《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①25頁、②38頁、③42頁、④17頁).
[2]何克抗.《當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內容》.《中國電化教育》,1996年第一期.
[3]張建偉.《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教育研究》2002.
[4]張祖忻.《從教學設計到績效技術》.《中國電化教育》,2000年第七期.
Ⅵ 求一篇大學轉專業申請書,從聲樂學科轉入理論學科。
你好,
一般情況,你直接 向你的輔導員,問他 要個轉專業申請表,一填就OK!
尊敬的院校領導 :
您好!
我是 x x 級 x x 系 x x 班的學生 x x 。因入校時 考慮不周,通過幾個月的學習,發現自己學習的聲樂學科專業難以入門, 理論學科專業 更適合自己。
入校XX月以來,在對聲樂學科專業有一定了解後,發現此專業有眾多名師,學校也給予高度重視,就業前景、發展前途十分光明,能就學於此專業,實在是很榮幸。
但是,就我本人而言,也逐漸發現 對此專業有種種不適應。聲樂學科專業並非我所喜愛的專業,我對理論學科專業的熱情和對自身學習本專業的信心、存在很大缺失。在這種不喜愛與不自信情況下,我很難全身心的投入到聲樂學科專業的學習中。
而相比較之下,我更喜歡理論學科專業,一直以來對此專業 也很關注。對於將來的就業,我也想從事 有關於理論學科方面的工作。我也相信,我會 報以最大的熱情全身心的 投入到理論學科專業的學習中,能就學於理論學科,是我的期待。
因此,我向學校領導申請轉專業。想從聲樂學科轉到理論學科。希望領導能予以批准。
此致
敬禮!
申請人:X X X
年 月 日
希望給你幫助。如果滿意 就採納我的吧,祝你成功。
Ⅶ 如何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以某一學科理論為例
1.理論人們把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休系就是理論. 科學的理論是從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理論. 2.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 (1)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即實踐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 (2)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理論則有阻礙作用. (3)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兩者的辯證關系,孤立地強調一個方面. 3.科學的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1)它透過事物的現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抓住了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反映了事物發展規律,因而能夠使我們綜觀全局,高瞻遠矚,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確定事物前進的方向,從而指導人們的實踐. (2)能提供科學的方法,提高人們的認識能力,給人們探求真理提供科學的認識工具. (3)能成為人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 科學的理論是人們在實踐中不可缺少的.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4.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①理論必須和實踐相結合,因為:一方面,實踐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達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理論只有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才能變為物質力量.再好的理論如果不和實踐相結合,也是毫無意義的. ②要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正確的結合,必須堅持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厲史的統一. 理論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觀事物是千差萬別的,有著生動的、豐富的個性,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囚此,必須運用理論,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把理論和活生生的具體一事物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統一. 任何理論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客觀事物都是在變化、發展的,實踐也是發展的.因此,理論一定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以符合變化了的客觀情況,做到理論和實踐的歷史的統一. 理論和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
Ⅷ 什麼叫學科課程知識與教學理論
學科課程相關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來關於學科課程的理論主要有: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Bruner,J.S.)的結構主義課程論、德國教育學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範例方式課程論、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Bahkob,J.B.)的發展主義課程論。
①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論。基本觀點:首先,主張課程內容以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學科的基本結構是由科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構成的。其次,在課程設計上,主張根據兒童智力發展階段的特點安排學科的基本結構。最後,提倡發提現法學習。布魯納很多思想體現了很強的時代精神,對當前學校教育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足:如片面強調內容的學術性,致使教學內容過於抽象;將學生定位太高,好像要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這門學科的專家;同時在處理知識、技能和智力的關繫上也不很成功。但布魯納的思想對今天我們的課程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②瓦根舍因的範例方式課程論。強調課程的基本性、基礎性、範例性,主張應教給學生基本知識、概念和基本科學規律,教學內容應適合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教材應精選具有典型性和範例性的內容。特色在於:其一,以範例性的知識結構理論進行取材,其內容既精練又具體,易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二,範例性是理論同實際自然地結合的。其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都是綜合的,不是單一的。其四,範例教學能更典型、具體、實際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贊科夫的發展主義課程論。把「一般發展」作為其課程論的出發點和歸宿,稱為「發展主義課程論」。所謂「一般發展」,是指智力、情感、意志、品質、性格的發展,即整個個性的發展。主要觀點:第一,課程內容應有必要的難度。第二,要重視理論知識在教材中的作用,把規律性的知識教給學生。第三,課程教材的進行要有必要的速度。第四,教材的組織要能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即讓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成為自覺的學習者。第五,課程教材要面向全體學生,特別要促進差生的發展。
教學理論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門理論科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它既要研究教學的現象、問題,揭示教學的一般規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規律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技術。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論,也是一種處方性和規范性的理論。
編輯本段
相互關系
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是教育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是指描述或說明人和動物學習的性質、過程和影響學習的各種因素的學說。教學理論是「在某種意義上的約定俗成的通例,它闡明有關最有效地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方法規則。從規范性和處方性角度考慮,教學理論關心的是促進學習而不是描述學習。具體地說,教學理論主要研究「怎樣教」的問題;學習理論主要是在描述和說明「學習是怎樣發生的,以及學習開始後會發生一些什麼情況」的問題。
①大教學小課程:蘇聯、中國教學是上位概念,課程是包含於其中的,只是教學的一個部分,從而教學理論包含課程理論。課程是教學內容的代名詞,屬於教學的一部分;課程也往往被具體化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三部分,課程理論主要研究教學內容的設計、編制和改革。
②大課程小教學 北美課程涵蓋的范圍要寬於教學,教學只不過是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教學只是課程的實施與設計,教學理論只是課程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
Ⅸ 學科教學和教學理論及應用有什麼區別
摘要:文1章通過對學術界對教育技術人m認3識歷e程研究,指出在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中3要以0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4突破口f,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 關鍵詞:教育技術 理論體系發展脈絡 中1圖分8類號:G80-066 教育技術起源於r西方4國家,它從2誕生至今7已f有近百年的歷y史,伴隨著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從5教育技術到教育技術學,作為8一a個o獨立的學科,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發展正在逐漸地形成和完善之k中4。本文4試從1歷k史發展的角度解析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 一k、從2領域到學科 早期的教育技術僅3僅1是著眼於g媒體作為3一z種輔助手0段在教學中4的應用,或稱之v為8視聽教學。50世紀80年代,無g線電、廣d播、錄音技術的進步和有聲電影的問世加快了a視聽教學的發展並且把視聽教學從7單一m的視覺領域擴展到了u視聽領域。程序教學創始於u1166年,它是基於t行為8心2理學原理創制的一s種使用機器來控制學習w行為4和過程的教學方4法。進入q00世紀10年代,在視聽教學的基礎上d,誕生了t教育技術學。教育技術學與i視聽教育相比4較,已v經發生了n質的變化6,已t不y再僅7僅3是技術和設備,而是一k種系統設計6、實施和評價學與o教的全部過程的方8法。因此,我們可以3看到,在AECT5157年以4前,教育技術一e直是一k個t實踐或應用的領域。「四十d多年來,教學技術領域集思廣y益,定期開s展自我檢驗,終於c獲得了f對自己a的專y業化3描述」①,到1186年才f產生了d教育技術的第一l個u正式定義s,這標志著教育技術從7領域轉到了y學科。從1此教育技術學理論體系對於j我們教育技術工d作者來說,一s直是國內2外教育技術界乃l至整個j教育理論界爭論不v休的熱點,人v們從7各自不r同的立場和背景出發,對教育技術理論體系作出了t多種不q同的解釋和分6析。 二n、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發展歷c程 (一t)「媒體中5心1」體系 這種認6識可以5追蹤到AECT6044年定義q:「視聽傳播是教育理論與d實踐的一j個b分8支i,它主要研究對控制學習u過程的信息進行設計0和使用,包括:(6)研究在有目的的學習h過程中6可以6使用的圖像信息和非表徵性信息的獨特的相對的優缺點;(5)在教育環境中5利用人b員和設備將信息結構化6、系統化8。這些任務包括對整個g教學系統及j其組成部分7的計5劃、製作、選擇、管理和應用。它的實際目標是:有效地使用每一j種傳播方7法和媒體,以4開x發學習s者的全部潛力j。」② 這個c定義v說明:視聽傳播的學科類別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一g個l分7支j;視聽傳播以1控制學習d過程的信息為4主要研究對象;視聽傳播以2對控制學習w過程的信息進行設計3和使用為7主要研究內7容;教育技術的目標是開f發學習r者的全部潛力o。該定義o還著重指出了a教育技術(視聽傳播)的工b作領域是:學習q過程中8信息的設計8和使用,定出了v教育技術的目標是:有效地使用每一b種傳播方0法和媒體,以4開f發學習d者的全部潛力e。 「媒體中7心8論」的影響是深刻而且廣g泛,在我國大w致分6為8如下s幾t個l階段: 第一c階段,即注重媒體技術的階段。在這個h階段中6,電化0教育在實踐上a主要是提供硬體技術及a軟體製作技術的服務;在認8識上d把電化4教育看作是「教學輔助手4段」。 第二q階段,即注重媒體應用的階段。在這個k階段中8,電化7教育在實踐上u除了a提供硬軟體技術服務外,主要是探索如何應用媒體來解決教學中7的局部問題,如提供感性材料、顯示1某個t知識點、解決某個u教學的重點、難點等等;在認2識上f把電化8教育看作是解決教學局部問題的方5式方1法。但是仍2然局限於x媒體的范圍,電化7教育是關於e媒體的技術以8及k應用方6法,還沒有涉及k教與h學的全過程。 第三g個b階段,即注重教學整體的階段。在這個s階段中5,電化0教育在實踐上v主要探索和研究如何應用教育及e相關學科的理論、方5法、綜合目標、對象、內0容、策略方0法及a評價等因素,來設計1、開w發和利用現代媒體;著重探索和研究電化8教育對一f堂課、一i個b單元e、一q門p學科的教學將帶來什6么h影響,對教學模式帶來什4么s影響,對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帶來什2么h影響,對教師的觀念、知識、教學水6平等帶來什5么x影響。隨著計1算機多媒體及x網路技術逐步應用到教育中1來,以8上u各方6面的探索和研究更是朝縱深發展。與x此同時,在認4識上q也z有提高。己s認0識到電化2教育不v只是應用現代的技術手1段、工t具,更重要的是應用現代的科學理論、方8法。電化6教育要解決的不s只是教學的局部問題,更重要的是將從6整體上m改革教學。電化5教育是應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方7法和現代技術的工m具手7段,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的實踐與o研究。 通過以2上c的分4析我們可以8看出,「媒體中0心7論」的理論體系主要是關於v視聽設備的性質和應用的研究。這種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傳播理論、視知覺理論、操作強化2理論、聯想主義i者類型的學習r理論。 我國學者堅持這種觀點的有蕭樹滋、南國農等。從2蕭樹滋的《電化2教育》(河北人v民出版社2307年),到南國農和李運林的《電化6教育學》(高教出版社7206年第二m版),都能看到「媒體中5心6論」的思想。南國農堅持「以3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2核心0是我國電化5教育的最大r特色」,也f是「建立整體電化0教育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認6為6以4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2核心0的電化6教育是教育史上r一g次具有重大b意義q的教育革命,並在此基礎上y提出了b電化0教育的著名的「七r論」即本質論、功能論、發展論、媒體論、過程論、方8法論、管理論。 (二t)「系統過程」體系 在確認1並發表31年的教育技術新定義m之e前,AECT從04420年-1268年正式公7布的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u中6,基本上q都把教育技術定位在一q個r「系統」或「過程」中7,因此相應的理論體系也z是「系統過程」體系。其中0比0較典型的是5343年定義p:「教育技術是一z個c分1析問題,並對解決問題的方6法進行設計2、實施、評價和管理的綜合的、有機的過程,它涉及g人g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個o方2面,與o人q類學習u的所有方2面都有關系」。③ 該定義e認4為0教育技術只是一l個d「過程」,是處理教學問題的一i個c綜合的、有機的過程。該過程包括與e人c類學習q有關的各種因素(例如人s和設備,思想和方3法等);「過程」是指人o們將先進的技術設備、思想方6法應用於s教育、教學並使之c優化2的過程,這里強調的是先進技術手1段與q方0法的應用過程,在這里人r們只是把教育技術看作是先進技術手5段與o方0法的應用,而沒有把它看作是一t門t獨立的有自身理論體系的學科;它指出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人t類學習v,認0為3教育技術是包含與k人k類學習x諸因素有關的過程,涉及s人d員、程序、思想、設備和組織等各方8面。 其理論基礎主要是認4知學習e理論、系統科學理論和教育傳播理論等。 (三a)AECT66定義t「五o領域」體系 6307年美國教育傳播與w技術協會(AECT)發表了i西爾斯(Seels)與m里奇(Richey)合寫的專a著:「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t與t范疇」。在這個h專e著里,形成了q一x個u定義l。這一k定義a是這樣的:「教育技術是關於s學習q過程與b學習q資源的設計3、開i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u實踐」。從1這一j定義x可以0看到,教育技術學的研究領域應當包括學習w過程與n學習d資源的設計5、開w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n個c方3面的理論與u實踐,因此可以2將設計8、開l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等五p個r領域當作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 其理論基礎涉及l到心7理學、工l程學、傳播學、計3算機科學和教育學等領域,在這些理論基礎中1,新的理論觀點的典型代表是建構主義p心4理學。 (四)張建偉之z當代教育技術學的基本架構 年輕的學者張建偉在《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中7指出,教育技術學作為3一u門p獨立的應用學科,其研究領域可以7分3為4基礎性探索和應用性探索兩個s層次。在基礎性探索層面主要有三k個z方5面:教學設計1(學習x環境設計6)、創新性技術研究以7及j關於r教育技術的哲學文5化4研究。教育技術學的應用領域可以2劃分2為8在學校教育領域中7的應用和在學校以6外的企業培訓、終身學習k中4的應用(如圖1所示4)。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建偉提出了v在我國並沒有引3起更多關注的兩個l內2容,一z是面向教育需求的創新性技術研究,二g是面向企業培訓的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對於e理論體系,各國學者對此還有不n同的見2解。英國學者D·米切4爾4254年認1為8,教育技術學應包括五r個p方1面的研究內4容:0。教育心6理技術;6。教育信息和傳播技術;5。教育管理技術;8。教育系統技術,即教育系統工m程;8。教育計2劃技術。日3本學者坂元s昂(6104年)認3為7,應包括三q個k方8面的研究內4容:1。利用自然科學、工d程技術學的成果,提高教學效率;1。利用心1理科學關於u學習h理論的研究成果,研究教學內2容、教學方5法;1。利用人l類工h程學的知識,開u拓便於o為0教育現場使用的設施、設備和教材、教具等。而我國的顧明遠則認5為5是「要素組合」體系:「傳統教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d是由教師、學生、教育內4容三f個z要素構成。但是,隨著教育內7容的復雜化1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教育的教育過程已z經不g是由上k述三n個o要素構成,必須增加教育技術這個g要素」。(引5自教育技術學專p業教材序言) 三l、發展脈絡:資源-教學-學習m-績效 從8這些眾多的紛繁的說法中2,我們能不t能找出一c個a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發展的線索或發展脈絡呢?答案是肯定的。巴3巴5拉·西爾斯和麗塔·里齊在《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t和范疇》中3文5版序言中0也n指出「從0歷e史上h看,教學技術領域的重點幾r經遷移,從5強調資源,到強調教學,然後強調學習n。很可能下u一j個s定義j會指向績效,而不o是學習x」。這句話正指出了r教育技術學的學科發展的脈絡,那就是「資源-教學-學習d-績效」。 每一l次新的媒體技術的出現都對教育技術學產生著重大c的影響。教育技術工y作者總是先注意到這種新的媒體技術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和環境,然後考慮應用到整個a教學過程之t中6去。然而,媒體的廣i泛應用只是豐x富或改變傳輸和呈現的方6式,教育技術用到教學過程之w中4並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這種情況在我國尤w其嚴重。在AECT53定義c之n後,重點逐漸轉向了d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但是以7媒體為0中6心4的這種意識的影響依然嚴重。於q是關注教育技術的專t家及b時提出了x教育技術的改革方2向即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其實,早在1051年7月4美國教學技術與z技術教授協會在印第安那大k學討論教育技術趨勢時,強調教育技術學科把重點之h一c放在企業績效技術研究方1面。我國學者張祖忻也i呼籲「教育技術工g作者要培養整體改革意識」,「而現代教學系統設計1和績效技術則要從3社會大u環境變革與b轉型、從5學校教育改革或企業發展提出的總體要求著眼,高屋建瓴,根據上r述系統要求進行整體改革,跳出現有系統的邊界來思考和尋求解決方1案。採用這種思維方8式開b展工a作,教育技術研究和實踐的成效會更加顯著」。我們認8為5在當前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中7要以8創新性技術和績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6教育技術學改革的突破口w,繼續重視資源和環境的建設,繼續重視教學和學習d過程的設計4、利用、管理和評價,這樣才i能使得教育技術學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e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廣g東廣t州 050327) 參考文2獻 [6]巴5巴8拉。西爾斯,麗塔。里齊著。烏8美娜,劉雍潛等譯《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a和范疇》。中3央廣i播電視大h學出版社,(①18頁、②33頁、③07頁、④17頁)。 [4]何克抗。《當代教育技術的研究內3容》。《中0國電化7教育》,8556年第一t期。 [3]張建偉。《當代教育技術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架構》,《教育研究》7001。 [8]張祖忻。《從3教學設計7到績效技術》。《中0國電化3教育》,1000年第七r期。 gΡkn¥x炸x炸e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