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鑒賞畫

美術鑒賞畫

發布時間: 2020-11-23 19:00:16

1. 什麼美術鑒賞,美術鑒賞的一般過程和特點

美術鑒賞就是運用我們的視覺感知、視覺經驗和相關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歸類、分析、判斷、體驗、聯想和評價,從而獲得審美享受,是一個綜合的審美活動。
美術鑒賞的作用:認識、教育、審美。

2. 什麼是美術鑒賞以《蒙娜麗莎》這幅油畫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美術鑒賞這門學問改變了人們的觀看方式。美術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欣賞一般局限於感知、想像、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鑒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鑒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

作品印象: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由一種普普通通的表現載體呈現出了一種對藝術的升華.畫面不再是單純的畫面,其中的內涵影射了對人類對萬物造化的一種贊美.她平和的微笑中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如那清澈的目光給予人們已純潔的洗禮一種心靈的洗禮.她的安然又給予我們一種母性的感動和親切.
觀察(形式鑒賞):
構圖: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
形體:除了臉部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屬夫人那雙高貴纖細、而且美麗無比的手了.它也不由地勾起我的長久的、無窮無盡的興趣.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動著紅色的血液,光潤的雙手搭在一起,雙手的纖細形狀確定了手的穩定美.這幅肖像畫中的風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背景效果,廣闊的自然風光襯托著夫人,向遠方伸展去.我們欣賞背景必須留心注意的是,這幅畫中的風景絕不能認為是現實存在的風景.必須懂得這一切只不過是從純粹的裝飾性作用的角度描繪的.
色彩:喬孔達夫人身著的柔軟而且帶美的衣褶的衣裳,看上去似乎非常單純,這是芬奇用一種綠灰色帶光澤的色調將衣裳描繪出來的.這種衣裳會使人陶醉於散發著芳香的夫人肉體.從袒露的雪白的胸部至衣下流動著的曲線美,與目光和嘴角的微笑一起,充滿了驚人的力量,直逼觀眾.
明暗: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形象: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探究(社會學式鑒賞)
文化背景:文藝復興盛期,16世紀初.社會基本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中世紀教會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強調人本主義的思想.
畫家生平:畫者生平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是15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全才.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500多年來,人們一談起人類的文化進步,就會提及其中燦爛輝煌的一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就要聯想到達•芬奇的豐功偉績.
人物裝束:發際線較高,額頭較寬,沒有眉毛,反映了當時的審美標准.

3. 美術鑒賞 一個 博物館造型或裡面的畫(5幅以上)

?zhangerheshangmobuzhaotounao.

《蒙娜麗來莎》是一幅享源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4. 對一幅畫或一副字的美術鑒賞或評價

《蒙娜麗莎》賞析達.芬奇《蒙娜麗莎》77x 53 法國 巴黎盧浮宮收藏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在1503年到1507年間創作的,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除了微笑之外,就此幅畫來說,更重要的是表達了達.芬奇作畫時的情感及所處的社會背景。 首先是微笑的神秘,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繪畫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它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它是通過可以直接看見藝術形象這一點比一般的文字藝術更易於被觀眾接受,但它又有隻能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瞬間的局限性,優秀的繪畫作品善於選擇人物或者事件最富有概括性和表現力的瞬間,使這固定不變的瞬間展現出可以穿越時空的美,散發永恆的魅力。達。芬奇就是敏銳地抓住蒙娜麗莎一剎那間微笑的表情描繪出她坦然的神態。你看她那輕盈的微笑,這種非人工所為的線條和韻味,讓人不由的想起「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詩句來。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在作畫時,勾起了達?芬奇對生母阿爾別的回憶,似乎從麗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麗莎成了阿爾別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師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和情人的雙重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使神從神壇上走下來,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 達.芬奇是處於歐州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之前是宗教統治時代。西歐人經歷了一千多年殘酷蒙昧的封建統治和基督教禁慾主義的精神摧殘,早已喪失了思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權利。現實生活的一切喜怒哀樂都被視為觸犯上帝的天條。所以在中世紀的畫像中,聖母,耶穌也好,普通人也好,總是那樣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直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一切才發生了變化,使喪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人間,特別是回到獲得解放的婦女們的臉上。那笑容里充滿著新時代新人物的自信和樂觀,洋溢著他們對未來,對真善美的渴望。 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恩格斯在贊揚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時列舉的第一個就是他。他作為與時代休戚相關的藝術家,敏銳地感受到這一點,並天才地表現了這一點。他一掃過去肖像話上那鬱郁寡歡,象幽靈一般的陰影,繪出了自由明朗的笑容。他用藝術形象向歐洲中世紀壓抑人性的神學統治和禁慾主義宣布:人從禁慾主義小解放出來,它不再是徒有形質,沒有七情六慾的模具,人能夠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麗莎》具有了強烈的時代精神,蒙娜麗莎的微笑不僅成為這幅肖像畫的重要特徵,而且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美的典型,生動地體現了一個新時代的精神美。 《蒙娜麗莎》如亮麗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與沉寂,過人們的心注入一縷芬芳與希望,成為畫家可以放開手腳傾心頌揚真善美的象徵,成為西歐人結束了漫長中世紀痛苦生活的標志,如恩格斯所說「這是人經受煎熬而取得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轉折點。」這正是《蒙娜麗莎》歷史意義所在。
《蒙娜麗莎》是盧浮宮三大鎮館名作之一,每年到盧浮宮參觀的人大約有600萬左右。

5. 美術鑒賞課上,老師掛出一副畫作文怎麼擬題目

家有何感想,有同學說:「對於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同學說:「一件藝術品不可能各個方面都被所有人認可.」…… 最後,老師說:「我想藉此提醒大家: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別人都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就像我們今天評畫一樣.」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聯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經歷或見聞?是否想向別人介

6. 美術鑒賞找哪幅畫鑒賞比較容易

梵高的向日葵

7. 求:文藝復興時期有名的畫及其鑒賞3000字(美術鑒賞作業)

名稱:《聖安娜與聖母子》 作者:達·芬奇 時間:年 規格:68×112厘米 材質:紙 現藏地:巴黎盧浮宮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築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生於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於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於韋羅基奧的作坊, 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作畫於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達·芬奇擅長於以炭筆和色粉兩種工具交換使用來繪畫。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飽滿,光線柔和,立體感極強。畫面上好像被蒙上一層薄霧,聖母女兩人就在這種霧一般的環境中相對地微笑著。加上畫家選用的是青灰色畫紙,因而炭筆所形成的朦朧感,又有一種月光下的大氣感。 1506年(一說1512年左右),達·芬奇回到米蘭以後的兩年,他又畫了同名的一幅油畫。這幅畫在板上的油畫與當年那幅素描雖屬於同一構思(油畫現藏於巴黎盧浮美術宮,尺寸為168×130厘米),但比較起來顯然不如素描來得親切和詩意盎然些。這主要是人物的安排過分受限於構圖,形式感考慮得多了些。在這里,畫家讓聖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聖安娜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聖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聖安娜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是不很協調的,人物盡管處理得緊湊,卻並不顯得自然生動。聖家族這一類聖經題材,在宗教壁畫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異,畫家們各有自己的表現特色。達·芬奇在這一幅油畫上的重點是放在聖安娜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繪她的臉部表情。盡管這里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為達·芬奇的現實主義的美學最高理想,他幾乎象對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謎一樣地去追求它。他曾說過:自然是那麼博人歡心,那麼多形形色色,取之不盡,即便是同一品種的樹,也決不會遇到這一棵與那一棵完全相似,……人也不會碰到這一個與另一個絲毫不差的模樣。達·芬奇要求畫家作自然的兒子。在他看來,科學與藝術,同屬於認識世界的過程。這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價值所在。 《聖安娜與聖母子》繪畫的傳神,如果仔細觀察,達芬奇的聖安娜與聖母子,三個人的眼神是各不相同,聖安娜是慈祥,聖母是摒棄感情的聖潔,而聖子則是超越年齡和活動的慈愛和堅毅。這種細致的刻畫,將這一幅與其他家庭場景區分開來,看到他的人會第一時間感到它的與眾不同,亦是不可言喻的神聖和光輝充滿畫面。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達芬奇為代表,將神還原為人,籍著歌頌為名,賦予神凡心、俗軀,以極精緻、極深刻、極細微的表現描繪,以致不朽。 1499年,法軍入侵米蘭,達·芬奇為躲避戰亂,移居威尼斯。滯留數月後,又於翌年到達曼圖亞,為當地的伯爵夫人,一位酷嗜文藝並廣泛收羅藝術珍品的鑒賞家畫了幾幅肖像,其中有一張素描頗象他後來那一幅《蒙娜麗莎》的側面像。1500年4月,達·芬奇再次回到故鄉佛羅倫薩。得知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需要一幅祭壇畫,他表示願意完成此任務。僧侶們興奮地把達·芬奇的全家請進了教堂,予以十分殷勤的款待,但達·芬奇久久沒有動筆。 最後,他完成了一幅素描,就是《聖母子與聖安娜》。這幅素描是以尋求人物的明暗調子為准繩來描繪的。畫家把聖安娜、馬利亞、基督和施洗約翰四人,作為一個融洽歡聚的家庭成員加以集中表現。群像中以聖安娜與聖母的對話形式為主題,表達了一種人間家庭的天倫之情(此畫作於1499~1501年間,是在茶色紙上用木炭,淡彩畫成的素描,有139×101厘米,現藏倫敦國立畫廊)。由於人物感情細膩,相互交疊的身軀也給人以親密無間的美好氣氛。

8. 高一美術鑒賞一副畫

拉斐爾《西斯庭聖母》 早期的聖母偏重於平民氣息,自從來到羅馬後,他的聖母像也開始發生氣質的變化,人間的母性轉變為女王式的聖母了。這一幅《西斯庭聖母》卻兼具兩種秉賦,她 既象一位善良的民間女性,又具有女王式的嚴肅性。聖母抱著聖子降落人間是為了獻 出自己的兒子。西斯庭聖母所具有的文雅、溫柔與美貌,致使一位俄國畫家感慨地贊 美道:「拉斐爾畫的聖母,本身就是對人類的想像力的創造。」這一庄嚴而典雅的聖 母形象,可以說是畫家所有聖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聖母像。 《西斯庭聖母》完成於1514年,是拉斐爾最成功的一幅聖母像。這幅祭壇畫,指 定裝飾在為紀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庭教堂內的禮拜堂里的。最初它被放 在教堂的神龕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庭教堂里,故得此名。現為德國德累斯 頓博物館收藏。拉斐爾在這里創造了一個具有崇高犧牲精神的母性形象。為了拯救人 類,聖母將兒子送向人間。他採用了較為穩定的金字塔形構圖,來鋪陳這一場面:綠 色帷幕剛剛揭開,聖潔而美貌的聖母赤著雙腳,懷抱耶穌,顯現在光輝普照的天上, 正徐徐下落來到人間。又似乎正在挪動輕盈的步子,從雲端里走下來,但又好象凝滯 不動,露出期望的表情。一對晶瑩的目光,注視著苦難的人間。由於聖母還在雲中, 身上的衣服被細微的和風飄拂著。被母親摟得緊緊的耶穌,瞪著兩只小眼睛,似乎等 待聖母給他決斷未來的命運。這個雲中的聖母頭上既沒有表示神的光環,也不戴寶冠。 連聖母身上的綠色斗篷、紅色上衣和褐色頭巾也是十分平易近人的,另外毫無華貴的 裝飾。作為畫面背景的是隱約透現在天光雲氣中的無數小天使頭像。稍不注意,這些 小天使好象是一朵朵團雲。畫家用這種表現手法為聖母的神聖貢獻譜寫贊歌。其構思 確實是新穎獨到的。
在前面,左邊是跪著迎接聖母到來的羅馬教皇西克斯特。他穿著厚重的金黃色法 衣,一手置於胸前,以示虔誠;一手指向畫外,表示要引領聖母。添畫這個真實人物 是教皇利奧十世的授意,但拉斐爾處理得恰到好處。為了既不使教皇暴怒,又不致使 畫面瑣碎,拉斐爾在西克斯特教皇的左下角,即法衣的下擺邊角上,畫了三層皇冠, 以表徵其父王的權力。 右邊一側是跪著的聖女巴巴拉。這是一個宗教傳說中的殉道者形象(據傳她殉難 於公元250年)。但畫家畫了一個秀美典雅的少女形象。她對聖母下凡現出極大的恭順 與喜悅。虔誠之心,是通過那雙低垂的眼簾來表現的。她默默地注視著大地,相信人 類得救在望,是一種民女善良德行的體現。在畫面的最下端,齊畫框的邊緣,畫家又 畫了兩個天真爛漫的小天使。他們張著小翅膀,似乎在等待這一奇跡出現。兩個胖胖 的兒童,翻起白眼朝上窺視著。由於這兩個形象,整個三角形構圖受到一定的破壞。 使畫面空間出現不穩定感,從而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形象組合。 《西斯庭聖母》的構圖比較嚴謹,空間透視處理得極好。均衡的三角形,由於上 下左右不平衡的對比,使畫面平添了生意。比如,教皇西克斯特的大法衣,使三角形 的左角顯得沉重些,而巴巴拉的頭部則略高於對面教皇的頭,她的頭頂上的綠色帷幔 又糾正了左邊的這種重感。為了不使畫面瑣碎,畫家也添畫了一點細節來補充——巴 巴拉身背後的小塔就是她被囚禁在牢獄塔的象徵物。為使畫面的雲際具有深遠感,畫家避免了焦點透視法則,採用多視點和並列法,人物的形體互不遮掩,整幅畫面是虛 實相生而又流暢平穩的。分散的人物實際上是在一個圓形的色彩聯合內。觀者既能領 悟到直觀的形象,又使自己產生一種和諧的幻覺。 背景說明 據說畫家對所有畫上的人物都作了認真的素描寫生。聖母似走非走的姿勢、巴巴 拉扭轉頭部的風采、教皇側面形體的線條透視感,這一切是以准確無誤的素描為基礎 的。每一個優美的造型有助於加深這一壯麗的主題,而它們又獨自產生強烈的藝術感 染力,令觀者神往。

9. 星月夜油畫的美術鑒賞

紅褐混合的火焰預示著要從情境內逃出的痛苦,與畫布頂點的距離也是絕不能逃出的理由,雲層和夜空形成漩渦,不斷的吞進吐出,困惑、解脫、痛苦不停纏繞。平靜的村莊上方占據了大篇幅的瘋狂與悲傷。畫布沒有真正的如「流動的星夜」中說的那樣流動,是悲傷在纏繞著作者,不是畫布,畫境永遠是靜止且立體的,每一筆都體現著作者當時的心情。時間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暈,不停掙扎著釋放,可終究沒有到達村莊裡面。彷彿幸福沒有照到悲傷里那樣。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