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陳蕃立志文言文翻譯

陳蕃立志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1-23 20:40:10

文言文 陳蕃立志 得到什麼啟示

原文:
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薜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請世志,甚奇之。

譯文:
陳蕃十五歲時,曾經從不灑掃自己所住的房間,以至庭院房間內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來問候,問陳蕃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清掃庭院以迎接賓客呢?」 陳蕃答道:「大丈夫處生在世,應當以掃除天下當做自己責任,怎麼能局限於整理一間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國大志向,為他感到很驚奇。

寓意:
陳蕃立大志,做大事而不拘小節。薛勤從這一點上肯定了他。其實,從另一角度來看,「一屋不掃,又何以掃天下呢!」立大志應從小事做起,培養自己的才能。

Ⅱ 陳蕃立志的翻譯

原文: 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薜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請世志,甚奇之。 譯文: </B>陳蕃十五歲時,曾經從不灑掃自己所住的房間,以至庭院房間內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來問候,問陳蕃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清掃庭院以迎接賓客呢?」 陳蕃答道:「大丈夫處世,應當以掃除天下為己任,怎麼能局限於整理一間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國大志向,為他感到很驚奇。 謝謝採納

Ⅲ 初中課外文言文 陳蕃願掃除天下

原 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譯 文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Ⅳ 古文《陳蕃立志》中能同意陳蕃所說的嗎

網路的:

不同意。
讀過這樣一則小故事:東漢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干凈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仔細一想,陳蕃之所以不掃屋,無非是不屑而致。胸懷大志,欲「掃除天下」固然可貴,然而一定要以不掃屋來作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表現,我則未敢苟同。
凡事總是由小至大,正所謂集腋成裘,必須按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做。《詩經·大雅》的《思齊》篇中也有「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之語,意思就是先給自己的妻子做榜樣,推廣到兄弟,再進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國。試想,一個不願掃屋的人,當他著手辦一件大事時,他必然會忽視它的初始環節和基礎步驟,因為這對於他來說也不過是掃屋之類。於是這事業便如同一座沒有打好地基的建築一樣,華而不實,連三四級地震也經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這又使我想起許多老師曾經說過的學習基礎問題。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重視鑽研一些綜合繁雜的大題 ,而不知不覺地放棄了基礎知識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後悔也不能夠挽回失去的時間,便只有從頭鞏固,印象卻淡多了。我受這種思想的危害已不淺,因而對「掃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發覺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這些都說明了沒有平日的積累,縱然有最好的命運降臨到他頭上,他也只能手足無措地眼望它擦肩而過,那將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所以我們必須先會「掃屋」,分清楚應先掃地還是先灑水,抑或是先拖地板;這樣,在「掃天下」時,你才會知道哪些是應該馬上解決的,哪些事可以暫緩,甚至放棄。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堪稱欲掃天下而先掃一屋的代表 ,他從小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目標 。在他的青少年時代,學習成績是一流的,社會活動是廣泛的。他辦過報紙,寫過文章,做過洋洋萬言的演講 ,有過人的口才與機敏,這些對於他日後出任總理時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說有相當大的影響。假若他沒有當年腳踏實地的「掃地」工作,那麼,當他面對一個6億人口的泱泱大國,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局勢,面對那些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他能夠當好日理萬機的國家總理嗎 ? 這說明周總理「掃天下」的光輝革命業績與他早年的「掃屋」工作是分不開的。
「掃屋」與「掃天下」一脈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掃天下」又怎麼能排斥「掃一屋」呢?

Ⅳ 知其有清世志 (文言文翻譯)

試譯如下:
(薛勤)知道他(指陳蕃)有使社會澄清的大志向。
附錄:
陳蕃立志
【原文】
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譯文】
陳蕃十五歲時,曾經從不打掃自己所住的房間,以至庭院房間內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來拜訪,問陳蕃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清掃庭院而迎接賓客呢?」 陳蕃答道:「大丈夫出生在世,應當以清掃天下當做自己的責任,怎麼能局限於整理一間房間呢?」薛勤知道他有使社會澄清的大志向,認為他很奇特。
參考:網路知道
http://..com/link?url=LKcmAdDmGNqUrvq0M3u_O9g8Q-hC9Qm-tpAKrmxSIuRgxTtrd-NVZAFZ1fwCvet8_CYzdmDpV-TVE3p1P9ed2_

Ⅵ 我要20篇短篇文言文,外加翻譯,別太長,越短越好

1.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李存審出於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2.孫臏脫險
【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3.陶母責子退鮓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4.畫鬼最易
【原文】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5.子墨子怒耕柱子
【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6.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7.陳萬年父子
【原文】陳萬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賂遺外戚許、史,傾家自盡,尤事樂陵侯史高。......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萬年任為郎。有異材,抗直,數言事,刺譏近臣,書數十上,遷為左曹。萬年嘗病,召咸教戒於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8.錢大昕觀弈
【原文】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8.王荊公旁聽文史
【原文】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辨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客徐問公日:「亦知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日:「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漸俯而去。

9.大樹將軍馮異
【原文】(馮)異為人謙退不伐, 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10.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11.今者臣來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12.草書大王
張丞相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汝胡不早問,致余忘之。」

13.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太祖悅,即施行焉。

14.席上啖菱
北人生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上啖菱,並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15.師曠論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6.顧左石而言他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17.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18.陳蕃立志
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19.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20.推敲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雲雲。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並轡而歸。流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Ⅶ 幫忙翻譯這幾篇文言文!

《食粥心安》
原文:

范仲淹家貧,就學於南都書舍,日煮粥一釜,經夜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其二,斷齏數莖啖之。留守有子同學,歸告其父,饋以佳餚。范仲淹置之,既而悉敗矣,留守自訝曰:「大人聞汝清苦,遺以食物,何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饌,後日豈能復啖此粥乎!」

翻譯:

范仲淹家裡貧窮,他在南都學舍讀書時,總煮二升米,做一鍋子粥,經過一晚的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上、晚上各拿兩塊,和一點腌菜吃。留守有個兒子和他一起學習,要回鄉陪父親,臨走前送給范仲淹一些美味菜餚。范仲淹放在一邊,不久後食物全腐爛了。留守的兒子說:「大人聽說你過得清淡貧苦,送來這些吃的,你為什麼不吃呢?」范仲淹說:「不是我不感謝你們的好心,只因為我吃粥吃久了,心裡也安定,如今要我享用如此豐盛的飯菜,以後的日子裡我怎麼會平靜安心得再吃下這碗粥呢!」

鑒真東渡日本
原文:唐高僧鑒真,本姓淳於,揚州江陽人,年十四齣家為僧。稍長,遍游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實僧目盲,唯至不渝。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台,授戒法。

譯文:唐朝有個有名望的和尚叫鑒真,本名叫淳於,是揚州江陽人,14歲出家為僧。漸漸長大,周遊長安與洛陽,拜訪名師,專門研究佛教清規戒律。在天寶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請,東渡日本。但是東海風急浪高,有時翻船、有時缺少糧食、有時失去方向(迷路)。經歷了12年,5次渡海都沒有成功。那時鑒真已經失明,但志向始終沒變。天寶十二年,終於到達日本。第二年在奈良東面建起了戒台,教授佛教的清規戒律。

少年志存高遠譯文:
從前有一個少年,家非常貧困,砍柴養活自己,晚上就照著月光讀書。鄰村有富人,穿錦緞作的衣服,吃肉,常常在眾人面前炫耀。一天富人出去打獵,他的左右隨從手持弓箭,飛鷹和獵犬跟隨在他的前後,途中與少年相遇。富人一群人侮辱他說:「你貧困像這樣,還不如我的老鷹和獵犬。」少年不回應他。富人又說:「你跟隨在我後面,和我的鷹、獵犬一同追逐狐狸和兔子,誰先追到,我就賞他!」少年說:「我雖然家裡只有四面牆壁,然而志向很高很遠大,不是你們這些鼠類可比的!」左右隨從想要打他,少年睜大眼睛斥責他們:「你們這些人也是(別人的)老鷹和獵犬!」不回頭的離去了。

陳蕃立志
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1)。父友同郡薜勤來候(2)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3)一室乎?」勤知其有請(4)世志,甚奇(5)之。
陳蕃十五歲時,曾經從不灑掃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間內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來問候,問陳蕃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清掃庭院以迎接賓客呢?」 陳蕃答道:「大丈夫處世,當以掃除天下為己任,怎麼能局限於整理一間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國大志向,很為他驚奇。

畫龍點睛:
【原文】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眼睛.每曰:"點之則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不點睛者皆在。

【譯文】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東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畫四條金龍。他很快就畫好了,但是沒有畫上眼睛。自己說:「如果點上眼睛,就會飛去的。」人們以為他的話很荒誕,就試著畫上了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擊破了牆壁,一條龍乘雲飛向空中。其餘三條沒有畫上眼睛的龍卻依舊還在。

Ⅷ 求:下面這十篇古文的原文、翻譯和重點詞的單個翻譯。

布吉布吉,這就為您翻譯。覺得好的話給我加多點分哦,樓主。呵呵。
(樓上的!你這文言文典故中,竟混雜如此多阿拉伯數字為哪般?)

陳蕃一室
原文:
蕃年十五,嘗閑處一間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請世志,甚奇之。
譯文:
陳蕃十五歲時,曾經呆在自己房間卻從不打掃,以至庭院房間內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跟他們生活在同一郡的薛勤來拜訪,問陳蕃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清掃庭院以迎接賓客呢?」 陳蕃答道:「大丈夫在世,應當以清掃天下當做自己的責任,怎麼能局限於整理一間房間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社會的大志向,認為他很奇特。
重點詞:
嘗:曾經。蕪穢:不整潔。郡:古代行政區域單位。候:拜訪。以:而 當:應當。 事:服侍。清世:使社會澄清。清,使……清,使……清潔,引申為「整治」。奇之:認為他奇特。奇,覺得……不尋常,是意動用法,以之為奇。

李勣煮粥
原文:
英公雖貴為僕射,其姊病,必親為粥,釜燃輒焚其須。姊曰:「仆妾多矣,何為自苦如此!」績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績亦年老,雖欲久為姊粥,復可得乎?」
譯文:
英國公李勣,雖身居「僕射」這樣的高職,但他的姐姐病了,他必定親自動手為她燒火煮粥。這鍋一熱嘛,火苗就燒著了他的胡須和頭發。姐姐勸他說:「你的妾那麼多,你自己為何要這樣辛苦?」(言下之意叫你的妾們代勞不就行了?)李勣回答說:「難道真的沒有人能代勞嗎?我只不過是想:姐姐您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我若想長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哪能行呢?」
重點詞:
英公:唐朝名將李勣(績),被封為英國公。僕射:唐朝官名,相當於宰相。釜:古代的一種鍋。須:胡須。 何為:即「為何」,為什麼。顧:只不過。

錫餳不辨
原文:
明名醫戴原禮嘗至京,聞一醫家術甚高,治病輒效,親往觀之。見其迎求溢戶,酬應不暇。偶一求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臨煎加錫一塊。」原禮心異之,叩其故。曰:「此古方爾。」 殊不知古方乃餳字,餳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今之庸醫妄謂熟諳古方,大抵不辨錫餳類耳!
譯文:
明朝的名醫戴原禮曾經到京城,他聽說有一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見效,於是親自去察看情況。他看見那前來想迎接醫生出診的人,還有前來求診的人多得簡直填滿了整個屋子,應接不暇。偶然一個人買完葯已經離開,名醫追了上去告訴他說:「在煎之前加入一塊錫。」戴原禮一聽,心裡感到奇怪,便詢問那個醫生是什麼緣故。醫生說:「這只是古代的葯方罷了。」(言下之意古方就是這么說的呀!)殊不知,古方這里寫的其實是「餳」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現今的平庸醫生竟胡說自己對古方非常熟悉,這些人大多隻是連「錫」、「餳」這樣長得很像的字都分不清楚的人罷了!
重點詞:
明:明朝。嘗:曾經。術:技術。輒:就。迎:迎接他出診的人。求:上門求診的人。溢:滿。暇:空閑。既:已經。去:離開。臨:等到。叩:詢問。爾:同「耳」,罷了。乃:是。餳(táng):糯米所煎熬的糖。 嗟(jiē)乎:唉,嘆詞。庸(yong):平庸,此指無技術。妄謂:胡說 。熟諳(ān):熟悉。大抵:大都。

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卻沒有蠟燭。鄰居家有蠟燭,但那個光亮卻照不到匡衡這邊來。匡衡因此把牆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光,用燭光映著書讀。同鄉有一大戶人家,不識字,家中富有並有很多書。匡衡去給他做傭人卻不求報酬。主人很奇怪,問匡衡為什麼,匡衡說:「希望能得到主人所有的書,通讀一遍。」主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便成了學問家。
重點詞: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了。穿壁:在牆上鑽洞。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與:幫助。佣作:做僱工辛勤勞作。 償:值,指報酬(回報)。 怪:對......感到奇怪。資:借。大學:大學問家。 願:希望。遂:於是。乃:因此。

唐太宗論舉賢
原文: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譯文:
唐太宗讓封德彝推薦有才能的人,可是過了好久也沒見他推薦來一個人。皇上(唐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取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該擔心的是自己不能慧眼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重點詞:
上:皇上,指唐太宗。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讀Yí。 舉賢:推薦有才能的人。 但:只是。 如器:好像使用器物。 致治: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正患:只怕。誣:冤枉、貶低。

李廣射石
養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飲羽,誠乎先也。——《呂氏春秋·精通》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他日復獵於冥山之陽。又見卧虎,射之。沒矢飲羽。進而視之,乃石也,其形類虎。退而更射。鏃破簳折而石不傷。余嘗以問楊子雲。子雲曰:「至誠則金石為開。」余應之曰:「昔人有游東海者,既而風惡船漂不能制。船隨風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其侶歡然。下石植纜。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沒。在船者斫斷其纜。船復漂盪。向者孤洲,乃大魚。怒掉揚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風雲。在洲死者十餘人。又余所知陳縞,質木人也。入終南山採薪還。晚趨舍,未至。見張丞相墓前石馬,謂為鹿也,即以斧撾之。斧缺柯折,石馬不傷。此二者亦至誠也。卒有沈溺缺斧之事,何金石之所感偏乎?」子雲無以應余。 ——《西京雜記卷五》

《呂氏春秋·精通》 譯文:
養由基(看到一塊大石)以為是老虎而發箭就射,結果整個箭桿都射進石頭里,只剩下箭羽露在外面,儼然跟把一頭活生生的老虎給射殺了一樣。
重點詞:
養由基:春秋時期楚國的神射手,「百步穿楊」的締造者也。先:「兕」的誤字,也就是「老虎」。
《史記-李將軍列傳》譯文:
李廣出去打獵,看見草叢中的一塊大石,以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結果整個箭桿都射進石頭里(只剩下箭羽露在外面)。李廣後來在原地多次重復射那石頭,但是箭再也沒能射進石頭里。李廣以前住過的郡里曾經有老虎,他親自射殺了它。在右北平住時李廣射過老虎,老虎跳起來傷到了李廣,李廣也射殺了它。
重點詞:
沒鏃:吞沒了箭頭,意即箭頭都進入石頭里了。嘗:曾經。自:親自。騰:騰空而起,跳起來。
《西京雜記卷五》譯文:
李廣和子弟們有一次在冥山的北面打獵,發現一隻老虎爬在草叢里,李廣拉弓射虎,一箭就將老虎射死。李廣用老虎的頭骨做枕頭,用來顯示他的武勇。並將自己的便器用銅鑄造成老虎的形狀,用來侮辱老虎(表示老虎不過如此,一下就被自己一箭搞定)。後來,李廣他們再次在冥山南面打獵,又發現一隻老虎負在地上,李廣再次拉弓射虎,箭矢的尾羽都射進去了。他們大著膽走進去細看,發現原先以為的卧虎竟是石頭,不過是形狀像老虎罷了。李廣見箭射入石頭,於是退後幾步,又試射了幾箭,但直到箭頭都射鈍了,箭桿都折斷了,石頭也再沒有被射入。我曾經將這件事告訴楊子雲,楊子雲說:「人只要做事誠懇用心,金石也為之而開!」我和楊子雲說:」以前有人在東海出行,海面突然起了大風,船被風浪推動不受人的控制。最終船順著風浪漂到不知是什麼的地方去了。就這樣漂了一天一夜後,人們發現了一個孤島,同行的都非常高興。人們放下纜繩和沉船石,將船靠在小島上,並到小島上做吃的。誰知吃的還沒有弄熟,小島就沉沒了,在船的人趕忙將纜繩砍斷,船又隨著風浪飄盪。原來人們以前以為的小島是頭大魚,那頭大魚因被火燒疼,激怒之下揚起長毛,劈波斬浪而往水下去,快如風雲。登上「小島」的十幾人都死了。還有我所知道的陳縞,是個砍柴的,他有一次到終南山去砍柴,回家時天已經黑了。快到家時,路過張丞相墓。天太黑,他將張丞相墓前的石馬誤以為是鹿,他便用斧頭去砍,結果斧口砍缺了,斧柄折斷了,石馬還是沒有損傷。這兩個例子上的人物做事夠誠懇吧,最終還是溺死的溺死,斧頭壞掉的壞掉,怎麼像金石那樣被感動的事情在他們身上就不存在?」楊子雲無言以對。
重點詞:
髑髏:頭骨。象其形:做成它的形狀。示:表示。厭辱之:侮辱它。

鐵杵磨針
原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譯文: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間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學業,就放棄學習而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她正在那裡磨一根鐵棒,李白問這位老婦人在干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被她的行為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重點詞: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帶。世傳:世世代代相傳。李太白:即李白,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成:完成。 去:離開。逢:碰上。 媼:年老的婦女。方:正在。 鐵杵:鐵棍,鐵棒。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棒。杵:棒 木追。之:代老婦人。欲:想要。感:被......感動 還:回去。 卒業:完成學業。今:現在。氏:姓…的人。

劉庭式娶盲女
原文
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父母為之議娶其鄉人之女,既成約而未過門,兩人情好日篤。後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婚姻之事。或勸庭式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可負吾初衷哉!」卒娶盲女,與之偕老。
譯文:
山東人劉庭式,還沒考上科舉時,他的父母跟他商議要他娶他們同鄉的女兒,雖然兩家已經形成婚約,但還沒給女方送禮,兩人感情很好。後來,劉庭式考上科舉考試,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疾病,兩眼都瞎了。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規勸他迎娶自己家小女,劉庭式笑著說:「我的心已經屬於她了。即使她兩眼瞎了,怎能違背我早先的心願呢。」最後迎娶了盲女,並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重點詞:
未及第:沒考上科舉;科舉考試中未獲得名次。成約:約定婚姻關系。以:因為。或:有人。偕老:和好到老。既:已經。篤:深厚。許:答應。卒:終。偕:同。納幣:送聘禮。甚:很。

老農指瑕
原文:
馬知節嘗珍其所藏戴嵩《鬥牛圖》。暇日展曝於廳前。有輸租氓見而竊笑。公疑之,問其故。對曰:"農非知畫,乃識真牛。方其鬥牛時,夾尾於髀間,雖壯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圖皆舉其尾,似不類矣。"公為之嘆服。
譯文:
馬正惠曾經珍藏著戴嵩的《鬥牛圖》,趁空閑的日子把畫展開來放在大廳前曬著。有一個繳租的老農看見後偷著笑。馬正惠對此感到很疑惑,便問他笑的原因。(老農)回答說:「老農我雖然不懂得畫,可是認識真牛。在它們爭斗時,把尾巴夾在大腿之間,即使是再強壯再有力氣的人也不能從兩股之間(把尾巴)拔出來。這幅圖畫中的牛都翹著它們的尾巴,似乎畫得不像吧。」馬正惠為之感嘆佩服。
重點詞:珍:珍愛。 瑕:錯誤。暇日:空閑的時候。曝:晾曬。輸租氓:繳租的老農。竊:偷偷地。故:原因。乃:卻。方:正在。膂力:有力氣。舉:翹。12.類:像。嘆服:感嘆佩服。戴嵩:唐朝著名畫家。

葛洪苦學
原文:
葛洪,丹陽人,貧無童僕,籬落不葺,常披榛出門,排草入室。屢遭火,典籍盡。乃負笈徒步,不遠千里,借書抄寫。賣薪買紙,然火披覽。所寫皆反覆,人少能讀之。
譯文:
葛洪,是丹陽人,家中貧窮請不起僕人,家裡的籬笆壞得不像樣也不修整。他經常用手撥開雜亂的草木出門,推開雜草回家。家裡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毀了。他就背起書箱步行,不怕千里之遠,到別人家抄書。他賣木柴買紙抄書,點燃柴草讀書。一張紙要使用多次,旁人難以閱讀。
葛洪:東晉人,研究煉丹術,相當於現在的化學家。丹陽:古地名,今江蘇丹陽市。籬落:籬笆。葺(qi):修建。負:背。披:用手分開,翻閱。榛:雜亂的草木。笈:書箱。排:推開。然:同「燃」,燃燒。修:修整。推:推開。薪:柴火。

Ⅸ 文言文<<陳蕃立志>>

陳蕃立志
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1)。父友同郡薜勤來候(2)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3)一室乎?」勤知其有請(4)世志,甚奇(5)之。

陳蕃十五歲時,曾經從不灑掃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間內臟亂不堪。他父親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來問候,問陳蕃說:「孩子,你為什麼不清掃庭院以迎接賓客呢?」 陳蕃答道:「大丈夫處世,當以掃除天下為己任,怎麼能局限於整理一間房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國大志向,很為他驚奇。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