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文言文翻譯
Ⅰ 後漢書·孔融傳原文+譯文
孔融列傳(原文)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七世祖霸,為元帝師,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
融幼有異才。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敕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
融欲觀其人,故造膺門。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門者言之。膺請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仆有恩舊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眾坐莫不嘆息。太中大夫陳煒後至,坐中以告煒。
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
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性好學,博涉多該覽。亡抵於褒,不遇。時融年二六,儉少之而不告。融見其有窘色,謂曰:"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事泄,國相以下,密就掩捕,儉得脫走,遂並收褒、融送獄。
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褒曰:"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吏問其母,母曰:"家事任長,妾當其辜。"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乃上讞之。
詔書竟坐褒焉。融由是顯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聲稱。州郡禮命,皆不就。辟司徒楊賜府。時,隱核官僚之貪濁者,將加貶黜,融多舉中官親族。
尚書畏迫內寵,召掾屬詰責之。融陳對罪惡,言無阿撓。河南尹何進當遷為大將軍,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河南官屬恥之,私遣劍客欲追殺融。客有言於進曰:"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於天下。"進然之,既拜而辟融,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趙舍不同,託病歸家。
後辟司空掾,拜中軍候。在職三日,遷虎賁中郎將。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為賊沖,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為北海相。
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講武,馳檄飛翰,引謀州郡。賊張饒等群輩二十萬眾從冀州還,融逆擊,為饒所敗,乃收散兵保朱虛縣。
稍復鳩集吏民為黃巾所誤者男女四萬餘人,更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郡人甄子然、臨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縣社。其餘雖一介之善,莫不加禮焉。郡人無後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為棺具而斂葬之。
時,黃巾復來侵暴,融乃出屯都昌,為賊管亥所圍。融逼急,乃遣東萊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備驚曰:"孔北海乃復知天下有劉備邪?"即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
時,袁、曹方盛,而融無所協附。左丞祖者,稱有意謀,勸融有所結納。融知紹、操終圖漢室,不欲與同,故怒而殺之。 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在郡六年,劉備表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余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幾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
及獻帝都許,征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每朝會訪對,融輒引正定議,公卿大夫綿隸名而已。
初,太傅馬日磾奉使山東,及至淮南,數有意於袁術。術輕侮之。遂奪取其節,求去又不聽,因欲逼為軍帥。日磾深自恨,遂嘔血而斃。
及喪還,朝廷議欲加禮。融乃獨議曰:"日磾以上公之尊,秉髦節之使,銜命直指,寧輯東夏,而曲媚奸臣,為所牽率,章表署用,輒使首名,附下罔上,奸以事君。
昔國佐當晉軍而不撓,宜僚臨白刃而正色。王室大臣,豈得以見脅為辭!又袁術僣逆,非一朝一夕,日磾隨從,周旋歷歲。《漢律》與罪人交關三日已上,皆應知情。
《春秋》魯叔孫得臣卒,以不發揚襄仲之罪,貶不書日。鄭人討幽公之亂,斫子家之棺。聖上哀矜舊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禮。"朝廷從之。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
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並案也。"
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嘗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
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怨正議,慮鯁大業。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初,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
女曰:"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
或言於曹操,遂盡殺之。及收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選自《後漢書》)
孔融列傳譯文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七世祖孔霸,為漢元帝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太山都尉。
孔融小時候就有特異的才能。十歲,跟父親至京師。當時河南尹李膺自守簡慢嚴整,不隨便接見士大夫及賓客,告訴門者,不是當代名人及世代有交誼之家都不得告知。
孔融想看看李膺是怎樣一個人,有意去李膺家敲門,對門者說「: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守門的人告訴李膺,李膺請孔融相見。問道:「高明祖父曾經與我有交情嗎?」孔融說:「是的。先人孔子與您先人李老君同德同義,又為師友關系。
那麼,我孔融與您為累世通家。」在坐的人,無不為之贊嘆。太中大夫陳煒後到,在坐的人把這告訴了陳煒。
陳煒說「:噢,人小的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接著他的話說「:照您這么說,莫非您小時也挺聰明的嗎?」李膺大笑說:「你將來一定會大有出息的。」
孔融十三歲時,死了父親,悲痛過度,要人扶了才能站起來,州里稱贊他的孝行。天性好學習,博覽群書。山陽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恨,侯覽隱匿告人姓名把奏章下達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的哥哥孔褒是朋友,逃到孔褒家中,孔褒不在。
這時孔融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沒有告訴他。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
因此留張儉住在他家。後來事情泄漏出去,國相以下,秘密捕捉,張儉得以跑掉。於是逮捕孔褒、孔融送入監獄。不知他們二個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隱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心甘情願。」
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長者擔任家事,罪責在我。」一門爭死,郡縣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著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名,州郡以禮任命,都不就。
徵召司徒楊賜府。當時暗暗地察訪官僚中的貪污分子,准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多為宦官的親族。尚書害怕得罪皇帝的寵信,召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他們的罪惡,毫不隱諱。
河南尹何進當升為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沒有及時通報,孔融就把謁奪回歸府,引罪自責回去了。
河南尹官屬認為丟了面子,私派劍客想追殺孔融,有客對何進說:「孔文舉有重名,將軍如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率而去了。不如以禮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胸懷廣大。」何進以為對,任命為大將軍之後,征孔融,舉高第,為侍御史。因為與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
後來被征為司空掾,授中軍候。在職三天,升虎賁中郎將。遇董卓廢少帝立獻帝,孔融每因回答所問常有糾正他不對的地方,因此觸犯了董卓的意旨,調任議郎。當時黃巾侵犯好幾個州,北海最為賊沖擊的地方。董卓於是示意三府同舉孔融做北海相。
孔融到郡,召集士民,起兵講武,既下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賊張饒等二十萬眾從冀州返,孔融迎戰,被張饒打敗。
於是收集散兵保衛朱虛縣。又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誤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立學校,表揚儒術,推薦賢良鄭玄、彭趚、邴原等人。
郡人甄子然,臨孝存,有名氣,死得早,孔融以沒有見到為遺憾。命配食縣社。其餘雖然只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沒有不以禮對待的。郡人無後代及四方游士有死亡的,都做棺材埋葬。這時,黃巾又來侵擾,孔融於是出駐都昌縣,被賊管亥所圍。
孔融非常危險,派東萊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天下還有個劉備呢。」馬上派兵三千救援他,賊因散亂逃走了。
當時,袁紹、曹操勢力很強盛,孔融不對誰依附。左丞祖富有謀略,勸孔融與曹操、袁紹相結納。孔融知道袁紹、曹操最終企圖篡奪漢世,不想與他們搞在一塊兒,一怒之下把左丞祖殺了。孔融自己以為有高尚的意氣,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因為才器疏闊,思想空乏,所以竟無成功。
在郡六年,劉備上表薦他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被袁譚攻擊,自春至夏,戰士僅僅剩下幾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憑幾讀書,談笑自若。晚上城陷,逃奔山東,妻子被袁譚所擄。
到了獻帝以許昌為都,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升少府。每朝會皇上訪問召對,孔融常引正定議,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個名而已。
以前,太傅馬日石單奉使山東,及至淮南,多次對袁術不滿,袁術輕視他,侮辱他,奪了他的符節。馬日石單自己憂憤已極,嘔血而死。
馬日石單的喪還京師,朝廷想加禮葬,孔融獨說:「馬日石單憑上公的尊貴身份,持天子的髦節,奉命直接處理地方事務,安寧東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補用,馬日石單都是第一個。依附下級,欺騙朝廷,奸詐事君。
從前國佐敵晉軍,不為所折服,宜僚當著白晃晃的刀而色不變。朝廷大臣難道可以受威脅為借口嗎?又袁術越分叛逆,不是一朝一夕,與日石單隨從,周旋歷歲。
《漢律》:與罪人往來三天以上,都應該知道其情況。《春秋》:魯叔孫得臣死了,為了不張揚襄仲的罪貶,不寫日子。鄭討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為他殺君的緣故。
皇上可憐舊臣,不忍追相案罪,這是很寬大了,不宜加禮。」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
先時,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曹操不明白,後來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一定的呢。」後來曹操討伐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並討伐啊!」
當時,飢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詞多侮慢。已經看到曹操奸雄詭詐,漸漸顯露,多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了曹操。又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封建諸侯。
曹操懷疑他所說漸廣,更加害怕他。然而,因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的正確的議論,怕阻抗他的大業。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郗慮又誣陷其罪,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冤枉上狀奏孔融。書奏,判處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兒女都被誅。
先,女兒年七歲,男年九歲,因都幼弱,得保全。寄在人家。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麼?」答說「:哪裡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遺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
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號哭而止飲。有人對曹操說了,於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1)孔融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軼事典故
1、小時了了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
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么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2、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
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害時,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別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麼?」答說:「哪裡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
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號哭而止飲。有人對曹操說了,於是決定都殺掉。
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時人都為之悲傷。
人物評價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後曾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
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
Ⅱ 孔融讓梨文言文翻譯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七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酢梨,放在壽台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非常高興。
Ⅲ 孔融讓梨小古文翻譯
孔融四復歲的時候,和哥哥制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原文:《世說新語箋疏》::「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3)孔融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孔融讓梨的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但是,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雲雲。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Ⅳ 孔融認親文言文翻譯
孔融從小就有奇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京城。當時擔任河南尹的李膺以簡朴謹慎自居,不盲目接待賓客,族外不是當世名人的以及和他沒有交情的人,都不能見到他。孔融打算面見他,所以就到了李膺的門前。告訴看門的人說:「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看門的人稟報後。李膺請孔融進來,問他說:「你家祖父或父親和我曾經有交情嗎?」孔融說:「當然。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老子李耳)品德仁義差不多,相互學習交為朋友,所以我和您是好多代的世交了。」在坐的沒有不感嘆贊賞的。太中大夫陳煒後來才到,席上的人把這事告訴了陳煒。
陳煒說:「人小的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出眾。」孔融應聲回答說:「聽你這么說,難道小時候很聰明?」李膺大笑著說:「這小孩一定會有大成就。」
Ⅳ 世說新語孔融少年機智文言文翻譯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翻譯: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不安。
Ⅵ 《孔融讓梨》的文言文以及譯文
原文: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譯文: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6)孔融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關梨子爭奪的故事: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但大蘋果只有一個,怎麼辦呢? 那咱們做個比,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乾的最好,就贏得了最大的蘋果。
Ⅶ 孔融認親文言文翻譯加字詞理解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上前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恭敬而不安,手足無措。
原文:
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字詞理解:
1.洛:即洛陽,東漢的首都。
2.即李膺,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現在河南襄城)人。當時頗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納者,名為「登龍門」。因與太學生首領郭泰等結交,反對宦官專權而被誣入獄。
3.司隸校尉:官名。
4.詣:前往,到。
5.清稱:有清高的名稱。
6.中表:古代父親姐妹的兒女為外表,母親兄弟姐妹的兒女為內表,合稱中表。
7.乃通:才(予以)通報。
8.府君:李元禮曾任漁陽太守,故稱「府君」。
(7)孔融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里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基礎。 為後文做鋪墊,襯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層,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里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系」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系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繫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你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一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Ⅷ 孔融善辯文言文的翻譯
漢末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小的時候便以聰明機智遠近聞名.在他年僅十歲時,有一次跟隨父親到洛陽去.那時,洛陽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禮,擔任司隸校尉(官名),大多數到洛陽的人都會去拜訪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親戚他才會接見.孔融來到他的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的親友."門人通報了以後,李元禮接見了他.當時還有許多名人在座.李元禮問孔融:"你和我有什麼親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