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數學科技進步

數學科技進步

發布時間: 2020-11-23 20:23:30

① 傳統中國的科學技術有著多元、進步的發展,包括:數學、天文歷算、農學、醫葯技藝、造紙術...

先秦時期
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 《夏小正》
技術非常高超,同時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基本奠定。 廣泛使用鐵器,同時還出現了煉鋼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 《夏小正》成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歷書。 有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鄭國渠等。 創造十進位制。 發明籌算,能進行四則運算以及乘方,開方等較復雜運算,並可以對零、負數和分數作出表示與計算。有學者認為,籌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數字體系。 創造九因歌,為世界上最簡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還在使用。 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 測定了比較精確的回歸年長度。 中醫學理論初步建立。
編輯本段秦漢時期
中國古代的各個科學技術已經趨 《九章算術》
於成熟。 農業上的輪作制已經確立。 中醫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面世。 《九章算術》確定了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 造紙術已被發明並且得到了重大改進。 造船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長城的建造體現了中國當時建築技術的發達。 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 已有牽星導航技術(過洋牽星術)。 發明抽水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馬桶的國家[2]。
編輯本段魏晉南北朝時期
劉徽、祖沖之、張子信等對數學和天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 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創造了中國古代地圖學的基礎理論。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標志著農學的成熟。 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豐富了中醫學體系。 葛洪在煉丹上的研究,對中國原始的化學做出了貢獻。 馬鈞在機械製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國古代機械製造的水平。 解飛、魏猛變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車磨。
編輯本段隋唐、兩宋時期
主條目:宋朝科技隋唐時經濟文化發達,使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 到兩宋時,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達到了高峰。
編輯本段元朝時期
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徵招「回回為星學者」。他們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努斯(又譯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譯作《哈基姆歷數書》)等天文學著作。1260年,元朝承金國舊制,設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設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設立回回司天監。後來還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馬剌丁(又譯作扎馬魯丁、扎馬剌丁)為代表的天文學家管理此類工作。 中國人在此時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與郭守敬等完成編制《授時歷》。《授時歷》以365.2425天為一年,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只有26秒的差距。 制訂《授時歷》時,列出了三次內插公式(招差法),還使用「垛壘、招差、勾股、弧矢之法」進行縝密計算,其中將穆斯林發明的弧三角法應用於割圓術獲得「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1303年,朱世傑著成《四元玉鑒》,將「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四元高次聯立方程),並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傑亦研究各有限項級數求和問題,而且在此基礎上得到高次差的內插公式。 一般認為歐幾里得的著作《幾何原本》前六卷是明代的徐光啟在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幫助下翻譯並引進中國的,但有學者認為早在元代,此書已經被來華的穆斯林帶到中國。[3] 中醫學有很大發展,出現了金元四大學派。醫葯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兼收並蓄、互通有無」的局面,大大豐富了醫葯學知識的內容。 《回回葯方》是中國的大型綜合性回回醫葯學典籍,作者不詳,原有36卷,少數殘本現可見於北京圖書館。該書多以漢語書寫,同時夾雜許多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醫葯術語及漢語音譯。從殘本目錄可以看出,《回回葯方》是一部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皮膚病等科,具有中西特色的醫學典籍。研究中國醫葯史的學者根據殘存部分推斷,《回回葯方》約有葯方6000-7000首之多,其價值與中醫古籍《外台秘要》相當。 1291年,郭守敬指揮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當中有七座水閘,這七座水閘彼此相距約半公里的地方,又設計有斗門。郭守敬的設計是通過水閘和斗門的關閉與開放,調節運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導船舶順暢通過。工程竣工後,元世祖親自將這段164里長的運河命名為 「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國工程建設史上的傑作,其運用的巧妙方法與現在國外一些運河採用的技術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在位時即開始重視農業,制定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治措施,使得農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王禎編著的《農書》有37卷,現存36卷,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著作。 《農書》全書約有十三餘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農桑通訣》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及水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論述,提出「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的農耕思想。《百穀譜》對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和利用等知識加以介紹,將農作物分為谷、蔬、果、雜等六大類,為中國農作物分類學奠基;而對於植物性狀的描述,也是此前書籍不曾有過的。《農器圖譜》則是《農書》的重點部分,該部分就田制、倉廩、舟車、灌溉、蠶桑、織纖、麻芒等分為20門類,詳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而且配繪圖譜306幅並加以文字說明,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 在活字印刷術方面,王禎設計出木活字及轉輪排字架,並於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其《造活字印書法》(附於《農書》書末)是最早的系統性介紹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科技文獻。
編輯本段明朝時期
綜述
明朝科技成就燦若繁星,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現了許多名家巨作。 徐霞客游記
明前期,由於朝廷鼓勵墾荒,所以在水利以及農業的技術上有大為的進步,手工業的繁榮,造就了像是宋應星的天工開物這類研究手工業的網路全書式書籍,在歷史上有很重要的實用以及科學價值,明熹宗就經常親自參與木工的研究和實踐活動。 明太宗時由於有鄭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動,使得繪制海圖以及羅盤運用的技術大為進步,其他民間的科學作品,像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記都是流傳至今的科學名作,這也使得中國的建築技術更上一層樓。16世紀西方逐漸脫離黑暗時代,文藝復興開始,西洋科學突飛猛進,大量的西學隨著傳教士進入中國,像是徐光啟以及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的幾何原本。由於科舉大興八股文模式並刪減數學內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
數學
數學方面,王文素著《算學寶鑒》,程大位寫成集珠算理論之大成的著作《直指演算法統宗》,徐光啟翻譯了《幾何原本》,李之藻著《同文算指》。
天文學
天文學方面,出版名著《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一百三十二幅雲圖,趙友欽著《革象新書》,徐光啟吸收西洋歷法成果編成《崇禎歷書》,李之藻著《渾蓋通憲圖說》,王錫闡著《曉庵新法》。安裝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筒"(yong) 。
地理學
地理學方面,編成《鄭和航海圖》,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記》,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顧炎武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建築學
建築學方面,明初大興土木工程,興建紫禁城以及修建萬里長城,計成寫成園林 萬里長城
學名著《園冶》。
醫學
醫學方面,明成祖組織編成《普濟方》,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楊繼洲著《針灸大成》,陳實功著《外科正宗》,吳有性著《瘟疫論》,張景岳著《類經》,明朝還在世界上最早種痘預防天花。
農學
農學方面,俞宗本著《種樹書》,朱橚著《救荒本草》,馬一龍著《農說》,屠本畯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喻仁、喻傑合著獸醫學著作《元亨療馬集》,徐光啟著《農政全書》,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煙草、西紅柿、向日葵、南瓜、辣椒從美洲傳入。
軍事學
軍事學方面,茅元儀著《武備志》,出版名著《火龍經》,趙士禎著《神器譜》,孫元化著《西法神機》,焦勖著《火攻摯要》,王鉦編成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機械工程專著《新制諸器圖說》,戚繼光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
兵器科技
兵器科技方面,1372年造碗口銃,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14世紀末發明「神火飛鴉」,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1642年南京出現遂發火槍。
物理
物理學方面,朱載堉著音律學著作《律呂精義》,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方以智著《物理小識》,萬戶進行世界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
編輯本段清朝時期
康熙時,經過三十餘年的籌劃、測繪工作,製成了《皇輿全覽圖》。這部地圖「不但是 皇輿全覽圖部分
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5]。乾隆時,又派明安圖等人兩次到新疆等地進行測繪,最後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製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這兩份地圖,至今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乾隆時官修《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漢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 王清任著《醫林改錯》,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 王錫闡著《曉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幾種天文學方面的著作,肯定了西洋歷法先進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許多缺點和錯誤,對日食月食的演算法、天文數據的應用、以及回歸年的長度、歲差常數等問題,都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促進了中國歷算學的發展。 梅文鼎整理和闡發中國古代的歷算學,同時也研究和介紹西洋科學,著有天文、歷法、數學方面的書籍達86種。其著作《中西數學通》,幾乎總括了當時世界數學的全部知識,達到當時中國數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該書的《方程論》部分,闡明了中國古代方程的獨創性,指出這種演算法是西洋所沒有的;在《勾股測量》、《九數存古》等部分,也證明了中國古代演算法的成就;在《塹堵測量》、《幾何補偏》部分,介紹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學,並對西洋立體幾何作出論述和發展;而在《籌算》、《度算》、《比例數解》等部分中,則解釋和介紹了西洋的對數、伽利略的比例規等方法。 明安圖著有《割圓密率捷法》四卷。因當時從歐洲傳進的割圓三法(圓徑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只有公式,而沒有公式的證明方法,於是創用「割圓連比例法」證明了三條公式,而且進一步創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是中國用解析方法對圓周率進行研究的第一人。 龔振麟於1841年首創鐵模鑄炮法,並著有《鑄炮鐵模圖說》,是世界上最早論述鐵模鑄造法的科技文獻之一。 李善蘭獨立發明對數微積分,並在組合恆等式方面提出李善蘭恆等式。1872年發表了《考數根法》,是中國質數論方面最早的著作。 但因為清廷的文字獄以及延續了明朝科舉的八股文,使得中國讀書人思想僵化,失去了宋代自由活躍的思想,康熙對西洋科技方面純屬個人興趣,且窒塞民智以防範漢人接觸科技,以及雍正禁教,再加上後來的閉關自守,使先進的西方科學無法傳入中國,失去了中西互相學習的機會。使中國科學已經逐漸失去了領先世界的地位。

② 所謂的數學原理大概是什麼數學系學些啥對推動科技進步有什麼做用

1+1=2沒有給出證明 數學分析:主要包括微積分和級數理論。微積分是高等數學的基礎,應用范圍非常廣,基本上涉及到函數的領域都需要微積分的知識。級數中,傅立葉級數和傅立葉變換主要應用在信號分析領域,包括濾波、數據壓縮、電力系統的監控等,電子產品的製造離不開它。 實變函數(實分析):數學分析的加強版之一。主要應用於經濟學等注重數據分析的領域。 復變函數(復分析):數學分析加強版之二。應用很廣的一門學科,在航空力學、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信息工程、電氣工程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所以工科學生都要學這門課的。 高等代數,主要包括線形代數和多項式理論。線形代數可以說是目前應用很廣泛的數學分支,數據結構、程序演算法、機械設計、電子電路、電子信號、自動控制、經濟分析、管理科學、醫學、會計等都需要用到線形代數的知識,是目前經管、理工、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 高等幾何:包括空間解析幾何、射影幾何、球面幾何等,主要應用在建築設計、工程制圖方面。 分析學、高等代數、高等幾何是近代數學的三大支柱。 微分方程:包括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重要工具之一。流體力學、超導技術、量子力學、數理金融、材料科學、模式識別、信號(圖像)處理 、工業控制、輸配電、遙感測控、傳染病分析、天氣預報等領域都需要它。 泛函分析:主要研究無限維空間上的函數。因為比較抽象,在技術上的直接應用不多,一般應用於連續介質力學、量子物理、計算數學、控制論、最優化理論等理論。 近世代數(抽象代數):主要研究各種公理化抽象代數系統的。技術上沒有應用,物理上用得比較多,尤其是其中的群論。 拓撲學:研究集合在連續變換下的不變性。在自然科學中應用較多,如物理學的液晶結構缺陷的分類、化學的分子拓撲構形、生物學的DNA的環繞和拓撲異構酶等,此外在經濟學中也有很重要的應用。 泛函分析、近世代數、拓撲學是現代數學三大熱門分支。 非歐幾何:主要應用在物理上,最著名的是相對論。 數論:曾經被認為是數學家的游戲、唯一不會有什麼應用價值的分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數論里的。現在隨著網路加密技術的發展,數論也找到了自己用武之地——密碼學。前幾年破解MD5碼的王小雲就是數論出身。 到目前為止,數學的所有一級分支都已經找到了應用領域,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到信息技術,數學的影響無處不在。如果沒有高等數學在二十世紀的發展,我們平時所玩的電腦、上的網路、聽的mp3、用的手機都不可能存在。當然,一般的普通大眾是沒必要了結這些艱深抽象的東西,但是它們的存在和發展卻是必需的,總要有一些人去研究這些。 數學,就是算術,小學直接面對數字,計算,1+1=2之類的東東,初中有了代數和方程,實際上就是用一個字母來代表一個數,這個數的具體值可以是未知的。到了高中,主要研究未知數的對應變化關系,即函數。到了大學,更進一步,研究函數值的變化規律,比如導數就是函數的變化率。最後泛函就是研究不同函數之間的變化關系了。 數學是從具體到抽象,再抽象的過程,從自然數到集合,從集合到群,從群到拓撲,從拓撲到流形。只要你有時間,都能看懂,必竟數學家也是人,人腦是肉長的。肉長的人腦能想到的東西也就這點了
最難學的是數論~

③ 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發達,為啥科技卻沒有隨之發展呢

俗話說“哲學是科學之母”,一直以來,我國古代的思想發展都極其繁榮,但是科技卻沒有得到較高程度的發展。

主要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個是社會上層因素一個是基層因素。

從社會上層因素來看,自漢朝起儒學就在眾多思想文化中佔領了主導地位,成為了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重要思想手段。在統治者看來農業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而工業只不過出於輔助地位。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我國發展出了一些農耕技術以及農耕工具,但也僅限在技術層面,沒有深化到科學層面。

從基層因素上來看,我國人口眾多,以農民為主,在古代受教育的權利往往只限於社會上層,而這些人往往專攻政治,在這種條件下,科學自然很難得到發展。

中國古代科技沒能與思想同步發展的社會上層因素

從歷史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有兩個高峰時期:

第1個階段是春秋戰國,在思想上百家爭鳴的同時,天文歷法、農田水利等技術開始完善。還留下了《黃帝內經》等科學著作。第2個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產生了很多科學家,比如說大數學家祖沖之,地理學家酈道元等。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高峰期往往都是動亂時期,這是因為在和平時期統治者往往會加強對百姓們的思想控制。當然唐宋時期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這兩個時期往往是將已有的科學轉化為能夠直接用於生產的技術。

(一)統治階級所實施的政策限制科學發展

(1)焚書坑儒

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使很多思想理論被迫消失,雖然當時秦朝燒毀的大多是思想類的圖書,並沒有焚燒科學技術類的書籍,但是,思想是科學發展的基礎,失去了思想支持科學將沒有根本。同時坑殺儒生方士400人更是使百姓不敢將自己的思想發展開來,這對科技的打擊是極其重大的。

元政權是由蒙古人建立的,蒙古族有著薩滿教的傳統,在佔領中原之後,中原道教被薩滿教進行了改變,道教過去的道家哲學漸漸扭曲形成了巫術性的神學體系,與此同時,佛教也發生了變化在過去,佛教強調出世、禪修漸漸地轉化為了念經、懺悔等祭祀性儀式。與此同時薩滿教、道教和佛教,在廣為傳播的同時,也在通過各種手段爭奪社會捐助。

在這種情況下,中原發展最為鼎盛的儒家、道家,包括外來的佛教都被薩滿教進行了閹割。薩滿教作為少數民族宗教,發展體系遠不及“儒、道、釋”三家系統完整,這種思想的傳入必然影響到了這三家理論的發展。思想都倒退了,更不要說科技進步了。

科技發展和思想發展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但這並不意味著思想繁榮科技就能得到發展,這是因為科技的發展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我們在發展科技是一定要注重多種領域的建設,不要拘泥於一個方面。

④ 數學與科技進步之我的奇思妙想700字論文

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種。
1.事實論據:事實在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事實論據又包括事例和數據。
2.理論論據:作為論據的理論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理論論據又包括名言警句、諺語格言以及作者的說理分析。
使用論據的要求:①確鑿性。我們必須選擇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論據是為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聯系應該緊密一致。

⑤ 數學到底對科學的進步有多大的影響

數學對科學進步的影響,我覺得就四個字:難以估量。科學要是舍棄數學,剩下的不管是什麼都肯定不再會是科學了。

其次,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上數學對吧。我其實也是這樣的。除了科研以外的生活,我也基本上用不到多少數學知識。但是,不直接的使用不代表你沒有間接從數學中獲益。

⑥ 近代科學包括哪些學科

是一個逐步分解的過程
15世紀下半葉,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逐漸形成和發展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開始了人類社會的一個新時代.近代科學技術即誕生於此時.它經歷了400年的發展,於19世紀末終結.
和古代人們把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的方法不同,近代科學把自然界劃分為不同的領域和側面,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逐步形成了以研究某一類自然現象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各門學科.近代科學與古代科學的另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它依靠科學實驗來檢驗和發展科學理論,而不像古代學者那樣只是依靠直觀和哲學思辨對自然界提出種種猜測.科學實驗是把自然現象從實際的自然過程或生產技術實踐中抽取出來,在人為的控制下加以研究,它是近代自然科主學賴以發展的一個最直接、最切近的基礎.
和古代科學的發展主要依賴學者的潛心研究,而技術的進步則主要依賴工匠的嫻熟技巧,科學和技術兩相分離的狀況不同,近代科學與技術從開始相互聯系,逐步走向密切結合.一方面,科學越來越自覺地以技術上的要求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並給技術的發展指出方向;另一方面,技術上的進步也為科學發展提供日益精確的測試手段和實驗裝備.近代技術在自然科學的指導和椎動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實現了兩次技術革命,大大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的社會條件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在歐洲出現了航海探險活動、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這些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為近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一)近代科學革命
近代科學革命是以哥白尼創立日心說為開端.哈維發現血液循環是這場革命的一個重要標志.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宣告了近代科學革命的成功.
1.哥白尼日心說
2.哈維血液循環理論
3.牛頓力學體系
(二)近代數學的發展
古代數學在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等學科方面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尤其是幾何學已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這些都是研究常量的數學.從16世紀開始常量數學逐步向變數數學發展,於17世紀創立了解析幾何、微積分和概率論.18世紀這些新的學科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分支學科.代數學的方程論也取得了顯著進展.19世紀是近代數學大發展的世紀,微積分的理論基礎被精確化,代數學進入到抽象代數的新階段,並且誕生了非歐幾何學.與古代數學主要追求理性上的滿足不同,近代歐洲數學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描述客觀現象的規律以及其他實用上的需要,數學與科學技術研究,與解決生產問題的關系更為密切了.
1.解析幾何和微積分的創立
2.概率論的產生和發展
3.代數學的發展
4.非歐幾何學的出現
{三)近代物理學的發展
除力學的發展狀況已如上文所述之外,近代物理學的主要成就表現在熱學、電磁學和光學的發展上.
1.熱學的發展
2.電磁學的發展
3.光學的發展
(四)近代化學的發展
16力18世紀,由於波義爾和拉瓦錫等人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化學作為一門科學從煉金術和化學工藝中脫胎出來.19世紀,原子-分子學說的創立和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是化學理論發展上的重大成就,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等分支學科的建立標志著化學科學的成熟.
1.化學科學的確立
2.原子-分子學說的創立
3.元素周期律的發現
4.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的建立
(五)近代生物學的發展
生物學在16力18世紀基本上是屬於收集材料的經驗科學,主要的成就在生物分類學方面.19世紀是近代生物學的發展時期,出現了不少新的理論、新的學科,其中突出的有細胞學說、微生物學和生物進化理論.
1.生物分類學的發展
2.細胞學說的創立
3.微生物學的建立
4.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創立
(六)近代天文學的發展
16~17世紀哥白尼日心說的創立,以及開普勒、牛頓等人在天體力學上的成就已如前述.18~19世紀天文學取得了重大進展,主要成就有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探討、太陽系和銀河及恆星現象觀測研究的一系列新發現和新成果,以及天體物理學的興起等.
1.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星雲假說的提出
2.太陽象研究的新成果
3.對恆星和銀河採的研究
4.天體物理學的興起
(七)近代地學的發展
在古代就已形成的地理學是地學中發展最早的學科.近代地學以地球的岩石圈為主要研究對象,形成了綜合性學科一一地質學.地質學一些不同學說觀點之間的爭論,對這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地質學各分支的形成
科學的地質學是18世紀後期才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系列研究不同側面的地質現象的分支學科的綜合.
(1)地層學
(2)地槽學說
(3)礦物學和岩石學
(4)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
2.近代地質學的一些爭論
(1)岩石成因的水成論與火成論之爭
(2)地殼運動變化的災變論與漸變論之爭
三、近代技術進步與產業革命
從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歐洲經歷了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在此期間鋼鐵冶煉、化工、內燃機等各項技術也都有顯著進步和重大發明.技術革命和技術的全面進步導致生產體系的重大變革,引起社會生產 力發展的飛躍,從而產生了近代產業革命.
(一)蒸汽技術革命
(二)電力技術革命
(三)其他技術進步
1.技術革命直接導致的新技術
2.鋼鐵冶煉技術
3.內燃機技術
4.化工技術
(四)近代產業革命
在近代史研究上,人們通常把蒸汽技術革命引起的生產體系的重大變革,實現從手工業到機器工業的轉變,稱作為產業革命或工業革命.近年來學術界傾向於把電力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的經濟飛躍也算在產業革命的進程中,作為這一進程的第二階段.
產業革命起始於最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從18世紀80年代起,在新興的棉紡織業中,工匠們相繼作出織布機和紡紗機的重大改進和發明.機器效率的提高和大量使用造成了動 力的緊張,瓦特改進的蒸汽機解決了這個矛盾.到80年代,蒸汽動力已在紡織行業普遍使用,同時也向社會其他生產行業擴展.蒸汽動力機器生產的普遍化又推動了鋼鐵冶煉、機器製造、交通運輸等產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工業生產體系.繼英國之後、法、德、美等國也進入了機器製造代替手工生產的時期,從19世紐30年代開始,產業革命浪潮遍及歐美各國.
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電力技術革命使得歐美的產業革命繼續深化,並且又一次地給這一時代的生產體系帶來了革命性變革.電機、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使得生產製造和交通運輸部門各類傳統產業獲得了新的發展z電 力、電器、電訊,以及汽車製造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蒸汽機時代生產體系的性質,使原有生持體系從資本密集型向著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
產業革命是技術革命的經濟後果.由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導致的近代產業革命整個地改變了歐美資本主義經濟的技術基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帶來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繁榮,也加劇了資本的自由競爭.近代產業革命還對20世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⑦ 高等數學常用公式

1、∫tanxdx=−lncosx+C

2、∫ cot ⁡ x d x = ln ⁡ sin ⁡ x + C int cot x dx = ln sin x + C∫cotxdx=lnsinx+C

3、∫ sec ⁡ x d x = ln ⁡ sec ⁡ x + tan ⁡ x + C int sec x dx = ln sec x + an x + C∫secxdx=lnsecx+tanx+C

4、∫ csc ⁡ x d x = − ln ⁡ csc ⁡ x − cot ⁡ x + C int csc x dx = - ln csc x - cot x + C∫cscxdx=−lncscx−cotx+C

5、∫ d x cos ⁡ 2 x d x = ∫ sec ⁡ 2 x d x = tan ⁡ x + C int frac{dx}{cos ^ 2 x} dx = int sec ^ 2 x dx = an x + C∫cos2xdxdx=∫sec2xdx=tanx+C

6、∫ d x sin ⁡ 2 x d x = ∫ csc ⁡ 2 x d x = − cot ⁡ x + C int frac{dx}{sin ^ 2 x} dx = int csc ^ 2 x dx = -cot x + C∫sin2xdxdx=∫csc2xdx=−cotx+C


(7)數學科技進步擴展閱讀

高等數學特點

作為一門基礎科學,高等數學有其固有的特點,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抽象性和計算性是數學最基本、最顯著的特點,有了高度抽象和統一,我們才能深入地揭示其本質規律,才能使之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數學這門科學的廣泛應用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到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使得數學的應用領域更加拓寬,現代數學正成為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同時也廣泛和深入地滲透到了社會科學領域。

⑧ 復雜的數學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宇宙真相

數學可以說是構成我們現代科學和生活的重要根基,生活中的各種科技產品,從小到大都有數學和數字充斥其中。可以說是數學構成了我們現代生活的萬物。其中有369被著名的科學家特斯科認為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真理。

宇宙

但是這也有可能只是人類的一種過度解讀,369數字鍾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以我們現在對數學和宇宙的了解是不得而知得,希望有一天通過科學和對世界認知的進步,我們能了解到宇宙背後的奧秘。

⑨ 數學常識選擇題

選(1)
錯誤:(2)《三個太陽》是以寫人為主的文藝通訊。
通訊是廣義的新聞,一般是記敘文,用敘述、描寫等多種方法報道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通訊不同於消息,它的實效性不及消息,但內容比消息更詳盡、更具體、更形象。通訊允許作者有較充裕的時間搜集材料,從而選擇更典型的事例,更全面深入的反映事物的本質;同時作者還可以綜合運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把事實報道得更加生動形象。如
《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篇課文我沒學過,不過網路可查)
(3)松鼠
我也沒學過,不過如果我沒猜錯,全文應該是用
總分總
形式描寫,分別寫它的
漂亮
馴良
乖巧
(4)
我們家的男子漢
以「男子漢」面對生活的挑戰逐步成長為線索來敘述事情,按人物的性格特點組織、安排材料
你們的課本真好,選的課文很不錯,選上了王安憶的。不像我們。這些都沒學過,不知答案猜的對否。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