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語後置文言文
狀語後置
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內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容,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② 古文中 定語後置與狀語後置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勸學》〈荀子〉
③ 文言文狀語後置的句子有哪些
狀語後置也就是介賓短語後置,有很多例句,例如:
1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2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指南錄後序》
3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世家》
4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孔子世家》
5 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世家》
6 管仲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 《管仲列傳》
7 太子欲圖國事於先生也。 《刺客列傳》
8 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後。 《淮陰侯列傳》
9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勸學》
10 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六國論》
④ 「狀語後置」是什麼意思「狀語後置」的文言文有哪些
把狀語擺到中心詞的後邊,突出狀語所表達的內容。
文言文有《鴻門宴》《促織》
⑤ 文言文中定語後置 狀語後置的標志是什麼
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稱定語後置。
定語後置一般以「……者」為標志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石之鏗然有聲者
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參看
⑥ 狀語後置的文言文狀語後置概念
狀語後置:用來限制或修飾謂語中心詞的詞語,語法上叫「狀語」。它們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對象、肯定、否定、范圍和程度等方面,由副詞、形容詞、動詞片語、介賓結構等充當,對謂語中心詞進行修飾或限制,屬於謂語的附加成份,一般處於謂語中心詞的前面。文言文中,含有介詞+對象的狀語,如「於~」、「以~」、「自~」、「乎~」等等,往往跟隨在謂語中心詞後面(有賓語時,處在謂語中心詞和賓語之間),這種情況就叫「狀語後置」,或稱為「介賓結構後置」。
例如:現代漢語句:「在北京買的」,「在北京」是介詞+處所組成的結構,充當「買」的狀語,表示買的處所。如果用文言表述,則為:「購於北京」,狀語處在「購」的後面。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介詞的情況,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是「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的省略,仍然屬於介賓結構後置。
文言文並非所有的狀語都後置,有時它們仍然處在謂語中心詞前面。如:「天下雲集響應」,像雲彩一樣聚集,是「響應」的狀語。
⑦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後置和狀語後置有什麼區別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後置和狀語後置沒有什麼區別,介詞結構作狀語時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學術界把這種介詞結構後置的情況也稱為狀語後置。
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有兩種情況:
1、介詞結構「於……」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翻譯的時候,就把它作了狀語,因此有人稱它作「狀語後置」。如:
①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2、介詞結構「以……」有時放在謂語後作後置狀語。這種現象在文言文中並不多見。如: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後漢書 張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