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美術字
1. 新葉古村特輯主題是什麼三個字
是:裝正經!三個字 我都無語了~
2. 紅岩古村,猜一字
「紂」字。紂,馬緧也。商代最末的君主名,史稱紂王。
3. 寫一篇作文 東台 家鄉的名人400多字
我家鄉的名人
鄧九如先生是我國著名曲藝家,山東琴書泰斗,北路琴書創始人,是家鄉一大文化名人。近來看有關先生資料時,發現介紹先生家鄉時,有的說先生為山東范縣人,今屬河南;有的說先生山東莘縣觀城鎮人;以上為都是錯誤的。
作為先生的同鄉,在此做出更正:先生是山東省莘縣大張家鎮孫庄村人。
我家離先生家孫庄村僅十來里地。此地行政區劃變化較大,原先屬觀城縣,觀城縣撤銷後屬山東范縣,1964年范縣的一半劃給河南,我們家鄉又屬山東莘縣。這種情況不是當地人很難掌握,也應該是介紹資料發生錯誤的原因。
教學時有孫庄、鄧庄的幾位同事,鄧榮光老師是鄧九如先生的族叔輩,鄧九芬老師是先生的叔伯兄弟輩,也聽他們說起過先生早年的一些事情。先生早年家貧,曾以討飯為生,為糊口學習說書,家鄉處於山東河南直隸三省交界處,曲藝形式多,開始先生主要學河南墜子,也學琴書,後拜陽谷藝人為師才專學琴書,當時還沒有山東琴的叫法。下過天津衛跑過東北,紅在濟南府。
以上為家鄉人所講先生經歷,都是大概其,以下為網路上得到的資料,較為系統:
少時家貧,以賣唱為生。17歲師從南路琴書老藝人褚朝仲,並與張心樂、孫正霖長期合作演出,切磋交流,技藝精進。他在藝術上富於革新精神;對老鳳陽歌的唱法進行改進,增強了旋律性。他在演出時還吸收使用方言俚語,增強了親切感和幽默感。他博採京劇等劇種之長,以豐富琴書的表現力。至1928年,逐漸形成了「鄧派」琴書風格。1935年,天津廣播電台為其錄音,自此,將「鄧派琴書」定名為「山東琴書」。1952年任濟南明湖曲藝隊二隊主任。1953年和1957年分別榮獲省文藝會演和省曲藝會演一等獎。1957年入濟南市曲藝團。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中國曲協在濟南召開山東琴書流派研討會,確認鄧九如為「北路琴書」創始人。代表曲目有《鴻鸞禧》、《梁祝下山》、《劉伶醉酒》、《洞賓戲牡丹》、《借驢》、《打黃狼》等。曾為山東省文代會代表、山東省人大代表、中國曲協會員,山東曲協理事。1963年被授予山東省先進工作者稱號。1969年7月6日病逝。享年75歲(1894-1969)。
山東人傑地靈,名人輩出,這方秀麗的水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享譽古今中外的飽學之士,英武之才。如明星薈萃,交相輝映,風流遣韻,歷久彌新。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張彥青先生的藝術作品必將更加彰顯出新的藝術生命力,這為臨清的歷史寫下了更輝煌的一頁。
第1件半價!第2件0元!
家鄉的「名人」
我們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們村的「養豬大戶」——李大叔。
李大叔養的豬個個肥頭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來斤重,活像一個個大肉球。李大叔養豬十分有經驗。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來把豬圈打掃打掃,給豬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幹完後,他便為豬做「早餐」了,「早餐」十分豐盛,不僅有上好的豬飼料,還有一些青菜蘿卜呢!李大叔的豬也很乖,從不挑食,不管給他們什麼食物,它們都會全部吃完,從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飯。每天中午,李大叔便會請來獸醫,為他的豬檢查身體,看看有沒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讓獸醫為它們打針,直到好了為止。晚上,李大叔便會搬來一些稻草,為那些豬鋪上,讓那些豬睡得暖和些。難怪,李大叔家的豬會養得這么好。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豬賣掉,留下小豬仔,讓那些小豬仔長大後再賣。李大叔一年就因養豬就賺了七、八萬元錢,沒過幾年,李大叔便發家致富了。村裡的人看到李大叔養豬能發家致富。便去請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猶豫地對大夥說:「只要對豬有無微不至的關照,那麼豬也不會虧待我們的。」大夥聽了,都知道了自己養豬不能發家致富的原因:沒有給豬好吃的,沒有為豬看病……現在,我們村裡的人都改正了養豬的方法,全都發財了,現在,大家都感謝李大叔的提醒,讓我們村的人都發家致富了,過上了小康生活。我非常敬佩李大叔。
走進臨清名人------張彥青我的家鄉位於山東魯西北方向的臨清市。大名鼎鼎的書畫家張彥青就是我們臨清人。張彥青是山東省文中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政協書畫之友社顧問、山東畫院藝術顧問,山東省政協第六、七屆委員,著名的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張彥青原名張煥,字劍進,號無慍齋主人,系山東藝術院校教授。張彥青出生於臨清縣大辛庄鄉近古村。15歲的張彥青進入臨清西關第一小學。幾年後,張彥青在陳少梅先生的推薦下,考入了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1934年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後,張彥青有考入了重慶市中央大學藝術系中國畫專業學習。1938年----1839年,參加了央共《新華日報》領導的學生組織「讀書會」小學作文 www.zuowenren.com,投入愛國運動。1949年春,又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十二兵團。張彥青畢生畫了許多作品,有《乘風破浪》、《張家界》、《天下奇觀》、《霜晨》、《孟良山園》等。為了畫這些畫,張彥青磨穿了幾十個硯台,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一個名人感到驕傲。而是謙虛地說:「我現在的功成名就全是虛偽的,平凡才是我真正的生活。」這么一個出名的畫家,竟然這么謙虛,真了不起。張彥青先生,情系桑梓,眷戀故土,不忘家鄉養育之恩。2005年秋季,主動與家鄉聯系,願將自己畢生的精品之作,多年珍藏的藝術品,無償捐獻給家鄉人民。消息傳來,家鄉人民無比喜悅。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張彥青藝術館,永久保存收藏張彥青先生的藝術作品。張彥青藝術館收藏了張彥青的畢生心血,同時也講述了張彥青對家鄉的熱愛與對家鄉的奉獻。進一步激發全市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巨大熱情,鼓舞人們開拓進取,幹事創業,為建設富裕秀美的社會主義新臨清而努力。臨清是山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人傑地靈,名人輩出,這方秀麗的水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享譽古今中外的飽學之士,英武之才。如明星薈萃,交相輝映,風流遣韻,歷久彌新。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張彥青先生的藝術作品必將更加彰顯出新的藝術生命力,這為臨清的歷史寫下了更輝煌的一頁。
其他回答
4. 古村女人的大寫字母怎麼寫
古村女人
大寫字母:GU CUN NV REN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5. 古村蒼華四個字行書寫法
6. 中國六大古村的特色及風格是
1、丹巴藏寨 (四川)
山寨是嘉絨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尤以甲居、聶呷、革什扎和巴底鄉最突出,幾百幢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融於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理念。
遠遠看去,充滿靈氣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綠樹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 地和隱在深處的寨房,伴著時有時無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動感的絕妙山寨畫卷隨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丹巴的山寨,舊稱碉樓寨房。碉樓和寨房,原本是兩類不同性質的風格建築,如今,在時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徵,又有碉樓的形態。碉樓寨房一般為三層,也有四層的,一側還配有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著黃、黑、白三種色帶,這是嘉絨藏寨的一大特徵。
2、紅河大羊街鄉哈尼村落 (雲南)
哀牢山的地勢險峻,山高谷深,海拔在3000米與600米間變化,形成了一個
寒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立體氣候。
那片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地連綿,層巒疊嶂中藏著哈尼人的故事。
哈尼人用頑強的毅力在這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了世界聞名的、壯美的梯田。這片土地給了哈尼人物質所需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藝術聖地。
3、納斯畔圖瓦村 (新疆) 喀納斯圖瓦村居民自稱是蒙古族的圖瓦人。圖瓦人村落是蒙古族圖瓦生活的村落。圖瓦亦稱「土瓦」或「德瓦」、「庫庫門恰克」。 圖瓦村位於喀納斯湖南岸2-3公里處的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是從布爾津縣前往喀納斯湖旅遊的必經之路。海拔1390米。
圖瓦人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錄。隋唐時稱「都播」,元稱「圖巴」、「禿巴思」、「烏梁海種人」等。有些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士兵,逐漸繁衍至今。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說他們的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與現在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圖瓦人屬同一民族。
4、黎平肇興侗寨 (貴州)
湘三省交界地區為侗族主要分布區域,黎平縣位於貴州東南角,與廣西桂林市和湖南懷化接壤。距黎平縣城30多公里的肇興除了具有中心地理條件,加之侗族民俗文化、建築風格在當地得以集中表現,使其成為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 在西方的遊客心目中,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兩處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特徵異常凸顯的旅遊資源,那就是雲南麗江地區和貴州凱里地區的少數民族風情。當發現神奇的肇興侗族風情可與麗江媲美時,肇興一定成為廣東居民又一首選旅遊目的地。
黔東南作為中國苗、侗少數民族文化的最大匯集地區,它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和別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而作為我國侗族大規模集居中心,非肇興莫屬;其次,國內規模最大的侗寨鼓樓建築群落坐落於該地,侗族建築布局巧妙,花橋、鼓樓、溪流、吊腳樓相間,只要置身其中,必駐足長留。
黎平縣地區以山地為主,肇興侗寨則處於一狹長谷地,侗族建築密集,形成罕見的布局風格。當地耕種的梯田多沿山勢分布,常為雲霧繚繞。到了春天,油菜花開時節,景色誘人。
5、婺源古村落群 (江西)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歷史上曾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岩洞、飛瀑、舟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婺源是一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抒情詩。
恬美和諧的家園,緣自婺源對「綠」的呵護。始創於婺源的群眾性自然保護小區目前已發展有自然生態型、珍稀動物型、資源保護型等6類191個,6000多株名木古樹建檔掛牌。
泰山歸來不看岳,婺源歸來不看村。婺源家園的美,美在與環境渾然天成的和諧。「青山向晚盈軒翠,碧水含春傍檻流」。無論是民居、村落都非常、注意人和天、地、山、水的環境關系,或枕山面水,或臨溪而居,山山水水都是「家」,形成此間,村村是畫,步步是景。粉牆黛瓦的村落被青山和綠水所環繞,加上飄渺朦朧的薄霧、古意盎然的石徑和廊橋,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韻味。
村如詩畫,城亦詩畫。婺源縣城是現代都市與山水鄉村完美結合的城市。清幽典雅的蘭桂花園、玉宇花園等極富現代氣息的生活小區點綴山城;清逸俊秀的虹井公園、濱江公園,以星江河為天然景緻,依城而落,就水城而成;佔地105畝的婺源大型文化生態廣場,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風情和時代氣息,集休閑、集會、旅遊於一體,體現文化、生態、生命、環境、綠色的和諧。婺源,一座以人文山水相輝映、文化生態共繁榮的山水文化旅遊城市日益凸顯。
6、麗江大研鎮 (雲南)
麗江大研鎮與一般古城不同的是沒有城牆,據說是因當時的土司姓木,圍城則困,因而忌諱造城牆。
古城之美還在於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的自然與和協,古城西北方30公里處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類征服的玉龍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遺跡。玉泉水分西、中、東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區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網與五花石鋪就的道路網相互交織,真有「家 家泉水繞詩詠,戶戶垂揚入畫圖」之妙。引得許多中外建築學家贊嘆,素有「高原姑蘇」、「東方威 尼斯」的美稱。它是以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文為精髓的納西民族文化深厚歷史積演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不可多得的遺產。一直以來,無數海內遊客被古城、 雪山所吸引,紛至沓來,在古樸自然、幽雅寧靜的 古城中流連。
7. 描寫古村的唯美句子
描寫古村的唯美句子
1查濟,一幅陳年水墨。這水墨,是查氏祖人描在涇縣一張絕好的宣紙上。千年之後,由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產生的物象,依舊純香。這就讓我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和畫家,廢寢忘食地端坐在不同的視角處描繪寫生;有那麼多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和旅者,不辭勞苦一次又一次慕名來觀賞。陳舊其實也是一種美,它窖藏著歲月,蘊藏著文化,珍藏著歷史。這種美只能臨摹,只能觀賞,不能復制。
2我想,查濟這個古村落蘊含的纏綿美質和古老情懷,實在是非敘述所能表呈的,就連李白也留下了千古佳句:「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閉。桃花流水杳然去,另有天地非人間。」而我等是閑情徜徉之俗子,還能搜羅如何的贊語頌詞呢。面對如此歷史的風物和查濟人「心自閉」的氣場,我覺得內心正在被填充著一種靈慧的賦性,好像叫我回歸自己內心最豐滿的地方。我們還是回到了「鳳翥堂」,喝上一杯溪水茶,點上幾道查濟菜,但聽老闆娘款款說解著她的老房子,說解著她的生意和她的家史。查濟的老人少者,或許都在守望著他們特有的歷史風霜,也但願這份歷史把持住內含的美好,讓它更歸真、更虔誠,而不要被我們現時的物場所污染,這樣才是人心最初的桃花源。
3當我們的車行駛在查濟這青山綠水之間,我的內心油然而生一種無與倫比的清涼之感。我跟同行的朋友說,知道吧,什麼叫青山綠水?僅僅是這幾個字,就能讓人感念和想像的嗎?我們行經的地方是自古至今聞名遐邇的宣紙產地,這一方峰巒雋秀、溪河婉流的土地,豈不是一面巨大的宣紙,這些山嶺澗川正是這張宣紙上的恢弘靚麗之畫了。人在心曠神怡的畫面之中,才能真正體會和理解青山綠水的真義和神韻。
4走進查濟,經過一座小石橋。這是一座普通的小石橋,以塊石為溪河中間的一個橋墩,橋墩兩側鋪上幾塊長石板連著兩岸,純粹的小巧粗朴式。正是這種普通,讓我一下子倍感親切。因為它讓我想起童年時村頭的那座石橋,它們竟如此相似,雖比不上那些氣勢磅礴的長石橋拱石橋,但它帶著最妥貼的鄉村滋味,這份滋味里散發著熟稔的人情靜調,像灶間最尋常的飯香和村頭最親密的鄉音,讓人服順和親近。
5查濟是涇縣一個具有明清風格的古村落,位於涇縣、太平、青陽三縣交界處,這里的「查」念「zhā」,而不是「chá」,因為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它的規模之大,在皖南堪稱第一,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它破敗頹廢的滄桑之美,能讓人看見中國鄉村時代輝煌的歷史。在查濟,除了居住需要外的民居之外,現存的遺跡主要是祠堂和牌坊,它們都深深地打上了氏族時代里彰顯孝道和祖先崇拜的烙印。在查濟,祠堂眾多,因為所在之地查姓人群非常龐大,據現在查濟人的口口相傳,說在鼎盛時全村共有祠堂一百零八座,每座均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氣勢恢宏,豪放粗獷;有的淡雅而富有詩意,精雕細琢;有的見磚不見木;有的見木不見磚。
6橋靜卧在一條不寬不窄的溪河上,抑或是在非水勢期,溪流是薄薄的,間斷的,在溪底石塊間泛起白白的水花,幾只蘆花鴨撲騰著翅膀像在避暑一樣盡情地嬉戲。站在石橋上溯流而望,緩緩流淌的溪水像漂浮的白綢簾,從遠處鋪舞下來,那些樹影、鴨子等好像是綢簾子上的印花。我知道,這是山間最普遍的自然常態,算不得什麼別樣的景緻,可就因為這種最簡單最原始的常態,所以也往往會讓人一次次忽略。其實,現在我們缺的就是在常態中去感受好事好物,你看,這水不急不慢地流瀉,才是一種從容的思索和安靜地訴說……
8. 浙江古村一匾額,上面四字誰知道怎麼讀
小雷音寺
9. 安徽古村落()源縣,那個字念什麼
歙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